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的宗師宮白羽
『壹』 宮白羽的人物影響
宮白羽是中國武俠小說的大家。宮白羽的特點,和還珠樓主、平江不肖生等大為不同,他接受西方文學的影響較多,因此,在人情冷暖中飽含著一種對社會現實的反諷和批判精神;同時用看社會的眼光寫武俠,又開創武打綜藝新風,塑造一個社會化的「武林」,影響一直及於新武俠小說。
1955年香港《大公報》編輯陳文統曾約宮白羽再寫連載小說,其實「梁羽生」就是陳文統的筆名,他以此自認宮白羽為師。梁羽生對宮白羽崇拜有加,「梁羽生」這個名字中的「羽」,也就是宮白羽。
宮白羽有名著近20種傳世,可謂成績輝煌,然而他決不以此為榮,反而視為「自摑其面」,似乎可怪。宮白羽的《偷拳》在20世紀80年代曾被一版再版,加上同名的連環畫,印數至少有600萬冊,一般讀者恐怕至今還能想起那位偷學太極拳的青年楊露蟬。其實宮白羽之名不僅在三四十年代的華北婦孺皆知,他對五六十年代港台武俠小說創作的影響,即使是金庸、梁羽生也是贊不絕口的。
1987年在香港的武俠小說研討會上,宮白羽與梁羽生、金庸並列為研究對象。
發表於1938年的《十二金錢鏢》,是現代武俠小說大師宮白羽的成名作,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深受海內外武俠小說愛好者的推崇和喜愛。《十二金錢鏢》系列自問世後,一直在華人社會得到廣泛的流布,後來宮白羽還被研究者譽為「舊武俠北派四大家」之一。20世紀80年代,宮竹心(白羽本名)的哲嗣把他的主要武俠作品「整理」、「改編」出版,後來又編輯出版了《宮白羽武俠小說全集》。到2001年,年逾古稀的宮白羽之子宮以仁,因訟單田芳評書《十二金錢鏢》侵權勝訴,並獲得賠償。
『貳』 宮白羽的人物經歷
宮白羽非常崇拜當時有名的大作家周作人。1921年初夏,偶然得到周的家庭地址,便斗膽寫了一封信。信末,他抱有奢望,還開列出幾本書名,懇請借書給他閱讀。想不到的是一周後,他竟接到回函,並寄來《歐洲文學史》、《杜威演講集》等書,還言明有的書不必歸還。奇怪的是,信末署名不是「周作人」而是「周樹人」。宮白羽第一次見周樹人的印象是「作人先生的溫柔敦厚的面容和談吐」(引自宮氏自傳《話柄》)。
正當宮白羽生計維艱之時,恰好天津一家報社以高額稿酬邀請他寫武俠小說。也許他也意識到「活著是人生的第一要義」,終於勉強俯就。一部《十二金錢鏢》博得了「挑簾彩」,此後,他用「白羽」為筆名寫作的武俠小說十分暢銷,一發而不可收,經濟狀況不僅大有改善,而且與此前有雲泥之別了。
盡管宮白羽功成名就,但對自己的武俠創作不但抱愧,而且蔑視。他自感名花墮溷,魂斷藍橋。他深感辜負了魯迅先生對他的殷切期望,覺得無顏再見魯迅,就自動斷絕了交往。 宮白羽飽讀中國典籍、博覽西方名著,並翻譯過英文小說。隨著知識的積累,產生了重大志向。他37歲在霸縣(今霸州市)中學教書時,對語言文字和語法發生了興趣,為了進一步探討,逐步研究甲骨文、金文。1943年他曾在《新天津畫報》連載了20多篇這種筆記,總題目為《甲金證史詮言》,題目就能顯示內容的非凡價值。在《立言畫刊》上連載有《白魚瑣記》。
