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金庸武俠小說的ppt
❶ 以金庸小說作品為例,談談金庸武俠小說的現實意義
比如說天龍八部吧,就體現了諸子百家,尤其是佛家精神,其中無人不冤、有情皆孽;天龍八部和鹿鼎記還揭示了名族矛盾、融和的問題
❷ 金庸的武俠小說有哪些魅力
金庸的武俠小說只要男一號一出場,所有的女人都是腦殘,圍繞著自己轉,其他男人包括皇帝在內都要靠邊站,
如果自己穿越進小說中,地球都圍繞自己轉,太幸福了太美好了,
❸ 淺析金庸武俠之「華山論劍」
偌大的華山,此刻顯得多麼傾頹寂寥……
絕頂的空曠,縱有幾盞孤燈,亦絲毫不能減卻它的沒落!
二十年前,五位曠世絕頂的豪傑梟雄相聚於此,七日夜顛倒酣戰,刀槍劍戟指掌拳法,惺惺相惜,共同印證各自「武學」。
高手過招從來點到即止,互補長短,偶有勝負,終是難分軒輊。一昧好勝者總不過愚夫愚婦,粗鄙如蛙,過分的把精力放在打倒對手上,從來不會汲取別人身上的優點,人生中並不是所有的對手都是敵人,相反大部分都是莫過於知你的朋友……
二十年後,再來看看爾等擊敗了所有對手的「華山絕境」,也不過方圓幾里,無聊透頂……
第一次聽聞「華山論劍」,是從老頑童周伯通的口中得知,「周伯通道:『說來話長,待我慢慢對你說。你知道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五人在華山絕頂論劍較藝的事罷?』郭靖點點頭道:『兄弟曾聽人說過。』周伯通道:『那時是在寒冬歲盡,華山絕頂,大雪封山。他們五人口中談論,手上比武,在大雪之中直比了七天七夜,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四個人終於拜服我師哥王重陽的武功是天下第一。你可知道五人因何在華山論劍?』郭靖道:『這個兄弟倒不曾聽說過。』周伯通道:『那是為了一部經文……』郭靖介面道:『《九陰真經》。』」
幾乎所有武俠小說不能免去的俗套——江湖中人為了某部武林秘籍、某種絕世神兵大打出手,掀起了一番腥風血雨,恩怨仇殺,一連串的故事便隨著這樣的一條主線演繹下去。
然而作為新派武俠小說的執牛耳,繼往開來的無冕之王,金庸總能夠化腐朽為神奇,永遠是最普通的開端,似微風盪漾,波瀾不驚;永遠都是最動人的結局,如高山仰止,獨愴然涕下。有人曾說,縱觀金庸先生所有的作品,我沒有讀到過一句經典的語言,但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成了我心裏面最信仰的哲學!
《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被人們稱作「射鵰三部曲」,但故事聯系緊密的只有前兩部,「華山論劍」也止在「雙雕」之中,今天我想和朋友們分享分享我讀「雙雕」關於「華山論劍」的心得體會,淺薄粗陋,博君茶餘飯後一笑耳!
一、「華山一論」:藝不驚人死不休
一部武林絕學《九陰真經》,幾乎讓所有的江湖兒女都捲入一連番的殊死惡斗之中,江湖上各門各派的首腦人物幾乎都參與了搶奪這部經書的勾當,以至死傷無數(筆者認為這也是「雙雕」時期無門派興旺的最好佐證)。最後全真教祖師王重陽為了止息干戈,相約當時武功最卓絕的五個人決戰華山之巔,他們分別是:開創東海桃花一派的東邪黃葯師、西域白駝山一脈的西毒歐陽鋒、大理段氏南帝段智興、丐幫幫主北丐洪七公以及鐵掌幫幫主裘千仞。
裘千仞的武功定位一直是金迷朋友們爭論不休的熱點話題,從金庸對裘千仞的描寫,有一點可以肯定,金庸對裘鐵掌的武功是給予肯定的,「裘千仞的鐵掌功夫,端的鋒銳狠辣,精妙絕倫,不在周伯通、黃葯師、歐陽鋒諸人之下」,但是以戰績來看,裘千仞的武功我個人認為比之五絕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加之華山首次論劍裘千仞自覺退出戰役,可見對自己的武功還是信心不足的,所以這里筆者不去討論他!
