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小說的思想性
⑴ 網路文學的積極意義
其實我是學漢語言文學的,現在也在看網路文學。就我所分析的,網路文學所存在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對於文學本身而言,豐富了文學的形式,擴充了文學的內涵。文學不再是一些比較傳統的說教或者傳播知識的一種文學,也可以帶有娛樂的屬性;
二、對於文學作者而言,降低了准入門檻,讓文學不再是一些人的特權;
三、對於其他相關產業而言,為其提供了發展的底本。比如說游戲,比如說影視劇等。
暫時想到的就這么多。
⑵ 談談對現在網路小說的看法
唉,現在的那些大神和一代比起來幾乎可以說就是個渣啊!很難再從現在的小說里感覺到以前的那種感情,熱血、戰友情、 患難與共這些情感在現在小說里很少見到了。現在的就是扯淡啊!現在有很多幻想的灌水小說,比如說龍傲天一型。看過一本紅警的無限同人,那個作者就成功融合了,可惜那書後來太監了。唉
⑶ 經常看網路小說會對人的思想有負面影響嗎
大部分東西都是有兩面性的,小說也不例外
⑷ 淺析網路文學的內涵及其意義
首先,還是先說一下我對網路文學的認識。我個人認為網路文學是一種在被稱為「第四媒體」的網路上發布、傳播並獲得回應的文學存在形式,至於這種形式的合理性、自足性,乃至於人們所議論的獨立性、革命性,都有待於時間的證明。這是我自己的看法,與它自己是什麼無干。在激烈然而混沌的爭論中,網路文學作為一種面目模糊的文學樣式產生了,但它的定義——它的出生證尚在辦理之中。
我對這個東西有幾種戲說。
一、平民文學
——突然來了一個機會,空空的沒有目的……機會到底是什麼,一時還不太清楚,而行動已經雷厲風行而且嚴肅。
——《投機分子》
一種在網路上的表達機會進而也是一種在其他媒體上發言的機會突然降臨,與在心頭彌漫已久的傾訴慾望一拍即合,就產生了這個概念不清的網路文學。盡管如此,網路文學的迅速蔓延卻是不爭的事實,這個網路與文學的私生子長得很快,但大家卻不知道它要長成什麼樣子。基於目前泥沙俱下、來勢洶洶的蔓延態勢,實際上否定了在當下立即給出網路文學合適定義的可能性。我仍然傾向於網路文學是一種文學試點或試驗的看法。它的首要特徵就是,網路給了文學一個相對自由寬容的生存空間,平民話語終於有機會同高貴、陳腐、故作姿態、臃腫、媚雅、世襲、小圈子等等話語並行,在網路媒體上至少有希望打個平手,我從點擊數和跟帖數上看到了這個趨勢,並且體會到了:網路就是群眾路線,網路文學至少在機會均等上創造了文學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我們有了機會就要表演我們的慾望」。
但在另一個方面,多態生存的現狀中,網路文學又給寫作和閱讀提出了一個難題,它增加了選擇、判別和價值評估的難度,盡管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但每個人都有自己認可的精品和垃圾,而且從大的趨勢上來說,垃圾幾乎對每個人來說都多於精品,平民化的寫作和閱讀面對著空前高漲的網路創作、發布量,必然會產生因重復、淹沒、遭遇偽劣產品、判斷迷失等等而導致的精力、時間、注意力的浪費,這個沖突雖然在傳統文學中也有所體現,但網路中這個問題更加突出。那麼,誰又有資格來遴選、導向、解惑?
