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作家劉雲若
① 紅杏出牆記的介紹
小說《紅杏出牆記》,作者是劉雲若,講的是一個20世紀30年代發生在江南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峰迴路轉,語言流暢自如,靈動傳神,體現了作家高超的技巧和天賦。劇情簡介:報社工作的林白萍一日回家,發現妻子林芷華與好友邊仲膺同床共枕......
② 卧龍生的生平經歷
1930年生於河南南陽市鎮平縣。其父牛一珍,為一綢布小商人,其母王氏,生四男一女,卧龍生為老大。早年家貧,卧龍生讀到初中,就上了職校卧龍書院,後來他寫武俠小說,遂以此為筆名。卧龍生後來投筆從戎,他身高一米六八,瘦個子,連打槍也瞄不準,稀里糊塗當了個小兵。不久考上南京第四軍官訓練班。1948年隨軍去了台灣,當了十年兵,做到中尉。在軍營中,卧龍生不愛武器獨愛書,既讀中國古典小說,如《三俠五義》、《小五義》、《七劍十三俠》,又讀歐美小說,如《基督山恩仇記》、《約翰·克里斯朵夫》,還珠樓主、鄭證因、劉雲若成了他心目中最崇拜的作家.1958 年,卧龍生因故離開了軍隊,無事可做,為謀生計,學踏三輪車.一位朋友見他生活潦倒,便勸他:「牛鶴亭,你不是喜愛讀書寫作嗎?你不如試試,寫部武俠小說。」這番話使牛鶴亭豁然開朗,他寫了一部《風塵俠隱》,投給《成功晚報》,想不到一炮打響,連載一年,收益頗豐。
想當年,台灣軍人,月薪才五十四元;一個教師,月薪也不過九十元。卧龍生每千字可賣十元台幣,一月有二百八十元收入,一天收入可買八公斤米,以筆墨謀生,從此嘗到甜頭,便一發而不可收拾。卧龍生寫了二十年武俠小說,共計三十九部,達三千萬字,稿酬也很可觀。一部武俠小說可在四家報上連載,可謂「一雞四吃」,每千字在六十元左右。後來,卧龍生又涉足電視,當製片人,收入更加豐厚。買了好幾棟房子,常常在外揮金如土。不料在卧龍生在五十一歲那年,突然發了心臟病,而且是心肌衰竭,此病甚重,卧龍生幾乎不能走路,久而久之,經濟也產生了問題。
卧龍生談及往事,不勝感慨。他說: 「我是操筆墨謀生的,一日不寫,一日就無收入。當年有些積余,但我一生犯了三個毛病,一是運氣欠佳,每次投資總是失敗,把錢扔在水裡;二是喜歡賭博,把好幾棟房子輸在牌桌上;三是晚年生病,為治病花了不少錢。」故而,新華社在報上發了一個消息,雲卧龍生晚年貧病交加。當然,卧龍生不至於窮極潦倒。但他確實身體不好,六十歲出頭的人,已很衰弱,連走樓梯還要人攙扶,平時靠拐杖幫忙。他那時在台灣除了靠領取養老金外,還把當年寫的武俠小說在大陸出版,獲取些稿酬。這樣的生活,連雇一個保姆也難以支撐。
卧龍生娶妻楊雅美,小他二十四歲,同屬馬。此女子性格溫和而且思想保守。當年卧龍生在風月場中玩耍,與古龍是好友。他除了不酗酒,其他玩樂都跟古龍學習。他笑著說:「我會跳舞、喜豪賭,都是跟古龍學的。」古龍縱情聲色,中年夭折,卧龍生總算沒丟掉一條命,還算是運氣不錯;但卧龍生心臟病發後,楊雅美離他而去,兩人客客氣氣分了手,現在依舊是好朋友,但夫妻情分已盡。
談到武俠小說,卧龍生充滿興奮。他當年以武俠小說成名,以《飛燕驚龍》、《素手劫》、《金劍鵰翎》、《玉釵盟》、《降雪玄霜》為其代表作。因為他的名氣,大陸現出版卧龍生作品達一百餘部。據卧龍生自述,只有三十九部是他所作,其他都是偽作。問他寫武俠為了什麼?卧龍生說:「我寫武俠小說,主要是為了讀者。吸引讀者、滿足讀者是我創作的動力,我也盡可能在文字上提高文學修養。」此話與金庸、梁羽生、古龍、溫瑞安關於「俠與武」的論述大異。卧龍生早年的武俠小說以打鬥為主,以精彩的情節來吸引讀者。晚年融入歐美文學手法,把推理與武俠結合起來,這種風格與古龍相似,只不過卧龍生不如古龍天生機智聰明,故而成就也不及古龍。
卧龍生晚年曾與《新民晚報》訂了一個合同,將他寫的武俠小說《鬼刀·神劍·淑女心》交給《新民晚報》連載,連載時取名《夢幻之刀》,惜未完篇。
卧龍生為人謙和,談吐幽默,相比之下,與海外某些武俠小說家(譬如被吹捧為「南金北蕭」的跳樑小丑蕭逸)沾沾自喜、輕浮淺薄之狀不可同日而語。
③ 劉雲若的人物評價
劉雲若是一位才子,也是一位情種。20世紀20年代,他就成為一位以言情小說見長的作家,一生寫過四十多部作品。在他的筆下,社會風情、世態滄桑、時代折影、命運無常都十分鮮活,對人生人情有深切的感悟。
