網路小說農村瑣憶
『壹』 請問這段話出自魯迅的哪篇小說
呵呵 這短話出自魯迅先生的小說《瑣憶》作者是 唐弢
原文是:魯迅先生為我們講了個故事,他說:「我們鄉下有個闊佬,許多人都想攀附他,甚至以和他談過話為榮。一天,一個要飯的奔走告人,說是闊佬和他講了話了,許多人圍住他,追問究竟。他說:『我站在門口,闊佬出來啦,他對我說:滾出去!』」
全文如下:《瑣憶》
魯迅先生有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他自己的寫照,也是他作為一個偉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體現。當我還不曾和他相識的時候,時常聽到有人議論他:「魯迅多疑。」有些人還繪聲繪色,說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氣大,愛罵人,如何睚眥必報,總之,魯迅是不容易接近的,還是不去和他接近好。中國有句成語,叫做「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一次一次的造謠毀謗,也可以將真相埋沒。我於是相信了,不敢去接近他。不過也曾有過一個時期,的確很想見見魯迅先生。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之間,魯迅先生經常在《申報》副刊《自由談》上寫稿,攻擊時弊,為了避免反動派的檢查,他不斷更換筆名。我當時初學寫作,也在這個副刊上投稿,偶而寫些同類性質的文章。我的名字在文藝界是陌生的,由於產量不多,《自由談》以外又不常見,那些看文章「專靠嗅覺」的人,就疑神疑鬼,妄加揣測起來,以為這又是魯迅的化名。他們把我寫的文章,全都記在魯迅先生的名下,並且施展叭兒狗的伎倆,指桑罵槐,向魯迅先生「嗚嗚不已」。自己作的事情怎麼能讓別人去承擔責任呢?我覺得十分內疚,很想當面致個歉意,但又害怕魯迅先生會責備我,頗有點惴惴不安。正當想見而又不敢去見的時候,由於一個偶然的機緣,我卻不期而遇地晤見了魯迅先生,互通姓名之後,魯迅先生接著說: 「唐先生寫文章,我替你在挨罵哩。」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都出於意料之外。我立刻緊張起來,暗地裡想:這回可要挨他幾下了。心裡一急,嘴裡越是結結巴巴。魯迅先生看出我的窘態,連忙掉轉話頭,親切地問: 「你真個姓唐嗎?」 「真個姓唐,」我說。 「哦,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興,「我也姓過一回唐的。」 說著,就呵呵地笑了起來。 我先是一怔,接著便明白過來了:這指的是他曾經使用「唐俟」這筆名,他是的確姓過一回唐的。於是,我也笑了起來。半晌疑雲,不,很久以來在我心頭積集起來的疑雲,一下子,全都消盡散絕了。 從那一次和以後多次的交談中,魯迅先生給我的印象始終是:平易近人。他留著濃黑的胡須,目光明亮,滿頭是倔強得一簇簇直豎起來的頭發,彷彿處處在告白他對現實社會的不調和。然而這並不妨礙他的平易近人,「能憎,才能愛。」或者倒可以說,恰恰是由於這一點,反而更加顯得他的平易近人了吧。和許多偉大的人物一樣,平易近人正是魯迅先生思想成熟的一個重要的標志。 對待青年,對待在思想戰線上一起作戰的人,魯迅先生是親切的,熱情的,一直保持著平等待人的態度。他和青年們談話的時候,不愛使用教訓的口吻,從來不說「你應該這樣」、「你不應該那樣」一類的話。他以自己的行動,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動的故事,作出形象的暗示,讓人體會到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有些青年不懂得當時政治的腐敗,光在文章里誇耀中國地大物博;看得多了,魯迅先生嘆息說:「倘是獅子,誇說怎樣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豬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頭。」有些青年一遇上誇誇其談的學者,立刻便被嚇倒,自慚淺薄;這種時候,魯迅先生便又鼓勵他們說:「一條小溪,明澈見底,即使淺吧,但是卻淺得澄清,倘是爛泥塘,誰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淺呢?也許還是淺點好。」記得在閑談中,魯迅先生還講起一些他和青年交往的故事,至於自己怎樣盡心竭力,克己為人,卻絕口不提。他經常為青年們改稿,作序,介紹出書,資助金錢,甚至一些生活上瑣碎的事情,也樂於代勞。有一次,我從別處聽來一點掌故,據說在北京的時候,有個並不太熟的青年,靴子破了,跑到魯迅先生住著的紹興縣館,光著腳往床上一躺,卻讓魯迅先生提著靴子上街,給他去找人修補。他睡了一覺醒來,還埋怨補得太慢,勞他久等呢。 「有這回事嗎?」我見面時問他。 「呃,有這回事,」魯迅先生說。 「這是為的什麼呢?」 「進化論嘛!」魯迅先生微笑著說,「我懂得你的意思,你的舌頭底下壓著個結論:可怕的進化論思想。」 