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里的爪類武器
A. 「爪」這個字在什麼情況下zhuao,什麼情況下讀zhao
基本字義
zhǎoㄓㄠ ①指甲或趾甲:趾端有~。 ②鳥獸的腳指:鷹~。[爪牙](喻)黨羽,狗腿子。 ③姓 組詞:爪牙。 zhuǎㄓㄨㄚˇ ①(-子、-兒)禽獸的腳(多指有尖甲的):狗~兒.雞~子. ②(-兒)像爪的東西:這個鍋有三個~兒. 組詞:爪尖兒、爪兒、爪子。
編輯本段英漢互譯
armatureclawtalonunguis
編輯本段方言集匯
粵語:zaau2 客家話:[客語拼音字匯]zau3[沙頭角腔]zau3[客英字典]zau3[台灣四縣腔]zau3[梅縣腔]zau3[寶安腔]zau3[陸豐腔]zau3[東莞腔]zau3[海陸豐腔]zau3[梅縣腔]zau1
編輯本段詳細解釋
爪 zhǎo〈名〉 (象形。本義:人的手或動物的「手」。說明:「爪」字形與「瓜」形似是有原因的,造字者或漢字隸定者(某種程度上相當於漢字的再造者)以這樣的形似來表示「爪」的靈活程度:可以用指甲鉤住滾瓜。) 爪,人之指叉或亦通作爪。——《六書故》 又如:爪甲(指或趾前的角質硬殼);爪翦(修剪手指甲或腳趾甲) 鳥獸的腳趾 [claw;talon] 蚓無爪牙之利。——《荀子·勸學》 蟲已在爪下。——《聊齋志異·促織》 鱗爪飛揚。——清·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又如:虎爪;貓爪;前爪;張牙舞爪;鷹爪;爪嘴(鳥類的爪和嘴);爪吻(鷙禽猛獸的爪和嘴。喻幫凶) 像爪的東西 [claw-like thing]。如:鐵錨四爪皆折;棘爪、掣爪或制動爪
編輯本段詞性變化
爪 zhǎo〈動〉 抓,搔 [clutch;grap; scratch] 爪其膚以驗其生柘。——唐· 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剪指甲或趾甲 [trim one's nails or toes] 小臣爪足。——《禮記·喪大記》又如:爪足(剪腳趾甲);爪手翦須(修剪手指甲和胡須);爪翦(修剪手指甲和腳趾甲) 另見 zhuǎ
編輯本段《康熙字典》
《巳集中》《爪字部》·爪·康熙筆畫:4·部外筆畫:0 〔古文〕?《唐韻》《集韻》??側絞切,音抓。《說文》覆手曰爪。《詩·小雅》祈父子王之爪牙。《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凡攫閷援簭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廣韻》手足甲也。《集韻》本作?。或作蚤搔。◎按韻會雲:說文爪本為抓爪之爪,非手足甲也。亦太迂泥,不可從。又《集韻》《類篇》??阻敎切,音笊。《集韻》覆手取物。一曰扟也。
編輯本段說文解字
《卷三》《爪部》·爪 丮也。覆手曰爪。象形。凡爪之屬皆從爪。側狡切
編輯本段English
claw, nail, talon; animal feet
編輯本段網路游戲中的爪
武功種類:爪 游戲出處:《無限江湖》游戲以中國明代社會為背景,以中國傳統武俠和歷史故事為主題,細心研讀金庸、古龍等武俠小說名家之作品,力求展現一個真實實豐富氣勢磅砣武俠世界。武俠小說里很多門派都有爪的武功
武功介紹: 門派 名稱 介紹 特效
魔教 搜魂爪 魔教爪法,五指如風,追魂奪魄
摧堅爪 雙爪齊施,剎那間可以把對方劈撕成碎片,無堅不摧
少林 鷹爪
少林入門爪法,三指作鷹爪之形,指力剛猛 空手奪鈍器:格擋對手後,可爭奪對手鈍器
虎爪 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如猛虎撲食,可撕毀拆卸鱗甲和鎧甲 霸王卸甲:命中對手後,可抓下對方護甲
龍爪 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指力剛猛絕倫,可以空手入白刃 1.空手入白刃:格擋對手後,可爭奪對手武器 2.空手格擋銳器:本
來空手是無法格擋銳器的,學了龍爪手指剛硬無比,即可以格擋銳器
峨眉 凝血爪 峨眉入門爪法,招式凌厲,略帶三分邪氣
其他游戲: 《地下城與勇士》中的武器類型 一種出自2D網路游戲地下城與勇士的裝備類型,只有格鬥家才能使用。這種武器為街霸職業刷副本所用,有增加物理暴擊率和出血的增益,街霸更有爪系專屬技能[爪精通]。但是由於各種因素,PK中爪的綜合水平不如東方棍,所以街霸高手都使用東方棍PK。 50級紫爪旋風爪是爪系最適合PK的武器了,因為4%的攻擊速度加成使得攻擊速度變為「快速攻擊速度」,如右圖。然而比起50級粉東方棍龍旋破軍棍,實在是小巫見大巫,因為龍旋擁有拳套一樣的攻擊速度!
編輯本段一種奇門兵器
在武俠小說當中,爪是一種使用比刀劍等常規武器要少得多的奇門兵器,因為其使用起來比較困難。但若能用好,則會具有巨大的威力。 爪一般分在末端系繩子的飛爪和套在手上的爪兩種。飛爪可以用來攀爬牆和樹木,也可以用作一種遠、近程的攻擊武器。 而套在手上的爪則是一種近身格鬥的武器,一般不會太長,一尺左右,用是模仿野獸的爪子而打造的一種武器,其特點是兇狠奇詭。
追魂鐵爪
B. 電視上武俠片經常說的十八班兵器指的哪些兵器
弓:王弓、弧弓、夾弓、廋弓、唐弓、大弓、虎賁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強弓。馬箭、袖箭、步箭。
弓箭的使用,應該是很早的。據說遠古時代沒有喪葬的習慣,人死後就將屍骸棄置在荒郊野外,有孝子不忍父母遺體被禽獸啃嚙,所以作「彈」來保護;後來,黃帝將「彈」改良成「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的弓箭。所以傳說中黃帝修練成仙後,准備騎龍上天,臣民們捨不得,都爭先恐後搶抓龍髯,想留住黃帝,結果髯斷、弓墜,上不了天庭的百姓只好抱著弓嗚號,因而後人就稱黃帝的弓為「烏號弓」。
古代著名的神箭手,除了傳說射下九個太陽的後羿之外,還有號稱「百步穿楊」的戰國楚人養由基,射百步之外的細柳枝,到了百發百中、神乎其技的地步,每次炫耀神射時,看熱鬧的觀眾都多到幾千人。他的同僚嵇康也是著名射手,很不服氣,於是取出七件鎧甲,捆束成札,放在五十步外,張弓一射,竟然箭穿七甲,因而很神氣地向養由基示威。養由基卻用「催箭法」,一箭射向鎧甲上的箭尾,竟將前箭整隻推出鎧甲外,嵇康瞠目結舌之餘,也不得不拜服稱謝。漢代的飛將軍李廣也是精於箭法,有次外出打獵,誤將大石頭看成老虎,屏氣凝神、一箭射出,竟然連鏃帶羽,整隻箭都射進了堅硬的石頭里去!唐代的薛仁貴則是在唐高宗面前,一箭射穿五件鎧甲;後來又在天山十餘萬突厥大軍前,三發三中、連殺三位陣前敵將,嚇得對方軍心渙散,立刻投降,嬴得「三箭定天山」的美譽。
馮夢龍《醒世恆言》中,有《鄭節使立功神臂弓》,說南宋人鄭信,帶著神女贈送的「神臂弓」投軍立功,十餘年間做到了兩川節度使。馮氏又撰《古今譚概》,有《神射》故事,說隋末神射督君謨,能閉目而射,百無一失,其弟子王靈智拜師學藝,三年,以為盡得真傳,遂起歹心想射殺君謨,以獨占鰲頭。於是君謨再展神功,刀截來箭,口承飛矢,制服了叛徒。武俠小說中,則有梁羽生《雲海玉弓緣》,實即《冰天川女傳》續集,敘述風塵奇丐金世遺與呂四娘愛徒谷之華、志報父仇的少女厲勝男三人之間的愛情糾葛。厲女使用的武器,就是沈重的玉弓與可以連發玉箭。
四十年代鄭證因的武俠長篇鉅著《鷹爪王》中,雪山二丑的獨門暗器就是「蛇頭白羽箭」,箭尖下橫嵌兩支鋼針,只要箭尖射入人體,鋼針即蹦出左右向肉里橫穿出去,所以中了此箭,不死也落得殘疾。另外,古龍的後期作品《那一劍的風情》中,青龍會獨有的微型暗器「情人箭」,則是一紅一黑兩支小箭。使用時,黑箭先發,讓對手被宛如情人眼波般的黝黑迷惑,正在心神盪漾之際,紅箭已悄悄射入,血便如情人的眼淚般滴滴流出。
弩:窩弓、夾弩、廋弩、唐弩、大弩、弩箭、諸葛弩、斗子弩、俚弩、神臂弩、花裝弩、穿鐙弩。