30年代的舊天津,連載於各大報紙的小說中,以社會言情小說家陳慎言和武俠小說作家趙煥亭的小說最受天津讀者歡迎,但這二人卻不是天津人。劉雲若的走紅,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天津作家寫天津人的小說。劉雲若的小說之所以受到天津讀者歡迎,是因為他太熟悉天津這塊土地、太熟悉天津的底層社會了。在劉雲若的長篇小說《小揚州志》的開篇中,他對此直言不諱:「……記得有一個人能說六國語言,人家問他哪一國話說得最好,他回答是中國話最為精熟。這是實情,因為他是中國人啊!於是在下既是中國人,又是用中國字寫中國事,便不盲從當代名家,把中國人都寫成外國式,因而也不能使擔水賣菜的人,說話都帶些西洋哲學家意味,這是我於讀者最抱歉的。至於這一篇該說些什麼呢?俗語說:『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在下不敢吹牛,倘若早生三十年,大約可以在天津弄個一品大秀才玩玩,譬如有人問我:你這秀才,對天下哪一處事最為明白呢?那我只能告訴他:對天下的事知道得最為親切。如此說來,在下既是中國治下天津生長的人,似乎不必好高騖遠,另去混說什麼,好照樣談談天津好了,所以就寫了這一部《小揚州志》……」
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40年代末,劉雲若的生命之旅,是中國歷史上所有內憂外患的濃縮。雖然其作品均是以都市青年的戀情為線,但卻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社會風貌。作品既表現出青年人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心態,又寫出了他們在愛情與國難沖突,如一幅幅都市生活浮世繪,描畫了芸芸眾生相,至今讀來仍有似曾相識之感。讀劉雲若的小說,初始很隨意,中間也輕松,但掩卷之後便會產生一種深厚。在評論界呼籲小說創作「返璞歸真」的當今,在長篇小說創作受到量多質次困擾,大批純文學期刊倒閉的今天,重讀一下劉雲若的小說,應該是大有裨益的。
沙大風在回憶劉雲若的這部小說給《天風報》帶來的知名度時說:「天風因春風為風行,春風因天風而益彰。」從此,劉雲若一發不可收拾,終成一代小說大家,被時人譽為「五百年來無此奇」。
劉雲若的摯友、著名學者劉葉秋等人說,劉雲若一天要同時為四五家報紙撰寫小說連載。每每在飲酒喝茶看戲洗澡的應酬間,逢報館伙計前來催稿時,他便隨手拿起身邊可寫字的紙張,從賬房借來筆墨,在嘴角舔舔或蘸蘸桌上的茶水便埋頭寫來,一刻工夫一氣呵成。寫就後撕下一行字放入口袋中,以備翌日續寫所用。而所寫字數與當日報紙所預留版位字數恰好相當,而且字體工整清晰,是當年排字工人最喜歡的「內行字」。甲報伙計剛走,乙報編輯又到,於是他又如法炮製另一部。隨後丙、丁報館伙計依次到來,他便依次續寫,且情節各異互不相混,各部書中的故事發展與人物音容笑貌日後連讀精彩各異,宛如精心構思反復修煉之作,即使放在今日觀之也是民國通俗小說中的精品。他這種寫作方式一時傳為美談。
倪斯霆在《從張恨水陳列館開館所想到的》文中稱:「……以張恨水為代表的這一代通俗小說作家的最大悲劇,就是當初他們是以通俗小說出名成家,但後來隨著輿論界的偏見與誤解,他們又總是『悔其少作』,產生一種自怨自艾自輕自卑的心理。四十年代戰斗在重慶的張恨水尚且如此,遑論在當時也是以寫通俗小說成名的劉雲若、還珠樓主、宮白羽等人了。以著名言情小說作家劉雲若為例,盡管他曾被鄭振鐸、徐鑄成等人認為其小說藝術要超過張恨水,但其至今仍難在文學史上被安排一個合適的位置,為其建立紀念館更是難以想像。何故?偏見使然。據悉,天津歷史博物館擬建天津近代名人蠟像館,欲將劉雲若與宮白羽收入。
民國時期天津社會言情小說作家劉雲若的《粉墨箏琶》、《紅杏出牆記》等,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後都在熒屏熱播。幾家出版社也將劉雲若多部作品重新出版,使他成了繼張愛玲等人之後,又一位走出歷史煙塵的民國「出土」名家。
④ 尊嚴的名人故事
有關尊嚴的名人故事大全
引導語:對人來說,最最重要的東西是尊嚴。下面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有關尊嚴的名人故事大全,歡迎閱讀!
