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武俠小說脫離現實
『壹』 當前學界對其武俠小說文字意義和藝術特徵的論述
誰的小說?我在學校時候考過金庸的。
論金庸小說的現代精神
作者:嚴家炎
自覺追求思想性的武俠小說家——否定「快意恩仇」、任性殺戮的觀念——小說界以
平等開放態度處理中華各族關系的第一人——糾正黑白分明的正邪二分法,以是否「愛
護百姓」為新尺度——揭示權力的腐蝕作用——滲透著個性解放與人格獨立精神——銳
利的針對現實的批判鋒芒——用現代心理學觀念剖析、塑造人物形象武俠小說誕生在漫
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作為封閉的農業社會的產物,眾多武俠小說在褒揚俠義精神的同
時,也留下了諸如熱衷仕途、嫉仇嗜殺、迷信果報乃至奴才意識之類特殊印記。「五四」
以來的新文學家,像茅盾、鄭振鋒、翟秋白,都從武俠小說的圈外寫過嚴厲批評(卻也
不無偏頗)的文章,寄託了對這類文學加以改造的願望。
五十年代出現的梁羽生、金庸、古龍等新派武俠小說家,則可以說進入到圈內對這
類作品進行了改造。他們運用西方近代文學和中國五四新文學的經驗,在保持武俠小說
傳統型範的同時,通過自己的藝術筆墨,體現出現代人應有的時代意識,成功地實現了
武俠小說從思想到藝術的多方面革新,使作品呈現出許多嶄新的質素。金庸作品尤其取
得了突出的成就。
金庸是一位自覺追求思想性的武俠小說家,他自己說過:「武俠小說本身是娛樂性的
東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一點人生哲理或個人的思想,通過小說可以表現一些自己對
社會的看法。」①金庸作品中的現代意識,便是作者對傳統武俠小說一系列觀念實行變革、
改造的體現,也是新派武俠小說之所以為「新」的重要標志。
一
舊式武俠小說的一個普遍觀念是「快意恩仇」。為了報仇,而且要「快意」,殺人就
不算一回事。惡徒固然任意行凶,殺人如麻,即使俠士,殺得性起,竟也殃及無辜。
《水滸傳)就寫武松為了報仇,血濺鴛鴦樓,殺了張都監一家老少十餘口,連兒童、
馬夫。」丫環、廚師也不能倖免。李逢江州劫法場,更是「不問軍官百姓,殺得屍橫遍野」。
《無雙傳》中的古押衙行俠,「冤死者十餘人」。好像英雄們一朝正義在握,就有權
對邪派徒眾殺個干凈。我們暫且不論武俠小說及其流行能否像有的學者所說,證明中國
人有潛在的嗜血慾望;但舊武俠小說中這類描述的大量存在,無論從道德角度或法律角
度看,無疑代表了古代社會留下的一種不健全心理。
金庸小說卻從根本上批評和否定了「快意思仇」。任性殺戮這種觀念。《射鵬英雄傳》
里的郭靖,懷著家國雙重悲痛對完顏洪烈完成了復仇,後來卻引出一場思想危機:他「一
想到『復仇』二字,花刺子模屠城的慘狀立即湧上心頭。自忖父仇雖復,卻害死了這許
多無辜百姓,心下如何能安?看來這報仇之事,未必就是對了。」②甚至一度對學武產生
懷疑。《神鵰俠侶》寫楊過為其父楊康報仇,卻一次又一次被郭靖夫婦「國事為先」的精
神所感動,深責「自己念念不忘父仇私怨」③後來知道了父親的為人和死因,更是慚愧
無地,徹底放棄復仇的念頭。《雪山飛狐》通過苗若蘭之口,道出其父苗人鳳的想法:「百
余年來,胡苗范田四家子孫怨怨相報,沒一代能得善終。……所以我爹立下一條家訓,
自他以後,苗門的子孫不許學武。他也決不收一個弟子。我爹說道:縱然他將來給仇人
殺了,苗家子弟不會武藝自然無法為他報仇。那麼這百餘年來愈積愈重的血債,愈來愈
是糾纏不清的冤孽,或許就可一筆勾銷了。」④到《笑做江湖》,金庸更帶有貶義地寫了
林平之這個復仇狂。他在為父母報仇這天,居然穿上錦綉衣服,衣衫上薰了香,好像過
一個盛大的節日一般。不但把和仇敵有瓜葛的人一概殺死,而且像貓戲弄老鼠似地只顧
自己戲弄青城派頭頭余滄海以達到復仇的快意,卻將處於危險中的妻子岳靈珊置於不顧。
最後為了報復岳不群父女,竟然又動手刺殺了岳靈珊。作者在字里行間不加掩飾地流露
出對這一人物的厭惡之情。金庸並不反對殺那些作惡多端的人,卻反對睚眥必報和濫殺
無辜。《天龍八部)中的喬峰就說:「咱們學武之人,第一不可濫殺無辜。」⑤這一切,不
禁令人想起新文學奠基人魯迅對復讎問題的意見。在魯迅編錄的《會稽郡故書雜集》一
書中,《會稽典錄卷下》收有> Transfer inte朱朗,字恭明,父為道士,淫祀不法,
游在諸縣,為烏傷長陳君頁所殺。朗陰圖報怨,而未有便。會君頁以病亡,朗乃刺殺君
頁子。事發,奔魏。魏聞其孝勇,擢以為將。
針對文中所載朱朗其人其事,魯迅寫了這樣一段案語:案:《春秋》之義,當罪而誅
不言於報,匹夫之怨止於其身。今朗父不法,誅當其辜。
而朗之復仇,乃及胤嗣。漢季大亂,教法廢壞,離經獲譽,有慚德已。豈其猶有美
行,足以稱紀?⑥魯迅在小說《鑄劍》中,曾贊頌了眉間尺、黑色人於專制統治下不得
已而求諸法外向暴君復仇的正義行動。但在這里,他卻嚴厲指斥朱朗的所謂「復仇」。魯
