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小說文獻綜述
A. 求金庸與其作品的文獻綜述
金庸共有十五部武俠小說,其中十四部: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可以連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此外還有一部越女劍
B. 金庸武俠小說的藝術成就
金庸武俠小說不僅有神奇的想像、迷人的故事,更具有高雅的格調、深邃的思想,通俗而不媚俗.他的小說透過對眾多武林人物的描 繪,深入地寫出了歷史和社會的人生百態,體現出豐富而復雜的現實內容和作者自己的真知灼見.——網友 消失在視線
不能籠統地下定義。就大部分而言,是一儒學思想的中庸寬容之道,中國傳統國學道家思想,純中國的佛家精神及屬於金庸自己的"俠義精神",用緊湊生動的故事情節,集中暗諷當代社會中的丑惡人性和丑惡社會現象,並極力號召人們以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為榜樣約束自己言行,達到改良社會風氣的目的。其中又以《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和《連城訣》表現得最為突出。
《鹿鼎記》是一部較特殊的作品。金先生原本的目的是要塑造一個社會低層的流氓型人物在機遇巧合下誤入社會高層後發生的悲劇的人物形象。但筆不隨意走,到後來發現竟然難以將這個人裝以悲劇的結果,所以有了現在我們眼下的韋小寶。但其中也不乏所反映的社會現實(由於不想復述情節,所以由你自己將情節與現實相套吧,呵呵)。 ——網友 糊塗的貝克街
C. 金庸一系列武俠小說背景年代
1、《書劍恩仇錄》——金庸第一部武俠小說。創作年代:1955年。歷史背景:清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四年,公元1753年—1759年
2、《碧血劍》創作年代:1956年。歷史背景:崇禎六年—崇禎十七年或順治元年,公元1633年—1644年
3、《射鵰英雄傳》此為「射鵰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創作年代:1957年—1959年。歷史背景:南宋寧宗慶元五年—嘉定十四年,公元1199年—1221年
4、《神鵰俠侶》——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二部曲。創作年代:1959年—1961年
歷史背景:南宋理宗紹定五年或六年—開慶元年,公元1232年或1233年—1259年
5、《雪山飛狐》——《雪山飛狐》《飛狐外傳》是金庸現實主義最強的小說
創作年代:1959年。歷史背景:清朝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五
6、《鴛鴦刀》——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創作年代:1961年。歷史背景:約公元1644年—1796年
7、《白馬嘯西風》——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創作年代:1961年。歷史背景:清初順治年間
8、《飛狐外傳》——《雪山飛狐》前傳
創作年代:1960年—1961年
歷史背景:清乾隆三十一年—三十四年
9、《倚天屠龍記》——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創作年代:1961年
歷史背景:南宋末—元末明初。公元1262年—1363年
10、《連城訣》
創作年代:1963年
歷史背景:清朝,由書末「反清復明」推知
11、《天龍八部》創作年代:1963年—1966年
歷史背景:北宋哲宗元佑五年—元佑九年或紹聖元年。公元1090年—1094年
12、《俠客行》
創作年代:1965年
歷史背景:明朝中葉
13、《越女劍》
創作年代:1970年
