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中的吃貨人物
⑴ 金庸小說中的書生才子在你心中誰是第一名
肯定是何足道,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人物,昆侖派前輩祖師,外號「昆侖三聖」,以琴、棋、劍、三聖著名。他自負才高有點小驕傲,上少林寺論劍,懂音律風度脫俗,清純不染;引郭襄為知音也。何足道頗有書獃子味道,也有令人尊敬的情操和道義感。偷走少林寺《楞伽經》(即九陽真經)的尹克西,臨死前良心發現曾告訴何足道轉達少林派覺遠襌師「經在猴中」。但因方言口音講不清楚,何足道聽成「經在油中」而轉達錯誤。他遠自西域來嵩山少林寺,不過是受一個素不相識的人所託。來傳一句十分莫名其妙的話,那便是什麼「經在油中」。然後糊里糊塗地跟覺遠打了一場,在落敗於張君寶後便立誓終身不履中土。因此《九陽真經》一直在猿腹中,直到數十年後碰巧為張無忌在昆侖山仙境所得。
⑵ 武俠小說或者歷史中比較有名的廚師
歷史上的十大名廚
1、伊尹, 有"烹調之聖"美稱,"伊尹湯液"為人傳頌千年不衰,為商初大臣,名伊,尹為官名.一說名摯.傳說他為了見到商湯.遂使自己作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說湯而被用為「小臣」.後任阿衡.委以國政.助湯滅夏.湯死後.歷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後.即太甲即位.因太甲不理國政.被伊尹放逐.三年後太甲悔過.遂迎回復位.死於沃丁時.一說伊尹放逐太甲.篡位自立.七年後太甲潛回,將其殺死.在中國食經廚行拜祖位列第五.
2、易牙,也名狄牙,為春秋時期名巫、著名廚師,精於煎、熬、燔、炙,又是調味專家,得寵於齊桓公,用為雍人.雍,古文作饔,是早餐、晚餐的意思.易牙作為雍人,就是專管料理齊桓公飲食的廚師.他擅長於調味,加上善於逢迎,所以很得齊桓公的歡心.在中國食經廚行拜祖位列第七.
3、太和公,為春秋末年吳國名廚,精通水產為原料的菜餚,尤以炙魚聞名天下.曾在太湖一帶"授徒五百",被尊為蘇廚之祖.
4、膳祖,為唐朝一代女名廚.唐代丞相段文昌的家廚,段成式編的《酉陽雜俎》書中名食,均出自膳祖之手. 在中國食經廚行拜祖位列第十三.
5、梵正,為五代時尼姑、著名女廚師,以創制"輞川小祥"風景拼盤而馳名天下.將菜餚與造型藝術融為一體,使菜上有山水,盤中溢詩歌.
6、劉娘子,為南宋高宗宮中女廚,歷史上第一個宮廷女廚師,稱為"尚食劉娘子".
7、宋五嫂,為南宋著名民間女廚師.高宗趙構乘龍舟西湖,曾嘗其魚羹,贊美不已,於是名聲大振,奉為膾魚之"師祖".
8、董小宛,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點,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名傳江南.現在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卷酥董糖,為她所創制.
9、蕭美人,清朝著名女點心師,以善制饅頭、糕點、餃子等點心而聞名,袁枚頗為推崇她,<隨園食單>中盛贊其點心"小巧可愛,潔白如雪".
10、王小余,清代乾隆時名廚,烹飪手藝高超,並有豐富的理論經驗.袁枚<隨園食單>有許多方面得力於王小余的見解
⑶ 女主叫姚樂樂的網游小說,網游背景是武俠,女主是吃貨
《網游之吃貨路人甲》唯我獨壞
當一隻吃貨穿進了一個沒有紅燒肉沒有糖醋排骨沒有鹽水鴨的世界腫么辦?姚樂樂就是這樣,在某一天穿進了一本讓她無比吐槽的書里。
好再最後姚樂樂找到了一個可以提供她無數美食的游戲,於是。。
哇!是小龍女啊!給我點玉蜂蜜漿吧!