尊嚴的名人故事:張衡數星星的故事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縣石橋鎮)人。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兒時的張衡天資聰明,態度謙虛,特別喜歡思考問題。他對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都充滿了興趣。早上帶著露珠的花朵,中午高懸天空的太陽,晚上天空中皎潔的月亮、一閃一閃的星星都讓他產生了無窮無盡的聯想。他總是跟在父母身後問這問那。
有一次,他和母親一起到田野中挖野菜。出去的時候,太陽剛剛從東方升起,紅艷艷的,煞是可愛。他不經意間看見了自己的影子是那麼長。他想,我要是長得像影子那樣高大多好哇。不知不覺到了中午,母親挖了滿滿一籃子野菜。他跟在母親後面,一蹦一跳地走著。「咦!影子哪裡去了呢?」他驚奇地叫道。低頭一看,影子縮成了一團,踩在腳底下。張衡趕忙問母親這是怎麼回事,母親說這是由於中午到了,太陽升得最高,影子就會變短縮成一團,到了傍晚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影子還會變長的。
回到家裡,張衡一直關注著自己的影子的長度。他發現真的像母親說的那樣:傍晚時分,自己的影子又變得像早晨時那樣長。他感覺自己又學到了一點新知識,高興極了。
一個夏天的晚上,父母帶著小張衡一起到打穀場上納涼。這是人們一天當中最快樂的時光。大人們一邊搖著扇子,一邊海闊天空地聊天;孩子們則嘰嘰喳喳地玩得不亦樂乎,一會兒捉迷藏,一會兒過家家。只有張衡一個人不聲不響地呆在旁邊,望著茫茫夜空,嘴裡還小聲默念著「一個,兩個……」母親以為他白天跟自己出去累著了,就說:「衡兒,你要是累了就自己回屋裡歇著吧,不要愣在那裡,丟了魂似的。」張衡好像沒聽見,依然站在那裡,目不轉睛地望著蒼穹。
父母見他沒吱聲,也就不再管他。又過了好一會兒,大人們都睏倦了,接二連三地回家睡覺了,他還在那裡望著天空。這時,一個大點兒的孩子過來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咳!傻了,老瞅著天上干什麼,那上邊又不會掉金豆子。」張衡這才回過神來,揉一揉酸痛的脖子說:「誰指望天上掉金豆子了,我在數星星。」此語一出,大家都愣住了。「什麼,什麼,數星星,真新鮮,還有數星星的傻瓜。那我問你,數清了嗎?」那位大哥哥問。「我還沒有數完呢,不過現在己經數到一千多顆了。」
旁邊的一位老爺爺插話道:「孩子呀,別數了,天上的星星是數不完的。這些星星無窮無盡,飄忽不定……」張衡卻打斷老爺爺的話:「才不是呢,那一片天空就只有一千多顆,只要我堅持數下去,肯定會數完的。」老爺爺被張衡的執著精神打動了,一下子不知道說什麼好。
張衡的父親趕緊過來打圓場:「不許這樣跟老爺爺說話。」張衡意識到自己的不對,連忙向老爺爺道歉。但他回過頭來,還是想跟父親辯解一番。父親早看出他的心思,就說:「衡兒,我知道你的想法,但你這樣挨個數是不行的。天上的星星分布是有規律的,你要按照這些規律,把它們分成一個個星座。這樣才會把它們弄清、記牢。」
小張衡點了點頭,按照父親說的去做,果然又認識了許多新的星星。
隨著年齡的增長,張衡的求知慾越來越強烈。當時,各種自然災害頻繁地發生,地震帶來的災難尤為嚴重。它來無影去無蹤,一旦發生卻極具破壞力。這引起了張衡的思考。他想,能不能製造一種在地震發生後准確測定其方位的儀器,以便及時調撥物資進行救援。定下目標以後,他查閱了大量關於地震的資料,並且多次實地勘測。
有時,張衡為了獲得第一手資料,親自來到剛剛發生地震的地方,測量大地的震感。有一次,他把測震儀插入大地,剛要讀取數據,一波劇烈的餘震襲來,離他不遠處的一道土牆轟然坍塌。幸虧他眼疾手快,往旁邊一跳,才躲過一劫,不然肯定要被砸成肉泥。他拍拍身上的灰土,繼續看儀器上的數據。遠處的老百姓十分不理解他的做法,認為他簡直是發瘋了。但張衡不為所動,仍然夜以繼日地研究地動儀。
不久,地動儀成功間世了。
尊嚴的名人故事:人人都是鋼鐵
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這位教授是一個傳奇人物。他7歲開始攀岩,17歲那年,在一次登山事故中,他雙腿被截肢。之前,他被認為是美國最好的登山運動員之一,之後,醫生給了他一副假肢,然後告訴他,你永遠不能再爬山了。
3個月後,他扔掉了那副假肢,然後自己造了一副假肢,可以根據山的地形自由伸縮,很快,他就攀上了比出事故前更高的岩壁。他的登山同伴們一開始對他充滿同情,但很快,他們開始喊不公平,因為他的「超級腿」給了他不公平的優勢。
那場事故後,這個以登山為人生全部夢想的少年迷上了物理學,因為這是設計假肢的知識基礎。本來對讀書毫無興趣的他上了大學,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電子工程學位,在哈佛獲得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之後重返麻省理工學院繼續博士後研究。
27年來,為了給自己一雙更好的`腿,他設計了各種各樣的假肢:登山專用的,走路專用的,跑步專用的……既然現在他的一部分身體是人工的,那麼他可以盡情地發揮想像力。
「當我還在跟自己的新身體打交道時,我把自己的腿看成是一雙巨大的鞋。一個人的鞋櫃里可以有很多鞋子,一個人也可以設計很多不同功能的假肢。」
按照文明社會的規則,如果一個人坐著輪椅,你不應該盯著輪椅看;如果一個人的走路姿勢怪異,你不應該盯著他的腿看。赫爾教授大概覺得這種文化潛意識很可笑。為什麼你們看不到他的假肢有多酷、有多強大呢?他甚至把他的假肢設計得很美很時尚。
「什麼是美?美在你眼中與在我眼中是不同的。」他指著桌上擺著的一個機械腿,淡淡地說,「我認為它很美,你可能認為它很醜陋,世界上很多人會認為它很醜。」
「為什麼?」
「因為它是機器,不是人,卻試圖模仿人的身體,我可以想像有人會覺得不舒服。」
「有人不願意觸摸一個人工腿,或者不願意跟一個有人工腿的人在一起,他們認為它們很醜。大部分人是這樣的,很多很多人……」
在他的實驗室里,這些人大概會昏厥過去。這里到處都是機器,電焊、電鋸,桌子、椅子、沙發上橫七豎八地躺著各種各樣的機械腿、腳踝、膝蓋、人工骨骼。
赫爾教授相信,在今天的時代,機器和人體的混合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這不是一件壞事。「世界上有一半的人都深受身體殘疾之苦,截肢、癱瘓、肌肉萎縮……即使你不遭遇這種悲劇,總有一天,我們都會老去,步履蹣跚,身體失去平衡。這么多的人類苦難,通過技術,是可以彌補的。」
在媒體實驗室,他的工作重心已經漸漸從假肢的設計拓展到如何使正常的身體更強、更快、更有效。他們發明的外骨骼,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能模擬自然步態的輔助系統,可以完全自然地行走。在他的設想中,這種外骨骼系統在未來50年內會演變成一種「移動平台」。就像人的第二層皮膚,人們可以穿上它,以最小的能量進行最快的運動。到時候人們會跑著上班,而不是開車上班。到了辦公室以後,他們可以把這套平台脫下來,掛在衣架上。
「我想它會很有意思,比車更有意思。」赫爾教授略帶神秘地笑著。不過,我實在想像不出那會是什麼樣的東西。人人都是鋼鐵俠嗎?
