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夕安極樂佛武俠小說
A. 念阿彌陀佛還是念觀音
念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地藏、彌勒菩薩名號功德比較
念經不如持咒,持咒不如念佛。因凡夫心亂,如方法復雜,就難契入一心。
念佛,念阿彌陀佛功德最大。阿彌陀佛,佛中之王,光中極尊。名號具德,一念能除八十億劫生死大罪,一念既爾,何況常念,即是常懺悔人。大師《般舟贊》言:「念念稱名常懺悔」以明但念佛名自有懺悔功能。
「名號具德」就是說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一切的德本,一切的善本,所有修行、行善積德的功能、功德,通通在這句名號裡面了;稱念名號,即使沒能做那些,自自然然就擁有那些善本、德本。「一念能除八十億劫生死大罪」,我們所講的懺悔,目的是要懺悔自己的罪業,而念佛一念就能夠消除八十億劫的生死大罪,何況我們常常念,豈不是常常都在懺悔。所以善導大師在《般舟贊》說:「念念稱名常懺悔」,這在說明,只要念佛自然有懺悔的功能。
為什麼?
善導大師:念阿彌陀佛功德,多於念地藏菩薩百千萬倍。何以得知?准《觀音經》,有一人供養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乃至一時不如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
《十輪經》雲:一百劫念觀世音,不如一食頃念地藏菩薩。
《群疑論》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薩,不如一聲念阿彌陀佛。】
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薩為法臣。如王出時,臣必隨從,大能攝小。佛是覺滿果圓,超諸地位,所以積念者功德最多,過於地藏百千萬倍。菩薩未屬佛地,果未圓滿,故功德最少。
1、出自羅什譯《法華經觀音菩薩普門品》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卧具、醫葯,於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2、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善男子。假使有人於其彌勒及妙吉祥並【觀自在】普賢之類而為上首殑伽沙等諸大菩薩摩訶薩所。於百劫中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諸所願。不如有人於一食頃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求諸所願速得滿足。
觀自在即觀音菩薩。
問:地藏菩薩是幽冥教主,專救幽冥界眾生。雖修念佛,為超度亡靈、救拔地獄眾生,必須念地藏菩薩,對嗎?
答:不對!《念佛感應錄》第三集〈念佛免難〉、〈三塗超生〉中有很多例證,如第391頁「清明念佛 普度冤親」等,皆可證明念阿彌陀佛能普利幽冥界眾生。今以地藏菩薩較之阿彌陀佛,略舉有七不可比。
一、功德缺滿,不可相比。地藏菩薩發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修行功德尚未圓滿,其願還未實現;阿彌陀佛因地發願「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修行功德已經圓滿,其願已經實現而成佛,所以兩者不能相比。
二、地位高低,不可相比。地藏菩薩是幽冥教主,阿彌陀佛為諸佛之王,不可相比。
三、為主為從,不可相比。如《群疑論》說:「佛是法王,菩薩是法臣,如王出時,臣必隨從。大能攝小,故積念者,功德最多。」只要念阿彌陀佛,地藏菩薩自然隨從阿彌陀佛來救度地獄眾生,如《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73頁「母親念佛 兒免地獄」即是實證。
四、名聲遠近,不可相比。阿彌陀佛名號為十方諸佛所景仰贊嘆,所以不可比。
五、光明大小,不可相比。
六、滅罪多少,不可相比。
七、救度利益,不可相比。念地藏菩薩,多從三惡道救至人天善道;念阿彌陀佛,可從三惡道直超凈土成佛。《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403頁「蟒蛇亦願 念佛成佛」、第386頁「出地獄河 生極樂土」即是實證。
問:地藏菩薩有滅定業真言。雖修念佛,欲求消業必須念地藏菩薩,對嗎?
答:不對!念阿彌陀佛同樣消業。《念佛感應錄》第三集〈念佛消業〉之各篇皆為實證。佛菩薩名號皆有功德,有功德所以能消罪業。地藏菩薩功德實是不可思議,但較之阿彌陀佛,仍不可為比千萬億倍。《群疑論》說:「一大劫念地藏菩薩,不如一聲念阿彌陀佛。」《無量壽經》說,阿彌陀佛功德無上,光明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念阿彌陀佛消業,如日光消暗;念地藏等其他佛菩薩消業,如月光消暗。
問:人之臨終往往業障現前,怨家債主競來牽逼。必須先念《地藏經》、地藏菩薩名號消除業障,再念阿彌陀佛求往生,對嗎?
答:不對!臨終是人升沉最關鍵的時刻,這時念任何別的佛菩薩及經咒都緩不濟急,只有急念阿彌陀佛,最具有拔濟的功效,消業、往生同時達成。《觀經》說:聞大乘十二部經,只滅罪一千劫,遠遠不足以達成往生;稱阿彌陀佛一口,即滅罪五十億劫,直接超生凈土。算起來,念一聲阿彌陀佛,超過念數千萬部《地藏經》、《金剛經》等大乘經典。
問: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雖修念佛,危急之時欲求免難,必須念觀世音菩薩,對嗎?
答:觀世音菩薩稱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在危急時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立即觀其音聲前來搭救,這是一點也不會錯的。但平常念佛的人不必改念觀世音菩薩。《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第67頁「佛光來照 免遭水溺」,及〈念佛免難〉之各篇記載的都是念阿彌陀佛消災免難的實例。
從道理來說有三:
一、阿彌陀佛尋聲救苦的本領更大。觀世音菩薩現在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上首大弟子,他的慈悲、本領都是跟老師阿彌陀佛學來的。阿彌陀佛在還沒成佛、修菩薩道時,就發願修行,以名號度眾生。只要有人念他的名號,不管是張口念出聲,還是默念不出聲;不管是危急的時候念,還是平常的時候念;也不管是專門集中精力念,還是比較隨便雜散念;甚至也不管念的人信佛不信佛,只要有人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立即感應到,立即放光照耀並現身保護。感應之速,比電燈開關打開、光明立即照亮還要快。念佛的人因受佛光保護,立即轉危為安,化難呈祥。就是平時不常念佛,遇事偶爾念佛的人,感應也是如此。如果是平時經常念佛的人,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日夜照耀,保護他,不再離開他,讓他一生平安,直到臨終的時候接引他往生極樂世界。這比一般人理解的菩薩尋聲救苦更加安全、保險、全面而徹底了,所以念阿彌陀佛的人自然不必臨時改念其他佛菩薩了。
二、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不請自來。觀世音菩薩非常敬重、感恩他的老師阿彌陀佛,時時把阿彌陀佛頂戴在頭上,我們看到的觀世音菩薩頭上有一尊站立的化佛,那就是阿彌陀佛。而且觀世音菩薩也隨時跟隨阿彌陀佛,凡是阿彌陀佛到哪裡,觀世音和大勢至這兩位大菩薩必定相隨左右,寸步不離。所以平常念阿彌陀佛的人,阿彌陀佛既然放光現身前來保護,觀世音、大勢至還有很多大菩薩也就一同前來保護。如《觀經》中說,專念阿彌陀佛的人,觀世音、大勢至二大菩薩,如影隨形常隨其後,保護這個念佛的人,並且主動做他的好朋友,慈悲相助於一切。所以一個專念阿彌陀佛的人,即使沒有專門再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也會自然前來保護。其他佛菩薩也是一樣。當然就沒有改念其他佛菩薩的必要了。
三、平常念阿彌陀佛的人,因為常在佛光保護當中,一些可能的災難自然潛消於無形,也就不存在臨時危急要求菩薩的情況了。即使宿業難免,小有災障,對一個真正信仰深入、念佛有素的人來說,也會自然念阿彌陀佛,不會想著改念這尊菩薩那尊佛。心思搖擺不定,說明心不專一。
所以,不論是念哪尊佛菩薩,效果都比不上專念阿彌陀佛。
念阿彌陀佛功德,多於念彌勒百千萬倍。何以得知?准經中說,阿彌陀佛現是覺圓果滿,超諸地位,所稱念者功德最多。彌勒現是菩薩位中,未超諸地,果未圓故,稱念之者功德狹少。
凈界法師開示:念阿彌陀佛跟念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有什麼差別?每一個佛菩薩都有他的願力,所以他的加持是有所不同的。你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聖號引導你到觀世音菩薩的願力,得到觀世音菩薩願力的加持;你念地藏王菩薩,得到地藏王菩薩本願的加持。阿彌陀佛加持的特點,是帶業往生,橫超三界。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可以消業障,但是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可以往生到觀世音菩薩的國土嗎?不能的!因為他沒有臨終十念救拔的願。你念阿彌陀佛的功德跟念觀世音菩薩的功德絕對不一樣!因為你跟兩個不同的佛結緣,結果怎麼會一樣呢?這兩個佛因地所發的願是不同的,這樣的願產生救拔的力量自然也就不同!他的聖號的成就來自於他的願力,他的願力不同聖號產生的功德怎麼會一樣呢?
