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小說時代背景
Ⅰ 金庸武俠小說的歷史背景,為何大多設定在宋代以後
金庸武俠小說可以稱之為現象級,從發行之初,一直被讀者所追捧,影響深遠。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主角深入人心,每部小說既能單獨成篇,又相互關聯,給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但是金庸武俠小說的時間軸雖然清晰,但是除《越女劍》之外的十四部小說的歷史背景都設定在了宋朝以後,不免讓人心生好奇,金庸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安排呢,有何深意?
因此,金庸小說時代背景的設置是有其深刻的原因,說明金庸不僅很懂歷史,能夠很好把握時代背景下的矛盾點,而且善於洞察讀者的需求與愛好,所以才創作出了一部又一部經典的武俠小說,深受讀者喜愛和追捧。
Ⅱ 金庸小說歷史年代排列順序
1.《越女劍》:公元前五世紀前葉二.北宋後期2.《天龍八部》:公元1094年前後三.南宋中後期3.《射鵰英雄傳》:公元1206年-1227年(郭母懷胎到鐵木真逝世)4.《神鵰俠侶》:公元1239年-1260年(楊過出場到蒙哥歸天)四.元朝末期5.《倚天屠龍記》:公元1337年-1360年(張三豐90歲到張無忌22歲)五.明朝6.《笑傲江湖》:估計是明朝中期因為有武當派,而且書中官職是明朝的,並且書上插圖中的男人都沒有辮子,還有在《鹿鼎記》中澄觀老師侄曾想到「前朝有一位令狐沖大俠,以無招勝有招」,那自然是明朝了7.《俠客行》:明朝因為有武當派,並且書中好象沒有什麼民族矛盾,而且書上插圖中的男人都沒有辮子8.《碧血劍》:公元1634年-1644年(袁承志從10歲到20歲)六.清朝9.《鹿鼎記》:公元1670年-1689年鰲拜死的時候史書上記載為1670年,韋小寶簽訂《尼布楚條約》後歸隱,那是1689年10.《書劍恩仇錄》:公元1756年前後因為《飛狐外傳》中趙半山曾對小胡斐說過福康安在十年前被紅花會抓住過11.《飛狐外傳》:公元1766年-1770年由《雪山飛狐》推算,從胡斐13歲到17歲12.《雪山飛狐》:公元1780年3月15日(陰歷)書上開頭就寫了「這是乾隆四十五年叄月十五」13.《鴛鴦刀》:清朝書上倒數第二段寫道「滿清皇帝聽說這雙刀之中,有一個能無敵於天下的大秘密」,自然是清朝了14.《連城訣》:清朝這個沒什麼大道理,因為書上插圖中的男人都有辮子,這可是金庸授權的,而且從官職、地名上也可以看出是清朝15.《白馬嘯西風》:清朝
Ⅲ 金庸的小說中為什麼沒有以明清朝代為背景的
金庸先生的小說大多以明清為背景。
在他的小說里,《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鹿鼎記》,《書劍恩仇錄》等四部都是以清代為背景。最最主觀的原因應該是金庸先生個人歷史品味的問題。金庸先生寫武俠小說,其中的歷史都是經過大量的考究的,尤其他更喜歡研究一些野史和一些民間故事。所以在小說中也大多會將自己的考究放入其中。而且在金庸先生的作品中,只要是清朝的背景都會在康乾時代,這也可能與自身生世有所關聯。
金庸先生寫小說不是架空的背景,大多是經過大量的考究的,所以明清的背景也會有大量的顯現。
Ⅳ 請問金庸15部武俠小說各屬於哪個朝代
《書劍恩仇錄》:清朝乾隆時期
《碧血劍》:明朝末年
《射鵰英雄傳》:南宋中期
《神鵰俠侶》:南宋中後期,宋理宗時期
《雪山飛狐》:清朝乾隆時期
《飛狐外傳》:清朝乾隆時期
《倚天屠龍記》:元朝末年
《鴛鴦刀》:清朝
《白馬嘯西風》:沒有交代背景朝代
《連城訣》:沒有交代,但應該是明清時期
《天龍八部》:北宋中後期
《俠客行》:沒有交代,推算是明朝後期
《笑傲江湖》:明朝中期
《鹿鼎記》
:清朝康熙時期
《越女劍》:春秋末年
Ⅳ 金庸的《天龍八部》故事的背景年代
一、《天龍八部》故事的背景年代:發生於北宋哲宗元祐、紹聖年間,公元1094年前後。
二、《天龍八部》故事發生在《射鵰英雄傳》之前。
解析:《射鵰英雄傳》以寧宗慶元五年(1199年)至成吉思汗逝世(1227年)這段歷史為背景,反映了南宋抵抗金國與蒙古兩大強敵的斗爭,充滿愛國的民族主義情愫。
(5)金庸武俠小說時代背景擴展閱讀:
《天龍八部》創作背景
