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峨眉山創始人是誰
Ⅰ 峨嵋派創始人是誰
歷史上的峨眉武術起源於先秦時期,而不是人們以武俠小說為據而認為的宋末元初;峨眉武術創始人是先秦時期的武師司徒玄空(名白衣三,號動靈子,因其曾模仿峨眉山白猿的形態創造了白猿劍法(即猿公劍法)與白猿通臂拳,又稱白猿公),峨眉派武術成型的時代是南宋,代表人物為峨眉山白雲禪師和白眉道人。
Ⅱ 峨眉派的創始人是誰
郭襄。
郭襄,金庸小說《神鵰俠侶》的人物,也出現在《倚天屠龍記》開端。名字出於父母鎮守襄陽的信念,雙生兄弟是郭破虜。郭襄秀美豪邁,容貌三分像黃蓉,因處事風格亦正亦邪,江湖人稱「小東邪」。
郭襄在40歲頓悟出家為尼,終生不嫁。後在四川創立峨眉派,傳下弟子有風陵師太、滅絕師太、周芷若等人。
(2)武俠小說峨眉山創始人是誰擴展閱讀:
人物經歷
剛剛出生時,襄陽城處於混戰,楊過和小龍女便從黃蓉懷中接過那孩子,打算用她來換取情花毒的解葯之後再搶回。但楊過後來卻放棄了這個想法。後來楊過為救回郭襄與李莫愁周旋,並以豹奶喂養之。
楊過為教訓郭芙的斷臂之恨,趁黃蓉與李莫愁比武時,將孩子從樹下抱走。卻也不想傷其性命,只將孩子帶回古墓,與小龍女一起以玉蜂漿喂養孩子。
楊過知道了郭襄的身份,並想到十六年前的往事,給郭襄三枚金針說可以幫郭襄實現三個願望。郭襄第一個願望就是想看神鵰大俠的相貌,楊過揭開面具後,郭襄被楊過的風貌所傾慕。
1259年七月元憲宗蒙哥親自率領大軍進攻襄陽時,郭襄被蒙古國師金輪法王扣為人質;捆綁在燃燒的高塔之上,後被楊過救出。在第三次華山論劍後楊過與小龍女並肩歸隱,與眾人在華山分別。
Ⅲ 峨眉派創始人真是女俠郭襄嗎
【堂主小傳】 汪鍵,畢業於成都體育學院,是峨眉派武學宗師通永大師的關門弟子。 6歲起隨父親學習「雪花蓋頂」棍術,並師從著名武術家嚴奉勇,學習峨眉臂腿拳、六合拳、陰陽劍等特色峨眉武術,後又拜在上海精武會武術大師孫常虹門下,學習功力拳、螳螂拳、精武彈腿和八仙劍。 現任峨眉武術研究會會長、中國武術協會會員、樂山市武術協會副主席。中華武術七段、國家一級散打裁判、國家一級拳師。 編者按 在金庸的武俠世界裡,峨眉派的出場人物多是女流之輩或無名小卒。 加之愛情失意的郭襄遁入空門後創立峨眉派等情節,使很多人誤以為峨眉派是由尼姑創立的,且習峨眉武功的多為女子。實際上,創立峨眉派的是一位須發飄飄的男性。 本期《晨報講堂》請到了峨眉武術研究會會長汪鍵,為您講述真實的峨眉歷史。 很多人都以為,武林中的峨眉派真如金庸在武俠小說里所講的那樣,是郭靖的女兒郭襄所創,然而現實與小說卻並不相同。 揭秘1 峨眉派祖師是郭襄女俠? 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豐的弟子俞蓮舟對峨眉武術起源有一個著名的結論:「俞蓮舟道:『恩師與郭女俠在少室山下分手之後,就再沒見過面。恩師說,郭女俠心中念念不忘一個人,那便是在襄陽城外飛石擊死蒙古大汗的神鵰大俠楊過。郭女俠走遍天下,找不到楊大俠,四十歲那年忽然大徹大悟,便出家為尼,後來開創了峨眉一派。』」 說這個結論「著名」,是因為它出自金庸先生的筆下,並因《倚天屠龍記》在海內外的大量發行而傳播甚廣。由於金庸本人巨大的影響力和他書中常以史實夾雜虛構講述故事的創作手法,使得他筆下的「野史」往往被很多人誤認為是「正史」。因此,「峨眉派是女俠郭襄所創,峨眉武術源自『九陽真經』」之類「小說家言」竟使很多讀者深信不疑。
Ⅳ 娥眉派的創始人是誰
真實的峨眉派創始人是春秋戰國時期司徒玄空,金庸武俠小說中是郭襄。
峨眉派之得名,是以上古修仙學道聖地峨眉山而起的,它與洪門天地會之「峨眉山」不同,洪門的「峨眉山」是山堂而出於虛構,峨眉派的「峨眉」是地名,是實指。
峨眉派起源:在中國武術界,峨嵋派與少林派、武當派鼎立而三始於明代,而武當與峨眉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得更為久遠。可是由於歷史資料的匱乏,能夠找到這三派起源的記載寥若晨星,故1985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武術史》也未能論述三派的起源和發展演變過程。目前關於這三派的起源,都只有傳說:少林派相傳是南北朝時期來華的古印度高僧中國禪宗始祖達摩傳授的,武當派相傳是古代道家所傳的,而峨嵋派則相傳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司徒玄空創編的通臂拳。