宮白羽晚年埋頭鑽研甲骨文、金文,想以研究金甲文的成績,去沖淡他始終不願獲得但卻已是既成事實的「武俠小說家」的頭銜。然而造化弄人,他的研究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末,後因患腦血栓而中止。宮白羽晚年罹患肺氣腫,行動不便,卻仍一心一意想出版他的考古論文集,惜此願終未得償。近年,《甲金證史詮言》經人整理,重新發表於香港的《中華國學》雜志,不久《天津文史》又轉載。 1961年秋,年輕的馮育楠先生慕名至河北二馬路寓所,造訪已逐漸被人淡忘的宮白羽。據馮育楠回憶,宮白羽先生的居室10平方米左右,光線晦暗,陳設簡陋,只有張小炕桌放在床上,這大約就是白羽先生寫字、吃飯的唯一用具。住在這間斗室里的宮白羽老人,身材不高,頭發稀疏,面容憔悴。天氣還不算冷,但他已穿起一件陳舊的老式對襟棉襖,於是人顯得更加蒼老和衰弱。
馮育楠先生說,同樣是寫武俠小說的人,金庸、梁羽生功成名就,譽滿華夏,宮白羽卻貧病交加,在1966年辭世。
『叄』 宮白羽的個人作品
北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宮白羽武俠小說全集》列表如下: 序號 書名 卷數 最初連載 底本 備注 1 十二金錢鏢 4 1938年2月連載於《庸報》,40年代在天津《天聲報》繼續連載,更名《豹爪青鋒》,1946年天津《建國日報》續載最後5章,更名《豐林豹變記》 1-60章據百新版,61-80章據正華版,參考了葉洪生的批校本。81-85章由宮以仁根據原作8萬字大意,取其連載原題《豐林豹變記》,憑記憶寫成1萬字的故事梗概,以補其闕 2 血滌寒光劍 1 1941年天津正華 《十二金錢鏢》二部作,寫於1940年。曾更名《獅林三鳥》出版,結尾比《血滌寒光劍》少萬余字 3 毒砂掌 1 1949年上海廣藝書局 《血滌寒光劍》續集 4 武林爭雄記 1 1939年12月連載於北京《晨報》 1940年8-1941年11天津正華 錢鏢四部作之一,十二金錢鏢前傳。17章以下為鄭證因代撰 5 牧野雄風 1 1942年鄭證因代筆在報刊連載 1947年勵力版 《武林爭雄記》續集.1943年天津正華出版部出版卷一時白羽曾大加增刪,卷四約在1944年初印行,是正華出版部印行的最後一部白羽小說,正華亦從此關閉.1947年上海勵力出版社分上下冊再版 6 聯鏢記 2 1939年初在《北京實報》連載 據正華版 錢鏢四部作之四.1939年6月卷一單行本由天津正華出版部印行至1942年2月陸續出版六卷.偽滿康德九年長春新京書店曾再版 7 大澤龍蛇傳 2 1941年11月15日連載於北京《立言畫刊》,至1944年12月底全部載完 據正華版與《立言畫刊》 《聯鏢記》續集,本書未寫完,作者曾在天津《真善美畫刊》發表續作,與《河朔七雄》嫁接,以《雁翅鏢》《青萍劍》系列作的書名出版單行本。為了完整性,宮以仁安白羽生前意圖補寫了結尾 8 偷拳 1 1940年10月天津正華/1947年上海勵力書局 1940年10月天津正華出版部初版20章.1947年上海勵力書局更名為《驚蟬盜技》再版22章 9 青衫豪俠 1 白羽第一部武俠小說.1927年在北京《世界日報》副刊以《粉骷髏》的題目刊出前兩章,1931年《益世晚報》載完,全書13章,連載時還曾用過《白刃青衫》 1947年6月協和書店版 1942年前六章以《青林七俠》的書名由天津正大書局出版,後七章以《粉骷髏》書名出版。1947年6月上海協和書店合二書為一集取名《青衫豪俠》出版 10 摩雲手 1 最早刊於偽滿《麒麟》雜志,連載24章 前32章據北京文興書局版,後10章據勵力出版社版 1942年北京文興書局分三卷出版,共42章;1948年上海勵力出版社分三集再版 11 劍底驚螟 1 據正新、元昌兩個版本 1947年6月上海正新出版社出版,續集四章於同年12月由上海元昌印書館出版 12 橫江一窩蜂 二書合一冊 1933年-1935年連載,原名《黃花劫》 1949年4月上海百新書店 白羽第二部武俠小說,原名《黃花劫》。