迅認為:第一,朱朗之父「淫祀不法」,「誅當其辜」,「當罪而誅不言於報」,這種行動已
無正義性可言,決不可肯定。第二,即使勉強說到報仇,「匹夫之怨止於其身」,豈可像
朱朗那樣殺人之子!魯迅這種態度,大體代表了現代人對「復仇」的看法。金庸小說有
關復仇的一系列筆墨,都證明作者的思想和魯迅等新文學家是相當一致,而和傳統武俠
小說卻大相徑庭。二 在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裡,怎樣看待歷史上的民族關系,能否掙脫
傳統的狹隘民族觀念的束縛,也是檢驗作品有無現代精神的標尺。
民國時期的武俠小說,寫了很多「反清復明」的故事。作者站在漢族立場上,反對
滿族統治,書中俠士代表正義方面,而「韃子」皇帝則一概為好邪。這種民族關繫上的
簡單觀念,既與當時的反清革命思潮有關,也是儒家傳統思想具有某種狹隘封閉性的反
映。在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繫上,儒家歷來講究「夷夏之辨」,尊夏貶夷,認為「非我族
類,其心必異」⑦主張「用夏變夷」,截然反對「變於夷」,表現出排斥其他民族長處的
傾向,用孟子的話叫做:「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民連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在一些人眼裡,也都是異常出格的事。武俠小說也深受這種傳統觀念的影響。
金庸最早的小說《書劍恩仇錄》採用漢族一個民間傳說的素材,或許還潛在地留有
這類痕跡。
但稍後的小說,隨著作者歷史視野越來越寬廣,思想。藝術越來越成熟,也就越發
突破儒家漢族本位的狹隘觀念,肯定中華許多兄弟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贊美漢族與少數民族相互平等、和睦共處、互助共榮的思想,而把各族間曾有過的征戰、
掠奪、蹂躪視為歷史上不幸的一頁。金庸的傑作《天龍八部》,就不限於寫一個宋朝,而
以當時中國版圖內的宋、遼、西夏、大理、吐著五個區域為背景,讓段譽、喬峰、虛竹
三位主角的足跡幾乎遍及中華全境。其中喬峰的悲劇,尤其強烈地震撼讀者,迫人深剩
這位主人公一出場,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杏子林平定了丐幫內部的嚴重叛亂,令
人信服地展示了傑出的領袖才能和在群眾中的崇高威望。他從小受的是北宋年間以儒家
為主的漢人文化教育,這使他確立了一套「正統」的道德規范:講究「夷夏之辨」,忠於
國家民族,孝敬父母師長,對弱小者仁愛,處事正直公平,反對濫殺無辜。但命運跟他
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最後證明他是一個契丹人,並在辯誣自衛過程中不得已殺傷他人。
作者通過喬峰的經歷和走向自殺的悲劇結局,不僅控訴了遼宋統治集團對異族百姓的殘
殺掠奪,而且向傳統的儒家思想提出質疑:夷夏之分真的就等於區分了正和邪、善和惡、
敵和友么?不間是非曲直,漢人一定得站在漢族一邊,契丹人一定得忠於契丹,這種觀
念真的對么?小說通過智光大師有佛學色彩的揭語:「萬物一般,眾生平等。聖賢畜生,
一視同仁。漢人契丹,亦幻亦真。恩怨榮辱,俱在灰塵。」曲折地作了回答,告訴讀者應
該對漢人契丹「一視同仁」,平等相待。
《天龍八部》第19章寫蒙冤受屈的喬峰在聚賢庄英雄會上與少林寺玄寂、玄難二僧
對打時,有一段文字頗有意思:玄寂見玄難左支右繼,抵敵不住,叫道:「你這契丹胡狗,
這手法太也卑鄙!」
喬峰凜然道:「我使的是本朝太祖的拳法,你如何敢說上『卑鄙』二字?」
群雄一聽,登時明白了他所以要使「太祖長拳」的用意。倘若他以別種拳法擊敗「太
祖長拳」,別人不會說他功力深湛,只有怪他有意侮辱本朝開國太祖的武功,這夷夏之防、
華胡之異,更加深了眾人的敵意。此刻大家都使,『太祖長拳」,除了較量武功之外,便
拉扯不上別的名目。
玄寂眼見玄難轉瞬便臨生死關頭,更不打話,嗤的一指,點向喬峰的「璇璣穴」,使
的是少林派的點穴絕技「天竺佛指」。
喬峰聽他一指點出,挾著極輕微的嗤嗤聲響,側身避過,說道:「久仰『天竺佛指』
的名頭,果然甚是了得。你以天竺胡人的武功,來攻我本朝太祖的拳法。倘若你打勝了
我,豈不是通番賣國,有辱堂堂中華上國?」
玄寂一聽,不禁一怔。他少林派的武功得自達摩老祖,而達摩老祖是天竺胡人。今
日群雄為了喬峰是契丹胡人而群相圍攻,可是少林武功傳入中土已久,中國各家各派的
功夫,多多少少都和少林派沾得上一些牽連,大家都已忘了少林派與胡人的干係。這時
聽喬峰一說,誰都心中一動。⑨被群雄罵為「契丹胡狗」的喬峰,使用的倒是本朝開國
皇帝的「太祖拳」;而口口聲聲以中華武術正宗自居的少林拳指,其實卻是天竺胡僧達摩
祖師傳下來的,這豈不是一種莫大的諷刺!金庸有意設計這一情節,目的就在提醒人們:
嚴守夷夏之防,拒絕學習外族的長處,將會使自己陷入多麼荒唐可笑的境地!
