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香港的武俠小說很繁榮
『壹』 為什麼香港拍的金庸作品比大陸好
第一個是香港是動作片的,武俠片的故鄉,你看看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
安有幾個是內地的。第二,你再看動作片的導演:張徹了,徐克了有幾個是內
地的。第三,你看武俠演員溫美玲了,黃日華了有幾個是內地的,最最主要的
是香港TVB,邵氏電影拍武俠片時間已經很長了,內地才幾年。所以,拍武俠,
不論軟體還是硬體,內地都遠遠落後於香港。加之,內地娛樂圈烏七八糟的,
想拍出好片太難了。
『貳』 大家說說對武俠小說的看法
不好意思,在下愚見。曾經的演講稿
我對武俠小的興趣不僅在讀,也在寫。我寫作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娛樂自己,藉此抒發內心的思想感情,並不想發表。
目前武俠小說界相繼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青年作家,繼古龍、金庸、梁羽生之後,陳青雲、諸葛青雲、卧龍生、雲中嶽、柳殘陽、秋無痕等人又名聲鵲起,為繁榮武俠小說創作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為什麼這些武俠小說作家都是香港的,唯獨沒有一個大陸的呢?是大陸沒有武俠小說創作的人才嗎?不是,絕不是。
那又是為什麼?是因為大陸沒有培養這些人材茁壯成長的土壤。
武俠小說同中國武術一樣,發源於中國,是中國文化寶庫的一件瑰寶。她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描寫的是中國人、中國事、中國武功,但為什麼作者不是我們中國大陸人,而是香港或台灣人呢?為此我深感難過,這實在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件空前絕後的缺憾!盡管香港人和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但畢竟不能代替大陸人。
和千千萬萬人一樣,我也期待著能有一天,武俠小說也能做為一件文化珍品登上大雅之堂,得到正名。可惜到目前為止,武俠小說非但不能被文學界所承認,甚至一再被打入冷宮,深受正統文學作家的攻擊和排斥。那些一邊提倡文學即「人學」的正人君子,另一邊卻著書立說怒斥真正「人學」作品的武俠小說,不知他們是居心何在?
當然,武俠小說大量出版,其中精品並不多,似古龍、金庸、梁羽生這類好作品很少,大多都是濫竽充數之品,但不能因此就把武俠小說一棍子打倒,把它貶得一文不值。雖然這些小說內容大多都是作者虛構的,這一點作者並不否認,但做為「成人的童話」角度來看待它,我強烈呼籲社會上能給予它一席之地。
我不提倡禁慾主義,因為它在中國現代社會已經完全不實際,有的東西越禁止越使人產生一種神秘感和強烈好奇心,越容易促使人去一破禁區、一觀究竟;若是不禁止反而沒有人去注意它,這就是人的逆反心理。性慾本就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沒有什麼神秘色彩,它也不是一種毒葯,關鍵在於人們如何去把握。世上也本就沒有任何一種東西可以一口斷定是有益還是有害,關鍵在於多少。酒少飲可舒筋活血,多貪則亂人心性;欲寡可使人松馳、安定,縱欲則損傷身體;鹵水葯人,卻能點豆腐,快刀能殺人,但用在手術台上卻往往起到相反的作用。酒色財氣是貫穿人生始終的主題,用不著去極力迴避,盡管有大多數人表面不肯承認。