關於消業障,最有效的是念佛。
觀經: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凈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庄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
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我原先比較喜歡玄幻和修真的,修真的巔峰之作當屬《縹緲之旅》《縹緲神之旅》,還不錯的書是《星辰變》,對了還有《唯我獨仙》。。。。汗。。。《誅仙》我就不說了,非常不錯,玄幻的比如《狂神》《冰火魔廚》《善良的死神》,《神魔》《升龍道》《逆龍道》《邪風曲》《邪伸傳說》《天魔神譚》,都是作者認真寫出的小說,作者都是我最喜歡的 ,有時間看看吧,希望你會喜歡 ,穿越的,我剛淘到一個《我為紂王嘯封神》,書名感覺怪異但寫的非常HIGH,這傢伙附了紂王的體,把武器升級,大家都用未來武器和仙人打架,當然。。。我沒看完 ,我再寫點,《神墓》,超喜歡,恩,還有什麼呢。。。想想再回來寫 ,想好了,我再來幾個特別喜歡的科幻的《小兵傳奇》《師士傳說》《機動風暴》,有時間看看吧,非常好
C. 關於濟南的千佛山有什麼很美的傳說嗎
下面是千佛山的介紹,但是美麗的傳說沒真有
千佛山古稱歷山,亦名舜耕山。相傳上古虞舜帝為民時,曾躬耕於歷山之下,因稱舜耕山。據史載:隋朝年間,山東佛教盛行,虔誠的教徒依山沿壁鐫刻了為數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 沿盤道西路登山,途中有一唐槐亭,亭旁古槐一株,相傳唐朝名將秦瓊曾拴馬於此。半山腰有一彩繪牌坊,即"齊煙九點"坊。登上一覽亭,憑欄北望,
山東千佛山(19張)近處大明湖如鏡,遠處黃河如帶,泉城景色一覽無遺。 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興國寺後的千佛崖上。興國寺又名千佛山寺,始建於唐代,後經歷代增建,規模漸大。寺門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第一彌化"四個篆體字,每字約有4米見方。千佛崖上有隋代石佛60餘尊,年代悠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千佛山之東,佛慧山上也有雕刻石佛。其中主峰山麓有一佛龕,內有一尊頭部佛像,高7米,寬4米多,俗稱"大佛頭",這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石雕。千佛山是泰山的余脈,海拔285米,佔地166.1公頃,距市中心2.5公里。 門票30元 無學生票。觀音園門票5元。 景觀: ◆佛文化
編輯本段1、萬佛洞。
在山北麓,1992年9月30日正式開放。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為洞題寫洞名。佔地5000平方米,展線長達600多米,集我國"莫高集錦"、"龍門精華"、"麥積奇觀"、"雲崗薈萃"四大名窟於一 洞,經過藝術濃縮、重構,塑造佛主、菩薩、弟子、天王、力士28888尊,其中最大的卧佛長28米,最小的僅20~30厘米。洞外仿樂山大佛高15米。整座洞窟,金碧輝煌,光彩耀人,絢麗多姿,蔚為大觀。 佛教藝術自東漢傳到中國。經勞動人民長期揣摩汲其精華,已形成具有中華民族精神的特殊風格。這些特點,在這里充分體現。於此可一瞻北魏、唐、宋各時期的造像風采。可謂「由萬千彩塑與壁畫構成一座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石窟藝術博物館」。原全國人大委員長萬里、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等領導人先後來此參觀。
編輯本段2、千佛崖,
千佛崖
在興國禪寺院內南側,是濟南市較早的造像群,對研究我國隋代佛教,頗有價值。 崖上,有隋開皇七年(587年)至開皇十五年(595年)所鐫刻的佛像,共9窟,計130多尊。極樂洞是造像群中的主窟,中間阿彌陀佛盤膝禪坐, 高3米,身後飾佛光。右側大勢至菩薩 ,左側觀世音菩薩侍立,高近3米,開皇十一年(591年)鑿成。其他各窟皆散落在洞外石壁上。
編輯本段3、觀音園
觀音園園內有池,池岸峭石矗立,磯石卧波,秀石點飾。四圍垂蔭,時鳥歡歌。池內水清見底,荷花艷開,金鯉戲游。內設噴泉,濺珠泄玉,彩虹映日,蔚為大觀。矗立在荷花池中的是"白衣觀音"高達13米,為觀音園中最大者。池周還有各種各樣的變相觀音,造型端莊 惟妙惟肖。
編輯本段4、黔婁洞,
在極樂洞東。深數米,三折之後呈長方形,為人工開鑿,類似房間,面積20平方米,高兩米,正中原有坐像。 洞中上端,有石刻一方,大字是"黔婁洞"。小字記載黔婁子的身世,其意思是:黔婁子,周代齊國人,修身清節,不事王侯,隱居在這里,鑿一石洞,終 身不下山,曾著書4篇,名《黔婁子》,皆言道家的事情,魯共公聽說他有才能,就派使節聘請他做宰相,被他拒絕。齊威王每遇兵敗,就來請教,黔婁子授給他秘 語,遂轉敗為勝。 洞內迎門石壁上,也嵌一碑,記載著黔婁子的故事:"黔當先生卒,覆以布被。覆頭則足見,覆足則頭見。有人(曾皙)日:'斜其被則殮也。黔婁妻日: '斜之有餘,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非先生之意也'"。此語至今傳為佳話。
編輯本段5、興國禪寺,
在千佛山山腰,佔地3000平方米,是山東著名香火勝地。據明成化七年(1471年)石志記載,該寺曾,遭兵火破壞,成化四年(1468 年)8月3日,德王府內官蘇賢游覽千佛山,看到當時情景,不勝慨嘆,於是捐資建佛殿、僧房、廚房、糧倉等。殿內塑釋迦牟尼、大悲觀音、地藏王菩薩、十八羅 漢、四大天王。寺門朝西,上額刻有原中國佛教協會主席、書法家趙朴初題寫:"興國禪寺"四字。楹聯石刻:"暮鼓晨鍾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 人",為濟南清未秀才楊兆慶書寫。門內兩側,有鍾鼓二樓。進寺門南側,千佛崖石壁上鐫刻佛像多尊。山崖由西向東依次有龍泉洞、極樂洞、洞天福地石坊、對華 亭。 院內有彌勒殿、觀音殿、達摩殿、玉佛殿及禪堂。東側大雄寶殿供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和多尊羅漢。
編輯本段6、公園內,
1996年增添十八羅漢和卧佛一尊,分置於盤路兩側和廣場中。 羅漢,是佛主釋迦牟尼的弟子,受佛的囑咐,不滅度,常住人間受人供養,為佛護法,賧眾生造福田。他們本領很大,有的降龍,有的伏虎,有的縛獅,有 的捉妖,深愛人們敬仰。五代時,對羅漢尊崇之風就很盛行。 羅漢是梵語"河 羅漢"的略稱,其形象,從唐代玄奘譯《法注記》始,歷代藝術家,根據佛教經典即進行著藝術的創造,不足尺度,任意寫出作。相貌或老 或少,或善或惡,或美或丑,想像甚是豐富,給人一種藝術的享受。 這些羅漢依次為:(1)賓度羅跋羅闍(2)迦諾迦伐跟蹉、(3)迦諾跋厘墮闍、(4)蘇頻陀、(5)諾矩羅、(6)跋陀羅、(7)迦哩迦、(8) 伐諾羅弗多羅、(9)戌博迦、(10)半托迦、(11)羅怙羅、(12)那伽犀那、(13)因揭陀、(14)伐那婆斯、(15)阿氏多、(16)注荼半托 迦、(17)嘎沙鴉巴、(18)納答密答喇。 卧佛,1996年12月落戶千佛山,位於主上盤山路和去萬佛洞路的交界處。這尊卧佛,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側身卧像,花崗岩質,長10米,重50噸, 東西橫卧,頭朝東,面向北,右手托於頭下,身穿通戶大衣,面頰豐滿,兩戶寬闊,頭上有肉髻螺發,雙耳垂戶,眉目修長,雙眼微睜,胸飾寓意祥瑞的"卐"(音 萬)字,給人以慈祥的感覺。
編輯本段7、龍泉洞,
位於興國禪寺西門內南側高聳的石壁下。山風吹來,呼嘯作響,如龍吼,故名。清朝詩人劉大紳曾作《詠龍泉洞》詩說:"千尺高岩萬樹林,時時洞口老龍吟。不知幾夜清秋雨,並作寒泉一水深"。 洞口上方篆書石刻"龍泉洞",是濟南當代書法家任曉麓先生題寫,洞內東側與極樂洞相通。南側石壁鐫有佛像,合掌瞑目,結跏趺坐。下邊有一小門,門 內有一垂直深潭,深及2米,水清見底,四季不涸。昔日僧人,汲此水烹茶,以饗遊客。
編輯本段8、彌勒勝苑
園內東西兩側屬對稱的仿清式建築,高低錯落,虛實結合,和諧統一,為彌勒勝苑增添了悠悠古韻,彌勒勝苑的環境綠化,做到了以形定景,因地制宜,強 調軸線,烘托主景,配植櫻花、梧桐、五角楓、白皮鬆等樹種,使整個園區綠蔭垂地,芳草青青,松柏儲潤,從而營造出一個古樸、典雅、寬闊的景區,令遊人流連 忘返。 彌勒佛身後的浮雕依附於環形山崖上,長36米,高3.5米,面積126平方米。它從彌勒佛的傳說、生平業績考慮,以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藝術相結合,正統佛傳故事與中國民間傳說結合而設計畫面。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這幅在佛教寺院彌勒殿堂門前經常見到的對聯,可謂婦孺皆知,膾炙人口。它既是對彌勒佛寬宏大 量、樂觀豁達形象的一種描述,也表達了中國人對待生活的一種態度。真誠地希望,您在彌勒勝苑裡,仰望大佛,除了一份虔誠的祈禱,更能尋求到一種快樂,一種 灑脫,一種釋然,彌勒勝苑會給您留下最美好、最難忘的回憶。 "彌勒勝苑,位於風景秀麗的千佛山東麓,1999年6月開工,2000年9月竣工。佔地面積三萬平方米,由雕塑"歡喜彌勒佛"、"櫻花園"和附屬建築物等組成,它融匯了中國和日本園林建築的精華。 彌勒勝苑正門的牌坊為四柱三門沖天式,高9.9米,寬12.5米,整體造型莊重博大,氣勢不凡。主體造像是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大肚彌勒佛,佛像 通體高20米,採用3mm銅板焊接而成,花崗石質的蓮花寶座高約9米,直徑30米,號稱"江北第一大佛",佛像周圍輔以白色大理石欄桿,後邊則是記載彌勒 佛傳說、生平業績的浮雕。 9、特色相親會 千佛山相親會分別在每年三月三和七夕舉行,是由生活日報聯合濟南相親網、濟南電視台都市頻道、共青團濟南市委、濟南市婦聯等單位主辦,千佛山景區承辦的大型公益活動。自2005年至今(2010年)已舉辦五屆。 濟南的單身人士可提前一個月到千佛山、百花公園等全部七處線下報名點報名,也可通過登錄濟南相親網在線報名。 在接受濟南單身人士個人報名的同時,也歡迎並鼓勵單位為職工集體報名,超過20人便可享受集體報名的優惠政策,例如報名費享受八折,同樣可獲贈三張相親會結束前使用的千佛山門票。不論單位報名或個人報名,在相親會上如果不能結緣,也可以在生活日報平面相親欄目和濟南相親網免費刊登一次相親信息,以增加結緣機會。報名需攜帶個人身份證明、學歷證明、戶口本及60元報名費
D. 往生極樂世界哪個品位,立刻花開見佛
一.蓮花開的時間:
1.上品上生:一生即開。0小時。
2.上品中生:經宿即開。12小時。(一夜)
3.上品下生:一日一夜。24小時。
4.中品上生:蓮華尋開。24小時後。疑為三天。
5.中品中生:經於七日。疑為6日。
6.中品下生:經七日已。7日。
7.下品上生:經七七日。49天。
8.下品中生:經於六劫。6大劫。80.64億年。
9.下品下生:十二大劫。12大劫。161.28億年。
疑問:
第一:中品上生的蓮花尋開究竟是多長時間,根據經意,當在上品下生的24小時之後於中品中生的7日之間。暫定為三天。
第二:中品中生的蓮花經於七日,就是經過七天。肯定是沒到中品下生的第七日。只能暫定為6天。
第三:中品下生的經七日已。經意明顯,當然是滿了七天。花開在第8天。
第四:下品中生的經於六劫。這里的劫經文只是說劫。結合下面論證證果時間來看,應該不是指中劫或小劫。
第五:根據佛經記載:一個小劫為一千六百八十萬年。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
推算如下:小劫是16800萬年。中劫是3.36億年。大劫是:13.44億年。
論敘:
下品中生的蓮花開需要80.64億年。
而下品下生則需要161.28億年。這個時間的非常非常漫長的。
因為需要等待花開見菩薩聞法的時間非常驚人。所以最好是前7品往生。
另外引證《阿彌陀經》里「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這樣看阿彌陀佛成佛為134.4億年了。就算佛剛剛建立極樂凈土時候,下下品(第九品)人往生,到現在為止,蓮花還需要繼續等26.88億年才開哦!