五個人打了七天七夜,這七日七夜的酣戰雖然書里邊兒沒有進行任何的直接描寫,僅憑一些零碎的回憶穿插於書間,但這樣反而增值了讀者的空間想像,單憑「七日七夜」一詞,便可以肆意想像五個人殊死相搏,使出各自生平絕學,龍吟虎嘯、電光火石一般的打鬥場景,最後斗得連吵架的力氣都沒有了,一個個依扶在大石頭、大樹底下唉聲嘆氣,心有不甘的模樣。
江湖表面暫時的恢復了平靜,王重陽算是個明白人兒,不僅僅能夠預判自己生死,最難得是能夠看穿一個人的心,這就不是一個人修習武功能夠領悟得到的本領。
首先他們五個人都想得到《九陰真經》,都想成為「天下第一」,有朋友說,王重陽就不是嘛,人家拿了《九陰真經》也沒修煉,「射鵰」原文寫道:「······不錯。他得到經書之後,卻不練其中功夫,把經書放入了一隻石匣,壓在他打坐的蒲團下面的石板之下。我奇怪得很,問是甚麼原因,他微笑不答······」
王重陽真的沒有修煉么?其實不然,王重陽的悟性在「雙雕」里絕對是無出其右的巔峰王者,比之黃葯師的聰明,他則是智慧;比之歐陽鋒的陰毒,他則是城府;比之洪七公的率直,他則是雍容;比之段王爺的氣度華貴,他則是仙袂翩然。「周伯通道:『他是天生的了不起,許多武學中的道理自然而然就懂了,並非如我這般勤修苦練的······』」
王重陽的武功修習到這個份兒上,不能說是不愛武學之人,特別是這樣經天緯地的曠世武學,拿到手仔細翻閱了一遍,以他驚世之才華恐怕早已滲入四肢百骸,入骨入髓了,不然古墓之中又哪來的「玉女心經,欲勝全真。重陽一生,不弱於人」的《九陰真經》武功要旨呢?
所以說「華山一論」實則都是為自己慾望而戰的勇士們在進行華麗的表演,無謂好壞,只是個性的迥異,只是實力的彰顯,只是論武的初級階段罷了!
二、「華山二論」:恩怨是非何是頭
華山首秀其實在《射鵰英雄傳》中已經是「過去式」的存在,「二論」才是作者濃重的著墨點,可以這樣形容——在此之前所有的故事都是在為華山二次「論劍」做鋪墊。
為什麼會有第二次「論劍」?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當時號稱「天下第一」的武林霸主王重陽死了,還剩下四個旗鼓相當的正值壯年的身懷絕技武者,新一輪「天下第一」的爭奪賽徐徐拉開了帷幕,江湖還是表面的風平浪靜,實際上已經是暗潮湧動了。
當然,這里有一點微妙的變化,昔日的南帝段王爺為情所困,落發為僧,似乎已經表明「天下第一我不感興趣,餘下你們仨去爭吧!」都說金庸崇佛貶道,偏愛和尚,早早讓一燈大師退出這殘酷的暗局,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
那麼剩下這三人,要想得到「天下第一」,他們還得是寄希望於《九陰真經》。因此就牽扯出一段段恩怨是非來了。
老頑童周伯通作為「補位選手」出現在了大眾面前,他攜著《九陰真經》上下冊想要遵循師兄的遺命找兩個絕密的地方藏好,不料遇到了新婚燕爾的黃葯師夫婦,黃夫人天縱奇才,記憶絕倫,老頑童被騙,毀了《九陰真經》,黃葯師如願以償得了《九陰真經》,卻也為此付出了一生中最慘重的代價。
得意弟子背叛師門;老婆身懷六甲臨盆之際還在為他殫精竭慮的默寫經書,耗盡了最後一絲智力氣絕而亡;門下眾弟子俱被遷怒,挑斷手腳筋逐出島去,落得晚景凄涼,以至於後來遇到李莫愁這等小輩之時,遭辱取笑,一時發出「黃老邪果然徒弟眾多,倘若我陳梅曲陸四大弟子有一人在此,焉能讓她說嘴?」的感嘆!
