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東看武俠小說七
Ⅰ 誰看過金庸武俠小說,較深的談談看法或者評論,不限哪個方面。字數一千左右。
追溯起來,「俠」這一概念,最早見於韓非子《五蠹》中的「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一句。這句話寫出了俠必有武,必會武,必能武之意。其實,「武」和「俠」在某種層面上來講,已經不僅僅只是武俠小說中的單純概念,同時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地來講,「武功」、「武力」 、「武術」等以「武」為中心的概念,反映的都是長久以來人們征服社會的渴望;而「俠客」、「俠義」 、「俠行」等以「俠」為中心的概念,反映的則是對完善道德的企盼。這一點與中國文化是相契合的。「武」的最高境界是「神武不殺」,「俠」的最高境界是「欲除天下不平事」而二者的終極目的都是想建立一個理想的桃源世界。傳統武俠小說在弘揚俠義精神的同時,表現出一種試圖依靠武力來解決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的傾向。正所謂「快意恩仇」,俠士們在感恩報仇中尋求並品嘗著血腥的快感。一般意義上的俠,體現在以武力來扶善除惡,扶危濟困,打抱不平。金庸筆下的俠並不只限於報答和自己有特殊關系的人,而是普遍地扶危濟困,救人於水火,路見不平便拔刀相助。因為金庸的武俠小說往往把尚武與尚德結合在一起,重武德。這一點與傳統武俠小說是根本不同的。
武德之高尚與卑下往往成為金庸武俠小說中決定武功成敗的根本因素之一。郭靖、洪七公、蕭峰、袁承志等大俠之所以能以武功冠絕一時,其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們有高尚的武德;歐陽峰、東方不敗、丁春秋、岳不群等之流最終只落得個悲慘可恥的下場,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卑下甚至邪惡的武德所致。而武德的最初體現則是表現在最初武功的選擇上。故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武功又可以為正邪兩派。在金庸筆下,這正邪兩派武功正代表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同時也正體現了不同人的不同選擇。「正派武功」符合儒釋道三家之說,順應了社會倫理道德和人性的基本要求,有助於形成俠士弘大剛毅的人格。而與之相對的「邪派武功」則違反了人性准則,追求速成,崇尚功利,最終只能使練功之人玩火自焚。由此看來,武德對於習武之人是十分重要的。武德上者,俠士也。
「武」離不開「德」,就如同「俠」離不開「義」一樣。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俠」與「義」往往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說到俠,人們通常會在第一時間想到義。義是中國俠士之魂,也是金庸武俠小說之魂。金庸的武俠小說圍繞著「義」字寫了許許多多感天動地的人物、故事和場景。如郭靖保家衛國、死守襄陽;蕭峰義字當先、以死反戰……這些筆墨飽含了作者大量的心血、精力和激情,同時也體現了作者的傳統文化觀、道德價值觀和人生理性精神。在藝術上,這些感人至深、震撼人心的場景也取得了高度的藝術成就。此外,它們還成為金庸小說中最為精彩、最富有浪漫主義激情,因而也最值得仔細品味的部分。
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俠士眾多,最為著名的兩位大俠當屬蕭峰與郭靖二人了。這一點是眾多金學家、也是廣大金迷們公認的。我就以他們二人為例,來說說金庸先生筆下的武俠與武俠精神吧。首先要說的就是蕭峰。蕭峰的身世較為特殊。他生於契丹,長於大宋。這就使他的性格特徵中既有契丹人豪爽直率的一面,又有一般俠客講義氣、重承諾、扶危濟困、胸襟坦盪等優秀的中原品質。而他最終的悲劇性命運尤為震撼人心,發人深省。杏子林成了蕭峰人生的轉折點。他從受人尊敬的丐幫幫主一下淪為了遭人唾棄的「契丹狗」。直至後來兩國交兵之際,他又機緣巧合地偏偏當上了契丹國的南院大王,受命領軍平南征宋。為平息兩國之戰,救萬民於塗炭,蕭大俠不惜以自殺來震懾大遼,警醒大宋。蕭峰身上所代表的正直、樸素、真誠和為民請命、甘願一死的獻身精神,正是武俠精神的至高境界——「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接下來,再來談談郭靖大俠。郭靖為人忠厚老實,是個不善言辭,也不聰明的人。他的父親郭嘯天是一代忠良。在父親忠貞烈事的影響下,郭靖漸漸地也形成了敦厚有禮、深明大義的性格,成為儒家文化最為精當的代言人。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金大師筆下的大俠風范。古人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的號角聲中,郭大俠沖鋒陷陣於保家衛國的抗元斗爭中去。這種以天下興亡、萬民安樂為己任的思想就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郭靖不僅具有遠大的為國理想,同時也有積極主動的衛國行動。儒家文化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美政理想,在他的身上體現得最為清晰,也最為透徹。總之,郭靖和蕭峰一樣,身上都具有傳統正劇中悲劇式的英雄色彩。同時,他們的形象與豪行也使「俠」這一概念上升到另一種高度。對於「武俠」,與金庸同時代的梁羽生也有著自己的認識。他認為在武俠小說中,「俠」比「武」應該更為重要,「俠」是靈魂,「武」是軀殼。「俠」是目的,「武」是達成「俠」的手段,毋寧有「俠」無「武」。為了行俠仗義,俠士願意付出一切代價,就算是性命也在所不惜。正可謂「俠客不怕死,只怕事不成」(元稹《俠客行》),「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李白《俠客行》)。
在通過武俠小說來宣揚武俠俠義精神的這一點上,金庸的作品是與傳統武俠小說相契合的。但是,金庸武俠小說的核心思想是尚武德與重俠義,把武德與俠義並重。更為可貴的是,金庸在一系列的小說創作中,還賦予了「武俠」以新的內涵——把它提高到了為群體、為民族、為大多數人這一新的歷史高度。武俠,不再只是武把式、游俠兒,而是有武德之人行有俠義之事。武俠精神也在不知不覺間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筆下最傑出的英雄人物都是深明大義,自覺地在為百姓、為民族、為大多數人利益而奮斗,乃至獻出自己生命的人物形象。他們身上正體現出了中華民族的一種最高的人生價值觀,也是金庸對武俠精神的一種新的提升。