二.證果時間。
1.上品上生:即悟無生法忍。很短時間證初地(歡喜地)菩薩。
2.上品中生:經一小劫,得無生忍。16800萬年證初地菩薩。
3.上品下生:經三小劫,住歡喜地。50400萬年證初地菩薩。
4.中品上生:應時即得阿羅漢道。很短時間證阿羅漢果位。
5.中品中生:經半劫已,成阿羅漢。840萬年證阿羅漢果位。
6.中品下生:過一小劫,成阿羅漢。16800萬年證阿羅漢果位。
7.下品上生:經十小劫,得入初地。1.68億年證初地菩薩。
8.下品中生:花開後聞法即發菩提心。證果位時間很長>82.32億年。
9.下品下生:花開即聞法即發菩提心。證果位時間很長>162.96億年。
疑問:
1.上品上生的即悟和中品上生的即得。大約1至萬年之間。
2.中品中生的人經半劫已,成阿羅漢。這里半劫只能是特指半小劫。
論敘:
綜上推理,下品中生和下品下生證果位的時間必定也是個天文數字。因而修凈土之人最好是在前7品往生。
三.往生之因
1.上品上生:
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
2.上品中生:
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
3. 上品下生:
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
4.中品上生:
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
5.中品中生:
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
6.中品下生:
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
7.下品上生:
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8.下品中生:
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只物,盜現前僧物,不凈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庄嚴。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9.下品下生:
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論敘:一。關於九品所度之人。
第九品是度犯五逆罪欲墮無間地獄之人。
第八品是度破戒做十惡業欲墮地獄之人。
第七品是度做十惡業欲墮畜生,餓鬼之人。
第六品是度無惡業欲託人生之人。
註:以上第六至第九皆為臨終才得善緣念佛往生。
第五品是適合曾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之人。
第四品是適合持戒無犯有功德之人。
第三品是適合發菩提心之大乘之人。
第二品是適合知經意之大乘之人。
第一品是適合通曉大乘佛法持戒之人。
註:上一品兼備下一品的功德。第一至第四品都是持戒無犯之人。以上九品都需臨終念佛,這個是往生與否的一個重要的標志。也說明了臨終幫人助念的重要性!
另第六品對普通人當機。第五品對佛門弟子們最當機。第一至第四品是根據戒律精嚴和解經智慧,說法布施等功德大小,而品位有所區別。
四.往生接引。
1.上品上生:
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贊嘆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
2.上品中生:
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贊嘆諸佛。
3.上品下生:
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贊言:法子!汝今清凈,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
4.中品上生:
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贊嘆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
5.中品中生:
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
6.中品下生:
(根據證得的果位,應該類同與中品中生。)
7.下品上生:
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
8.下品中生:
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
9.下品下生:
見金蓮華,猶如日輪。
論敘:根據上品下生裡面的「坐已花合」和中品中生裡面的「坐蓮華上,蓮華即合」,和蓮花待時而開。可以判定往生者是坐蓮花台上去西方極樂世界的,除上品上生者外,是花合後再去極樂世界,七寶池化生。至於上品上生的人是否在七寶池化生,因為花未合,我覺得不一定在七寶池中化生。
另外上上品人坐的蓮台為金剛台,上中品人為紫金台。這樣看,九品蓮台應該是都有區別的。
五.往生前與菩提心。
1.上品上生:發菩提心,大乘根基。
2.上品中生:發菩提心,大乘根基。
3.上品下生:發菩提心,大乘根基。
4.中品上生:未發菩提心,小乘根基。
5.中品中生:未發菩提心,小乘根基。
6.中品下生:未發菩提心,小乘根基。
7.下品上生:未發菩提心,大乘根基。
8.下品中生:未發菩提心。花開後為大乘根基。
9.下品下生:未發菩提心。花開後為大乘根基。
論敘:判定依據:一.往生之因。二.往生時候是否有菩薩來接。三.花開後證果。
一、上品上生的人,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蓮花立刻就開了,他馬上可以見到阿彌陀佛。
二、上品中生的人,經過一個晚上,蓮花就開,也是可以即刻看到佛。
三、上品下生的人,要經一日一夜,蓮花才能開,而且要等到七天之後,才能看佛。
四、中品上生的人,也是到西方極樂,蓮花開,但是只能先證小果。
五、中品中生的人,等到第七天蓮花才開,也是先證小果位。
六、中品下生的人,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經過七天才能開,先聽菩薩說法,後證小果。
七、下品上生的人,必須經過四十九天,蓮花才能開,也是先聽菩薩說法,後證小果。
八、下品中生的人,經過六劫之後才能開,也是先聽菩薩說法,求其開悟,後證小果。
九、下品下生的人,就要等到十二大劫之後,蓮花才能開,也是先聽菩薩說法,讓其開悟,後證小果。
這個內容出自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給現在想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一個全面認識,如何才能得到最好的往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
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贊嘆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贊嘆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寶花。經宿即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台禮佛合掌贊嘆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現前受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彼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並大勢至。與諸眷屬持金蓮華。化作五百化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贊言。法子。汝今清凈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花。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花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游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惡。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贊嘆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花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贊嘆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惡。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贊嘆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花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贊嘆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花上。蓮花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花乃敷。花既敷已。開目合掌贊嘆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義。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生經七日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