我也同樣不提倡佔用大量篇幅、花費大量筆墨去描寫激烈的武打場面。因為武俠小說不是國術指導,也不是武術理論雜談,更不是用來教人如何去打人殺人的,只不過是用來烘托氣氛,刻畫人物。小說作家並不一定都鑽研過武術,也不可能是武術家,他所寫出的招式,往往連他自己也不知是一種什麼樣的動作,甚至武功中根本不存在這一動作,而是他隨便找幾個字湊上去的。所以用這么大的篇幅去描寫不現實的武打場面,是不是有些「畫蛇添足」?我很贊同古龍的觀點,武打場面不一定是打,而是製造氛圍。
另外在情節的變化、人物的形象上,最大的問題是不能突出舊格局。據我所知,到目前為止,武俠小說已出版發行不下幾千部,同樣的情節變化、同樣的人物形象,已描寫過許多次了,這樣讀者再看,就不會再感興趣,而且一看開頭就知道結尾。最凶惡的人就是大俠客,最善良的女人就是「女魔頭」,詐死、易容、毒葯,金錢、勢力、復仇,已不應是武俠小說再出現的內容,否則就很難發展。
要想創新,就得改變方式。去刻畫人的心理活動、情感的變化、性格的沖突,只有人性,才是武俠小說描寫的焦點。因為人性之復雜,遠在任何一種武功之上。人無完人,人性也沒有完美,只有接近現實,才能有發展、有創新。武俠小說已不再是單純的武功決斗、正義與邪惡的較量,作為「成人的童話」也不適應現代讀者的需要。把現代的生活情感、人類幻想,用古代的武俠小說表現出來,用富有幽默的語言、哲理的詞彙反映出來,注入現代人的思想,豈不又把它推進了一大步?讓它在新派武俠小說的現有階段再進入一個全新里程。香港的古龍先生在這方面就已做出了很好榜樣。
世上的路都有終點,只有藝業這條路是沒有一定的終點。
而且是永無止境!
『叄』 二十世紀頭三十年為何出現武俠小說熱潮
因為當時大陸地區自製的影片少,基本從香港引進,大陸從港台地區引入的電視劇基本都是武俠片。大家剛有了電視,都連續劇很著迷。而且武俠最保險,不觸動任何敏感話題。
『肆』 武俠小說能成為四大名著之類的作品嗎
武俠小說如果從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算起,到如今也不過百十年的歷史。而在這百十年間還分為了兩個時期,民國時期和港台時期。
這兩個時期,武俠小說很繁榮,尤其在香港台灣流行武俠小說那些年,作家就有數百,作品更是汗牛充棟,但是大浪淘沙留下的能被人們銘記的作品不過幾十部而已。
其中更以金庸的作品成為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金庸的地位現在很高,甚至有專門研究金庸武俠小說的學問——金學。
『伍』 名詞解釋:香港文學,台灣文學,香港新派武俠小說
香港文學:主要指的是現代香港文學,現代香港文學是現代中國文學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同樣是在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學運動影響下發生和發展起來的。香港和內地文學沒有什麼明確的界限和區別。香港的文學和內地的文學是連成一片的, 因而,當代香港文學仍是當代中國文學的組成部分,一個具有自己特殊形態的組成部分。
台灣文學:主要是指台灣現代文學,它是在大陸的新文化運動直接影響與推動下發展的。由於台灣文學在現代有著與大陸不盡相同的歷史際遇和文化機緣,所形成的一些基本的文學命題與發展形態有其特殊性。從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框架中考察台灣文學在現代的發展,會發現它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省區文學,而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重要的有特色的支脈。
