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少年行
① 以前看一本小說在武俠故事上看的,寫的一個叫吳二的,非常好看,誰知道書名叫什麼
是的,馬大志《英雄無歲》系列,分別是《三岔口》《西湖恨》《鳳凰游》《邊風烈》《暴風眼》《少年行》,計劃是寫十部左右,高中時期的最愛,天天報停書店期待他的作品。被主角吳二深深的迷住了
神鵰俠侶。
神鵰俠侶在不?金庸小說實在是太棒了,他的雕表現的非常的真實,而且他把雕戰力高,這種感覺我就想身臨其境,就像真正看到雕一樣,而且楊過後期實力簡直是屬於天下無敵,一掌下去無人能夠擋得住,就連那個金龍法王也被打的屁股開花。
一、楊過天下無敵。好像叫什麼進來的很厲害,就是兩個人都能夠合並的天下無敵的,也就是能夠打贏那個絕情穀穀主,這他們的招式確實也是比較新稽的,沒有見過,至於大家喜不喜歡,看了就知道了,推薦的人就只能推薦到這里了,我覺得他們一般那個兩個男女愛情故事。
總結一下,大家對神鵰俠侶可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我推薦一部也不妨礙大家去閱讀神鵰俠侶,神鵰俠侶楊過與小龍女,簡直就是天生的一對,但是他們之間總是經歷過愛情,分分合合,楊過在經歷愛情的挫折以後又痛失一臂,這種情感我感覺到非常深刻,所以再次推薦。希望大家能夠看好。
③ 誰知道少年行這游戲改編自哪部武俠小說
是一部叫做《魔女江湖》的小說,作者不出名。
④ 。求好看的古代武俠言情小說。
1.武俠言情當然強推 滄月。
滄月的武俠小說文筆華麗,背景恢弘,感情深刻,是我看過的最好的武俠言情了。愛情,親情,友情還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俠義,丑惡的或者美好的交織在一起,看完後會很糾結。
滄月就是織夢者。她的書每一本都很有特色。
強推《血薇》《護花鈴》《七夜雪》(這是成名作,超贊)!!!
聽雪樓系列
鼎劍閣系列
雲荒系列
其它:
1.《花鏡》
2.《飛天》(含《星墜》)
3.《夜船吹笛雨瀟瀟》(含《曼青》、《幻世》)
4.《滄海》(含《雪滿天山》、《夕顏》、《亂世》)
5.《星空》
6.《風玫瑰》
2.接著推薦 傾冷月
她的 且試天下 很出色。最後一句:且視天下如草芥,攜手同游笑天家。很讓人感動地說。男女主角都是驚才絕艷的人物。
這是該作者代表作了。
3.再推薦金庸的《白馬嘯西風》。這本書很有名的說,金庸最好的書了。
4.藤萍的 九功舞系列不可錯過!!! 香初上舞 是其中最好的,但是這是相對而言的,這一系列都很好!!好像有評價大意是說藤大「主角的缺陷也完美」。非常貼切!
5.不知道桐華的算不算。 《雲中歌》《大漠謠》即使不算武俠也不應該錯過。強大的歷史背景,恢弘的感情史詩。看得人能感覺 置身其中!
6.月上重火 非常不錯,晉江言情第一。天籟紙鳶是我很喜歡的作者,她的耽美也很好,全能紙。
7.柳暗花溟 《神仙也有江湖》《異世淘寶女王》 不錯!
不記得了。
其實耽美界也是能文輩出。言情看膩了可以嘗試的說。推薦幾個先
武俠:
小謝 《盜亦有道之九龍杯》 《盜亦有道之照夜白》
天籟紙鳶 《花容天下》 《天籟紙鳶》 (她最好的是《風流》)
陳小菜 《大劈棺》 《一刀春色》 不記得了
希望滿意。
⑤ 書荒啊~推薦一些武俠小說吧!
《慈悲城》——丁墨本月完結的,值得一看。大雁文學上有分章節看的,包括晉江上加v章節。
⑥ 求好看的武俠小說 不要修真的,最好是像鳳歌,時未寒那樣的新式武俠,拜託各位了!!!