我笑了笑,沒有承認也沒有否認。 「進化論牽制過我,」魯迅先生接下去說,「但也有過幫助。那個時候,它使我相信進步,相信未來,要求變革和戰斗。這一點終歸是好的。人的思想很復雜,要不然……你看,現在不是還有猴子嗎?嗯,還有蟲豸。我懂得青年也會變猴子,變蟲豸,這是後來的事情。現在不再給人去補靴子了,不過我還是要多做些事情。只要我努力,他們變猴子和蟲豸的機會總可以少一些,而且是應該少一些。」 魯迅先生沉默了,眼睛望著遠處。 如果把這段話看作是他對「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解釋,那麼,「橫眉冷對千夫指」呢?魯迅先生對待敵人,對待變壞了的青年,是決不寬恕,也決不妥協的,也許這就是有些人覺得他不易接近的緣故吧。據我看來,「橫眉冷對」是魯迅先生一生不懈地斗爭的精神實質,是他的思想立場的概括。就戰斗風格而言,又自有其作為一個成熟了的思想戰士的特點。他的氣度,他的精神力量,在面對任何問題的時候,彷彿都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優勢:從容不迫,游刃有餘。諷刺顯示他進攻的威力,而幽默又閃爍著反擊的智慧。對社會觀察的深刻,往往使他的批判獨抒新見,入木三分。魯迅先生的後期雜文,幾乎都是諷刺文學的典範,他的談話,也往往表現了同樣的風格。日本佔領東北以後,國民黨政權依賴美國,宣傳美國將出面主持「公道」,結果還是被人家扔棄了。當宣傳正在大吹大擂地進行的時候,魯迅先生為我們講了個故事,他說:「我們鄉下有個闊佬,許多人都想攀附他,甚至以和他談過話為榮。一天,一個要飯的奔走告人,說是闊佬和他講了話了,許多人圍住他,追問究竟。他說:『我站在門口,闊佬出來啦,他對我說:滾出去!』」聽講故事的人莫不大笑起來。還有一次,國民黨的一個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學,男女同泳,鬧得滿城風雨。魯迅先生幽默地說:「同學同泳,皮肉偶而相碰,有礙男女大防。不過禁止以後,男女還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間,一同呼吸著天地中間的空氣。空氣從這個男人的鼻孔呼出來,被那個女人的鼻孔吸進去,又從那個女人的鼻孔呼出來,被另一個男人的鼻孔吸進去,淆亂乾坤,實在比皮肉相碰還要壞。要徹底劃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規定男女老幼,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氣流通,又防拋頭露面。這樣,每個人都是……喏!喏!」我們已經笑不可抑了,魯迅先生卻又站起身來,模擬戴著防毒面具走路的樣子。這些談話常常引起我好幾天沉思,好幾次會心的微笑,我想,這固然是由於他採取了諷刺和幽默的形式,更重要的,還因為他揭開了矛盾,把我們的思想引導到事物內蘊的深度,暗示了他的非凡的觀察力。 我又想起一件事情。我的第一本書,最初也是經魯迅先生介紹給一家書店,而後又由另一家拿去出版了的。當時因為雜志上一篇《閑話皇帝》的文章,觸犯了日本天皇,引出日本政府的抗議,國民黨政權請罪道歉,慌做一團,檢查官更是手忙腳亂,正在捧著飯碗發抖。書店把我的原稿送去審查,凡是涉及皇帝的地方,不管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從秦始皇到溥儀,從凱撒大帝到路易十六,統統都給打上紅杠子,刪掉了。好幾處還寫著莫名其妙的批語。我一時氣極,帶著發還的原稿去見魯迅先生,把這些地方指給他看。 「哦,皇帝免冠啦!」魯迅先生說。 「您看,還給我加批呢。強不知以為知,見駱駝就說馬腫背,我真不懂得他們為什麼要講這些昏話!」 「騙子的行當,」魯迅先生說,「總要幹得像個騙子呀。其實他們何嘗不知道是駱駝,不過自己吃了《神異經》里說的『訛獸』的肉,從此非說謊不可,這回又加上神經衰弱,自然就滿嘴昏話了。」 魯迅先生站起身,在屋子裡踱了幾步,轉身扶住椅背,立定了。 「要是書店願意的話,」他說,「我看倒可以連同批語一起印出去。過去有欽定書,現在來它一個官批集,也給後一代看看,我們曾經活在什麼樣的世界裡。」 「還要讓它『流芳』百世嗎?」 「這是官批本,」魯迅先生認真地說,「你就另外去印你自己的別集。快了!一個政權到了對外屈服,對內束手,只知道殺人、放火、禁書、擄錢的時候,離末日也就不遠了。他們分明的感到:天下已經沒有自己的份,現在是在毀別人的、燒別人的、殺別人的、搶別人的。越是凶,越是暴露了他們卑怯和失敗的心理!」 聽著魯迅先生的談話,昏沉沉的頭腦清醒過來,我又覺得精神百倍了。在苦難的夢魘一樣的日子裡,魯迅先生不止一次地給我以勇氣和力量。他的深刻的思想時時散發出犀利的光彩。說話時態度鎮靜,親切而又從容,使聽的人心情舒暢,真個有「如坐春風」的感覺。「如坐春風」,唔,讓人開懷令人奮發的春風呵!每當這種時候,我總是一面仔細地吟味著每句話的含義,一面默默地抑制著自己的感情。不然的話,我大概會呼喊起來。真的,站在魯迅先生面前,我有好幾次都想呼喊,我想大聲呼喊:我愛生活!我愛一切正義和真理!