啊!那是洪七公!拜託你帶我去御膳房吧!
……
內容標簽:游戲網游 未來架空 美食 穿越時空
搜索關鍵字:主角:姚樂樂 ┃ 配角:待定嘍 ┃ 其它:全息網游、美食、吃貨、武俠、林平之、葵花寶典、陸小鳳、九陽真經、神行百變
⑷ 金庸筆下的武俠人物都是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為何古龍筆下的高手只都啃饅頭
喜歡武俠小說的人都知道,金庸筆下的人物個個活靈活現。大俠聚在一起的時候也經常喝酒吃肉,讓人看著眼饞。而古龍也是一位非常知名的武俠大師。但是在古龍的武俠小說當中,武林高手們,卻是在吃饅頭。為什麼兩個人的寫作風格完全不一樣呢?其實這要從金庸和古龍小時候的生活條件說起。
當然金庸和古龍兩個人都是非常用心,非常敬業的人。不能說誰寫的不好。只不過相對比較來看古龍所描繪的更加細膩貼切,富有生活氣息。金庸所描繪的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表現出了英雄豪傑的豪爽豁達。古龍筆下的吃饅頭的描寫讓整個場景看起來更加的真實。
⑸ 金庸古龍武俠小說中的美食有哪些
金庸筆下諸位名廚,首推黃蓉黃幫主,重在心思竅妙,原創各色菜式屬於江浙菜的南料北烹風格,口味交融、做工繁復、用料精緻:
洪七公閉了眼辨別滋味,道:「嗯,一條是羊羔坐臀,一條是小豬耳朵,一條是小牛腰子,還有一條……還有一條……」「肉只五種,但豬羊混咬是一般滋味,獐牛同嚼又是一般滋味,一共有幾般變化,我可算不出了。」黃蓉微笑道:「若是次序的變化不計,那麼只有二十五變,合五五梅花之數,又因肉條形如笛子,因此這道菜有個名目,叫做『玉笛誰家聽落梅』。」
拿起匙羹舀了兩顆櫻桃,笑道:「這碗荷葉筍尖櫻桃湯好看得緊,有點不捨得吃。」在口中一辨味,「啊」的叫了一聲,奇道:「咦?」又吃了兩顆,又是「啊」的一聲。荷葉之清、筍尖之鮮、櫻桃之甜,那是不必說了,櫻桃核已經剜出,另行嵌了別物,卻嘗不出是甚麼東西。洪七公沉吟道:「這櫻桃之中,嵌的是甚麼物事?」閉了眼睛,口中慢慢辨味,喃喃的道:「是雀兒肉!不是鷓鴣,便是斑鳩,對了,是斑鳩!」……黃蓉仍是搖頭,笑道:「那麼這斑鳩呢?《詩經》第一篇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以這湯叫作『好逑湯』。」其餘如「二十四橋明月夜」等等,不一而足。
便是江南家常菜色和名菜們的描述,如《書劍恩仇錄》:
銀盆中兩只細瓷碗,一碗桂花白木耳百合湯,另一碗是四片糯米嵌糖藕。陳家洛離家十年,日處大漠窮荒之中,這般江南富貴之家的滋味今日重嘗,恍若隔世。《天龍八部》:
茭白蝦仁,龍井茶葉雞丁,無不鮮美爽口
魚蝦肉食之中混以花瓣鮮果,顏色既美,自別有天然清香但統而算之,精則精矣,卻基本是種「君子遠庖廚」的寫法。所有的筆下食辭,除二三處荒郊野外的吃食做法外,統統不寫過程,只以最後吃家口吻點評入戲。引而遁之,以走劇情為上。
所以古龍在後來總是忍不住捉狹地譏諷金大俠筆下的俠客英雄們「不缺錢」,鮮少閑暇時光。