上官鼎《七步干戈》《鐵令》
黃易《尋秦記》《大唐雙龍傳》《覆雨翻雲》《荊楚爭雄記》
血紅的《升龍道》《邪風曲》
奇儒《蟬翼刀》《大悲咒》
卧龍生《驚鴻一劍震江湖》、《飛燕驚龍》、《玉釵盟》、《天香飆》
慕容美《黑白道》、《風雲榜》
陸魚《少年行》
⑦ 武俠小說比較著名的作者有哪些~
第一名:肖逸[美]
成名作品:《七禽掌》
入選作品:《馬鳴風蕭蕭》、《甘十九妹》、《飲馬流花河》《七道彩虹》系列。
第二名:古龍(小說多如毛)
第一部作品:《蒼穹神劍》
成名作品:《浣花洗劍錄》、《絕代雙驕》
入選作品:〈絕代雙驕〉、〈風雲第一刀〉、〈七種武器〉、〈蕭十一郎〉、〈天涯�6�1明月�6�1刀〉、〈流星�6�1蝴蝶�6�1劍〉、〈楚流香〉、〈陸小鳳〉、〈邊城浪子〉、〈快樂英雄〉(此人作品極多,故入選時也多佔幾部,望大家勿怪)
第三名:梁羽生
第一作品、成名作品:〈龍虎鬥京華〉(呵呵)
入選作品:〈白發魔女傳〉、〈塞外奇俠錄〉、〈七劍下天山〉、〈雲海玉弓緣〉、〈萍蹤俠影錄〉、〈還劍奇情錄〉
第四名:金庸(梁金不可分,先說梁羽生,之後論金庸)
第一部作品、成名作品:〈書劍恩仇錄〉
入選作品:〈射鵰英雄傳〉、〈雪山飛狐〉、〈白馬嘯西風〉、〈神鵰俠侶〉(不知妥否?)
最無法排定的作品:〈天龍八部〉
五:司馬翎(台灣)
成名作品:〈關洛風雲錄〉
入選作品:〈劍氣千幻錄〉、〈關洛風雲錄〉、〈劍神傳〉、〈纖手馭龍〉、〈強人〉(作品均很勻稱,故只論此五部)。
六:卧龍生(台灣)
成名作品:《驚鴻一劍震江湖》
入選作品:《驚鴻一劍震江湖》、《飛燕驚龍》、《玉釵盟》、《天香飆》
七、慕容美(台灣)
成名作品:《黑白道》、《風雲榜》
入選作品:《風雲榜》
八:上官鼎(台灣)
成名作品:《沉沙谷》
九:陸魚(台灣)
入選作品:《少年行》
十、天笑(大陸)
入選作品:「三笑曲」。
⑧ 王十月的《少年行》
博文正文 王十月中篇小說《少年行》細評
作者:王十月 2009-09-11 11:01 星期五 晴
在網路上遇到這篇評論,轉存於此並謝作者.
王十月中篇小說《少年行》細評
「常」與「變」:激盪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鄉村世界
(轉自Aliwen的博客)
發表於《特區文學》2007年第5期的中篇小說《少年行》(作者王十月)同時被選登在《小說月報》2007年第12期,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已受到現代化進程影響的湖南一個叫煙村的小鄉村裡有五個青年,他們由於大體上相同的經歷和不同的機緣聚在了一起,開始了他們五個人的尋夢與追求理想的過程,經過一系列事件五個青年的追求理想之旅最終均受阻,且有兩人已經慘死於自己的家鄉,作者力圖深刻地把握在改革開放這個大背景下中國鄉村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常」與「變」及產生的陣痛,並對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鄉村社會的多個問題做出了獨特的判斷與思考。
一、城與鄉
《少年行》開篇點出了故事發生的具體時間:一九九零年五月五日,根據故事發生的場景及當時中國社會的現狀,將這一時間看成一個過程更為合適。那時,中國社會歷經十餘年的改革開放整體上處於一個轉型期,改革開放作為治國的重要方略和具體政策已經顯示出其正確性(經濟的持續發展及國家整體上出現突破性發展是其表徵),中國社會從改革開放實踐中獲益匪淺,尤其是大城市和東部更得到了前未竟有的發展。這些發展正影響著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中國的鄉村社會,與此相伴的是橫亘千古的鄉村家園開始迎接現代化的成果,並承擔著一種全新的、帶有現代大都市想像與實踐的思想觀念侵入其中時所遭受的陣痛。
