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與無痕教育
Ⅰ 武俠小說里多數講的什麼啊有不健康的內容嗎
正規武俠小說大多描寫俠義,並穿插浪漫的愛情故事和一些懸疑情節,你說的不健康內容也有,比如色情
搜索李涼外傳系列,你就可以看到此內容,代表作 酒醉探戈
Ⅱ 武俠小說主角好像叫什麼無痕他掉下懸崖自創了一招劍法有一頭狼當坐騎 最後海收入幾個弟子 跪求書名
是不是 《天龍八部之無痕》? 豬腳大哥是喬峰來著。去看看吧
Ⅲ 孩子沉迷於武俠小說無法自拔,家長應該制止他嗎
閱讀不僅能在潛移默化中加強我們的語言能力,還能更有效地與人溝通,更理性地看待世界,更能引起共鳴,減少偏見。培養對閱讀的興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可以先指導孩子們讀他們喜歡的類型的書。不要給孩子灌輸錯誤的觀念,不要因為自己喜歡的書沒有那麼高級而感到內疚或羞愧。閱讀不僅能在潛移默化中加強我們的語言能力,還能更有效地與人溝通,更理性地看待世界,更能引起共鳴,減少偏見。
培養對閱讀的興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可以先指導孩子們讀他們喜歡的類型的書。不要給孩子灌輸錯誤的觀念,不要因為自己喜歡的書沒有那麼高級而感到內疚或羞愧。閱讀不僅能在潛移默化中加強我們的語言能力,還能更有效地與人溝通,更理性地看待世界,更能引起共鳴,減少偏見。
Ⅳ 小孩子初中了,但是特別迷戀武俠小說,家長如何教育
他迷戀的只是武俠小說,首先你應該感到慶幸。其實孩子在青春期里有個愛好什麼的很正常,放眼現在的社會,孩子大多是沒有靈魂的,也就是他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愛什麼,所以才會在成人以後無所事事,終日在碌碌無為裡面做事。有時候,大家看不慣的事情不一定是壞事。如果你的孩子並非是覺得學習文化課無聊才看武俠小說,你大可以把心放在肚子里(如果看武俠小說只是為了逃避學習而表現出來的相對愛好,必須堅決制止。不然這會讓孩子養成退而求其次的習慣,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會下意識地分心。),相信我,沒有愛好的孩子會更讓你頭疼。因為追求,都是從愛好開始的。
Ⅳ 為了我的課題研究:中學生看武俠小說有什麼利弊求大神幫助
武俠小說有些帶有暴力和色情的東西,容易使中學生上癮,我有一個同學就是沒日沒夜地看武俠小說,結果成績一落千丈。但是不能說禁止看,我國著名的小說家金庸的作品反映的是一些好的精神,是對道德的提倡,金庸自己的作品適合中學生看的.他有一部作品的片段還選入了小學語文教材.所以中學生看武俠小說的利弊關鍵是在於自己. 武俠小說俠義精神有時也應該弘揚 副研究員劉希明認為,應該相信高中生對作品好壞有甄別能力 針對金庸小說入選高中教材,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科研所語文教學方面的副研究員劉希明認為,武俠小說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是中華文化的組成因素,寫進教材讀本里未嘗不可,不必大驚小怪。實際上,即使不收錄進去,它們也會在影視、網路和書店等裡面出現,看了原著會更好一些,理解也會更全面一些。 