弓以個人的臂力來張弓射箭,射程有限。為了增強戰力,所以改進為機械操縱。根據學者考證,殷商時代已經使用木製的「弩」了,不過威力並不大。直到春秋時期,楚國的琴氏在木弩臂上加裝青銅機括後,才提高了弩的性能。戰國時代的魏國則發明了「十二石之弩」,拉力約合今日的一百二十公斤,需要用腳才能夠張開。
金庸的《笑傲江湖》中,魔教最擅長「毒水機弩」,形狀像羽箭,裝有機括,可以射出奇臭沖鼻的毒水,沾上皮膚即潰爛見骨。秦紅的《虎俠嬌娃》中,也有「神鰍弩」,是四川唐門的唐紹雲獨門暗器,射出的箭像泥鰍一樣扭曲,又能像導彈飛彈,自動迴旋拐彎追蹤敵人,力道持久,使對手甚難逃避。
矛:槊
「矛」在兩萬多年前原始社會的狩獵時就已經出現了。遠古的人類使用獸角、竹片、尖形石塊等工具來刺殺動物;後來為了增強威力,加上長柄,就成了矛;近年出土的許多史前文化遺址中,也常發現加工過的矛頭。河南安陽的殷墟陵墓,也曾挖出七百多支青銅矛頭;周武王討伐商紂時,在牧地誓師,也曾要求現場軍隊「稱爾戈、立爾矛」,可見此時的矛已經是戰爭中的主要武器了。
戰國時期,「矛」已經是一般大眾都能購買的武器了。有個非常有名的故事,說道這種武器的普及性:當時有位楚國人,在市場上賣長矛與盾牌,一面誇耀自己的盾牌堅硬無比,一面又稱贊長矛無堅不摧,所以有位觀看者提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則何如」的譏刺。後來我們就稱人們顛三倒四、不合常情的言行為「前後矛盾」了。
矛又有「槊」的別名。曹操文武雙全,常在戰役過程中,心血來潮,就當場「橫槊賦詩」起來。建安十二年冬季,曹操率八十三萬大軍南下,討滅東吳。在大戰的前夕會諸將於船艦上,也曾取槊立於船頭,對諸將說:「我持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可見曹操是用槊的能手。
「戟」出現於殷商時代,兼具「戈」的鉤啄與「矛」的刺擊功能,由於製作不易,所以使用者多半是貴族。春秋時齊國權臣崔杼弒君,對於不認同的其餘臣僚,崔杼就以「戟拘其頸,劍承其心」,迫其就範。
因為戟有具有庄嚴威武的外貌,所以平時多半當作宮廷門衛的威儀兵仗,或用在警衛森嚴肅穆的正式場合中;漢武帝的弄臣東方朔,身高九尺,很有威儀,當武帝坐未央前殿時,東方朔就執戟侍立,可見戟的作用所在。有時帝王為了表彰獎勵武將的功勛,也常以戟作為賞賜,所以它又是權勢、功勛的象徵。
用戟的難度遠遠超過戈、矛,所以使用者不多,像漢初狗屠名將樊噲所使的戟,就是百鍊精鋼製成的,重九十八斤,一般人很難舞動。漢末的名將呂布,使用方天畫戟,重僅二十四斤,卻能以一敵三,與劉、關、張三人的雙劍、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戰成平手,可見呂布用戟的高明功夫!到了三國志時代,單戟改成較短較輕的雙戟,成為當時流行的武器,如「孫權乘馬射虎,投以雙戟」、「甘寧執雙戟舞」、曹營「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都是史書上的明確記載。
槍:長槍、叉槍、火槍、蛇槍、標槍、線槍、神槍、戟槍、勾鐮槍、拒馬槍、飛槍、看槍。
因為矛的長度至少兩公尺以上,使用很不方便,所以戰國時已經有人將它改成一半長度的鐵制長兵器,是「鐵槍」的初次問世。隋煬帝將這種長槍賜給屬將,稱作「一丈威」;唐代更將它發展成四種:騎兵的漆槍、步兵的長槍、羽林軍的白桿槍、御林軍的朴槍。因為槍的使用普遍,所以用槍高手也逐漸增多,最有名的是秦瓊,「躍馬挺槍」,直擊敵陣,如入無人之境。「回馬金槍」是以退為進的險招,也是章回、武俠小說中常見的招式。
用槍的關鍵在於槍尖的攔、掃、扎、刺,舞動時,如銀光閃爍,寒星點點,變幻莫測,瞬間使出殺手,讓對方無從應付。所以槍法高明在「快」與「變」,不僅要氣力,更要有應變的智慧。所以使槍者都是智勇雙全的高手,如《水滸傳》里的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就是用槍者的典型。北宋名將楊業,尤其擅長槍法,真是一槍在手,所向無敵。
因為槍利於兩軍對壘使用,所以長桿鐵槍的形制逐漸增多,宋代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列舉了十八種,其中比較有名的是:搗馬突槍、雙鉤槍、環子槍、單勾槍、拐槍、拐突槍、錐槍等。另外,常見槍法也有十幾種,如楊氏梨花槍、山東樊家槍、少林槍、峨嵋槍都是名號響亮、膾炙人口的。其中「梨花槍」是南宋鐵槍李全的愛妻楊氏所發明,槍法如雨散梨花,輕靈神妙,時人稱其「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可見厲害!抗金名將岳飛也是自幼拜陳廣學習槍法,後來自創「鉤鐮槍」,大破金兀術的連環拐子馬,改寫了南宋歷史,居功厥偉!
岳飛麾下名將楊再興也是使槍好手,金庸的《射鵰英雄傳》中甚至創造出精擅槍法的楊家子嗣楊鐵心,導出楊家與郭靖和金、遼異族之間,錯綜復雜的一段的恩怨情仇來。
古龍在《七種武器》中,創造出一柄鈍鋼鑄造、獨霸武林的「霸王槍」,長一丈三尺七寸三分,重七十三斤七兩三錢,不但銳利無比、中人必死,而且槍身超重,只要被槍桿掃中,也會立即嘔血五升!槍主人是大王鏢局的老闆、一槍擎天王萬武,因故被仇家殺害,他的女兒王盛蘭遂持著這柄霸王槍,踏遍江湖,為父報仇。真可稱是父女英豪也!
相對於霸王槍的慓悍,古龍在《七種武器》中,又創造了陰險狠毒的「金槍」,不但輕巧,槍身還可隨意彎曲,給人一種毒蛇般的靈動陰狠恐懼感。槍主人徐用,用自己創造的蛇槍一百四十九刺,打遍天下無敵手,最後卻邪不勝正,敗在大俠丁喜手下,只有退隱一途。
斧作為農耕用的工具,是在舊石器時代就開始了。新近出土的山西下川遺址證實,在兩萬年前已製造出大型石斧;黃土高原上的磁山人,在八千年前也普遍使用石斧了;五千多年前的大汶口人更製造出穿孔的石斧,以利農作。
至於銅斧的出現,最早見於殷商,斧身還有精美的雕刻嵌鏤,顯然是作為儀仗之用。
鉞是從斧衍生而來的,一般人都將它們視為一物,混稱「斧鉞」而不別。但是,鉞比斧大了三分之一,鉞桿也比斧柄長,外形較具威儀氣魄。
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遺址中,已經有非常精美、作為裝飾用的玉鉞了,經過考證得知,玉鉞的持有即是神聖地位的象徵。《史記》說:夏桀暴虐,商湯於是親自把鉞,討伐暴桀。另外,周武王伐紂時,在牧地誓諸侯之師,也是「左杖黃鉞,右秉白旄」,昭告聯軍全體。王莽篡漢後,義軍蜂起反抗,莽軍十萬駐扎洛陽准備剿滅,但是元帥王尋的黃鉞竟遺失了,當時懂得命理的人就預測莽軍一定大敗。後來王尋果真戰死。鉞在這些故事中,都是作為權力的象徵。
商、周之際,鉞一方面是權力的象徵,意味著政權的更替;一方面也使用在戰場上,成為征伐的利器。鄭州二里岡的商代遺址中,出土一件九公斤重的銅鉞,配上鉞柄後,就成為攻戰用的利器了,經考證是當時女將婦好所用的兵器。漢代壁畫中,有一幅戰場上騎馬持鉞的戰士像,鉞上掛著一個頭顱,可見鉞也是斬首的兵器。後來刑場上,也曾用鉞來作為腰斬的刑具,傳說黃帝時有五種大刑,第四種稱作「斧鉞」,就是「腰斬之刑」。
殳:單頭棍(大桿子)、雙頭棍(齊眉棍)、雙折棍(大掃子)、三折棍、操鉤棍、狼牙棒、天門棍、悶棍、腳棍。
殳的形狀像搗米用的杵,所以又有「杵」的稱呼,在商朝末年已經是普遍使用的兵器了。亞聖先師孟子曾經形容武王伐紂時的戰況慘烈,竟然到了「血流漂杵」的地步!可知商、周雙方軍隊都大量使用「杵」作為兵器,這種又長又重的木質兵器,竟能漂浮在兵士們的鮮血中,可見死傷之慘重!
在周朝時,殳的形狀略有改變,和弓矢、戈、矛、戟,並列為步兵的五種主要兵器,《詩經》說的:「伯也執殳,為王前驅。」就是描述英勇的戰士,手持長殳,在戰場上與敵人進行肉博戰的情況。這時候的殳,已經變成長棍上按裝一個青銅或鐵制的圓頭,為了加強殺傷力,圓頭上有三至六個不等的乳突或棱刺。《春秋左傳》記載說:秦穆公帥軍攻打晉國,晉惠公的車右用長殳往穆公身上盡力一擊,殳頭棱刺竟然穿透穆公身上的六層鎧甲!可見殳的威力驚人!