「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贊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哉善男子。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花。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花乃敷。當花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聞佛名法名及聞僧名。聞三寶名即得往生」
「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凈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法而自庄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花之內。經於六劫蓮花乃敷當華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花中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當花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即為其人廣說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佛教宗派
【佛教】傳播到每一個地區以後,由於受到當地社會、政治、文化的影響,形式和內容都有相應的變化,形成許多宗派。
中國:有漢語系、藏語系和巴利語系三大系統。它們在發展過程中各自形成一些學派和宗派。漢語系佛教主要有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律宗、凈土宗、禪宗、華嚴宗、密宗等 ;藏語系佛教主要有寧瑪派、噶當派、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此外還有希解、覺宇、覺囊、夏魯等幾個小派。其中格魯派的規模最大。巴利語系佛教主要有潤(又分擺罷、擺孫二個支派)、擺庄、多列(又分達拱旦、蘇特曼、瑞竟、緬坐四個支派)、左抵四派 。
日本:有天台宗、真言宗、凈土宗、凈土真宗、禪宗(臨濟、曹洞、黃檗)、日蓮宗等;現代尚有屬於日蓮系的新興宗派創價學會、立正佼成會等 。
朝鮮:有曹溪宗、涅槃宗、太古宗和圓佛教等。
斯里蘭卡:早期有大寺派、無畏山寺派和祗多林寺派;現代有暹羅派、阿摩羅普羅派、羅曼那派等三大派。
越南:有滅喜禪派、無言通禪派、草堂禪派、竹林禪派、了觀禪派和禪凈合一的蓮宗派等
緬甸:早期有僧伽羅僧伽派、末羅姆摩僧伽派、偏袒派、全纏派、現善法派、瑞琴派、門派等。
泰國、柬埔寨、寮國:主要佛教宗派有法相應部和大部派。
【凈土宗】
【名稱】
此宗以願求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凈土為宗旨故,約其所期,名『凈土宗』;又此宗傳入中國後,得廬山【慧遠】倡導,與眾多好友結蓮社,發願念佛,故後人亦稱此為『蓮宗』。或簡化稱為『凈宗』。
【開宗】
佛典稱釋迦牟尼佛在耆奢崛說《無量壽經》,在王舍城說《觀無量壽經》,在祗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宣示彌陀因位之願行,果成制利益,及眾生往生之因果等,開闡往生凈土之法門。佛滅度後,馬鳴、龍樹、天親等,造〖往生凈土〗等論,贊述三經之要義。天親滅後無百年,菩提流支三藏出,傳凈土法門於震旦。而中土此宗之興,尚遠在東晉的【慧遠】法師。
【傳承】
【慧遠】於廬山,結蓮社,專倡凈土法門,是為此宗初祖。其後經百年,北魏永平元年,【菩提流支】來震旦,宣揚凈教; 授《觀經》於【曇鸞】,曇鸞作《往生論》二卷(此土此宗著述,推為巨擎);後經百年,有【道綽】禪師,景慕〖曇鸞〗凈土之業,繼其後塵,住〖玄中寺〗中。講《觀無量壽佛經》盡二百遍。著有《安樂集》二卷;後經三十二年,有【善導】大師,初誦《法華、維摩》,忽思教門非一,當求契機,入大藏,信手探經,得《觀無量壽佛經》,乃專修十六妙觀,後謁道綽禪師,益喜入道津要,作《觀經疏》四卷,陳凈土要義,作法事贊等,定一宗所用行儀;其門下有【懷感】禪師,著《釋凈土群疑論》;尋後【少康】法師出,亦弘通此宗;…五代之【永明延壽】出;宋之【省常】出;次第弗承,千年弗替。明、清大德如【梵琦、蓮池、藕益、截流】等;居士如袁中郎兄弟、周懷西、彭尺木等,無不盡力提倡。近代有【印光】大師 。
蓮宗十三祖:如下:
晉·廬山【慧遠】-唐·光明【善導】-唐·般舟【承遠】-唐·竹林【法照】-唐·烏龍【少康】-宋·永明【延壽】- 宋·昭慶【省常】-明·雲棲【株宏】-清·靈峰【智旭】-清·普仁【行策】-清·梵天【寶賢】-清·資福【際醒】-民國·靈岩【印光】……
【判教】
此宗之教判有三種:
一、難行、易行二道:此約行之教相,出龍樹《十住毗婆沙論》中。曇鸞大師,依此論,判釋迦如來一代教法為難行、易行二道。謂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不退,為難行道,比如陸路,步行則苦。但以信佛因緣,願生凈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凈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為易行道,比如水路,乘船則易行。
二、聖道、凈土二門:此約證之教相,出道綽《安樂集》中。道綽分大乘聖教為二種勝法,一謂聖道,二謂往生凈土。於此娑婆世界,斷惑正理,入聖得果,名聖道門。依彌陀之大願業力,生彼極樂世界,入聖證果,名凈土門。其聖道一門,今時難證,一由是去大聖遙遠,二由是理深解微。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凈土一門,可通入路。聖道、凈土;難行、易行,其言雖異,其意則同。故難行、聖道,同為自力。易行、凈土,俱是他力。此宗屬易行道凈土門,其他諸大小乘教,則屬難行道聖道門。
三、 聲聞、菩薩二藏漸、頓二教:此約教制教相,出善導《觀無量壽佛經疏》中,謂此宗於聲聞、菩薩二藏中,菩薩藏收。 於漸、頓二教中,頓教攝。
【思想】
此宗之宗意,在以行者之心行業為內因,以彌陀之願業力為外緣,內外相應,往生極樂國土。若欲往生凈土,要須內因外緣具足,方乃得生。此中有三:一往生內因;二往生緣;
三往生品位。
一、往生內因:
先須發菩提心:菩提心者,無量壽願王所由建立,亦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從出生也。言菩提者,即是佛果之名。言心者,即是眾生能求之心。具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譯雲無上正遍知心。次要生厭離心、欣求心:厭離心者,厭離穢土,八苦交煎,怨家會聚故。欣求心者,欣求凈土,萬福庄嚴,壽命無盡故。再者要有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若少一心,即不得生。至誠心者,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所行,必須內外相應。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迴向發願心者,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願往生。另《往生論》言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
五念門者:一禮拜門;二贊嘆門;三作願門;四觀察門;五迴向門。
再有此宗以修念佛三昧,為一宗之要旨。念佛者,總有三種:一稱名念佛;口稱佛名。
二觀想念佛;靜坐觀佛相好功德。
三實相念佛;觀佛法身非有非空實相理。〔此中此宗所主者,稱名念佛也。〕再往生禮贊又勸行修法,用策三心五念之行,四修者,一恭敬修;謂恭敬禮拜。二無余修;謂專稱彼佛名。
三無間修;謂心心相續持久。四長時修;不論年月長短,誓不中止所修行業。
二、往生外緣:
若能一心專至稱彼妙德成就六字名號,則彌陀與行者,彼此相應,具足親近增上三緣。有三義:
一明親緣,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即見之,心常念之,佛即知之
二明近緣,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其前。
三明增上緣,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礙者。
三、往生品位:
《大乘無量壽佛經》說「三輩」往生;《觀經》說「九品」往生。
三輩往生者:由行業之深淺,有上中下三類。
生上輩者,有五因緣:一者舍家離欲,而作沙門;二者發菩提心;三者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四者修諸功德;五者願生安樂國。 生中輩者,有七因緣:一發無上菩提心;二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三多少修善,奉持齋戒;四起立塔像;五飯食沙門;六懸繒、 燃燈、散花、燒香等;七以此迴向,願生安樂。
生下輩者,有三因緣:
一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心;二者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三者以至誠心,願生安樂。
九品往生者:往生凈土,由行業之優劣,有上中下三品,三品各分「上中下」三生,合為『三生九品』。
『三生九品』:
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釋此略之〕
【典籍】
凈土事理,諸經廣說,而此宗所依,則不出三經一論。三經者
《無量壽經》明彌陀因位願行及果上功德。《觀無量壽經》明往生凈土之行業。
《阿彌陀經》明凈土庄嚴及執持名號證誠護念之利益。
一論者
《往生論》具雲《無量壽修多羅優婆提舍願生偈》總攝三部經,正明往生凈土義。
另:解釋此三經一論者,有:
曇鸞·《略論安樂凈土義》《略釋無量壽經義》《往生論注》《注釋往生論》。
道綽·《安樂集》《據觀無量壽經》《述往生凈土之要義》。
善導·《觀無量壽經疏》。
歷代大德善知識們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凈土之義的著文,大家用心即可。……
【導讀】
凈土念佛法門乃是當今佛教信仰最普及的一種。不會被時間、地點、出身、在家出家、男女老幼等外在環境、條件的限制,這也是凈土念佛法門流通的間接原因,而最直接的因素乃是凈土念佛法門最簡易、最直接、最方便、最穩妥、最有效的修行法,從而形成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弘名,倡揚大江南北。