香港新派武俠小說:香港新派武俠小說是在五十年代繁榮起來的。「新」在去掉舊小說的陳腐語言,用新文藝手法去構思全書,從外國小說中汲取新穎的表現技巧,把武俠、歷史、言情三者結合起來,將傳統公案與現代推理揉為一體,使武俠小說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境界。金庸、梁羽生並稱新派武俠小說鼻祖。
『陸』 金庸武俠小說在港台文學中的地位
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金庸是一個奇跡:他於1955年至1972年間創作的17部武俠小說,在華人世界長盛不衰風行至今。從中國香港到海峽兩岸,到新加坡、東亞各國、到北美、歐洲等世界各地,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必定有金庸小說。
其他小說不可能有的一個現象是,金庸小說超越了「雅」、「俗」界限,在各個行業、各種層次的讀者中間都能廣為流傳,市民、農民讀,青年學生讀,大學教授、科學家、政府官員也讀。數學家華羅庚、陳省身,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都是金庸的讀者。作家李陀甚至說:「中國人如果不喜歡金庸,就是神經有毛病。」
長期以來,金庸小說被人們尤其是文學界視為「通俗讀物」,登不了「大雅之堂」。90年代,隨著武俠小說的公開發行,在一批文學家如嚴家炎、陳平原等的推動下,金庸從「消遣」走向經典,獲得了學院體制的隆重接待。研究金庸的作品也層出不窮,形成一門「金學」。
從中國古代武俠小說的「通俗」到金庸武俠小說的「經典」,金庸充分體現了一個文學大家對一個文類的品格提升作用;而經典文學從「陽春白雪」到廣泛流行,金庸對於文學經典因素大眾化的推進也功不可沒。本文試著從這方面入手分析金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一、武俠小說——中國傳統文學的代表和集大成者
遠古時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尚武習武,一些平民百姓因其勇力與武藝脫穎而出,在先秦時候形成「士」階層。初期的「士」是文武雙全的,隨著這個階層的成熟與壯大,文武開始分途,各自沿著自己的人格模式向「儒」與「俠」發展下去。春秋戰國時期,群雄逐鹿,養「士」之風興起,「俠」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墨子對當時的武俠現象進行了觀察和研究,並及時地對俠義精神和行為做了系統的闡述。墨家學派聚集了一批「任俠尚義」的「俠士」,在當時的民間甚至國家間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墨家也和儒家一起成為「世之顯學」(《韓非子·顯學》),其門徒「顯榮於天下眾矣,不可勝數」 (《呂世春秋·當梁》)。墨家對中國俠文化的迅速成長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中國武俠小說的文化源頭,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司馬遷的《史記》首次給俠下了明確的定義:「救人於厄,振人不瞻,仁者有采;不既信,不倍言,義者有取焉。」 (《史記·太史公自序》)「今游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行,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世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游俠列傳》)並為朱家、郭解等俠和刺客列傳,形象地塑造了最早的一批「俠客」。東漢末年出現了最早的武俠小說——根據荊軻刺秦的史實創作的《燕丹子》。