在這一大背景下,作者首先對中國八、九十年代的新型城與鄉的關系作出了判斷。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鄉村經濟雖較以往有了較大的發展,但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遠未達到城市的水平,中國亦開始了前所未有的貧富差距擴大化之旅,農村經濟除了幾個模範窗口外大都長期處於低迷甚至凋敝狀態。經濟的差距反映在人的生活上便是城市的現代化以享樂(此處並無貶義)、休閑、消費為特徵的生活方式,而農村卻仍固守著千年來的耕讀傳家的生活理想,農民們期盼著風調雨順、糧食豐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為典範的生活狀態。此時,鄉村仍然是一個相對於城市的區域,但是二者的差距卻被作家進一步放入了傳統與現代的對立。[1]城鄉經濟發展在建國後三十年間差距並不明顯,但在改革開放後的中國,這種分化不僅造成了差距,而且這一不斷擴大的差距引起了中國鄉村社會與都市的對立、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的對立,最終指向傳統與現代的對立,《少年行》恰在這個意義上對城與鄉的關系做出了獨特而又深刻的判斷。
「西狗小學畢業後退學了,在家裡種了幾年地。他不喜歡種地,他的父母讓他去學瓦匠,可是西狗不喜歡當瓦匠,他說當瓦匠沒有出息。」「西狗的夢想是當歌星。它可以算得上是煙村最早的追星族了。有一段時間,他的偶像是小虎隊里的乖乖虎蘇有朋,他的房間里貼滿了小虎隊的照片,他還讓劉小手幫他做了個蘇有朋的發型。」西狗作為無業者(時其正小學畢業,事實上在城市中由於義務教育的推廣與普及,同齡孩子們正在上學)正面臨著人生的第一次取向與選擇。於是在現代化進程剛剛推進到農村時,當泥瓦匠與追星族當歌星這兩種嚴重不相容的追求遭遇的時候,西狗與父輩們的沖突便開始了,他們各執一端。這一沖突反映的是轉型期中國鄉村社會中年輕一代的選擇與價值取向,泥瓦匠的生活是延續父輩的生活理想,是鄉土中國傳統生存方式的延續,是鄉土中國農耕傳統的「常」,而追星族當歌星是當時城市青年均曾有過的追求,是現代中國在其現代化進程中與當時改革開放潮流暗合時在中國鄉村社會中引起的激盪在思想觀念與文化心理層面的反映。這種在改革開放大背景下的城與鄉的關系並不具對等性,《少年行》中所引出的城與鄉的關系完全是「城」作為強勢經濟體與文化體對鄉村普通民眾從思想觀念層面產生影響,鄉村中國在這一激盪中,它固有的「常」也開始松動,並萌動了某種「變」。鄉村內部以青年為主的新一代農民不再盲目認同父輩的生活理想,能很快地從觀念上脫離鄉土中國的束縛並走向對城市的全方位認可與痴迷。
在面對現代大都市對鄉土中國產生極大影響的同時,鄉土中國並沒有形成應有之勢給予回擊,它反以其千年不變的恆常在不動聲息地承載著這一切並進行了被動的自我維護與修復。農村經濟盡管衰落,但並未到崩潰狀態,農民盡管很窮,但他們仍然堅守著中國古老的耕讀傳家的生活理想,農村以承擔一切苦難的姿態總是在默默無息但又堅韌地存在著。趙大偉從「不良青年」群體中退出並心甘情願地順從且適應父輩們的意願,堅持不懈地延續著父輩們的生活理想同時也盡享著鄉土中國帶給他的似乎是渾然天成的寧靜與鄉土家園的那份幸福,他的在現代鄉土中國萌發的理想,終於在從「發廊」返回到「家」的這個過程中消失了。古老的鄉土中國自有一種面對任何外來沖擊的定力,生存於其間的鄉土中國子民更是一代又一代堅守著自己的鄉村家園,堅守著自己的生存信念和那份最純真的「地之子」的理想。
現代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發生的激盪延續到農村,具有強勢經濟和先進文化與思想觀念的大都市對農村的影響極其深遠,鄉村生活的庸常與大都市異樣的繁華之間的反差尤為甚,但鄉土中國在這一「變」之中卻仍然頑強地固守著它的「常」。「世變緣常」,當鄉土中國的子民遊走在「變」與「常」之間,並力求突破「常」實現更大的「變」時,他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二、小人物及其命運「重奏」