武俠小說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有一個故事動機引發劇情的發展,或者是為了報仇雪恨,或者是為了爭奪武林盟主,或是為了一部絕世武功秘笈。筆者通過對金庸武俠小說的文本閱讀,發現其中一個普遍性的意義模式,即幾乎所有故事的動機都是主人公的「身世之謎」。這個身世之謎由混亂或邪惡的血緣關系造成,註定人物出入江湖的命運。敘事深層如此關心血緣註定的身世問題。在金庸的許多小說里,我們都注意到所謂「身世不明」的英雄。《天龍八部》開篇,這類英雄就又出現了。首先是段譽,其後是喬峰,最後是虛竹。段譽的江湖之行使他陷入難以自拔的亂倫恐懼之中。母親刀白鳳臨終時揭出他的身世之謎:他的父親並不是段正淳,而是時下「四惡之首」段延慶。隨之亂倫的恐怖消失了,但邪惡身世的負罪感,卻使他更加痛苦不堪。他社會關繫上的父親(養父)段正淳與生母雙雙死去,生父段延慶竟是「惡貫滿盈」的江湖歹徒。他的生命來源是罪惡的,生父邪惡,生母與生父之間的復仇關系產生了他,也是邪惡的。緣起業報,一切盡由身世中來。身世就是命運,身世之謎又造成英雄們的悲劇命運。《天龍八部》中,段譽還不能算是最有英雄氣質的人。他真誠、勇敢,但缺乏對命運的自覺。真大英雄者當推喬峰。而喬峰命運中的一切,也是由身世之謎造成的,只是他在個人的努力中,表現出更多的主體自覺性來。在這一點上,他很像俄狄甫斯類的英雄,對真實的追求把自己逼到毀滅的邊緣。他無法相信,但種種事實都證明他是與大宋漢人有世仇的異族後代——契丹人。於是災難降臨,恩轉化為仇,愛轉化為恨,他自願放棄了丐幫幫主的地位,無盡的誤會與冤枉接二連三地降臨到這位無所歸依的流浪英雄頭上。身世之謎揭開,血緣「罪惡」再次成為英雄命運的註定性因素。
《天龍八部》中社會因素與血親的自然因素之間的矛盾,集中體現在英雄們的養父與生父之間的關系結構中。健康的存在秩序中,生父與養父應該是同一的,否則,不僅生命的本質有問題,存在的狀況亦是令人痛苦的。小說中的情節一再暗示這一點。段譽的生父與養父不僅不是同一人,而且互為仇人。段正淳後來與他眾多的情人同歸於盡,了卻了他的孽緣,段譽就只有一個時刻迫害他的邪惡生父了。喬峰的養父母喬三槐夫婦被謀殺,而他誤以為墜崖而死的生父蕭遠山卻僥幸生還,藏身少林寺中,這個謎直到最後才揭開。
至於那位從小即在少林寺出家的痴僧虛竹,一直以為自己是無父無母的孤兒,而他父親就在他身邊,竟是那位德高望重、寶相庄嚴的少林寺方丈玄慈大師,他的母親則是號稱「無惡不作」的第二惡人葉二娘。高僧大德身犯淫戒,為惡不赦;葉二娘日殺一嬰,更是天理難容。虛竹,又是一個生於邪惡的孽子。玄慈引咎自殺,葉二娘隨去,虛竹的身世之謎一旦解開,他又成了真正的孤兒。總也擺脫不掉身世之謎,不是罪惡,就是倒錯。
武俠小說是幻想衍生的。從創作與作品角度看,人物無端而出,事件隨意而生,情節經常顯得散漫,英雄志,兒女情,奇緣異遇,隨心任意,有龐大規模,也會雜亂。從讀者閱讀角度看,通常的情況是,你從故事的任何一段讀起,意義都是明確的,相對獨立完整的,然而通篇讀完,又有不知所雲的感覺。《天龍八部》中圍繞著三位英雄命運反復出現在作品中的身世之謎的母題。實際上這個母題的普遍意義還不僅限於這三位主人公,次要人物如慕容公子、鍾靈、木婉清、王語嫣、阿朱、阿紫,或多或少在某一階段都陷入身世之謎的困擾之中。它是整部作品敘述的深層結構,從散亂的幻想經驗世界中暗示出某種深刻的寓意。身世之謎使人的存在陷入混亂,這種混亂是徹底的,社會存在的基本單元家庭被破壞了,父不父、子不子;個人與國家民族的關系也破壞了,人無法安身立命。喬峰的身世使他無法繼續生存在漢人世界,它的教養又使他無法進入契丹人的生活。段譽除了情痴外根本沒有大理段氏的「正統承傳」,流落中原,無所事事。虛竹身為漢家僧侶,卻被招為西夏駙馬。每位英雄的所在都不是他應有的存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存在秩序失去了一致性意義,因為根源性、本質性的血緣關系是邪惡的,存在的環境就不可避免要出現混亂,無人不冤,有情皆孽。普遍程度上的身世邪惡或混亂導致存在秩序的混亂,而亂世出英雄——這就是《天龍八部》幻想世界中暗隱的道理。
身世之謎揭出,原來掩蓋在虛假的秩序之中的世道亂了,英雄在痛苦與災難中誕生,力圖以個人的力量尋找存在的意義,重建秩序。段譽的摯愛,虛竹的寬容,喬峰的正義,都是英雄作為。個人身世之謎不僅是個人的災難,也是整個家族、整個國家的災難,段譽的身世牽涉到大理國政,喬峰於萬馬軍中脅迫遼王誓不犯宋境,並以死相報,也關涉到民族存亡的大事。身孽,家破,國亂,孝不就,忠不成,仇殺遍野,蒼海橫流,力挽狂瀾者,方顯出英雄本色。災難緣起,在於身世之謎,英雄的人格不僅體現在忍受災難,還在於一種抗拒命運的悲劇性努力上,他們力圖在殘破混亂中重新建立秩序,找到新的存在根基。喬峰、段譽、虛竹結為異姓兄弟,摯情真性,盡消前仇。如果說舊的血緣秩序已經敗壞了,那麼建立在非血緣關繫上的,純粹社會化的關系是否能夠成為擺脫痛苦、重建秩序的超越之路?「異姓」是非血緣性的,「異姓兄弟」意味著一種超越血緣關系的新秩序、新和諧。於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英雄使命就集中表現在秩序與價值的重建上。如果所有的自然初因(血緣身世)都是邪惡的,導致仇殺的,冤怨相報,了無盡頭,那麼理想的社會關系秩序「異姓兄弟」將昭示出拯救的希望。
大俠成為一種價值的象徵。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文化英雄。他們都體驗到生存內在的困境,自覺或不自覺地探索存在的意義,肩負起民族精神。從某一段情節、某一個事件上看,他們或者是一種宗教的、哲學的、階級的、意識形態的化身;但從普遍的內在隱喻意義上看,他們都是整體性的文化價值與集體心靈的代表。他們的故事歸根到底都是同一個故事。金庸所有的武俠小說都是以人物為核心的英雄傳奇,而這些英雄展示在故事中的命運,都可以找到一個共同的終極原因——身世之謎。
《天龍八部》中的意義模式在金庸的其它小說中不斷重現。「射鵰」三部曲中所有的主人公出入江湖,最初的動機都可追溯到身世之緣。郭靖、楊康、楊過、張無忌,不是父死,就是父母雙亡,凝結在身世上的冤讎或誤會構成他們武俠生涯的決定性因素。《雪山飛狐》、《飛狐外傳》中的胡一刀、胡斐,也是因為前後三代人身世上的秘密蹈入無盡的江湖是非與仇殺之中。百年結仇,冤冤相報,而對胡苗范田四家三代中的每一個人,都具體表現為身世源頭上的冤孽,為此他們走上江湖路,舊怨未解,新仇又生,人的命運被一種先在的血緣關系註定了。《飛狐外傳》中女主人公袁紫衣的身世就更為典型,父母竟是仇人,身世的冤孽註定了她的命運;又要報鳳天南的生身之恩,又要殺鳳天南為母報仇。一再重復敘述的情節已不可能是偶合,它似乎在暗示我們一種解讀金庸的意義符碼。身世或者是個秘密,或者是個揭示出的罪惡的根源,不管是失落的身世還是被證明的邪惡身世,都是註定主人公命運的孽緣。血緣性的自然秩序一旦打破,便是混亂與悲劇的根源。《鹿鼎記》中的韋小寶不武不俠,但也不知其父為何人,他生在揚州麗春院,母親是個妓女,很多人都可能是他父親。《連城訣》中狄雲無父有師,身世不明,而且師父的身份也存在著倒錯現象。《書劍恩仇錄》中於萬亭只是陳家洛的義父,《白馬嘯西風》中李文秀父母雙亡,《鴛鴛刀》中蕭儀、《碧血劍》中袁承志的父親均被殺,《笑傲江湖》中眾望所歸的令狐沖,一樣的身世不明。對每一個人物來說,這都是他們走入江湖的直接與根本原因。
