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俠小說中的刺客
A. 中國古代對刺客的解釋是什麼
刺客在古代被稱之為「俠之大者」。
B. 中國歷史上著名劍客
1:聶政(戰國時期刺客)
聶政(?—公元前397年),戰國時俠客,韓國軹(今河南濟源東南)人,以任俠著稱,為春秋戰國四大刺客之一。韓大夫嚴仲子因與韓相俠累(名傀)廷爭結仇,潛逃濮陽,聞政俠名,獻巨金為其母慶壽,與政結為好友,求其為己報仇。
聶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後,憶及嚴仲子知遇之恩,獨自一人仗劍入韓都陽翟,以白虹貫日之勢,刺殺俠累於階上,繼而格殺俠累侍衛數十人。因怕連累與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荌,遂以劍自毀其面,挖眼、剖腹自殺。
2:蓋聶(中國戰國末年劍客)
蓋聶,戰國末年劍客。衛國人荊軻曾游歷經過榆次,與蓋聶講論劍術,不和而散。衛國人荊軻曾與蓋聶講論劍術。蓋聶發怒,瞪著眼看荊軻,荊軻便離開了。蓋聶說:「剛才我和他講論劍術,有不合之處,我用眼瞪了他。」派人到荊軻寄宿的主人那裡,發現荊軻已經駕車離開。使者回來報告,蓋聶說:「他當然要離開,剛才我用眼瞪了他,使他害怕了!」
3:越女(春秋時期劍術名家)
越女,是春秋時女劍術家,越國人。據《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載:「越有處女,出於南林,越王乃使使聘之,問以劍就之術「。其劍法天成,居於山林,授劍法以士兵,助越王勾踐滅吳。越王稱其「當世莫勝越女之劍」。
4:王越(東漢末年俠客)
王越(生卒年不詳),遼東燕山人,東漢末年知名武術家,擅使劍術,三國史阿的師父,曹丕的師公,虎賁將軍。在史書《典論》中有記載。桓、靈二帝在位期間,王越為虎賁將軍。因為擅長劍術,而在京師有極高名望。河南史阿過去和王越游歷,學會了王越的劍法。
5:韓龍(漢末三國時期刺客)
韓龍,東漢太和二年生人,漢末三國時期刺客。韓龍使得魏國北方邊得到數十年的安寧,減少魏國的軍政壓力,得以休養生息。魏幽州刺史王雄使勇士韓龍刺軻比能於漠北。軻比能一死,鮮卑各部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邊陲遂安……
6:裴旻(唐代劍客)
裴旻,祖籍河東聞喜,唐代開元時期的人物,曾鎮守北平郡,曾先後參與對奚人、契丹和吐蕃的戰事,據記載官至「左金吾大將軍」。唐文宗時,稱李白的詩、張旭的草書、裴旻的劍舞為「唐代三絕」,世人稱「劍聖」。裴並以善射著名。任北平守時,北平多虎,他一日射虎三十一頭。
7:雷被(西漢劍客)
雷被,西漢時期人物,本為江湖游俠,後被淮南王劉安招入門下。雷被劍藝精湛,素有「淮南第一劍客」之稱,淮南王太子劉遷聽聞此事後不服,便和雷被較量。由於雷被失手擊中了劉遷,從此劉遷懷恨在心,處處為難。後來雷被向劉安請求跟隨大將軍衛青去打匈奴。沒想到劉安聽後,反倒認為雷被起了叛心,並將其免了職。
C. 位列古代四大刺客之首的荊軻,為什麼最後行刺卻失敗了
提起刺客,您想必會想起武俠小說中飛檐走壁、見血封喉的那些人,但現實中真的有嗎?有些人會懷疑,但您別說,還真的有。
有這么四個人,就被稱為「古代四大刺客」,他們分別是荊軻、要離、專諸、聶政。其中荊軻向來被稱為四大刺客之首,那麼荊軻憑什麼可以排在首位呢?難道是因為他武藝高強?這可不一定!