如果說《天龍八部》中金庸已經提出了儒家文化存在的狹隘民族主義問題,那麼,
到幾年以後寫《鹿鼎記》中康熙皇帝時,這種思想又有了進一步的深化和發展。
康熙是《鹿鼎記》中有血有肉的正面人物,是真正稱得上有作為、有遠見的明君。
小說從他與「小桂子」相處時一個聰明頑強的少年起,寫他經過擊殺權臣鰲拜而逐
漸成長。成熟,這一過程顯得頗為細致親切。他體恤民情,治國有方。當台灣遭遇嚴重
災情時,讀奏章的康熙竟至「淚光瑩然」,決定縮減宮中開支五十萬兩銀子去賑災。浙江
巡撫誣告黃宗羲,想陷之於文字獄,康熙為之辯誣,反而稱贊了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
史可法抗清而死,康熙為之設忠烈詞。他兼用儒法兩家之術,有效地控制其臣僚下
屬,決不受下屬的控制。小說中反清復明的故事背景,不但沒有構成一種相應的思想傾
向,反而襯托出康熙的英明有為。康熙後來曾對韋小寶說過這樣一番話:「我做中國皇帝,
雖然說不上什麼堯舜禹湯,可是愛惜百姓,勵精圖治,明朝的皇帝中,有哪一個比我更
加好的?現下三藩已平,台灣已取,羅剎國又不敢來犯疆界,從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
樂業。天地會的反賊定要規復朱明,難道百姓在姓朱的皇帝統治下,日子會過得比今日
好些嗎?」⑩如果跳出狹隘的漢族立場,改用全國百姓利益來衡量,應該承認康熙的話
並不是自我吹噓,而是大體符合實際的。康熙雖是滿族,卻符合儒法兩家所定「聖君」
的標准。完全可以說,《鹿鼎記》是一部歌頌康熙的作品。金庸在1975年修改《碧血劍》
時,特意增加了袁承志行刺皇太極的情節,顯然也是為了把他在民族問題上的思想貫徹
到底。袁承志伏在屋脊之上,聽到皇太極與範文程等大臣的談話。皇太極說:「南朝所以
流寇四起,說來說去,也只一個道理,就是老百姓沒飯吃。咱們得了南朝江山,第一件
大事,就是要讓天下百姓人人有飯吃……」還商量入關後輕搖薄賦,解民之困厄。這使
袁承志深受震動,覺得「這韃子皇帝當真厲害,崇偵和他相比可是天差地遠了。我非殺
他不可,此人不除,我大漢江山不穩。就算闖王得了天下,只怕……只怕……」隱隱感
到闖王的才具與此人相較,似乎也頗有不及。這就合理地寫出清王朝能打敗明軍和闖軍,
維持近三百年統治,決非出於偶然,而是和當時許多歷史條件包括滿族一些傑出領袖人
物的作用分不開的。
在武俠小說中承認並寫出中國少數民族及其領袖的地位和作用,用平等開放的態度
處理各民族間的關系,金庸是第一人。即使他的第一部作品《書劍恩仇錄》,也已寫了新
疆回部富有民族色彩的熱烈動人的生活場景,塑造了霍青桐等女傑的成功形象。《天龍八
部》寫了喬峰(蕭峰)這樣感天動地的契丹英雄。到最後一部《鹿鼎記》,更塑造出有道
明君康熙這個傑出人物。可見,他的思想是一以貫之的。這是金庸的一個重要貢獻,是
金庸小說富有現代精神的生動體現。三 對於江湖上正與邪、俠義道與黑道、名門正派與
魔教之間的斗爭,金庸顯然也有過很多思考。傳統武俠小說出於舊式正統觀念,在正邪
一類問題上採取黑白分明的簡單二 分法:正則全正,邪則極邪。金庸則在小說里寫了許
多極復雜的正邪斗爭,其中有部分確實存在著是和非、正義和邪惡的嚴重對立,但也有
不少只是某些人為達到某種私利而借用堂而皇之的名義挑動的。(笑做江湖)里衡山派高
手劉正風想要金盆洗手,這件事並沒有觸犯誰的利益,不料所謂「正派」里的嵩山派站
出來堅決阻撓和干預,不許他舉行金盆洗手典禮。他們硬給劉正風按上了「結交魔教長
老曲洋」的罪名,殺了劉正風全部家屬,最後連身受重傷、逃出來隱居的劉正風,以及
曲洋的十二三歲的孫女都不放過。
真是殘忍毒辣之至!令狐沖曾經這樣責間嵩山派的費彬:「咱們自居俠義道,與邪魔
外道誓不兩立,這『俠義』二字,是什麼意思?欺辱身負重傷之人,算不算俠義?殘殺
無辜幼女,算不算俠義?要是這種種事情都幹得出,跟邪魔外道又有什麼分別?」恆山
派掌門人定逸師太在吃盡嵩山派一再化裝偷襲的苦頭之後,也對令狐沖說:「像嵩山派這
樣狼子野心,卻比魔教更加不如了。哼,正教中人,就一定比魔教好些嗎?」小說通過
具體情節告訴讀者:是和非,正義和邪惡,不能只按表面名稱來劃分,應該作具體分析。
事實上,俠義道和魔教兩方面都有正派人,也都有惡勢力。青城派掌門人余滄海,
嵩山派掌門人左冷禪,都在俠義道,卻都是陰險狠毒、作惡多端的人物;更不用提華山
派掌門人岳不群這類偽君子了。正像《倚天屠龍記》中張三豐說的那樣:「這正邪兩字,
原本難分。正派弟子若是心術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只要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
也許金庸對中國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而造成的分裂不斷、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
歷史狀況實在感受太深,所以他的小說里一再寫到了武林中層出不窮的門派斗爭。《倚天
屠龍記》不但寫了明教與正教的矛盾,而且寫到了明教內部各種勢力你爭我奪所造成的
分崩離析,也寫到了正教各派有時聯合有時爭奪而帶來的相互屠殺和被人利用。《鹿鼎記》
中,天地會、沐王府等各種反清勢力只要聚會在一起,總是爭吵誰算正統——究竟南明
的唐王是真命天子,還是桂王是真命天子,甚至為此而動起武來。在這些復雜的斗爭中,
張無忌出任明教教主後協調各派,盈盈接任日月教教主後與正教各派握手言和,化干戈
為玉帛,無疑代表著作者的理想,其中實際上也包含了中國人民近百年在各派紛爭中吃
盡苦頭、付出血的代價所得來的教訓。
金庸對正與邪、英雄與罪人等問題,顯然有他自己的答案。
在《射鵰英雄傳》將結束時,郭靖和成吉思汗之間有過一場爭論。年邁的成吉思汗
回顧一生,意得志滿,認為他所建的國家,大到無與倫比,古今英雄,沒有誰及得上他。
郭靖卻表示不同意,他說:「自來英雄而為當世欽仰、後人追慕,必是為民造福、愛
護百姓之人。以我之見,殺得人多卻未必算是英雄。」
郭靖在這里所說的意見,當然代表了金庸的想法。「為民造福,愛護百姓」,才是金
庸所肯定的英雄。作者在《射鵰英雄傳》附錄的《成吉思汗家族》一文中,對成吉思汗
表示過這樣的評價:「他是人類歷史中位居第一的軍事大天才。他的西征南伐雖然也有溝