很多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孝文化,它以家庭為本位、宗族為中樞、國家為指歸,其中最基本的關系結構是建立在血緣關繫上的倫理秩序。血緣關系是基於出身的譜系紐帶,它將一個人將另一個人,一個個人與集體聯系起來,構成一種社會整體。在中國文化傳統中,這種內在的、核心性的結構因素就是血緣關系與觀念,如果血緣關系陷入混亂,存在將是可怕的;如果血緣關系是一種危害存在秩序的冤孽或原罪,那麼人就應該努力擺脫這種宿命因素,用自己後天的努力重建秩序。江湖是混亂的象徵,俠客們由於身世命運走入江湖,試圖在混亂中重建健康的倫理秩序。血緣是存在的根命所在,我們只有在血緣結構中才能理解這個世界。身世之謎的意義模式,可以作為一種普遍適用的符碼解讀金庸的某一部小說,也可以從某一種小說中顯示的這種模式意義推導出金庸武俠世界的普遍意義。
身世之謎的母題並不足以說明其它武俠作品,梁羽生、古龍、卧龍生、溫瑞安,他們的武俠小說可以處理不同的主題、不同的原型,具有不同的文化隱喻意義或倫理關懷,但他們的武俠小說在整體文化秩序中的功能及其實現這種功能的形式卻是共同的。金庸小說「身世之謎」的文化隱喻只能說明意義與價值問題,說明的范圍也有限於金庸的作品;而從對金庸作品的解讀所發現的幻想的現實意義,卻能印證武俠小說運作的基本原則,因為所有的武俠小說在幻想這一點上是共同的。
武俠小說通過幻想把純粹虛構的故事與現實的文化精神關聯起來,不同作家的創作成就有大小,讀者有多少,作品的文化蘊涵亦有深淺,但其中幻想的現實意義,文化寓言與補償功能,故事類型的程序化傳播以及這種傳播在華人圈內起到的文化認同作用,是普遍共同的,不僅限於金庸一人或一部小說。金庸用他所有的小說講敘一個基本意義模式相同的故事,而許多武俠小說,新的、舊的、港台的、大陸的、梁羽生的、古龍的,敘述的情節也經常重復,諸如比武論劍,奪寶爭霸,別離的愛侶,聚會的冤憎。一邊是作品不斷重復的程序化故事,一邊是無數大眾不厭其煩、如痴如醉的閱讀。我們不能指責如此多的同胞都精神空虛,不能妄想把高度抽象化的哲理與人生觀灌輸到大眾的頭腦里,使他們像機器一樣一絲不苟地活著。於是,自然而然,金庸和以他為代表的武俠小說在當今華人世界擁有了那麼廣泛的讀者,而每個讀者都以個人的形式——閱讀來參與這個屬於全體華人的民族精神儀式。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我們完全可以讀出金庸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可以看出金庸自己對武俠世界以及對其中所隱含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的剖析、傳承、重塑、弘揚、批判、反思和質疑……而小說中所描寫的性格各異的人物、林林總總的瑣事、所反映的復雜紛亂的社會、絢麗繁華的世情、所展示的山光水色、風俗人文、奇幻武功,則把讀者帶入了一個亦真亦幻的世界之中。而這些耳熟能詳的事情,那些血雨腥風的斗爭,都不過是現實社會大環境中日常生活的種種剪影或幻影罷了。這一點也成為金庸武俠小說吸引讀者的因素之一。「如在目前,如臨其境」。主人翁?參與者?旁觀者?讀者一時忘記了自己的身份,讀來定是酣暢淋漓之至哉!
值得一提的是,金庸在繼承傳統武俠小說的創作方法和表現手法的基礎上,大膽而新奇地進行了創造性思維,金庸把想像發揮至極致,為廣大讀者描繪出一個色彩斑斕、充滿神秘、奇幻色彩、引人入勝、亦真亦幻的武俠世界來。我們從中也不難看出作者除謀篇布局之外,在構建理想家園時所耗費的精力和心血。尤其是在對於武功和武功招式的著力描寫和盡力刻畫上,金庸之成就無人能及。對此,金庸筆下人物的奇招妙訣更能證明這一點。如洪七公之降龍十八掌、張無忌之九陽神功和乾坤大挪移功法、小龍女之玉女劍法、楊過之黯然銷魂掌等等不勝枚舉。有人曾經指出:「武功既是種藝術,關於武功使用和描寫也就更應是一種藝術了。新派武俠小說打鬥場面的描寫,不拘泥於一招一式的真實可信,而是憑借想像自創功法,於驚險外更追求畫面的『色彩與構圖』,於奇絕處更顯示人格的高大與完美。可能不大可信,可『好看』而且有『味道』——居然於打鬥中顯出中國文化精神.」這樣的評論可謂道出了金庸的「武俠秘訣」——好看與味道並重,而俠士們的武功則正是其文化修養和人格精神的體現。
有人說,金庸是六十年代最優秀的「武林盟主」。其實,金庸的武俠小說寫作始學於梁羽生。他善於藉助曲折動人的「大眾化」故事框架,來表現懲惡揚善的主題和大俠創造歷史的新古典主義思想,在浪漫武俠之外,金庸自己創造性地使其小說中往往又含有某些象徵、寓意。這一點也是符合中華民族含蓄內斂的民族精神的。正如金庸自己在接受某專欄訪問時所說:「俠小說本身就是娛樂性的東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些人生哲理或個人的思想,通過小說可以表現一些自己對社會的看法。」一點與胡適所說的文學作品「有我」「有人」要求是完全符合的。在金庸眾多的武俠小說中,象徵寓意性作品寫得最為成功的要算是《笑傲江湖》了。小說通過江湖上五嶽劍派與魔教日月神教的武功較量,以及五嶽劍派內部的權力斗爭,象徵性地概括並影射了中國歷史上的種種爭斗。一句「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僅成為電影中的經典對白,也是現實生活中政治斗爭的真實寫照。社會這個大環境就是最大的江湖。人,生存於社會中,如何全身而退?只能激流勇進。不然,也得做到明哲保身。「在江湖,身不由己」僅僅是武林人士的無奈,也是我們生活於鋼筋水泥叢林中的現代人發出的一聲嘆息……
金庸小說的象徵性、寓意性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這些與金庸小說中折射或透露出的文化色彩與人文氣息有著密切的聯系。金庸小說中包含了傳統文化的豐富底蘊和中華民族的深刻精神。這成為金庸武俠小說中最震撼心靈,最發人深省的精神內核。金庸在其小說創作中,有著既是作者又是學者的雙重身份的優勢。這就使作者自身在文、史、哲、儒、釋、道、詩、詞、書、畫、樂、棋等諸多方面的修養和才識能夠從筆尖源源不斷地注入作品,使文化色彩充溢於字里行間。「俗之中有大雅,大雅之中有大俗」寓雅於俗,雅俗並重,是金庸作品能夠成為雅俗共賞的大眾經典作品的決定性因素。
