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中的經書
A. 武林秘籍有哪些
1,《易筋經》
《易筋經》是武俠小說中經常提及的武林秘笈之一,是武林中人夢寐以求的武功秘 籍,達摩自梁適魏,面壁於少林寺。在嵩山少林寺留下的兩本經書之一(另一本為《洗髓經》)。
2,《獨孤九劍》
《獨孤九劍》,是一種武學取自《周易》,出自金庸小說。《神鵰俠侶》《笑傲江湖》 中有提到,為劍魔獨孤求敗所創;其傳人有風清揚、令狐沖。
3,《小無相功》
《小無相功》是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逍遙派的一門內功,威力強大。其主要特點是不著形相,無跡可尋,只要身具此功,再知道其他武功的招式,倚仗其威力無比,可以模仿別人的絕學甚至勝於原版,沒有學過此功的人很難分辨。
4,《降龍十八掌》
《降龍十八掌》是金庸小說創作的武功,招式名稱取自《周易》。在北宋年間本為二十八掌,當時幫主蕭峰武功蓋世,他去繁就簡,將二十八掌減了十掌,成為降龍十八掌,由義弟靈鷲宮虛竹子代傳。
5,《一陽指》
《一陽指》出自金庸多部武俠小說中,是大理段氏(修訂版)的獨門絕學,既可御敵,亦可醫治救人。
一陽指最早出現在1957年舊版《射鵰英雄傳》中,創造者為「中神通」王重陽,但之後金庸在創作《天龍八部》時將一陽指修改為大理段氏的武學,此後金庸為達前後呼應,又在其他有關小說的修訂版中修正為大理段氏絕學。
B. 記載九陽神功的經書叫什麼
記載九陽神功的經書是《楞伽經》。
《九陽真經》在金庸小說中第一次出現是在《神鵰俠侶》最後一回中,覺遠大師憑藉此書震驚當時的絕世高手東邪黃葯師、西狂楊過、南僧一燈大師、北俠郭靖、老頑童周伯通等人,但經書也被尹克西帶到了昆侖山中;
在《倚天屠龍記》,張無忌在昆侖山的白猿腹中得到經書,並憑藉此經威震武林成為一代高手。
當年傳得《九陽真經》的三位,悟性各有不同,根柢也大有差異。武功是無色大師最高;郭襄所學最博;張三豐當時武功全無根基,正因如此所學反而最精純。
(2)武俠小說中的經書擴展閱讀
九陽神功的內容:
1、壁虎游牆
趙敏笑道:「張公子,你的【壁虎游牆功】當真了得。這陷阱是純鋼所鑄,打磨得滑不留手,連細縫也沒一條,你居然游得上去,嘻嘻,嘿嘿!」
2、諸毒不侵
這一役中,凡赴水閣飲宴之人,除了張無忌有九陽神功護體、【諸毒不侵】之外,所有明教首腦,無不中毒。
3、金剛不壞
這人是崆峒五老中位居第四的常敬之。他一拳命中對方要穴,見張無忌渾如不覺,大感詫異,沖口而出:「你⋯⋯你已練成【『金剛不壞體』】神功。
4、反彈攻擊
那胖僧運勁於臂,猛擊張無忌胸口,正打在「膻穴」上。張無忌的九陽神功攻敵不足,護身卻是有餘,不但【將敵人打來的拳勁反彈了回去】,更因對方這么一擊,引動了他體內九陽真氣,勁上加勁,力貫力,那胖僧立時便即斃命。
C. 金庸武俠中《易筋經》,在少林的傳承是怎麼樣的
在金庸武俠中,《易筋經》稱得上是少林一派武學,乃至中原武林中至高無上的內功寶典。《天龍》中,慕容博曾說只要把《易筋經》練通,任何平庸的武功到手都能化腐朽為神奇。《倚天》中說“九陽神功”與少林派內功練到最高境界,難分高下,說的也應是指《易筋經》而言。然而少林有此神功,“倚天時期”的少林卻並未借這門內功寶典實現武學的復興,而到了後世的《笑傲江湖》和《鹿鼎記》中,卻又有像方證、令狐沖和澄觀等人,練成了這門神功,這又是為何呢?羽菱君個人認為,這是因為《易筋經》在少林的傳承,其實經歷了一個由繁至簡的變化過程。
(圖片來源於網路)
堅持原創,杜絕抄襲,我是羽菱君,專注武俠解讀,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D. 金庸小說「九陰真經」,照抄《道德經》原文,怎麼回事
金庸小說中這種情況可謂是“屢見不鮮”,九陰真經本就是道家功夫,挪用道德經的原文,也是情理之中。我們都知道,華人武俠作家金庸可謂是當今文壇中最負盛名的一代宗師之一。在他一生的創作生涯中,可以說“碩果累累”,而《射鵰三部曲》無疑是他一生心血的集大成者。射鵰三部曲的開篇,就是天下五絕在華山論劍,爭奪絕世武功寶典《九陰真經》了。但是據說“九陰真經”上記載的內容不過就是《道德經》的原文,這是怎麼回事呢?
綜上所述,九陰真經本來就是道家武學,金庸挪用一部分道德經的原文,也是情理之內。
E. 找一本武俠小說 小說中三本武功秘籍同時也是三本經書 分別是過去 現在 未來 三本經書
夢入神機的《陽神》
F. 少林寺的經書都有什麼
少林寺沒有72絕技 72絕技是金庸在武俠小說里編寫的, 少林留下易筋經 洗髓經 但也不死是武俠小說里的那樣厲害。 目前少林寺有 少林寺醫宗武功秘籍
G. 找一網路武俠小說 小說中有三本經書 分別是過去 現在 未來
夢入神機的陽神 《過去彌陀經》、《現在如來經》、《未來無生經》。
H. 武功秘籍名稱有哪些名字
1、玉女心經
玉女心經是金庸武俠《神鵰俠侶》中古墓派一直傳承的武功,其威力強大,要求修煉者必須是一男一女,而且二人還要赤裸相對才行,在這個過程中二人不能有一絲的邪念,否則修煉者就會走火入魔,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