歷史背景:春秋末年吳越爭霸時期
約公元前473年—前463年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14、《笑傲江湖》創作年代:1967年
歷史背景:明朝
15、《鹿鼎記》——金庸封筆之作,亦是他的巔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創立「反武俠」情節,被稱為「中國的《堂吉訶德》」,武俠史首次以詼諧、反諷、批判觀寫作的巨著,代表了金庸小說藝術的最高成就。
創作年代:1969年—1972年
歷史背景:清康熙八年—康熙二十六年
公元1669年—1687年
附:其中《白馬嘯西風》《鴛鴦刀》《連城訣》《俠客行》《笑傲江湖》在小說中沒有指出明確年代(表示沒有歷史背景,類似的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時候),這幾部小說年代是從書中的一些細節推斷的。
D. 簡單說說金庸武俠小說特點
首先,金庸小說作為武俠小說,它承襲了武俠小說這一文類的特點,即金庸在創作過程中保持了武俠小說復雜的文學、文化、社會、歷史內涵,典型的創作了繁復多變的武俠文學。
其次,金庸小說襲用了舊小說在行文時夾用詩詞、歌賦、聯句,在回目中使用對聯、詩詞,在語言上使用白話、夾用韻文等特點。
再次,金庸小說潛移默化的借鑒了一些中國式的傳統手法,如說書藝術、插科打諢角色的引入、全知敘述和次知敘述的運用、戲劇舞台的架設、假全知狀態下的視覺與心覺的堂皇運用等。
金庸作為武俠小說這一「項目」的「奧運冠軍」,其超凡的功力在於他通過浪漫敘事構造的俠譜。傑出的武俠小說家,寫武俠,寫出的是人世的眾生相;敏銳的讀者,讀武俠,讀出的是人間的滄桑和百態。
E. 試論大陸金庸小說研究的思考
試論關於大陸金庸小說研究的思考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研究思考吧,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試論關於大陸金庸小說研究的思考,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後語
綜上所述,在經歷了世紀之交10年之久的轟轟烈烈之後,金庸研究近年似乎走入了低谷,但仔細分析可以發現,這其實是上一波將平而下一波未至的轉換期。"重寫文學史"和"流行經典"之爭大致已經有了一個令各方信服的結局,金庸的地位已經確立,恰如以法國大革命為代表的啟蒙運動,其意義是在破除。如果說上一階段的好些觀點都有強烈的研究者的主體性,且許多文章是從金庸之外立論的;那麼,在下一階段,感性就要歸於理性,從金庸本身立論,以深刻性取勝,脫穎而出的將是猶如德國古典哲學式的繁榮,其意義是在建設。從更廣大的范圍來認識金庸,從更深刻的層次來研究金庸,金庸研究將成為一個深刻、完整的屬於金庸自身本體世界的宏大文化架構,並以其深刻和長久的魅力影響著未來文化的進程。
;F. 金庸的經典武俠小說有哪幾部,最經典的是哪個
金庸不僅是一個武俠小說家,他還是一位新聞學家,企業家,並且被評為了"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他在創作方面有著非常高的天賦,並且他所創作的武俠小說給人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且他所創作的武俠小說受到了許多人很高的評價,還被翻拍成為了電視連續劇,比如說像《神鵰俠侶》,《天龍八部》等等,大多數的人在小時候都是看著這些電視劇長大的。
G. 急求金庸<<天龍八部>>文化底蘊的文獻綜述
【蕭峰】
曾經見文章說蕭峰是深受儒家仁義觀念的堂堂大俠,甚至說什麼蕭峰有詩人氣質,儒家氣質,這比較費解。孔子說,勇而無禮則亂,蕭峰後半生被中原武林所謂的禮義之道貶斥,告白無門,他也索性睥睨了「禮和義」,奔走殺戮,憑著天性中的清白和驕傲,為所欲為,實在是孔夫子所謂君子之亂。