歐陽鋒呢?歐陽鋒更是慘烈,自己原本在江湖上臭名昭著,樹敵眾多,就連他親哥哥可能都想除掉他,除掉一個給自己戴綠帽的親弟弟。他似乎沒辦法不想方設法讓自己成為「天下第一」,因為只有成為了「天下第一」自己才可能平安的度過一生,這個世界上居然還有三四個人能和他不相伯仲,這樣的局面當然夠讓作惡多端的老毒物終日惶恐不安的咯!
但是真正讀懂了歐陽鋒的人,都會明白,「天下第一」在他的心裡永遠只排第二,他心裡的「第一」永遠是他的「克兒」,每一次從老毒物口中聽到這個稱呼的時候,我的眼睛裡都會泛起瀅瀅淚光,至少那一刻他就是全世界最柔情的父親,僅此而已!
還是那部《九陰真經》,老毒物機關算盡太聰明,反倒害得自己的「克兒」雙腿被壓斷,最後命喪楊康之手,自己也落得瘋瘋癲癲的下場,下半輩子都在找尋自己,追問自己,可再怎麼糊塗也始終忘不了那一句時刻縈在嘴邊的「克兒······克兒······你是我的克兒?」所以筆者一直堅信,「瘋了」的歐陽鋒才是真正的做回了自己。
老乞丐雖然也想成為天下第一,但是他的襟懷比起前面二位算是磊落得多了,對於「一論」的失利,洪七公是不以為然的,他深信自己當時倘若習全了降龍十八掌,這「天下第一」也未見得就一定「花落旁人」,所以相對而言對《九陰真經》的興趣還沒有達到迷信的狀態,當然這也和老叫花子天性純良灑脫有關。
很可惜,就是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俠者成了老毒物的頭號假想敵然,老毒物的內心獨白——「不管你想不想和我搶,要不要和我搶,你都是我必須要除掉的敵人」。因此,七公也遭到了武功盡失的災厄。
老頑童自不必多說,因為《九陰真經》被黃老邪圈進了整整一十五年,盡管老頑童自己不覺得怎樣,只能說周伯通自己天生的豁達,但是以我等世俗眼光,周伯通的際遇也夠筆者扼腕嘆息的了。
來來去去,恩怨情仇,「二論」終於開打了,這一次卻有了幾個顯著的變化,一個是注入了「新鮮血液」,一個是終結了非要拼個你死我活的局面,甚至是在總結武功的深層次含義。在歐陽鋒和洪七公決斗的時候,郭靖就聯想到:「這二人都是當今一等一的高手,可是一個行俠仗義,一個恃強為惡,可見武功本身並無善惡,端在人之為用。行善則武功愈強愈善,肆惡則愈強愈惡。」
歐陽鋒被黃蓉用詭計支開,到黃葯師前來,黃蓉有心要讓自己的靖哥哥做「天下第一」,於是「黃蓉道:『爹爹先跟靖哥哥過招,瞧在第幾招上打敗了他,然後師父再與靖哥哥過招。若是爹爹用九十九招取勝,而師父用了一百招,那就是爹爹勝了。倘若師父只用九十八招,那就是師父勝了。』······黃蓉又道:『且慢,還有一事須得言明。若是你們兩位前輩在三百招之內都不能將靖哥哥打敗,那便如何?』」
這擺明了的目的,逗得洪七公哈哈大笑,最難得的是一向生性怪僻,自負一世的黃老邪暗道:「我成全了她這番心願就是。」這樣一來,東邪和北丐「天下第一」的念想算是真真正正的土崩瓦解了!一個是自己的愛徒,一個是自己的愛婿。唉!黃老邪啊黃老邪,最該反省的就是你,想想當年你若不為了這一部《九陰真經》絞盡腦汁,苦心孤詣,料想今日你定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可是沒想到「天下第一」的頭銜還是被一個瘋了的歐陽鋒奪去了,洪七公抱拳說道:「歐陽兄,老叫化服了你啦,你是武功天下第一!」黃葯師自忖卻又難以取勝,只得點了點頭。這一系列的描寫都足以證明「華山二論」相對緩和的氣氛,比之「一論」相拼相殺絕對算是質一般的飛躍。
三、「華山三論」:無心爭處便是爭
最後一論則是「神鵰」末期了,這時候已經沒有誰站出來吵著嚷著爭什麼「天下第一」了,而且幾乎所有的高手都會了《九陰真經》,也沒有人要奪取什麼《九陰真經》。譬如李莫愁一心想得到的僅僅是本門武學《玉女心經》,似乎對武林盛傳的《九陰真經》並不感興趣,是《九陰真經》到了「神鵰」時期銷聲匿跡了嗎?絕對不是,《九陰真經》在《倚天屠龍記》里都還有人記得。只能說《九陰真經》的神話已經被時間沖淡了!