或許這就是赫爾教授的目標——有一天,機器不僅能完全代替人的功能,甚至超越人體的設計。
你以為人的身體是進化的終極嗎?
尊嚴的名人故事:讀書苦與讀書樂
人說「讀書樂」,讀書真的就樂嗎?邵先生自有高論——
「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階前草不除」:樂的是那個情調,痴迷沉醉於其中。不讀書,於別的,也能痴迷沉醉,也能「樂」。
說讀書樂,是百般地勸不愛讀書的人讀書,從「不讀書之樂」那兒拉過來。樂在自願。被迫讀書絕不樂。有幾分強迫有幾分不樂。小學要實行快樂教育,大人一樣。
職業性讀書不樂,因為不愛讀的書也要讀,壞書也要讀。不讀怎麼知其壞?其實讀一兩頁就知道了。
為了職業(或曰飯碗)讀書自然也不樂,比如組織大家自願讀什麼指定的書,被迫自願,是被迫還是自願?要支出時間,支出好心情,卻無收益。
原來有所收益才有樂,就是嘗到甜頭。讀書之樂,就是讀書的甜頭。各人各讀所愛讀之書,各有品味,「甘苦自知」,各樂莫讀書之樂。
別人我不知道,我小時候趕上留的作業不多,多有閑暇,可以讀書,即所謂讀閑書。
租來的武俠小說,鋤強濟弱,俠肝義膽,不但有報仇雪恨之心,而且有手到擒來的本領;言情小說,悲歡離合,柔情繾綣,歷經波折,終成眷屬。
還有「新文學」,小說散文劇本詩歌,中國人寫的,外國人寫的,大人世界之所有,孩子世界之所無;就是童話、寓言,也是別開生面,使我見到生活中少見之奇,《愛的教育》使我見到生活中少見之愛。
書給了我所沒有的,幾乎開辟了另一個世界。
我買過專供教師用的教案資料,老師哪一課要講什麼,怎麼講,我就先知道了;我買過小學生範文選,發現有些入選之作平平,於是信心大增(可見不是「取法平上」,自幼便沒出息)。
後來發現《辭源》,有目的地查檢,無目的地翻翻,有問必答,無師自通;而且連類旁及,順藤摸瓜,相關條目,互為補充,那豁然開朗的快感,不下於後來按烹調手冊做出菜萊,按醫療手冊治好小病。
如果這叫讀書樂,一由有閑,二由無奈。嚴冬醋暑不得出門,「文革」動亂只能閉戶,尤其是親朋交往形同禁忌,唯有面對古人臥遊山水。既是解悶,也是休息,甚至可以得到激勵。
隨著年齡與世事,所讀書的范圍品位自有變化;而其中的樂趣,大抵不出早年的體會。只是圍繞著讀書,有許多不樂:書到「讀」時方恨少,有的被抄了,有的「處理」了,有的被人借去未還,有的想買買不到……
這是讀書外的不樂。讀書之內也有不樂。「讀三國掉淚——為古人擔憂」。小學時讀劉雲若《舊巷斜陽》,落馬湖雛妓的命運撼人心魄,至今難忘。不唯不樂,抑且痛苦。從書上知道了世上瘡痍,人間塗炭,明白了生死與滄桑、常情與悖論,許多事並不容易明白。也弄不清這是審美的愉悅,還是智慧的痛苦?
讀書樂屬於愛讀書的人,雖苦猶讀,才是真愛讀書者,所謂書痴,痴於書,殆亦痴於人事乎?