《天龍八部》起始時的喬峰的狀態,應當是一個努力履行禮義的所謂「俠義領袖」,他的行為標准類似成年後的郭靖,可是他的生活突然中斷,無論是出於如何荒謬微小的理由――一個女人微小的憤恨拉開了癲狂世界的幕布,喬峰的光明道路中斷了。整個天龍八部,寫的是喬峰從這樣一個穩定的狀態走向滅亡,他在天龍里的經歷糾纏著自我認知和復仇雪恨,他被陷害,又夾雜著血統帶來的原罪,他被那些教養他的中原武林大豪懷疑,被所謂的忠義愛國者疏遠排斥。他的確充滿了重重疑竇,矛盾,激憤,誤會,價值觀的崩潰,在復仇和雪冤的道路上,逃不過災難的天羅地網,他是一個受天譴的英雄,最終雖然坦白接受了自己的契丹身份,卻無法再對所謂的中原武林有價值認同。但同樣他也無法融入契丹陣營,於是在極端的孤獨中死去。蕭峰身上有經典的西方悲劇因素:自我認知和復仇,蕭峰沖冠一怒,殺人如麻,血性發作時的確兇狠,他追查自己身世殺的人,採取的強硬和堅決,是郭靖不會做的。的確他也自認:我蠻性發作,就什麼也顧不得了。蕭峰胸前的狼頭刺青,他的仰天長嘯,都是不可忽視的隱喻,象徵一種原始的爆發力,來源於神秘的血統。
胡軍的蕭峰,在我看來是比黃日華的喬峰更接近原著里那個癲狂世界中竭力保持著清醒的英雄,喬峰活了三十歲,天賦神勇,為人上進,又有名門正派俠義道的自幼教育,世界在他看來無疑是非分明,他自信他的武功才藝也能讓他扶正鋤奸、洞察秋毫,他自製禁慾,仁義果決,自信朋友和下屬對自己的服膺和愛戴。然而,杏子林中,這三十年來他所熟悉的世界突然天翻地覆,背叛、陷害、誤會,一切他無從辨白,他看慣了的信任和友誼也都瞬間變成了懷疑和疏遠。而這一切迷霧中,最讓他震驚的是他的身份血統,他自認為清白無私的前提被質疑。甚至可以說,蕭峰從此走上的,是痛苦的自我重建。
作者: 222.63.0.* 2006-7-30 19:31 回復此發言
--------------------------------------------------------------------------------
2 [轉帖]天龍人物分析
世界的無理和癲狂壓迫著蕭峰,他在誣陷中越陷越深。聚賢莊上,蕭峰以一套太祖長拳應對其它漢人來自四夷八方的武功,這時他已經起了對漢族正統的譏諷之心。雁門關外,對著族人共同仰天長嘯,那時他已經徹底嘲笑民族正統觀,剩下的就是復仇之心了,而一件件血案如幽靈鐵定了他和中原武林的對立。有人評價胡軍的眼神時常迷惘,以為是弊病。我不知道是否演員故意如此,蕭峰在和阿朱相處時,也依然不忘他的重重疑惑,杏子林之前他的心地有多清明鎮定,復仇路上他的心地就有多震驚迷茫。也正因為這種迷茫,讓他失去了阿朱。蕭峰受康敏之騙追殺鎮南王,並不是處於很鎮定清醒的狀態。誤殺阿朱,讓他突然清醒,也意識到他和阿朱之間的深情,他的復仇在這種愛情犧牲下顯得荒謬可笑,等到他找到康敏,連復仇之心他也淡了。蕭峰遠走遼東,後來出入遼國和女真部落,不再認中原為故土,實際上他的還鄉卻為永恆的流浪。
蕭峰失落了故鄉,早年喬峰顯然是無條件的盡忠效命於國家,後來他雖承認了自己的出身「勇猛的契丹人」,但對遼國的效忠,卻已經有所保留。他的道德觀,無疑還有漢民族游俠觀里的重然諾,行高潔,抗強暴,憫貧弱,但所憑借的,已經是一己之良知。北宋時代的俠士糾纏於民族紛爭,所有入世的俠士都必需效忠一個國家,不能做先秦時代個人主義的游俠。蕭峰早年所受的教育又使他無法象虛竹那樣出世,僅僅滿足於個人的幸福。這個離開了土地的英雄高高在上俯觀世間,不勝寒冷。等燕雲十八騎少林寺認父,他所持的自我認知大概就是對慕容復的那一句:可惜蕭峰大好男兒,竟然與你這等人齊名!
蕭峰是孤獨的。少林寺後的蕭峰是一個純粹的「大好男兒」,他為了制止遼漢間的戰爭失去了最後的容身所,再沒有故鄉可以讓他回歸。面對民族戰爭的屍橫遍野,段譽感嘆「乃知兵器是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深入蕭峰的心,他對武力的信任也意興闌珊。蕭峰長吟匈奴的祁連山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卻並不意味他願意為契丹的疆域擴展效力,他哀傷慘然的,只是戰禍帶來的六畜不蕃息,婦女無顏色,四海列國之大,卻無這個「大好男兒」的立足之地,蕭峰最後致力的不如說「安得壯士挽天河,盡洗甲兵長不用」,逼迫遼帝定下和平契約,但這是癲狂世界的生存之道么?這一點遼帝明白,蕭峰未必不明白。他意興索然而自盡。