就這樣,要離取得了慶忌的信任,並在關鍵的時刻殺了慶忌。慶忌的仆從要殺要離,卻被慶忌阻攔。要離渡江離開,但因對妻子和兒子還有慶忌的愧疚,要離在殿上拒絕了公子姬光的封賞並自殺。
縱觀四位刺客,因未曾在一起比試,很難知道誰武藝更勝一籌,但荊軻之所以名列首位,恐怕是因為別人刺殺的都是大臣,而他刺殺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雖然失敗了,但這種勇氣和忠義卻為後人所稱許。
D. 幫忙起個刺客的名字(最好是人名),武俠小說里厲害的刺客,殺手叫什麼名字
空空兒
網路 http://ke..com/view/1774126.htm
E. 金庸小說中有哪些可以被稱為刺客的人物
游坦之(天龍八部中刺殺蕭峰)
裘千仞(射鵰英雄傳中刺殺鐵木真)
武氏兄弟(神鵰俠侶中刺殺忽必烈)
假圓業(倚天屠龍記里刺殺張三豐)
范興漢(暗算苗人鳳)
袁承志(刺殺皇太極)
歸辛樹歸二娘歸鍾(刺殺康熙)
F. 中國五大刺客是誰
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
一、即興表演——刺客曹沫
司馬遷對刺客情有獨衷,在《史記》中專為列傳,開篇第一位即曹沫。魯國大將曹沫雖有「勇力」,卻三戰三敗,嚇得魯庄公趕緊向齊割地求和。然而,兩國會盟時,曹沫卻突然「執匕首劫齊恆公」,要他歸還土地,恆公只得答應,於是,「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復予魯」。在這里,曹沫算不上真正的刺客,最多隻能算半個刺客,他並不想把齊恆公殺死,只是想拿匕首嚇唬嚇唬人罷了,他的用意只在為自己消除國土淪喪之恥,說到底還是出於自私的個人目的。看他的理由:「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
強者有強者的邏輯,弱者有弱者的邏輯。曹沫表面顯得勇猛,執行的卻是弱者邏輯。當游戲的雙方的實力過分懸殊時,弱者便會大義凜然地破壞游戲規則,他們自己會覺得順理成章,旁觀者也會覺得情有可原,這時弱者的邏輯實為無賴邏輯。至於強者,只能無條件地遵守被破壞的游戲規則,以示強者的尊嚴。大人不計小人怪,強者不跟弱者一般見識。所以,曹沫耍完無賴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齊恆公雖怒,為了不「失天下之援」,也只得裝孫子,「既已言」,就要言必行,行必果。
正是:無賴因無賴得天下,英雄因英雄失天下。其後劉邦與項羽即如是。
二、行貨的下場——刺客專諸
伍子胥勸吳王僚伐楚,吳公子光說他「欲自為報私仇也」,伍子胥則看出公子光「有內志,未可說以外事」,所謂「內志」,就是殺吳王僚取而代之。伍以公掩私,光則以私掩私,二人的出發點都是自己。既各有所圖,就可達成「一致」,互為利用,伍子胥要利用吳國報家仇,公子光要利用伍子胥得到吳國,為了各自的目的,他們走到一起來了。
在他們兩人中間,專諸成了工具。伍子胥把專諸送給公子光,專諸替公子光了殺吳王僚。且聽專諸行刺前所作的一番利害分析:「方今吳外困於楚,而內空無骨鯁之臣,是無如我何?」也就是說,他抓住了吳國處於內憂外困的「絕好時機」而大功告成,於是公子光成了吳王,伍子胥成了權臣,專諸成了烈士。私心的力量是強大的,為成一己之私,他們對國家興亡已全然不顧。私與私聯合成的「公」是可怕的,私與私媾和出的「同」是可怕的,他們對外稱公義,對內稱同志,繞來繞去還是繞不過一個「私」!