有「天下秀」美譽的四川峨眉山,在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位列第七。如《三皇經》雲:「人天中有三十六洞天,茲當第七洞天,一名虛靈洞天,一名靈陵太妙洞天。」[28]《洞天福地記》雲:「第七洞天峨眉山,周回三百里,名靈陵太妙之天,在蜀嘉州,真人唐覽治之。」[29]葛洪在《抱朴子》中雲:「峨眉……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30]據史籍記載,曾來峨眉修道和參訪的道教人物頗多,至今峨眉仍有不少與道教相關的遺跡。春秋戰國時期, 有不少文人方士修仙訪道隱居峨嵋山。據說有位武士司徒玄空,號動靈子,耕食於山中,在與峨嵋靈猴朝夕相處中,模仿猿猴動作,創編了一套攻守靈活的「峨嵋通臂拳」,學徒甚多。因為司徒玄空常著白衣,徒眾尊稱為「白猿祖師」。《中國武術史》記作「戰國白猿,始白名士口,字衣三,號動靈子」。1989年四川科技出版社《四川武術大全》稱為「春秋戰國白猿公,字衣三,即峨嵋山的司徒玄空」。2001年版《樂山志》載為「白衣三,相傳戰國時仿山猿動作創編峨嵋通臂拳,攻防靈活,在峨嵋山授徒甚眾。」而東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列傳第九》中記載,女俠越女應越王勾踐之召赴朝廷途中,持劍與「自稱袁公」的老翁以竹過招,「袁公飛身上樹,變為白猿」。按這種說法,「白猿公」的傳說春秋時期就有了。趙曄是東漢人,那麼白猿公的形象至遲在東漢出現。具體時間就難以考訂了。明代抗倭寇名將唐順之(1507-1560年,江蘇武進人)在《荊川先生文集》中有一首《峨嵋道人拳歌》,其中兩句「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山中白猿授」,這與「白猿祖師」的說法一脈相承。
Ⅳ 歷史上有峨眉派嗎峨眉派的創始人是叫什麼名字
起源
在中國武術界,峨嵋派與少林派、武當派鼎立而三始於明代,而武當與峨眉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得更為久遠。可是由於歷史資料的匱乏,能夠找到這三派起源的記載寥若晨星,故1985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武術史》也未能論述三派的起源和發展演變過程。目前關於這三派的起源,都只有傳說:少林派相傳是南北朝時期來華的古印度高僧中國禪宗始祖達摩傳授的,武當派相傳是古代道家所傳的,而峨嵋派則相傳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司徒玄空創編的通臂拳。
有「天下秀」美譽的四川峨眉山,在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位列第七。如《三皇經》雲:「人天中有三十六洞天,茲當第七洞天,一名虛靈洞天,一名靈陵太妙洞天。」[28]《洞天福地記》雲:「第七洞天峨眉山,周回三百里,名靈陵太妙之天,在蜀嘉州,真人唐覽治之。」[29]葛洪在《抱朴子》中雲:「峨眉……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30]據史籍記載,曾來峨眉修道和參訪的道教人物頗多,至今峨眉仍有不少與道教相關的遺跡。春秋戰國時期, 有不少文人方士修仙訪道隱居峨嵋山。據說有位武士司徒玄空,號動靈子,耕食於山中,在與峨嵋靈猴朝夕相處中,模仿猿猴動作,創編了一套攻守靈活的「峨嵋通臂拳」,學徒甚多。因為司徒玄空常著白衣,徒眾尊稱為「白猿祖師」。《中國武術史》記作「戰國白猿,始白名士口,字衣三,號動靈子」。1989年四川科技出版社《四川武術大全》稱為「春秋戰國白猿公,字衣三,即峨嵋山的司徒玄空」。2001年版《樂山志》載為「白衣三,相傳戰國時仿山猿動作創編峨嵋通臂拳,攻防靈活,在峨嵋山授徒甚眾。」而東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列傳第九》中記載,女俠越女應越王勾踐之召赴朝廷途中,持劍與「自稱袁公」的老翁以竹過招,「袁公飛身上樹,變為白猿」。按這種說法,「白猿公」的傳說春秋時期就有了。趙曄是東漢人,那麼白猿公的形象至遲在東漢出現。具體時間就難以考訂了。明代抗倭寇名將唐順之(1507-1560年,江蘇武進人)在《荊川先生文集》中有一首《峨嵋道人拳歌》,其中兩句「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山中白猿授」,這與「白猿祖師」的說法一脈相承。
定形
戰國末期秦滅巴蜀,此時已有道家在此傳方仙道術,三國蜀漢與曹魏、孫吳連年征戰,兩亞南北朝時期西北氐羌和西南僚人大量湧入巴蜀,為巴蜀地區的武術吸收中原和其他地區以及少數民族武術的長處,提供了機會。
魏晉道士