;⑤ 出牆記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鏈接:
《出牆記.》是由漠漠無雨所作。
⑥ 卧龍生武俠小說風格是怎麼樣的
卧龍生被譽為台灣武俠「四大天王」及「三劍客」之一,在古龍之前被稱為「武俠泰斗」。原名牛鶴亭,1930年生於河南南陽縣鎮平鎮。少年時就讀於卧龍書院,後投身文學,逐以此為筆名。1958年發表第一部武俠小說,從此一發而不可收,至今已寫了39部武俠小說。 卧龍生早在六十年代就是台灣的「武俠泰斗」,名列「台灣十大武俠小說家」之首。其代表作有《飛燕驚龍》、《玉釵盟》、《無名蕭》、《金劍鵰翎》、《岳小釵》等。
中文名: 卧龍生
別名: 牛鶴亭(原名)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河南省鎮平縣
出生日期: 1930年
職業: 武俠小說家
主要成就: 台灣武俠「四大天王」之一
台灣武俠「三劍客」之一
代表作品: 《金劍鵰翎》《飛燕驚龍》《飛花逐月》《仙鶴神針》《天劍絕刀》
簡介
卧龍生本名牛鶴亭,河南鎮庭人,1930年生。幼年從軍失學,但自幼喜讀武俠小說,頗有才思。 1955年由軍中退役,閑來無事,在友人慫恿下開始學寫武俠小說。 1957年以祖居南陽卧龍崗取筆名「卧龍生」一炮打響。1959 年《飛燕驚龍》出世,便奠定了他在台灣的「武俠泰斗」地位。他的作品,早期是取法於舊武俠「北 卧龍生派五大家」,而以「通俗趣味」大受歡迎;1965年以後,改走「半傳統半新潮」 路線,作品卻漸不如前。
成長經歷
1930年生於河南南陽市鎮平縣。其父牛一珍,為一綢布小商人,其母王氏,生四男一女,卧龍生為老大。早年家貧,卧龍生讀到初中,就上了職校卧龍書院,後來他寫武俠小說,遂以此為筆名。卧龍生後來投筆從戎,他身高一米六八,瘦個子,連打槍也瞄不準,稀里糊塗當了個小兵。不久考上南京第四軍官訓練班。1948年隨軍去餓台灣,當了十年兵,做到中尉。在軍營中,卧龍生不愛武器獨愛書,既讀中國古典小說,如《三俠五義》、《小五義》、《七劍十三俠》,又讀歐美小說,如《基度山恩仇記》、《約翰·克里斯朵夫》,還珠樓主、鄭證因、劉雲若成了他心目中最崇拜的作家. 1958 年,卧龍生因故離開了軍隊,無事可做,為謀生計,學踏三輪車.一位朋友見他生活潦倒,便勸他:「牛鶴亭,你不是喜愛讀書寫作嗎?你不如試試,寫部武俠小說。」這番話使牛鶴亭豁然開朗,他寫了一部《風塵俠隱》,投給《成功晚報》,想不到一炮打響,連載一年,收益頗豐。 想當年,台灣軍人,月薪才五十四元;一個教師,月薪也不過九十元。卧龍生每千字可賣十元台幣,一月有二百八十元收入,一天收入可買八公斤米,以筆墨謀生,從此嘗到甜頭,便一發而不可收拾。卧龍生寫了二十年武俠小說,共三十九計部,達三千萬字,稿酬也很可觀。一部武俠小說可在四家報上連載,可謂「一雞四吃」,每千字在六十元左右。後來,卧龍生又涉足電視,當製片人,收入更加豐厚。買了好幾棟房子,常常在外揮金如土。不料在卧龍生在五十一歲那年,突然發了心臟病,而且是心肌衰竭,此病甚重,卧龍生幾乎不能走路,久而久之,經濟也產生了問題。 卧龍生談及往事,不勝感慨。他說: 「我是操筆墨謀生的,一日不寫,一日就無收入。當年有些積余,但我一生犯了三個毛病,一是運氣欠佳,每次投資總是失敗,把錢扔在水裡;二是喜歡賭博,把好幾棟房子輸在牌桌上;三是晚年生病,為治病花了不少錢。」故而,新華社在報上發了一個消息,雲卧龍生晚年貧病交加。當然,卧龍生不至於窮極潦倒。但他確實身體不好,六十歲出頭的人,已很衰弱,連走樓梯還要人攙扶,平時靠拐杖幫忙。他那時在台灣除了靠領取養老金外,還把當年寫的武俠小說在大陸出版,獲取些稿酬。這樣的生活,連雇一個保姆也難以支撐。 卧龍生娶妻楊雅美,小他二十歲,同屬馬。此女子性格溫和而且思想保守。當年卧龍生在風月場中玩耍,與古龍是好友。他除了不酗酒,其他玩樂都跟古龍學習。他笑著說:「我會跳舞、喜豪賭,都是跟古龍學的。」古龍縱情聲色,中年夭折,卧龍生總算沒丟掉一條命,還算是運氣不錯;但卧龍生心臟病發後,楊雅美離他而去,兩人客客氣氣分了手,現在依舊是好朋友,但夫妻情分已盡。 談到武俠小說,卧龍生充滿興奮。他當年以武俠小說成名,以《飛燕驚龍》、《素手劫》、《金箭鵰翎》為其代表作。因為他的名氣,大陸現出版卧龍生作品達一百餘部。據卧龍生自述,只有三十九部是他所作,其他都是偽作。問他寫武俠為了什麼?卧龍生說:「我寫武俠小說,主要是為了讀者。吸引讀者、滿足讀者是我創作的動力,我也盡可能在文字上提高文學修養。」此話與金庸、梁羽生、古龍、溫瑞安關於「俠與武」的論述大異。卧龍生早年的武俠小說以打鬥為主,以精彩的情節來吸引讀者。晚年融入歐美文學手法,把推理與武俠結合起來,這種風格與古龍相似,只不過卧龍生不如古龍天生機智聰明,故而成就也不及古龍。 卧龍生晚年曾與《新民晚報》訂了一個合同,將他寫的武俠小說《鬼刀·神劍·淑女心》交給《新民晚報》連載,連載時取名《夢幻之刀》,惜未完篇。 卧龍生為人謙和,談吐幽默,相比之下,與海外某些武俠小說家沾沾自喜、輕浮淺薄之狀不可同日而語。