這部書中,段譽所佔的篇幅,是最多的。他除了自己獨立的故事。更是全書針線,貫穿始終。全書以段譽在無量宮看無量劍比武起始,以段譽攜王語嫣手遠去而結束;更是段譽先與蕭峰在江南酒樓喝酒比武義結金蘭,後與虛竹在靈鷲宮暢談愛人再結金蘭,方成就這世間難尋的三兄弟,結合起這百萬字浩翰巨著。當然,段譽一介富貴閑人,總愛四處東游西盪,其閑情非蕭峰虛竹可比。以此人針線最為合適不過。只是此人性好多事,所到之處必然風波迭起,再無片刻安寧。
段譽本身,也許並沒有什麼特別,也不過一介肉身、凡夫俗子。然而世間萬事總是有因有緣,而這段譽卻於無知無覺中,作了各方因緣的聚會之處。首先,在他的身上, 匯聚了金庸筆下的多種感情:伯父段正明,父親段正淳,母親刀白鳳以及大理皇家上上下下的親情;鍾靈。木婉清及後來王語嫣的愛情;蕭峰、虛竹的手足之情;或許還有南海鱷神,段延慶之流說不明白的感情……所以段譽身上那種近乎天生的溫情並不奇怪,因為他本身便處在一個充滿感情的環境里,尤其是大理皇家的親情之愛,對段譽的性格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另外,他也是各種矛盾的匯聚之。大理皇家一脈單傳,皇帝誰做?終非段譽莫屬。大理段氏唯一嫡子,絕妙武功傳誰?仍非段譽莫屬。然而此君視帝位也平常,於武功更是避之不。段正淳四處留情的結果不僅使段譽成為其情人報復的對象(比如王夫人),更遺下美貌女兒四處分散,卻偏偏叫段譽一一遇上,並各發生一段情緣,再一一被告之是兄妹。於無法可想、黯然神傷之際卻忽然有了完全意料之外的豁然開朗。段正明的地位本不算名正言順,然保定愛民,天下歸心,地位根基早已穩如磨石不可動搖;段延慶固然是最名正言順的「延慶太子」,落拓江湖後更一心想奪帝位,然既為四大惡人之首,行為暴劣,又無背景根基,實則除前朝太子名外一無所有,豈能再做皇帝?這些矛盾由來已久,根深蒂固,要解決他們,唯有著落到段譽一人身。。鍾靈、木婉清、王語嫣雖為段正淳所不知道的女兒,段譽這鎮南王愛逾性命的寶貝兒子卻不是他的親生兒子,而是段延慶之子。段譽既是鎮南王世子,又是段延慶之子,保定帝一意傳位之人,無論孰是孰非於情於理段譽都非作皇帝不可。大理段氏的帝位回環周轉,最後又責無旁貸的落入段譽的手中。這樣的結果,段延慶心滿意足,段正明放心寬慰,段正淳求之不得,所謂皆大歡喜眾望所歸。
於是最終段譽還是作了皇帝,娶了愛人,成就了一身曠世絕學。這糾纏的死結,終於為段譽所解。而這解決之法,竟是刀白鳳當年枯龍寺外種下的因果。
二、《天龍八部》段譽篇 之二 瀟灑塵世間
金庸小說的男主角少有飽讀詩書之輩。而讀到精通易經者,更僅有段譽一人。嚴格的說, 段譽算不上完全的武林人士, 他是王子,是書生,也算半個江湖中人,半個佛教中人。王子的尊貴, 書生的迂腐, 江湖人的義氣,佛教徒的慈悲,還有那種經過歷代文化積累的書香,在段譽的身上全化作一種骨子裡的瀟灑。
這段譽的瀟灑, 緣於書香,來自教養,卻尤似一種天然的存在,而他,以這真性情的瀟灑,游於塵世,以超然之心面對俗世之情,於是他成了整個《天龍八部》中最快樂的人。
從先天條件來說, 此君未免得天獨厚:世子身份、俊俏容貌、武林世家、天資聰穎——世人所羨所求所念念不忘之一切也。然而段譽何人?天下第一灑脫之人,第一豁達之人,第一莫名執著之人也。大理國世子的身份, 世人所謂致富之貴,然而此人視富貴於無物,只愛一頂書生巾游盪江湖;大理段氏武功聞名天下,世人垂涎,多少人慾求之一聞而不惜一切,然而此人視之如洪水猛獸,唯所恐避之不及。世人看重的, 偏在他眼中如糞土,他所執著追求的,世人卻又莫名其妙。於是瀟灑快樂的段譽,在世人的眼中不過是一個痴痴傻傻,一身俠氣的書獃子而已。