早在一千多年前,最遲在魏晉時期,就有了峨眉山是天真皇人(亦稱皇人)論道之地,和軒轅黃帝曾來峨眉問道的傳說。如《五符經》雲:「皇人在峨眉山北絕岩之下,蒼玉為屋,黃帝往受三一五牙之法。」[31]《抱朴子》載:「黃帝……到峨眉山見天真皇人於玉堂,請問真一之道。」[32]宋張君房《雲笈七簽》卷三《道教本始部·道教所起》雲:「今傳《靈寶經》者,則是天真皇人於峨眉山授於軒轅黃帝。」[33]另《三皇經》、《真文經》、《元氣論》、《泰一書》等道教典籍中也有關於此事的記載。至今峨眉山上仍有幾處關於天真皇人論道的遺跡。純陽殿宋皇坪上的授道台,相傳即是黃帝問道處,另又有軒轅觀及靜室道紀堂。據《元一統志》載:「十字洞在嘉定府峨眉縣三十里,洞口為十字,昕昏出雲氣,乃天真皇人論道之地。舊有觀宇,今為荊棘。」[34]胡世安《登峨山道里紀》載:「最奇者,莫如九老仙人洞。昔黃帝訪廣成子天真皇人,游此,遇一叟於洞外,詢有侶乎,答以九人,今名以此。」[35]現洞上建有「天皇台」(仙皇台)以志其事。軒轅橋即清音閣「雙飛龍橋」之左橋,相傳系軒轅黃帝游峨眉山時修建。另據《有像列仙全傳》載,來峨眉山受道於天真皇人的還有史通平和瞿武兩人。史通平於漢光武年間,從會稽來蜀,詣峨眉拜謁天真皇人,得受三一之法及五行之訣。在青神縣之北平山頂結廬煉大丹,龍虎成形,餌之,白日升舉。瞿武乃後漢犍為郡人。七歲時開始絕粒,服食黃精、紫芝。入峨眉修道四十年,師事天真皇人,得成仙道,常乘白龍往來,每系龍於彭山黃龍鎮灘上。今純陽殿右側之「升仙台」遺址,相傳是瞿武乘龍飛升之處。
《封神榜》上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的趙朗,字公明,人稱財神佛。相傳他曾在峨眉山九老洞中修行,洞中石床相傳是他修仙時遺物,今石床上供奉著他的塑像。他的三位師妹雲霄、碧霄、瓊霄,相傳也在峨眉山修道成仙,其修煉洞府即「三霄洞」。據《搜神記》載,周葛由「蜀羌人也。周成王時,好刻木作羊賣之。一日,乘木羊見人,蜀中王侯貴人追之,上綏山(二峨山)。綏山多桃,在峨眉山西南,高無極也,隨之者不復還,皆得仙道。故里諺曰:『得綏山一桃,雖不能仙,亦足以豪』。山下立祠數十處。」[36]今二峨山白岩溪上的葛仙洞,即葛由騎木羊修真處。《列仙傳》載,楚人周陸通,字接輿,「好養生,食橐櫨,木實及蕪菁子。游諸名山,住宿峨眉山。土人世世見之,歷數百年也」。[37]費士戣《歌鳳台記》雲:「按皇甫謐《高士傳》、葛洪《神仙傳》、宋劉孝標《世說注》,皆以接輿避楚王騁,夫妻入蜀,隱於峨眉,不知所終也。」[38]《莊子·人間世》中雲,孔子到楚國時,接輿游其門,藉歌鳳以勸諭孔子。明朝時的明光道人曾將普賢菩薩、廣成子、接輿共同奉祀在報國寺的前身會宗堂中,同享香火。
據《神仙傳》雲,東漢左慈,見漢祚將衰,天下亂起,深感值此衰亂之世,官高者危,財多者死,富貴榮華,實不足貪,乃學道。他曾來峨眉山隱修,今伏虎寺對面有一土丘,相傳為左慈衣冠墓;在洗象池側有「左慈洞」,據說為左慈當年隱修之處。據《新纂雲南通志·釋道》載,三國時的孟優,乃孟獲之兄,清靜好道,得異人傳授葯方。諸葛亮南征中,軍士誤飲啞泉,諸葛亮派人求孟優相助。孟優發葯給軍士吃後,均語談如常。後孟優入峨眉山隱居修道,不知所終。被民間尊奉為「葯王佛」的孫思藐(公元581——682年),相傳在隋大業年間(公元605——617年),曾來峨眉采葯。又於唐武德年間(公元618年——626年),來峨眉山牛心寺煉「太一神精丹」。當時煉丹處即今牛心寺後的丹砂洞,亦名葯王洞。如今洞周呈紫黃色,寸草不生,據說是丹葯熏炙所致。在峨眉豬肝洞上方5公里處,有洞名「八仙洞」,相傳為八仙聚會之處。純陽殿右的「十字洞」,相傳是仙人呂洞賓游此時以劍劃石而成,神水池側的「大峨」二字,也為呂洞賓手書。宋初著名道士陳摶,曾隱居峨眉,自號峨眉真人。大峨石上「福壽」二字,出於其手筆,字形近象形,由十字組成,據說:「福」字系「白鶴踏芝田」,「壽」字系「青龍蟠玉柱」。宋末時峨眉山麓曾建有陳摶祠。全真道南五祖之一的南宋高道白玉蟾,相傳曾來峨眉山隱修。現二峨山仰天窩下白岩溪旁的玉蟾洞為其屍解處,洞旁曾建有玉蟾殿。明朝高道張三豐,曾於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來峨眉山傳道並於多處留筆,原伏虎寺有他狂草的「唐宋詩碑」。另外,據史籍記載,曾有不少高道如:晉朝時的陸修靜,唐朝時的王仙卿,張煉師、楊煉士、李處世,五代時的楊仙公,宋朝時的邵琥等等,都曾在峨眉游訪參學,修煉道術。
魏晉時期,佛教傳上峨嵋山。道士們「吐納、導引、坐忘、心齋、守一」等內練法門,達到意與氣連、氣與神合的境界,形成氣功,為的是祛病延年以求長生不老。受華夏文化影響,僧人也開始普遍學習道家養生、吐納。