兄弟~ 如果你想搜索全文的話請去網路以下就可以~
哎 ~~現在喜歡魯迅先生的文章的不多了~~~
『貳』 瑣憶一文記敘了魯迅的七次談話的要點
第一次談話:代人挨罵;第二次談話:批評自誇地大物博者;第三次談話:鼓勵自殘淺薄者;第四次談話:替人補靴進化論;第五次談話:攀附闊佬的故事;第六次談話:禁止男女同泳;第七次談話:(最後一段)皇帝免冠。
魯迅的小說選材獨特,在題材的選擇上,魯迅對古典文學中只選取「勇將策士,俠盜贓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
後來則有妓女嫖客,無賴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為人生」的啟蒙主義式的創作目的,開創了「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
(2)網路小說農村瑣憶擴展閱讀:
魯迅一直在探索主體滲入小說的形式。《在酒樓上》和《孤獨者》中,小說的敘述者「我」與小說人物是「自我」的兩個不同側面或內心矛盾的兩個側面的外化,於是全篇便具有了自我靈魂的對話與相互駁難的性質。
另一方面,魯迅也在追求表達的含蓄、節制、以及簡約、凝練的語言風格。他曾說「我力避行文的嘮叨,只要求能將意思傳給別人了,就寧肯什麼陪襯也沒有。」
對此他在介紹寫小說經驗時也說「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
『叄』 《瑣記》的內容概括,不要賞析,文筆不用很好,80到120字就行
魯迅在這篇文章里回憶了隔壁家的表面對孩子好,其實是暗中使壞的衍太太,讓孩子做危險的事,給魯迅看不健康的圖片,教魯迅偷媽媽的首飾,但對自己的孩子十分嚴格。表現出了她是一個自私自利,奸詐,壞心眼的婦人。主要回憶了自己離開紹興去南京求學的過程。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飢如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慾望。
編輯於 2013-12-15
展開剩餘3%
查看全部2個回答
當當網官方書店 「當當圖書」百萬圖書,正版低價,快速到家!
值得一看的書店相關信息推薦
「當當圖書網」匯聚百萬本圖書,各類圖書應有盡有,來當當低價任性go!買書當然是當當!
北京當當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廣告
索尼SONY大尺寸電子紙電子書DPT-RP1 黑色熱賣
根據文中提到的瑣記為您推薦
中文電子書sony大尺寸電紙書DPT-RP1,13.3英寸A5大小,閱讀書寫神器,無紙化辦公。中文電子書無線WIFI藍牙傳輸,全中文系統,網課好助手,僅重240g,京東熱銷中。
北京京東世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廣告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怎樣學習小說?