歐陽鋒不再是十惡不赦的歹人了,「我不是歐陽鋒,歐陽鋒是大壞蛋······」;黃葯師似乎也沒那麼乖張叛道了,「你先不認小龍女為師,再娶她為妻,豈非名正言順?」;靖哥哥也成了口齒伶俐,成熟穩重的帥大叔,「那卻不然,公義當前,私交為輕。昔日拖雷安答領軍來攻襄陽,我曾起意行刺義兄,以退敵軍,適逢成吉思汗病重,蒙古軍退,這才全了我金蘭之義。古人大義滅親,親尚可滅,何況友朋?」······
歲月不饒人啊,昔日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已然死的死,老的老,「面目全非」矣!
最經典的是「三論」壓根兒都沒有動一根手指頭,「黃葯師笑道:『老頑童啊老頑童,你當真了不起,我黃老邪對『名』淡薄,一燈大師視『名』為虛幻,只有你,卻是心中空空盪盪,本來便不存『名』之一念,可又比我們高出一籌了。東邪、西狂、南僧、北俠、中頑童五絕之中,以你居首!』眾人聽了『東邪、西狂、南僧、北俠、中頑童』這十一個字,一齊喝彩,卻又忍不住好笑。五絕之位已定,人人歡喜,當下四散在華山各處尋幽探勝。」
這時候我的結論也呼之欲出了:「華山三論」「新五絕」在談笑風生,氣氛融洽中輕松敲定。其實若論武學修為老頑童、黃葯師和一燈大師都在伯仲之間,若要實際動起手來,周伯通未必就一定是黃葯師和一燈的對手了。至少我能夠感受到的是:再強的人其實也都有上升空間。這三次「論劍」彷彿就是人生必經的三個階段:從最初的原始狀態,比拼的是生命最原始的張力以及實踐過程中修煉來的能力和耐力;然後有了一定較高的社會地位,意識形態發生變化,開始注意自己的言行,比的是胸襟氣度,見識廣遠;到最後,沒有任何和「誰誰誰」一較高下的心態,唯恐將自己置於一個不勝寒的高處,這個時候晚節有保,善始善終才是終極的目標了……或許人生的至高境界就是這樣——無心爭處便是爭。
❹ 金庸是怎樣寫武俠小說的
一
金庸寫小說是在報上連載,據他自己說,他每天寫一段一千來字,翌日發表,甚至到外國旅行也要寫好寄回來。
先來幫他算筆賬,看看是否真的每天只寫1000來字,就能搞定這樣15部鴻篇巨制?
金庸武俠小說共1000萬字,寫了17年,平均到每年要寫58.8萬字,平均到每天就是1611個字,跟他說的1000來字出入不大。
當我算出這個數字時,心中狂喊:「我的天,就這么簡單?每天寫1000來字,然後持續17年?」是的,就這么簡單。
是我自己把寫作這回事想復雜了!
金庸的寫作習慣啟發我:1、做一件簡單且有價值的事(寫1000來字);
2、按照一個相對固定的節奏去做(每天都寫,不要間斷);
3、然後做長時間的積累(寫上17年),就能成就一個偉大的東西(《金庸作品集》)。
掌握了這個訣竅,你也可以像金庸一樣創作!
二
我曾感嘆世界好不公平,出生不公平、財富不公平、機會不公平。但現在我知道了,世界上有一樣東西絕對公平,那就是時間。
你有一秒,我也有一秒。你每天刷一個小時的抖音,我每天寫一個小時的文章,不用17年,1年後我就遠遠把你拋在了後面。
我用時間堆出來的才華,你拿錢也追不上,除非你用更多的時間來追,但只要我不鬆懈,你永遠追不上。這就是時間的力量!