1949年4月上海百新書店出版的《橫江一窩蜂》,宮以仁認為此書就是《黃花劫》 13 太湖一雁 1946年下半年在報刊連載1947年8月出單行本 1947年8月元昌印書館出版上海正氣書局總經銷 14 河朔七雄 1 15 雁翅鏢 1 1947年天津《真善美》畫刊連載 1949年11月重慶中央印書館出版、大華書店總經銷 《雁翅鏢》、《青萍劍》實為同一部書的上下卷 16 青萍劍 17 彈劍記 1 18 雄娘子 1 19 龍舌劍 1 不能確定是否曾在報紙連載 1949年4月上海正氣書局再版 20 俠隱傳技 1 1947年9月上海勵力書局 封面印為《俠隱傳技》目錄印為《俠影傳技》 21 秘谷俠隱 1948年出版,原版殘缺無下集和版權頁 內容簡介和目錄印為《秘谷俠影》,出版說明與編輯說明印做《秘谷俠隱》 22 綠林豪傑傳 1 1955年8月1日-1956年1月26日連載於香港大公報 大公報連載原文 白羽最後一部武俠小說 《十二金錢鏢》系宮白羽開宗立派之作。此書共有17卷(集)、總85章,共120餘萬言。前16卷寫於抗戰勝利之前,故事未結束;是因白羽業已名利雙收,不願再寫「無聊文字」。1946年,白羽為了維持生活,不得已重作馮婦,遂又補撰末一卷,更名為《豐林豹變記》,連載於天津《建國日報》。《十二金錢鏢》繼承章回小說的寫作技巧,描寫的是袁振武(飛豹子)和俞劍平(十二金錢鏢)師兄弟結怨而導致20年後劫鏢尋仇、比武鬥智的故事。
宮白羽的《十二金錢鏢》,之所以甫一問世便贏得廣大讀者喜愛,藝術魅力經久不衰,是因為宮白羽並不像前人那樣胡編濫造,將武俠小說寫得荒誕不經,而是嚴格遵循魯迅的教誨,將武俠當「人」來寫,寫他們的七情六慾,寫他們崇高光明的一面,也寫他們渺小自私的一面,寫他們無能與無奈的地方,通過他們來揭示社會、人間之不公平,揭露官商勾結、好人並無好報的黑暗現實。 《偷拳》也是宮白羽重要的作品。說的是,清代冀南廣平府少年楊露蟬偷拳學藝的故事,楊露蟬為學拳赴陳家溝尋訪太極陳,為陳所拒,後楊露蟬扮啞巴混入陳府為佣,潛入陳邸,歷盡艱辛,終於學得驚人藝業,名震京師。它一方面通過楊露蟬三年假裝啞丐,受盡磨難,自投太極陳門下偷學太極拳,表現「俠」的卓絕不拔、忍辱負重的精神;一方面寫楊露蟬入陳門前的5年被太極陳拒之門外,到處拜師,遇到了多少「偽俠」。由此批判了武俠世界不副實的一面。
『肆』 武俠小說有哪些大師
姓名:柳殘陽
簡介:柳殘陽,本名高見幾,山東青島人,武俠小說家。代表作有《玉面修羅》、《天佛掌》等。尤其在《梟霸》、《梟中雄》兄弟作出版後,其陽剛鐵血的寫作風格展露無遺。
還有很多著名武俠小說大師級人物,例如:獨孤紅、慕容美、司馬紫煙、諸葛青雲、秦紅、司馬翎等。
『伍』 宮白羽最著名的作品是什麼
宮白羽的第一部擊技小說是《黃花劫》,不久他與另一名武俠小說作家鄭證因合寫了《十二金錢鏢》上半部,自己獨立完成了這本書的下半部。接著,又陸續完成了《金錢鏢》、《武林爭雄記》及續集《牧野雄風》、《血滌寒光劍》及續集《獅林三鳥》、《毒砂掌》、《摩雲手》、《聯鏢記》及續集《大澤龍蛇傳》、《劍底驚螟》、《子午鴛鴦鉞》、《粉骷髏》、《太湖一雁》、《青萍劍》以及《綠林豪俠傳》等等,其代表作是《偷拳》幾年間,宮白羽發表了幾十部作品;加上他的其他文藝創作、雜文和譯文,總字數不下千萬,一舉成為中國有名的武俠擊技小說家。50年代初,又為香港《大公報》寫了《綠林豪俠傳》;當時《大公報》的副刊編輯,乃是後來成為武俠小說名家的梁羽生,後來梁羽生寫信給宮白羽之子宮以仁說:「我最初寫武俠小說,亦是受令尊影響的。」宮白羽的這些小說有的至今還在翻印流傳,或演繹為聲像作品。