從寫作的基礎開始學起,沒有基礎那其他的都是白搭,如果連最基本的記敘文也寫不會,那就別談寫小說了。 首先買一本 《現代漢語》和《文學概論》 來看,了解文學的基礎,然後買本《寫作》,但是寫寫作的這種書基本上市場沒有太正規的,建議你就買全國自考的漢語言文學里邊的那門課的教材《寫作》,是國家統編的,都是專家寫的。 這個看了呢就看國內外的名篇,最好是精選的小小說,或者是精選的小說段落的書,這種書比較多,也比較雜,一定要仔細選,看書的序言,看精選的這些作品的出發點是什麼。 千萬別盲目的看所謂的世界名著,並不是所有的世界名著都是寫作技巧非常高超的,很多都是因為思想高尚而被評為世界名著,那些書的寫作技巧不是頂尖。所以要有針對性的挑。 文學積累是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你如果想短期速成的話,估計很難全面提升文筆和文章結構構造,這些東西都是長期積累才能形成的。 你別聽網上有些人所言,首先你得明白,任何文學家開始創作作品的時候,他們至少破了「萬卷書」,他們首先是經過長期積累然後才開始動筆的,你如果沒有文學的積淀,你剛開始就別動筆,因為動筆是你有了一定的文學基礎之後才能有動力的。 先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再試著動筆,這樣才能進步,不然的話,怎麼寫都是垃圾文章。這是真理。每個文學家在創作之前都是讀了無數書,這樣才能厚積而薄發。在創作上沒有天才,都是一點一滴積累的。 如果你想全面提升寫作水平,那麼最好是在以上這些書看完之後,看下中外文學史。 看完這些書也就有點底子了。然後再多看些國內外的名篇,有針對性的學習各種文學流派的寫法,這樣每天每天的積累一些,其實只需要大半年基本上寫小說至少不會犯基礎性的錯誤。 我建議吧,你就對照著北京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系的教材買書,或者是對照著全國漢語言文學自考的教材買書也行,這些書都是有名的學者編寫的,深入淺出,比較全面。 把這些書看完,也就差不多可以動筆開始試著寫寫了。
『肆』 瑣憶的作者簡介
新中國成立後,致力魯迅著作和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堅持雜文、散文創作,歷任復旦大學、上海戲劇專科學校教授,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長,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書記處書記,《文藝新地》、《文藝月報》副主編等。1959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是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所著雜文思想、藝術均深受魯迅影響,針砭時弊,議論激烈,有時也含抒情,意味雋永,社會性、知識性、文藝性兼顧,先後出版雜文集《推背集》、《海天集》、《投影集》、《勞薪集》、《識小錄》、《短長書》、《唐弢雜文選》等,散文隨筆集《落帆集》、《晦庵書話》等,論文集《向魯迅學習》、《魯迅的美學思想》、《海山論集》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另輯有《魯迅全集補遺》、《魯迅全集補遺續編》。 1978年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碩士生和博士生導師。1992年1月4日唐弢在北京病逝,終年78歲。
『伍』 瑣記讀後感
《瑣記》是魯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書中第八篇文章。
《瑣記》介紹了魯迅先生沖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生活經歷。文章從作者切身感受出發,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 第九段中說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學堂也成了「眾矢之的」。這也的確說明了封建舊思想的根深蒂固,人們對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認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電學堂求學時,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文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麼。這也足見當時人們頭腦之古舊、思想之老化,人們對新思想的不接受與排斥。這樣的老師,豈不是要耽誤學生的學業嗎?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謂的「中國通」、「支那通」,對中國悠久文化的曲解。他們簡直是對華夏文化的污辱。當然,那些奇談怪論是肯定永遠不會被我們所接受,也永遠應該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之處當數要去日本留學之前的那兩條所謂的「經驗」,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一點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中國人當時對一些外國事物的誤解。