一介文弱書生在風波險惡的江湖游盪, 自然不可避免的常常陷入極其狼狽的境地:被人追殺,掉入深谷,橫拖直拽,受人挾持……甚至還有好長一段時間被木婉清弄得「臀無褲。以堂堂大理國太子之尊,竟然狼狽如斯,當情何以神甚?然而段譽卻總是高興得很,從開篇第一頁他便「忍不住『哧』的一聲笑」,之後更是笑聲不斷。盡管每笑必惹禍,他依然自得於笑;盡管常常命懸一線,他依然無憂無。這已然難得,更可貴的是,他總可以從客觀的角度審視自己,往往一看之下,便是大大自嘲一番。他被人追殺,眼見逃不掉了,居然心中尚道:」段譽啊段譽……為什麼要沒來由的笑上一聲?這一笑豈不是笑去幾十條人命?人家是絕色美女,才一笑傾城,你段譽又是什麼東西了,也來這么笑上一笑?傾什麼東西?「能對生死看得如此之淡本已難得,但金庸的英雄們個個重義輕生。段譽之輕生死雖然難得,卻也不算少見,只是在生死關頭想的居然不是傳統大俠的傳統大義,而是這般有趣的自我審視的,當非段譽莫屬。這種好玩的自我審視於段譽所謂屢見不鮮,好像後來被閃電貂咬中命已去了大半條的他,想的是:」我這般死法模樣實在太不雅觀。這般長大了嘴不知是白痴鬼還是饞鬼?……「此時的段譽決不是大俠(其實他自始自終都沒做過」大俠「),只能做一個瀟瀟灑灑的」痴兒「,一如他父母對他的稱呼。
H. 急求《論金庸小說的叛逆形象》文獻綜述和開題報告,企盼高人指點!
金庸小說中塑造的叛逆形象不多,但他們個性
鮮明的反叛行為卻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楊過
作為楊康的兒子總是被正教人士戴上有色眼鏡來
評價,少年的逆反心理和無畏氣質強化了他的叛逆
意識,使其更加頑皮。在人人敬仰的「俠之大者」郭
靖的桃花島連連闖禍,太師父柯鎮惡揚言要離開桃
花島,郭靖只得將其送往重陽宮。還未拜師,因不滿
全真教道士莫名其妙地罵郭靖「淫賊」,就故意戲弄
全真教道士,後來又弄得重陽宮人仰馬翻。他從師
父趙志敬那裡逃了出來,徹底成了.正派人士的「棄
兒」。而這種對正派人士的逆反心理和判逆意識並
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而消解,相反還
不斷得到強化。因此才可不顧世俗的眼光和其師父
小龍女相戀、結婚。環境的逼迫和少年時與生俱來
的反叛意識並沒有使楊過屈服,他挺起胸膛跟世俗
社會抗爭到底,終於取得了勝利。
大理國王子段譽,生在一個武學兼帝王之家,
一個人人學武的環境中,他的父親想盡種種辦法逼
其學武,他卻用佛家的教義跟他的父親連辯了三
天,「始終不服」,「逼得緊了,只得逃走」。鍾靈說他:
「武林之中,倘若有人能學到幾下你爹爹的點穴功
夫,你要他磕一萬個頭,求上十年二十年他也願意,
你卻偏偏不肯學,當真是奇怪極了。」(《天龍八部》)
段譽初涉江湖,一心想通過他的「之乎者也」來勸他
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說:「平生最不愛瞧人打
架」,「這樣你砍我殺的,有什麼好看?還不如瞧人家
耍猴兒戲好玩得多。」他對武功的鄙視其實是對社
會主流行為模式的一種反叛,因而他成了一個另類
的叛逆形象。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
成蔭。正是這樣一位棄絕武功的「書獃子」反而學成
了令人羨慕的絕世武功「北冥神功」和「一陽指」。他
是不是因此向主流行為模式屈服了呢?沒有。他仍
然慈悲為懷,寬容善良,並不以有了「北冥神功」和
「一陽指」而放任自己。他仍然堅定著以文道治國的
信念。可以想像,大理國在他的治理下定是刀槍入
庫的和諧社會。令狐沖的叛逆非常明顯地體現在交友不分教
派,只要人好、講義氣,皆可成為朋友。在令狐沖還
未正式出場前,作者極盡渲染之能事,通過他人之
口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幽默、頑皮、機智的年輕人形
象。在正派人士看來,他竟然和「採花淫賊」田伯光
稱兄道弟,同桌飲酒,還戲弄「青城派」弟子,單單就
這兩件事他便成了正派人眼中不可救葯的人人皆
可斥責的「不正經人」。後來,他跟魔教聖姑交往,幫
助任我行打敗東方不敗,成為魔教的紅人,華山派
的棄徒,更是為正派人士所不齒。而他依然我行我
素(雖一直以未能重人師門而耿耿於懷)。在看到曲
洋和劉正風即將死於費彬手下,他挺身而出,間接
質問費彬:「欺辱身負重傷之人,怎算得上俠義?殘
殺無辜幼女,怎算得上俠義?如果人人都是這樣,那
和邪魔歪道又有什麼區別?」當看到華山石洞中的
刻字,他問自己:「莫非五嶽劍派真是『比武不勝,暗