『陸』 誰知道白羽出生年月
白羽(1901一1966),本名宮竹心(1899~1966年),山東省東阿縣人。軍人之子。少年時即有志於「講學著書」,長大後投考師范大學,後來慘遭家難。他本是紈挎子弟,卻從此開始了20年的貧困生活。在通州一家公館教書,一月才15元報酬;給北京《益世報》投稿,每月也才六七元的稿費。
在這中間,他當過書記員、郵局職員、稅吏、教師,職員,又曾從軍作書記官,做過小販,賣過書報。他從前做事認真,對人鄭重,而在窮困中經歷了種種委屈凌辱之後,突然變了一種態度,嘻笑怒罵,憤世嫉俗,而在旁人看來,則又是詼諧可笑、倜儻可親了。
白羽的文壇生涯,始於1926年左右在北京《國民晚報》作編輯,後來該報停刊。張恨水在《世界日報》主編《明珠》副刊,約請他為特約撰述。後來又在天津一所小學教書。
1937年,抗戰爆發,天津淪陷後,他便以寫小說為生。1937年為天津《庸報》寫連載小說《十二金錢鏢》,首次以「白羽」署名,從此開始他一發而不可收的武俠創作。不久他的稿酬也從每萬字4元一下漲到了每千字10元以上。
白羽的特點,和還珠樓主、平江不肖生等大為不同,他接受西方文學的影響較多,因此,在人情冷暖中飽含著一種對社會現實的反諷和批判精神;同時用看社會的眼光寫武俠,又開創武打綜藝新風,塑造一個社會化的」「武林」,影響一直及於新武俠小說。
梁初生就對他是崇拜有加「梁羽生」這個名字中的「羽」,也就是白羽,三十年代未的葉冷,將白羽的特點總結為兩條,第一條是借鑒於大仲馬,「描寫人物很活,所設故事亦極近人情,書中的英雄也都是人,而非:『超人』」;第二條是借鑒於塞萬提斯,「作武俠傳奇而奚落俠客行徑」。這使他的小說有一種獨特的意義。
白羽武俠小說共26部。
《十二金錢鏢》、1937年天津《庸報》連載,後出單行本;白羽的武俠處女作和武俠代表作,以此為起點,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十二金錢鏢系列」,包括「前傳」《武林爭雄記》、《牧野雄風》,「外傳」《獅林三島》《毒砂掌》、《血滌寒光劍》,「後傳」《雄娘子》。
其餘還有:
《聯鏢記》《青衫豪俠》《偷拳》《揚鏢記》《拿雲手》《武林名家傳》《龍舌劍》《雁翎鏢》《青萍劍》《談劍記》《太湖一雁》《劍低驚魂》《密谷俠隱》《俠隱傳技》《河朔七雄》《子午鴛鴦》《大澤龍蛇傳》《大俠粉骷髏》
●白羽本名宮竹心(一八九九~一九六六年),山東省東阿縣人;生於天津,長於北京。少年時期即向報刊投稿,立志做一個新文藝家;曾獲魯迅鼓勵,發表西洋文學譯作多篇。惟因家敗輟學,半生潦倒,為養家活口而晝夜奔忙;做過郵務員、稅務員、校對、編輯、記者、教師、書記以及風塵小吏。這些血淚交迸的慘痛經歷,在他的自傳《話柄》一書中,都曾留下「不堪回首」的烙印。
一九三八年初,宮氏得好友鄭證因之助,以「白羽」為筆名,於天津「庸報」上發表長篇連載武俠小說《十二金錢鏢》,一舉成名。此書分為十七卷,總八十一章,都一百五十萬言。故事情節卻很簡單,主要是敘述「飛豹子」袁振武挾怨劫鏢,而與「十二金錢」俞劍平大捉迷藏、比武較技的經過,中間再穿插了「玉幡桿」楊華與柳研青、李映霞的一段三角戀愛,如是而已。