值得說說的,是金庸小說在與傳統文化相契合時,也不忘呼喚著人文精神。金庸通過武俠世界的打打殺殺,陰謀詭計,血雨腥風來喚醒群眾,觀照人性,倡導和平,以戰反戰,以殺反殺,充溢著濃郁的人文主義氣息。他試圖通過武俠之武力、武功、武藝、武技、武術、武德來展現民族精神,來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同時,這也是金庸在文學創作中有意形成的創作意圖和刻意追求的創作主題所在。著名製片人張紀中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說:「我認為金庸的小說是武俠小說中最好的。他的作品流露出一種英雄主義情懷。我說過,一個人執著、感動、流淚的時候,就有英雄主義情懷。金庸的小說中全部是布衣英雄,像楊過、令狐沖、郭靖……這些人物能感染我,跟我是契合的。」武俠小說本質上是帶有濃厚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著名金學家倪匡稱其「個體的形象越是突出,就越能接受。」我認為,這種個人英雄主義的突出表現正是作家在文學創作中,對人性和民生的一種人性關懷。從接受論的角度上來講,這也正契合了民眾渴望救贖的心理,更容易被讀者接受和認同。因此,武俠小說也更容易受到讀者的青睞和喜愛。而金庸的武俠小說之所以能夠在文學史上取得相當的地位,從內容上來看,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它能在充沛的現代意識的融匯交合之中,對傳統文化進行苦心孤詣的梳理與整合,同時也暗含了我們民族重塑文化本體的百年企盼。就這一點而言,金庸的武俠作品與流俗從眾、博人一笑的庸俗武俠小說是截然不同的。
與梁羽生固守傳統進行小說創作相對,金庸的創作道路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很快從傳統意義上的儒之俠——郭靖,道之俠——令狐沖,佛之俠——石破天,漸漸走向了非俠甚至反俠——韋小寶。其小說的創作主題也離國家民族之本位愈來愈遠,而離人性、人生的意旨越來越近,也越來越深。金庸的武俠世界中,傳遞著中國特有的武俠精神,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從藝術上講,金庸小說重視人物形象的塑造,強調情感要素的介入,幾乎接近於中西合璧的社會人情小說。在創作手法的運用中,金庸作品又熔歷史與詩情與一爐,既繼承了我國古典小說的寫實傳統,又能圓熟地運用西方的心理描寫。語言藝術上老練圓潤,構思布局上博大精深,堪稱武俠小說的典範。因此,金庸武俠小說本身就具備了引人入勝的豐富的可看性、娛樂性等外部因素,再加上作品內部反映折射出的武俠精神、人文氣息,就更加增添了作品之精神性、內質性的一面,也是金庸武俠小說中最為核心的地方。同時,這也成為了金庸作品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現今社會中,所謂的人生哲學,流行於當世。而所有的人生哲學不外乎只是「世」「世」種種衍生物。武俠精神中,從頭至尾都貫穿著隱逸的思想。俠士們並不是哪兒有熱鬧就往哪兒跑,也不是天天只夢想著「南捷徑」所謂「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是他們隱逸的最高境界。這是由於「世」「世」有更多的現實性和可行性。因為武俠精神在歷史上始終不是思想文化的主流,也不為正統所接受。它深厚的生存意義只能夠成為百姓心中神聖天道、正義良心的永遠保護神。因為權力的傾軋、政治的腐敗,使社會現實環境無法從根本上保證天理昭彰,正義永存。而武俠精神恰恰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警示和補充。以天下為己任的郭靖、蕭峰選擇了在現實中頭破血流後「身成仁、捨生取義」而陳家洛、袁承志、張無忌則選擇了在功成之後就飄然引退。 「世」「世」為了不同的人生選擇。作品中人物的急流勇退,與金庸本人的功成名就之後封筆引退又有著某種昭示,一個是虛擬世界,一個是現實世界,進退之間,方顯英雄本色。這種隱退,讓金庸的小說攀到了最理想的境界,也讓金庸的藝術成就攀到了最理想的境界。
總之,「金庸現象」一社會現實的實質就是武俠精神經過歲月洗禮後的一次展現和新生,是人文精神渴望回歸的呼聲和企盼。西諺有雲:「物主讓人直立行走,彷彿就是為了讓人仰望。」是西方的哲學。但仰望人性,回歸自然,卻是全人類共同的心願,也是文學作品中最能打動人心之處。金庸的武俠小說最為成功的地方也在於此。
Ⅱ 百家講壇有沒有評論金庸小說的啊
有的
孔慶東在百家講壇講過
《百家講壇》_《孔慶東看武俠小說》
01孔慶東看金庸小說的情愛世界-孔慶東
02孔慶東看金庸小說的奇情怪戀-孔慶東
03孔慶東看武俠小說中的俠義-孔慶東
04孔慶東看金庸小說中的俠義-孔慶東
05金庸小說中的悲劇愛情-孔慶東
06傳統武俠小說中的武功-孔慶東
07金庸小說中的武功(上)-孔慶東
08金庸小說中的武功(下)-孔慶東
在線看:http://so.56.com/index?type=video&key=%BF%D7%C7%EC%B6%AB%BF%B4%CE%E4%CF%C0%D0%A1%CB%B5
有出書的:http://www.kongfz.com/bookstore/6821/book_32453996.html
Ⅲ 金庸小說的評論書,,,,比如,好像是,<金庸筆下的男女》,這類的,請教了
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topic/ecation/C13378/01/index.shtml
目錄:金庸小說中的武功(上)
、「武」是武俠小說的基本要素,於是很多人便根據這一特點,把「武俠小說」叫做「武打小說」,或者是不屑一顧,或者是進行圍追堵截。可見,「武」這個字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但是,很多人對「武」的理解卻並不正確。那麼,「武」這個字的確切的含義究竟是什麼?
· 金庸小說中的武功(下)
金庸筆下的武功描寫並不單純指武功本身,它其實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武功,使用不同的兵刃,他們便有著不同的武功境界,同時也有著不同的人生境界。種種武功描寫,非常獨特,同時並不離譜,各有一定的道理可講。這是因為,一方面,金庸重視武功的描寫,因為作品中有很多矛盾,很多問題,要靠武功的打鬥去化解、去解決,沒有武功是斷然不行的。但金庸同時又強調了武功的局限,因為武功並不是萬能的。
· 金庸小說中的悲劇愛情
他們是金庸筆下愛情世界裡的獨特角色,雪山飛狐胡斐--他一身正氣,行俠仗義。卻為情所困,刻骨銘心;「無惡不作」葉二娘--她作惡多端,罵名無數。卻為情所痴,凄婉終生;「俠之大者」蕭峰--他頂天立地,義薄雲天。卻為情所悲,動人心魄;愛恨交織,情怨糾纏。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孔慶東,引領我們走進金庸筆下的悲情世界,解讀愛恨情仇的痴狂與毀滅。
· 傳統武俠小說中的武功
這是一個變幻莫測的世界--眼花繚亂的掌拳手法、精妙絕倫的搏擊比拼、卓爾不群的套路招式、琳琅滿目的江湖門派,這就是武俠作家筆下的武功世界。將武功分為內功與外功的思想,使得武俠小說創作煥然一新,境界大為提升。而對於今天的讀者耳熟能詳的「武功」一詞,又是如何橫空出世的?它究竟被賦予了怎樣的新定義?