「實際上我也看過一些武俠小說」,劉希明說,原來就曾看過金庸的《書劍恩仇錄》等,感覺寫的還不錯,裡面並不是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樣,全是些打打殺殺,也有挺身而出、除暴安良和扶危濟困的俠義精神,這些精神有時也是現代社會所缺乏的,也是應該弘揚的。 「當然,武俠小說包括金庸的作品一直都是有爭議的」,劉希明說,一些人甚至認為這些通俗小說難登大雅之堂,但是金庸作為當代武俠小說家的代表幾乎是大家公認的。雖然武俠小說作品中也有一些不太好的東西,但也不必求全責備,更不能因噎廢食,相信高中生有這個甄別能力。 無論是對於中學生、高中生,還是大學生,都是一樣, 必須以不耽誤學習為前提,可以涉獵武俠小說, 最好是看名家精品!!! 武俠是成人的童話世界,所以看可以,但必須是在有空閑的時候, 或者是不耽誤學習或工作為前提! 武俠中的俠氣都是年輕人所熱愛和推崇的,為何學生就不能看? 這個年紀看點武俠還可以引發一些對人生,對世界的思考,是有利的! 不過如果太過沉迷就不好了,可有什麼東西太過沉迷是好的呢?所以看點武俠我覺得沒啥不好。
Ⅵ 最新武俠小說(類似長刀無痕)。
《封刀記》、《龍鱗寶刀》、《征戰江湖》、《大唐乘風錄》
Ⅶ 關於武俠小說
那就是著名的神州劍氣升海上了。發不全,樓主去播客里看
簡述台港武俠小說的興起、沿革與出版
一、追本溯源,一脈相承
編印「台港新派武俠小說精品大展」系列叢書,是中國文壇的大事,也是盛事。
受命主編這套書,是榮幸,也是責任。帶著喜悅,也帶著惶恐,說明一下我的想法
和做
法。
「小說」,在過去被視作「雕蟲小技」的「道」,而「武俠小說」就更是「小道中
的小
道」了。由於時代的改變,今天的武俠小說已有了它一定的地位。
香港、台灣、大陸乃至海外,有相當多的學者、專家們像「治學」、「治史」一樣
庄嚴
地在研究它。他們中有人以西方的文藝理論、文藝心理、美學來剖析、批評它;有人則
像金
聖嘆批「才子書」那樣來解讀它。
我是一個主編報紙副刊近三十年的新聞工作者,我的職責就是負責替讀者「找好稿
子、
好作品」。我國有句俗話:「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調。」看了三十年的稿
,多
多少少會看「門道」了,在這套系列叢書的「導讀」里,我沒有什麼「高深」和「高明
」的
學問和卓見,只是如何找出「熱鬧」和「門道」來與讀者共享。
這套「台港新派武俠小說精品大展」標榜的是「新」。
「新」,必然是由「舊」孕育、蛻化而來。武俠小說自然也不能例外。換「新」就
不能
棄「舊」。綜合學者、專家的考據,為武俠小說清理出一支簡略的「話系」:
它應當是起源於太史公的《游俠列傳》,歷經唐人傳奇、宋人評話、清人俠義與公
案說
部,降至民國,有海上漱石生、平江不肖生及趙煥亭等人輩出,並逐漸發揚光大,武俠
小說
於焉成型,並成為大眾文學的主流。
到了三、四十年代,還珠樓主、白羽、鄭證因、王度廬、朱貞木等北派諸大家與南
方的
顧明道、姚民哀、文公直等崛起武林,開家立派,奠定了武林霸業。
到了一九四九年,近三百萬軍民湧入台灣,數十萬人涌進彈丸小島的香港。這批萬
里投
荒的遊子,在客鄉草建家園,生活雖日趨安定,但精神食量仍極貧乏,於是,一些藏在
箱
底、渡海而來的武俠小說與言情小說等,就被人當做奇貨般的搜求出來,加以翻印出售
。
一時台、港兩地的書攤以及剛興起的小說出租店都擺滿這些翻印版本的武俠小說。