以一般武俠說部所要求的曲折離奇內容來衡量《十二金錢鏢》,恐怕很難令人滿意;但此書居然成為當時最暢銷的小說之一,其故安在?原來,這全靠白羽洞悉人情世故,能充分運用語言文字的高妙藝術為社會百態寫真,方克臻此。
的確,在武俠小說家中像白羽這樣兼具中外文學素養的作者極為罕見。他的文筆幽默冷雋,有血有肉,飽富生命力;特別是「通過個人奮斗歷程中遇到的各種挫折,揭露舊社會人際間的爾虞我詐」,寫來笑中帶淚,越發顯得真實而近人情。因此,《十二金錢鏢》的故事雖然單薄,白羽卻能化腐朽為神奇,於平淡處見功力;峰迴路轉,依然虎虎有生氣。而其筆下的人物性格鮮明,對白傳神,尤為此書成功之主因。如寫俞劍平的老辣精明、袁振武的睥睨作態、「黑沙掌」陸錦鏢的玩世不恭、「九股煙」喬茂的小人得志以及歡喜冤家楊華、柳研青的鬥口斗氣等等,皆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此外,白羽又有《武林爭雄記》,為「錢鏢二部作」(實系前傳);《血滌寒光劍》,為「錢鏢三部作」;與《偷拳》、《聯鏢記》、《摩雲手》、《大澤龍蛇傳》等名著,均廣獲好評。但在可考的白羽武俠書目二十四種中,冒名之偽作亦不少;這是因為白羽「傷心人別有懷抱」,任由書商找人代筆的結果。
據白羽《話柄》自序說:「一個人所已做或正在做的事,未必就是他願意做的事,這就是環境。環境與飯碗聯合起來,逼迫我寫了些無聊文字(按指武俠小說),而這些無聊文字竟能出版,竟有了暢銷,這是今日華北文壇的恥辱!我……可不負責。」而其老友葉冷也在《白羽及其書》中透露:「白羽討厭賣文,賣錢的文章毀滅了他的創作愛好。白羽不窮到極點,不肯寫稿。……可是造化弄人,不教他做他願做的文藝創作,反而逼迫他自摑其面,以傳奇的武俠故事出名;這一點,使他引以為辱,又引以為痛。」
職是之故,白羽為了謀生糊口、鬻文辦學,只有帶著一種自覺的批判精神,用社會反諷的手法來寫武俠小說。如《十二金錢鏢》描述少年陸嗣清「仗義行俠」連鬧笑話;柳研青「比武招親」卻招來了地痞;一塵道人「捉採花賊」反受其害;以及《偷拳》中的楊露蟬為投名師、訪絕藝,竟三番兩次被江湖無賴欺騙等等,都含有深刻的社會現實意味。正如白羽所說:「我願意把小說中的人物還他一個真面目,也跟我們平常人一樣;好人也許做壞事,壞人也許做好事。等之,好人也許遭惡運,壞人也許獲善終。你雖然不平,卻也沒法,現實人生偏是這樣!」
雖然白羽並不甘願做一個「紙上談兵」的武俠小說家,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無心插柳,卻獲得意外的成功。對於晚出的武俠作品,蓋有三點啟示作用:
(一)打破「超人武俠」神話——他取法於大仲馬《俠隱記》與塞萬提斯《魔俠傳》(唐·吉訶德),將既往說部中超凡入聖的奇俠一概還原為「人」;進而運用藝術手腕,反諷社會現實,刻劃眾生百態。於焉提升了武俠小說的思想層次與文學價值,令人回味無窮。
(二)開創「武打綜藝」新風——他參考萬籟聲《武術匯宗》要旨,掌握技擊原理;藉文情跌宕的筆觸,配合故事發展,營造戰前氣氛,以構思不落俗套的打鬥場面。由是乃開創虛實相生、奇正相間的「武打綜藝」新風。不但同輩名家鄭證因受其「武藝文學化」的啟發,而更上層樓,大放異彩;即五十年代武俠作家亦無不群相模仿,蔚為時尚。