被魏孝靜帝稱為「神鸞」、梁武帝稱為「肉身菩薩」的曇鸞,曇鸞,生於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 476年)。雁門(今山西省代縣)人。圓寂於東魏孝靜帝興和四年( 542年)。還有一說圓寂於北齊天保五年( 554年)以後。曇鸞自號有魏玄簡大主,受到南北朝帝王和朝野僧俗的尊崇。葬於今山西省文水縣2006年日本佛教友人來文水考察,據史書資料記載尋得了曇鸞大師之墓,在今文水縣開柵鎮北峪口村,北峪口村原為曇鸞大師發跡之後傳道之地魏孝靜帝稱他「神鸞」;梁武帝稱他「肉身菩薩」。他一生弘揚凈土思想,奠定了凈土宗立宗的理論基礎,是一位傑出的凈土宗大師。曇鸞家近五台山,自幼受道教、佛教的熏陶。14歲到五台山朝聖,隨即出家成為佛弟子。他學習儒、道、佛各家的著作,尤對鳩摩羅什譯的《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譯的《百論》這四論有精深的研究,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大乘空宗學者。他認為曇無讖譯的《大集經》詞義深密,難以開悟,於是就著手為此經作注。中途積勞成疾,為了治療氣疾出門尋訪名醫,毅然長途跋涉赴南朝梁地求訪苦求道教名土陶弘景。陶弘景被其誠意所感動,傳其仙經。
不過,關於曇鸞法師用道教方法治病,還有另外一種說法,稱他從陶弘景處得仙經十卷,本想找到地方依法修煉。然而,行至洛下,遇到了天竺三藏菩提留支,曇鸞因問佛經中長生不死之法,可有勝過此仙經者?菩提留支日: 「是何言耶?佛教中哪有長生法?縱得長生,終輪回於三有耳。」即以《觀無量壽經》與曇鸞日: 「此是大仙方!」鸞拜而受之,遂焚仙經,專修凈業。
這里講陶弘景傳給他服氣法。精神抖擻的曇鸞辭別陶弘景,北歸途經洛陽時,遇僧人菩提流支。曇駕向對方誇耀自己學得長生不老術,對方大喝一聲,訓戒說:佛教里有《觀無量壽經》。於是曇鸞便拋棄服氣法,皈依凈土念佛,終於奠定了凈土教的基礎。此說是否屬實不得而知,但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佛道兩教的關系,耐人尋味,因為它主張佛教比道教高明。另外,道教所說的壽,佛教稱無量壽,這也非常有趣。《雲笈七簸》里有題為。縣鸞大師服氣法」的記載。此外縣鸞還曾想其學過本草學。曇鸞對彌陀凈土信仰最大的貢獻在於對彌陀凈土經典作出通俗的解釋,並簡化修行方法,他年青時代便恨佛典盤訶義深密,難以開悟」,因而註解之。他留世的主要著述有『往生論注》二卷,《略論安樂凈土義》一卷,《誠阿彌陀佛偈》。③由於早年學道,他還善於「調心練氣」為他人治病,因此「名滿魏都」。晚年著有《調氣論》、《療百病雜丸方》、《論氣治療方》、《服氣要訣麓》等。足見他並未放棄對道家養生學的信仰,反而更加精深。
北魏慧思被後世尊為天台宗三祖,他有著較高的佛教性功修養和宗教家的濟世情懷,但屢遭惡論師毒害,幾度垂死。身體傷害和飢寒長期妨礙了他的禪修,因此,他在誓願文中強烈表達了自己希望長壽以普度眾生的願望,稱「誓願入山學神仙,得長命力求佛道」。在慧思看來,佛法的修行目標是證得漏盡通(第六神通,也即佛教性功所達到的煩惱斷盡的「極樂」狀態),但修證前五種神通(慧思用這個佛教概念來借指神仙方術,即道教命功所達到的肉體長生安樂的效果)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因為「己身有縛能解他縛,無有是處」。所以他發願:「誓於此生作,長壽五通仙;修習諸禪定,學第六神通。」
慧思先以道教神仙方術修命,再以佛教定慧之學修性,開中國宗教史先命後性佛道雙修模式之先河。後來到北宋時期,金丹派南宗祖師張伯端更是以先命後性的模式融內丹學和禪宗為一體,延續了慧思的修行思想。
智顗是第一個中國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實際創始人,他在陳朝時期即提出了止觀雙運的修行方法(止觀是針對心性定力和智慧的訓練,仍屬於性功范疇),在長期止觀禪修中,智顗為了解決自己及徒眾身體上的不適和疾病,有條件地吸收了部分道教命功,將其融入了止觀修習的體系中。他在《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中認為,止觀修習前應該先調五事,即對飲食、睡眠、身體、呼吸和心理進行調適,其中就融匯了道教的修養方術,例如坐禪前後的按摩法,以及對百脈不通處的存思方法。而智顗在談到治病時,提到以吹、呼、嘻、呵、噓、呬六種息治療臟腑疾病,又認為「金石草木之葯,與病相應亦可服餌」, 這些都反應了智顗對道教命功兼收並蓄的態度。
可見,智顗實際上採取了一種融匯型的佛道雙修模式,他實際創立的天台宗也就具有了更多的本土氣息。後來,佛教廣泛採取了這種模式,例如少林武術吸收易筋、洗髓等道教命功而向內家拳發展,中國佛教這種特有的禪武雙修的風氣正反應了佛道雙修的普遍影響。