E. 峨嵋派的歷史沿革
在中國武術界,峨嵋派與少林派、武當派鼎立而三始於明代,而武當與峨眉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得更為久遠。可是由於歷史資料的匱乏,能夠找到這三派起源的記載寥若晨星,故1985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武術史》也未能論述三派的起源和發展演變過程。目前關於這三派的起源,都只有傳說:少林派相傳是南北朝時期來華的古印度高僧中國禪宗始祖達摩傳授的,武當派相傳是古代道家所傳的,而峨嵋派則相傳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司徒玄空創編的通臂拳。
有「天下秀」美譽的四川峨眉山,在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位列第七。如《三皇經》雲:「人天中有三十六洞天,茲當第七洞天,一名虛靈洞天,一名靈陵太妙洞天。」[28]《洞天福地記》雲:「第七洞天峨眉山,周回三百里,名靈陵太妙之天,在蜀嘉州,真人唐覽治之。」[29]葛洪在《抱朴子》中雲:「峨眉……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30]據史籍記載,曾來峨眉修道和參訪的道教人物頗多,至今峨眉仍有不少與道教相關的遺跡。春秋戰國時期, 有不少文人方士修仙訪道隱居峨嵋山。據說有位武士司徒玄空,號動靈子,耕食於山中,在與峨嵋靈猴朝夕相處中,模仿猿猴動作,創編了一套攻守靈活的「峨嵋通臂拳」,學徒甚多。因為司徒玄空常著白衣,徒眾尊稱為「白猿祖師」。《中國武術史》記作「戰國白猿,始白名士口,字衣三,號動靈子」。1989年四川科技出版社《四川武術大全》稱為「春秋戰國白猿公,字衣三,即峨嵋山的司徒玄空」。2001年版《樂山志》載為「白衣三,相傳戰國時仿山猿動作創編峨嵋通臂拳,攻防靈活,在峨嵋山授徒甚眾。」而東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列傳第九》中記載,女俠越女應越王勾踐之召赴朝廷途中,持劍與「自稱袁公」的老翁以竹過招,「袁公飛身上樹,變為白猿」。按這種說法,「白猿公」的傳說春秋時期就有了。趙曄是東漢人,那麼白猿公的形象至遲在東漢出現。具體時間就難以考訂了。明代抗倭寇名將唐順之(1507-1560年,江蘇武進人)在《荊川先生文集》中有一首《峨嵋道人拳歌》,其中兩句「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山中白猿授」,這與「白猿祖師」的說法一脈相承。 戰國末期秦滅巴蜀,此時已有道家在此傳方仙道術,三國蜀漢與曹魏、孫吳連年征戰,兩亞南北朝時期西北氐羌和西南僚人大量湧入巴蜀,為巴蜀地區的武術吸收中原和其他地區以及少數民族武術的長處,提供了機會。
早在一千多年前,最遲在魏晉時期,就有了峨眉山是天真皇人(亦稱皇人)論道之地,和軒轅黃帝曾來峨眉問道的傳說。如《五符經》雲:「皇人在峨眉山北絕岩之下,蒼玉為屋,黃帝往受三一五牙之法。」[31]《抱朴子》載:「黃帝……到峨眉山見天真皇人於玉堂,請問真一之道。」[32]宋張君房《雲笈七簽》卷三《道教本始部·道教所起》雲:「今傳《靈寶經》者,則是天真皇人於峨眉山授於軒轅黃帝。」[33]另《三皇經》、《真文經》、《元氣論》、《泰一書》等道教典籍中也有關於此事的記載。至今峨眉山上仍有幾處關於天真皇人論道的遺跡。純陽殿宋皇坪上的授道台,相傳即是黃帝問道處,另又有軒轅觀及靜室道紀堂。據《元一統志》載:「十字洞在嘉定府峨眉縣三十里,洞口為十字,昕昏出雲氣,乃天真皇人論道之地。舊有觀宇,今為荊棘。」[34]胡世安《登峨山道里紀》載:「最奇者,莫如九老仙人洞。昔黃帝訪廣成子天真皇人,游此,遇一叟於洞外,詢有侶乎,答以九人,今名以此。」[35]現洞上建有「天皇台」(仙皇台)以志其事。軒轅橋即清音閣「雙飛龍橋」之左橋,相傳系軒轅黃帝游峨眉山時修建。另據《有像列仙全傳》載,來峨眉山受道於天真皇人的還有史通平和瞿武兩人。史通平於漢光武年間,從會稽來蜀,詣峨眉拜謁天真皇人,得受三一之法及五行之訣。在青神縣之北平山頂結廬煉大丹,龍虎成形,餌之,白日升舉。瞿武乃後漢犍為郡人。七歲時開始絕粒,服食黃精、紫芝。入峨眉修道四十年,師事天真皇人,得成仙道,常乘白龍往來,每系龍於彭山黃龍鎮灘上。今純陽殿右側之「升仙台」遺址,相傳是瞿武乘龍飛升之處。
《封神榜》上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的趙朗,字公明,人稱財神佛。相傳他曾在峨眉山九老洞中修行,洞中石床相傳是他修仙時遺物,今石床上供奉著他的塑像。他的三位師妹雲霄、碧霄、瓊霄,相傳也在峨眉山修道成仙,其修煉洞府即「三霄洞」。據《搜神記》載,周葛由「蜀羌人也。周成王時,好刻木作羊賣之。一日,乘木羊見人,蜀中王侯貴人追之,上綏山(二峨山)。綏山多桃,在峨眉山西南,高無極也,隨之者不復還,皆得仙道。故里諺曰:『得綏山一桃,雖不能仙,亦足以豪』。山下立祠數十處。」[36]今二峨山白岩溪上的葛仙洞,即葛由騎木羊修真處。《列仙傳》載,楚人周陸通,字接輿,「好養生,食橐櫨,木實及蕪菁子。游諸名山,住宿峨眉山。土人世世見之,歷數百年也」。[37]費士戣《歌鳳台記》雲:「按皇甫謐《高士傳》、葛洪《神仙傳》、宋劉孝標《世說注》,皆以接輿避楚王騁,夫妻入蜀,隱於峨眉,不知所終也。」[38]《莊子·人間世》中雲,孔子到楚國時,接輿游其門,藉歌鳳以勸諭孔子。明朝時的明光道人曾將普賢菩薩、廣成子、接輿共同奉祀在報國寺的前身會宗堂中,同享香火。
據《神仙傳》雲,東漢左慈,見漢祚將衰,天下亂起,深感值此衰亂之世,官高者危,財多者死,富貴榮華,實不足貪,乃學道。他曾來峨眉山隱修,今伏虎寺對面有一土丘,相傳為左慈衣冠墓;在洗象池側有「左慈洞」,據說為左慈當年隱修之處。據《新纂雲南通志·釋道》載,三國時的孟優,乃孟獲之兄,清靜好道,得異人傳授葯方。諸葛亮南征中,軍士誤飲啞泉,諸葛亮派人求孟優相助。孟優發葯給軍士吃後,均語談如常。後孟優入峨眉山隱居修道,不知所終。被民間尊奉為「葯王佛」的孫思藐(公元581——682年),相傳在隋大業年間(公元605——617年),曾來峨眉采葯。又於唐武德年間(公元618年——626年),來峨眉山牛心寺煉「太一神精丹」。當時煉丹處即今牛心寺後的丹砂洞,亦名葯王洞。如今洞周呈紫黃色,寸草不生,據說是丹葯熏炙所致。在峨眉豬肝洞上方5公里處,有洞名「八仙洞」,相傳為八仙聚會之處。純陽殿右的「十字洞」,相傳是仙人呂洞賓游此時以劍劃石而成,神水池側的「大峨」二字,也為呂洞賓手書。宋初著名道士陳摶,曾隱居峨眉,自號峨眉真人。大峨石上「福壽」二字,出於其手筆,字形近象形,由十字組成,據說:「福」字系「白鶴踏芝田」,「壽」字系「青龍蟠玉柱」。宋末時峨眉山麓曾建有陳摶祠。全真道南五祖之一的南宋高道白玉蟾,相傳曾來峨眉山隱修。現二峨山仰天窩下白岩溪旁的玉蟾洞為其屍解處,洞旁曾建有玉蟾殿。明朝高道張三豐,曾於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來峨眉山傳道並於多處留筆,原伏虎寺有他狂草的「唐宋詩碑」。另外,據史籍記載,曾有不少高道如:晉朝時的陸修靜,唐朝時的王仙卿,張煉師、楊煉士、李處世,五代時的楊仙公,宋朝時的邵琥等等,都曾在峨眉游訪參學,修煉道術。
魏晉時期,佛教傳上峨嵋山。道士們「吐納、導引、坐忘、心齋、守一」等內練法門,達到意與氣連、氣與神合的境界,形成氣功,為的是祛病延年以求長生不老。受華夏文化影響,僧人也開始普遍學習道家養生、吐納。
被魏孝靜帝稱為「神鸞」、梁武帝稱為「肉身菩薩」的曇鸞,曇鸞,生於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 476年)。雁門(今山西省代縣)人。圓寂於東魏孝靜帝興和四年( 542年)。還有一說圓寂於北齊天保五年( 554年)以後。曇鸞自號有魏玄簡大主,受到南北朝帝王和朝野僧俗的尊崇。葬於今山西省文水縣2006年日本佛教友人來文水考察,據史書資料記載尋得了曇鸞大師之墓,在今文水縣開柵鎮北峪口村,北峪口村原為曇鸞大師發跡之後傳道之地魏孝靜帝稱他「神鸞」;梁武帝稱他「肉身菩薩」。他一生弘揚凈土思想,奠定了凈土宗立宗的理論基礎,是一位傑出的凈土宗大師。曇鸞家近五台山,自幼受道教、佛教的熏陶。14歲到五台山朝聖,隨即出家成為佛弟子。他學習儒、道、佛各家的著作,尤對鳩摩羅什譯的《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譯的《百論》這四論有精深的研究,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大乘空宗學者。他認為曇無讖譯的《大集經》詞義深密,難以開悟,於是就著手為此經作注。中途積勞成疾,為了治療氣疾出門尋訪名醫,毅然長途跋涉赴南朝梁地求訪苦求道教名土陶弘景。陶弘景被其誠意所感動,傳其仙經。
不過,關於曇鸞法師用道教方法治病,還有另外一種說法,稱他從陶弘景處得仙經十卷,本想找到地方依法修煉。然而,行至洛下,遇到了天竺三藏菩提留支,曇鸞因問佛經中長生不死之法,可有勝過此仙經者?菩提留支日: 「是何言耶?佛教中哪有長生法?縱得長生,終輪回於三有耳。」即以《觀無量壽經》與曇鸞日: 「此是大仙方!」鸞拜而受之,遂焚仙經,專修凈業。
這里講陶弘景傳給他服氣法。精神抖擻的曇鸞辭別陶弘景,北歸途經洛陽時,遇僧人菩提流支。曇駕向對方誇耀自己學得長生不老術,對方大喝一聲,訓戒說:佛教里有《觀無量壽經》。於是曇鸞便拋棄服氣法,皈依凈土念佛,終於奠定了凈土教的基礎。此說是否屬實不得而知,但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佛道兩教的關系,耐人尋味,因為它主張佛教比道教高明。另外,道教所說的壽,佛教稱無量壽,這也非常有趣。《雲笈七簸》里有題為。縣鸞大師服氣法」的記載。此外縣鸞還曾想其學過本草學。曇鸞對彌陀凈土信仰最大的貢獻在於對彌陀凈土經典作出通俗的解釋,並簡化修行方法,他年青時代便恨佛典盤訶義深密,難以開悟」,因而註解之。他留世的主要著述有『往生論注》二卷,《略論安樂凈土義》一卷,《誠阿彌陀佛偈》。③由於早年學道,他還善於「調心練氣」為他人治病,因此「名滿魏都」。晚年著有《調氣論》、《療百病雜丸方》、《論氣治療方》、《服氣要訣麓》等。足見他並未放棄對道家養生學的信仰,反而更加精深。