俠客在歷史上一出現,即引起了統治者的恐慌。《韓非·五蠹》中說「儒以文亂法,俠義武犯禁」,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收天下之兵」(《過秦論》),歷史上也有記載漢武帝強令長安豪俠行徙茂陵,並不惜大開殺戒。東漢荀悅在《漢紀·孝武紀》中說:「世有三游,德之賊也:一曰游俠,二曰游說,三曰遊行。立氣勢作威福,結私交以立行於世者,謂之游俠。」所以自《漢書》以降,正史再不記載「俠客」事跡。曾經同為顯學的儒、道、法、墨,自此分野。統治者「陽儒陰法輔之以道」使前三者「居廟堂之高」,墨家則自此「處江湖之遠」,被統治階級離棄並成為打壓對象。
『柒』 80年代港台武俠小說流行的原因
武俠小說我們都認識的,古龍、金庸、梁羽生。
這些作品我不信有人沒看過,《流星蝴蝶劍》《鳴鏑風雲錄》《天龍八部》等還有很多,大家都看過,也沒什麼好說的。
這些新的武俠小說感覺很難達到經典的高度了,《傲視傳奇》《聖靈天下》《劍心長虹》----來自「有」「看」「書」「社」
看看這個公粽號的武俠小說怎麼樣呢
『捌』 【請教】為什麼香港這么流行武俠小說和言情小說
個人覺得是剛好出現了特別優秀的武俠和言情作家,比如香港的金庸先生,寶島台灣省的瓊瑤女士,當然還有梁羽生古龍等人,他們的作品很多經典,正是因為好的作品,吸引了讀者,形成了流行廣泛的經典通俗文學潮流。
『玖』 當代港台武俠小說的文學成就以及傳播方式
近幾十年最為突出的就是在港台以金庸、梁羽生為代表的新武俠小說的崛起,尤其是金庸的武俠小說,造就了不少金庸迷。金庸也不愧為一代武俠小說大師,他豐富的歷史知識,深厚的閱歷,對武俠精神的理解,對武術知識的掌握,精彩的敘事與描寫,對人物性格的把握,確有許多過人之處。《射鵰英雄傳》中的許多歷史、人物,如南宋時宋與金、元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均有歷史史實依據,而丘處機等歷史人物也確有其人,將真實與虛構有機結合,同時又兼有北派武俠小說社會、言情、技擊、神怪四大派之長,同時又完全不同於這四大派,有了新的創新和發展。香港是新派武俠小說發源地,50年代初期,出現第一部現代武俠:《虎鶴雙形》。
50年代屬於梁羽生,代表作《七劍下天山》系列。至《萍蹤俠影》、《雲海玉弓緣》達到個人創作不可逾越的高峰。後期作品雖有革變,然而影響不是很大。 梁開創了一個時代,其古典文學素養很扎實,小說中詩詞隨處可見。但尚沒有完全脫離近代武俠的窠臼。古文功底好的讀者可以看看,文字和歷史的描寫還是很有水準。
50年代中後期金庸的出現。金庸引入了西洋文學技巧及電影手法予以捏合,在當時港台政治壓抑的年代,讓武俠小說變成暢銷書。並把武俠小說上升到了文學藝術的高度。金庸曾把所創作的小說名稱的首字聯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見《鹿鼎記·後記》)。這副對聯已經廣為流傳並多次被香港和中國內地拍成電視劇與電影,也是「金迷」的必讀書目。在1969年《鹿鼎記》中達到其創作頂峰,然後激流勇退。
金庸的作品整體上看,前期到後期是越寫越好。從文字到結構,包括情節的張力莫不如此。但在其部分作品中有時間錯亂的硬傷!可能與其作品在《明報》連載有關。只有一個簡單的情節,天馬行空的進行。到後來造成無法更改的錯誤,例如:《射鵰》中黃蓉出生後,梅、陳二人偷《九陰真經》叛變出桃花島。曲靈風被斷腿後在牛家村作賊時,郭靖與楊康的爹還不認識。那豈不是黃蓉和郭靖早就在流行姐弟戀,還喊什麼靖哥哥,裝年輕嗎?後來金在修訂其「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14部主要作品時,也承認這一硬傷,除此之外上再無大錯。