南北朝時期,佛教禪僧學行道教養生術者甚多。如北魏名僧曇鸞,曾赴江南就陶弘景學道教仙術,著有《調氣方》、《療百病雜丸方》、《論氣治療方》、《服氣要訣》等闡發道教養生術。後遇印度僧菩提流支,授以《無量壽經》,乃燒道教仙經,專意弘揚念佛求生凈土法門,被日本凈土宗奉為祖師。曇鸞的凈土宗著述中,雖不見仙學影響之跡,但從《道藏》中所存《曇鸞法師服氣法》看,他似乎並未完全否定道教養生術,而把佛教數息禪法融人道教養氣法中,形成一種具有佛道融合色彩的養生氣功,其法略為:寬坐,放鬆身體,「念法性平等,生死不二」,經半食頃,閉目舉舌奉齶,徐徐長吐氣一息二息,氣出入聲近旁人得聞,初粗漸細,十餘息後,聲僅自聞。凡覺有痛癢處,便想從呼氣中出。天台宗二祖慧思,在《入山誓願文》中表示為護法故,「願先成就五通神仙,然後乃學第六神通」,為此,他祈願諸聖賜以芝草神丹,療病除飢渴,「借外丹力修內丹」,把道教追求的煉養成仙作為通向佛教涅檠之域的橋梁。天台三祖智頡的禪學體系中,所述六字氣治病法,見於此前陶弘景輯的《養性延命錄》,引自《仙經》及《明醫論》,不見於印度佛典,當出自道教、中醫。天台九祖湛然,在文章中對道教煉養成仙說予以肯定。
佛教密宗之說多類道教,包括有道教所擅的服氣、服石、煉葯、外丹、符祭等方術,追求長生成仙,其與道教的淵源關系,可能早在善無畏、金剛智等人唐弘密之先。據印度傳說,1500年前(當中國南北朝初),有華人塔哈烏江至孟加拉一帶傳授中國密宗(即道教仙術)。印度教密宗經典《度母秘義經》、《摩訶支那功修法》、《風神咒坦特羅》、《須彌山坦特羅》等,皆稱印度密宗的「支那功」來自中國。根據泰米爾文密教經典,南印度密教的十八位「成就者」(修行完成了的人)之中有兩位來自中國,其泰米爾名字為博迦爾(Bogar)與普里巴尼(Pulipani),這兩位大師寫過許多關於梵咒、醫術和煉丹術的著作,他們於西元3世紀到印度伽耶等地傳播道教的醫學與化學思想,在印度的化學史與密教史上有重要地位。佛教密典中類似道教仙術之說,大概間接地淵源於印度教密宗,或直接源於道教。
《中國神仙大全》一書中,敘寫了唐末五代初峨嵋山道士揚仙公的驚人武功,說他從鐵匠鋪借來鐵錘自擊頭頂,或令人竭力亂打而毫無損傷,還常入森林中降虎伏豹。剔除這則記載中的神秘和誇張成分,也能領略到他的上乘氣功功力和過硬的技法。
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峨嵋山臨濟宗白雲禪師用華夏峨眉本有的氣功,創編了「峨嵋臨濟氣功」。據已故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巨贊大師(1908-1984年,江蘇江陰人)研究考證,白雲禪師原為道士,後皈依佛門。他精通醫
道士「坐忘」
學,將陰陽虛實和人體盛衰之機理,與武術中的動靜功法相融匯,寓內功導引按摩術、點穴、布氣、針灸於功法中,融養生、醫療、技擊為一體,創造出了一套獨具特色的臨濟氣功術。因為這種集醫、道、武術精華於一身的功法共有12節,後人稱之為「峨嵋十二樁功」。按照臨濟宗的規定,此功只能在宗內秘授,不得外傳,故民間知之甚少。康熙元年(1662年)湖北麻城孝感武舉姜一懷,來峨嵋山拜金頂朝天和尚為師,得「峨嵋十二樁功」真傳,後落戶於南充,嫡傳此功於後代。山西省中醫研究所醫師周潛川居士(1907-1972年,原籍四川威遠),著有《峨嵋十二樁釋密》(1959年山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周潛川將全部研究心得傳授與巨贊大師。巨贊曾經來川收徒傳授峨嵋十二樁功。受巨贊指導的傅偉中先生,於1982年和1985年,由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出版了《峨嵋臨濟氣功-峨嵋十二樁述真》和《峨嵋臨濟氣功-峨嵋天罡指穴法》兩書。這些書,對於峨嵋臨濟氣功走出佛門、流布社會、澤惠民眾做出了貢獻。此功分為文武兩拋和大小兩種練形法。練習文拋和小練形法,主要是祛病強身;練習文武兩拋和大練形法的,既能為他人診治疾病,又可以防身御敵。
在動功「峨嵋十二樁」的基礎上,後來又發展起了靜功六大專修功:虛步功、重錘功、縮地功、懸囊功、指穴功、涅磐功。其中指穴功--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最具威力,它融氣功、按摩、點穴、布氣和武功為一體,又可稱為「氣功導引點穴按摩法」。
南宋時期峨嵋山又有個德源長老,模仿猿猴騰躍翻滾動作,創編出一套猴拳。因為武藝高強的德源眉毛純白,人稱「白眉道人」,故這種拳術叫作「白眉拳」,一直流傳至今,現在四川、廣東、香港、澳門和美國、歐洲的華人,都有練習。德源長老還把峨嵋山僧道的武技資料搜集起來,結合身身的經驗,編寫了《峨嵋派拳術術》一書,從理論上對峨嵋武術實踐作了系統的總結。這本書是目前找到的有關峨嵋武術的最早文字資料。有學者認為,這本書是峨嵋派武術發展成熟並自成體系的標志。
