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中的哲學思想
A. 如何從哲學角度理解金庸小說中的「無招勝有招」
所謂的無招勝有招,並不是真的無招,而是無套路無規范,隨心所欲,任意揮灑。而於這隨心所欲中,早有極深的武學功底做基礎,極高的武學造詣做保證。這樣的無招變幻自如,無可預料,形式萬變,讓敵人無跡可尋,自可以萬變破敵,雖然萬變不離其宗。
其中的哲學思想可以概括一下:
1、無招勝有招的思考與道家哲學最為相近。取的就是無為而無不為之意,取的是「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之意。但是同理,無為不是不為,乃是不強為不胡為,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於這隨心所欲中,早有恆窮三世豎遍十方的大道做基礎。這樣的無為因天之序,合道而行,天人合一,似平淡而藏深智,行柔順而勝剛強,自可以仙風道骨,雖然風骨無己。
2、無招勝有招的思考與佛家哲學最為想通。六祖慧能娓娓道來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即是以「無」展現了其禪宗;也有佛祖拈花迦葉微笑,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的典故,也可以看為是從無到有,無勝於有的哲學。
3、無招勝有招不僅限於武學范疇,這種哲學思想廣泛存在。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恰是以「無」最終實現了獨立;沒有任何情節和對話的電影Baraka(天地玄黃)讓無數人心馳神往;《逍遙游》明言「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放眼六合,以無勝有的情節俯拾皆是。然而以無勝有無法刻意獲得,因為「無」不止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心境。在那許多以無勝有的案例中,當事人多數也本無「勝」的慾望。正因「全無」,最終「全有」。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需要了解的是,有招則為形,無招則為意。意,是意境。這個和道家的 「無為勝有為」 有通玄之妙。道家的哲學理論是以「道」闡述「無為」,以「無為」證明「道」。武學宗師張三豐的太極拳,就是從這裡面衍生而來。所以從哲學的角度理解「無招勝有招」 最好的例子之一,就是太極拳。
其實世間萬物都是從「無」誕生的。也就是說,一切的「有」都是從「無」產生出來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無」其實是勝於一切的「有」。只有「無」才能產生出眾多的「有」,而一旦出現了「有」人就會受困於此,如果是「無」的話便能產生出無窮無盡的「有」,因此「無」是勝於「有」的。
上面所說的可能讓人聽得一頭霧水,就以武功為例,全真派的武功被玉女心經所克(雖然九陰真經上的武功能破解)。這便是在於招式上「有」。於敵人,招式的規律被窺視之後就會被找到克制的地方;於己,則有可能因自己招式的規律而變得單調乏味。
但如果一個人有「無招」的功夫(這種人必定是個武功蓋世的人,比如劍魔獨孤求敗領悟出「無劍勝有劍」),那麼他將不會因招式的「有」而受限制。於己而言,打出的招式不會因規律而變得單調;於敵人,因招式變得沒有規律了,那麼敵人無法預測你下一招會是什麼,要想找到克制點也無從下手。
當然,「無招勝有招」的理論,不單單是金庸小說裡面提到過,包括古龍和梁羽生等武俠小說大師都是這樣寫的。特別是古龍,看過其武俠小說的就知道,打鬥場面不多,更多的是渲染動手前的氛圍,那就是一種「無招」帶來的壓迫,雖然沒有多少字句,卻可以讓人身臨其境,莫名緊張。
B. 武俠小說要有怎樣的核心思想和俠義精神
武俠小說的核心思想,或者換個說法:小說的主題思想。
這個思想,他不叫金庸,不叫古龍,也不叫其他,他是一種,你自己的思想。
什麼叫要有怎樣的核心思想?關鍵是,你想表達什麼?你要表達一種【自己的思想】,我說了這種思想,他不姓金,不姓古,他不是任何人的,否則,千篇一律的,毫無意義。
當然,這也不是現在垃圾網路小說里表現的各種丑惡以及極端,這種東西根本不配叫思想!
思想之所以叫思想,就是因為是有【思】有【想】的,什麼部位可以有思想?就是腦子啊!
我舉一個例子:
孫曉寫《英雄志》,他是以一種歷史小說的方式去詮釋武俠小說,並且設定了四個不同性格的主角,這四個主角在他設定的大環境下,因為性格、環境、遭遇等各方面的原因,導致產生了不同的選擇,這個小說,主要是反應在這種抉擇的碰撞與矛盾之上,當然,他的思想是三大辯,他要從中反應出、不可避免地反應出,人在時代下的境遇。
但這篇小說叫《英雄志》,就是【英雄的志氣】,所以,如果將四大主角都視為英雄,那麼就是說,四個主角的【志氣】——志氣是比較通俗的說法,換一種說法,就是夢想,夢想的建立,哪怕同一個夢想,不同思想的人其過程也不同,再加上劇情當中種種矛盾等。
我們以大化小,不說武俠小說,就說一個人,我們同一個人,就算家庭狀況差不多,同一所學校,同一個班級,也會因為內在、外在等一系列原因導致境況、遭遇以及思想的各種不同等。
所以我建議,武俠小說的核心思想,必須是你自己認為真正的武俠——你要記住!武俠不姓金或查!也不姓古或熊!