古龍的小說則偏酒好肉,各種酒水大肉構成了他筆下一位位大俠的人生。而且鮮少浪費,也鮮少有主人公吃到身份不恰當的菜色,窮俠客偶爾歇腳,從懷中掏出的也都是硬面餅冷牛肉。
同時,古龍的吃食更多走在街頭巷尾,看過他的散文集《誰來跟我乾杯?》就可知其一二:這家店在一個樓梯口下,店是橫的,寬而不深,店門前有個大鍋,一鍋清湯,幾百牛肉,雜以牛鞭牛筋,爐火常年不熄,湯清幾乎可以見底,味鮮而純,要吃牛肉湯的,堂倌取巨勺舀一勺,取解腕刀割牛肉成片,配以姜絲,佐以辣椒醬酒,好吃。
牛無蛋,若有,則與人之蛋是一樣的蛋了,吃蛋補蛋,牛蛋據說也是男人的大補物,而且很不難吃。不吃辛辣的,可以舍沙茶用蕃茄炒,味道也不錯,只可惜店裡沒冷氣,吃完之後,如洗蒸氣浴,剛添加的新鮮荷爾蒙,十分中也要被蒸掉三分。
若問這家店叫什麼名字,大家都傻了眼,一起嘸牽羊,「無名」者往往反而很有名,也可以算是件很絕的事。正如《碧玉刀》的宋嫂魚一樣,古龍不寫不存在的吃食做法,寫得盡其生活氣息:
宋嫂魚就是醋魚。
魚要活殺的而且要清蒸才是最上品的,蒸熟了之後,才澆上佐料送席,所以送到桌上還是熱氣騰騰,那真是入口就化,又鮮又嫩。
正如成都的「麻婆豆腐」,醋魚叫做宋嫂魚,就因為這種作法是南宋時的一位姓宋的婦人所創始的。
但西湖水淺,三尺以下就是泥淖,魚在湖水裡根本養不大。
而且西湖根本就不準捕魚,在西湖捕魚,攪混了一湖碧水,豈非也就跟花間問道,焚琴煮鶴一樣,是件大煞風景的事。
所以醋魚雖然以西湖為名,卻並不產自西湖,而來自四鄉。
尤其是塘棲鄉,不但梅花美,魚也美。
那裡幾乎是戶戶魚塘,裝魚入城的船,船底是用竹篾編成的,比西湖的畫舫還大,魚在船底,就好像在江水裡一樣。
船到武林門外,在小河埠靠岸,赤著足的魚販子就用木桶挑進城裡去。
木桶里也裝滿了江水,桶上的竹籮里,還裝著一大籮鮮蹦活跳的青殼蝦。
在曙色朦朧的春天早上,幾十個健康快樂的小夥子,挑著他們一天的收獲,踏著青石板路往前走,那景象甚至比醋魚更能令人歡暢。
於是臨湖的酒樓就將這些剛送來的活魚,用大竹籠裝著,沉在湖水裡,等著客人上門。
西湖的酒樓,家家都有醋魚。
定香橋上的花港觀魚,老高庄水閣上的五柳居,都用這種法子賣魚的。楚留香時期,古龍寫的勾味與女子配色相宜:
只見艙門里已伸出一雙纖秀的手來,手裡托個大盤子。盤子里有兩只烤得黃黃的乳鴿,配兩片檸檬,幾片多汁的牛肉,半隻白雞,一條蒸魚,還有一大碗濃濃的蕃茄湯,兩碗臘味飯,一滿杯紫紅的葡萄酒,杯子外凝結水珠,像是已過浸過許久。金庸出身江南望族,一直到了香港也沒有掉過架,往來無白丁,也不大看得起粵菜而偏杭幫菜不細寫;古龍雖然父親是台北市長秘書,但是本身樣貌丑怪身材矮小,一生又偏好煙酒嫖賭,困頓於金錢,上窮碧落下黃泉地都吃了個遍。就像他早年確實是個沒見過什麼世面的小寫手:
「松柏連雲的慕龍庄中,演武廳外四側的長廊下,圍繞著每邊四十四張,四邊一百七十二張,一行首尾相連的大桌,首張桌上,是一隻全羊,次張桌上,是整隻烤獵,第三張桌上,是半隻紅牛,然後是十二隻燒雞,十二隻熏鴨,十二隻肥鵝,四瓶陳年的汾河竹葉青酒,然後又是一隻全羊……往後循環,只聞一片酒肉香氣,隨風四散,幾乎可達西安城外。」《護花鈴》及至有了名望,和各大出版社的社長們也稱兄道弟後:
「綴翠軒里,已擺起桌酒菜,有松江的鱸魚,洋澄湖的活蟹,定海的對蝦,江南的巨龍……這些本來絕不可能在同一時候,同一地方出現的鮮餚,此刻竟同在這桌子上出現了,這簡直像是神話……桌子上果然沒有肉……桌子上也沒什麼金杯玉盞,只是幾件瓷器——自然是精美的瓷器,有的甚至已是漢唐之物。」 《武林外史》可他從來不忘調侃那些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做派:
林太平慢慢地張開眼睛,瞧見燕七手裡的破碗,立刻皺起了眉頭,失聲道:「你們就用這種碗來喝酒?」
他說話的口氣就好象看到有人用鼻子吃飯、用腳拿筷子一樣。」
郭大路道:「不用這種碗喝用什麼喝?」
林太平道:「喝竹葉青就該用翡翠碧玉盞,用這種碗喝簡直糟蹋了好酒。」
郭大路笑道:「我看你還是將就點吧,只要閉起眼睛,破碗和碧玉盞也沒什麼兩樣。」
林太平想了想,道:「這話倒也不錯,但我還是寧可用壇子喝。」
酒壇就在他面前,他居然夏的捧了起來,仰起頭往嘴裡灌。
郭大路在旁邊干看著,看的眼睛都發了直。
直等半壇酒下了肚,林太平才抹了抹嘴,道:「好酒,下酒的菜呢?」
郭大路道:「下酒菜?」
林太平道:「你們喝酒難道不用下酒菜的么?」
郭大路笑道:「這你就不懂了,真正喝酒的人,喝酒都不用菜的。」
林太平又想了想,道:「這話也有道理。」
沒必要給二者分個高下,就像Yol大和張公子在這道題下的評述一樣:
作為一名吃貨,該如何寫好一篇食評?有哪些鍛煉方法?
這只是兩種觀點。
非說誰的美食才是美食,則未免偏頗。
⑹ 洪七公為何選郭靖為弟子
吃人嘴短,蓉兒的菜太好吃了
⑺ 《你我皆凡人》一一從金庸武俠小說里讀出來的現實江湖
我常常想,如果我們生在武俠小說里,在那個叢林法則盛行的世界長大,最終會成長為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郭靖?令狐沖?胡一刀?且慢說這些讓人肅然起敬的名字。現實可能有些無奈。
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難以進入江湖上那些頂尖的公司,比如少林公司、武當公司、全真公司。事實上,能有幸進入「秦家寨」這樣的區域性大企業,學上一門「五虎斷門刀」之類的技能,都已值得同齡人羨慕。
六神磊磊《你我皆凡人》這本書,讓我們作為一介凡人,來到金庸的江湖世界。用大開腦洞的方式告訴我們,江湖不比社會簡單:開會有開會的學問,戀愛有戀愛的法則,高手不好打交道,粉絲也往往難伺候;有些友誼你沒察覺,有些情不知從何而起;沉下去看,細節之中還有細節;站起身來,數百年其實是同一個故事。
金庸小說里的三位公關經理。
看著這個標題,我也以為六神磊磊在胡扯:武俠小說里是什麼世道,叢林法則盛行,一切靠刀劍和拳腳說話,這么混亂的市場環境,需要什麼公關經理?
想想也對,有個會唱歌的人,他可能是世界上唱得最好的,但要是沒人給他宣傳,他連唱歌的機會都沒有。
知道怎麼宣傳自己,就意味著擁有市場。
讓我們跟著六神磊磊一起腦洞大開吧,在嚴酷和復雜的江湖這個市場環境下,又有怎樣的公關工作?