北魏慧思被後世尊為天台宗三祖,他有著較高的佛教性功修養和宗教家的濟世情懷,但屢遭惡論師毒害,幾度垂死。身體傷害和飢寒長期妨礙了他的禪修,因此,他在誓願文中強烈表達了自己希望長壽以普度眾生的願望,稱「誓願入山學神仙,得長命力求佛道」。在慧思看來,佛法的修行目標是證得漏盡通(第六神通,也即佛教性功所達到的煩惱斷盡的「極樂」狀態),但修證前五種神通(慧思用這個佛教概念來借指神仙方術,即道教命功所達到的肉體長生安樂的效果)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因為「己身有縛能解他縛,無有是處」。所以他發願:「誓於此生作,長壽五通仙;修習諸禪定,學第六神通。」慧思先以道教神仙方術修命,再以佛教定慧之學修性,開中國宗教史先命後性佛道雙修模式之先河。後來到北宋時期,金丹派南宗祖師張伯端更是以先命後性的模式融內丹學和禪宗為一體,延續了慧思的修行思想。
智顗是第一個中國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實際創始人,他在陳朝時期即提出了止觀雙運的修行方法(止觀是針對心性定力和智慧的訓練,仍屬於性功范疇),在長期止觀禪修中,智顗為了解決自己及徒眾身體上的不適和疾病,有條件地吸收了部分道教命功,將其融入了止觀修習的體系中。他在《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中認為,止觀修習前應該先調五事,即對飲食、睡眠、身體、呼吸和心理進行調適,其中就融匯了道教的修養方術,例如坐禪前後的按摩法,以及對百脈不通處的存思方法。而智顗在談到治病時,提到以吹、呼、嘻、呵、噓、呬六種息治療臟腑疾病,又認為「金石草木之葯,與病相應亦可服餌」, 這些都反應了智顗對道教命功兼收並蓄的態度。可見,智顗實際上採取了一種融匯型的佛道雙修模式,他實際創立的天台宗也就具有了更多的本土氣息。後來,佛教廣泛採取了這種模式,例如少林武術吸收易筋、洗髓等道教命功而向內家拳發展,中國佛教這種特有的禪武雙修的風氣正反應了佛道雙修的普遍影響。
南北朝時期,佛教禪僧學行道教養生術者甚多。如北魏名僧曇鸞,曾赴江南就陶弘景學道教仙術,著有《調氣方》、《療百病雜丸方》、《論氣治療方》、《服氣要訣》等闡發道教養生術。後遇印度僧菩提流支,授以《無量壽經》,乃燒道教仙經,專意弘揚念佛求生凈土法門,被日本凈土宗奉為祖師。曇鸞的凈土宗著述中,雖不見仙學影響之跡,但從《道藏》中所存《曇鸞法師服氣法》看,他似乎並未完全否定道教養生術,而把佛教數息禪法融人道教養氣法中,形成一種具有佛道融合色彩的養生氣功,其法略為:寬坐,放鬆身體,「念法性平等,生死不二」,經半食頃,閉目舉舌奉齶,徐徐長吐氣一息二息,氣出入聲近旁人得聞,初粗漸細,十餘息後,聲僅自聞。凡覺有痛癢處,便想從呼氣中出。天台宗二祖慧思,在《入山誓願文》中表示為護法故,「願先成就五通神仙,然後乃學第六神通」,為此,他祈願諸聖賜以芝草神丹,療病除飢渴,「借外丹力修內丹」,把道教追求的煉養成仙作為通向佛教涅檠之域的橋梁。天台三祖智頡的禪學體系中,所述六字氣治病法,見於此前陶弘景輯的《養性延命錄》,引自《仙經》及《明醫論》,不見於印度佛典,當出自道教、中醫。天台九祖湛然,在文章中對道教煉養成仙說予以肯定。
佛教密宗之說多類道教,包括有道教所擅的服氣、服石、煉葯、外丹、符祭等方術,追求長生成仙,其與道教的淵源關系,可能早在善無畏、金剛智等人唐弘密之先。據印度傳說,1500年前(當中國南北朝初),有華人塔哈烏江至孟加拉一帶傳授中國密宗(即道教仙術)。印度教密宗經典《度母秘義經》、《摩訶支那功修法》、《風神咒坦特羅》、《須彌山坦特羅》等,皆稱印度密宗的「支那功」來自中國。根據泰米爾文密教經典,南印度密教的十八位「成就者」(修行完成了的人)之中有兩位來自中國,其泰米爾名字為博迦爾(Bogar)與普里巴尼(Pulipani),這兩位大師寫過許多關於梵咒、醫術和煉丹術的著作,他們於西元3世紀到印度伽耶等地傳播道教的醫學與化學思想,在印度的化學史與密教史上有重要地位。佛教密典中類似道教仙術之說,大概間接地淵源於印度教密宗,或直接源於道教。
《中國神仙大全》一書中,敘寫了唐末五代初峨嵋山道士揚仙公的驚人武功,說他從鐵匠鋪借來鐵錘自擊頭頂,或令人竭力亂打而毫無損傷,還常入森林中降虎伏豹。剔除這則記載中的神秘和誇張成分,也能領略到他的上乘氣功功力和過硬的技法。
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峨嵋山臨濟宗白雲禪師用華夏峨眉本有的氣功,創編了「峨嵋臨濟氣功」。據已故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巨贊大師(1908-1984年,江蘇江陰人)研究考證,白雲禪師原為道士,後皈依佛門。他精通醫學,將陰陽虛實和人體盛衰之機理,與武術中的動靜功法相融匯,寓內功導引按摩術、點穴、布氣、針灸於功法中,融養生、醫療、技擊為一體,創造出了一套獨具特色的臨濟氣功術。因為這種集醫、道、武術精華於一身的功法共有12節,後人稱之為「峨嵋十二樁功」。按照臨濟宗的規定,此功只能在宗內秘授,不得外傳,故民間知之甚少。康熙元年(1662年)湖北麻城孝感武舉姜一懷,來峨嵋山拜金頂朝天和尚為師,得「峨嵋十二樁功」真傳,後落戶於南充,嫡傳此功於後代。山西省中醫研究所醫師周潛川居士(1907-1972年,原籍四川威遠),著有《峨嵋十二樁釋密》(1959年山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周潛川將全部研究心得傳授與巨贊大師。巨贊曾經來川收徒傳授峨嵋十二樁功。受巨贊指導的傅偉中先生,於1982年和1985年,由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出版了《峨嵋臨濟氣功-峨嵋十二樁述真》和《峨嵋臨濟氣功-峨嵋天罡指穴法》兩書。這些書,對於峨嵋臨濟氣功走出佛門、流布社會、澤惠民眾做出了貢獻。此功分為文武兩拋和大小兩種練形法。練習文拋和小練形法,主要是祛病強身;練習文武兩拋和大練形法的,既能為他人診治疾病,又可以防身御敵。
在動功「峨嵋十二樁」的基礎上,後來又發展起了靜功六大專修功:虛步功、重錘功、縮地功、懸囊功、指穴功、涅磐功。其中指穴功--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最具威力,它融氣功、按摩、點穴、布氣和武功為一體,又可稱為「氣功導引點穴按摩法」。
南宋時期峨嵋山又有個德源長老,模仿猿猴騰躍翻滾動作,創編出一套猴拳。因為武藝高強的德源眉毛純白,人稱「白眉道人」,故這種拳術叫作「白眉拳」,一直流傳至今,現在四川、廣東、香港、澳門和美國、歐洲的華人,都有練習。德源長老還把峨嵋山僧道的武技資料搜集起來,結合身身的經驗,編寫了《峨嵋派拳術術》一書,從理論上對峨嵋武術實踐作了系統的總結。這本書是目前找到的有關峨嵋武術的最早文字資料。有學者認為,這本書是峨嵋派武術發展成熟並自成體系的標志。 明代,峨嵋派武術進入鼎盛時期,英才輩出,高手林立,其拳法更為精湛。上引明人唐順之的《峨嵋道人拳歌》,生動而形象地描述了明代峨嵋派拳術術的高超技藝,從起勢到收勢的全過程,其神態、勁力、身法、擊法、呼吸、節奏等各個環節,都記敘得細致入微。他用「忽而豎發一頓足,岩石迸裂驚沙走」贊其硬功卓絕;用「百折連腰盡無骨,一撒通身皆是手」頌其軟功柔韌;用「去來星女擲靈梭,夭矯天魔翻翠袖」形容其動作敏捷;用「險中吳巧眾盡驚,拙里藏機人莫究」概括其伸縮開合,變化自如,可謂精深之至。《峨嵋道人拳歌》其30句,是現今找到的頌揚峨嵋派武術的唯一專題詩篇。
除了拳術和氣功,峨嵋派的刀槍劍戟等十八般兵器的技法,明代時也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在中國武林中,峨嵋派的劍術和槍法是最著名的。據傳,峨嵋劍是僧人在「白猿二十四法」的基礎上逐步完善的,動作嚴謹,招式兇猛,擊法明快,以巧取勝。民國時期,清音閣李真法師內功深厚,劍術尤精,有「峨嵋劍仙」之譽,其門人遍及甘陝。明代著名軍事家、武術家程沖斗(安徽休寧人 )撰有《耕余剩技》,記述了「峨嵋槍法」、「白眉棍法」等技藝。清康熙年間,曾經師從朱熊占學習峨嵋槍法的明遺民吳殳(1611-1695年,號侖塵子,江蘇婁江人)著《手臂錄》,精確地闡述各種槍法,其中寫道「西蜀峨嵋山普恩禪師,祖家白眉,遇異人授以槍法,立機穴室,峨習兩載,一旦悟徹,遂造神化,遍游四方,莫與駕並。槍法一十八札,十二倒手,攻守兼備,破諸武藝。」可見其變幻莫測,精妙絕倫。在峨嵋槍法中,有治心、治身、動靜、攻守、審勢、戒謹、倒手等技法,大大豐富了峨嵋武術的理論。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峨嵋山大坪寺僧創編「浪子燕青拳」;五十五年(1790年),山僧模仿青龍白鶴之勢,創編「六乘拳」;嘉慶年間(1796-1820年),龍神堂極善法師從山上黑龍江的湍急迴旋水勢得到啟發,花了十年心血,創編出拳剛掌巧腿多變的「烏龍拳」。清末,仙峰寺神燈長老和紫芝洞清虛道長,與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各派武林高手交流,爾後回峨嵋山,苦心編出「峨嵋子午門武術」,以其多在每天的子、午二時練習而命名。其風格以子午拳為代表,還有子午槍、子午刀、子午劍、子午棍等器械技法。又有碧雲、靜雲二道長創「八封拳」;光緒三年(1877年)付雲和尚創「虎爪拳」。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記室」(秘書)何崇政(四川名山人),兵敗脫難後,削發為僧法號湛然,來往於川西、川東等地,以哥老會的組織形式,結交八方豪傑志士反清,曾經在峨嵋山住錫多年。他撰有《峨嵋派拳術譜》一書(亦稱《拳乘》),開篇有詩「一樹開五花,五花八葉扶。皎皎峨嵋月,光輝滿江湖。」其中「一樹」指峨嵋武術,「五花」指巴蜀的五個片區,而「八葉」則指四川武林中的「僧岳、趙、杜、洪、化、字、會」八個門扔。盡管現在四川武術界對「五花」有不同解釋,對八個門派是否都屬於峨嵋派尚有爭議,但足以說明峨嵋派武術博採眾長,其流傳之廣和門派之眾多。
峨嵋山
峨嵋派中有一種獨特的器具--峨嵋刺,形似女人的發簪,在特定條件下可以作為刺殺武器;還有玉女拳等功法。有些武俠小說將這些神奇功法和器具加以演繹渲染,甚至借虛構的武林高手之口,推衍出峨嵋派武術為某些尼姑、女俠開創,使不少人對峨嵋武術源流產生了種種誤解,很需要正本清源。