後面的幾段中,也寫出了當時一些新文化對青年學生的影響,和老一輩對學習新知識的不支持。
《瑣記》可以說是哪個時代社會的一個縮影,很好地寫出了當時社會的一些現象,是一篇不錯的回憶性散文。
『陸』 急需!!!!!《瑣憶》的原文!!!
《瑣憶》的原文:
魯迅先生有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他自己的寫照,也是他作為一個偉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體現。當我還不曾和他相識的時候,時常聽到有人議論他:「魯迅多疑。」有些人還繪聲繪色,說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氣大,愛罵人,如何睚眥必報。
總之,魯迅是不容易接近的,還是不去和他接近好。中國有句成語,叫做「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一次一次的造謠毀謗,也可以將真相埋沒。我於是相信了,不敢去接近他。不過也曾有過一個時期,的確很想見見魯迅先生。
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之間,魯迅先生經常在《申報》副刊《自由談》上寫稿,攻擊時弊,為了避免反動派的檢查,他不斷更換筆名。我當時初學寫作,也在這個副刊上投稿,偶爾寫些同類性質的文章。
我的名字在文藝界是陌生的,由於產量不多,《自由談》以外又不常見,那些看文章「專靠嗅覺」的人,就疑神疑鬼,妄加揣測起來,以為這又是魯迅的化名。他們把我寫的文章,全都記在魯迅先生的名下,並且施展叭兒狗的伎倆,指桑罵槐,向魯迅先生「嗚嗚不已」。
自己作的事情怎麼能讓別人去承擔責任呢?我覺得十分內疚,很想當面致個歉意,但又害怕魯迅先生會責備我,頗有點惴惴不安。正當想見而又不敢去見的時候,由於一個偶然的機緣,我卻不期而遇地晤見了魯迅先生,互通姓名之後,魯迅先生接著說:
「唐先生寫文章,我替你在挨罵哩。」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都出於意料之外。我立刻緊張起來,暗地裡想:這回可要挨他幾下了。心裡一急,嘴裡越是結結巴巴。魯迅先生看出我的窘態,連忙掉轉話頭,親切地問:
「你真個姓唐嗎?」
「真個姓唐,」我說。
「哦,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興,「我也姓過一回唐的。」
說著,就呵呵地笑了起來。
我先是一怔,接著便明白過來了:這指的是他曾經使用「唐俟」這筆名,他是的確姓過一回唐的。於是,我也笑了起來。半晌疑雲,不,很久以來在我心頭積集起來的疑雲,一下子,全都消盡散絕了。
從那一次和以後多次的交談中,魯迅先生給我的印象始終是:平易近人。他留著濃黑的胡須,目光明亮,滿頭是倔強得一簇簇直豎起來的頭發,彷彿處處在告白他對現實社會的不調和。然而這並不妨礙他的平易近人,「能憎,才能愛。」
或者倒可以說,恰恰是由於這一點,反而更加顯得他的平易近人了吧。和許多偉大的人物一樣,平易近人正是魯迅先生思想成熟的一個重要的標志。
對待青年,對待在思想戰線上一起作戰的人,魯迅先生是親切的,熱情的,一直保持著平等待人的態度。他和青年們談話的時候,不愛使用教訓的口吻,從來不說「你應該這樣」、「你不應該那樣」一類的話。他以自己的行動,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動的故事,作出形象的暗示。
讓人體會到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有些青年不懂得當時政治的腐敗,光在文章里誇耀中國地大物博;看得多了,魯迅先生嘆息說:「倘是獅子,誇說怎樣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豬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頭。」
有些青年一遇上誇誇其談的學者,立刻便被嚇倒,自慚淺薄;這種時候,魯迅先生便又鼓勵他們說:「一條小溪,明澈見底,即使淺吧,但是卻淺得澄清,倘是爛泥塘,誰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淺呢?也許還是淺點好。」
記得在閑談中,魯迅先生還講起一些他和青年交往的故事,至於自己怎樣盡心竭力,克己為人,卻絕口不提。他經常為青年們改稿,作序,介紹出書,資助金錢,甚至一些生活上瑣碎的事情,也樂於代勞。
有一次,我從別處聽來一點掌故,據說在北京的時候,有個並不太熟的青年,靴子破了,跑到魯迅先生住著的紹興縣館,光著腳往床上一躺,卻讓魯迅先生提著靴子上街,給他去找人修補。他睡了一覺醒來,還埋怨補得太慢,勞他久等呢。
「有這回事嗎?」我見面時問他。