每天寫1000個字不難,難的是堅持17年。
寫作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決定了就要一直幹下去,談戀愛都是這樣的道理。
我不需要成為最會寫的人,但只要我跟時間是最好的朋友,通過時間的疊加,我在寫作上的價值增長,我就能看得到。
三
我最近在讀《曾國藩傳》,曾國藩打仗,就靠六個字——結硬寨、打呆仗。
做那些最硬的事,干那些在別人看來很呆的事,然後一直幹下去,可能在開打之前,你就已經贏了。
實際上,中外的文學大師,他們的寫作習慣是相同的,舉三個例子:
第一個是村上春樹。
他寫長篇小說時,規定自己一天寫出十頁稿紙,每頁四百字。
即使心裡還想繼續寫下去,也照樣在十頁打住;哪怕覺得今天提不起勁來,也要鼓足精神寫滿十頁。
一天寫上10頁,一個月便能寫300頁,半年就能寫出1800頁。《海邊的卡夫卡》第一稿1800頁,就是這樣被村上寫出來的。
對於機械式的寫作,村上自嘲:「這哪是藝術家的做法。這不就和工廠車間一個樣嗎?但做一項長期工作時,規律性有極大的意義!」
第二個是斯蒂芬·金。
他認為,對於一位胸懷大志的作家,最不需要的東西就是電視機!
我房裡也不放電視機,我一直很驕傲別人以為我買不起TV。
斯蒂芬一旦開始寫東西,就每天都要寫,每天四到六個小時,天天如此。
最巧合的是,他跟村上春樹一樣,規定自己每天寫10頁,大約2000個英文單詞,三個月就是18萬字,這是一本書非常適宜的長度。
每天不完成10頁,他決不從書桌旁起身。當有人問他「成功秘訣」時,他說了兩點:一是自己一直比較健康,二是沒有離婚。
他說進行有規律的創作,環境一定要安靜。
第三個是賈平凹。
這是我想重點談的一位大師,因為我剛讀完他1992年寫的《廢都》。我覺得,諾貝爾欠賈平凹一座文學獎。
賈平凹40歲時,早已名聲在外,但亦被名聲所累。更不幸的是,災難接踵而來,他先是患乙肝不愈,度過了牢獄般的一年多醫院生活。
再是母親染病動手術;再是父親得癌症亡故;再是一場官司沒完沒了地糾纏他;再是為了他人而捲入單位的是是非非中受盡屈辱。
就在這個時候,他開始寫《廢都》。
他逃到一個人煙稀少的水庫寫作,每天吃過第一頓飯後,就把自己關在房裡,一直寫到下午四點,除了大小便,再不出門。
他寫起來喜歡關門關窗,窗簾也要拉得嚴嚴實實,他說如果是一個地下的洞穴那就更好。
煙是一根接一根地抽,每當有人在外邊喊吃飯了,推開門直感煙霧籠罩了你!
在水庫待了整整一個月,人明顯是瘦多了,卻完成了三十萬字的草稿。
後來他又轉戰兩個地方繼續流亡寫作。先是到一戶老鄉家,有天晚上外邊刮風下雪,窗子的一塊玻璃撞碎在樓下。
他凍得握不住筆,起身拿報紙去夾在窗紗扇里擋風;剛夾好,風又把它張開;再去夾,再張開,只好拉閉了門逃到另一戶人家去。
他規定自己每日不能少於七千字。他說,如果把這本書從構思到最後完稿的多半年時間里所抽的煙接連起來,絕對有一條鐵路那麼長。
最叫我難忘的,是賈平凹在《廢都》後記中寫下的這樣兩句話:
寫這本書的目的,是讓我記住這本書帶給我的無法向人說清的苦難,記住在生命的苦難中又惟一能安妥我破碎了的靈魂的這本書。
看了那麼多大師關於創作的故事,我也慢慢揣摩出一些門道:偉大的作品,都是在艱難困苦、孤獨彷徨,甚至生離死別下誕生的。
若有人告訴你,他最近正在寫一本書,可能是一本回憶錄,也可能是他職業生涯的智慧結晶,這個時候你要警惕了——
這本書不出來還好,一出來很可能就是一本惡俗的爛書。
要說寫作有什麼訣竅,就是兩個字——堅持。
金庸在2002年4月《金庸作品集<新序>》中寫道:「寫小說也跟彈鋼琴一樣,沒有任何捷徑可言,是一級一級往上提高的。
要經過每日的苦練和積累,讀書不夠多不行。我每日讀書至少四五小時,從不間斷,在報社退休後連續在中外大學中努力進修。」
這就是一個作家的自我修養。
讀書寫作,雜談共享,歡迎關注,春三十三
❺ 急求一篇關於金庸武俠小說的演講稿
金庸是武俠小說的集大成者。從1955年第一篇武俠小說問世,到1972年「封筆」,金庸共創作了十五部武俠小說。在這十五部小說中,不僅有波詭雲譎的政治畫卷、盪氣回腸的英雄俠義、出神入化的絕世武功,更有精彩紛呈、引人入勝的愛情人物和愛情故事。如何看待金庸筆下的情愛世界?