然後是俠義精神,這個東西,怎麼說呢?就是哲學上的倫理道德問題,我還是這樣表示:盡量用你自己的價值觀去衡量。
C. 金庸的武俠小說教會我們的道理有哪些
《射鵰英雄傳》郭靖的故事告訴我們,哪怕你天資愚鈍,不被人看好,出身不好,但是只要努力了,不走歪門邪道,遲早會成功。
D. 金庸武俠里有哪些哲學
無論個人擁有怎麼樣的能力,對國家對民族都應該是一種擁護,支持保護切身去實踐的一個態度,就想說,楊過郭靖,國服,他們好幾代人,對於保衛國家都是一個非常真實的態度,無論他們的武功有多高,他們的江湖地位有多高,他們都是對國家有一個非常支持愛戴的這樣一個態度,我覺得這一點很重要。
E. 金庸的武俠小說里的中國哲學的價值取向
金庸的射鵰三部曲和天龍都在展示一種舍小我成大我的精神。郭靖為國放棄了和黃蓉游戲江湖過太平日子的機會,即使對一切都滿不在乎的楊過也沒有在戰爭中獨善其身,蕭峰更是夾在宋遼之間痛苦而終。家和國之間的選擇永遠是俠客身上卸不下的包袱,甩不掉的擔子。從俠這個字中就能看到端倪。俠是人中之人,頂天立地,甚至要突破天地。
F. 中華武俠小說特點及其文化分析
中國武俠和外國的武俠小說在本質上的區別是中國武俠小說注重社會關系的建立,道德水準在特定歷史階段的被認可,而外國武俠小說的內容建立在對帝王的尊重和純粹力量的對比上。在《史記·刺客列傳》(不好意思,我一直將這部分當武俠看)以及我們所知道的《虯髯客》、《大鐵錐傳》(這兩部出自那裡我忘記了)還有《七俠五義》等等都比較注重當時的特定歷史時期被公眾認可的道德准則,這種狀況在可能一直延續到了上個世紀5、60年代,從司馬麟的武俠小說就可以看出來。外國武俠小說從《奧賽羅》、《三個火槍手》(在以前的我沒有看過了)那樣的作品來看,大多比較注重力量的對比,純粹是一種為貴族服務的小說和戲劇,可以認為它們是文字角斗場,但是隨著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偵探小說、科幻小說在商業上價值激增在19世紀、20世紀的歐美武俠(甚至於不能叫武俠只能叫俠客小說)小說最具代表性的我看要屬《佐羅》了,《佐羅》的受歡迎是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殖民主義的衰落使得象美國那樣的文化逐漸占據了美洲大陸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文化逐漸走向一個多元化發展的局面,東方的文化受到了很多西方文化的影響(《天龍八部》中的蕭峰活托托的一個奧賽羅)。西方偵探小說的影響,使得中國的武俠小說的作者逐步將在西方小說中的邏輯推理等人所眾知的具有商業價值的因素加入到小說當中(如古龍的《陸小鳳》、溫瑞安的《四大名捕》),更有甚者看到了由於美蘇太空爭霸而引發的太空爭奪戰在商業上的利用價值,在國外他們著重探險,在中國我們著重和外星生物的爭奪,或者根本就把戰場開辟到太空上去。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武俠的概念已經很廣泛了,特別是中國的武俠的概念。
中國的武俠有三層含義:一是孔武有力,身手敏捷,格鬥技術高超;二是在某一特定的道德標准下被廣泛接受的道德體現的精華(如郭靖之守襄陽不若文天祥乎?);三是,個人修養達到一個相當高的層次,這比較符合中國近5000年的文化的遺傳,這一點在武俠小說中不是以某一個主角體現出來的,而是由一部書中的一個群體體現出來的——個人認為這一點個人認為梁雨生做的很不錯——所以中國的武俠是一個廣泛的概念。 個人認為廣義上講武俠小說應該包涵所有那些反映通過武技來體現人類潛能的小說,不知大家是否同意。 抽空我會看看有網友所說的那部《獰皇武霸》的,但是就中國的文化含義來說,最孔武有力的人並非是武功最強的人:) 另外,小李飛刀,我一直認為那是暗器:)所以在刀的評論裡面我沒有考慮他,有句話我很贊同就是「刀的好壞還是在於用刀的人」(燕南天之劍可比倚天、青虹更利乎?)