「殳」又稱作「棓」或「杖」。戰國時代的兵法《六韜》中提到一種重十二斤的「方首鐵棓」,就是方形鐵頭的殳,而《呂氏春秋》說:戰國時,趙國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大將吾丘鴆,「衣鐵甲,操鐵杖」,沖擊趙軍,所向披靡。都是這種武器。在秦始皇兵馬俑坑中,曾發現三十一件這種型式的銅殳;而河北滿城挖掘出的漢初墓葬中,也有一種二公尺長的圓形鐵棒,頂端一小段為方柱形,應該就是銅殳演變成的鐵制長殳,殺傷力就更大了。
在後世的民間武藝中,「殳」演變成「棍」類武器,有「天門棍」,是短兵器,長度只有單頭棍的一半,兩端用銅箍扎緊;這是北方少林寺的棍法,南方武師使用者較少。
又有「單頭棍」,據說宋代楊家將兵敗之後,楊五郎沖出重圍,到五台山掛單出家。因為佛門不可動刀槍,所以將長槍改成木棍,又將槍法變化成棍法,就成了「五郎八卦棍」,一直流傳到現在。既然有單,當然相對也該有雙,「雙頭棍」又稱「齊眉棍」,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絕活,他就賴「一條桿棒,打出四百座軍州」來。
另外還有「雙折棍」與「三折棍」,傳說都是宋太祖趙匡胤所創,而三折棍後來更成為北方鏢局的標幟。至於雙折棍,則由李小龍改造成雙截棍,並且在民國七十年代的一系列武打電影中,出盡鋒頭,享譽國際。它的殺傷力,在李小龍的操控下,發揮的淋漓盡致,甚至使得美國警方明令規定:雙截棍是不得隨身攜帶的殺人凶器。
叉的起源很早,六千多年前的陝西半坡村遺址中,就曾發現過原始的骨制魚叉,用來扎取魚類。不過,居住在森林旁的獵戶們,為了獵殺大型野獸如猛虎、花豹等,需要保持安全距離,所以使用三股長叉,一般稱作「虎叉」。《水滸傳》說道解珍、解寶兩兄弟,收了知府的捕虎文狀,要捉山上大蟲,於是「拿了鋼叉,兩個徑奔登州山上」。可見「鋼叉」是捉虎的利器。有時為了便於遠擲以確保安全,又改成了投擲用的飛叉。
「叉」後來發成兵器,種類很多,大致可按長短分,或以叉股分;歷代都不是主要兵器,而與鉤、鐮、鈀等雜兵器並論。宋代有叉竿,長二丈,用來叉飛梯與登城。南宋宗澤的偏將張純善使飛叉,能在二十步外取人性命,並且教出很多使飛叉的士卒。明代又有丈余長的「馬叉」,茅元儀的《武備志》說:「上可叉人,下可叉馬。」是步兵所用的長兵。
國劇《金錢豹》里,有飛叉的特技,叉頭分成三股,股與叉柄連接處,套上鋼片兩片,隨著演員舞動、拋擲時,錚錚作響,增強了驚險與娛樂的效果。這些其實都是從民國初年江湖雜耍賣藝者學來的身段。
耙頭:鈀、朳、钂鈀、鐺、鏟、月牙鏟、馬叉
耙頭的出現比較晚,明代以前少見載錄,至今也未見到「耙頭」實物,卻有「叉鈀」和「钂鈀」這兩種兵器。钂鈀是從農具演變來的兵器,外形像馬叉,上有利刃,兩面出鋒,刃下左右橫出兩尖股,向上彎,可以刺擊,也可以防禦。茅元儀《武備志》描述它的形制道:「钂鈀,上用利刃,橫以彎股,刃有兩鋒,中有一脊,造法須分脊平磨,如磨刀法,兩刃自脊平減至鋒,其鋒乃利,日久不禿,中鋒頭之下庫,可容核桃,則安於木杪,乃不折損,仍用一釘關之。」戚繼光的《練兵實紀》也說:「此器柄長八尺,於馬上最便,可戳可格,利器也。此自殺倭始。」說明钂鈀是明軍為御倭所創制的。實戰中,每兩名钂鈀手,配備三十支火箭,敵人遠離時,鈀叉兩股可以充當發射架;敵人迫近時,可刺擊對方;當與敵人兵刃相鬥時,可以制住對手器械。真可稱作戰爭中最有利的兵器。
清王啅《兵仗記》載:「鈀之制有二,曰鐵鈀,曰木鈀。鐵鈀之頭,直刃橫齒皆鐵;木鈀鐵刃木橫,上施鐵齒,鐵皮裹釘。其使鈀之家五,曰雄牛出陣鈀,曰山門七埋伏鈀,曰番王倒角鈀,曰直行虎鈀,曰稍攔跟進鈀。」所說的形制,像是一般的農耙,與明代鈀形不同,可能是清代才有的兵器。清代綠營兵還使用鳳翅钂、五趐钂、月牙鈀、通天鈀等隔拿兵器,形制大同小異,各有特點。
武俠作家蕭逸的《春江萬里情》中,男主角郭潛即用「鳳翅鐺」,長三尺許,通體紫紅,四菱鐺頭,月牙形刀刃,極為鋒利。
耙又名「扒」,和農家的鐵齒耙差不多。主要用於船戰,可以隔架敵人長兵器,也能趁機殺傷敵人。《西遊記》中,豬八戒用的「九齒釘朳」就是這種兵器。
刀:腰刀、桿刀、朴刀、鉤刀、眉刀、三尖刀、飛刀
武術家們常用「刀如猛虎」來形容演練刀時勇猛慓悍,雄健有力的形象。刀的種類不同,所以使用的方法和要求也不一樣。單刀和雙刀都屬於短兵器,常言道:「單刀看手,雙刀看走。」這也是單刀和雙刀演練的基本要求。單刀一般是一手持刀,一手配合,以纏頭、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攔、截、挑為主要招式。至於雙刀的刀法及變化,則是通過兩手和身腿的協調配合,要求兩手用力均勻,身段靈活,以顯出雙刃「葉裏藏花,雙蝶飛舞」的美姿。大刀屬於長兵器,主要方法是:劈、抹、撩、斬、刺、壓、掛、格、挑等,所以說「大刀看刃」。
《清稗類鈔》記載一件用刀御敵的事跡:咸豐十年,英、法聯軍入侵京師,京師附近有一處村落名「謝庄」,村民馮三保精技擊,其女婉貞年僅十九,自幼好武術,習無不精。婉貞見敵軍迫近,就對父親說:「外國人有火器而拙於武藝,我們操刀挾盾,近身攻其不備,必可取勝。」於是婉貞帶領村中少年,穿黑衣持白刃,埋伏於村外林中。不久,敵軍五、六百人抬炮至,婉貞拔刀奮起,率眾襲之,所當無不披靡,至日暮,村人擊殺敵軍百餘人,敵遂棄炮倉惶逃走。可見清代大刀的威力。
光緒年間,北京城裏有一位大俠,叫王止誼,因他稟性豪爽,俠心義膽,尤以大刀著稱於世,所以時號「大刀王五」。著名的戊戌變法失敗後,王五得知清兵將緝捕譚嗣同,於是當夜潛入譚宅,勸之出奔,並願以身護其行。只是譚嗣同決心殉仁,直至清兵來至庭院,王五始飛壁而去。
俗話說「你有你的拖刀計,我用我的障眼法」,這與「回馬槍」相近,也是刀戰的計謀一種,源出《三國演義》。當關公數戰黃忠不下,不禁設下計謀:「來日必用拖刀計,背砍嬴之。」就是先假裝敗走,將刀垂下,待敵不備之際,突然回頭攻擊。
至於武俠小說中,以刀為主調的作品,更是俯拾即是,如古龍的《飛刀又見飛刀》創造出了武林奇人「小李飛刀」;《圓月彎刀》,著意闡述主角丁鵬「刀為人役、人為刀魂」以及謝曉鋒「劍即是劍、我即是我,劍非劍、我非我」的兩種武學境界;而金庸的《鴛鴦刀》則以詼諧俏皮的節奏,藉著「鴛刀、鴦刀」點出武林中盛傳已久的「無敵於天下」大秘密,原來就是兩柄刀刃上分別刻著的「仁者」「無敵」四字。
劍的兩端都有鋒刃,既可橫斬,又能直刺,平時帶在身上可以自衛,戰場上揮劍格鬥用以殺敵,所以從西周開始,就成了兵戰中的重要的短兵器。鑄劍盛行的結果,劍術也也受到重視,《吳越春秋》記載了一則少女與老猿斗劍的故事:越王句踐聽說國內有一位少女善於劍擊,於是特地請來問以劍術。少女出發北上,途中遇到一老翁,自稱袁公,想和少女比劍。未料才一比試,袁公就敗逃上樹,變為白猿而去。少女見了越王,就將劍道很清楚的闡釋一番,所言妙契精微,深得劍術之要,對於斗劍時進退縱橫之法,精神貫注,從容不迫,觀變進招的形態,都講解非常仔細。越王非常高興,就封賞少女,並且贈她「越女」的封號。金庸更將這一段傳奇,寫進了他的武俠小說《越女劍》中,將劍道的至高境界,作了非常深入的刻劃與探討。
到了戰國,青銅劍已成為各國軍隊的必備兵器,冶鑄技術臻極鼎盛。近年來,在河南山彪鎮出土的水陸攻戰紋銅鑒和成都百花潭出土的銅壺上,都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時步兵、水兵所配備的劍的形制。至於一般的勇士,也常以劍作為爭斗的利器,《莊子?說劍篇》說道:「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日夜相擊於前,死傷者,歲百餘人。」由此可見,當時的劍客是為了國君觀賞武藝而存在的。