算於人』?」他的疑問進一步加深。風清揚在華山山
洞傳「獨孤九劍」給令狐沖時說過:「大丈夫行事,愛
怎樣便怎樣,行雲流水,任意所之,什麼武林規矩,
門派教條,全都是放他媽的狗臭屁!」「令狐沖微微
一笑,風清揚這幾句話當真是說到了他心坎中去,
聽來說不出的痛快。」(《笑傲江湖》)這些想法正是
令狐沖平時無人傾訴的真誠心聲,沒有這種信念,
他是做不出那些當時驚世駭俗的事情來的。
楊過也好,段譽也好,令狐沖也好,他們的行為
其實都是對當時所生活的環境的一種叛逆。對這些
叛逆人物金庸是懷著深深的贊美和敬佩之情的,簡
直就是他自己生命的象徵。
這些是在http://blog.sina.com.cn/u/4af904be010009jh搜索的.
應該還有不少關於金庸小說人物的論壇,上面的評論可能會有用,推薦TXT論壇.
I. 金庸的武俠小說有哪些
1、《射鵰英雄傳》
這是一部大氣磅礴的武俠小說,無論是格局,還是故事情節,那都是非常的飽滿,讀來更是令人贊嘆不已,在這部小說中,很多的人物,那都是描寫的極為生動,寫得也很順暢,讀起來有一種行雲流水的感覺,盡管這部小說的時間跨度也就20年的樣子,從郭靖出生,到整個結束,差不多就這么20年的時間,可是金庸寫得很有氣勢。
2、《天龍八部》
人世間的歡喜和悲苦,在佛教中通通認為一切皆苦,所有人無不痴迷爭斗,但總是失意無奈,痛苦相伴,最終還是要在這苦難中尋求解脫。
3、《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不僅寫出了愛恨情仇、武俠爭斗,更深刻地揭露了社會現實、人生哲理,是金庸武俠小說的顛峰之作。
4、《鹿鼎記》
關於這本書的爭議很多,韋小寶根本不是俠,也不會武(只會那套逃命步法,還要鐵甲護身),他機靈百變,油嘴滑舌,識得察顏觀色,溜須拍馬,簡直是壞了武林的規矩,卻讓許多人喜歡。韋小寶確實已經寫活了。
5、《神鵰俠侶》
《神鵰》主要講楊過和小龍女天地為之動容的愛情故事,另一方面也寫出了人類理性的矛盾,不過這點也導致了很多人不喜歡楊過,倔強、叛逆、偏激、報復心重、有時狂得不分是非對錯。
6、《倚天屠龍記》
全書以四句倚天屠龍歌謠貫穿始終,引申出俞岱岩的悲劇,又有張無忌幼年受傷疑問,海島迎謝遜的小船迷團,緊接王盤山屠龍刀大會,張無忌出生冰火島,光明頂明教惡斗六大門派,靈蛇島苦戰波斯三使,少林屠獅大會,這些懸念一環扣一環,讓人讀不釋手。武打情節更是精彩紛呈,氣勢驚險。
J. 金庸的武俠小說作品有哪些
飛—《飛狐外傳》(1960—1961年)
雪—《雪山飛狐》(1959年)
連—《連城訣》(1963年)
天—《天龍八部》(1963—1966年)
射—《射鵰英雄傳》(1957—1959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馬嘯西風》(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鹿—《鹿鼎記》(1969—1972年)(封筆之作)金庸巔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笑—《笑傲江湖》(1967年)
書—《書劍恩仇錄》(1955年)--第一部小說
神—《神鵰俠侶》(1959—1961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俠—《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龍記》(1961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劍》(1956年)
鴛—《鴛鴦刀》(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越女劍》(1970年)--附在《俠客行》之後的短篇小說。金庸本意為「三十三劍客圖」各寫一篇短篇小說,最後只完成了頭一篇《越女劍》,亦沒有包含在對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