二、塗鴉文學
——打不開天,也穿不過地,自由不過不是監獄。——《這兒的空間》
既然有了近乎無邊的發言自由,有表達慾望的人怎麼會沉默?只不過自由是一回事,水平是一回事。當然,很多人認為網路文學的一個重要意義就在於改變了文學的游戲規則,把價值從深度和沉重中解救出來,創造了新的游戲規則,把目光投向了個體、內省、個體和外界的聯系等等。不過,基於自由的緣故,我還是照自己的思路戲說下去。我還是把文學和日記、時尚版文字等作了小小的區分。文學在「深度模式」約束下代表了通向思想、人性、人的價值、終極意義之類崇高、深奧的范疇的路徑,即使在解構之後,也仍然對結構技巧、對極致體驗的描摹、文字氛圍的把握乃至文體創新的可能性的探求等等推敲再三,細細把玩。但網路時代向世人證明,言論、出版自由又向前進了一大步,文學當然也更自由了。於是乎繼八十年代之後,又一個文學春天來臨,不同的是當初是詩歌和詩社運動,現在是網路白話文和文學網站運動(所以咆哮兄來信說「運動了」的時候,我興奮了一下,八十年代的詩歌我們只看見了背影,而二十一世紀的網路文學可以讓我們迎面地從頭再來)。從言說權力的獲得來講,網路文學更類似於一種塗鴉文化和街頭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顯然有著高於御用和聽命文學的價值。塗鴉就是自由、情緒化、即興式的表達,沒有什麼約束,這同網路文學的表現形式很契合,BBS上的自由自在對寫手來說是空前的。隨意性、情緒化既產生快感,也表達了自由真實的想法,為文學回到誠實和天真上來創造了條件。隨心所欲是網路文學的又一個重要特徵。
但它自身的自律能力又決定著它的生命力和價值。在獲得了某種權力之後,只有很少的人會完全因為自律而不濫用它。比如我現在,也許就在濫用網路賦予我的一點發言權。我個人認為網路文學不應該是小女人散文(請主動去掉其中的男權主義意味,我是指其中的雞毛蒜皮味和惺惺作態)或者電台的午夜電話訴衷腸節目的網路翻版。網路除了給文學以表達的權力之外,並沒有附加上墮落的權力。你可以在網路上發言,因發言和宣洩而快樂,甚至為快樂而墮落,但最好不要濫用網路文學的名義;傾訴和表達可以產生快樂和輕松,在網上傾訴和表達更容易實現,可它不會必然地導致網路文學的產生,否則網路文學的范圍就太寬泛以至於沒有什麼意義了。表達的權力至少要加上思考的義務(而不僅僅是宣洩的行為)才能有「文學」的可能。語言自由的失控至少面臨著墮落,這二者即使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也可能有或然的聯系。愈快樂愈墮落,愈墮落愈快樂,這是談及網路文學時應該注意的話題。塗鴉在文學上的意義不要因為極端化而喪失。當然這種說法也許只是自己太把文學當回事,也太擔心網路文學的遭遇。
三、個人文學
——生命像鮮花一樣綻開,我們不能讓自己枯萎——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網路文學的平民性質所昭示的是自由,而個人性質則使其指向私人化和個性化,但現在究竟是不是百花齊放,或者說究竟是一百朵同種的花、還是一百種不同的花同時開放,對於網路文學的定義是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的。也就是說,個人化是僅僅指親歷性、體驗式,還是再加上個人或個性化的文體試驗、創作思路探索等等,是敘述類似經歷、感悟、感情而僅僅是作者不同而已,還是涌現出開創性的創作多元化的局面。
當然這二者在現在的網路文學中是並存的,我們討論的目的就是在這個現狀下釐清某個方向,試著分析它們的比例。
在大行其道的當紅網路文學中,首先在一篇小說中看到甲有一個女友A,然後是一個曲折、動人的故事,悲劇結尾;然後在另一篇小說中看到乙有一個女友B,然後是又一個已經顯得不太曲折、動人的故事,又是悲劇結尾;然後在另一篇······不同的是第一個在聊天室聊了兩年,第二個聊了兩個月,第三個用ICQ,只用了兩次,都進入網戀,開始了小說中的愛情。這種更換主角名字的個人化,顯然被作為成功和省力的模式繼承下來,一時間還有很多喝彩。如果把這類魚目混珠的「重復建設」去掉,網路文學可能會在數量上大大縮水,但更耐看。在「表達就是一切」的喧囂中,個性化的體驗、思考有從數量上被淹死的危險,不過看看傳統文學和傳統媒體上的情況,我仍覺得欣慰。種種獨立、試驗式的寫作還在復制、抄襲、模式化的海量生產中頑強地生長。孤獨的人現在是可恥的,以後可能光榮。這里所說的個人化寫作,是每個真正有意義的寫作實際上都面臨的思考。網路文學到底是文學卡拉OK、模仿秀、還是嚴肅的創作?(嚴肅這個詞現在是不是特別招人忌恨?)