金庸小說的愛情精彩紛呈,各具特色,其中《射鵰英雄傳》中郭靖與黃蓉的愛情無疑是其中的經典。《射鵰英雄傳》是金庸「射鵰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小說的主題是南宋末年宋、金、蒙古之間波瀾壯闊的戰爭和社會生活,而貫穿始終的小說主人公--郭靖與黃蓉的愛情也是小說中的「華彩樂章」。郭靖與黃蓉,一個木訥憨厚,一個古靈精怪,性格稟性反差如此之大的兩個人為什麼能走到一起?郭靖與黃蓉的愛情為什麼受到讀者最熱烈的歡迎與羨慕?這個經典的愛情模式反映了金庸怎樣的創作觀念?
除了《射鵰英雄傳》之外,《神鵰俠侶》中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情同樣是金庸小說愛情中的經典,不同的是這個愛情模式更加驚心動魄、催人淚下。《神鵰俠侶》是金庸「射鵰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故事的主題就是描寫主人公楊過與他的師父小龍女之間感天動地的愛情的。那麼在《神鵰俠侶》中,楊過與小龍女在天慘地絕的重重懸念中是如何突破禮教的羈絆,實現愛的承諾的?它的震撼與感人之處究竟體現在哪裡?
金庸小說中的愛情不只經典,更具深廣,一部作品通常會表現出多組、多種、多層次的愛情,《飛狐外傳》就是這樣一部作品。這篇小說的主題是描寫主人公大俠胡斐的成長歷程。在《飛狐外傳》中,胡斐與袁紫衣、胡斐與程靈素、馬春花與福康安,為我們展現了幾組刻骨銘心的悲劇戀情。那麼,一往情深的女子會如何對待薄情寡義的壞男人?出了家的人真的就能割捨得下愛嗎?
如果說金庸在大部頭中游刃有餘地描繪出了引人入勝的愛情故事,那麼他在中短篇小說中也同樣毫不示弱。中篇小說《白馬嘯西風》反映的是一個叫李文秀的漢族少女,在新疆哈薩克部族與幾個青年的感情故事。在這篇小說中,李文秀究竟會遭遇怎樣的悲歡離合?這部篇幅不長的小說會帶給我們怎樣超乎尋常的深層思考?
(全文)
可能有的朋友聽了會覺得驚訝,說金庸,那不是寫武俠小說的嗎?藉助武俠小說來談愛情,這合適嗎?在很多朋友看來,武俠小說不就是寫那些英雄豪傑們沒日沒夜地打架、殺人、喝酒,不就寫這些的故事嗎?從這些故事裡邊要探討愛情,是不是好像是讓李逵來綉花,讓張飛來畫畫,讓竇爾敦唱小曲,是不是不合時宜?其實我告訴大家,歷史上的張飛他還真會畫畫,而且專畫美人,張飛是以畫美人見長的。在殺場上能夠浴血奮戰,給人一個非常粗豪這樣形象的人,他同時,他可以非常秀雅,非常文雅。
而上述我所提出來的這種擔憂,其實正是我們社會上很多人對武俠小說誤解的一種反映。很多人以為武俠小說就是武打小說,我們很多中學老師沒收學生的書就說不許看武打小說,所謂武打小說在他們理解起來就是暴力文學,教孩子怎麼打架的教科書,就是粗製濫造的低俗文學。而這些朋友不了解,武俠小說也好,通俗小說也好,其實只是我們給文學分的類,只是文學中的某一個類別,這些類別只是說它們有不同的特點,而不是說它們在藝術價值上有高有低,通俗小說不見得它不高雅,不見得不嚴肅,而那些所謂的非通俗小說,
❻ 金庸小說介紹
金庸,原名查良鏞,生於1924年,浙江海寧人,查家為當地望族,歷史上最鼎盛期為清康熙年間,以查慎行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現代查氏家族還有兩位知名人物,南開大學教授查良錚(四十年代九葉派代表詩人,翻譯家),台灣學術界風雲人物、司法部長查良釗。出自海寧的著名人物還有王國維和徐志摩。金庸祖父查滄珊是"丹陽教案"的當事人。
金庸曾把所創作的小說名稱的首字聯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見《鹿鼎記·後記》)現在已經廣為流傳並多次被香港和中國內地拍成電視劇與電影,也是「金迷」的必讀書目(括弧內為該書開始創作年份):