武俠小說所創造的劍式,雲幻詭譎,無奇不有,但是沒有一式能夠超過《笑傲江湖》裏的「沖靈劍法」,不但名號清雅,連招式都險峻至極卻又纏綿綺旎。當我們設想這麼一幕景象:一位卓爾不群的武林英俊,正在和他唯一摯愛的青梅竹馬一同演練劍招,兩人相距約摸七、八丈,各自提劍拔地而起,以快逾閃電的速度,在半空中絕不思索地直刺對方,而兩支劍尖竟然在半空中猛烈交擊,激得劍身都彎曲顫抖不已,但是兩人心靈卻異常清明,因為他們都知曉,即使互刺百次、千次,也絕對不會失手誤刺對方!這是靈犀相通、互信不疑,全無任何雜質的情愛,已經升華到了無須言語的境界了!這是劍式,更是讓人震懾的純純愛情!點出了武俠世界中另一種驚奇。
[jian]的外形像無刃劍,為短兵器、兼作暗器用,因為外觀是三或四楞形,類似竹簡,所以最先稱作「簡」。《西遊記》里,孫悟空眾師徒在九曲盤桓洞大戰眾獅精時,「雪獅精使一條三楞簡,徑來奔打」,用的就是這種武器。
[jian]通常藏於腰間,以隨身防護,十八般兵器中,只有一定用雙,所以習稱「雙jian]
唐代將門之後的秦瓊,善使一對家傳的「流金jian],重約一百三十斤,招式獨特,舞起時,迅如蛟蟒,密似雪花,遠近馳名。他最有名的絕招就是「殺手jian]。當他把得意的jian法招式,一路傳與表弟羅成時,看看就要傳到最厲害的殺手,心中突然一動,惦念道:「表弟勇猛,我若傳了他殺手jian],天下只有他,沒有我了!」因此留了一手,再也不教了。所以現在人們都說最厲害的殺著是「殺手jian]。秦瓊的雙jian
雖然有名,但是他早年落魄江湖,貧病交迫、又盤纏用盡時,不得不賣馬當
,誰知那個有眼無珠的三義坊朝奉,竟然只估它一斤四分錢,直當廢銅賣。
鞭作為兵器,最早見於春秋晉公子重耳的對話中。重耳流亡至楚國時,受到楚王的熱情招待,不卑不亢的回報以:「如果有幸能回晉國即君位,遇到楚、晉戰事,一定先行退讓;如果退讓還不能解決紛爭,就只好左手執皮鞭與弓箭,右手駕著戰馬,與楚軍周旋。」可知此時的「鞭」與「弓」一樣,都成了戰爭中的攻擊性武器。後來,前秦苻堅在與東晉的淝水之戰前,還誇下豪語道:「吾之眾投鞭於江,足斷其流。」可見前秦軍士應是人手一鞭的。
鞭的形制,到了漢代已有鐵制的,後梁戰將王彥章的鐵鞭長六尺二寸強,重十五斤,凡十九節,算是較短兵器。唐代則出了許多擅使鋼鞭的武將,如尉遲恭使得一手百三十斤重的鋼鞭,歸順李世民後,諸將不服,競與較量,卻無一得逞。
武俠小說中,鞭也是一項利器,鄭證因的《鷹王爪》中,追風鐵翅雕侯天惠,使得一種「金線鎖口鞭」,鞭身有連環鎖子簧,尾端有兩支毒須,一被打中,若未筋斷骨折,也會毒發而亡,甚是陰狠。古龍的《劍氣滿天花滿樓》中,武林盟主鄭思遠就用「蛇形鞭」,帶鱗片的鞭身,軟中帶硬、硬中有軟,一鞭著身,皮肉皆爛,難有生路。
大陸新銳武俠作家馮驥才,得到大陸首屆《小說月報》百花獎的中篇作品《神鞭》,說的是清末天津衛的傻二,練就一頭祖傳的辮子功,打遍天下無敵手,獲得「神鞭」的稱號,卻在義和團的打洋鬼戰役中,被洋鬼子一槍打斷了「神鞭」。新派作家鬼穀子的《江湖風雲錄》中,也有一個飛天魔女,將垂腰長發箍成十三束,名為「魔發十三鞭」,可以同時向十三個不同的方位掃出,煞是厲害!同書又有苗疆土著的「蟒鞭」,以深山巨蟒皮浸毒熬煉而成,一被鞭中,立即入肉二寸,毒氣蔓延,當場斃命
「槁」又名「檛」,形狀如握著尖刺的拳頭。史書記載,最早使用槁的是東漢人溫序,他看到盜賊脅迫官吏,非常氣憤,於是「以節檛殺數人」。因為檛頭所握的尖刺形似毛筆,所以又稱作「筆檛」、「翻天筆」。
據說元代少林弟子白玉峰,為武術大師,常四處尋訪少林失傳武藝。一日,在少林寺藏經閣發現古兵器--檛,形狀奇特,既可鎚、劈、刺、擊,又有點穴的功能,靈機一動,將檛桿改短,就成了「翻天筆」這樣新武器,又創出二十四招翻天筆法,流傳後世,所以武俠小說中也常見這一類奇門兵器。台灣早期作家陳青雲的《五步追魂》中,俠客田青就持「龍頭鳳尾筆」,對陣時也可當作判官筆用。金庸《倚天屠龍記》也說道:武當七俠之一的張翠山,揮灑一隻鑌鐵判官筆,運起倚天屠龍功,在石壁上刻出「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二十四個大字,使得氣蓋寰宇的金毛獅王也收歛睥睨一世的狂氣,豎起大姆指大加贊賞。
斧有單、雙兩種形制,單斧配上長柄,不容易揮灑;而雙斧柄短,使用者較多。主要用法為:劈、砍、剁、抹、砸、摟、截等,舞動起來顯得粗獷、豪壯,可以顯出劈山開嶺的威武氣魄。
歷代用斧的名將、豪俠不少,如袁術陣營的邢道榮,手使開山大斧,輪揮直奔沖撞,孔明軍陣乃急分兩下而走,可見邢的威猛!成語中的「半路殺出程咬金」,是唐代開國功臣,善使板斧,用法只有三招,一再重覆使用,配上既重又猛的力道,一般兵器罕能抵擋,所以當時流傳「程咬金三下斧頭」的說法稱贊他。《水滸傳》也記載黑旋風李逵,使兩把板斧,所向無敵,無人能擋,討伐方臘時,就憑雙斧立下不小功勞。
綿繩套索類似美國西部牛仔套牛用的「繩套」,是一種「生擒」的兵器。傳奇小說中有此武器,說的是隋末豪俠虯髯客,深諳飛索奇技,並傳給唐開國大將李靖,李靖將此絕技用在軍戰上,挑選精兵,苦練飛索工夫。飛索長約一丈二尺,也有二至三丈長,最好用牛筋或鹿脊筋劈成網絲,與人發、純絲混編,索頭繫上錨形鉤,用時將索投出,攫住敵人。每次實戰中,都將飛索軍雜布兵士之中,趁隙擒捕敵方主帥,敵軍驟失主帥,往往未戰先怯,因而敗軍。
元代騎兵善套馬,索的一端結成環狀活扣,後來將繩索改為「輪圈」,可以套敵之頸等部。明代將套索與檛結合,成了飛撾、飛鉤,用長繩系住,以拋遠擊敵,比一般中短兵器稍長。但是它的缺點是拋出後收攏回來的空檔,有被敵人乘虛而入的危險,所以只能作為輔助兵器。古典傳奇與武俠小說中,常見戰場上使用鏢繩套住生擒對手的描述,這種武器經過歷代武師的實練與作家想像的發揮後,演化出許多同類型的暗器,例如流星槌、繩鏢、狼牙槌、龍須鉤、軟鞭、鐵蓮花、飛爪等,民間武術界仍然經常可見。
蕭逸的《飲馬流花河》中,明代當朝王爺朱高煦就擅使「神鷹鐵爪」,鐵爪五指都是設計靈活、可適時曲動的鋼尖,爪由一串純綱指環連結,揮手一抖,即可抓撾敵手,威力極強。
防禦武器
盾、牌:挨牌、圓牌、藤牌、皮牌
C. 武俠小說中談虎色變、殺人於無形的暗器,其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是武俠小說的黃金時代,在小說中都離不開的一種武器——暗器,暗器顧名思義,就是暗中突發性武器,它短小精悍、隱蔽性高,令人防不勝防,殺人於無形,有時武力不行,憑借暗器就能脫身,甚至於反敗為勝。如金庸小說中著名的暗器如霹靂雷火彈、生死符、玉蜂針、金蛇錐、飛燕銀梭等等,它都有一個好聽又響亮的名字。
暗器可以追遡到原始社會,史前時代原始人獵殺野獸所用的武器許多就是暗器的祖師爺,如澳大利亞土人所用的“飛去來器”及加那利人和藏人所用的拋石皮囊都是暗器的一種。華夏民族先秦時期在娛樂時的“投壺”所用的短箭也是拋擲武器的變種。專諸刺殺吳王所用的“魚腸劍”及荊軻刺秦王的匕首更是中國古代暗器使用的著名例子。秦以後,暗器的使用有所擴展。三國時代手戟也是一種很厲害的暗器,董卓曾“拔手戟擲布”,幸虧呂布躲閃迅速,差一點被擊中。這種手戟很短小,在直刃一側有一個橫出的斜枝,手柄纏繞細繩,單手擲擊,“嚴鋒勁枝,擒鍔耀芒”,威力確實很大。東吳名將孫策就精於用手戟擊敵。
暗器的廣泛發展,是在宋元以後。北方女真、契丹等游牧民族在對宋戰爭中,騎兵相逐,長兵使用不便,因此發明了很多馬上使用的暗器,如飛抓、背弩、犁花槍種種。蒙古人的到來更將暗器進行了充分發揮,如短標槍、套索、飛刀及乾坤圈等兵器,在征宋、西征等戰爭中,這些暗器得到了廣泛運用,效果明顯,穆斯林和歐洲騎士的長槍彎刀對付這些靈活的武器特別力不從心,在其歷史記錄中大多對此心有餘悸。
暗器可分為手擲、索擊、機射、葯噴四大類,每一大類中均包括若干種。
一手擲類暗器有:標槍、金錢鏢、飛鏢、擲箭(甩手箭)、飛叉、飛鐃、飛刺(包括三棱刺、峨眉刺)、飛劍、飛刀、飛蝗石、鵝卵石、鐵橄欖(棗核箭)、如意珠、乾坤圈、鐵鴛鴦、鐵蟾蜍、梅花針、鏢刀(三尖兩刃)等。