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峨嵋派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少林派、武當派相比較,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它特別強調內外兼修。其實,這三大派各有精微造詣,都講究內修外練,體用兼備,只是程度不同。少林派由僧人所創,大開大合,硬攻直上,搶先進攻,以腿法著稱,善於先發制人,屬於外家拳;武當派系道士所創,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動靜結合,借力打力、屬於內家拳;而峨嵋派則為道、僧共創,更加註重內外兼修。從上述「峨嵋十二樁功」和「天罡指穴法」可以看出,它既重視內氣的修練,又講究形體的結合,似快而慢,似柔而剛,剛柔相濟,長短並用。
峨嵋派在傳承中善於吸收和融會其他門派的功法,也給其他門派輸送了血液。他們在相互切磋中取長補短,不斷推陳出新。隋代末年,雲游到峨嵋山的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雲曇,就曾將少林拳法傳授給了峨嵋僧人。明代洪武年間,著名道士張三豐曾經到峨嵋山傳道,並向峨嵋僧人學習了火龍拳、通臂拳等,爾後回武當山創編了內家拳。這武當內家拳「六路十段錦」的歌訣,第一句便是「佑神通臂最為高」,明白地道出了它與峨嵋通臂拳的密切關系。清乾隆年間,善擒拿術的江西武術大師杜觀印,來四川傳授過「杜門拳」。光緒年間,廣西杜林有姓周號大俠者到峨嵋山與武僧共創「字門拳」。
F. 請問在宗教中是否獨臂佛(獨手佛)這樣一個人,我有時後夢見他,只有一隻手的佛!!到底有什麼意思!
佛門中目前沒有聽說過有獨臂佛的說法,但是歷史上卻的確有過一位大德高僧是獨臂傳法的.那位大德就是菩提達摩祖師的傳人,中國禪宗二祖,慧可大師.
祖慧可大師悟道因緣
二祖慧可大師,俗姓姬,虎牢(又作武牢,今河南成皋縣西北)人。其父名寂,在慧可出生之前,每每擔心無子,心想:「我家崇善,豈令無子?」於是便天天祈求諸佛菩薩保佑,希望能生個兒子,繼承祖業。就這樣虔誠地祈禱了一段時間,終於有一天黃昏,感應到佛光滿室,不久慧可的母親便懷孕了。為了感念佛恩,慧可出生後,父母便給他起名為「光」。
慧可自幼志氣不凡,為人曠達,博聞強記,廣涉儒書,尤精《詩》、《易》,喜好遊山玩水,而對持家立業不感興趣。後來接觸了佛典,深感「孔老之教,禮術風規,庄易之書,未盡妙理」,於是便棲心佛理,超然物外,怡然自得,並產生了出家的念頭。父母見其志氣不可改移,便聽許他出家。於是他來到洛陽龍門香山,跟隨寶靜禪師學佛,不久又到永穆寺受具足戒。此後遍游各地講堂,學習大小乘佛教的教義。經過多年的學習,慧可禪師雖然對經教有了充分的認識,但是個人的生死大事對他來說仍然是個迷。
三十二歲那年,慧可禪師又回到香山,放棄了過去那種單純追求文字知見的做法,開始實修。他每天從早到晚都在打坐,希望能夠借禪定的力量解決生死問題。這樣過了八年。有一天,在禪定中,慧可禪師突然看到一位神人站在跟前,告訴他說:「將欲受果,何滯此邪?大道匪(非)遙,汝其南矣(如果你想證得聖果,就不要再執著於枯坐、滯留在這里了。大道離你不遠,你就往南方去吧)!」慧可禪師知道這時護法神在點化他,於是將自己的名字改為神光。第二天,慧可禪師感到頭疼難忍,如針在刺,他的剃度師寶靜禪師想找醫生給他治療。這時,慧可禪師聽到空中有聲音告訴他:「這是脫胎換骨,不是普通的頭疼。」慧可禪師於是把自己所聽到的告訴了他的老師。寶靜禪師一看他的頂骨,果然如五峰隆起,於是就對慧可禪師說:「這是吉祥之相,你必當證悟。護法神指引你往南方去,分明是在告訴你,在少林寺面壁的達摩大師就是你的老師。」慧可禪師於是辭別了寶靜禪師,前往少室山,來到達摩祖師面壁的地方,朝夕承侍。開始,達摩祖師只顧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談不上有什麼教誨。但是,慧可禪師並不氣餒,內心反而愈發恭敬和虔誠。他不斷地用古德為法忘軀的精神激勵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飢,布發掩泥,投崖飼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就這樣,他每天從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絲毫不敢懈怠。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年臘月初九的晚上,天氣陡然變冷,寒風刺骨,並下起了鵝毛大雪。慧可禪師依舊站在那裡,一動也不動,天快亮的時候,積雪居然沒過了他的膝蓋。
這時,達摩祖師才慢慢地回過頭來,看了他一眼,心生憐憫,問道:「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
慧可禪師流著眼淚,悲傷地回答道:「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達摩祖師道:「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諸佛所開示的無上妙道,須累劫精進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證得。豈能是小德小智、輕心慢心的人所能證得?若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來希求一乘大法,只能是痴人說夢,徒自勤苦,不會有結果的)。」
聽了祖師的教誨和勉勵,為了表達自己求法的殷重心和決心,慧可禪師暗中拿起鋒利的刀子,咔嚓一下砍斷了自己的左臂,並把它放在祖師的面前。頓時鮮血紅了雪地。
達摩祖師被慧可禪師的虔誠舉動所感動,知道慧可禪師是個法器,於是就說:「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諸佛最初求道的時候,都是不惜生命,為法忘軀。而今你為了求法,在我跟前,也效法諸佛,砍斷自己的手臂,這樣求法,必定能成)。」
達摩祖師於是將神光的名字改為慧可。
慧可禪師問道:「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祖師道:「諸佛法印,匪(非)從人得。」
慧可禪師聽了很茫然,便說:「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祖師回答道:「將心來,與汝安。」
慧可禪師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覓心了不可得。」
祖師於是回答道:「我與汝安心竟。」
慧可禪師聽了祖師的回答,當即豁然大悟,心懷踴躍。原來並沒有一個實在的心可得,也沒有一個實在的「不安」可安,安與不安,全是妄想。
慧可禪師開悟後,繼續留在達摩祖師的身邊,時間長達六年之久(亦說九年),後繼承了祖師的衣缽,成為禪宗的二祖。
據史料記載,二祖慧可付法給三祖僧璨後,即前往鄴都,韜光養晦,變易形儀,隨宜說法,或入諸酒肆,或過於屠門,或習街談,或隨廝役,一音演暢,四眾皈依,如是長達三十四年。
曾有人問二祖:「師是道人,何故如是(師父,你是個出家人,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你怎麼可以出入這些不幹不凈的地方呢)?」
二祖回答道:「我自調心,何關汝事(我自己觀察和調整自己的心,跟你有什麼相干)!」
慧可禪師長於辭辯,他雖無意推廣自己的禪法,但是知道他的禪法的人卻日漸增多。隨著他的影響一天天地擴大,他的弘法活動遭到了當時拘守經文的僧徒的攻擊。當時有個叫辯和的法師,在寺中講《涅盤經》,他的學徒聽了慧可禪師的講法,漸漸地都離開了講席,跟隨慧可禪師學習祖師禪。辯和法師不勝惱恨,於是在邑宰翟仲侃的面前誹謗慧可禪師,說他妖言惑眾。翟仲侃聽信了辯和法師的讒言,對慧可禪師進行了非法迫害。慧可禪師卻怡然順受,曾無怨色。燈錄上記載,慧可禪師活了一百零七歲,寂於隋文帝開皇十三年(593),謚大祖禪師。
關於慧可禪師的生前開示,《楞伽師資記》卷一中有少許記載。慧可禪師的「略說修道明心法要」雲--
「《楞伽經》雲:牟尼寂靜觀,是則遠離生死,是名為不取。今世後世,盡十方諸佛,若有一人,不因坐禪而成佛者,無有是處。《十地經》雲:眾生身中,有金剛佛,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蔭重雲覆障,眾生不見。若逢智風,飄盪五蔭,重雲滅盡,佛性圓照,煥然明凈。《華嚴經》雲: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亦如瓶內燈光,不能照外,亦如世間雲霧,八方俱起,天下陰暗,日光起得明凈,日光不壞,只為霧障。一切眾生清凈性亦復如是,只為攀緣,妄念諸見,煩惱重雲,覆障聖道,不能顯了。若妄念不生,默然凈(靜)坐,大涅盤日,自然明凈。俗書雲:冰生於水而冰遏水,冰消而水通; 妄起於真而妄迷真,妄盡而真現。即心海澄清,去身空凈也。故學人依文字語言為道者,如風中燈,不能破暗,焰焰謝滅。若凈坐無事,如密室中燈,則解破暗,昭物分明。……若精誠不內發,三世中縱值恆沙諸佛,無所為。是知眾生識心自度。佛不度眾生,佛若能度眾生,過去逢無量恆沙諸佛,何故我不成佛?只是精誠不內發,口說得,心不得,終不免逐業受形。故佛性猶如天下有日月,木中有火,人中有佛性,亦名佛性燈,亦名涅盤鏡,明於日月,內外圓凈,無邊無際。猶如煉金,金質火盡,金性不壞,眾生生死相滅,法身不壞。亦如泥團壞,亦如波浪滅,水性不壞,眾生生死相滅,法身不壞。……《華嚴經》雲:譬如貧窮人,晝夜數他寶,自無一錢分,多聞亦如是。又讀者暫看,急須並卻,若不舍還,同文字學,則何異煎流水以求冰,煮沸湯而覓雪。……」
另有向居士,聞二祖盛化,致書通好雲:「影由形起,響逐聲來。弄影勞形,不識形為影本。揚聲止響,不知聲是響根。除煩惱而趣涅盤,喻去形而覓影。離眾生而求佛果,喻默聲而尋響。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別。無名作名,因其名則是非生矣。無理作理,因其理則爭論起矣。幻化非真,誰是誰非?虛妄無實,何空何有?將知得無所得,失無所失。未及造謁,聊申此意,伏望答之。」慧可禪師閱後,回書雲:
「備觀來意皆如實,真幽之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謂瓦礫,豁然自覺是真珠。
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
愍此二見之徒輩,申辭措筆作斯書。
觀身與佛不差別,何須更覓彼無余。」
上面所引兩段引文,基本上代表了慧可禪師的禪學主張,以及後代禪宗發展的主流。
你能夢見他,說明你與佛門有很深厚的法緣,尤其是與禪宗,緣法更深.可能你是一個很有根器的人,而現在,機緣成熟,希望你能好好修行,或者多做好事,積累功德,不要辱沒了你深厚的法緣.