公子光對專諸頓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聽聽,說得多感人啊,說著「我就是你」,目的卻是讓人家去死。可專諸也不是傻瓜呀,他為什麼就聽從伍子胥的,聽公子光的,心甘情願去獻身呢?個中原因太史公也沒交代,但最後有一句「闔閭乃封專諸之子以為上卿」,莫非專諸拼了命就是為了給兒子換個官做?若為此,或還說得過去。如果僅為名,我只能當他是傻蛋:明擺著伍子胥公子光只是把他當成了「行貨」。這樣的刺客夠也可憐的。
三、行為藝術——刺客豫讓
豫讓是一個執著的刺客。最初豫讓追從范氏、中行氏,但「無所知名」,後來「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後來智伯被趙襄子等人誅殺,豫讓的復仇事業也便悄然開張。
「士為知己者死,女靈悅己者榮。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讎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也。」從豫讓的話里可以看到,在未行動之前,他已判定自己「必為……而死」,這樣才可「報智伯」,至於「報仇讎」與否,反倒不怎麼重要,他需要的只是一死。
第一次行刺,豫讓看中了廁所,更名改姓為「刑人」,在那臭哄哄的地方等著趙襄子如廁,誰知趙襄子心眼太多,識破了他的企圖,這當口豫讓只有死的份了,然而趙襄子偏偏沒有成全這位刺客的美意,反而誇他為義人、賢人,「卒釋之去」——把他放了。不過,趙襄子的寬赦並未熄滅豫讓復仇/赴死的慾念。有人勸他佯裝歸服趙襄子,騙取信任後再「為所欲」。可是豫讓卻給自己劃了一道底線,他不願做一個「懷二心以事其君」的卑鄙小人,他要做個讓「天下後世」那些「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感到羞愧的正人君子。天下——空間、後世——時間,難得豫讓將復仇/死難之事思慮得如此闊大,再聯繫到他「漆身為厲(癩),吞炭為啞……行乞於市」的舉動,直覺得豫讓是一位很有頭腦的行為藝術家,對他來說行刺本身並不重要,重要是他的自殘肉體,是他的拒絕和堅守。
很難想像豫讓扮作乞丐會有接近趙襄子的機會,當然也很難想像他埋伏在趙襄子「所當過之橋下」會有什麼奇跡,暴露是必然的,這次「行刺」的結果又是未曾出手便成囚。在趙襄子眼裡,豫讓的執迷不悟有些不可理喻了,所以他沒有再一次予以表揚,而是不無嘲諷地提了起陳年舊事:想當年范氏、中行氏可都是被智伯滅掉的,你非但沒為他們報讎反而「委質」於仇人智伯,現在為什麼單單非要為智伯報讎?假如這時豫讓不開口,他的表演可能會更有深度,誰知他偏偏說出了理由,這一說不要緊,使得這位行為藝術家大大跌份了:范氏、中行氏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說來說去,原來還是為了他自己,看來如果智伯沒有給他開小灶,他也會毫不猶豫地委質於趙襄子。他的做人原則何嘗不是「有奶便是娘」的實用主義?這也叫義?這也叫賢?說到底,不過私心而已。他的事非標准就是自己的榮辱得失,給他好處的就是好,對他好的就是好,不管那「好」有什麼背景和緣由。在這點上,一千多年後的武松正是以豫讓為榜樣的,那「施恩」略施恩惠,就把這位打虎英雄收伏了,就能竄掇著他去打人行凶。這也叫「義舉」?這種為一人計的報恩、報仇,豈不可悲、可怕?沒有白吃的午餐,所謂「施恩」,明擺著帶有目的性、功利性,一方面是「施」,一方面是「恩」,施恩者在給予之前就已預算好了回報,只是為了獲得加倍的償還。