「文學關注的是這個文化空間如何決定人們的命運、性格以及體驗生命的特徵。」[2]於是《少年行》中的鄉村已經不是泥濘的山路和冰冷的水田,不是沉甸甸的擔子和殘破的茅屋,鄉村此時成為一個思念和思索的美學對象,一種故事、一種抒情、甚至一種神話,作家在關注城對鄉影響的同時,更在積極而又深入地觀察著生存於其間的人,中國鄉村這一受地緣規制的空間是如何對人們的命運產生決定性影響成了作家創作始終的思索。
《少年行》中主人公分別是:「我」(王紅兵)、西狗、趙大偉、四毛、劉小手,作品堪稱五人小史,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國鄉村五個無業青年聚在一起做著和民間傳統生存理想相悖的事。他們在自己的鄉村沒有地位,但他們卻是不約而同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現代大都市生活方式的影響,又都在一定時期內向這種生活方式作出了靠攏的努力,可這些努力「總被雨打風吹去」,甚為徒勞。作為身處鄉村社會無任何影響力的小人物,「命運」對於他們而言總是意味著一種主宰與支配的力量,在這種力量下,小人物的生命都顯得那麼脆弱與無意義,而且無所依憑。首先來看發生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鄉土中國的這一例慘劇。四毛「其實是一個有著遠大理想的青年」,從一開始「四毛經常對我談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出路在哪裡。」「他的心裡嚮往著英雄,嚮往著做一番大事業,可是那時的農村,並不像作家們筆下描寫的,是田園牧歌樣的生活,農村的氣氛是死寂的,是沒有生機的,是讓人窒息的。我們真的沒有出路,每個人都能看到自己的未來——娶妻生子,耕田種地,然後像我們的父輩一樣老去。可是我們不甘心這樣,不想過這樣的生活,又能過什麼樣的生活呢?」盡管理想之旅充滿著無盡的迷茫,但作為一個有志青年,他始終堅守著自己的理想,並藉此得以安慰,他始終堅信「冬天過去了,春天還會遠嗎?」可他的理想不久後便被「強暴」了,四毛成了「鴨司令」,然後被父親一次又一次的虐打。理想喪失之後,四毛的英雄情結卻並未終結,「四毛開始對人們說他是司令,四毛漸漸地就有了一個鴨司令的外號。四毛和他的鴨子們,果真有了很深的感情,我們這些兄弟,還有他殘暴的父親,我們這些被稱之為人的動物,漸漸地退出了他的思維,在他的世界裡只有鴨子。那些鴨子是他的士兵,他是指揮著那群鴨子的司令官。」在這里,他的生命得到了另一種成全,但又是何其殘忍,他成了「英雄」,可「英雄」死了,他的死近乎一種悲壯。中國鄉土傳統中的父子宗法倫理之情被顛覆了,並讓位於一種人與物之間的變態的情感。中國宗法社會與鄉村民間並不能為個體理想的實現提供一個多面的舞台,但「英雄」亦並非全需走上這個舞台,而可以以任何個體的方式完成自己的理想之旅、「英雄」之旅。於是命運對四毛而言有如一個滾動了千年的車輪至此呈現出一種「惡」的慣性繼續從他身上碾過,他的命運在鄉村社會的「常」中走向虛無,最後直至軀體的灰飛煙滅。四毛最終守住了一種絕望之絕望,在這個意義上,死是一種訣別的成全,他的死有更為壯闊的心路歷程,這種壯闊是個體最決絕的反抗與指歸。死在這個意義上有了另一種美學上的價值,有了另類的小人物心靈史上的意義。
中國的鄉土社會以無限的承載能力不僅僅在製造一個個生死場,同時千年來它仍以其經久不息的慣性在現代中國倔強地存在著,鄉土中國的子民們仍在堅強地延續著父輩們的理想,他們是「小人物」甚至是「灰色人物」,但他們有著自己對鄉土中國「常」的理解:一個人選擇了植物式的生活方式平靜地生活了下來,看上去似乎滿含了屈辱,而事實上他的這種植物式生存卻既是對於「命運」的退讓與屈從,反過來又顯示著一種退亦為進的生命力,沒有理想與激情,他們依舊幸福,他們的生命透著如植物一樣枯榮代謝的平凡生命自身所獨具的一份寧靜與庄嚴。《少年行》中趙大偉的生命歷程經歷了從「不良青年」退回到傳統的「地之子」,他的生命中沒有理想與激情,只有新婚生活的平靜與農耕生活得安淡,他在對於理想的拋棄與對命運的退讓、屈從中,透射出了中國鄉土社會橫亘千年的生命力。鄉土中國的農民們平凡庸常而又卑微地活著,他們在守「常」中亦自有一種封閉自足的庄嚴與淡漠的凝重,但他們的這種生活狀態並非沒有意義!中國鄉土社會直至今日仍能穩定,「三農」問題雖加劇但並未引起社會的動盪,他們功不可沒!他們的這種放棄理想、回歸鄉土的抉擇並不是人物的自甘墮落,反而恰恰意味著人在「命運」壓迫之下並未墮落,他們莊重地、負責地、體面而周全地活下去,成為中國鄉土社會的最後亦最有力的核心支撐。