G. 為什麼龍門石窟那大佛是盧舍納,不是釋迦牟尼
佛有三身。盧舍那佛是報身佛,釋迦牟尼佛是應身,所有佛都有三身,佛的法身同體。報身、應化身不同。【三身】
謂法、報、化也,法身「毗盧遮那」,此雲「遍一切處」;報身「盧舍那」,此雲「凈滿」;化身「釋迦牟尼」,此雲「能仁寂默」。在眾生身中,即寂智用寂,是法身智,是報身,用是化身。 【三身】法身、報身、應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滅,人人本具的真性,不過我們眾生迷而不顯,佛是覺而證得了;報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報身和他受用報身的分別,自受用報身是佛自己受用內證法樂之身,他受用報身是佛為十地菩薩說法而變現的身;應身又名應化身,或變化身,即應眾生之機緣而變現出來的佛身。
【盧舍那】 賢首梵網疏雲:梵本盧舍那,此雲光明遍照。照有二義:一、內以智光,照真法界,此約自受用義;二、外以身光,照應大機,此約他受用義。凈覺雜編雲:盧舍那,寶梁經翻為凈滿。以諸惡都盡,故雲凈;眾德悉圓,故雲滿。此多從自受用報得名。或翻光明遍照,此多從他受用報為目。若論色心皆得凈滿,身智俱有光明,則二名並通自他受用也。唯識論雲:二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身,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習無量福德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又極圓凈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常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身,由平等智,示現妙凈功德身,居純凈土,為住十地菩薩。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合此二身,名曰報身。摩訶衍雲:所言報身者,具勝妙因,受極樂果。自然自在,決定安樂,遠離苦相,故名為報。
H. 佛教口頭禪南無阿彌陀佛,其中「南無」是什麼意思
南無,宗教用語,中文意思為:贊美、贊頌,引申意義為:皈依,
是娑婆世界眾生向十方諸佛、菩薩至心皈依信順的誓言。南無是中國佛教用語,常用在十方諸佛、
諸菩薩、尊聖稱號之前,表示皈依或禮敬三寶。
(8)魏夕安極樂佛武俠小說擴展閱讀:
【出處】:
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菩提達摩﹞口唱『南無』,合掌連日。」
宋薛季宣《記游詩》:「遐觀夢中夢,南無佛因緣。」
【南無】讀音:
南無:是梵文[namas]的音譯,表示對十方諸佛及諸菩薩的至心禮敬或皈依。
佛經中讀為nā mó,而不讀nán wú。
【南無派】: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譚處端為開派祖師。
譚處端,全球道教主流 ——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公元1123.3.1--1185.4.1)初名玉,字伯玉,後改法名處端,字通正,號「長真子」。洛陽人(又說山東寧海人)。涉獵經史,善書法,為人慷慨重孝義。金大定七年,師從王重陽,於馬鈺後繼任掌教,大定二十五年安然仙逝於洛陽乾元宮。
立派南無,暗合修真之始。南者離也,離者,心之火也; 無者, 火滅也。故曰仙派傳教, 後裔永皈遵守,謹持五戒,不可有始無終,道者,以誠而入,以默而守,以志而用,以養善懷賢為基,以培德克己為根。若有仁人入吾派中,先體南無二字即是性功之德也。
I. 佛教中有幾大宗,分別是
佛教中有八大宗。
分別是:
一、三論宗又名法性宗
主要依據鳩摩羅什譯的《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研究傳習而形成的宗派,因為是依據中觀派三《論》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論宗。
二、瑜伽宗又名法相宗、慈恩宗、唯識宗
是由印度彌勒、無著、世親(又翻譯做「天親」)創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據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因為是依彌勒說、無著記錄整理的《瑜伽師地論》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
三、天台宗又名法華宗
是以鳩摩羅什譯的《法華經》、《大智度論》、《中論》等為依據,吸收了印度傳來的和中國發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統地組織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因為創始人智顗,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
四、賢首宗又名華嚴宗
是以鳩摩羅什譯的《華嚴經》為根據,對《華嚴經》有深入的研究和精闢的闡發,是在前人三論、天台、慈恩、地論師、攝論師等學說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思想體系。創始人是七世紀末的賢首國師法藏,所以叫賢首宗,又名華嚴宗。
五、禪宗
主要是以鳩摩羅什譯《金剛經》為依據,禪宗的禪是禪那的簡稱,漢譯為靜慮,是靜中思慮的意思,取自《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一般叫做禪定。
六、凈土宗
以鳩摩羅什譯《阿彌陀經》等提倡觀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凈土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為凈土宗,尊東晉慧遠法師為初祖,善導大師為二祖。
七、律宗
主要是以鳩摩羅什譯《十誦律》主要是學習和研究戒律的。由於此一宗的盛行,中國僧人們在修學大乘的戒定慧三學中,仍然重視出家聲聞乘的戒律。
八、密宗又名真言宗
主要是中國唐代不空譯的《金剛頂瑜伽真實大教王經 》,在八世紀時由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傳入中國,從此修習傳授形成密宗。
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台、賢、禪、凈、律、密八大宗派。
(9)魏夕安極樂佛武俠小說擴展閱讀:
八大宗派發源地:
1、陝西西安草堂寺(三論宗祖庭)。
草堂寺位於陝西西安南秦嶺山脈的圭峰北麓,即戶縣境內的草堂營村。它是西安遠郊的一座著名古寺,為中國佛教三論宗的祖庭,也是華嚴宗的祖庭。
2、陝西西安大慈恩寺(法相宗祖庭)。
創建於隋開皇九年(589)。為唐玄奘三藏法師翻譯佛經的譯場。玄奘創立我國佛教法相宗,此寺為法相宗祖庭。日本佛教法相宗亦以此寺為祖庭。
3、浙江天台山國清寺(天台宗祖庭)。
隋開皇十八年(598)創建。智於台州天台山開創我國佛教天台宗,此寺為我國天台宗根本道場。日本佛教天台宗及日蓮宗均以天台山國清寺為祖庭。
4、陝西西安華嚴寺(華嚴宗祖庭)。
位於陝西長安縣少陵原半坡的華嚴寺,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三祖法藏是實際創始人,葬於華嚴寺南、華嚴寺始建於唐貞元十九年(803),現僅存磚塔兩座,東為初祖杜順禪師塔,西為四祖清涼國師塔。四祖法名澄觀,於三祖法藏歿後私淑其學,住五台山清涼寺,撰新譯《華嚴經疏》等,後世稱之「清涼大師」。
5、河南嵩山少林寺(禪宗祖庭)。
建於北魏太和二十年(496)。我國佛教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在此創立禪宗,為我國禪宗各派的共同祖庭。在國內外有深遠影響。
6、陝西西安香積寺(凈土宗祖庭)。
香積寺位於現在西安市南郊的長安縣境內,也是中國凈土宗祖庭,寺廟的旁邊寬闊的子午大道即將修通。
7、陝西西安凈業寺(律宗祖庭)。
建於隋代(581—618)。為創立我國佛教律宗(南山律)的唐代著名高僧道宣律師的道場。歷代尊道宣為律宗開祖。
8、陝西西安大興善寺(密宗祖庭)。
創建於晉泰始至太康年間(265—289)隋唐盛時為翻譯佛經的國立譯場。其中,以唐開元年間來華的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翻譯了大量佛教密典,貢獻最大,稱開元三大士,盛宏密教。日本高僧弘法大師空海師事不空弟子惠果,回國後建立真言宗。該寺是有中外影響的重要古剎。西安佛教協會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