通東西文化的功勞,但對於整個人類,恐怕終究還是罪大於功。《射鵰英雄傳》所頌揚的
英雄,是質樸厚道的平民郭靖,而不是滅國無數的成吉思汗。」
金庸提出的以大多數群眾的利益為尺度考察各派斗爭的主張,使正邪的鑒別有了客
觀標准。這一思想是富有歷史和現實的深度的,雖然它表面上通過武俠小說這種遠離現
實的形態呈現出來。
金庸不但避免抽象談論武林人物的正與邪,也避免懸空討論人性的好與壞。他認為,
地位的不同,完全可以使人的思想發生變化。在《笑做江湖》等小說中,金庸通過場面
和情節自然地顯示:權力對人有腐蝕作用,好人一旦走到當權的重要位置上,也有可能
走向腐化。任我行剛從東方不敗的監獄中逃出來時,對東方不敗搞個人迷信的一套非常
生氣。上官雲一見他的面,就習慣他說:「屬下上官雲參見教主,教主千秋萬載,一統江
湖」,把他像東方不敗那樣吹捧。任我行很覺得反感,當場挖苦說:「什麼千秋萬載,一
統江湖,當我是秦始皇嗎?」又說:「千秋萬載,一統江湖,想得倒挺美!又不是神仙,
哪裡有千秋萬載的事?」甚至心裡暗中嘀咕:「江湖上多說上官雲武功既高,為人又極耿
直,怎他說起話來滿口諛詞,陳腔濫調,直似個不知廉恥的小人?難道江湖上傳聞多誤,
他只是浪得虛名?」不由得皺起了眉頭。隨即他就對上官雲叮囑了一句:「上官兄弟,咱
們之間,今後這一套全都免了。」可見當初的任我行,頭腦是很清醒的。但當他在別人幫
助下殺了東方不敗,真的重新當上教主之後,又覺得東方不敗定下的這套規矩也挺有意
思,足以維護教主的威嚴,也就沿襲下去,不再廢止了。而且越到後來,變得野心越大。
無怪乎令狐沖遠遠望著教主的座位,心裡忽然想到:「坐在這位子上的,是任我行還是東
方不敗,卻有什麼區別?」連他女兒任盈盈都對令狐沖說:「唉,爹爹重上黑木崖,他整
個性子很快就變了。」《倚天屠龍記)中的周芷若,原本是個單純的姑娘。但在滅絕師太
逼她發誓並且真的讓她當了峨嵋派掌門人之後,她就逐漸發生變化,開始自覺地追逐權
勢,昧著良心做壞事,後來更是野心越來越大,要當「武功天下第一」的霸主。有一次,
韓林兒帶開玩笑地對張無忌和周芷若說:將來推翻元朝之後,「教主(指張無忌——引者)
做了皇帝,周姑娘做了皇後娘娘。……」周芷若聽著居然「不勝之喜」。張無忌馬上說:
「不可!我若有非分之想,教我天誅地滅,不得好死。」周主若這時「臉色微變」。足見
周主若野心膨脹到何等程度。金庸在這里所提出的「權力產生腐敗」的問題,實在非常
尖銳,也非常深刻。他寫的是人性的普遍弱點。雖然理論上沒有答案,但不言而喻,實
際上已經把必須建立監督制度以防範領導者腐化的問題點出來了。這也說明,金庸的武
俠小說在思想內容上確實能給人有益的啟示。
四
舊式武俠小說有一個重要的情節模式:行俠——報國——封蔭。所謂「斬得名王獻
桂宮,封侯起第一日中」。其人生理想是六個字:「威福、子女、玉帛」。到清代的俠義小
說,主人公都是「忠義官俠」,實際成為清官家奴,更沒有獨立的人格,用魯迅《中國小
說史略》的話來說:「終必為一大僚隸卒」。金庸小說雖也寫古代,思想傾向卻與舊式武
俠小說大不相同,根本告別了「威福、子女、玉帛」的封建性價值觀念,滲透著個性解
放與人格獨立的精神。金庸寫了許多至情至性的人物,他們率性而為,行俠仗義,生命
可以犧牲,卻絕不做官府的鷹犬;他們我行我素,不但反抗官府的黑暗腐敗,而且反抗
幾千年來形成的不合理的禮法習俗,具有濃重的個性主義色彩。楊過便是其中突出的一
位。
在世俗人物眼裡,師徒名分不可逾越,楊過和小龍女卻無視周圍社會的壓力,偏要
拋開這名分不管,由師徒變成夫妻。面對武林群雄的紛紛指責,楊過斬釘截鐵地回答:
「你們斬我一千刀,我還是要她做妻子。」即使知道小龍女被人姦汙後,楊過仍不以為意,
堅決要和小龍女結合,可見封建貞節觀念在他心目中根本沒有地位。楊過是禮教習俗的
自覺的叛逆者。
不僅楊過一人如此,其他小說人物像「九指神丐」洪七公的豪爽熱誠,全無偽飾;
「東邪」黃葯師的灑脫超逸,偏於乖戾;「老頑童」周怕通的了無機心,天真率性;令狐
沖的狂放不羈,笑做江湖;狄雲、張無忌的躲開污濁,遁世而居;他們都是獨立的樹,
而不是依附的藤蘿。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擯棄「權勢」、「威福」、「玉帛」之類世俗舊觀念,
追求自由自在、合於天性的生活。令狐沖說:「人生在世,會當暢情適意,連酒也不能喝,
女人也不能想,人家欺到頭上不能還手,還做什麼人?不如及早死了,來得爽快。」這正
是個性主義精神的體現。在金庸筆下,連已經繼承了帝位的段譽、段智興,最後也都走
上出家之路。
金庸筆下男女主人公的愛情,也已拋開一切社會經濟利害的因素,成為一種脫俗的
純情的也是理想的性愛。郭靖完全不考慮華箏的公主地位而決心與黃蓉相好。趙敏為了
張無忌,毅然拋開郡主的家門。胡一刀選擇妻子時,置大筆財富於不顧,他說:「世上最
寶貴之物,乃是兩心相悅的真正情愛,決非價值連城的寶藏。」凡此種種,無不寄託了作
者的感情傾向。
金庸在個人與社會總體的關繫上,主張要為多數民眾的利益著想。贊美喬峰、郭靖
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態度;而在個人與個人的關繫上,主張尊重個性、保持獨立人格,
同情和肯定上述一大批具有真性情的人物:這正代表了現代意識的兩個重要側面。人,
總是既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又要保持獨立的個體人格的,兩個方面不可偏廢。像近
代西方有些人那樣只講個性自由,以至自我膨脹,人慾橫流,社會公眾利益受到侵害,
這個社會就會發生種種問題。可是像古代中國有些思想家那樣,只肯定群體或王權利益,
過分抑制甚至無視個體利益,犧牲人的個性,這個社會也會死氣沉沉,令人窒息,造成
許多悲劇。只有將社會責任和個性自由兩者兼顧,才真正是人類現代社會所應有的健全
意識。才真正是金庸所要表達的現代意識。五 最能說明金庸小說富有現代意識的,也許
還是他作品中潛藏的那種獨立批判精神。
表面上看,武俠小說註定要遠離現實。但究其實,並不可一概而論。金庸小說的有
些內容,是作者在當代生活中有所感受而發,它們不但不脫離現實,反而應該說是深入
現實的筆墨。作為政論家同時又是小說家的金庸,對諸多的社會現象和歷史事件,常常
保持著客觀、清醒、獨立思考的態度。創作過程中,他把得自現實的這些感受連同自己
的某些真知的見,融匯入小說,轉化成形象。這是金庸武俠小說富有思想性的一個重要