· 孔慶東看金庸小說的情愛世界
金庸是武俠小說的集大成者。從1955年第一篇武俠小說問世,到1972年「封筆」,金庸共創作了十五部武俠小說。在這十五部小說中,不僅有波詭雲譎的政治畫卷、盪氣回腸的英雄俠義、出神入化的絕世武功,更有精彩紛呈、引人入勝的愛情人物和愛情故事。如何看待金庸筆下的情愛世界?
· 孔慶東看金庸小說的奇情怪戀
愛情是人類永遠的主題,多少年來,人們永遠津津樂道於對愛情問題的探討。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幾乎囊括了人世間各種各樣的愛情模式。既有英雄美人式的郭靖與黃蓉,也有感天動地式的楊過與小龍女。這些人的愛情也許更讓人稱道,讓人難忘。可是金庸筆下還有一些奇絕的愛情也很令人深思。他們或許是不起眼的小人物,或許是讓人不恥的惡人,但是卻同樣驚心動魄,刻骨銘心。
· 孔慶東看武俠小說中的俠義(一)
提起武俠這個詞,想必各位都是耳熟能詳的,這已經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一個基本詞彙了。但是這個詞彙所包含的內容,「武俠」這個詞所指的那種人,大家可能會覺得比較神秘。「武俠」這是很不容易的一種人,既要身懷絕技,又要道德情操高尚,好像還帶有一點神秘色彩,高來高去的,平時生活中好像不容易遇到。所以武俠,總是給人以某種神秘感。武俠這種人真的是那麼神秘嗎?真的是離我們很遠?真的是在我們生活之外很遙遠的一個地方藏著,只在我們睡覺的時候出來嗎?
· 孔慶東看金庸小說中的俠義(二)
金庸的武俠小說寫盡了人生百態,而小說里的主要人物,無一不是金庸自身各個階段的思想反映,縱觀金庸小說的武俠人物,它又是金庸成思想變化的歷程展現。1955年,30歲的金庸以一部《書劍恩仇錄》涉足武林,隨後《雪山飛狐》《射鵰英雄傳》《飛狐外傳》也沖出江湖。此時的金庸年輕有為,於是一批建功立業的大俠躍然紙上,陳家洛、袁承志、郭靖、胡斐,盡管他們身上有理想化的成分,但其俠義精神卻能掩蓋其短,張揚其長。
Ⅳ 百家講壇的講師有那些
《百家講壇》受歡迎的講師有易中天、曾仕強、於丹、紀連海、錢文忠等等、
1、易中天
易中天(Yi Zhongtian),男,漢族,1947年2月8日出生於湖南長沙,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中國知名作家、學者、教育家。1992年起任教於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2015年4月聲明已經退休。
(4)孔慶東看武俠小說七擴展閱讀:
《百家講壇》是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2001年7月9日開播的講座式欄目,欄目宗旨為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選擇觀眾最感興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選題。追求學術創新,鼓勵思想個性,強調雅俗共賞,重視傳播互動。
欄目選材廣泛,曾涉及文化、生物、醫學、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現多以文化題材為主,並較多涉及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具有科普歷史知識及深入點評講解的作用。
百家講壇 網路
Ⅳ 上過百家講壇的都有誰
從2002年的到2006年都很齊全。
如果按時間順序,要從最下面看起,最下面是2002年的。
挺多的,要全看是不可能的,建議紅樓夢,論語,三國等幾個比較有含金量的先看一下吧~~~
百家講壇_揭秘《紅樓夢》
01劉心武談紅學(上)
02劉心武談紅學(下)
03賈府婚配之謎
04秦可卿抱養之謎
05秦可卿生存之謎
06秦可卿出身之謎
07帳殿夜警之謎
08曹家浮沉之謎
09日月雙懸之謎
10蔣玉菡之謎
11北靜王之謎
12秦可卿原型大揭秘(上)
13秦可卿原型大揭秘(下)
14秦可卿被告發之謎(上)
15秦可卿被告發之謎(下)
16賈元春原型之謎-劉心武
17_賈元春判詞之謎-劉心武
18_賈元春死亡之謎-劉心武
19_妙玉排序之謎(上)-劉心武
20_妙玉排序之謎(下)-劉心武
21_妙玉身世之謎-劉心武
22_妙玉情愛之謎-劉心武
23_妙玉結局大揭秘-劉心武
)
百家講壇_《解讀張愛玲_老舍的文學地圖_錢鍾書_王國維_引雅入俗張恨水》
(
《解讀張愛玲》系列(共四集)
01周汝昌評《紅樓夢魘》-周汝昌
02解讀張愛玲(上)-淳子
03解讀張愛玲(下)-淳子
04張愛玲的殘酷之美-止庵
《老舍的文學地圖》系列(共七集)
01旗人作家老舍-關紀新
02老舍的幽默-孔慶東
03悅耳的老舍-范亦豪
04《茶館》的文化符號-關紀新
05老舍筆下的新舊市民-吳福輝
06沉重的《月牙兒》-范亦豪
07老舍之死-傅光明
《錢鍾書》系列(共三集)
01從方鴻漸看錢鍾書-孫郁
02從《詩可以怨》看錢鍾書-劉揚忠
03從《說笑》看錢鍾書的幽默-孔慶東
《王國維》系列(共四集)
01葉嘉瑩評點王國維的悲觀人生-葉嘉瑩
02葉嘉瑩評點《紅樓夢評論》-葉嘉瑩
03葉嘉瑩評賞南唐二主詞-葉嘉瑩
04王國維的學術三境界-姚淦銘
《引雅入俗張恨水》系列(共五集)
01與三結緣的張恨水-袁進
02《啼笑姻緣》的愛情三模式 -孔慶東
03《金粉世家》與家族小說-徐德明
04張恨水小說的社會風俗畫-張中明
05「引雅入俗」張恨水-湯哲聲
)
百家講壇_《傳奇太後_杜甫的文化意義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謎_千年少林_鈐記中華_文明的駐足地》
(
《傳奇太後》系列(共四集)
01傳奇太後_呂後-卜憲群
02傳奇太後_文明太後-周思源
03傳奇太後_武則天-黃正建
04傳奇太後_慈禧-楊天石
《杜甫的文化意義》系列(共二集)
01杜甫的文化意義(上)-莫礪鋒
02杜甫的文化意義(下)-莫礪鋒
《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謎》系列(共六集)
01一個死文明的復活-李曉東
02神秘的金字塔-李曉東
03埃及艷後-李曉東
04法老的詛咒-李曉東
05金字塔太陽船-李曉東
06揭開獅身人面像的面紗-李曉東
《千年少林》系列(共二集)
01千年少林-歷史篇-馬明達
02千年少林-文化篇-馬明達
《鈐記中華》系列(共五集)
01鈐記中華(一)書法-李剛田
02鈐記中華(二)京劇-徐城北
03鈐記中華(三)民俗-倪寶臣
04鈐記中華(四)武術-馬明達
05鈐記中華(五)長城-李建平
《文明的駐足地》系列(共四集)
01世界遺產在中國-郭旃
02文化遺產的文化詮釋-呂舟
03自然遺產的自然造化-謝凝高
04雙重遺產的雙重屬性-謝凝高
)
《百家講壇》_《孔慶東看武俠小說》
(
01孔慶東看金庸小說的情愛世界-孔慶東
02孔慶東看金庸小說的奇情怪戀-孔慶東
03孔慶東看武俠小說中的俠義-孔慶東
04孔慶東看金庸小說中的俠義-孔慶東
05金庸小說中的悲劇愛情-孔慶東
06傳統武俠小說中的武功-孔慶東
07金庸小說中的武功(上)-孔慶東
08金庸小說中的武功(下)-孔慶東
)
百家講壇_《您好!宇宙》
(
01人類怎樣認識宇宙-趙君亮
02望遠鏡里的宇宙-李元
03宇宙將走向哪裡-李競
04銀河系-杜升雲
05太陽風暴-何香濤
06移民火星-卞毓麟
07太陽系中的怪異成員-彗星-崔振華
08尋找另外一個地球-何香濤
09尋找地外生命-南仁東
10尋找「丟失」的行星-趙君亮
11小行星會撞地球嗎-李競
12星座傳說-杜升雲
)
百家講壇_《清十二帝疑案》
(