與金庸同時代香港另有金鋒、張夢還、牟松庭、風雨樓主、高峰、石沖等人從事武俠小說創作。但是,金庸這座山太高,與他同時代的武俠小說作家是不幸的。其同輩及後起武俠作家或以主觀條件不足,便難乎為繼;多半隻能遵循既往「幫會技擊派」的路數,在江湖仇殺中討生活了。
70年代初,金庸封筆後,香港武俠小說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台灣武俠與香港有所區別,在金、梁同時代有司馬翎、卧龍生、獨孤紅、陳青雲、蕭逸等數十位武俠專業作家。根據武俠評論名家葉洪生先生的粗略統計,在武俠小說興盛時期,台灣至少有過三百位武俠作家賴此維生,出版了至少上萬種以上的武俠小說。結集成書則自數部至數十部不等。其中司馬翎、卧龍生、諸葛青雲並稱「台灣三劍客」。
司馬翎在當時影響力最大。博學多才,擅長寫情寫欲、鬥智鬥力。特別是描寫男女在情慾焚身中的心理變化,以及奇正互變、虛實相生的武打藝術,均獨步一時。而其早年首創以精神、氣勢克敵制勝的武學原理,已近乎「道」——與金庸、古龍一脈相承的「無劍勝有劍」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甚而猶有過之。同輩名家受其影響、啟迪者頗多,如古龍、上官鼎、易容、蕭瑟等皆是。可惜司馬翎未能持盈保泰;其創作後期雖有《劍海鷹揚》這部超卓巨著為武俠小說大放異彩,但此後即逐漸走下坡,其晚年改以「天心月」筆名所撰《強人》系列作品。當時諸綠葉代表作有卧龍生《仙鶴神針》、諸葛青雲《紫電青霜》、司馬翎《劍氣千幻錄》、獨抱樓主《璧玉弓》、曹若冰《玉扇神劍》、蕭逸《七禽掌》、雲中嶽《古劍殲情記》、丁劍霞《神簫劍客傳》、柳殘陽《玉面修羅》、獨孤紅《雍乾飛龍傳》;還有「鬼派」——書名、內容非鬼即魔,且嗜血嗜殺,動輒就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代表者有陳青雲《血魔劫》、田歌《血河魔燈》等。尚可一觀。
真正讓台灣武俠走向世界華人圈的人是古龍。一個可以在台灣武俠小說界大書特書的名字。是台灣武俠小說界唯一可以與金、梁比肩的人。古龍於60年代初期開始寫武俠小說,但業績平平,其間為名家(如卧龍生、諸葛青雲)代筆,卻幾可亂真,足見本身確具潛力。在1964年完成早期代表作《浣花洗劍錄》後,讓人耳目一新。但風格尚未形成,未引起太多波瀾。在1965-1967年間古龍完成了他創作中期的重要作品《武林外史》、《絕代雙驕》等名著,開始走紅。特別是1967年所撰的《鐵血傳奇》(即我們常說的《俠盜楚留香》或香帥傳奇),內雜武俠、文藝及現代心理分析,特別是西方推理小說的架構。讀之如讀東方版的福爾摩斯探案。後來古龍坦言其深受西方和日本推理小說的影響。由此起,古龍武俠小說即脫胎換骨,邁入了新派武俠小說的殿堂。但古龍之變並非到此為止,而是一路狂奔,讓人目不暇接後,恍然猛醒。原來武俠小說可以這樣寫,也可以這樣看。其後他陸續完成《多情劍客無情劍》(即小李飛刀)、《鐵膽大俠魂》二部曲,堪稱神完氣足,兼有傳統與現代「矛盾統一」之美。
70年代初開始,古龍首寫《蕭十一郎》(由於是先有劇本、後來才有小說)的啟發,減少廢話和不必要的描述。加強肢體語言和場景烘托。從此古龍的變成了一種似詩、類俳句、非散文的怪異文體。可能古大俠覺得此種方式最能表達他的思想,同時又能最大化的掙到稿費。如《流星·蝴蝶·劍》、《歡樂英雄》、《陸小鳳》系列、《七種武器》系列(僅有六種)以及《邊城浪子》、《天涯·明月·刀》、《白玉老虎》等,無一不是用電影分鏡、換景的手法來寫小說。這種簡單直接、動漫化的妄舉,對於中國文字是一種傷害。但盡管如此,在一九六五至七五年間的古龍小說卻「一枝獨秀」,以至於他成為同輩名家及新進作者模仿的對象。 但同時他也害死了這些沒有他那般天縱其才的跟風作家。火紅了十年後,古龍1975年以後的作品每況愈下,也許是被稱為每部作品後都有一個現實中的女主人公和無數瓶XO消耗了他太多的激情。在看過《護花鈴》等他的半部作品後,深深地理解在後期他江郎才盡後酗酒的痛苦。從一個構思或幾千字的開頭就可以換來巨額的金錢和合同,到後期讀者逐漸冷落、出版商追稿時的無情。英年早逝也許是他自己最渴望的結局。1985年古龍在肝硬化的劇痛中走完了他絢爛的一生。