四、速度文學
網路時代終於到來了,我們的生活節奏迫使我們把速度感提上了議事日程。現在我很懷疑才買的一套《追憶似水年華》自己會不會真的去看它。現在網路文學出現了,盡管現在我還無法確認它是個什麼東西,只知道它是信息時代催生的產物,它天生遺傳了一種特性,即速度感,這種速度感表現在寫作上,也表現在閱讀上,還表現在反饋上,一篇萬把字的東西貼出來,最快的居然在5分鍾內就有可能見到簡捷的評論:「好!」或「屁!」——這很容易讓人想到快餐,肯德基、麥當勞、方便麵,這個特徵好像立刻就可以致網路文學於死命:垃圾文化,沒有內涵,缺乏思想。對,很多網路文字就是這樣,但一棍子掃過去,全部倒下,白茫茫一片的干凈,究竟又有什麼意義?
速度和爆炸的信息是這個數碼時代的特徵,網路文學應該在這個意義上滿足時代的要求,——即使是傳統文學,也同樣存在這個要求。只是網路文學比較而言更天然地有滿足信息和消費時代胃口的能力。速度對於網路文學的要求不僅是量的要求,也有層面上的豐富性要求。蘿卜快了不洗泥,恐怕是現在網路文學面臨的尷尬之一。畢竟天才是少數,大家的文學素養、思維敏捷度參差不齊,又要質又要量,該怎麼辦?這一點,我也沒有什麼「全面解決方案」,我自己也只不過是個在網路巨大的自由羽翼庇護下胡謅的一般人。我只是在欣賞更新速度很快、文章很短的網文時,又對自己陷入浮躁情緒感到無可奈何。
好了,就到這兒吧。戲說比較好,我可不算搞定義的人,那是理論大家、文學領袖的事,我就是把自己的嘴伸出一個窗口(Windows2000?),連臉都不給你看,就這么說說,扔磚頭是別人的事,我也沒有真挨上,也許這就是網路文字的好處,不管它是什麼吧,我喜歡。
⑸ 請談談網路文學的審美特徵
21世紀被稱為網路的世紀,隨著互聯網的不斷迅猛發展,文學創作也被搬到了電腦屏幕上。網路文學的出現不僅拓展了文學的生長空間,表現出一種新的文學現象,而且對傳統文學的觀念和審美標准提出了全面的挑戰。一般說來,網路文學包括兩種類型,一類是傳統印刷文學的網路化,即網路上的文學;另一類是指網路原創文學,即僅僅在網路上產生、傳播和接受方式更具有傳播和閱讀的文學。它又分為兩類:一類網路文學作品可以轉化為傳統的印刷作品,另一類則是運用電腦和網路技術製作,只能在網路上生存的作品。這種更具有網路技術特徵的作品對傳統文學的寫作、傳播和接受方式,對傳統文學的觀念具有更大的沖擊。[1]網路文學作為一種新的文學形式,與傳統紙質文學相比具有一些獨特的審美特徵:一、網路文學的平民化審美立場在傳統的文學創作中,文學作品反映的內容是豐富、廣泛而深刻的,作家們總是要在文學作品中努力追求人文價值、歷史承擔、終極關懷、人倫的關愛,還有藝術的完美表現等。沒有較高的文學文化底蘊和藝術修養的人很難成為一個大家。但是網路文學卻與此恰恰相反,它使得文學從「精英文學」、「貴族文學」的聖壇上走了下來,成為一種真正的「大眾文學」、「平民文學」
網路文藝有很多新的審美特徵正在引起人們的重視、關注、研究和論說。第一,它和高科技密切結合,隨著高科技的發展而快速發展和變化。它在創作、傳播、閱讀、存儲等方面,都有和傳統紙質文學作品不同的審美特點和審美作用。它有超強的傳播力,有數字巨大的審美創作者和接受者,而且是在快速變化和快速發展著,審美感染力和影響力巨大得驚人。據統計,中國網民總數已達4億,其中網路文學用戶規模達到1.62億,占網民總數的40%多。
第二,它的作者和讀者有巨大的大眾性。各種年齡、身份、教育程度、文化修養、審美趣味的人都有。這決定了它的內容復雜,形式多樣,技巧豐富,新奇變化很快,作用也廣泛而深入。
第三,它有巨大的自主性、互動性、即時性。它可以容納各種各樣的個性、創造性、新穎性,真正呈現為百花齊放、眾聲合唱、交響齊鳴、蔚為壯觀,形成從未有過的奇麗景象。由於有即時性,就會瞬息萬變,新奇疊出,變化無窮,可以促進與滿足各種各樣的審美情趣與審美需求。
第四,它有巨大的娛樂性,並提升到高層次的審美性。既能悅耳悅目,又能悅情悅意,還能暢志暢神;既能使人快活暢懷,又能使人抒情愉意,還能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