清十二帝疑案01_努爾哈赤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2_皇太極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3_順治(上)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4_順治(下)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5_康熙(上)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6_康熙(下)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7_雍正(上)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8_雍正(下)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9_乾隆(上)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0_乾隆(下)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1_嘉慶(上)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2_嘉慶(下)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3_道光(上)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4_道光(下)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5_咸豐(上)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6_咸豐(下)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7_同治(上)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8_同治(中)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9_同治(下)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0_光緒(上)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1_光緒(中)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2_光緒(下)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3_宣統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4_總說(一)_清朝十大貢獻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5_總說(二)_八旗風雲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6_總說(三)_科舉風雲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7_總說(四)_官場風雲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8_努爾哈赤(續上)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9_努爾哈赤(續下)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0_皇太極(續上)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1_皇太極(續下)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2_清初宮廷斗爭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3_正說洪承疇降清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4_清朝皇帝的稱謂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5_清朝皇帝的後宮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6_皇帝之死與太監命運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7_清朝興盛的歷史寶鑒_閻崇年
)
2004年-2005年央視《百家講壇》系列
最新更新:
新解《紅樓夢》系列(16集)
品讀《水滸傳》系列(12集)
2004年未成系列的(共10集)
《您好!宇宙》系列(共12集)
《清十二帝疑案》系列(共37集)
《千年少林》系列(共2集)
《老舍的文學地圖》系列(共7集)
金正昆《身邊的禮儀》系列(共3集)
《文明的駐足地》系列(共4集)
《海洋生靈》系列(共3集)
《心靈雞湯》系列(共4集)
《杜甫的文化意義》系列(共2集)
《鈐記中華》系列(共5集)
《張恨水》系列(共5集)
《昆蟲》系列(共3集)
《錢鍾書系列》(共3集)
《張愛玲系列》(共4集)
《王國維系列》(共4集)
《傳奇太後系列》(共4集)
《傳奇太後系列》(共4集)
《中國電影百年》系列(共10集,缺一集!)
《教育》系列(共3集)
《紅樓六家談》系列(共12集)
《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謎系列》(共6集)
《吳建民盤點2004》系列(共2集)
《說聊齋》系列(14集)
《紅樓夢里的配角》系列(6集)
2005年未成系列的(6集)
馬駿《二戰人物》系列(18集)
《周國平談女人、愛情、婚姻、孩子》系列(共4集)
《老子與百姓生活》系列 (8集)
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系列(23集)
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系列 (12集)
易中天《漢代風雲人物》系列(12集)
《金正昆談現代禮儀》系列(18集)
《漢代國策風雲》系列(4集)
《探秘中國漢字》系列(共2集)
《鄭和下西洋》系列(共2集)
《正說清朝二十四臣》系列(13集)
《智商與情商》系列(共4集)
《方爾加講孔子》系列(4集)
《正說三國人物》系列(9集)
《經典中的愛情》(共3集)
《地域文化的形成》(共4集)
《傳承的神韻》系列(8集正在播出)
《百家講壇》2002-03年目錄:(按時間順序)
2003年6月27日 關注早期教育 徐朝霞 馮淑蘭 袁 春
2003年6月26日 認識毒品 徐國柱
2003年6月25日 是是非非王熙鳳 周思源 呂啟祥 丁維忠
2003年6月24日 情 理 法的沖突 范 愉
2003年6月23日 神秘的生命起源 袁訓來
2003年6月20日 文化融合與文明沖突 (下) 趙林
2003年6月19日 文化融合與文明沖突(上) 趙林
2003年6月18日 漫話寶 黛 釵 李希凡 張慶善 孫玉明
2003年6月17日 書法藝術的理解與觀賞 金開誠
2003年6月16日 人類基因組計劃 陳竺
2003年6月13日 話說質量經營 馬 林、馬欣迎、張曉東
2003年6月12日 理解質量革命 韋恩·科斯特
2003年6月11日 《紅樓夢》是怎樣寫成的(下) 蔡義江
2003年6月10日 文化與經濟 胡兆量
2003年6月9日 轉基因食品離我們有多遠 朱 楨
2003年6月6日 創新思維與創造力的發揮 曾國平
2003年6月5日 文化與戲劇 葉坦