70年代中後期至80年代,溫瑞安在一九七〇年以「溫涼玉」筆名在香港《武俠春秋》發表處女作《追殺》(為「四大名捕」故事之一),時年僅十六歲;雖然文字技巧很幼稚,但想像豐富,已見潛力。其早期作品頗受古龍影響,如《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俠》系列均可見古的痕跡。自一九八二年推出《布衣神相》起,又加上了若干還珠小說的奇妙素材,故神魔虛幻色彩甚濃;而《碎夢刀》、《俠少》、《殺楚》等書,更有許多「詩歌化」的語言文字,耐人尋味。但由一九八七年開始,溫瑞安卻以「現代派」自居。如《殺了你,好嗎?》、《請·請請·請請請》、《力拔山河氣蓋世·牛肉麵》、等等中短篇,有一部《乳房》更是不知所雲。且內容橫七豎八排列,以示其「現代」,以此突出視覺效果。正如他在書中後記中說:「武俠小說必須突變!……成與敗,得與失,我不管,但這樣寫法使我覺得很好玩。」於是中國文字之美,就在溫瑞安的「突變」下,被割裂得支離破碎;而「新派」武俠小說,也在他的「好玩」下,被徹底「異化」掉了。
從此武俠小說的創作進入低潮,直到90年代初期,香港的黃易從《大劍師》開始創作武俠小說,或者說科幻小說,其間有明顯的田中芳樹的痕跡。到《尋秦記》才真正形成自己的風格,從而開創了玄幻武俠小說時代。影響了大批的武俠小說作者,開始轉入玄幻武俠的創作。而黃又變,反而回到正統武俠的路子或者說「異俠」更妥當。其後陸續推出的《破碎虛空》、《翻雲覆雨》均引起強烈反響。《大唐雙龍傳》更是因為互聯網而廣為傳播,讓黃易的名字傳遍華人社會。目前國內多家網站正在連載其新作《邊荒傳說》。黃易深受司馬翎的影響,首重氣勢,如果說早期,梁、金的作品中,成人後大多數人的武功已成定勢,丘處機奈何不了梅超風,那他永遠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都只能打成平手。一場華山論劍後,敵我雙方的爭斗就變成算術題般簡單了。我的排名高手和小弟多,你就等著挨扁吧!人的潛力一無所知,而中華武術重視精氣神的完美結合。當黃易在其中加入了時間、體力、精神狀態等元素。大大提高了武俠小說可信度。
2000年後出現大批網路作家從事武俠創作,是好事也是壞事,好是大大豐富和繁榮了讀者的可看種類和數量。但由於網路小說多數是連載,必須按時交稿,以及網路作家的不可見和隨意性,導致大量太監作品出現。另有部分作家因為網站倒閉等原因導致作品連載出現中斷。短短的幾年時間,武俠小說的發展非常迅速,在大陸和港台嶄露頭角的年輕作家很多,具備與梁、金、古、黃比肩潛力的也就僅僅幾位。其他如老豬的《紫川》(軍事歷史小說)(確切的說,紫川是部大雜燴,並非嚴格意義的架空歷史),賈羽的《入世龍蛇》,真髓的《真髓》也非常不錯。具有潛力。其他很多作家也不錯,但很多人都走上了玄幻之路,不再是在人力的范圍內進行的斗爭。那應該劃入另一個討論的課題。現代武俠小說是紙上武俠的新階段,理想和言情色彩淡化。
參考:http://ke..com/view/2629.htm?fr=aladdin
『拾』 寫武俠小說的為什麼大都是香港人
以前大陸的家長都認為認為武俠小說是害人的東西,不讓小孩看,當年還珠樓主寫的蜀山劍俠傳,基本上是禁書。所以金庸黃易梁羽生古龍溫瑞安個個都不是大陸人,那時候在大陸寫書就是餓死的下場。再一個香港一直都比較開放,思想比較活躍,對傳統文化保護的也比較好。如果沒有以上的條件,就不能夠解釋樓主的問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