原因。
只要讀讀《射鵰英雄傳》的第一回,我們就知道金庸不但相當熟悉南宋時期的政治
軍事斗爭,而且對那段歷史很有自己的見解。這一回的文字浸透著一種悲憤的激情,為
全書奠定了基調。一般人都知道,是秦檜害死了岳飛。《射鵰英雄傳》卻通過曲三和說書
人張十五之口,揭露了「真正害死岳爺爺的罪魁禍首,只怕不是秦檜,而是高宗皇帝」,
他為了坐穩他的皇帝寶座,寧可把一心一意抗金、想要迎回徽欽二帝的岳飛害死,向金
國一再退讓,甚至竟然向金國皇帝上降表稱臣。這就使讀者很容易聯想到「九一八」事
變後中國發生的一系列事情,包括大片土地淪喪,主張抗日的張學良被囚禁,楊虎城被
殺害,等等。台灣在五六十年代禁止《射鵬英雄傳》出版,除了作者金庸原先屬於香港
《大公報》系統這個政治因素外,上述小說內容方面的問題可能也是一個緣由(直到19
79年,台灣初次印這部作品時,還要改個名字,叫做《大漠英雄傳》。
在中國大陸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讀者,當他們讀到《笑做江湖》中寫日月神教和《鹿
鼎記》中寫神龍教的那些筆墨時,一定會聯想到「文革」時期林彪、「四人幫」強制推行
的所謂「早請示」、「晚匯報」、「三忠於」、「四無限」那套極端個人迷信的活動。小說中
的日月神教,在東方不敗和楊蓮亭一夥把持下,強令徒眾服有毒葯物而自己則壟斷解葯,
以維持教主的個人權威。部屬每人說話,一開口就是:「教主千秋萬載,一統江湖」;「教
主令旨英明,算無遺策,燭照天下,造福人民,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又說什麼:「教
主指示聖明,歷百年而常新,垂萬世而不替,如日月之光,布於天下」,「屬下謹奉令旨,
忠心為主,萬世不辭。」荒誕的情節形式,呈現著發人深思的現實內容。有關神龍教的描
寫也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筆墨並不是出現在「文革」結束。
中共中央作出否定這場動亂的決議之後,而是早在1967至1970年間「文革」正在
進行,林彪、「四人幫」氣焰如日中天的時候就寫出的。這就真正顯示出作者辨別復雜事
物的可貴眼力和敢於堅持真理的無畏勇氣。即使在香港這樣的環境中,由於「左」傾思
潮的一度猖撅,要做到這一點也非常不容易,同樣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一位名叫林彬
的香港電台廣播員,就因為批評「文革」中的個人迷信現象而在1967年那嘲紅色風暴」
中被人以汽油澆身活活燒死。金庸也曾被列入要殺的「五人黑名單」,一度被迫離港出走。
事情就曾這樣十分荒唐而又尖銳得血淋淋地擺在人們面前。只有了解這些,我們
『貳』 金庸武俠小說之中創造出來的輕功、內力等等是不是已經脫離現實武俠,屬於輕玄幻小說了
金庸武俠小說中,非常多的武功,已經是玄之又玄了,完全已經脫離了現實武俠武功的范疇,這種武功,屢見不鮮,最為人熟悉的:降龍十八掌、九陽神功、九陰真經、太玄經等等,簡直不要太多了。
可以說,金庸先生是中國醫學、玄學、易經、奇門遁甲、武術等領域的集大成者,中國傳統武俠小說,在金庸先生手中,達到了真正的巔峰。而他創造的武功秘笈,招術,已經東方玄幻化。
在他的影響力,東方玄幻小說這個傳統武俠小說的發展品,成長為了今天的參天大樹。
『叄』 武俠的出路
以武為體,以俠為用,是中國武俠小說最基本的特徵。也一向迎合我中華民族
崇尚仁,義,智,勇,信理想人格的傳統心理。而新派武俠小說更注入了追求個
性自由的現代文化精神。但不知曾幾何時,「武俠小說」這個具有我國濃烈特色
的文學品種,如今在人們的口中已經成了「庸俗」 的代名詞。當曾經風靡華人世
界的大眾文學已經自顛峰時期的百花齊放,淡褪到如今的黯然無光;當各種強勢
傳媒和流行文化占據市場,失去光環的武俠小說已淪為閱讀領域的弱勢族群,當
曾經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神話的光環,從當初的萬人爭讀墮落到現時的無人問津。
在下此時心中只有四字可言;「隱隱作痛」~~~~~~~~。筆者自八歲起看第一部梁
羽生的《萍蹤俠影錄》起,已有一十六年。良師未必,摯友實然。它伴隨我長大
,一起陪我渡過風風雨雨!期間雖也常讀其餘文學,但時至今日,「武俠小說」
仍是筆者的最愛。一直以它那率性由情,隨意賦形,在生活場景,人物形象及情
節發展上獨特的傳奇性及娛賞性深深吸引著我。「時事變遷」,如今武俠小說竟
到了「舉步為艱」的地步,這對於我們每一個忠誠的「武俠」迷來講,可說是萬
萬沒有想到也是深深不願見到的。痛心之餘,筆者在此想對此淺談兩句。
其實我國「武俠小說」一向都是「源遠流長」。在我國武俠小說百年發展的壯
麗風景中,如按年代劃分應有「新」「舊」兩派之區別。以五十年代為一個分界
嶺。說起「金」「古」「梁」三大家,各位肯定是眾所周知。但殊不知以上三位
只不過是新派武俠小說的一代宗師而已。而在此之前的三四十年代,則屬我國舊
派武俠小說時期,其中也自有其代表人物。最著名的當屬南向——「平江不肖生
」向愷然和北趙——「奇俠精忠」趙煥亭兩位大師,如論在武俠創作上的造詣及
其貢獻而言,較之新派實是「不趨多讓」。「精典」二字也在這幾位大家的作品
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而就其「觀賞性」而言較之其餘文學更是毫不遜
色。
有一個問題,可能有眾多「同行」都為此想過,那就是我國武俠小說淪落至此
到底為何?筆者也曾為這個問題困惑良久,長思之餘,也算有點心得。筆者認為
到此地步固然有客觀因素存在,但究其根本原因應還是在其自身,本質就是現今
絕大部份小說創作水平實在太差,大量偽劣之作充溢市場,情節更是千篇一率 。
每每男主角身負血海深仇,下山行俠仗義,奈何武功太低,屢屢不敵。幸好我神
州大地,人傑地靈,千年人叄,萬年靈芝,珍禽異獸比比皆是。在奇遇巧緣之下
內功大增!名山大川,邊疆荒漠,風塵奇人藏龍卧虎,更是慧眼獨具,傳之衣缽。
更授予絕世神功。另奉贈上古寶劍一把。天下弟一高手從此誕生。固然,少不了
絕世美女傾心相愛,以身相許。~~~~~~~~~~~~~~~~~~唉!讀此等小說,正如「味
同嚼蠟」,久而久之,不禁心灰意懶之極,「獨傖然而涕下」。長此以往,縱使
「古龍「重生,「金庸」復出,恐也難消其頹勢矣!