在我看來,趙襄子對豫讓有過一次不殺之恩,並誇他為義人、賢人,也算得一位知己,他若殺了趙襄子,便是不義之人,若歸屬趙襄子,亦是不義之人,報恩與報仇擰在一起,可見,無論他怎麼做都有悖於「士」的標准,那麼他為什麼還要繼續行刺?在趙襄子看來,豫讓有一次行刺的表現就足夠了,自己有了一次寬宏大量的表示也足夠了:「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寡人赦子,亦已足矣」。所以當豫讓再次行刺時,趙襄子便有些不耐煩了,他當然不會想到豫讓也有他的苦衷,他不知道正是他的所謂寬赦,把豫讓推進了復仇的牛角尖,作為一名刺客,豫讓只能把行刺進行到底。
豫讓再次行刺的結果註定了要「失敗」,且看他臨終前的慷慨陳辭:「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顧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讎之意,則雖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人是殺不了了,於是退而求其次,要殺人家的衣服,且是「拔劍三躍而擊之」,在這一刻,行為藝術家豫讓的行為藝術達到高潮,從形式上完成了他的「死士」之旅。即便這樣,趙襄子還「大義之」。他自殺了,趙國志士還「皆為涕泣」。由此可見,豫讓的行為藝術沒有確實達到了預期效果,要是拿到現在,他的這一表演肯定沒有市場,不光引人發笑,還會有人罵他傻B。
豫讓,可能是最早為行為藝術獻身的人,這位行為藝術的先驅,以他的死完成了對「義」的詮釋。
四、為殺而殺——刺客聶政
豫讓是「為知己者死」,聶政是「為知己者用」。豫讓視智伯為知己,是因為知伯給他「國士」的待遇,那麼聶政是因為什麼引嚴仲子為知己的呢?簡單地說,就是因為金錢,因為素不相識的嚴仲子不遠千里給他送來了「黃金百溢」。從這點看,這兩位同時代的刺客倒有共通之處。
我這樣說也許有點俗,也有點損,事實上人家聶政並沒有收下嚴仲子送來的錢,單從這一點看,他的風格要比我們當代的某些漫天要價的殺手高多了,人心不古由此可見一斑。既然聶政沒被收買,為什麼還要鋌而走險,走上替人行刺的不歸路呢?因為嚴仲子發掘並放大了他的人生價值。聶政本來就是一個在逃的殺人犯,一個「降志辱身」混跡於市井的屠夫,忽一日有人上門拜望/送禮,還誇他「義甚高」,怎麼不令他受寵若驚?雖然聶政當時並未慷慨應允,而是以老母需奉養為由,推說「政身未敢許人也」,但是內心深處已被嚴仲子征服。所以,當老母辭世後,聶政立刻找到嚴仲子門上,主動要求「為知己者用」。原來嚴仲子是從兩個方面打動了這位勇敢之士:一嚴仲子乃「諸侯卿相」,卻能禮賢下士,親自拜會一個小小的屠夫;二是因為聶政「未有大功可以稱者」,嚴仲子卻能親自送上黃金百溢,真乃「深知政也」。「夫賢者以感忿睚眥之意而親信窮僻之人」,聶政從精神上得到了極大滿足,既然人家這樣看得起他,他還有什麼理由拒絕?「仲子所欲報仇者為誰?請得從事焉!」——你的仇人是誰?讓我去幹掉他!不問緣由,不問善惡,只問是誰,只管去殺,這就是知己之用!
就因為人家給他戴了個高帽子,屠者聶政就豁出了身家性命,甘願為之獻身,這樣的刺客與屠夫何異?人家明明就是沖著你是亡命之徒來找你的,人家明明就是來收買你的生命的,為什麼你還感激涕零,把那不懷好意的人視為知己,視為恩人?難道古代的殺手腦子里都缺水?難道真的像武俠小說寫的那樣,殺手們只是為殺人活著?