「呃,有這回事,」魯迅先生說。
「這是為的什麼呢?」
「進化論嘛!」魯迅先生微笑著說,「我懂得你的意思,你的舌頭底下壓著個結論:可怕的進化論思想。」
我笑了笑,沒有承認也沒有否認。
「進化論牽制過我,」魯迅先生接下去說,「但也有過幫助。那個時候,它使我相信進步,相信未來,要求變革和戰斗。這一點終歸是好的。人的思想很復雜,要不然……你看,現在不是還有猴子嗎?嗯,還有蟲豸。我懂得青年也會變猴子,變蟲豸,這是後來的事情。
現在不再給人去補靴子了,不過我還是要多做些事情。只要我努力,他們變猴子和蟲豸的機會總可以少一些,而且是應該少一些。」
魯迅先生沉默了,眼睛望著遠處。
如果把這段話看作是他對「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解釋,那麼,「橫眉冷對千夫指」呢?魯迅先生對待敵人,對待變壞了的青年,是決不寬恕,也決不妥協的,也許這就是有些人覺得他不易接近的緣故吧。
據我看來,「橫眉冷對」是魯迅先生一生不懈地斗爭的精神實質,是他的思想立場的概括。就戰斗風格而言,又自有其作為一個成熟了的思想戰士的特點。他的氣度,他的精神力量,在面對任何問題的時候,彷彿都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優勢:從容不迫,游刃有餘。
諷刺顯示他進攻的威力,而幽默又閃爍著反擊的智慧。對社會觀察的深刻,往往使他的批判獨抒新見,入木三分。魯迅先生的後期雜文,幾乎都是諷刺文學的典範,他的談話,也往往表現了同樣的風格。
日本佔領東北以後,國民黨政權依賴美國,宣傳美國將出面主持「公道」,結果還是被人家扔棄了。當宣傳正在大吹大擂地進行的時候,魯迅先生為我們講了個故事,他說:「我們鄉下有個闊佬,許多人都想攀附他,甚至以和他談過話為榮。
一天,一個要飯的奔走告人,說是闊佬和他講了話了,許多人圍住他,追問究竟。他說:『我站在門口,闊佬出來啦,他對我說:滾出去!』」聽講故事的人莫不大笑起來。還有一次,國民黨的一個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學,男女同泳,鬧得滿城風雨。
魯迅先生幽默地說:「同學同泳,皮肉偶而相碰,有礙男女大防。不過禁止以後,男女還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間,一同呼吸著天地中間的空氣。空氣從這個男人的鼻孔呼出來,被那個女人的鼻孔吸進去,又從那個女人的鼻孔呼出來,被另一個男人的鼻孔吸進去,淆亂乾坤。
實在比皮肉相碰還要壞。要徹底劃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規定男女老幼,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氣流通,又防拋頭露面。這樣,每個人都是……喏!喏!」我們已經笑不可抑了,魯迅先生卻又站起身來,模擬戴著防毒面具走路的樣子。
這些談話常常引起我好幾天沉思,好幾次會心的微笑,我想,這固然是由於他採取了諷刺和幽默的形式,更重要的,還因為他揭開了矛盾,把我們的思想引導到事物內蘊的深度,暗示了他的非凡的觀察力。
我又想起一件事情。我的第一本書,最初也是經魯迅先生介紹給一家書店,而後又由另一家拿去出版了的。當時因為雜志上一篇《閑話皇帝》的文章,觸犯了日本天皇,引出日本政府的抗議,國民黨政權請罪道歉,慌做一團,檢查官更是手忙腳亂,正在捧著飯碗發抖。
書店把我的原稿送去審查,凡是涉及皇帝的地方,不管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從秦始皇到溥儀,從凱撒大帝到路易十六,統統都給打上紅杠子,刪掉了。好幾處還寫著莫名其妙的批語。我一時氣極,帶著發還的原稿去見魯迅先生,把這些地方指給他看。
「哦,皇帝免冠啦!」魯迅先生說。
「您看,還給我加批呢。強不知以為知,見駱駝就說馬腫背,我真不懂得他們為什麼要講這些昏話!」
「騙子的行當,」魯迅先生說,「總要幹得像個騙子呀。其實他們何嘗不知道是駱駝,不過自己吃了《神異經》里說的『訛獸』的肉,從此非說謊不可,這回又加上神經衰弱,自然就滿嘴昏話了。」
魯迅先生站起身,在屋子裡踱了幾步,轉身扶住椅背,立定了。
「要是書店願意的話,」他說,「我看倒可以連同批語一起印出去。過去有欽定書,現在來它一個官批集,也給後一代看看,我們曾經活在什麼樣的世界裡。」
「還要讓它『流芳』百世嗎?」
「這是官批本,」魯迅先生認真地說,「你就另外去印你自己的別集。快了!一個政權到了對外屈服,對內束手,只知道殺人、放火、禁書、擄錢的時候,離末日也就不遠了。他們分明的感到:天下已經沒有自己的份。
現在是在毀別人的、燒別人的、殺別人的、搶別人的。越是凶,越是暴露了他們卑怯和失敗的心理!」
聽著魯迅先生的談話,昏沉沉的頭腦清醒過來,我又覺得精神百倍了。在苦難的夢魘一樣的日子裡,魯迅先生不止一次地給我以勇氣和力量。他的深刻的思想時時散發出犀利的光彩。說話時態度鎮靜,親切而又從容,使聽的人心情舒暢,真個有「如坐春風」的感覺。
「如坐春風」,唔,讓人開懷令人奮發的春風呵!每當這種時候,我總是一面仔細地吟味著每句話的含義,一面默默地抑制著自己的感情。不然的話,我大概會呼喊起來。真的,站在魯迅先生面前,我有好幾次都想呼喊,我想大聲呼喊:我愛生活!我愛一切正義和真理!