第五,因為它有全民參與的大眾性和高科技發布與傳播的即時性,因而它又便於全民性群眾及時抒情和言志的審美傳播作用,可以迅速反映出民聲俗情的新動態。發憤言志抒情,本來是文藝創作的直接動因。《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劉向《新序雜事》說:「人君苟能至誠動於內,萬民必應而感移。」網路文藝可抒發群眾個體親身真切體驗的感情,也必能使群眾個體應而感移,起移風易俗的審美作用。就像王褒在《四子講德論》中說的「感人密深,而風移俗易」,像王符說的:「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生於本,行起於心」,像《淮南子》說的:「歌哭,眾人之所能為也。一發聲,入人耳,感人心,情之至者也」。網路文藝不受拘束,便於群眾個體抒發情性,其審美作用互動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值得重視。通過網路文學,還可知俗情民風和審美面貌而考得失,進而移性易俗,其作用也是值得重視的。
第六,它能與高雅文藝協同互補。它能幫助通俗普及的作品與精深高雅的作品互相促進。它有大眾性,可以逐步提高。它可以彌補高雅文學「陽春白雪」應和者少的缺陷,推動後者逐步增強大眾性,達到雅俗共賞。它可以向高雅文學學習,提高自己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也達到雅俗共賞,使雙方都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美好的發展遠景。
第七,它有無限大的言說自由的空間,帶來新鮮活力和想像智慧,會突破傳統紙質文學很多嚴格的邊界標准,能激發新的創造力,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新景象。大量的生產和點擊率,促使作者首先重視文學的吸引力和娛樂性。為了吸引人,必須不斷推陳出新,以能滿足不斷更新的審美趣味,防止讀者對單一的創作模式(即便是新穎的、昨天能吸引人的)產生審美疲勞,就要不斷探索和更新,尋求新的審美內容和審美形式,滿足日新月異的審美要求,推進審美創造和審美要求的不斷更新。
第八,它創造了大眾閱讀個性化、互動化、共享化的新局面,它既要尊重和適應個性審美要求,又要尊重和適應群體審美要求,真正做到個體與群體的並重和辯證統一。全民可以參與的平民化創作與欣賞,推動了群眾性、個體性的認知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生活方式、話語方式、人生經驗、生活感悟的交流,會推動群眾審美思維方式和審美創造能力不斷更新,推動審美風格、形式、手法多樣變化,豐富和提高文藝審美活動。
以上諸點,也說明網路文學和傳統紙質文學在文藝審美標准原則上既有共同性,也已表現出了一些新的不同的審美特點和審美規律,能豐富我們的文藝審美學,很值得我們重視、關注和研究。
再提煉一下以上所說,我認為,網路文藝全新的審美特徵中有兩個最突出的要點:
第一,它的群眾性,幾乎是全民都可以是作者,也都可以是讀者。把文藝還給人民,讓人民都可以抒發自己的審美感情,都可欣賞自己喜歡的審美對象,這不正是我們大家多年來的審美理想之一嗎?有資料說,現在網路寫作的讀者超過了5000萬,作者達到10萬人。現在,中國寫博客的人數已過億,有的一人開幾個博客。當然,有的開了,又關了,但又有很多新的人開出新的博客。博客以排山倒海之勢影響著網路寫作。有些知名的傳統作家都卷進了開博客的浪潮。紙質傳媒人員常常閱讀博客,直接從中選稿,使之轉化為紙質文本。很多作者從網路、博客中很快聽、看到別人互動的反應,從中得到新的靈感和啟發,以修改自己的作品,或又產生新寫作的靈感。這不也是我們期盼多年的審美互動效應嗎?哪個作者願意自己的作品沒有讀者,聽不到反應,如石沉大海,默默無聞呢?人人可是作者與讀者,作品能得到及時互動的審美反應,這是天大的好事。在這美好的局面中,總會有傑出的好作品涌現出來,我們可以看到文藝審美繁榮發展的春天。