五、誰是英雄?——刺客荊軻
五刺客中,荊軻是最後一位,也是最出名的一位。雖然他失敗了,卻被看作失敗的英雄,榮耀身後兩千年。先前我只知道那「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悲壯,知道他與秦王拚死逐斗時的激烈,而讀過《史記》,才知道了荊軻些許底細,才知道在未成英雄之前,荊軻不過是一個掛劍游盪的投機分子。在榆次,蓋聶一瞪眼就把他嚇跑了;在邯鄲,魯句踐一聲怒叱他就「嘿而逃去」;只是到了燕國,這位「逃跑大俠」才算找到了感覺,和殺狗的屠夫及樂手高漸離交上了朋友,成天和他們喝酒耍鬧。「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於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這就是荊卿,接著太史公話鋒一轉,又說他雖然愛喝酒,但為人「沈深好書」,在各諸侯國游歷時,結交的都是些「賢豪長者」,燕國處士田光先生也對荊卿另眼相看(「善待之」),認為他「非庸人也」。
做完以上鋪墊後,太史公又開始鋪陳荊軻這一人才浮出水面的過程。雖然荊軻非同一般,也只是「圈內」知名人士,如果不是燕太丹「求為報秦王者」(誰讓他「遇太子丹不善」呢),荊卿就不可能成為名載史籍的荊軻。太子丹求問太傅鞠武,鞠武向他引薦田光先生,田光先生又向他推薦荊軻——田光「自殺以激荊卿」——荊軻還未出場,已先擔上一條人命,他還有什麼理由退卻?可是當太子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後,荊軻卻說:「此國之大事也,臣駑下,恐不足任使。」這話說得夠謙虛,也夠委婉,然而太子已看準了他,所以「前頓首,固請毋讓,然後許諾」——許什麼諾?當然是給他好處,把他尊為「上卿」,讓他住在「上舍」,「太子日照門下,供太牢具,異物間進,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 為了讓荊軻死心塌地地為自己賣命,太子丹確是伺候得畢恭畢敬體貼入微。太史公把個「恣」字用得太毒,試想荊卿定然是風光透頂,得意得一塌糊塗,有些人一輩子想也不敢想的幸福生活,他就這樣輕易得到了,「人生得意須盡歡」,這樣死而無撼了……誰知時間長了,荊軻竟一點也不自覺,「未有行意」,於是太子急了,便拐彎抹角地提醒荊軻:秦兵馬上就要渡過易水,就算我想繼續好好侍奉,恐怕也不可能了。荊軻當然會意,白吃人家的,白住人家的,。提出要借在燕國避難的秦將樊於期的人頭用用——樊於期也是剛烈之士,二話沒說就把自己的頭割了——荊軻還沒出發,便又背了一條人命。之後易水送別,其間又見細處:荊軻想等一個人同行,太子卻疑他反悔,便要先派副手秦舞陽先行,這下把荊軻氣壞了,你當我害怕了?這一去本來就凶多吉少,我只所以遲遲不走,是因為要等一個可以聯手的同人。既然太子這樣說,那咱們就訣別吧!
與他的刺客前輩們相比,荊軻稱得上一個理智冷靜的人,比起聶政來,他要現實得多,聶政拒收「百金」,直做殺手,荊軻則是來者不拒, 盡享人間歡樂,聶政是因精神上的滿足為知己而死,荊軻是因肉體上的滿足為主顧而死,這樣一比似乎顯得荊軻庸俗了,不過對於一個殺手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G. 歷史上有名的刺客。和名妓。
就說說我認為的吧。
專諸
幫助闔閭(就是夫差他爹,也就是孫武和伍子胥的老闆,還是很有才華和氣度的)刺了吳王,用的是稀世名劍魚腸,也就是藏在魚的肚子里,獻菜擊殺吳王,自己身負重傷而亡。
要離
也是幫的闔閭,刺殺的慶忌,也就是吳王的兒子。他是用的苦肉計,讓闔閭把自己全家殺了,再把自己的一條手臂砍斷,投靠慶忌,在船上刺死了慶忌,慶忌臨死前說,能殺我的,一定是個義士,放他走吧,但是他沒走,跳江自殺,刺殺慶忌,是為了忠君,自殺是為了報答慶忌(慶忌為人還是不錯的)
荊軻
這不用多說了,看完了關於他的記載,我倒是覺得,他的圖窮匕首見,是跟專諸學的,只不過他是藏在圖里,而且匕首用毒葯淬過,據說只要沾到人的衣服邊,人就死了
還有一個,沒名字,就是張良僱傭的,秦始皇出巡,有人扔了個大鐵球,把車砸的粉碎,但是秦始皇可不是好對付的,每次出巡都是一群一樣的馬車,你也不知道他在哪個裡面,結果沒砸中。能扔大鐵球,還挺准,肯定是個身手了得的刺客,可惜沒有詳細記載。