作家在借對人物命運加以思慮所要表達的是他自己的思考。作家以一種糅合了諷刺與悲憫這兩種相互背離的感情態度的語調來表現一個更替時代所造成的人間世事的迅速更迭和人世悲歡的無常,人的生命在無常中走失,在一種堅守中隕落而且近乎某種悲壯。民間鄉土社會在應對現代化進程時的一種有力的堅守構成了傳統與現代的對立,民間也在這一對立中得以延續。在這個史詩性的意義上,身處鄉土中國的「小人物」及其命運動態式展示具有了某種美學價值。
三、現代性的批判走向民間
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對中國鄉村社會的影響極其深遠,是對中國鄉村從經濟到思想觀念上的一次深刻啟蒙,是20世紀中國社會第二次啟蒙,意義非凡,但同時又由於影響進程的極度不平衡性,其影響到農村極其有限。作者以一種反觀的姿態審視這種發展過程及其對鄉土中國農民產生的從經濟到思想觀念的嬗變時始終堅持著批判性視域與姿態。先來看三個關鍵詞的出處:
尊嚴!這個詞從只讀過小學的西狗嘴裡說了出來,讓我更加對西狗嘴佩服得五體投地,我當時幾乎熱淚盈眶。西狗說出了我的心裡話。可是四毛的父親才不管什麼尊嚴不尊嚴,他說,老子教育兒子管你卵事,你少管閑事,死一邊去,別人怕你西狗老子可不怕。
那天晚上,西狗對劉小說,你這小手理發店聽起來太土了,要改一個名字。劉小手說,改什麼名字好?西狗說,就叫深圳發廊吧。劉小手說,叫深圳發廊好嗎?我們這里可是在煙村,我們這里的人誰也沒有去過深圳。西狗說,你他媽真蠢喲,沒有去過才更有吸引力嘛。那時,我們已開始聽到過一些關於深圳的傳說,那個遙遠的南方城市,在我們少年的心頭是如何神秘,深圳成了我們這群懵懂少年心中的夢想。在我們的意識里,深圳是一個讓人熱血沸騰的地方,那裡遍地黃金,只要我們去到那裡,就會夢想成真。劉小手覺得西狗的話很有道理,於是果斷地將「劉小手理發店」幾個字用白石灰抹去,又弄了一桶紅油漆,讓我寫上「深圳發廊」四個大字。
那時我還沒有確切的偶像,西狗的偶像就是我的偶像。西狗的偶像一會兒是遲志強,一會兒是小虎隊,一會兒又是四大殺手。遲志強和小虎隊離我們的生活太遙遠了,而四大殺手卻離我們很近。我這里所說的四大殺手不是武俠小說里的人,而是我們那裡的幾個不良青年,那時,我們那裡的不良青年都有外號,比如我們煙村有五鬼十三妖,我、西狗、劉小手、四毛、趙大偉,我們就是那五鬼。而在這些不良青年裡面,最負盛名的就是四大殺手。
三個詞提出了三個問題。首先,關於「尊嚴」。鄉土中國是以封閉、庸常為特徵的,生活在這里的農民們共同遵守著已確立的宗法倫理秩序,這種秩序嚴格地尊崇長幼順序、強弱之序,以個體讓渡自己的權力共同實現集體權力對個體權利的超越為前提,是通過集體對單個個體的管制與支配發生作用的。而現代民主、個體等思想一經沖入鄉土中國,這種半宗法體系便首當其沖,「尊嚴」一詞的使用本身是一個符號,作者借用這一符號對宗法文化體系的殺人本質猛力一擊,是對鄉土中國的恆常的否定性評價。作為對鄉村批判依據的「尊嚴」一詞恰是現代社會及現代性的要求,是現代化進程中都市文明的顯現特徵之一,於是「尊嚴」一詞成為用現代性及都市文明來批判鄉土中國「惡」的一把匕首與投槍。