第二,網路文藝的寫作,可以自由抒發情懷,展現性靈,天南海北,中外古今,縱橫馳騁,無不可寫,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實感,有感而發,不必有什麼條條框框,功利束縛,復雜限制,苛刻要求。只要自己真心要說,又出於追求真善美的審美真情,都可書寫;天地十分廣闊,寫作十分自由。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這個寶貴的美學傳統:我手寫我心,我口抒我情,自由展現真我性靈,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有神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鐵肩擔道義,為國為民為人類,這些崇高的思想也必須融化為自己的血肉感情,轉化為自己的性靈情懷,自然而然,不矯揉造作,真切地表現出來,才會有審美感染力,才能真切動人。文學評論家雷達說他以前很少上網,現在也開了博客,「常常只顧了寫博客痛快,看跟帖過癮」,他發現「抱著這種寫作心態的人比比皆是。為什麼?因為博客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的互動性、開放性、共時性」。文藝的審美特性就在於抒發作者審美真情,通過生動形象給人以審美感染,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在與欣賞者的互動中獲得創作的愉快。網路文藝能很好發揮這種審美的特性的作用,從中也會產生出好作品。我想,今後會出現更多符合文藝審美特性和規律的好作品,這也是我們要重視網路文藝的原因和根據。
當然,這是它可以具有的審美特性。也不容忽視,現狀是泥沙俱下,魚龍混雜。格調不高,媚俗嘩眾,技巧粗淺,脫離現實的作品也還不少。這正說明,它還需要關注和研究,幫助和引導,使之提高,健康發展。
⑹ 求中學生看網路小說有害或弊大於利的辯論稿
1,網路小說一般要上網看,對於中學生上網已經有定論了,就是弊大於利,要不國家幹嘛弄個網吧未成年人不許進,也包括了中學生,逆推就可以得到弊大於利
2,網路小說一般缺乏實際思想性也沒啥藝術性,主要為了滿足人的幻想心理,中學生看這個整體沉醉在幻想里,別說是中學生啦,就是成人都弊大於利
3,部分網路寫手為了自己利益,整個小說內容根本不健康,所以弊大於利
4,網路小說都扯的N長,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有些人甚至忍不住坐電腦前等著人家更新篇章,浪費時間對誰都是弊大於利
。。。。
如果做辯論,切忌把話說的太滿或者太絕對,因為太滿或者絕對的話總容易讓別人找到駁倒你的事實論據,所以,看網路小說有害 這樣的話就不要說了,還是說說 弊大於利 更容易辯贏。這樣的話,就算對方在辯論中舉出 很多 利大於弊的事實論據,但你只要說以句:但更多的弊大於利的例子都還在那兒放著呢,我都懶得去舉,你咋不看看。對方就沒的說了。。嘿嘿
⑺ 為什麼現在網路小說的主題思想越來越黑暗了
網路小說的主題思想越來越黑暗了,應該說是網路小說裡面的主角思想越來越不是好人,因為現在讀者就想看這樣的,不再喜歡真善美的聖母型角色,甚至有的讀者認為這樣的人是傻子,當然我不這樣認為,大多數網路作家都是讀者喜歡什麼就寫什麼,所以才會覺得現在主題思想越來越黑暗了,畢竟主角都不是好人了。
⑻ 哪位大佬告訴,我小說的思想性是什麼意思
以我個人的看法,思想性是指小說的深層內涵比如這個小說中的人物是哪一類人的代表,他的行為舉動和習慣是哪些現象的縮影。舉個例子,《老人與海》中的鯊魚,就是指人生面對的困難,老人則是象徵著勇士,是海明威嚮往的硬漢。
網路小說和通俗小說的立意大多不夠深刻。
⑼ 網路小說和名著相比,到底差在哪
小說從古至今都是人們比較熱衷的一種休閑娛樂方式,小說里精彩的內容和故事能夠引人入勝,吸引了大批的讀者來閱讀。隨著現在網路的普及,網路小說成為了當前比較熱點的話題。那麼網路小說與經典名著中間的差距到底在哪裡,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分析一下。那麼對於現在的很多網路小說來講它的很多都是非常的隨意,很多錯別字也很多病句,雖然他的故事有時候是特別吸引人,但是在文學性方面是不嚴謹的。現在也有小說是批量生產的或者是通過機器人進行生產的,這種讀起來就更加的沒有任何的水平了。所以小說是現在快餐文化的一個產物,而名著才能夠帶給自己更多的收獲和感悟,就像酒一樣越沉的越香。
⑽ 寫網路小說想賺錢需要富有思想性嗎需要像金庸、黃易那樣的思想度嗎
不需要,但要堅持下來,寫的最好長一些,一天更新的勤一些,這樣點擊率就上去了。可以再給自己小說寫點軟文,推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