貢獻
卧龍生對武俠小說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 他成功地運用了還珠樓主的神禽異獸、靈丹妙葯、玄功絕藝、奇門陣法,鄭證因的幫會組織、風塵怪傑、獨門兵器,王度廬的悲劇俠情,朱貞木的奇詭布局、眾女倒追男等等,成功地博採眾長而融於一體,開創了既具有傳統風味又具有新境界的新時期武俠小說風格,成為一代「武林正宗」。 第二 由他倡導以武學秘籍引起武林風波以及正邪大會戰的情節結構,成為60年代台灣武俠的普遍模式,影響至為深遠。 第三 他的「武林九大門派」說法和「爭霸江湖」及武林排名的主題,雖然稍晚於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卻使它在武俠小說中普遍推行開來。
作品
《風塵俠隱》 《驚鴻一劍震江湖》 《飛燕驚龍》 《鐵笛神針》 《玉釵盟》 《天香飆》 《無名簫》 《絳雪玄霜》 《素手劫》 《天涯情侶》 《天劍絕刀》 《金劍鵰翎》 《風雨燕歸來》 《雙鳳旗》 《天鶴譜》 《飄花令》 《指劍為媒》 《翠袖玉環》 《鐵劍玉佩》 《鏢旗》 《血劍丹心》 《神州豪俠傳》 《寒梅傲霜》 《玉手點將錄》 《金鳳剪》 《飛鈴》 《八荒飛龍傳》 《無形劍》 《金筆點龍記》 《煙鎖江湖》 《搖花放鷹傳》 《花鳳》 《春秋筆》 《幽靈四絕》 《劍無痕》 《天龍甲》 《黑白劍》 《飛花逐月》 《劍氣洞徹九重天》 《金劍丹心》 《新仙鶴神針》
⑦ 劉雲若的創作生涯
劉雲若在其短暫的20年寫作生涯中,20餘部近兩千萬字的長篇巨制,均為不經意間或在游戲中「信手拈來」。
1926年,廣東人馮武越正在天津創辦《北洋畫報》,急需一位編報、寫稿能力強的編輯,王小隱便將劉雲若推薦給了馮武越,馮武越遂以百元月薪聘請了劉雲若為報社編輯。天津著名報人吳雲心在《天津報海鉤沉》一文里回憶劉雲若時說「……從工資數字上看,當時是不算少的,但是從工作要求上看,卻充分使用了劉雲若的力量。他要寫文章,編版面,校對,付印,一包在內。劉雲若後來在一部小說中寫了一個小報編輯,這個編輯,由編到校,什麼都干,還要為內掌櫃看孩子,當義務保姆。他寫得當然不免誇張,實際上是寫他自己,罵馮武越。劉雲若後來感覺到馮武越剝削太甚,拂袖而去。但若從另一個角度上看,劉雲若從一介書生,在社會上有了一定的名望,未嘗不是在《北洋畫報》一個時期鍛煉而成。這又反映了了馮武越能夠識別人才,大膽使用人才的優點……」正如老報人吳雲心所說言,劉雲若是一位極具創意和策劃能力的報紙編輯,他在《北洋畫報》擔任編輯時並無助手,編輯、校對均由他一手承辦,使該報在質量上達到了最高峰,劉若雲也憑此在天津報界小有名氣。此外,劉雲若還在做編輯之餘撰寫了大量的雜文和舊體詩詞,文章大都針砭時弊。劉雲若辭掉了《北洋畫報》編輯一職之後,改投天津《商報畫報》,成為該報主編,改副刊《雜貨店》為《鮮花庄》,並親自主持。為此,劉雲若拿出全部才力,將《商報畫報》辦得很有特色,意將《北洋畫報》比下去。
在《商報畫報》編輯部里,有一位編輯與劉雲若私交甚好,此人名叫沙大風,字天游,號沙氏樂府、挽譚佘室。沙大風和劉雲若相識於《北洋畫報》,當時沙大風在該畫報主編的欄目叫「戲劇專刊」,之後又來到《商報畫報》做編輯,又與劉雲若同在一個編輯部里工作。沙大風酷愛京劇,曾主辦過當時轟動天津的「四大名旦」選舉活動,與京劇界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私交很好。
1930年春天,沙大風從《商報畫報》辭職,一人獨自創辦了《天風報》,因此也得到了荀慧生的私下資助。沙大風在報紙出版之時,聘請劉雲若為該報副刊《黑旋風》的主編,並力邀劉雲若為《天風報》撰寫小說。因為在此之前,劉雲若曾撰寫過社會言情小說《燕蹴紅英錄》,但因種種原因,這部小說「惟以中道崩殂,未能問世」,但劉雲若的寫作才華,還是令沙大風極為器重和賞識。沙大風的這個舉動,正與一直想在長篇通俗小說上一試身手的劉雲若不謀而合。於是,劉雲若決定為《天風報》撰寫一部長篇社會言情小說《春風回夢記》。這部被劉雲若戲稱為「僅以游戲出之」的小說,正式在《天風報》上連載以來,大受天津各個階層讀者的歡迎,也使《天風報》在發行量上再創新高,使其躋身於天津報界之林。