其次,關於「深圳發廊」和「不良青年」。 「深圳發廊」仍然涉及到當中國鄉土社會及其所處之鄉村在現代化進程之中,由於受到先進經濟域的各種意識的影響,作為仍處於閉塞與落後之狀態的鄉土中國子民對之保有的一種迷戀與嚮往。這里,「深圳發廊」只是作為一個符號顯現了那時鄉村中年輕一代對現代化成果的認可與嚮往,但改革開放所引起的現代化大潮在對封閉的農村造成沖擊的同時,鄉土中國並沒有也不可能立刻提供一個可以讓醒悟過來的有志青年成才與創業的「舞台」,也即鄉村半宗法體系的平衡性被打破之後一種新的秩序尚未確立,而舊有體系自身不足以維護其完整性時,「不良青年」應運而生。「不良青年」群體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具有其獨特性,不同於20年代的阿Q、賭徒吉順等(他們並不足以對他人造成危害),而80年代鄉村中的「不良青年」則對社會正常秩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從其產生伊始便對中國鄉村社會的慣常秩序,他人正常生活秩序及人身安全等產生極為不良的影響,且這種影響直接危及社會發展。作家在這個層面上對中國八、九十年代之交的鄉村及小城鎮做出了精微而又極為准確的「史」的考察,並歷史地批判了改革開放及現代化進程在鄉村中的推進所引起的不良後果,但僅僅是對這一進程的具體過程所暴露出的問題做出批判性質疑,作家並不是否定改革開放本身,這在過去的文本中很難見到。
最後,關於「吃人」。魯迅《狂人日記》中說「中國有四千年吃人的歷史」,而實際上這個歷史從來都沒有中止。《少年行》中讓讀者感受最強烈的無疑是四毛的死,前面已經論述,這里不再贅述,需指出的是四毛的死發生在改革開放及現代化進程推向農村之際並產生實際影響的時候。作家並不全部否定鄉土中國農民已有的生活方式,但對於他們「吃人」一事是持極力的批判態度,十五年後再反思此事「我一直對四毛心懷尊敬,他是一個英雄,是一個有想法的人,可惜的是生活沒有給他一個舞台。」鄉土中國以集體之力來合謀殺人,這個人生慘劇是由於個體理想遭遇宗法社會秩序、社會與個人不相容時由社會造成,而父親卻被推至這個沖突的風口浪尖上,父親成為社會壓迫個體的代言人,這便是文本寫出的另一種殘忍,又是極富戲劇性的一頁。作者在此思考的是鄉土中國本身慣常的殘忍,當這種殘忍亦成為一種「常」時,一旦遭遇「變」時,便盡顯其殺人本質。
作者在對八、九十年代鄉土中國社會做出深刻的比較與觀照之後,站在批判性的立場對鄉土中國在現代化進程的方方面面均做出出了批判,且有些是以往文學從未關注過的,更為可貴的是對改革開放在中國的推進及其影響做出了審慎而又中肯的反思與批判。
四、鄉土中國的文學想像及其嬗變
《少年行》透射出了與這個「偉大」時代的主流意識形態要求或者說時代精神不甚相稱的特點,文本之中並無多少歌頌性內容可言。雖寫農村與農民,但卻有著久已遠去的那種尖刻與深沉,與改革開放浪潮並不呈呼應關系,也不是《馬橋詞典》、《白鹿原》等九十年代出現並被稱為經典之作的民間立場及批判性,也與當下「三農」問題題材熱有著很大的距離,該作主題自身自有其模糊性。是已有的鄉土文學觀念所不能解釋的並發生了比較大的轉向,它重構了鄉土文學想像的空間,達到了對鄉土中國理解的高度與深度。下面我將著重論述鄉土文學精神在20世紀中國至此發生的轉向與回歸。
在「五·四」鄉土小說創作中「魯迅是站在『五·四』啟蒙知識分子的立場來書寫鄉土的,其全部鄉土小說都滲透著對『鄉下人』那種無法適應現代社會與文化變革的精神狀態的真誠而強烈的痛心和批判態度。」[3]由於魯迅既是接受了西方文化熏陶的「五·四」先驅者,同時又是與中國農民有著深厚血肉聯系的「地之子」,於是他一方面有著改造農業社會國民劣根性的使命感,另一方面也在深切地同情並關注著鄉土中國農民的悲與哀,因此「魯迅的鄉土小說呈現為兩種形態:其一是以《阿Q正傳》為代表的雖然不完全排斥情感內容但更具有積極主動批判意識的充滿著理性之光的形上之作;其二是以《故鄉》、《祝福》為代表的雖然不缺乏理性的燭光但更顯消極被動批判意識的充滿著情感形式的形下之作。」[3]理性之光能使作家帶著批判性的視角更深刻地把握鄉土中國的現狀,其後的20年代北京鄉土作家群和上海鄉土作家群的創作基本上傾向於《故鄉》、《社戲》式的內涵,那種「地之子」的鄉愁以人道主義的情感方式悄悄沖淡甚至消解了批判的鋒芒而大體上呈現出一種消極的悲戚和一唱三詠的哀嘆聲。而此後中國鄉土近百年小說的發展仍未取得突破性發展,理性精神不足。《少年行》也寫鄉村「不良青年」火拚,父親逼死兒子,封閉的鄉村中在「變」中的「惡」,且對其進行全方位的批判,在這個意義上文學能更好地發揮作為一種批判性思考的「武器」積極地對鄉土中國之醜陋與「吃人」進行批判,盡管由於篇幅有限,作家觀察點也並非達到全景式,但確實是向理性批判之旅邁了一大步,是對上世紀魯迅開辟的鄉土理性批判精神的延續與復歸。