後面的我就不說了。
名妓
知道的不多,畢竟沒什麼人喜歡給她們作傳,只是參與過重大事件的才有記載。
衛子夫,歌舞伎出身,後來成為了漢武帝的皇後,弟弟就是大名鼎鼎的衛青
卞氏,也沒記載名字,曹操的正室,也是歌舞伎出身,生了兩個有才的兒子,但是,是一對奪儲的死敵,就是曹丕和曹植,我是覺得曹植的朋友太偏重詩詞,雖然有才,但是,都是明招,曹丕可不是,司馬懿,賈詡都是絕世謀臣,不贏才怪。
李師師,這不用說了,水滸傳里的,最後跟燕青跑了。
還有一位,不得不說,梁紅玉,抗金名將韓世忠之妻,官妓出身,一般我都拿他們的愛情來教育那些處女論的人,古人都不避諱這些,在他們那個年代更看重這些,他們都不在乎,足可以說明,真正的愛情是沒有條件的。她一直在抗金的第一線,後來中伏身亡,金人對她十分敬重,厚葬。
陳圓圓,不多說,電視電影的故事都有很多,是真是假也沒人知道。
小鳳仙,也不多說,影視作品也很多,和蔡鍔將軍的愛情,也是經典。
碼字就是累,但是,他們這些人值得我累
H. 武俠小說中的七俠都是誰他們真的存在嗎
《三俠五義》是古典長篇俠義公案小說的經典之作,被稱作中國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它的作者是清朝嘉慶年間的石玉昆。很多人一看書名就認為書中只有三俠,實則有南俠御貓展昭展、北俠紫髯伯歐陽春、雙俠丁兆蘭、丁兆蕙合為一俠,為四俠才對。但是傳說中有七俠,南俠是眾所眾知的御貓展昭,那麼其他六俠到底是誰呢?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們常常遊走於江湖之中,行俠仗義、懲凶除惡,做出一些讓百姓稱頌敬仰。他們在古代是大英雄,替天行道,一呼百應,在民眾有很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他們被百姓視為英雄,但是被統治者們視為異類、不安分子,受到打壓,逐漸消亡。
我們從小都受金庸和古龍等武俠大師小說的影響,一直都有一個武俠夢,曾夢想仗劍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華!理想是美好的,但是現實是殘酷,那有小說中的江湖,只有一個夢罷了,只能在武俠小說中過一過武俠夢。
《三俠五義》是中國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可謂真正的經典之作,百讀不厭。今天,不妨我們一起繼續重拾兒時的武俠夢,重溫經典!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時間只不過是考驗,種在心中信念絲毫未減,眼前這個少年,還是最初那張臉,面前再多艱險不退卻!
I. 武俠小說 四大殺手,誰知道那有
網路知道 > 交通/旅遊添加到搜藏待解決
求李煜詩詞全集
懸賞分:20 - 離問題結束還有 3 天 22 小時
我要按時間排序的,別貼網站,多謝了 !
提問者: _小_樣_ - 助理 三級
我來回答:
如果需要圖片來說明回答內容,可以上傳圖片
參考資料:
匿名回答 積分規則
回答 共 4 條
李煜詩詞全集
蝶戀花
遙夜亭皋閑信步,乍過清明,漸覺傷春暮;數點雨聲風約住,朦朧澹月雲來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誰在鞦韆,笑里輕輕語.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
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J.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刺客,游俠有哪些啊
你好!
刺客有專諸,刺殺吳王僚,聶政刺殺俠累。曹沫,用匕首威脅齊桓公。
荊軻,刺殺秦王,以上均是出自史記,高漸離也曾經刺殺秦王,但是也失敗。游俠郭解、田仲均出自史記。李白詩曰:「五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如果對你有幫助,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