飛—《飛狐外傳》(1960年)
雪—《雪山飛狐》(1959年)
連—《連城訣》(1963年)
天—《天龍八部》(1963年)
射—《射鵰英雄傳》(1957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被金庸小說的讀者稱為「俠文化的歌頌」
白—《白馬嘯西風》(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短篇小說
鹿—《鹿鼎記》(1969年)(封筆之作)韋小寶七個老婆:沐劍屏、方怡、建寧公主、曾柔、蘇荃、雙兒、阿珂。
笑—《笑傲江湖》(1967年)
書—《書劍恩仇錄》(1955年)--第一部小說
神—《神鵰俠侶》(1959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二部曲,被金庸小說讀者稱為「情的贊美」
俠—《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龍記》(1961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劍》(1956年)
鴛—《鴛鴦刀》(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短篇小說
《越女劍》(1970年)--金庸本意為「卅三劍客圖」各寫一篇短篇小說,最後只完成了頭一篇《越女劍》,亦沒有包含在對聯之中。
http://ke..com/view/2619.htm
❼ 求高人總結一下金庸先生的小說風格特點
第一,金庸的人物刻畫,輕表面、重實在,沒有正面的長篇大論的描寫,卻依然塑造出一個個精彩絕倫的形象,香香公主、黃蓉、小龍女、張無忌、令狐沖„„舉不勝舉,甚至梅超風蓬頭垢面的長發也會被人用來做形容詞。如描寫小龍女的「楊過抬起頭來,只見一隻白玉般的纖手掀開帷幕,走進一個少女來。那少女披著一襲輕紗般的白衣,猶似身在煙中霧里,看來約莫十六七歲年紀,除了一頭黑發之外,全身雪白,面容秀美絕俗,只是肌膚間少了一層血色,顯得蒼白異常。」看了這一段,估計大家心裡便有了一個模糊的神仙般的小龍女。
第二,金庸小說的結構藝術,大有大的宏偉,小有小的玲瓏,大小均宜。傳統的章回體小說有一個固定的秩序,按著時間、按著帝國的秩序,講究一個社會邏輯。而五四以後,西方文學架構的手法深入了中國文學的創作,倒敘、插敘、省略或者將之融合交叉的手法都出現在小說里,並在金庸小說中達到一個高峰。比如《射鵰》三部曲的宏大、《越女劍》的小巧。《天龍八部》中有三個男主人公,一開始是段譽的故事,不知不覺轉入了喬峰的故事,然後又變成虛竹的故事,篇幅都很長,最後三兄弟結拜,三個故事交融到一起。一般的武俠小說總會貫穿著的一條感情線,而金庸小說往往其他的結構特色,喬峰的身世問題,一個丐幫版主忽然成了契丹人,在喬峰探究自己身世的一系列事件中,他找到誰,誰就被提前殺了,留下的線索還是直指他的?這便是偵探小說的構造。
❽ 誰有《金庸武俠小說全集簡體中文插圖珍藏版》(金庸全集)插圖版[PDF]
德國的風格大方
❾ 關於金庸武俠小說
網路里的不能全信,看那裡的得先看完原著後再斟酌,那裡什麼金庸小說里本來沒描寫的心法內容都有,也不知從哪抄來的。
我讀過天龍八部N遍,從沒看過玄冥神掌在裡面,三十六洞那幫人出場也就三次,萬仙大會,縹緲峰,少林寺英雄大會。
❿ 金庸武俠小說中的男性形象PPT
我寫過一篇論文,關於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人物,不過不是ppt。需要hi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