鄉土文明其重要的一方面便是書寫工業文明進擊下的傳統文明逐漸淡出歷史走向邊緣的過程。上世紀20年代末沈從文開始書寫其「湘西世界」,他的鄉土小說也寫湘西部落社會在外來政治、經濟壓迫下的崩潰,也寫農民生活的掙扎,如《丈夫》、《菜園》、《長河》中寫農民悲劇。在中華民族整體衰頹異常的時候,沈從文的意義是開掘出了「五·四」啟蒙文學遺忘了的除了惡之外的另一種鄉村景觀和一種美,這種美可以再造民族新鮮的血液,可以使老態龍鍾的中華民族重新煥發活力,重鑄民族之魂。那時,在「啟蒙的文學」要求下,鄉土浪漫是被邊緣化了的,更不用說存在於湘西邊地世界的浪漫的田園牧歌,可沈從文卻用「夢」與「真」來構築一個超階級的「神話世界」,完成作者夢幻中美麗形象的文學顯現。三十年代的沈從文和四十年代的汪曾祺在城與鄉的對照中選擇鄉土世界來對抗都市文明與工業文明,而《少年行》中,鄉土中國亦處於新一輪的由於現代化大都市文明侵入鄉村時鄉村被邊緣化的過程,鄉村在這一對抗過程中並不是軟弱無力的,而是有著極其深遠的民間傳統底蘊並長期對農村產生重大影響。但這一對抗並不是作者借鄉村世界追尋一種「夢」與「真」,守望一種美麗的神話,顯現作為民族之魂的田園牧歌,而是暴露鄉村及其傳統的惡魔性因素,「我」十五年後以冷峻的神情、痛徹的心靈沉思這一往事,同時這一往事和其鄉村記憶作為一種批判對象而達到了書寫鄉土中國的另一種高度。
作家的創作似乎與20世紀卓有影響的小說流派有些差異,但正是這些差異卻以記憶與重構的方式再現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現代化進程推向農村時引起的激盪及在這一過程中中國農村及農民尤其是年輕一代農民的真實現狀,並對此做出了深刻的批判。
《少年行》僅僅是一部中篇小說,不可能全景式地反映現代化進程在中國的農村發生對鄉土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及現狀,但其畢竟為我們提供了觀照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鄉土中國久已離失的那面批判性「鏡子」。作家以獨特的視角敘寫與思考了某些鄉土文學的主題並對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以史為鑒,可以見興替」,更以批判性的立場提供了當下中國農村改革及「三農」問題解決過程的某些警醒。
小說具體內容閱讀請見中文網
⑨ 找一些好看的武俠小說,玄幻小說
《大唐雙龍傳》《相思門》
向你推薦一些
《宿緣》――作者:笑看天下
書如其名。主人公名蘇緣(宿緣?),原是女媧補天所用五彩石幻化而成(又是石頭蹦出來的?),少時與許仙意氣相投(和白蛇傳扯關系?),但命承天運,拜呂洞賓為師(是呂洞賓找他做徒弟)。修仙十餘載,斬妖除魔,然何為天道,何為善惡,何去何從。作者笑看天下將帶領大家進入追尋天道的仙俠世界。
該作行文流暢,文筆不俗。各種人物(妖怪)粉墨登場而又表現得活靈活現,不拘一格的呂洞賓,深情而又聰慧的牡丹仙子,單純而又調皮的鳳凰,無不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該作實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仙俠情緣》――作者:風杞
一段刻骨的情緣,一場跨越時空的愛戀,愛恨情仇交織成一張大網,無論是仙、是魔、還是人,都困在網中央,或庄、或諧、或喜、或悲,演繹了一出出人間百態,當一切塵埃落定,留下的不過是滿地雞毛。
仙俠情緣,第一眼看到它讓人想到了仙劍游戲,所以決定去看看。主角喜歡大自然,喜歡到處遊山玩水,這是也是能開始故事的起因,母親的去世,女友的婚變(雖然不是有意的),使他身無牽掛能安心的陪同他心愛的另一個她到異世去,如果不是如此,想他也不可能會那樣的乾脆吧!