說了許多,其實歸根到底也就不外乎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才能寫好。對於這個
問題,余本沒有發言權,一來文學造詣頗低,二來文筆又甚是粗劣。但話已至此
,只能硬著頭皮「班門弄斧」,就隨便說兩句吧!筆者認為,要想創作出一篇成
功的「武俠小說」,至少要具備以下四點。
其一「文筆」[武俠的基礎];「武俠小說」作為通俗文學的一種,筆者並不認
為它必須要有真正趨向完美和濃厚墨香的文字。但總要具備一定的基礎,有自已
的風格和特色。這一點金大俠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大多數讀者都很難否認,金
庸的文筆雖然遠非完美,但它俊爽瀟灑,詼諧逗趣,其半文半白,簡練又略帶幽
默的敘事方法讓人讀起來心曠神怡,不忍釋卷。而梁羽生的文字含蓄蘊籍,清麗
婉轉,好象一闋宋詞,讀起來,但覺餘音裊裊,大有滿口生香之意。古龍的文字
典雅古樸,辟境造意,別具一格,情節驚險蹊蹺而又不違情悖理,讀之餘讓人旦
覺餘味無窮。我想用「難分伯仲」,「各擅勝場」這兩個詞來形容這三位的文筆
應該是再恰當也不過。成名並不是偶然的,如今武俠作者數不勝數,可真正的傑
出人物能有幾人,真正稱的上宗師的也不過這三位大家而已。好的文筆並不一定
意味著能成功,但想成功沒有好的文筆卻是萬萬不行。
其二「情節」[武俠的命脈];這里用「命脈」二字是因情節於武俠小說的重要
性就如同脈搏於人一般。常人心脈一斷固然命不久矣,對於武俠而言,情節平淡
無奇自然整部小說都死氣沉沉,索然無味。而一部成功的情節營構應當蜿蜒曲折,
構置巧妙,懸念層出不窮,伏線引出千里,環環相扣,此呼彼應。其實古往今來
如要在小說情節上「華山論劍」的話第一人自當首推金老先生,他在這方面的造
詣確實是「首屈一指」。小說中宏大縝密的構思,詭異莫測的布局。真可說是奇
跡聯翩,回環波動,攝魂奪魄,回腸盪氣。至於武功的描寫,愛情的闡述,更是
無不從精彩的情節中完美體現出來。例如《笑傲江湖》中獨狐九劍中之無招勝有
招的要詣,《射鵰英雄傳》中降龍十八掌之讓敵人避無可避,讓無可讓的宗旨。
《神鵰俠侶》中楊過與小龍女之十六年的愛情長跑。無不繪聲繪色,十分傳神。
更讓人嘆服的是,金庸的小說「山藏海納,無所不包」,什麼天文地理,五形八
卦,陰陽相剋,琴棋書畫,醫道用毒可謂應有盡有且盡能化為絕世武功。這些於
無形中就提升了作品的檔次。想當初,金大俠以《書劍恩仇錄》起家即一鳴驚人
,《飛狐外傳》一出更是石破天驚,萬人爭讀。直至〈射鵰英雄傳〉被視為天書
,從此確立一代宗師之地位。筆者常想武俠小說能寫到這種境界,也恐怕只有「
天才」兩個字才能解釋的通了。
其三「歷史」[武俠的主流];對於武俠小說來說,「歷史」通常是使之更生動,
更精彩的背景要素。而我國的歷史又素以「博大精深」而著稱。正所謂入寶庫豈
能空手而歸。如論金梁古三大家,梁羽生、金庸的武俠小說都比較注重歷史環境
表現,依附歷史,從此生發開去,演述出一連串虛構的故事。筆者往往驚嘆於他
們對歷史文化及社會背景的深刻認識與嫻熟運用像是重現歷史場景般詳細生動,
同時又令人物靈活地穿梭於僵硬固定的既定史實之中。不過也正是因此他們的小
說才能成為「武俠名著」。其實,「歷史是武俠小說『真實化』的無上法門,如
若一個棋盤,作者所要做的是如何把棋子擺上去。抽離歷史,脫離現實的
武俠小說,便失去與那時代文化藝術結合的天賜良緣。而古龍的小說則是另一種
風格,他根本拋開歷史背景,不受任何拘束,而憑感性筆觸,直探現實人生。這
也是筆者對古龍小說一直持保留意見的一個重要原因。而現時的武俠小說家們在
其它方面比古大俠差得還遠,這一點倒是發揚光大,更進一步,往往寫得不知所
雲,讓筆者讀完之後如處雲里霧里,連是何朝代都沒搞清楚。不禁啼笑皆非。能
寫到這種地步也可用兩個字來形容「神童」。
其四「人性」[武俠的靈魂];我們這里所說的人性,指的是小說主人公一定要
有鮮明的人生價值取向。武俠小說謳歌的正是生命的自由,人性的壯美,以及長
留我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傳統中的浩然正氣與道義精神。正所謂「武俠」,「武
」不僅是對力的崇拜,更是對義的追求。而「俠」更是重然諾,尚氣節,輕生死
的,見義勇為,扶正除邪的「正氣」化身。這一切本身就是我們現代社會中所崇
尚的。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優缺點都同時存在。小說也正是如此。只要
能深刻的創作出一個有血有肉的主人公,貼近社會,貼近現實。讓讀者感覺親切
,感覺自然。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這樣的小說就已經成功一半了。
自武俠小說沒落至今,有許多作者仍不斷地努力著,試圖為武俠開荊辟路、再
注新血。然而一則大勢所趨,更刺激眩目的流行產物漸占上風;一則努力的成果
不彰,成功者鮮矣。老一輩的如「卧龍生」「司馬翎」等人自不必說,新生代的
黃易,李涼儲人雖已有了一定的成就,但還遠遠未到一代宗師的地步。與金梁古
三大家相比更是相去甚遠。縱觀我武俠數百年歷史,「煮酒論英雄」,金庸確是
天下弟一,當之名至所歸。其作品實已到了「圓熟無暇」的境界。但筆者認為金
庸的出現既是我武俠界之福,也是不幸。正所謂「黃山歸來不看岳」,其成就已
致極致。是武俠小說高山仰止的絕境。許多讀者心目中往往只有金庸,完全忽略
了其他優秀作家。對我武俠文學發展全局而言,實是弊多利少。眼看我武俠小說
已有數十年的空白出現,至今尚無領軍人物出現,小弟心中實是悶悶不樂。但筆