鼎盛
明代,峨嵋派武術進入鼎盛時期,英才輩出,高手林立,其拳法更為精湛。上引明人唐順之的《峨嵋道人拳歌》,生動而形象地描述了明代峨嵋派拳術術的高超技藝,從起勢到收勢的全過程,其神態、勁力、身法、擊法、呼吸、節奏等各個環節,都記敘得細致入微。他用「忽而豎發一頓足,岩石迸裂驚沙走」贊其硬功卓絕;用「百折連腰盡無骨,一撒通身皆是手」頌其軟功柔韌;用「去來星女擲靈梭,夭矯天魔翻翠袖」形容其動作敏捷;用「險中吳巧眾盡驚,拙里藏機人莫究」概括其伸縮開合,變化自如,可謂精深之至。《峨嵋道人拳歌》其30句,是現今找到的頌揚峨嵋派武術的唯一專題詩篇。
峨眉山
除了拳術和氣功,峨嵋派的刀槍劍戟等十八般兵器的技法,明代時也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在中國武林中,峨嵋派的劍術和槍法是最著名的。據傳,峨嵋劍是僧人在「白猿二十四法」的基礎上逐步完善的,動作嚴謹,招式兇猛,擊法明快,以巧取勝。民國時期,清音閣李真法師內功深厚,劍術尤精,有「峨嵋劍仙」之譽,其門人遍及甘陝。明代著名軍事家、武術家程沖斗(安徽休寧人[2] )撰有《耕余剩技》,記述了「峨嵋槍法」、「白眉棍法」等技藝。清康熙年間,曾經師從朱熊占學習峨嵋槍法的明遺民吳殳(1611-1695年,號侖塵子,江蘇婁江人)著《手臂錄》,精確地闡述各種槍法,其中寫道「西蜀峨嵋山普恩禪師,祖家白眉,遇異人授以槍法,立機穴室,峨習兩載,一旦悟徹,遂造神化,遍游四方,莫與駕並。槍法一十八札,十二倒手,攻守兼備,破諸武藝。」可見其變幻莫測,精妙絕倫。在峨嵋槍法中,有治心、治身、動靜、攻守、審勢、戒謹、倒手等技法,大大豐富了峨嵋武術的理論。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峨嵋山大坪寺僧創編「浪子燕青拳」;五十五年(1790年),山僧模仿青龍白鶴之勢,創編「六乘拳」;嘉慶年間(1796-1820年),龍神堂極善法師從山上黑龍江的湍急迴旋水勢得到啟發,花了十年心血,創編出拳剛掌巧腿多變的「烏龍拳」。清末,仙峰寺神燈長老和紫芝洞清虛道長,與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各派武林高手交流,爾後回峨嵋山,苦心編出「峨嵋子午門武術」,以其多在每天的子、午二時練習而命名。其風格以子午拳為代表,還有子午槍、子午刀、子午劍、子午棍等器械技法。又有碧雲、靜雲二道長創「八封拳」;光緒三年(1877年)付雲和尚創「虎爪拳」。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記室」(秘書)何崇政(四川名山人),兵敗脫難後,削發為僧法號湛然,來往於川西、川東等地,以哥老會的組織形式,結交八方豪傑志士反清,曾經在峨嵋山住錫多年。他撰有《峨嵋派拳術譜》一書(亦稱《拳乘》),開篇有詩「一樹開五花,五花八葉扶。皎皎峨嵋月,光輝滿江湖。」其中「一樹」指峨嵋武術,「五花」指巴蜀的五個片區,而「八葉」則指四川武林中的「僧岳、趙、杜、洪、化、字、會」八個門扔。盡管現在四川武術界對「五花」有不同解釋,對八個門派是否都屬於峨嵋派尚有爭議,但足以說明峨嵋派武術博採眾長,其流傳之廣和門派之眾多。
峨嵋山
峨嵋派中有一種獨特的器具--峨嵋刺,形似女人的發簪,在特定條件下可以作為刺殺武器;還有玉女拳等功法。有些武俠小說將這些神奇功法和器具加以演繹渲染,甚至借虛構的武林高手之口,推衍出峨嵋派武術為某些尼姑、女俠開創,使不少人對峨嵋武術源流產生了種種誤解,很需要正本清源。
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峨嵋派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少林派、武當派相比較,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它特別強調內外兼修。其實,這三大派各有精微造詣,都講究內修外練,體用兼備,只是程度不同。少林派由僧人所創,大開大合,硬攻直上,搶先進攻,以腿法著稱,善於先發制人,屬於外家拳;武當派系道士所創,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動靜結合,借力打力、屬於內家拳;而峨嵋派則為道、僧共創,更加註重內外兼修。從上述「峨嵋十二樁功」和「天罡指穴法」可以看出,它既重視內氣的修練,又講究形體的結合,似快而慢,似柔而剛,剛柔相濟,長短並用。