1930年,他27歲時,其長篇社會言情處女作《春風回夢記》便在天津《天風報》上連載了,刊出後好評如潮,受歡迎程度甚至直逼當時「霸主」張恨水,並從此結束了天津通俗小說作家在天津大報大刊上只能「挎刀」不能掛「頭牌」的歷史。
1931年1月,大陸廣告公司出版廣告介紹《春風回夢記》時說:「……如溫犀禹鼎,燭物無循形,學士大夫與販夫走卒同為刺激感動……」要求續寫之函「在數千封以上」。 同年4月,《春風回夢記》由大陸廣告公司出版。
隨著《紅杏出牆記》、《小揚州志》殺青,劉雲若更成了平津報刊炙手可熱的作家,一時間約稿者紛至沓來,於是劉雲若同時為幾家報刊撰寫小說連載。他不打草稿揮筆成章,且寫作從不受時空所限,從書桌、床頭、枕邊、座椅、膝蓋,到書房、戲院、飯館、茶樓、澡堂,乃至煙館、廁所,都是他小說的產地。由於隨時都會被人催稿,他寫作時的紙張也五花八門,茶葉紙、糕點包裝紙、月份牌紙、煙盒紙乃至報紙邊、牆頭告示等均成為他小說的稿紙。
沙大風讓劉雲若在《天風報》撰寫發表長篇社會言情小說的同時,還讓劉雲若撰寫了大量的雜文發表,例如劉雲若撰寫的一系列《垃圾人物誌》,便是在《天風報》上發表的。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天津淪陷,劉雲若乾脆閉門寫作,極少與外界聯系,而沙大風則在天津淪陷之後不知去向,杳無音信。劉雲若這一時期抽大煙抽得很厲害,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劉雲若表達了自己的心情:故國遙看,愧未能芒鞋道左;小樓孤守,尚有志皂帽遼東。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4月,36歲的劉雲若撰寫的長篇小說《情海歸帆》由京津出版社出版單行本,作為劉雲若的朋友,沙大風專門為這部小說寫了序言:「天津橋上,有怪傑焉,劉子雲若是也。雲若抱不世之才華,聰明絕頂,文章猶其餘事,而乃不慕利祿,不求聞達,日處斗室,揮生花筆,寫人間世。舉凡脂粉地獄可悲可泣之事跡,盡入其腕底毫尖,使魑魅無所循形,有情終成眷屬。其文章之綺麗哀感,敘事之宛轉曲折,使人雒誦回環,不知個中人之是真是幻,其下筆有如神助……」
⑧ 紅杏出牆記的評論
劉雲若是30年代名噪一時的通俗小說家。與張恨水齊名,時稱「南張北劉」。其發表的第一篇作品為《春風回夢記》,其後又有《紅杏出牆記》、《情海歸帆》、《舊巷斜陽》等40餘部作品問世。其中尤以 《紅杏出牆記》最負盛名。《紅杏出牆記》以天津、北京兩城為背景,講述了幾個青年男女悲歡離合的故事。男主人公林白萍因撞見妻子芷華和好友邊仲膺的私情,傷心之下決定離開。芷華見丈夫離去,亦覺內疚,便拋下仲膺,去追尋白萍。然而趕到車站,發現白萍已經離去。故事的情節便由此展開。其間穿插若干男女的多角戀愛,而終以白萍和芷華的復合告終。
就《紅杏出牆記》而言,小說中的女子不僅有芷華、淑敏這樣受過新式教育的女性,也有龍珍、祁玲、柳如眉這類或出身於娼家、或為人小妾的女子,這些人物的言談、思想和作派都和傳統意義上的閨秀形象大相徑庭。就連出身於舊式家庭的小姐式蓮,也沒有傳統小說中閨閣女子的那種矯揉風氣。劉雲若的視角是平民化的,他所關注的是不同身份的人人性中一些共性的東西。比如芷華、龍珍和淑敏對於白萍,以及白萍、仲膺、式歐對於芷華,這些身份、地位迥然不同的人,在陷入愛情、為情所困時都回歸到人性的最質朴、最本原的面目,不論美、丑、賢、愚,都顯示出一種真淳的可愛。張恨水的小說,像《啼笑因緣》《金粉世家》等,往往以上層階級對貧寒女子的引誘以及貧寒女子對富貴榮華的貪戀,來作為小說沖突和悲劇的根源。社會貧富等級之間的壁壘貫穿著小說全篇。劉雲若的小說則有意泯滅這種等級之差。劉雲若筆下的人物,對於身份、地位是並不看重的,他們只是用情感說話,通過面臨情感問題時各自的思考、言行來表現自身的性格。他們所扮演的是情感角色,而不是社會角色,這和張恨水小說中的現實主義觀照迥然不同。像《紅杏出牆記》中愛慕白萍的龍珍,一開始見到芷華,尚且感到自卑,向芷華表明願意退居其次。後來發現芷華性格十分溫婉可親,並非凶惡的主婦一流,便逐漸和芷華親近起來。及至淑敏和白萍訂婚,她便為芷華覺得不平。在她看來,芷華才是白萍真正的妻子,他們二人的情分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此時的她已經不再拘泥於「正室」「側室」這種舊式的觀念,而是用情感來衡量婚姻關系了。又如式歐,一開始去見朋友給介紹的祁玲,被她的容貌和風儀所吸引。後來得知她是一位大戶人家逃出來的姨太太,便有些猶豫。但轉念又想這樣的美人實在是萬里挑一,即使是潛逃的姨太太又有何干,便又欣然應允了朋友為他們安排的約會。劉雲若的小說對人物的塑造超越了身份的界限,直接深入於心靈的洞察,將最不易捕捉和描寫的瞬息萬變的情感刻畫得淋漓盡致。也無怪鄭振鐸會評價劉雲若說「造詣之深,遠出張恨水之上」。