2003年6月4日 《紅樓夢》是怎樣寫成的(上) 蔡義江
2003年6月3日 未來的太陽能車 陳全世
2003年6月2日 基因與你我他 王渝生
2003年5月29日 海外學人回國創業論壇 茅道林、王輝耀、李安渝、高在朗
2003年5月28日 曹雪芹的生平與家世 顧平旦、張書才、沉治鈞
2003年5月27日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董克用
2003年5月23日 誠信是金 黃衛平
2003年5月26日 飛向月球 歐陽自遠
2003年5月22日 新讀《孫子兵法》 黃朴民
2003年5月21日 曹雪芹其人其書(下) 周汝昌
2003年5月20日 釋放互聯網能量 王楠
2003年5月19日 現代醫學回顧與展望 韓啟德
2003年5月16日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 袁正光
2003年5月15日 縱論《國際法》 朱文奇
2003年5月14日 曹雪芹其人其書(上) 周汝昌
2003年5月13日 高科技與現代農業 石元春
2003年5月12日 科學文化漫談 王直華
2003年4月30日 戊戌變法與近代中國(下) 楊天石
2003年4月29日 現代戰斗機的發展 陳 光
2003年4月28日 數字時代用戶界面 李開復
2003年4月25日 備戰高考—語文中的語言應用 姚家祥
2003年4月24日 備戰高考—地理 許 鑫
2003年4月23日 戊戌變法與近代中國(上) 楊天石
2003年4月21日 《宇宙是從大爆炸中誕生的嗎》(上) 何香濤
2003年4月22日 《宇宙是從大爆炸中誕生的嗎》(下) 何香濤
2003年4月18日 備戰高考—生物 鄭春和
2003年4月16日 藝術審美的心理機制 金開誠
2003年4月15日 21世紀我們怎麼「管人」? 曾湘泉
2003年4月14日 人工智慧與現代社會 鍾義信
2003年4月11日 備戰高考·英語篇 (下) 張鐵城
2003年4月10日 備戰高考·英語篇(上) 張鐵城
2003年4月9日 世界上最古老的希臘戲劇 羅錦鱗
2003年4月8日 英語成功學(下) 杜子華
2003年4月7日 英語成功學( 上) 杜子華
2003年4月4日 《備戰高考·代數》(下) 尹浚淼
2003年4月3日 《備戰高考·代數》(上) 尹浚淼
2003年4月2日 世界上最古老的希臘戲劇 羅錦鱗(上)
2003年4月1日 創新與人文社會科學發展 紀寶成
2003年3月31日 量子物理學的實驗與哲學基礎 安東·澤林格
2003年3月28日 備戰高考(二)語文篇之議論文 姚家祥
2003年3月27日 備戰高考(一)語文篇之記敘文 姚家祥
2003年3月26日 魯迅《野草》的生命哲學與象徵藝術 孫玉石
2003年3月25日 數字化校園與教育創新 吳文虎等
2003年3月24日 西方的技術 沃爾夫岡·科尼希
2003年3月21日 數字時代的編程 比爾·蓋茨
2003年3月20日 光纖通信進展 李淳飛
2003年3月19日 魯迅《野草》的生命哲學與象徵藝術 孫玉石
2003年3月18日 物理學百年的回顧 周光召
2003年3月17日 自動控制發展的歷程 王廣雄
2003年3月14日 婦女與傳媒 卜衛
2003年3月13日 婦女與健康 張開寧
2003年3月12日 足尖上的藝術——芭蕾欣賞入門 歐建平
2003年3月11日 婦女與教育 鄭新蓉
2003年3月10日 婦女與法律 信春鷹
2003年3月7日 婦女與參政 榮維毅
2003年3月6日 婦女與就業 劉伯紅
2003年3月5日 婦女與婚姻家庭 張李璽
2003年3月4日 絲綢之路與絲路考古學 孟凡人
2003年3月3日 中國古代的青銅器
2003年2月28日 中國古代體育 崔樂泉
2003年2月27日 中國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古代文明 白雲翔
2003年2月26日 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 馮時
2003年2月25日 漢唐金銀器與社會生活 齊東方
2003年2月24日 中國古代的簡牘與石刻
2003年2月21日 華夏盛宴——從考古看中國古代的飲食文化 王仁湘
2003年2月20日 醉鄉酒海——中國古代酒具與酒文化 杜金鵬
2003年2月19日 中國古代兵器 楊泓
2003年2月18日 解讀中國古代都城(下) 劉慶柱
2003年1月31日 機器人技術發展狀況 孫立寧
2003年1月30日 中國油氣資源的二次創業 劉光鼎
2003年1月28日 二十一世紀科技 約翰·吉本斯博士
2003年1月27日 科學與社會 曾志
2003年1月24日 美妙神奇的外國民歌(下) 陳自明
2003年1月23日 美妙神奇的外國民歌 陳自明
2003年1月22日 從現代觀點看幾首舊詩(上) 葉嘉瑩
2003年1月21日 現代焊接技術 吳林
2003年1月20日 生態倫理——一場哲學觀念的革命 葉平
2003年1月17日 建築設計中的地域、文化和時代特性 何鏡堂
2003年1月16日 地區建築文化分析 齊康
2003年1月15日 漫談藝術 錢紹武
2003年1月13日 中國建築文化的研究與創造 吳良鏞
2003年1月10日 金融資產管理與發展 劉鴻儒等
2003年1月9日 飲用水水質與水處理技術 馬軍
2003年1月7日 我的書法觀 歐陽中石
2003年1月6日 小城鎮 大戰略 孔祥智
2002年12月31日 數字能保證誠實嗎? 瑪麗·普維(Mary Poovey)
2002年12月30日 中國近代術語的形成 馮天瑜
2002年12月27日 AMC金融資產管理與發展 劉鴻儒等
2002年12月26日 湖泊富營養化及技術動向 孔海南
2002年12月25日 傳統對於我們意味著什麼 鄭家棟
2002年12月23日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異 趙林
2002年12月18日 創作與翻譯(下) 餘光中
2002年12月17日 新建高校校長論壇·新建高校國際化戰略的思考 王英傑等
2002年12月16日 新建高校校長論壇·新建高校創新模式的探索 張妙弟等
2002年12月13日 新建高校校長論壇·新建高校定位及辦學特色的探討 蔡克勇等
2002年12月12日 太陽活動與人類生存環境 汪景琇
2002年12月11日 創作與翻譯 餘光中
2002年12月10日 蔬菜的安全生產體系 張德純
2002年12月5日 載人航天發展現狀及展望 袁家軍
2002年12月4日 文學創作中的未知結構 余秋雨
2002年12月3日 世界貿易組織與標准化 李忠海
2002年12月3日 從牛羊的克隆看一流大學的內涵 楊福家
2002年12月2日 關注人力資源開發管理 王通訊
2002年11月29日 中國古代的詠懷詩 孫明君
2002年11月28日 綠色食品與青少年健康成長 季成葉
2002年11月26日 信息化社會中的地理信息 龔健雅
2002年11月25日 互聯網上的軟體工程 何克清
2002年11月22日 中關村——浦東發展對話論壇(下) 段永基等
2002年11月21日 未來電腦 張亞勤
2002年11月19日 重力與現代科技 李建成
2002年11月14日 21世紀的中子科學 趙志祥
2002年11月13日 下一代計算機互聯網路 吳建平
2002年11月11日 汽車的2mm工程 林忠欽
2002年11月8日 中關村-浦東發展對話論壇(上)孫寶啟等
2002年11月6日 如何欣賞古典芭蕾 趙汝蘅
2002年11月5日 從神秘的脈沖星談起 何香濤
2002年11月4日 攝影的情感表達 梅生
2002年11月1日 地球空間探測 吳季
2002年10月29日 空間環境及其保護 (都亨)
2002年10月28日 中國空間科學 (潘厚任)
2002年10月25日 現代人健康生活透視 (吉良晨、黃美涓、於小冬、蔡同一)
2002年10月24日 中國書法美學與養生之道 (楊辛)
2002年10月23日 正確看待康雍乾之世(上) (周莢矗?