先舉個一正一反例子說明:正面例子是郭靖,因為有了黃蓉這個得力的公關經理,為他經營公眾形象,大大幫助了「郭大俠」揚名天下,連郭家的紅馬和雙雕都成了消費者喜聞樂見的吉祥物。
相比之下,洪七公就缺乏一流公關人才,雖然也有俠名,但留下的是一個深入人心的「吃貨」形象。
反面例子是星宿派。這家公司不可謂不重視公關工作:公司一把手親自抓公關,全體成員群策群力搞公關,但由於沒有一位好的公關人才策劃統籌,星宿公司的公關形象定位、內容建設和技巧創新不足,每次搞市場公關總是產生負面效果,形象和口碑也越來越不堪。
所以,在武俠世界裡公關工作不但重要,而且非常重要。
那做公關工作最大挑戰是什麼呢?就是自己「信」與「不信」。
如果公關經理對自己宣揚的公司理念、企業文化都不相信,又怎麼談得上塑造形象、協調關系、優化受眾心裡環境?
第一位:南海鱷神,四大惡人公司的公關經理。
南海鱷神,一顆碩大的腦袋,一口尖利的白牙,一對放光的眼睛,一叢鋼硬的鬍子,一雙尖長的利爪,相貌非常醜陋。上身粗壯而長,四肢瘦削而短,污穢不堪。四大惡人公司的「喇叭」和發言人,忠於公司,至死不渝,很大程度上為四大惡人公司扭轉了公眾形象。是對自己的企業文化真服、真信的典型。
在《天龍八部》里,我們關於四大惡人公司的背景知識大多數來自南海鱷神的普及,包括四人的名稱、綽號、宗旨、性格等等,金庸都是借南海鱷神的口說出來的。
他是個稱職的公關和發言人,不但在四大惡人里話最多,嗓門兒最大,而且發言風格直率誠懇,幾乎有問必答,甚至問一答三,絕不搞閃爍其詞或無可奉告。
事實上「四大惡人」公司並不大重視公關工作,南海鱷神在董事會里只排名第三就是明證。但南海鱷神始終尊敬和擁護CE0段延慶,搞公關工作出彩而不出位,口口聲聲:「老大的話總是不錯的」,「他武功還是比我強得多」。
最終南海鱷神被老大殺了,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裡,這也說明公關工作是多麼難做。但自始至終,南海鱷神對公司的忠誠和信仰從未改變。
讀者們逐漸地愛上了他。如果沒有這位好公關經理,四大惡人公司的市場形象和人氣要差一大截。
南海鱷神留給我們的啟發是深刻的:一位公關經理,能做到始終忠於公司、忠於董事會、忠於投資人,忠於自己說的每一個字、每一個句話,終究會得到行業的信任和公正的評價••••••
第二位公關經理是李岩,是從「信」到「不信」的動搖的典型。
李岩是《碧血劍》里闖王李自成的公關經理。在公司創業初期,在研發產品、開拓市場的關鍵階段,李岩是有功勞的,特別是制定了那一句著名的口號「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
不要小看這一句口號,為闖王公司打開市場發揮了巨大作用。
到了後期,李岩的認識不太清醒了,觀念跟不上市場形勢的變化,對公司理念的信仰和忠誠開始動搖。
《碧血劍》中說,闖王公司的業務做進了京城後,李岩因為看到有的業務部門不太守規矩,有的員工犯了一點小錯誤,比如強迫性借住了幾間民房,借用了一些錢米,甚至和一些姑娘產生了強迫性的戀愛關系等等,他就想不開了,說了不少牢騷話,甚至「氣得說不出話來,臉色發白,騰的一聲,重重坐在椅中」,用類似的舉動宣洩自己對公司的同事的不滿情緒。
最後闖王當機立斷,把李岩一腳踢開,清除出了董事會,而後又把他和老婆一舉除名。