(三)首張「武林」之目——在白羽之前,武俠說部只有「江湖」、「綠林」稱謂而無「武林」一詞。自白羽作品問世,始有「武林」說法;其涵義遠較「綠林」為廣,兼及江湖上黑、白兩道練家子。從此「武林」雲雲遂約定成俗,在武俠小說中拳打腳踢,沿用至今。
●白羽
1988年元旦,通俗小說家馮育楠先生到香港金庸家做客,金庸高度評價了天津武俠擊技小說家宮白羽,說他的作品「寓意深刻,文字超凡」,「對中國武俠小說的發展做出過一定貢獻,堪稱三四十年代武俠小說文壇上一代宗師。」這些評語,以及金庸家那寬敞典雅、掛著名人字畫的客廳,給育楠先生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
宮白羽,原名萬選,改名竹心,原籍山東東阿,1899年出生於河北省青縣馬廠。他的父親是北洋新軍里的一名管帶。宮白羽幼年時在天津讀書,稍長,到北京求學,十五六歲即開始文學創作。因受五四運動的影響,思想追求進步;後來結識了魯迅先生,在文藝理論、文學創作和文學翻譯方面都受到過魯迅的指點。這時宮白羽的家道已經中落,他先在軍隊里當書記官,旋又考入郵局,這些工作對他來講簡直是格格不入,於是決定辭差賣文,並就教於魯迅先生。魯迅回信說:「我以為是失策的,以文筆作生活,是世上最苦的職業。」宮白羽沒有聽從魯迅的勸告。賣文不足以養家,他就去作稅吏、小販,當編輯,幹校對,可是他一心想的卻是創作,到哪兒也干不長。因此直到晚年,他一直對自己走向文壇而悔恨不已。
宮白羽極富創作天才,20世紀30年代中國擊技小說盛行,他為一家七口人的生計,不得不把自己在文學創作中的聰明才智集中於此,開始了武俠小說的創作生涯。他曾說過:「環境與飯碗聯合起來,逼迫我寫了些無聊文字……這是文壇的恥辱。」宮白羽的第一部擊技小說是《黃花劫》,不久他與另一名武俠小說作家鄭證因合寫了《十二金錢鏢》上半部,自己獨立完成了這本書的下半部。接著,又陸續完成了《金錢鏢》、《武林爭雄記》及續集《牧野雄風》、《血滌寒光劍》及續集《獅林三鳥》、《毒砂掌》、《摩雲手》、《聯鏢記》及續集《大澤龍蛇傳》、《劍底驚螟》、《子午鴛鴦鉞》、《粉骷髏》、《太湖一雁》、《青萍劍》以及《綠林豪俠傳》等等,其代表作是《偷拳》。幾年間,宮白羽發表了幾十部作品;加上他的其他文藝創作、雜文和譯文,總字數不下千萬,一舉成為中國有名的武俠擊技小說家。50年代初,又為香港《大公報》寫了《綠林豪俠傳》;當時《大公報》的副刊編輯,乃是後來成為武俠小說名家的梁羽生,後來梁羽生寫信給宮白羽之子宮以仁說:「我最初寫武俠小說,亦是受令尊影響的。」宮白羽的這些小說有的至今還在翻印流傳,或演繹為聲像作品。
天津淪陷期間,宮白羽又致力於中國文法以及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用以考證古史,在《新天津畫報》上連載有《甲金證史詮言》,在《立言畫刊》上連載有《白魚瑣記》。這項研究持續到50年代末,後因患腦血栓而中止。近年,《甲金證史詮言》經人整理,重新發表於香港的《中華國學》雜志。
1961年秋,年輕的育楠先生慕名至河北二馬路寓所,造訪已逐漸被人淡忘的宮白羽。據育楠先生回憶,白羽先生的居室約10平方米左右,光線晦暗,陳設簡陋,只有張小炕桌放在床上,這大約就是白羽先生寫字、吃飯的惟一用具。住在這間斗室里的白羽老人,身材不高,頭發稀疏,面容憔悴。天氣還不算冷,但他已穿起一件陳舊的老式對襟棉襖,於是人顯得更加蒼老和衰弱。育楠先生說,一剎那真不敢相信這一切是真的。雖然有思想准備,但他落魄到如此程度實在出乎意料。這就是聞名遐邇的宮白羽?