者想,天下萬物,無不「盛極而衰」衰極必盛」「江山代有人才出」在我武俠整
體「萎靡不振」之際,自有百年難遇之奇才橫空出世,重整河山。再創盛世。盼
我武俠第二春早日到來。不要再折磨我們這些可憐的武俠FANS了。
此正是「武林至尊」「唯數金庸」「號令武俠」「莫敢不從」「??不出」「
誰與爭鋒」。可此人究竟是誰?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肆』 武俠小說為什麼會沒落
因為武俠小說的內容都太過假,而且武俠小說的內容都偏離實際,很多人都不喜歡這樣的偏離實際的小說,所以武俠小說就會沒落。
我平時就不喜歡看武俠小說,因為我認為這些小說都是無腦的,對閱讀的人沒有任何的幫助作用,所以我從來都不會去讀武俠小說。
『伍』 歷史中,古典武俠小說為何由玄幻逐漸轉向了寫實
金庸古龍是我們都耳熟能詳的武俠作者,他們構建的宏大而壯麗的武俠世界讓無數人為之傾倒。但是他們的成就並非是橫空出世的,實際上金庸古龍梁羽生等武俠大師,都和前代的古典武俠小說密不可分,無論是唐傳奇 宋元話本還是明清的演義與武俠故事,都是這些武俠大師的靈感源泉。
但是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始終令人費解——
我國武俠的源頭,也就是唐傳奇的故事,往往都是非常奇幻的,然而到了明清時期,武俠小說卻日益“寫實”。
這是為什麼呢?其實背後的原因遠比看上去的要復雜。
其背後所映射的,有清廷內部的滿漢之爭,有地方勢力的門戶之爭,更有中外之爭,利益之爭。在這種情況之下,清代的公案小說也是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反映的都是清代社會的矛盾與黑暗。可以說金庸《連城訣》是最深的清代小說精髓的作品之一,其反映的“官府為盜”的人性之惡,可以說是清代武俠的精髓了。
想像力的衰竭,創作力的僵化,清代武俠雖然成熟卻像一個老年人一樣行將就木,就和它所處的大清王朝一樣,雖然發展到了封建的巔峰,但是也即將崩潰,可以說令人無限感慨。
『陸』 武俠小說和現實生活為什麼會這么不一樣。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武俠中的愛情、友情如此盪氣回腸,但現實中斌不多見,但這絕非沒有,你能說現實生活中那些見義勇為的人就不是俠士?俠在於精神而非自身功夫的高低,只要心存俠義之心,一樣就是身在江湖,只要坦誠,正義,就一定能找到真正的友情與愛情!
『柒』 為什麼武俠小說會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時代發展了,現代是金錢社會,談什麼義薄雲天,談什麼俠肝義膽?為國為民,更是被人恥笑為假大空,武俠小說的魂都沒有了,怎麼可能再火爆呢?
『捌』 武俠小說
沒有。
武功好的,每一本都是,《鹿鼎記》《美女江山一鍋煮》一類的除外。
從小成長起來的,太多。
有愛情,都是談情說愛的。
有歷史,這條最難,武俠小說不是歷史小說,沒有歷史而言,金庸也一樣,與歷史有點聯系的是老武俠《七俠五義》。
有理性,根本沒有,至今為止沒見過哪部武俠小說有理性,你以為武俠小說是什麼?《論法的精神》?武俠小說里沒有絲毫的理性精神,過去人寫的,封建思想太多,男權主義嚴重,現在人寫的,西方垃圾思想太多,女權主義泛濫。武俠小說談理性,再過18輩子。
正常的,不可能,沒有哪本武俠小說是正常的,一個正常人不會有不正常的經歷(脫離現實的不正常),一個正常人不會有假的出奇的武功。
『玖』 金庸小說的缺陷都有哪些
一、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一些自相矛盾處。例如,許多重要人物的年齡都有矛盾
,如郭靖、黃蓉、段譽、慕容復等人的年齡。還有一些前後事件也有矛盾的地方。
二、有關歷史和民俗方面的問題。金庸被譽為在文史和民俗方面有甚深的造詣
,但在他的小說中也有不少在這方面不夠准確、甚至是出錯的現象。
三、為了製造奇幻的情節,不顧人物性格發展,不顧情節發展的合理性,不顧
人物的心理活動的真實性。這類現象在別的武俠小說中是相當多的。一般說來,金
庸還是比較注意人物性格的描寫的,但在他的小說中這一類現象仍然是有一些的。
四、一些和一般的評論不同的意見。這里所說的一般的評論,主要是指包括金
庸的好友倪匡在內的,港台的所謂「金學家」們所作的。近來內地的一些對金庸小
說的評論也急追直上力金庸小說的諛美大有超過港台「金學家」們之勢。這部分內
容並不屬於金庸小說本身的缺陷。
2
以下文章是綜合網路上的一些看法。
(1)喜歡一個人,喜歡一本書,不是只是盲目的說他(它)如何好,也要知道他(它)有那些不足之處,固作此篇。看了許多別人對金庸的評價,所以不免受了他們的影響,甚至有抄襲的嫌疑,不過想起一位哲人說過:已經消化了的東西,就是你自己的。也就釋然。
一、總體構思模式化、公式化。如在《笑傲江湖》中,分為五嶽各派、少林、武當、日月神教八派,繼而衍生出他們之間的恩怨情仇。八派之間的矛盾並非來自現實生活的矛盾,而是作者杜撰的。以金庸之才,如進行純文學創作,未嘗不能成為中國的巴爾扎克。但他卻選擇了本身有嚴重缺陷的武俠小說,任金庸有天大的本領,也跳不出如來佛的手心,金庸任是妙筆生花,也不過是「帶著枷鎖跳舞」。
二、脫離現實。有人說金庸是浪漫主義,然而,浪漫則已,卻浪漫的不夠徹底。以金庸之才華,何不來個徹底浪漫,創造一部新時代的《西遊記》?有人說金庸是魔幻現實主義,「魔幻」有之,「現實」卻未必。即使有那麼一丁點兒現實,也在虛無縹緲的魔幻寶瓶里化為血水了。