劉雲若的小說在價值取向上也是非常寬容的。張恨水的小說往往具有道德批判的色彩。對鳳喜的貪慕虛榮,以及金燕西的始亂終棄,都有著比較強烈的貶斥意味。而在劉雲若的小說中,我們幾乎看不到任何道德的批判,即使是違背道德的情感,在劉雲若這里也得到了充分的寬容與諒解。就《紅杏出牆記》來說,盡管是以妻子對丈夫的不忠為開端,但作家對妻子的所作所為並沒有任何批評之意。並借白萍之口對芷華和仲膺做出了諒解。而芷華面臨白萍離家出走時的愧疚,也不是道德上的自責,而是感到自己在情感上一分為二,對不起丈夫。此後式歐向她表白之時,她首先想到的也不是自己作為一個有夫之婦不能如何如何,而是覺得自己的感情生活已經一團亂麻,不想再搞得更糟。情感的判斷在這里取代了道德的判斷。至於芷華在失去白萍,白萍在失去芷華時,兩人都痛苦得死去活來,吐血不止,這又和魏晉名士的舉動暗合。頗有些「禮法豈為吾輩而設」的意味。大概在劉雲若看來,情感即是道德。內在的真淳的情感遠遠高於外在的虛飾的道德規范之上。
當然《紅杏出牆記》中也存在著一些瑕疵。前後情節時有矛盾之處,巧合的設置也顯得過於戲劇性,但瑕不掩瑜,這些缺點並不足以影響作品在藝術上的傑出成就。《紅杏出牆記》作為劉雲若的代表作品,它在文學史上的價值有待於進一步的發掘和評說。
⑨ 希望大家幫忙解答一下:劉雲若社會小說的諷刺特點(很急) 萬分感激!!!
劉雲若小說「諷刺」的特點。
(1)清楚小說諷刺的根本是真實,在社會中挖掘素材,與社會層面非常貼近。善於從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尋代、挖掘具有諷刺意味的因素,通過誇張或變形,使之形成諷刺。如《舊巷斜陽》中描寫從外面撿垃圾的場景,垃圾不但沒有清走,反而越堆越高,還撿來許多香蕉皮、桔皮和螃蟹殼兒,暗示此院中人也常吃這貴重東西。
(2)諷刺講究度。一般來說,對窮苦善良的下層市民的弱點,劉雲若的諷刺雖然也辛辣,但態度較溫和,所以這種諷刺仍不失為善意的諷刺。但對那些品行敗壞、靈魂丑惡的人物,劉雲若的諷刺則是無情的,表現出強烈的憎惡。如《小場州志》中寫一個高太太,嫁不出去,沒人敢娶,後來經哥哥嫁了一個窮職員,越發的胡作非為,捧戲子,給戲子認乾爹。說「太太的尊齒,本已凋落殆盡,向來安著假的磁牙,經月未見,竟自換了金牙,留神一看,在牙的中心,鑲嵌著各式各樣的翡翠,什麼雞心梅花、扇面、葫蘆、棋子、個個不同,配了太太的血盆大口,簡直像黃湯綠沫的糞坑,看著十分不雅。」其中蘊涵著對高太太極度的厭惡。
(3)諷刺採用多種手法。比如(1)誇張;(2)想法與目的背道而馳;(3)行為與想法相互矛盾。
⑩ 劉雲若的作家之死
有關劉雲若的死因,也有各種傳說,因為劉雲若身材魁梧,體質比較好,為什麼會突然心臟病發作呢?據資料記載,劉雲若的長篇言情小說《紅杏出牆記》早在日偽統治後期,即1943年-1944年間,由當時上海一家電影製片廠拍攝成電影,扮演林白萍、張芷華、仲膺、淑敏的男女主角分別是周曼華(男)、徐鳳(男)、孫景璐等四人。被搬上銀幕的小說,還有《粉墨箏巴》 ,童芷苓出演女一號大巧,項堃出演男一號程翥青。這部帶有抗戰色彩的影片,在四十年代末公映後,曾轟動一時。影片上映時,解放不久的天津,整個社會風氣對於《紅杏出牆記》之類的影片,抱著很強烈的排斥及批判態度,這也正是劉雲若所擔心的。據說,正是在解放後到劇場觀看了根據自己小說改編的電影《紅杏出牆記》後,回家後的劉雲若才死於心臟病的。關於劉雲若的去世,最先報道消息的是上海的《新民晚報》,接著,天津的《新生晚報》也開始刊登一些短文評說劉雲若及其小說。天津老作家肖海地曾在《今晚報》上撰文提及劉雲若的去世:「……令人遺憾和難過的是,在劉雲若去世之後,在他生前的好友中,天津只有一個人為他撰寫了一篇簡短的悼文,此人就是歌曲《全世界人民一條心》的詞作者招司。就是這樣一篇小小的悼念文章,竟招來一些人的責怪和非議,說不必為劉雲若這樣一位舊文人樹碑立傳……」劉雲若去世時,正是舊歷庚寅年正月初二,死後的凄涼是令人哀嘆的。劉雲若死後,留下夫人於頌熙及兩個女兒美文、美珠,美文13歲,美珠3歲。90年代末期,作家劉毅然、余華等人,曾將劉雲若的小說《紅杏出牆記》重新改編成長篇電視連續劇,播出後,竟受到廣大電視觀眾的好評與歡迎。這與當年劉雲若看了電影《紅杏出牆記》後心臟病發作去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