在交談中,白羽先生拿出一份香港報紙,上面說宮白羽乃中國武俠小說大家,家有演武堂,十八般兵器俱全,賓朋滿座……然後先生指著報紙苦笑道:「演武堂?我這間破房子漏了都無力去修。哈,十八般兵器、我家那把菜刀因為劈木頭,都豁口了……」他雖然臉上在笑,眼裡似乎汪上了淚水,那種笑意想起來就令人不安。
育楠先生說,同樣是寫武俠小說的人,金庸功成名就,譽滿華夏,白羽卻貧病交加,在無望中於1966年辭世。是命運的不公,還是冥冥中有一種魔力在作祟?為何同為武俠文學大師處境卻如此差之千里萬里?育楠先生最後說,一看金庸原著改編的電視劇,我就想起了白羽,為老先生惋惜與不平。我以此來作為對他的哀思,僅僅如此……
(資料引自網路)白羽,古代弓箭的稱呼,因箭尾有鳥羽得名.詩句: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柒』 宮白羽的個人簡介
宮白羽,原名萬選,改名竹心,原籍山東東阿,1899年出生於河北省青縣馬廠。他的父親是北洋新軍里的一名管帶。宮白羽幼年時在天津讀書,稍長,到北京求學,十五六歲即開始文學創作。因受五四運動的影響,思想追求進步;得到周作人、魯迅兄弟的大力幫助,《魯迅全集》中收有七篇致他的長信。在文藝理論、文學創作和文學翻譯方面都受到過魯迅的指點。
20世紀30年代中國擊技小說盛行,宮白羽為一家七口人的生計,不得不把自己在文學創作中的聰明才智集中於此,開始了武俠小說的創作生涯。宮白羽的第一部擊技小說是《黃花劫》,不久他與另一名武俠小說作家鄭證因合寫了《十二金錢鏢》上半部,自己獨立完成了這本書的下半部。接著,又陸續完成了《金錢鏢》、《武林爭雄記》及續集《牧野雄風》、《血滌寒光劍》及續集《獅林三鳥》、《毒砂掌》、《摩雲手》、《聯鏢記》及續集《大澤龍蛇傳》、《劍底驚螟》、《子午鴛鴦鉞》、《粉骷髏》、《太湖一雁》、《青萍劍》以及《綠林豪俠傳》等等,其代表作是《偷拳》。幾年間,宮白羽發表了幾十部作品;加上他的其他文藝創作、雜文和譯文,總字數不下千萬,一舉成為中國有名的武俠擊技小說家。
20世紀50年代初,又為香港《大公報》寫了《綠林豪俠傳》;大約在1942年,宮白羽開始了金甲文字研究,他無師自學,研究金甲文字,後撰寫長篇專論《金甲證史詮言》在《新天津畫報·黑旋風副刊》上連續刊出,有《先民以數記》、《古字駢聲》等,都是前人所未證或考而不確者。其行文古樸簡練,結合古代史研究金甲文字,沒有深厚的古文功力和淵博的史學知識,是不能勝任的。他以金甲研究歷史,以史實證明金甲文字的研究方法是不多見的。他研究金甲文字不拘泥於前人成果,認為秦以前文字書未同文、字多歧畫,文無定型,若僅拘於字的點畫,必有誣古誣言之弊,所以用即聲求義之法才得出確切考釋,在古字可能有音符的考證、發音與文字的關系等多方面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1955年他同吳雲心共同拜訪甲骨學專家王襄,與王老談話獲益匪淺,回家後寫了大量筆記。可惜他的有關金甲文字研究的文稿在文革中被抄,散失殆盡。
解放後,宮白羽被聘為天津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作家協會常務理事、文聯委員等職。1966年去世,終年67歲。
『捌』 宮白羽的人物性格
宮白羽性情孤僻,脾氣很大,對朋友熱情,可是好頂嘴抬杠。在當稅吏時,曾被人懷疑有盜竊行為。後來真犯被破獲,他才得以洗白,但他心裡卻留下一個深刻的創傷。從此他一改過去對人鄭重的態度,變得嬉笑怒罵,調皮喧鬧;人們卻反而覺得他詼諧可笑、倜儻可親了。然而秉性難移,一喝了酒,仍常發脾氣罵人,比如何仁甫、吳君邑等老朋友,被他罵得不敢再登門了。
在舊中國的背景下,宮白羽並沒有利慾熏心或迎合不良心理,而是憑借文人的良知和對文學的追求,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武俠小說的創作。他一掃流行的陳套,主人公都不是嘴裡可以吐出寶劍來的神俠,而是長期勤學苦練絕技的普普通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