峨嵋派在傳承中善於吸收和融會其他門派的功法,也給其他門派輸送了血液。他們在相互切磋中取長補短,不斷推陳出新。隋代末年,雲游到峨嵋山的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雲曇,就曾將少林拳法傳授給了峨嵋僧人。明代洪武年間,著名道士張三豐曾經到峨嵋山傳道,並向峨嵋僧人學習了火龍拳、通臂拳等,爾後回武當山創編了內家拳。這武當內家拳「六路十段錦」的歌訣,第一句便是「佑神通臂最為高」,明白地道出了它與峨嵋通臂拳的密切關系。清乾隆年間,善擒拿術的江西武術大師杜觀印,來四川傳授過「杜門拳」。光緒年間,廣西杜林有姓周號大俠者到峨嵋山與武僧共創「字門拳」。
Ⅵ 峨嵋派的創始人是誰
在中國武術界,峨嵋派與少林派、武當派鼎立而三始於明代,而武當與峨眉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得更為久遠。可是由於歷史資料的匱乏,能夠找到這三派起源的記載寥若晨星,故1985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武術史》也未能論述三派的起源和發展演變過程。目前關於這三派的起源,都只有傳說:少林派相傳是南北朝時期來華的古印度高僧中國禪宗始祖達摩傳授的,武當派相傳是古代道家所傳的,而峨嵋派則相傳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司徒玄空創編的通臂拳。
有「天下秀」美譽的四川峨眉山,在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位列第七。如《三皇經》雲:「人天中有三十六洞天,茲當第七洞天,一名虛靈洞天,一名靈陵太妙洞天。」《洞天福地記》雲:「第七洞天峨眉山,周回三百里,名靈陵太妙之天,在蜀嘉州,真人唐覽治之。」葛洪在《抱朴子》中雲:「峨眉……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據史籍記載,曾來峨眉修道和參訪的道教人物頗多,至今峨眉仍有不少與道教相關的遺跡。春秋戰國時期, 有不少文人方士修仙訪道隱居峨嵋山。據說有位武士司徒玄空,號動靈子,耕食於山中,在與峨嵋靈猴朝夕相處中,模仿猿猴動作,創編了一套攻守靈活的「峨嵋通臂拳」,學徒甚多。因為司徒玄空常著白衣,徒眾尊稱為「白猿祖師」。《中國武術史》記作「戰國白猿,始白名士,字衣三,號動靈子」。1989年四川科技出版社《四川武術大全》稱為「春秋戰國白猿公,字衣三,即峨嵋山的司徒玄空」。2001年版《樂山志》載為「白衣三,相傳戰國時仿山猿動作創編峨嵋通臂拳,攻防靈活,在峨嵋山授徒甚眾。」而東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列傳第九》中記載,女俠越女應越王勾踐之召赴朝廷途中,持劍與「自稱袁公」的老翁以竹過招,「袁公飛身上樹,變為白猿」。按這種說法,「白猿公」的傳說春秋時期就有了。趙曄是東漢人,那麼白猿公的形象至遲在東漢出現。具體時間就難以考訂了。明代抗倭寇名將唐順之(1507-1560年,江蘇武進人)在《荊川先生文集》中有一首《峨嵋道人拳歌》,其中兩句「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山中白猿授」,這與「白猿祖師」的說法一脈相承。
Ⅶ 《倚天屠龍記》中峨嵋派是誰創建的
郭襄是峨眉派創始人,神鵰俠侶裡面的人物,是郭靖和黃蓉的最小的女兒,為人正直善良,而且活潑可愛,長得也十分俊俏,對楊過很有好感,後來由於楊過和小龍女的關系,終身未嫁,還創建了峨眉派.。她的姐姐郭芙與耶律基成親後,隱退江湖,不問世事。耶律基曾是丐幫幫主。郭襄的雙胞胎弟弟郭破虜在蒙古大軍攻破襄陽城時堅決以死護城,終於死在蒙古軍刀下。郭襄與郭芙則僥幸得以活命。郭襄後來遍尋楊過小龍女未果,二十多年過去後終於看清世事,決定淡出紅塵,由是創建了峨嵋派。峨嵋派歷代掌門:第一代:郭襄第二代:風陵師太第三代:滅絕師太第四代:周芷若
Ⅷ 峨眉派掌門
金庸著名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通過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豐的弟子俞蓮舟對峨眉武術起源有一個"著名結論"--"俞蓮舟道:『恩師與郭女俠在少室山下分手之後,此後沒再見過面。恩師說,郭女俠心中念念不忘於一個人,那便是在襄陽城外飛石擊死蒙古大汗的神鵰大俠楊過。郭女俠走遍天下,找不到楊大俠,四十歲那年忽然大徹大悟,便出家為尼,後來開創了峨嵋一派。'"