在所有暗器中,手擲類暗器應用最廣泛,式樣也最多,下面擇要介紹幾種。
飛鏢,又名“脫手鏢”,有三鏢,有三棱、五棱、圓柱等形狀,前面均為尖頭。鏢長約10厘米,重約0.2公斤。鏢的末端常系有紅綠綢布,叫做“鏢衣”,長約8厘米,有助於鏢穩定飛行。相傳飛鏢源於西域,北宋時,四川僧人性圓家得此技,後傳至中原。到了清代,武林中幾乎人人都學此技,至民國時依然流行。
金錢鏢,即把舊時的方孔銅錢當鏢來用。一般的金錢鏢,多是將銅錢的周邊磨得鋒利,猶如刀刃,擲出時飛旋而前,仗恃其邊刃傷人。功力深者,可不用磨刃,直接憑腕力而擲出傷人。但銅錢分量極輕,能練好此技殊非易事。清末民初,銀元為通行貨幣。銀元分量較重,平時多有攜帶,因此也有人以銀元代替銅錢作為暗器。
擲箭又名“甩手箭”或“摔手箭”,因必須甩腕發出,故名。擲箭完全用細竹製成,箭桿渾圓,前端削尖,後不加羽,猶如一根削尖的竹筷。因此物取材甚易,製作簡便,所以武林中人學者極多。藝成之後,又可舉一反三,凡細短之物,如筷子、樹枝之類,皆可順手擲出御敵。但竹箭輕飄,練成不易。一般是先練較重之鐵箭(重約0.3公斤),再練裝有鐵鏃之竹桿箭(重約0.1公斤),最後才能練竹箭(重約0.01公斤)。相傳擲箭源於嵩山少林寺,至清初才流傳到社會上。
飛蝗石是有稜角的細長狀堅石,因其外形略如蝗蟲,所以叫“飛蝗石”,飛蝗石每塊重約0.2公斤,平時貯於袋中,懸於腰間。鵝卵石就是河灘上的橢圓形石塊,因其外形、重量都和鵝卵差不多,所以叫“鵝卵石”。飛蝗石和鵝卵石都是易見之物,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此在武林中十分流行。
梅花針也是一種罕見暗器。其構造是五枚鋼針在根部相連,擊中敵身後,分刺五點,狀如梅花五瓣。針的長度約為3厘米。梅花針在武林中的歷史相當久遠,但今日已近絕跡。
乾坤圈是鐵制圓圈,直徑約15厘米,內外沿全部開刃,拋出後以旋飛擊敵。藝精者可一手拋出兩圈,但練成不易。曾有人擲出一圈,將丈餘外的十支蠟燭一下齊腰截去,令觀者大為贊嘆。
如意珠即人們隨手把玩的鋼球或玉球,也可用山核桃。今日武林中人所用的如意珠,多為形制較小的鋼珠,重量較輕,便於攜帶,多取於廢軸承之中。
二索擊類暗器有:繩鏢、流星錘、狼牙錘、龍須鉤、飛爪、軟鞭、錦套索、鐵蓮花等。
在索擊類暗器中,最常見的是繩鏢、流星錘、飛爪、軟鞭四種。
繩鏢是在鋼鏢尾部系一長索。鋼鏢比普通飛鏢略大,長約0.2米,重約0.3公斤,頭尖尾廣,尾部為圓形,有一鐵環,用以系索。繩索長約6.7-10米。平時可將繩鏢纏於腰間。繩鏢是用臂腕的抖甩之勁將鏢發出,可擊較遠之敵,發出後又可立即收回。只是由於繩索較長,取准不易。清末民初時,河南衛輝府(府治在今衛輝市)有一董姓鏢師頗精此技,曾在煤油燈的白瓷罩外斜放一枚銅錢,董某於兩丈外驟放繩鏢,應聲擊中銅錢,而燈罩完好無損。董某自言,他拳腳功夫平常,惟此繩鏢一技,但終於未能在江湖上立足,鏢局歇業,他也流落四方。民國初年,北京天橋有個叫孟繼永的武師專門表演繩鏢。孟繼永是河北武邑人,當時六十多歲,人稱“孟傻子”,也是鏢師出身,他把繩鏢叫做“甩頭一子”。
流星錘是將長繩末端繫上鐵錘,擲出以傷敵。鐵錘外形,或作渾圓,或作瓜形,或作多棱,重約1.5-2.5公斤,最重者可達4.5公斤。鐵錘後部有兩眼,穿以鐵環,長繩即系在鐵環上。繩長約7-10米。因鐵錘沖力很大,所以不宜用一般麻繩,多用蠶絲、人發及鹿脊筋細絲混編而成,使長繩既柔且韌,不易斷裂。民國初年,陳蘿夔善用流星錘,曾於兩丈外擊石柱,每發必中,接連擊斷四柱。陳蘿夔所用流星錘,是以熟銅鑄成,重3.5公斤,長繩粗過拇指。陳蘿夔對友人說,他練此技已有十年,但僅右手尚可,左手取准稍差,還需苦練。
飛爪是一種很厲害的暗器。爪為鋼制,略似手掌,有五個鋼爪,每個爪又分三節,可張可縮,其最前一節末端尖銳,猶如雞爪。鋼爪掌內裝有機關,可控制各爪。鋼爪尾部系有長索,與機關相連。以飛爪擊人,只要將長索一抽,鋼爪即猛然內縮,爪尖可深陷入肉,敵人萬難擺脫。清代時,山西大盜榮康以此聞名,號稱“飛爪天王”,後將此技傳給天津鏢局毛某。毛某藝成後,走鏢時竟不插鏢旗,只在鏢車上懸一飛爪。群盜一見此物,即自行退避。民國以來,武林中所用飛爪已無機關,只是固定的三爪或五爪,多用於爬越高牆。
三機射類暗器有:袖箭、彈弓、弩箭、緊背花裝弩、踏弩、雷公鑽等。
機射類暗器以袖箭最為常見。
手杖刀又名“二人奪”,杖身中空,內藏窄身長刀一把。杖柄上裝有機括,如遇人奪杖,按動機括,即可抽刀刺敵。手杖柄即為刀柄,為便於實戰,手杖刀的杖柄多為直形,而不像普通手杖那樣做成半彎形。
鐵扇的扇骨為純鋼製成,扇面為絹質,打開可作普通扇子用,合住即可劈砍點戳。手杖刀和鐵扇目前仍比較流行。
D. 求中國歷史上,或是武俠小說,玄幻小說,古風游戲中出名的武器名
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十大名劍
▪ 承影
▪ 純鈞
▪ 魚腸
▪ 干將莫邪
▪ 七星龍淵
▪ 泰阿
▪ 赤霄
▪ 湛瀘
▪ 軒轅夏禹劍
秦時明月十大名劍
1.天問
出自楚國,後存於咸陽宮內,是秦始皇嬴政的佩劍。
2.淵虹(殘虹)
十大名劍中排名第二,劍聖蓋聶的佩劍,前身是徐夫子母親(歷史上姓徐名夫人的男性)打造的殘虹劍(歷史上為毒匕寒月刃),為天外神鐵所鑄,傳說是「一把屠龍的劍」,被墨家贈與即將刺秦的荊軻,荊軻刺秦失敗。殘虹為秦王所得,淵虹劍是在殘虹之上,由秦國最好的鑄劍師糅合五金鑄造而成。消除了其中的殺氣,增大其威力,被嬴政賜給護駕有功的蓋聶。後被衛庄的鯊齒斬斷。
3.太阿
儒家掌門人伏念的佩劍。
6.雪霽
《秦時明月第二部夜盡天明》中提到,是道家歷代掌門的信物,由於門派出現分水嶺,就有道家內各派輪流供奉。
7.水寒
高漸離佩劍,十大名劍排名第七,徐夫子所鑄,水寒劍如其名,性陰寒,是與淵虹相生相剋的劍。
藏於墨家機關城,由徐夫子打造,以高漸離的大哥荊軻的詩句命名,在十大名劍中排名第七,高漸離的佩劍,其劍的狀態可隨漸離推動內力程度的不同而改變。可結冰。
編輯本段
8.斫山劍
斫山乃巨劍,劍身寬闊且厚重,揮舞時有劈山裂地之勢,是名斫山。
9.明華劍
明華劍實為兩把劍,可從劍刃處橫向分為兩把劍,分後即為日月雙華。分為兩劍後,各
自力量均不值一提,但和而為一後便成為名列十大名劍第九的明華劍。該劍的劍刃可一分為二,劍招詭異,令人防不勝防。
10.浮光劍
浮光劍並非利刃,能位列十大名劍第十全因它為至華至貴之劍,其劍琫據傳為隋侯之珠,
劍身上鐫刻有繁復精美的花紋,華貴至極。名為浮光,寓意其如浮一般,雖然至貴,卻只是浮華之物。
E. 武俠小說裡面的「擒龍手」與「龍爪手」的區別在哪裡
龍爪手以前確實是有的,但擒龍手就不得而知拉.二者的區別主要從"擒"和"爪"兩字上來,擒龍手是擒拿手的一種,講究的是套路,技巧,要旨在於靈活多變,殺傷力卻不大;而龍爪手則著重的是"爪"字,跟鷹爪手,大力金剛指一樣,是一種殺傷力極大的武功,要旨在於爪的力度,習此法者須加強手指的力度鍛煉,使其成為自身的厲害武器.
F. 武俠小說中的武器、暗器等等的所有名稱
武器:玄鐵劍 倚天劍 屠龍刀 打狗棒 血刀 君子劍 淑女劍 碧水劍 黑白雙劍 聖火令 珊瑚金拐杖 金蛇劍 闖王軍刀 冷月寶刀 鴛鴦刀 綉花針 楊家鐵槍 蛇杖 金輪
鱷尾剪 銀鉤鐵劃 綢帶 玉蕭 綠波香露刀 白虹劍 周公劍 真武劍 小龍女的銀絲手套 虎頭金刀 龍泉劍 工布劍
紫微軟劍 勝邪劍 純鈞劍 湛盧劍 魚腸劍 巨闕劍 泰阿劍 龍淵劍 干將劍 莫邪劍 玄鐵匕首 墨劍 白劍 龍頭拐杖 黃金棍 哭喪棒 吳鉤劍
七星絕命劍
G. 武俠小說中練爪功的人手上帶什麼
像練鐵幫的裘千仞就是空手在滾燙的鐵砂裡面練的,什麼都沒帶;練九陰白骨爪的也是什麼都沒帶;像碧血劍裡面何鐵手就是手上一個彎鉤;還有的是在手臂上接個鐵爪;也有的帶一些有毒的長指甲或者帶一副刀槍不入的手套。。。