2002年10月21日 關注老年人心智健康 (許賢豪)
2002年10月18日 機構養老與社區服務 (伊密)
2002年10月16日 經驗 想像力 真實(下)(格非)
2002年10月11日 高科技與公路發展(張元方、趙喜安、何光、施偉斌)
2002年10月10日 溫度與生命 (劉靜)
2002年10月8日 歷史·經典·記錄——透視北京十大建築(下)
2002年9月30日 旅遊城市國際化 (安興本、胡志安、柳振萬)
2002年9月27日 關於生活的對話 (張維迎、馮侖)
2002年9月26日 關於藝術的對話 (劉心武、張頤武)
2002年9月25日 從希臘雅典看城市的保護與發展 (虞河嶽)
2002年9月24日 關於語言的對話 (劉宏、止庵)
2002年9月23日 關於教育的對話 (王梓坤、柯惠新)
2002年9月20日 歐美小說情節演化模式(下) (張世君)
2002年9月19日 歐美小說情節演化模式(上) (張世君)
2002年9月18日 女作家 女人 作家 (趙凝)
2002年9月16日 21世紀中國城市的山水情結 (鮑世行)
2002年9月13日 西部大開發中的公路建設 (加措、郝吉明、霍明)
2002年9月11日 唐詩宋詞鑒賞(下) (周汝昌)
2002年9月9日 神舟三號上的科學實驗 (孫輝先)
2002年9月6日 走近納米材料 (張澤、秦祿昌)
2002年9月4日 唐詩宋詞鑒賞(上) (周汝昌)
2002年9月2日 關於神經再生——最新發現及應用前景 (科里·古曼)
2002年8月30日 經濟增長與制度創新 (陳立)
2002年8月29日 新世紀的中國公路建設 (鳳懋潤)
2002年8月27日 膜的新奇世界
2002年8月23日 力學與現代生活 (丁光宏)
2002年8月22日 漫談元代藏族的歷史與文化 (陳慶英)
2002年8月20日 如何延緩衰老 (黃美涓)
2002年8月19日 航空航天的高科技發展 (傅恆志)
2002年8月16日 公路現狀與未來 (張劍飛、郭學煥、戴東昌、施偉斌)
2002年8月15日 高科技提升公路養護水平 (施偉斌)
2002年8月14日 梁思成的生平·事業·情操 (樓慶西)
2002年8月13日 太空中的衣食住行 (潘厚任)
2002年8月12日 加入世貿組織對政府管理的挑戰與對策 (汪玉凱)
2002年8月9日 海派文學的兩個傳統 (陳思和)
2002年8月8日 中國藏族英雄史詩 (降邊嘉措)
2002年8月6日 唐宋詞體演進(下) (王洪)
2002年8月5日 唐宋詞體演進(上) (王洪)
2002年8月2日 健康住宅 離我們多遠 (奚瑞林、羅德啟、韓增祿)
2002年8月1日 營銷的創新 創新的營銷 (王方華)
2002年7月31日 我的影視創作經驗 (鄒靜之)
2002年7月30日 中國傳統科學文化的現代價值 (王渝生)
2002年7月29日 李約瑟與中國科學 (胡維佳)
2002年7月25日 陰陽學說與中國傳統醫學 (廖育群)
2002年7月24日 漫談詩歌創作(下) (鄒靜之)
2002年7月23日 麥子在中國的本土化歷程 (曾雄生)
2002年7月22日 科學史的歷史 (袁江洋)
2002年7月19日 《走近健康住宅》 (高拯)
2002年7月18日 中國古代青銅技術與藝術 (蘇榮譽)
2002年7月17日 漫談詩歌創作(上) (鄒靜之)
2002年7月16日 心理學知識與科學施教 (吳瑞華)
2002年7月15日 中國古代歷法概說 (陳美東)
2002年7月8日 現代生活關鍵詞 (趙汀陽、羅紅光、黃平)
2002年7月5日 近代科學的社會根源 (方在慶)
2002年7月4日 回望發明之路 (張開遜)
2002年7月3日 從街壘到議會 (金重遠)
2002年7月2日 謎語之謎:藝術邏輯基本原理 (董小英)
2002年7月1日 《紅樓夢》的空間敘事藝術 (張世君)
2002年6月28日 移民與中國 葛劍雄
2002年6月26日 信息與信用(下) (張維迎)
2002年6月25日 信息與信用(上) (張維迎)
2002年6月21日 古希臘與中國古代的疾病歷史 (傑弗瑞·勞埃德)
2002年6月20日 科學 藝術 生活(下) (王煒鈺)
2002年6月19日 科學 藝術 生活(上) (王煒鈺)
2002年6月14日 尋找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下) (丁肇中)
2002年6月13日 尋找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上) (丁肇中)
2002年6月11日 一門應用廣泛的學科——應用統計(上) (謝衷潔)
2002年6月07日 化學與人類健康 (劉旦初)
2002年6月06日 疾病診斷的金標准 (朱世能)
2002年6月05日 科學的語言 (傑弗瑞·勞埃德)
2002年6月04日 古希臘和中國古代的物種的分類 (傑弗瑞·勞埃德)
2002年6月03日 給地球照相 (郭華東)
2002年5月31日 三個代表與中國基礎教育 (劉吉)
2002年5月30日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教育的影響 (顧明遠)
2002年5月28日 新世紀的中國基礎教育 (李連寧)
2002年5月27日 漫談百年科技 (王渝生)
2002年5月23日 堅持人民文藝先進方向 (張炯)
2002年5月22日 戲曲漫說話「講話」 (徐城北)
2002年5月21日 民間藝術源,提煉成神跡 (李燕)
央視提供的《百家講壇》歷年節目播出一覽表,一天都不落的,一個人都不少的。 (裡麵包括重播,自己整理一下最好。)呵呵
2001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814/101903.shtml
2002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814/101912.shtml
2003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814/101953.shtml
2004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814/101979.shtml
2005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814/101993.shtml
2006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1222/105718.shtml
2007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05/index.shtml
Ⅵ 我的畢業論文是寫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俠義精神,誰能給我篇範文
武俠小說應該予以現代化
不過,現代化,並不是指遣辭用字的「現代化」,或夾雜俚語、粗話、「現代」或「無厘頭」 的句式,而是泛指對「俠」精神推陳出新的概念里,以及內容與形式的糅合上,文學經典與通俗讀物層面的對流下,更重要的是其內容不妨對「今之俠者」加以考察、實驗、試煉。「武俠」如果僅止於對古人的思慕之情,而在現代和現實全無兌現、應合、提倡、立足和寓言、警世的能力,那是「武俠」小說僅淪於「成人童話」的失敗,真正武俠精神的淪亡。我們可以在傳統中吸收養分,再回饋滋潤這塊沃土,也不妨顛覆、transgress(侵越)、重建,把這武俠文學的領域拓寬、深化和解構,鑄鐫它的多維性、歧義性,好像把一把好劍煉鑄成自己就是一把好劍。
一向以為除了「俠之大者」,應該「為國為民」之外,今之俠者也不妨「俠之小者,為友為鄰」。
沒錯,安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代人未必人人能掌天下大權,沒有必要人人好高騖遠為萬世太平、為萬民福祉,要人人動輒行止都要為國為民,恐怕不符實際,而且流於說就天下第一,做就無能為力。但只要能盡其本分,為自己的朋友、親人、鄰居、同事,乃至同胞、同志、同是人類,以及親情、友情、愛情、同情做一些對得起良知的好事,那已是一個「俠者」的新定義。
Ⅶ 《百家講壇》節目推薦的書籍都有哪些
《百家講壇》節目推薦的書籍:
1、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我讀經典之〈明經讀史 感悟人生〉》
2、易中天
《易中天品三國》、《漢代風雲人物》、《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我讀經典之〈我讀先秦諸子〉》、《大年初一說經典》
3、王立群
《漢代風雲人物》(項羽、呂後)、《王立群讀〈史記〉》(《漢武帝》、《秦始皇》《劉邦》錄制中)、《我讀經典之〈強勢由人〉》、《千古中醫故事之華佗》
4、紀連海
《正說清朝二十四臣》(和珅、劉墉、紀曉嵐、多爾袞、鰲拜、吳三桂)、《大太監李連英》、《我讀經典之〈感悟孔孟〉》、《千古中醫故事之孫思邈》
5、孟憲實
《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唐高宗真相》、《我讀經典之〈君子與小人〉》 隋麗娟:《慈禧》
6、孫立群
《呂不韋》、《李斯》、《范蠡》、《我讀經典之〈解析<韓非子>〉》、《千古中醫故事之扁鵲》
7、劉心武
《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秦可卿、賈元春、妙玉、林黛玉、薛寶釵、賈寶玉、史湘雲、八十回後真故事)
(7)孔慶東看武俠小說七擴展閱讀
《百家講壇》是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2001年7月9日開播的講座式欄目,欄目宗旨為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欄目選材廣泛,曾涉及文化、生物、醫學、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現多以文化題材為主,並較多涉及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具有科普歷史知識及深入點評講解的作用。
《百家講壇》欄目一貫堅持「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的欄目宗旨,欄目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讓專家通向老百姓的橋梁」,從而達到普及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