跟其它小說一樣,主角太好,太帥,太溫柔體貼了,引得PLMM惹不住要喜歡他,害得另一個只能暗自傷神,就算大度得能接受,想心裡也不一定好受吧。喜歡主角對蘇MM的深情,也喜歡他對事的熱情,對人的真誠,所以喜歡這本小說,但並不是說這本小說就很好,太順的人生會讓人懶怠,作者大大啊!你還是讓他多受點苦,讓他慢慢地更成熟,更勇敢,更可愛吧!
莽荒仙俠傳》――作者:秦茗
主角的出場鏡頭有點意思,打破人們固有的聯想。故事才剛開始,古靈精怪神神秘秘的主角夾在一堆貪戀寶物的靈異之中將會有何作為?幾方人物的出場井井有條,情節緊湊,角色形像生動。
我通靈你在意嗎》――作者:小樓
初看題目,還以為是一篇有恐怖色彩的鬼故事,但看了文章後感覺不同。文章內容並沒有說一些鬼話,而是講訴了兩個菜鳥神仙和一個叫陸小佳的學生的故事,內容搞笑。不過這僅僅是故事的開始,在兩位神仙發現陸小佳有仙根以後,在福地洞天用計讓他吃下人參娃娃和大蛇的肉丹(有些恐怖,可憐的人參娃娃),成了仙。這時,又出現了我們的另外幾名主角----班長羅曼和陳丹馨,當然還有可惡的語文老師(汗)。有丑即有美,沒有丑惡襯托,哪有主角的美好?就象我們的陸小佳和陳丹馨一樣,是只有吃著巧克力糖才能品味出的甜美---他們的會面。可是,文章到此就結束了。(感覺空落落的)在後面內容中,八卦銅鏡會起到什麼作用?小佳和陳丹馨會怎麼樣呢?他和羅曼呢?兩個菜鳥神仙會等到昆侖十二仙嗎?總之,期待更精彩的後文。
《靈幻奇俠》――作者:千幻冰雲
超級YY小說。幾篇同人小故事有點意思,很有真實感,幻雲呼救版超搞笑。正文第二卷開始的內容實在是俗不可耐,雖說是仙俠小說但仍然是武俠的套路,換湯不換葯, "少林武當"等名稱運用在此很是別扭。"至尊寶"是個很不錯的角色,可惜作者把他寫成了一個附屬品,簽訂契約更是老套。
《亂世銅爐》――作者:又是十三
誆騙錢財的假道士,偶得靈龍鎮煞釘,卻使鎮妖的法術被破,妖物橫行。他自學道法,預備斬妖除魔。故事才開始,文筆不錯。文中許多學道之人,自以為是,對待妖物冷酷狠毒,還不如一些妖怪有情意,是非善惡本就難以分清。
道緣儒仙》――作者:鬼雨
「 這是一本完全中國文化的武俠玄幻小說,描述的是一個書生成仙成神而又入世入仕的故事。書生多識,本書不能知識貧乏;書生多思,本書不能沒有幻想;書生多情,本書自然不能忘情;書生多才,本書自然成仙飛速。這本書涉及到書生、修道、成仙、入世、仕途、財富、奇緣、法寶、愛情、血仇等」(引用作者的原文)
◎ 《修真之路》――作者: 海風
作者雖然自稱按《縹緲之旅》的設定來的,但他大部分內容都跳脫了「飄緲」,獨創了「獸類修真」和「神之幻界」等名詞。構想有點意思,文筆尚可。
◎ 《都市劍仙行》――作者:主戰坦克
很有創意的靈異小說。主角、孫悟空、刑天3個靈魂佔一個身體,劍仙術法大破核彈。修真成了現代化氈櫚慕壇蹋
⑩ 哪位能幫我找到一套小說名子叫<<少年行>>主角是:段錦和菀兒的,
到verycd下載
先下eMule客戶端
地址是http://verycd.down.com.cn/eMule-0.47a-VeryCD0316.exe
少年行的下載地址是http://lib.verycd.com/2005/08/30/0000063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