H. 介紹些奇門兵器!武俠里的!
武器:玄鐵劍 倚天劍 屠龍刀 打狗棒 血刀 君子劍 淑女劍 碧水劍 黑白雙劍 聖火令 珊瑚金拐杖 金蛇劍 闖王軍刀 冷月寶刀 鴛鴦刀 綉花針 楊家鐵槍 蛇杖 金輪
鱷尾剪 銀鉤鐵劃 綢帶 玉蕭 綠波香露刀 白虹劍 周公劍 真武劍 小龍女的銀絲手套 虎頭金刀 龍泉劍 工布劍
紫微軟劍 勝邪劍 純鈞劍 湛盧劍 魚腸劍 巨闕劍 泰阿劍 龍淵劍 干將劍 莫邪劍 玄鐵匕首 墨劍 白劍 龍頭拐杖 黃金棍 哭喪棒 吳鉤劍
七星絕命劍
��一把三尺長的軟劍。劍刃上嵌著七顆星狀的暗器,一劍刺出,使劍人的內力勁透劍身之時,那七顆星狀的暗器便飛脫疾出,出其不意地取人性命。此劍為江湖名宿玄機子祖傳之寶,玄機子死後無嗣,七星絕命劍便落入其關門弟子崔北海的手中。但崔北海手持此劍多行不義,卒為大俠護花所敗。(見古龍《吸血蛾》)
��七星透骨針
��江湖中威力僅次於孔雀翎的霸道暗器,系暗器大家七巧童子打造。據說七巧童子一生熬白了頭發,一共也不過製成了七對。其外表是一隻鋼筒,裡面裝有機簧,機簧上附有七根帶銀針,發射時勁道奇強。練七星透骨針的人,都是左右雙手聯發,兩筒共十四根銀針激射而出,快且殺傷面大,令人猝難躲避。(見古龍《七種武器》)
��七修劍
��為當年七修真人鎮山之寶,屬上古降魔利器。該劍既出,能幻出道道金白之光,光到之處,殺傷力極強。七修真人後將此劍傳與杜鐵池。杜鐵池得此寶後,降妖伏魔,大建奇功,後杜鐵池成為七修門掌門。(見蕭逸《塞外伏魔》)
��七殺刀
��大西國王張獻忠使用的殺人利器,七殺是「殺殺殺殺殺殺殺」的意思。這是一把神刀、寶刀,也是一把兇刀、魔刀。傳說七殺刀殺人太多,已經著魔,「神刀出鞘,無血不歸」。後由冷麵魔君賀通天傳給恨天生。(見歐陽雲飛《小流浪》)
��七煞天羅
��奇門兵器。通體烏黑,柔軟發帶,頂端尖銳似劍,主體渾圓似棍。看去似鞭非鞭,似劍非劍。此兵器厲害之處,在於七種奇巧惡毒的裝置,按動機關,可發出輕絲大網、白霧、紅雨、毒針、天雷、地火、化形砂七種暗器毒葯,有如天羅地網,罩向敵人,故名七煞天羅。據少林掌門百空禪師說,此乃失傳了二百多年的魔教至寶。後落入朱五絕之手。朱五絕用此兵器攻擊宋曉峰,不意機關失靈,自己竟死天於七煞天羅之下。(見雲中嶽《紫彩玉簫》)
��七絕魔劍
��太極劍李清塵的祖傳寶劍。七絕劍劍法奇詭,去如閃電,削鐵如泥。此劍出手必傷人,幾招一出,劍勢便無法控制,素有「招不過十」之稱。七絕魔劍之下,從無倖免者,不是死亡,就是殘廢。(見卧龍生《七絕魔劍》)
��十八般武藝
��指武術中常見的諸種兵器,初見於宋代戲文《張協狀元》,後世有多種解釋。其一,明代戚晉叔輯《元曲選;逞風流王煥百花亭》:「若論著十八般武藝,弓駑槍牌,戈矛劍戟,鞭鏈鏜錘。」其二,元明間施耐庵著《水滸全傳》第二回:「那十八般武藝,矛錘弓駑銃、鞭簡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扒。」其三,明萬曆年間謝肇淅《五雜俎》:「十八般:一弓、二駑、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後世還出現了「九長九短」、「六短十二長」,以及「大十八般」、「小十八般」等武藝內容說。綜合歷代「十八般武藝」的內容,刪去重復,共包括下列種目:
��屬拋射兵器的有:弓、弩、箭、矢、銃。
��屬長兵器的有:戈、矛、槍、棍、殳、杵、桿、杖、棒、斧、鉞、戟、大刀。
��屬短兵器的有:劍、刀、鞭、鐧(簡)、鉤、鐮、錘、拐、環(圈)
��屬軟兵器的有:鏈、流星、綿繩套繩。
��屬徒手的武藝,統稱為「白打」。歷代「十八般武藝」中所指的這些種目,並未能包括武器的全部。例如,飛刀、袖箭、三尖兩刃刀、橛、匕首、鴛鴦鉞、陰陽銳、狀元筆、鐵尺、繩鏢、三節棍等均未包括。至於武俠小說家筆下劍造的許多「奇門兵器」,就更難以盡收了。
��九現神龍鬼見愁
��一條江湖上罕見的金龍鞭,一眼看去,酷似金龍,龍的角左右伸出,張開的龍嘴裡,吐出一條碧綠色的舌頭。它的可怕之處,是它兼具九種妙用:其全身反鱗,不但可粘住暗器;龍角分犄,專制天上各門各派的軟兵刃;龍舌直伸,打人穴道;那張開的龍嘴,咬人刃劍如探囊取物;除此之外,一雙龍眼乃是霹靂火器,龍口之內,可射出十三根「子午向心釘」,見血封喉,子不過午。在必要時,那混身龍鱗,也全都可激射而出,傷人於意外。武林中尋常人等,固然難在此兵器下躲過,即使是那些高手、名宿,如不知底細,也同樣會死於非命。
��江小魚在地道里發現了這一凶險兵器,他害怕它為害江湖,便以利刃將之毀壞。(見古龍《絕代雙驕》)
��刀
��以雄渾、豪邁、揮如猛虎的風格而馳名的兵器,在十八般武器中排名第一。清朝詩人鄭世元這樣描寫道:「秋水飛雙腕,冰花散滿身。柔看繞肢體,纖不動埃塵。閃閃搖銀海,團團滾玉輪。聲馳驚白帝,光亂失青春。殺氣騰幽朔,寒芒泣鬼神。舞余回紫袖,蕭颯滿蒼旻。」
��據《釋名》:「刀,到也。以斬伐其所乃擊之也。」殷商時已有銅刀,到了西周,刀的形狀有了變化。刃柄無明顯分界,柄部略厚,近刃部有圓圈穿孔。相傳西周時以「昆吾」的刀最為著名,但用刀盛世還是戰國時期騎兵作為獨立兵種出現以後。從秦始皇陵中發現了不少騎兵形象的陶俑,但大量使用騎兵還是秦末到西漢初年。伴著騎兵還是秦末到西漢初年。伴著騎兵的發展,刀的形制不僅有了改變,作戰作用也重要了。作戰時騎馬用刀斬劈,可格,可刺,已明顯優於劍的直刺。
��漢代的刀,直脊有刃,刀柄與刀身沒有明顯的區別,刀柄首端都毫無例外地製成扁圓環形,名為「環柄刀」或「環首刀。」這種刀流傳甚廣,東自朝鮮、日本,北於匈奴,西抵大月氏,南達安南,都廣泛使用。特別是東傳日本後,成了日本刀的祖型。東漢末年,適合劈砍的環柄刀在戰場上已成了主要武器,到了三國,軍隊大量裝備的短兵就只有刀了。刀的製造也更加精良如諸葛亮讓蒲元鑄造的刀「稱絕當世,故曰神刀」。刀不僅作戰,也有了套路對練。如《吳書》載:「酒酣,統乃以刀舞。」南北朝以後,刀一直是重要武器。李白《從軍行》的「從軍玉門道,逐虜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開明月環」的詩,就反映了當時作戰主要用刀。
��《唐六典;武庫條令》中只有刀制,而無劍制。其中有儀刀、鄣刀、橫刀、陌刀。唐宋時出現了長柄刀。從宋《武經總要》可以看出刀劍有了進一步改進,從狹長的長條形,改成刀頭前銳後斜形,並有護手,去掉了扁圓大環。
��俗語說:「劍是君子所佩,刀乃俠盜所使」。這多少有些抬劍抑刀。實際上,刀那勇猛狂放的性格還是令許多人所傾到的。商周時期的人,就珍貴地以美玉飾刀,此後文人墨客詠刀之作更進一步表達了人們對刀的喜愛:「謁帝向金殿,隨身唯寶刀。」(唐;岑參)「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唐;高適)「酒後競風采,三杯弄寶刀。」(唐;李白)「徒倚三層閣,摩挲七寶刀。」(唐;李商隱)據說,李商隱這里提到的「七寶刀」,出在後漢,是魏文帝曹丕所造。此刀本名「靈寶」,因它紋似靈龜,又俗稱七寶刀,能切金斷玉,後下落不明。我國古代少數民族和異國寶刀流入中原後,其鋒利和精巧更令人贊嘆不已。烏孫佩刀、半息寶刀、大食刀、海西國寶刀、日本雙刀等都被詩人們一詠三嘆,吟哦不已。