武學至上境界,乃即武學而超武學之境界,武學與非武學,本性一如之境界。如此境界,無佛家武學,無道家武學,亦無俗家武學,無佛家、道家、俗家分別之相,乃至亦無無分別之相,佛陀所言離一切分別無分別是也,亦可謂真如自性,大道之實性,此為一切武學非武學之源,不可思議,妙不可言之境界也。此不可言說,假而言之,曰武學之無極境界可也。對應於非陰非陽或無劍境界。
此無上妙境自性起用,自體自然生發而分別生出三相,即通常所謂佛家武學、道家武學與俗家武學是也。此三相初生,故尚未分離,分而未分。三相即一相,一相即三相,三而一,一而三,介於無與有之間,武學之太乙境界也。具體而言,九陽真經、九陰真經、獨孤九劍[木劍境界(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的系統化]即此境界也。九陽真經是佛而非佛:佛,是因為此武學聖典乃從佛學至上大乘禪宗正宗真傳達摩祖師所傳之無上佛法而化來,故一切佛門武功皆歸於九陽真經;非佛,是因為此武學聖典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佛家武學也。九陰真經乃道而非道:道,乃由於此武學聖典為道家大宗師黃裳由道學淵藪道藏中化來,故一切道家武功皆歸於九陰真經;非道,乃由於此武學聖典亦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道家武學也。獨孤九劍則是俗而非俗:俗,是因為此武林絕學乃俗家千古奇人獨孤求敗以易經為總根源而化來,故一切俗家武功皆歸於獨孤九劍;非俗,是因為此武林絕學亦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俗家武學也。故天下一切武功皆以萬流歸宗之勢融匯於以上三大武學,此三大武學又以九九歸一之勢歸於自然無為的絕頂境界。故三大宗師,達摩祖師、黃裳真人和獨孤大俠,雖假借佛門武學、道家武學和俗家武學之方便,而實際心中並無佛家、道家和俗家武學之分也。
三大宗師之分別:就最終意義而言,獨孤大俠,黃裳真人,達摩祖師三大宗師當究竟無別,皆可稱絕頂境界,然細論仍可分出高下:達摩祖師當下直承,純以自心為源而生無上武學,武學只是明心見性之方便,也就是說, 達摩祖師對武學的境界是本來超越,本來無武;黃裳真人是假借道藏為緣,以自心為因而生至上武學之果,終究有所憑借,故雖最終超越了武學,尚非本來超越之境界,不過極其接近此境界,獨孤大俠則經過一生極其艱苦的修習之後,直到最後才超越了武學,踏入武學和人生乃至天道證悟的至上境界,比之於以上兩位稍遜一籌.達摩祖師乃無為境界,黃裳真人乃類於無為境界,獨孤大俠則是由有為而歸於無為的境界.達摩祖師是當下無極,黃裳真人是由太乙而無極,獨孤大俠是遍歷一切有形而無極[基本上經歷了劍道修習過程中的所有階段,經歷最全],不過最終無異,都是體用一如之境界:達摩祖師以真如為體,以博大無邊的無量武學為用;黃裳真人九陰真經上卷明大道微妙本體,下卷為破盡天下一切武學之法門;獨孤大俠的無劍境界,既是內力的無所施而不可,又是劍招的變化無窮。
G. 金庸武俠小說的道德觀
這個問題很大,不好回答。
我大學時在圖書館看過幾本書《金庸小說人論》、《金庸小說情愛論》、《金庸小說武功論》、《金庸小說道德論》還有幾本不記得什麼名字了。印象中是「陳墨」寫的。這些書評價很具體很客觀,你可以找來看一看。不光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還有很多道理。
另外,馮其庸的作品也不錯,對金庸小說的評價也很好,建議你有機會可以看一看!
H. 金庸小說中到底含有什麼哲學道理
道義和情
金庸先生大部分的小說都有提到道義
就是為人處世的一個基本道理
其中個人認為最為經典的是<神鵰俠侶>里楊過在大雕的陪同下試劍
金庸先生用獨孤求敗的劍道闡述了一個做人的道理:
二十歲的時候鋒芒畢露 務求寫意人生
三十歲的時候 舉重若輕 灑脫 不拘小節
四十歲的時候 舉輕若重 成熟穩重
五十歲的時候 看破世俗一切 有則有 無則無
具體是怎麼描述的已經記不太清了 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下
再就是說書劍恩仇錄
其中國恨家仇 兄弟情誼描寫的很深刻 讓人深思
愛情就不多說了
看過倚天 天龍都知道的
金庸先生最後一本小說<鹿鼎記>則是最為講述人生的一部
建議去看原著
可以理會很多做人的無奈
I. 金庸的武俠作品傳達的是一種什麼思想哪些精神值得學習
我曾經讀過一句非常神奇的話,金庸的書中沒有真正的大俠精神。但你想想,他是有原因的。什麼是真正的大俠精神?是懲惡揚善,應該更貼近水滸英雄。但這一部分在金庸小說中較少出現。歸根結底,金庸本人是一位受過良好傳統教育的社會精英,其小說的核心應該是儒家思想。後來,一些佛教可能會混雜在一起。「俠為國,民為本」是一種非常明顯的儒家思想,而「憐我為世,憂我為世」則是一種非常明顯的佛教思想。
看完後,我總在想像自己在他們的環境里學習武術後做出的一個選擇。最後,我發現他們比我學識淵博,比我心胸開闊,正直而憤憤不平。讀完後,我總是掩面嘆息。當我回首當時的情景,我可以猜到他們寧死也不投降。
金庸小說帶給我的精神世界,就是教會我在內心堅持正確的道路,不被外界所感動,不被愛情所束縛。做自己世界的大俠,也可以做世界的大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