《天龍八部》從1963年開始創作,歷時4年完成(部分內容曾由倪匡代筆撰寫)。故事背景設定在宋哲宗時期。金庸在《天龍八部》書前「釋名」部分中說:「本書故事發生於北宋哲宗元祐、紹聖年間,公元1094年前後。」書中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進行了杜撰和改造。
在創作《天龍八部》時,金庸對民族矛盾及民族國家之間的沖突,有了新的思想認識和新的處理方式,即不再局限於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而是升華至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的考慮,更多的傾向於和平主義和民族的和睦與團結,從而超越了狹隘的民族矛盾,對戰爭與和平有了嶄新的思考。
Ⅵ 為何金庸武俠小說的歷史背景,很多都在宋代以後
江湖上流傳很廣的一句「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正好是金庸先生作品首字組成,加上《越女劍》便是金庸先生所有十五部武俠作品。金庸先生從1955年開始創作至1972年封閉,共作793萬字,在要純手寫的年代,平均每天寫1278字。金庸先生的粉絲下至街頭平民,上至學府教授。
Ⅶ 金庸武俠天龍八部和射鵰英雄傳的時代背景哪個在前哪個在後
《天龍八部》在前,《天龍八部》是北宋時期,《射鵰英雄傳》是南宋時期。
《天龍八部》是以宋哲宗時代為背景,通過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從哲學的高度對人生和社會進行審視和描寫,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
宋哲宗是宋朝第七位皇帝,在位時間是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
《射鵰英雄傳》以寧宗慶元五年(1199年)至成吉思汗逝世(1227年)這段歷史為背景,反映了南宋抵抗金國與蒙古兩大強敵的斗爭,充滿愛國的民族主義情愫。
宋寧宗史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在位時間是1194-1224年。
(7)金庸武俠小說時代背景擴展閱讀:
1、《天龍八部》創作背景:
《天龍八部》從1963年開始創作,歷時4年完成(部分內容曾由倪匡代筆撰寫)。故事背景設定在宋哲宗時期。
金庸在《天龍八部》書前「釋名」部分中說:「本書故事發生於北宋哲宗元祐、紹聖年間,公元1094年前後。」書中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進行了杜撰和改造。
在創作《天龍八部》時,金庸對民族矛盾及民族國家之間的沖突,有了新的思想認識和新的處理方式,即不再局限於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
而是升華至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的考慮,更多的傾向於和平主義和民族的和睦與團結,從而超越了狹隘的民族矛盾,對戰爭與和平有了嶄新的思考。
2、《射鵰英雄傳》創作背景
作品最初於1957到1959年在《香港商報》上連載,後收入《金庸作品集》中,連同後來的《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一並,被稱為金庸小說的「射鵰三部曲」。
自1957年元旦以來,《射鵰英雄傳》一直在《香港商報》連載,偶爾金庸生病才會停下,比如1959年4月18日,編者告白,「金庸先生因病,『射鵰』暫停兩天」,4月20日恢復。
據金庸自述:寫《射鵰》時,他正在長城電影公司做編劇和導演,這段時期中所讀的書主要是西洋的戲劇和戲劇理論,所以小說中有些情節的處理,不知不覺間是戲劇體的,尤其是牛家村密室療傷那一大段,完全是舞台劇的場面和人物調度。
《射鵰英雄傳》曾作過不少改動。金庸在修訂時刪去了一些與故事或人物並無必要聯系的情節,如小紅鳥、蛙蛤大戰、鐵掌幫行凶等等,除去了秦南琴這個人物,將她與穆念慈合二為一。
同時也添加了一些新的情節,如開場時張十五說書、曲靈風盜畫、黃蓉迫人抬轎與長嶺遇雨、黃裳撰作《九陰真經》的經過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趙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趙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射鵰英雄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龍八部