李岩經理的深刻教訓是,創業團隊最難接受的是信念動搖。對於公司的既定方針和戰略,你不但要信,而且要始終相信,永遠相信。像李岩這樣先是相信,然後又不信了。還不如從一開始就不信,免得搞得自己很難過,也搞得整個創業團隊都很難過。
第三位公關經理,是神龍教公司的陸高軒。
他心裡對公司理念從來都不忠誠,對團隊的戰略從來都不信的「補鍋匠」的典型。
對於神龍公司的市場戰略,對CEO洪安通先生的理念,他從來都談不上什麼信念,也談不上什麼忠誠,不過是為了保住自己在創業團隊的位子,揣度著CEO的心思,拚命地把「文章做得四平八穩」,搞些縫縫補補的工作。
比如韋小寶胡說八道有一篇唐代碣文,預言洪教主要「仙福永享,壽與天齊」。公關經理陸高軒明知道是假的,不但不戳穿韋小寶的謊言,反而順水推舟,偽造了一篇碣文來拍CEO的馬屁,這就是縫縫補補、欺上瞞下的典型。
後來神龍公司里一夥高管不滿自己被邊緣化,聯手造反,和洪教主斗得兩敗俱傷。關鍵時刻也是陸高軒跳出來搞妥協、搞調和,當「補鍋匠」,和洪教主一起重組董事會,讓公司這艘到處漏水的大船繼續開下去。
陸高軒經常補來補去,最後越補越漏,自己也沒落到個好。英明的CEO洪教主看見他就來氣,終於一把抓住了陸高軒,喝道:「都是你這反叛徒從中搞鬼!」然後重重一拳,打得他「雙目突出,氣絕而死」。
陸高軒經理的拙劣做法,最值得批判和反思。他不是一個公司的好員工和好戰士,只是一個公司事業的同路人。等到CEO洪教主自己都混到無路可走了,你一個同路人又能走到哪裡去?要知道,一個創業團隊里最不缺的就是補鍋匠。
看金庸的小說,有時候是「血淋淋」的事,慢慢地開始覺得迂腐起來——書上的愛情觀比絕大多數現代題材小說都保守;好多倜儻瀟灑的俠客其實好古板,做事好多條條框框;書上的成功學不夠黑,不夠狠,無法教人在競爭激烈的今天成功。
熟悉的江湖,六神磊磊在《你我皆凡人》這本書中以前所未有的視角,用金庸的坐標,講了那些發生在你我身邊的事。
結語:在這個浮躁喧囂的世界,根本沒有「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回事了。
別人都滿大街吆喝,你躲深山裡一聲不吭,酒再香誰聞得到?
你要把酒賣出去,必須得先把它捧出來,讓別人看到,嘗到,你才有機會。
⑻ 武俠劇里的那些人物,他們的錢財,是從哪裡來的
郭靖是不差錢的。
憑借著忠心鐵膽,郭靖早就在蒙古闖出了名堂,不僅成為了鐵木真的親信,甚至成為了金刀駙馬,親上加親。郭靖提出要南下中原赴約,成吉思汗當即賞賜了郭靖十斤黃金,作為盤纏。
當年的十斤黃金,可比十麻袋人民幣值錢多了!郭靖請黃蓉吃了一頓滿漢全席式的大餐,也只是花了一十九兩七錢四分。
黃蓉是富二代,不缺錢。
大俠他們的錢財,是從哪裡來的?
很簡單,劫富濟貧。
誰有不義之財我就搶誰的,至於救濟誰?當然是救濟自己啦,自己才是最窮的那個好么?
武俠小說被稱為「成人的童話」,既然是童話,自然要有理想化的東西。如果大俠也要為生計奔波,受經濟限制,和我等窮逼讀者一樣,那還叫什麼童話,誰還願意去讀。
所以在武俠小說中,錢不是問題,大俠從不會缺錢花,缺錢也可以很快搞到。這樣才方便快意恩仇,行俠仗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