��刀雖然也登得大雅之堂,刀、劍之別未必便是俠盜與君子之別,但在習慣上,尤其在刀劍用在不以戰斗為目的的場合時,二者的身份卻是有一定差異的。有研究者發現,古龍筆下的俠客們每使刀而較少使劍,並認為這體現了古龍的平民意識。確實,除了著名的小李飛刀外,蕭十一郎、傅紅雪、丁喜、姜斷弦、花錯、朱猛等英雄大豪傑用的都是刀。古龍認為:「劍是優雅的,是屬於貴族的;刀卻是普遍化的,平民化的」,「劍有時候是一種華麗的裝飾,有時候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在某一種時候,便甚至是權力和威嚴的象徵。刀不是。」確實,在其他諸家武俠小說寫手當中,還沒有誰像古龍這樣如此注重兵器的意義,我們讀了古龍作品,也許能夠加深對刀的性格的理解。
��三絕拐
��鐵拐醫聖賽華佗的遺物。百毒夜叉端木珏從一古墓中無意中得到,將此神物贈於韋虎頭。所謂三絕,就是這根尺來長的短拐,具有攻敵,防身、度厄三種妙用,拐身是寒鐵所鑄,彎柄則。是覓自南極上佳磁石所制,但需略用內家真力,猛逼彎柄,磁力才會驟然發揮出來。故而只消一拐在手,再多的厲害金屬暗器,也可將其粘吸。拐的後部,暗藏螺旋,旋開後的這段拐身,中空,內藏三粒「華佗度厄金丹」。此丹葯效如神,受傷者,只要臟腑未腐,便可度厄。(見諸葛青雲《大寶傳奇》)
��工尺鏢
��江湖暗器。為一枚枚大小厚薄不同的銀錢。練就工尺鏢的人,能將銀錢准確地射中對方的要害部位。銀錢鏢出手後發出「工尺」、「工尺」之聲,竟能奏出古樂「四面埋伏」的音律第一句。此聲音擾人心魄,使人精神分散,極易被擊中要害,故得此名。工尺鏢是無耳教教主江兆基的絕學,不幸被武林惡人學會,用此功傷人,嫁禍於無耳教,因此,使江湖掀起一場軒然大波。(見古龍《劍氣滿天花滿樓》)
��萬字奪
��東海龍王司空闊所用兵器。長七尺,上部似矛,下部似護手,似戟非戟,似鉞非鉞,性可克刀劍。萬字奪以玄鐵鑄造,玄鐵稀少,且重量比普通鐵重逾十倍。按疑即隕鐵,為鐵中稀少的品種。據報載,我國古代對隕石的利用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河北省藁城縣曾出土商代鐵刃銅鉞,其刃則為鐵隕石打成。(見梁羽生《廣陵劍》)
��飛劍
��以口吐出可以遠距離傷人的小型劍器,非修行至劍仙不能為之。多見於舊派武俠小說中,新派作品以其荒誕落套,極少出現。
��天魔雨
��四川唐門的奇毒暗器。能把奇毒的汁液由腕底特製的筒中打出,到了敵人面前或頭頂,才突然爆開為傘,向下猛灑。這種毒雨毒性極強,如被沾上,骨肉盡爛。(見鬼穀子《江湖風雲錄》)
��五殃針
��陰山派始祖謝五殃採取陰山絕壑寒鐵,煉制而成的暗器。這種針長不逾寸,細如牛毛,裝在筒中,筒上裝有一個活閂和兩個機鈕,用時先把活閂打開,在小機鈕上一按,就射出一針,按著不動,針就一支接著一支連續飛出,指揮如意。如果在大機鈕上一按,一次就能射出七十二針,五丈以內的敵人,你只要對准他的胸口,七十二支飛針,就會左右上下,自動打上人身七十二處穴道。若敵人身材高大後退一步,身材瘦小則上前半步。製造之精,計算之准,真是匠心獨運。尤其陰山寒鐵之氣,遇血即凝,中者當場寒慄而死。五殃針不僅是陰山派鎮山至寶,而且也是武林道屈一指的暗器。後來陰山肖掌門人殷如玉據此改製成散花神針。(見東方玉《北山驚龍》)
��五毒霹靂雷霆珠
��江湖下五門中最的兵器。形狀酷似流星錘,施展起來和普通流星錘也並無不同,只是那由銅鑄成的圓球內還藏有厲害暗器,若是不敵對方時,暗器便如暴雨般射出,縱是一流高手,也難免被其所傷。因此,這件兵器的主人楊霆在武林中也算是個人見人怕的角色。他後來在參與一起爭奪珠寶的紛爭中被人殺死。(見古龍《絕代雙驕》)
��太乙神鉤
��奇形兵刃。形如乙字,以象牙為手柄,雕鏤極精。鉤身非一般精鐵鑄成,共分七節,機括相連,最後一節刃尖,長約二寸有餘,鋒利異常。太乙神鉤的妙用在於,手柄之上另有機括,輕輕一按,七節太乙鉤自動伸直,便可當劍使用,及至以劍法過招之時,又可化劍為鉤,纏脫敵人兵器。這忽鉤忽劍的招數,獨便創一格,運用之妙,神詭莫測。(見陳青雲《藝劍青霜》)
��太陰魔鈴
��太湖三煞胡雲天、胡雲地、胡雲人三兄弟的成名兵刃。魔鈴一般成對使用,雙鈴各有機關,右鈴可發無色無味的毒氣,人中之無葯可解;左鈴頻生異響,擾人耳目,功力弱者聞之則失去丹田功力。臨敵實戰,三煞連環,順著四方、五行、六易、七星、八卦方位,正反置,交互運用,奧妙無窮。(見梁羽生《武當一劍》)
��雙龍銀絲虯龍棒
��一種軟中有硬的奇形兵器,為燕趙雙俠中的老二矮金剛藍和所持。此棒長五尺六寸,兩端全是龍頭,龍舌是兩口利刃,通身用千年紫藤和銀絲、頭發纏就,軟硬兼施。這種兵刃與棒棍不同之處是,在龍頭上下各有一個倒鉤。因而此物既可當軟鞭,又可當雙有關當局槍,更能當棍使用,並各有不同招術。藍和使用此棒是按著七十手行者棒、內藏三十六路白猿槍法和青田棍法使的,一招緊似一招,一式強似一式;虛實莫測,躥高縱矮,功夫精純獨到。(見鄭證因著《鷹爪王》)
暗器:一、 孔雀翎
孔雀翎系孔雀山莊主人耗盡心血打造而成。當年,三十六名黑道高手聯手攻擊孔雀山莊,結果全部喪生在孔雀翎下,可見其威力。據說孔雀翎發出的時候,美得就像孔雀開屏,然而就在你被這種驚天動地的絢麗弄的目瞪神迷之際,它已經要了你的小命。
孔雀山莊憑此暗器,屹立江湖數百年,可惜後來莫名其妙給弄丟了。因為大家沒見過這種暗器,只能憑著傳說和想像去猜測,已成江湖中的神話,故把它排在第一。
二、 暴雨梨花針
古龍書中記載此暗器系南湖雙劍子周世明製造,當時找來天下最著名的巧匠,費時三年而成。
此物扁平如匣,長七寸,厚三寸。上用小篆字體雕刻:「出必見血,空回不祥;急中之急,暗器之王」。發射之時,共二十七枚銀針激射而出。(見《楚留香傳奇》)
「暴雨」該是形容其速度之快。偶想敢自稱暗器之王的,想必厲害,故排第二。
三、 小李的飛刀
百曉生兵器譜排名第三,刀是普通的刀,但是到了李探花的手裡就成了一把神奇的刀。「小李飛刀,例無虛發」,沒有人知道刀是怎麼發出來的,刀光一現,敵人就已經翹辮子了。
小李飛刀江湖名聲太大,故排在第三。其實偶個人認為小李的飛刀更象是明器,大家都知道他要發飛刀了,也就失去暗器特有的隱蔽性,只不過是沒人看清飛刀是如何發出而已。
四、 生死符
金庸的小說里對暗器描寫的不多,生死符值得一提。生死符可控制人的生死,其實只是一片圓圓的薄冰,小指頭大小,邊緣鋒銳,其薄如紙。生死符打入人體之內,瞬間消失,天龍八部中寫道虛竹中招後,傷口處陣陣麻癢,有針刺般的疼痛。
天山童姥憑此暗器控制了三十六洞,七十二島的洞主。生死符雖然厲害,但是估計對付高手不易。想那薄冰一碰到烈焰拳,或是內功了得的高手,冰還不化了,故排在第四。
五、 無情的轎
溫瑞安的四大名捕系列中無情的轎子,處處機關,暗器層出不窮。無情身體殘疾,雖以暗器和輕功成名,轎子仍是他的護身寶貝。無情靠著它抓了無數的江洋大盜,度過一個一個的難關,所以入選。
原來這個第五想寫王小石的石頭,但是覺得無情更勝他一籌,可算暗器一大家。
六、 唐門的暗器
四川唐門弟子武功平平,卻憑著暗器和毒葯縱橫江湖數百年。江湖上常見的唐門暗器有毒針、毒蒺藜和斷魂砂,其上淬有唐門劇毒,非獨門解葯而不能解。最高境界好像是「漫天花雨」,躲閃不及的話,馬上把你射成刺蝟。江湖權威人士說:「寧可遇見鬼,也不能碰上唐門的暗器」。所以江湖人士遇見唐門弟子紛紛躲閃不及,唐門暗器當排第六。
(至今也沒搞明白唐門哪個武功最高,好像是溫瑞安小說中唐老太吧??)