Ⅷ 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俠客行》,它的歷史背景與年代是什麼
這部小說的書名是由詩人李白的同名古言詩而來,小說的內容也與那首詩作密切相關;不過,小說的情節並非是對李白詩作的演繹和注釋,而是對這一詩作作了出人意料的安排。
以石破天的經歷為主線,而由於石破天和石中玉相貌相似(故事暗示可能是孿生兄弟),小說描寫的正是因而引起的種種誤會。本來並無明確時代背景,與另一作品笑傲江湖一樣,基本設定為明朝某時期。
1965年首次連載於《東南亞周刊》。《俠客行》主要敘述一個懵懂少年石破天的江湖經歷。該書有許多耐人尋思之處,潛隱著許多「玄機」,體現著金庸對於人生、人性、生命和宇宙的新的體驗。
故事奇趣,浪漫而隱含哲理,是一篇武俠的童話和寓言,主人翁兼具佛道墨三家的感覺,格局仙氣彌漫,俠義慈悲,佛法無邊,江湖依然險惡可是充滿陽光和樂觀之意,為天龍八部的段譽和虛竹的重新出發,笑傲江湖的前奏,與悲哀黑暗至極(總算苦盡甘來)的連城訣是強烈對比。
出世之時與天龍八部一樣為一部佛書,前者壯闊雄奇悲天憫人,本書活潑自在離苦得樂,不同的角度展現哲學思維與作者感受。
(8)金庸武俠小說時代背景擴展閱讀:
查良鏞,GBM,OBE(英語:Louis Cha Jing-yong,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男,筆名金庸,浙江海寧人,武俠小說泰斗,1948年移居香港。
自1950年代起,其以筆名「金庸」創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包括《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等。
歷年來金庸筆下的著作屢次改編為電視劇、電影等影視作品,對華人影視文化可謂貢獻重大。這亦奠定其成為華人知名作家的基礎,素有「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的稱贊。金庸早年於香港創辦《明報》系列報刊,並在1980年代涉足政界,曾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
他因其優秀的小說作品而被稱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後與古龍、梁羽生合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劍客」。2018年10月30日下午,金庸於香港養和醫院逝世,享壽94歲。
劇情梗概
一名童丐石破天在一場武林爭斗中撿了一塊燒餅來吃,誰知燒餅里藏著謝煙客的「玄鐵令」。謝煙客為了早日解決有求必應的玄鐵令問題便教石破天去修煉九死一生的炎炎功,並故意引他走火入魔。
被人帶到長樂幫,被人誤會為長樂幫幫主石破天(即石清夫婦的兒子石中玉)雖然他身上的傷痕跟石中玉一樣,但石破天連「一」字都不懂,且和性格好色、殘忍的石中玉截然不同,被石清夫婦當為大病一場後忘掉了。
當輪近臘月時,石中玉終於出現,但石破天仍願意以長樂幫幫主身份代替石中玉前住俠客島吃臘八粥。亦因文盲而無意中學到詩中「俠客行」的絕頂神功。
石破天等人陪同丁不四和梅文馨等人尋訪梅芳姑時發現梅芳姑是他的養母(當時以為是生母),且是石清夫婦的殺子仇人。
Ⅸ 金庸的作品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系嗎
金庸是中國最著名的武俠小說作者,我想凡是中國的小夥伴,都或多或少會看過一些金庸的武俠小說,或者是由他的武俠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和電影,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在進行文學創作的時候,很容易受到當時的時代背景的影響,那麼金庸的作品和當時的社會背景到底有沒有關系呢?
而金庸所處的那個年代,是中國剛剛結束戰亂,從戰爭到和平的一個轉變,金融可能對戰爭對人民的影響有更深的思考,所以他才想要去表達為國為民的這個思想。而這是其他的武俠小說作者不具備的,這也是金庸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