(6)網路小說農村瑣憶擴展閱讀:
文章賞析:
《瑣憶》作者沒有用長篇大論或重大的事件來論述和表現魯迅怎樣崇高,怎樣偉大,而是用自己所經歷的事情,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細致入微地刻畫了魯迅的性格。一些事情看來似乎不十分重要,而且彼此也沒有什麼緊密的關連,正如作者自己所說只不過是些「瑣憶」。
但實際上它們都包含著深刻的意義,都反映出魯迅性格的重要方面,本質方面;這就是文章開頭就點出的魯迅自己的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兩句詩不但如《瑣憶》作者所說是魯迅「自己的寫照」,「是他作為一個偉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體現」。
也是《瑣憶》全文所要集中表現的題旨。實際上,《瑣憶》就是圍繞著這兩句詩展開的,許多具體事例都是為了表現魯迅性格的這兩個重要方面。文章開頭就引用了這兩句詩,中間又重復引用,可以說這兩句詩在全文中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在《瑣憶》中,作者著意寫了魯迅是怎樣平易近人。特別是對待青年,他更是熱情關懷,耐心幫助,真正做到愛護備至。《瑣憶》的作者自己就是受魯迅影響,得到魯迅熱情關懷和幫助的青年作家之一;他後來在文學事業上特別是在雜文創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和魯迅分不開的。
據作者在另一篇文章《第一次會見魯迅先生》(收入《向魯迅學習》,1953年平民出版社)寫到,他初次和魯迅晤面,是在上海三馬路一個叫古益軒的菜館里,是在由《申報·自由談》的主編黎烈文宴請撰稿人的席上;那時他「還是二十歲左右的青年」。
在這之前,作者雖未能與魯迅結識,卻對魯迅仰慕已久。特別是他當時也寫雜文,發表時署名「唐弢」,因而被人疑為魯迅,這就使他不期而然和魯迅聯系在一起。從而不但結識了魯迅,而且有可能更直接地受到魯迅的教誨,從更近的距離親身感受到魯迅思想、人格的溫暖。
文章反復強調:「對待青年,對待在思想戰線上一起作戰的人,魯迅先生是親切的,熱情的,一直保持著平等待人的態度。」的確,魯迅對待青年,何止是「親切的,熱情的,一直保持著平等待人的態度」。
他簡直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去哺育他們,盡自己的最大可能去創造條件以便讓他們健康成長,為了保護他們而同一切反動邪惡勢力作堅決的斗爭。他很早就積極支持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斗爭,在女師大事件和「三·一八」慘案中,始終站在斗爭前列。
他幫助青年組織文藝社團,辦刊物,耐心為青年看稿、改稿,甚至抄稿;他傾自己的全力解決青年的困難,大至政治上的保護,小至經濟上的支援。青年們視魯迅為導師,而他卻從不以導師自命。《瑣憶》所舉魯迅怎樣對青年諄諄教導,循循善誘的事例,只不過千百中之一二。
早在五四時期,魯迅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就說過這樣的話:「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地度日,合理的做人。」後來他又對許廣平說過:「我好像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血。」
(轉引自許廣平《獻辭》)《瑣憶》中還提到魯迅替一個不太熟的青年上街修補靴子的事,不正具體說明了魯迅對待青年的寬厚、慈愛,確實是偉大的「孺子牛」嗎?
魯迅對青年的認識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起初,他相信進化論,以為青年必勝於老年,將來必勝於現在,因而對青年缺乏階級分析。一直到一九二七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由於激烈的階級斗爭事實的教訓,魯迅才完全認識到對待青年也要作具體分析。
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兩大陣營,或則投書告密,或則助官捕人的事實!我的思路因此轟毀。」(《三閑集·序言》)這也就是為什麼當《瑣憶》作者問到魯迅替不太熟的青年修補靴子一事時,魯迅會「微笑著打趣」承認自己是「進化論嘛」,
並且接下去嚴肅地說:「進化論牽制過我……但也有過幫助。」這說明,魯迅是嚴於解剖自己的。他說過:「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墳·寫在「墳」後面》)。他從來不隱瞞自己思想中的弱點、缺點,不否認自己走過的曲折的道路。
這也說明,魯迅分析問題不搞絕對化;而是從正反兩方面來看待進化論對自己的影響。《瑣憶》雖然只是記了一個「掌故」,只是寫了魯迅由此而發的一點議論,卻接觸到魯迅最重要的思想,突現了魯迅的作風和性格。
「在現在這『可憐』的時代能殺才能生,能憎才能愛,能生與愛,才能文。」這是魯迅在逝世前一年在一篇題為《七論「文人相輕」——兩傷》中說的話。魯迅有鮮明的階級感情,在熱愛人民大眾,愛護革命同志的同時,對各色各樣的敵人懷著強烈的憎恨。
正如人們所說,魯迅像一團火,他給人民以光亮和溫暖,卻無情地燒向敵人。《瑣憶》在論魯迅平易近人時,也引用了上面提到的話,並且用了很大篇幅寫魯迅對待敵人的態度:「魯迅先生對待敵人,對待變壞了的青年是決不寬恕,也決不妥協的。」