三、融武俠與歷史於一體,是金庸小說的特色,卻也有以假亂真的副作用。金庸這種亦真亦假、虛實交織的信史寫法,完全是對歷史的歪曲,誤導讀者這個副作用,比這種寫法的正作用要大得多。
四、情節重復、羅嗦。任金庸不斷的變換時間、變換地點、變換人物、變換兵器,也擺脫不了重復與羅嗦。繁冗拖沓的打鬥場面,一次次的出現,即使小學生也知道這樣寫不對。其實,《明報》之所以經久不衰,全靠金庸小說來裝飾門面,小說可以帶來金錢,金庸當然明白寫長的好處,為了金錢,金庸背叛了自己的才華。
五、殺人、血腥的打鬥、拉幫結派,造成不好的社會影響。我們不要求小說成為生活教科書,但小說家卻應該考慮小說帶來的社會影響、社會效應。
六、小說創作違背意願,創作態度不嚴肅。創作是一件庄嚴而神聖的事情,可是金庸卻請人代筆。《天龍八部》請倪匡寫了一部分是人盡皆知。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創作思路,而當倪匡把「阿紫的眼睛弄瞎了之後」,金庸運用自己駕御文字的能力,竟順著寫了下去!這在文壇形成一股不良之風,金庸如此不嚴肅,非大家之風范。金庸背叛了文學。
七、嘩眾取寵。眾所周知,《神鵰俠侶》最好的結局,莫過欲讓龍楊二人終生思念卻不得相見,這一點金庸也提到過。但為了《明報》的銷路,金庸不得不順從大眾心理,鬧個皆大歡喜。文學不是鬧劇,金庸此舉,讓人鄙夷。
我一直認為,廣為人詬病的金庸書里的不科學,其實都是些先入為主傲慢的想當然。
金書里多有小概率事件的傳奇,卻沒有不可能事件的意淫。我其實有個小方法,金書的缺陷,其實看金庸自己的態度就知道了,也就是新修版對三聯版改動的方向。(改動的方向,改動的方向……)所以我認為,金庸的局限,最大問題之一就在於為了保證通俗,多多少少不敢把主角(很多前期作品的主要角色)置於真正的道德困境和人生陷阱里。
大概是常說的主角光環的意思,但是沒有批評意。因為主角其實也遇到了不少難題,也沒有無概率事件發生過。故而金書里配角作為作者更能自由支配的載體,比主角多了不少的悲劇與困境,而作者並不是為了襯托主角才寫得這么慘,他們往往都各自豐富著,寄託了很多感情。而主角的困苦,就算有,也是一筆帶過,絕不多寫,不給讀者太多時間代入。
所以《射鵰英雄傳》里郭靖困惑時,立馬有母親來自刎明志,有師傅以身作則;
比如《連城訣》里困在雪谷時,偏偏就主角有食物,金庸把人性的實驗放在配角上,主角是讀者要代入的,他不太敢動;比如《天龍八部》,一個喬峰的困局,要用喜劇性的二個兄弟來沖淡,而段譽虛竹也有心理困境的,卻寫得極隱晦,粗讀絕讀不出來,只有個神仙美眷美滿結局的模糊概念;
比如《笑傲江湖》令狐沖經歷的人性險惡絕不弱於林平之,但是令狐沖經歷的這部分卻不能寫得明顯了,只有些簡短的概述和驚鴻一瞥的念頭;《倚天屠龍記》里張無忌的人物性格極豐富,卻只有在情愛上的困境敢寫一些(已被罵成渣男),其他的都不怎麼敢寫;《神鵰俠侶》的過神心理很值得賞析(正正邪邪),但很多人粗讀多半覺得楊過一直正義而討厭黃蓉等。三聯版里,也只有個韋小寶,封頂之作,才敢真正地去多寫一些心理。然而在《鹿鼎記》的後記,金庸這么說:「這篇小說在報上刊載時,不斷有讀者寫信來問:「《鹿鼎記》是不是別人代寫的?」因為他們發覺,這與我過去的作品有很大不同。其實這當然完全是我自己寫的。
很感謝讀者們對我的寵愛和縱容,當他們不喜歡我某一部作品或某一個段落時,就斷定:「這是別人代寫的。」將好評保留給我自己,將不滿推給某一位心目中的「代筆人」。有些讀者不滿《鹿鼎記》,為了主角韋小寶的品德,與一般的價值觀念太過違反。武俠小說的讀者習慣於將自己代入書中的英雄,然而韋小寶是不能代入的。在這方面,剝奪了某些讀者的若干樂趣,我感到抱歉。」往下為私貨:後來,世紀新修版時,金庸早已過天命之年。所以不再顧及讀者,他將段譽虛竹的困局寫明了些,王語嫣是心魔最後離開了他,他自己也出了家,虛竹的婚姻和門派可能都會困難重重;
所以袁承志愛的是阿九,但是要遵守信義,要一輩子守著青青;所以張無忌其實並沒有完全選定趙敏,誰推動的力大,他便最「愛」誰,實際上一個都放不下……但是說金庸老糊塗了的言論紛至沓來。事實上,這些改動還不夠好,金庸自己也不滿意,但是阻撓聲也多。當然阻撓的理由很多,有些也很有道理。面對阻撓和類型限制和本身筆力,金庸最後也折中了,也恰好體現在《鹿鼎記》新修版放過了韋小寶,最後沒有改動結局讓他家破人亡。
金庸自稱有兩個原因,一來在於韋小寶那樣的人不會輸的。第二個原因原話不記得了,用我的話說,是因為要表現的在於一群人一個時代,主角給讀者代入就好了,不必要改動一個人。出新修版時,金庸說再十年,也就是94歲後年時,還要再改小說。不考慮是不是真的,我還是挺期待的。
武俠,古有七俠五義,薛剛反唐,說唐,說岳之類,今有梁羽生,金庸也。武打加愛情點綴,再加 故事離奇,能飛檐走壁,功夫高深莫測,什麼蔡花寶典,少林功夫,武當之類,關鍵地方,且聽下回分解。娛樂型,地攤上種類繁多,可以批量生產,看過了什麼沒留下。國外也有,什麼俠盜之類……
金輪死後,中原武林盛況空前!楊過,郭靖,黃葯師,周伯通,南帝,等等。為什麼不能直驅蒙古包,將那些個啥盡數幹掉,而要一面喊愛國,一面雲游四方,死等韃子來改襄陽,以全郭靖忠義之名?幻想小說與歷史結合太緊,常出現如此悖論,沒辦法的事。
其實最大的問題就是老老實實練武功,一輩子都不會有進步
最好,無論怎麼評論,都是小說而已,本身就是假的。
『拾』 誰告訴我武俠小說的定義
武俠的定義很多啊,不過最常用的就是「成人的童話」,寫這方面的論文,可以看看孔向東先生在百家論壇里的文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