說這個結論"著名",是因為它出自中國新派武俠小說宗師金庸筆下,並因《倚天屠龍記》在海內外的大量發行而傳播甚廣。由於金庸本人巨大的影響力和他書中常以史實夾雜虛構的寫法講述故事,使得他筆下的"野史"往往被很多人誤認為是"正史",因此,峨眉派是女俠郭襄所創,峨眉武術源自"九陽真經"之類"小說家言"竟使很多讀者篤信不疑。一些讀者甚至穿鑿附會地說:"郭襄的武功傳至滅絕師太、紀曉芙、周芷若等後世,峨眉派的許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劍法中的文姬揮筆、索女撣塵、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都是女子的姿態。又如峨眉派的著名兵器峨眉刺,又稱玉女簪,也是由女子發簪變來的。"
《武林》1986年第4期刊載的《峨眉拳》一文則稱:"祖師原為一道姑,後入佛門。師善技擊,善研各家拳法……積十三年,始臻大成,身旁弟子習之,呼之玉女拳法,同道相譽,稱峨眉拳,後弟子至峨眉山,偶諧其音,始稱峨眉,此拳名之始未也。"
"起於戰國,成於南宋"是本來面目
記者在近日的采訪中,通過對大量峨眉武術典籍資料的翻閱和對峨眉武術傳人的采訪,發現《倚天屠龍記》中的說法完全是金大俠的"想當然",並沒有任何依據。而《武林》所載一文《峨眉拳》也始終沒有被峨眉派傳人承認。而目前得到公認的卻是,歷史上的峨眉武術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而不是宋末元初;峨眉武術創始人是戰國武師司徒玄空,而不是郭襄女俠;開創峨眉派的應為南宋峨眉山白雲禪師和白眉道人,他們都是男人而不是尼姑。
在本次"峨眉武術文化論壇"上,四川省社科院特約研究員、樂山文化名人魏奕雄先生提出的"峨眉武術起於戰國,成於南宋"論述得到了與會武術名人、峨眉派傳人們的一致認同。據了解,魏先生對峨眉武術關注多年,經過對大量歷史文獻的考證,才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魏先生告訴記者,戰國時期的司徒玄空,號動靈,耕食於峨眉山中。他模擬猿猴動作,在狩獵術基礎上創編了一套攻守靈活的"峨眉通臂拳",據說學徒甚眾。因為司徒玄空常著白衣,徒眾們稱之為"白猿祖師"。峨眉武術正是發源於此。而宋朝以後,峨眉山作為普賢菩薩的道場,成為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僧人甚多,其中習武者不少。南宋建炎年間,峨眉山白雲禪師將陰陽虛實和人體盛衰之機理,與武術中的動靜功法相糅雜,相融合,創編出"峨眉氣樁功",因其類共有十二節,後人稱之為"峨眉十二樁功"。同一時期的德源長老模仿猿猴騰躍動作,編出一套猿拳,由於德源和尚眉毛純白,人稱白眉道人,所以武術界又將猿拳稱作"白眉拳"。白眉道人所著的《峨眉拳術》一書,從理論上對峨眉派武術作了系統的總結。應該說,這本書就是峨眉派武術發展成熟並自成體系的標志
Ⅸ 為什麼峨眉派的創始人是郭襄
這個結論出自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其中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豐的弟子俞蓮舟論起峨眉武術起源時說道:「恩師與郭女俠在少室山下分手之後,就再沒見過面。恩師說,郭女俠心中念念不忘一個人,那便是在襄陽城外飛石擊死蒙古大汗的神鵰大俠楊過。郭女俠走遍天下,找不到楊大俠,四十歲那年忽然大徹大悟,便出家為尼,後來開創了峨眉一派。」
由於金庸本人巨大的影響力和他書中常以史實夾雜虛構講述故事的創作手法,使得他筆下的「野史」往往被很多人誤認為是「正史」。因此,「峨眉派是女俠郭襄所創,峨眉武術源自『九陽真經』」之類「小說家言」竟使很多讀者深信不疑。
一些讀者甚至穿鑿附會地說:「郭襄的武功傳至滅絕師太、紀曉芙、周芷若等後世,峨眉派的許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其實,這種說法完全是將小說與現實混淆在一起了。
拓展資料:
《倚天屠龍記》是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連載於1961—1962年的香港《明報》,是「射鵰三部曲」系列第三部。
《倚天屠龍記》以安徽農民朱元璋揭竿而起建立明朝天下為背景,以張無忌的成長為線索,敘寫江湖上的各幫各派、各種人物的恩怨情仇,它把中國歷史上元朝的興衰和江湖道義、恩仇平行交叉起來。
《倚天屠龍記》把《明報》自《神鵰俠侶》以來所產生的影響進一步擴大,把讀者的眼光和注意力牢牢吸引和固定在了《明報》上。
Ⅹ 峨眉派的創始人是誰出自何處
真實的峨眉派創始人是春秋戰國時期司徒玄空,金庸武俠小說中是郭襄。
峨眉派之得名,是以上古修仙學道聖地峨眉山而起的,它與洪門天地會之「峨眉山」不同,洪門的「峨眉山」是山堂而出於虛構,峨眉派的「峨眉」是地名,是實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