七、 霹靂堂的火器
霹靂堂的火器甚為歹毒,一發出來,玉石俱焚,效果可比如今的TNT炸葯。江南霹靂堂也算武林世家,不僅製造還販賣火器,富可敵國。和唐門世家一樣,雷家門下弟子也是武功平平。
霹靂堂火器波及范圍太大,估計是要遠遠的發射,否則將傷其自身,有一定的缺陷,故把它排在唐門之後。
八、 毒霧金針火焰彈
厲家最歹毒的暗器。此種暗器是在彈丸里包著無數細如牛毛的梅花針,並且藏有火葯。暗器打出之後,即自行炸裂,不但有毒火噴出傷人,那一大把雜在煙霧中的梅花針更是令人難以躲避。(見《雲海玉弓緣》)
厲家是夠狠的,唯恐不制人死地。不過估計火葯威力不大,否則火葯一炸以後,周圍灰飛煙滅,也不需要加什麼梅花針了。
武當七俠中的張翠山也曾使一柄鑌鐵判官筆,使對手聞風喪膽。他使判官筆在石壁上使倚天屠龍功刻出「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二十四個大字,令武功蓋世的金毛獅王謝遜也不得不甘拜下風。(見金庸《倚天屠龍記》)
【伽藍劍】
神劍。萬載菩提木所制,堅逾金鋼,可避百邪,任何神刃亦無法損傷分毫。天心大師佩掛此劍上百年,坐化前贈予華逸雲。華逸雲用此劍行俠仗義,去暴除奸,成為武林第一劍手。(見雲中嶽《霸海風雲》)菩提樹又名摩訶菩提。佛教徒相傳釋迦牟尼曾在此樹下得證菩提果而成佛,故名。菩提樹原產印度,晉唐時傳入我國。此樹屬桑科,常綠喬木,在我國雲南及廣東均有栽培。樹干富乳漿,可提硬性橡膠。所謂菩提木堅逾金鋼之說全無科學根據。
【靈空劍】
神兵利器,由鑄劍大師邵空子煉成,未幾邵大師請一名宿相此寶劍,那名宿卻認為是一柄凶劍,那名宿卻認為是一柄凶劍,劍身上光紋四射如火,主大凶,佩帶都必定招致不詳,甚至會有家破人亡之禍。善良的邵大師立刻就將靈空劍毀了,再用殘劍的余鐵煉成一柄其薄如紙的薄刀,後來神劍應無物以一本劍譜將之換走,又傳給了他的愛徒世襲一等侯狄青麟,狄青鱗曾以之殺害河朔大俠萬君武,由於又薄又快,殺人後竟不見血跡。(見古龍《七種武器》)
【靈蛇劍】
其形又細又長,能藏於竹竿之中,一旦出鞘寒光閃現,顫動如靈蛇,因而得名。此劍遇微風則會不停抖顫,讓敵手看不出其劍尖指向何方,更看不出要刺向何方,連劍光的顏色都彷彿在變,有時變赤,有時變青。高手有用之,靈如青竹,毒如赤練,七步斷魂,生命不見。(見古龍《七種武器》)
【附骨針】
東邪黃葯師的獨門暗器,只要伸手在敵人身上一拍,那針便深入肉里,牢牢釘在骨骼的關節之中。針上喂有毒葯,葯性卻是慢慢發作,每日六次,按著血脈運行,叫人遍嘗諸般難以言傳的劇烈痛苦,一時又不得死,要折磨到一兩年後取人性命。武功好的人如運功抵擋,卻是越擋越痛,所受苦楚更其劇烈。黃葯師以此暗器懲治偷竊真經、叛離師門的梅超風。(見金庸《射鵰英雄傳》)
【青玉冰輪】
昔年木道人用萬年玉雕琢而成的奇門兵器,上有三十六枚倒刺,沾滿劇毒,並且專克刀劍一類兵器。木道人的傳人王屋散人以此成名,位列武林六絕,青玉冰輪也被列為「銀拂金丸如意玉,量天寒尺毒冰輪」這天下五件奇特兵器之一。後青玉冰輪被南怪樓一怪用一雙肉掌將毒刺抹平。(見東方玉《紅線俠侶》)
【青魔手】
一種鐵手套,武林中最霸道的兵器之一,在百曉生的《兵器譜》中排名第九。伊哭採金鐵之英,淬以百毒,鍛冶七年製成青魔手。伊哭的弟子將其送給了林仙兒。(見古龍《多情劍客無情劍》)
【明心錐】
一件類似匕首的名貴兵器,是恐怖和死亡的象徵,以青鋼製成,外包以純金,把柄處製成,外包以純金,把柄處製成蝴蝶形,並鑲嵌有各種六角形寶石,美麗悅目。相傳有位皇帝生性多疑,每當他對臣子的忠誠有了懷疑的時候便令人持明心錐前往,交給臣子。而接到明心錐者,等於被判處了死刑。
明心錐長約七寸,頂端尖銳無比,君惟明處置背叛鐵衛府的江七時,曾用此錐。(見柳殘陽《斷腸花》)
【淚痕劍】
一代傑出劍俠蕭大師所鑄的一柄天下無雙的寶劍。此劍劍背上有一道痕跡,看上去有如淚痕。據傳,此便出爐時,神鬼共忌,劍上顯現出一種無法可解的凶兆,不但出鞘必飲人血,蕭大師身邊最親近的一個人也將作為其祭禮。蕭大師見此大驚失色,忍不住流下淚水,滴落在劍上,化做了淚痕,故名淚痕劍。(見古龍《英雄無淚》)
【泣血金匕】
名貴兵刃。平時呈環形,如金鐲子,在匕道相扣附近的匕鞘上,有一微凸的紅寶石,使用時,只需握住匕柄,用拇指輕壓寶石,就可將匕首扳出。此物可削金斷玉,出鞘後不見血不歸鞘,故稱泣血金匕。泣血金匕原為古天宇當年送給秦心影的防身之物,秦心影送古小天入少林寺帶發修行時,將它帶在小天身上。在梧桐谷取火蘭果實時,古小天用它砍下千年人面金蛇首級,救出王小仙。(見卧龍生《情俠雙奪血龍令》)
【金槍】
如果說霸王槍是槍中獅虎,那麼這金槍就可以算是槍中的毒蛇,它的型式削銳,槍尖鋒利,槍桿修築,拿在手中不動,也同樣能給一種毒蛇般靈活兇狠的感覺。這桿槍本是由黃金混合精鐵鑄成的,不但比普通的槍輕巧,而且槍身還可以隨意彎曲,因此金槍槍法,也獨創一格,與眾不同。金槍的主人徐用將祖傳槍法發揚光大為蛇槍一百四十九刺,以此縱橫天下,殺人無算,但卻敗在大俠丁喜手下,徐用遂決計隱退。(見古龍《七種武器》)
【神鷹鐵爪】
奇形兵器。用精鋼打制,由一連串純鋼指環銜結,手掌部位全空,只用一小鋼托托起。此爪五指指尖處各有一設計靈活的尖銳鋼爪活動套指,交手時只需揮手一抖即行滑落凸出,用以抓撾對手,殺傷力極強。兵馬指揮徐野驢近太子而遠高煦,引起漢王妒忌,遂用神鷹鐵爪致徐野驢於死地。(見蕭逸《飲馬流花河》)
【神鰍弩】
射出的箭像泥鰍扭曲飛行,能自動迴旋拐彎追蹤敵人,力道又可維持甚久,縱有絕頂身手亦很難避過。製造這種神鰍弩的是以暗器聞名天下的四川唐門第十八代孫唐紹雲。百花谷武婢用此弓箭阻攔關子昂進谷,後被關子昂以懶參謀驢打滾之身法,藉助眾多大樹躲過。(見秦紅《虎俠嬌娃》)
I. 請說出一些武俠小說中的暗器的名稱
飛 刀 有雙刃與單刃之別。均以鋼制。雙刃飛刀,長八寸(其中刀身六寸),重十兩(其中刀身重三兩余,鐵柄重四兩余,刀盤重二兩)。刀身上銳,刃薄如紙,呈柳葉狀,又稱"柳葉刀"。柄末纏有紅綠綢帶,長約二寸。單刃飛刀重約八九兩,每12把為1鞘,參差列為上下兩排,每排6把,插於鞘中,柄外露,右手用刀則刀鞘斜縛於左,左手用刀則反之。
如意珠 是一種體圓細小珠狀鐵丸,每枚重三四分,是外形最小的一種暗器。發放時,以二指輕輕扣住鐵珠,然後以另一指指甲向外剔出,使之遠射,如意珠因體積小而輕,一般難以遠射,故專攻人薄弱部位。但久經練習,可遠射。
金錢鏢 又名"羅漢錢",此暗器用清代有孔大制錢磨其圓邊,成刃角。此器因容易製造和攜帶,因此在清代廣為流傳,是所有暗器中使用最為普遍的一種。金錢鏢以飛擲而傷人,多傷人面目和手腕。此器練習較難,一般練至飛擲三十步能陷入樹中,方為成功。
袖 圈 其形狀為圓形鐵圈,不用時藏於袖內。用時取出袖圈而擲人,以其重量傷人。
梅花針:此暗器比一般縫衣針略大,針尖為五刃、三刃或多刃形不等。梅花針一般不用於進攻,而用於防禦。一旦撤跑時,為阻人追擊,即從袋中取出梅花針撒在地上,以次傷人腳。
擲 箭 北方人稱之為捧手箭。有三種式樣。一種是通體以鐵製成,細小如指,箭鏃成三角形,桿近鏃處則細,愈向後愈粗,用以調整重量,發出後可作直線飛行,易為初學者練習。另一種是鐵竹合制,鏃為鐵制,桿為竹製。第三種是全以竹製,無鏃無羽,功成之後,能在百步外刺人胸膛。
少林亮銀飛鏢 全長四寸二分,後有纓,以環相連。
少林棗仁鏢 全長一寸五厘,形如棗仁,大者超一倍。
少林金錢鏢 鏢直徑為一寸左右,周圍有刃,內有方孔。
飛 鉤 :明代所創。又稱"鐵鴟腳"。形如船毛,鐵制,在圓桿上伸出四肢倒鉤,鉤頭尖銳,桿尾有圓孔,貫以鐵環,系以粗索,此器沉重,力大者方能使用。用時將飛鉤擲出,攻擊對方。多用於水戰。
飛 鉈 由兩部分組成,即鉈與繩。鉈為圓錐形鐵器,頭部為鈍圓形,錐尖處有環可系繩索。鉈為兩個,其中一個鉈的頂端有細鐵刺。繩長兩丈,繩尾端有細鐵刺。繩長二丈,繩尾端有個千斤套腕。
飛 爪 由爪和繩兩部分組成。爪的大小如同人手掌,以鐵製成。飛爪形如手掌,手指中各小關節,均為小機括,以繩索控制。飛爪用時,以爪拋出擊人,速拋動繩索,小機括使爪尖深陷人體,使人不能逃脫。
飛 錘 由錘和繩兩部分組成。錘為鐵錘狀,下有圓柱形鐵桿與其相連。鐵桿下端有環,可系繩索。繩長一丈五至兩丈,繩尾端有千斤套腕。
血滴子 由繩索和刀片組成。繩索長二丈有餘。索尾有千斤套腕。索頭部以繩為圈,直徑一尺半余,繩圈上均布有薄刃刀片。用時以繩圈套人頭頸,然後收動繩索,刀片旋轉而割頭頸。
點穴判官筆 亦是短器械的一種。其體為一空心鐵管,管內裝有彈簧和銷子。用時可執筆點大,如欲作暗器用時,只須掀壓銷子,銷子一松,其筆尖突然飛出,以針尖傷人。點穴判官筆可以單使,也可雙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