值得指出的是,作者沒有用很多筆墨寫魯迅對待敵人是怎樣地「怒目而視」,而是主要寫了他的幽默和諷刺的才能,突出了一個「冷」字。這表現了作者對魯迅戰斗精神和風格的深刻了解。魯迅在世時,很多人說魯迅喜歡「冷嘲熱諷」。
的確,「橫眉冷對」就包含了對敵人最大的輕蔑和冷嘲,諷刺幽默也就是最尖銳最典型的冷嘲方式。過去有些人總喜歡把魯迅描繪成「金剛怒目」式;「文化大革命」當中,更是把魯迅歪曲成只知道「打!打!作戰!作戰」的人。
很多人不知道魯迅不但對自己人,對人民是平易自然、慈祥可親的,就是在對敵斗爭時也並不是只知道一味地斥責,有時卻是談笑風生,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這正是「一個成熟了的思想戰士的特點」。
《瑣憶》作者根據自己同魯迅的實際接觸,自己對魯迅的了解和理解,才著意刻畫了魯迅作為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的戰斗特點,魯迅遠比一般戰士更豐富深刻,更生動靈活。
《瑣憶》是一篇回憶性散文,和一些寫景抒情的散文不同,它重在回憶、懷念人物,重在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運用了多樣的藝術手法,其中包括用對比的手法,寫人物的外貌與寫人物的內心相結合的手法,通過具體事例展示人物精神性格的手法,以及適當地插入一些議論的手法等等。
寫對魯迅的敬愛,不是一開頭就寫這種感情,而是先寫由於聽見一些人的歪曲、誤解,未見魯迅之前對魯迅就有相當的敬畏,一旦見面,誤解全然冰釋。這一對比,一下把感情燃燒到熾熱點,使人對魯迅的慈祥、平易堅信不移,產生「確乎如此」的藝術效果。
從結構說,這樣起頭,也給人不同凡響的新鮮感。文章表現魯迅的精神,自始至終突出了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和「俯首甘為孺子牛」兩個方面,把對青年的愛護、教導和對敵人的憎惡、諷刺對照著寫,既全面真實地表現了魯迅的偉大,又使人對魯迅產生深刻的印象。
對於魯迅,作者四次描寫了他的面貌舉止,不但增加了讀者對魯迅的直接具體的印象,而且很好地展現了魯迅的性格情緒和豐富的內心世界。「濃黑的胡須」,「明亮的目光」,「滿頭是倔強得一簇簇直豎起來的頭發」,正襯出了一位堅定、沉著、勇猛、頑強的戰士的性格。
在讀到進化論後出現的「沉默」、「眼睛望著遠處」不正說明魯迅對自己走過的道路是怎樣反復地總結過,是怎樣嚴肅認真地對待,而在總結了經驗教訓之後,又怎樣信心百倍地展望著未來嗎?對國民黨地方官僚的荒謬的嘲笑。
既表現了魯迅幽默開朗的性格,也表現了他對當事者的極大輕蔑。古人說:「言為心聲。」《瑣憶》作者寫魯迅的思想性格,寫他的博大胸懷、鮮明愛憎和犀利的政治眼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藉助了對魯迅面貌和言談舉止的生動描繪的。
總觀《瑣憶》全篇,可以看到作者對魯迅精神的精闢透徹的認識;感到他對魯迅深深的懷念之情,一種最純真、虔誠、崇高的感情。《瑣憶》其實是憶而不瑣,它表現了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內容,對我們認識魯迅和研究魯迅有著重要的意義。
『柒』 朝花夕拾中的瑣記主要內容
《瑣記》——魯迅在這篇文章里主要回憶了自己離開紹興去南京求學的過程。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
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飢如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慾望。
(7)網路小說農村瑣憶擴展閱讀
《朝花夕拾》寫的雖然是個人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是對親人和師友的緬懷、眷念,但同時又超越於此而表現了一個特定歷史時代中國社會的面貌,提供了豐富、詳實的文獻資料。這是一般的回憶散文所不可企及的。
因為這些散文中習見的只是一些純屬個人的所謂家務事、兒女情,純屬個人的沉浮起落和情感波瀾;主人公彷彿置身於世外桃源,一點也看不到身外涌動的時代風雲和飄散的炮火硝煙。有些散文作品有助於了解某個時期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心態,卻難以展示他們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整體面貌,《朝花夕拾》則與此不同。
由於作者具有遠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襟懷,這就使作品顯示了抒寫個人遭遇與關注民族命運的緊密關聯,不僅展現了作者個人的足印也展示了一個歷史時代的行跡。
《朝花夕拾》是一本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的散文集。這使它與同時期許多散文作家的作品明顯地區別開來。它具有一種適性任隋、灑脫不羈的風格,想說就說,想罵就罵,心中的種種愛憎悲歡,任其在筆下自然流瀉。
他將敘事、寫景、議論、抒情這幾種表現方法緊密地融合在一起,使筆底波瀾呈現出千變萬化的態勢。他在格式上不斷出新,使每一篇作品都具有不同的構架。他繼承了中國古代散文的簡約、嚴謹,又借鑒了西方散文的靈動、機趣,可謂博採眾長,為我所用,但又不為所囿,而是大膽超越,自成一體。
所有這些無不體現了他作為思想解放的先驅和藝術革新的旗手的特色,而且也正因為這樣,使《朝花夕拾》成為中國現代回憶散文的典範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