這批
寄旅天涯的遊子,就全靠這些俠義恩仇、才子佳人的故事,來排遣那滿懷鄉思、無盡離
愁。
隨後有一段時用,台灣當局為了「安內」、為了防止「思鄉毒素」影響「民心士氣
」,
在戒嚴法令下,對凡屬身在大陸的作家的作品,一律予以查禁;稍後,連香港版的新舊
小
說,也在「暴雨專案」之下遭到全面封殺。
台灣的武俠文壇,正因為有那些新、舊版本的「以身為道」,像浴火歷劫重生的鳳
凰,
像蟲蛹蛻化成的彩蝶,像蠶蛹的破繭而出,孕育出延續的種子,為台灣武俠小說締造出
以後
燦爛、鼎盛的新機和黃金歲月。
二、興起。數台、港英雄霸主
到了一九五二年,台灣局面趨於穩定。政府當局實施地方自治,提高民權,開始重
視新
聞輿論;民營報紙也在此時相繼問世。
民營報紙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首須充實內容,而競爭最具威力的利器就是副刊
,於
是,《大華晚報》第一家刊出了郎紅浣的長篇武俠小說《古瑟哀弦》,開了風氣之先。
新聞、出版較為開放的香港,也於一九五五年前後,升起兩道沖霄劍氣,那就是梁
羽生
和金庸兩位先生的崛起武林。
當時,梁羽生的《龍虎鬥京華》連載於香港《大公報》,行後,《新晚報》刊出金
庸的
《書劍恩仇錄》。由於反應奇佳,其他報刊群起效尤,紛紛尋訪「武林高手」。原本服
務文
化界的如張夢還、牟松庭、倪匡等人,立即棄文從「武」,先後紛騎策馬,躍上武俠文
壇。
此時台灣《大華晚報》上郎紅浣的三代英雄故事,才不過寫到第二代。
在此期間,同屬民營的《自立晚報》和《民族晚報》,雖曾連載過太瘦生、龍井天
等人
的武俠小說,唯時有時輟,自難與郎先生論劍爭雄。
一九五七年,台灣又崛起兩位武俠名家。一位是伴霞樓主,他以《八荒英雄傳》及
《紫
府迷蹤》雄據《聯合報》副刊。另一位就是名滿海內外的卧龍生。
卧龍生,本名牛鶴亭,河南人。河南為中華文化發祥之地;豫省流行的河南梆子,
以其
特有的民俗色彩,不但通俗,更蘊藏了豐富的民族幽默。卧龍生少小離家,未能接受完
整的
教育,但他能在梆子戲、大鼓書以及《彭公案》、《七俠五義》等俠義小說里汲取到精
華,
加上他得天獨厚的才情,從軍中退役後,蟄居台中時,為玉書出版社試寫了第一部小說
《驚
虹一劍震江猢》。
哪知「牛」刀小試即「名動江湖」,於是《風塵俠隱》很快便在台中《民聲日報》
與讀
者見面。
挾《驚虹》、《俠隱》的聲威北上,一九五八年他又以《飛燕驚龍》一書進據《大
華晚
報》副刊,與郎紅浣先生「老少雙俠」平分天下。
此時,諸葛青雲、司馬翎也應運並出,雙雙躍馬揮戈,逐鹿爭鼎。
諸葛青雲出身將門,幼時隨父戎馬天涯,今日燕趙,明天蘇杭,年未及冠,游屐已
遍及
大半個中國,加以博聞強記,對還珠樓生更是心儀私淑,是以他的小說走的完全是還珠
的路
子,其後雖思突破,卻終未能跳出還珠掌心。
是時,他正以《一劍光寒十四州》在《徵信新聞報》副刊圖霸王業。
司馬翎,又署吳樓居士,也是一位出身將門的少年俠士,此時正負笈政治大學,並
以
《關洛風雲錄》一書雄峙《民族晚報》,也有待機主盟武林的雄圖。
這三位便是當時武俠小說界譽稱的「三劍客」;加上已享盛名的伴霞樓主,合稱「
四霸
天」。
這譽滿台、港的四支健筆,在名編輯王潛石的擘劃下,合辦了台灣第一本大型武俠
雜志
《藝與文》。只可惜世事瞬變,不久,這本獨一無二的武俠雜志,就因伴霞樓主一劍下
香江
而風流雲散。
三、黃金歲月
台灣的《藝與文》停刊不久,一九五九年,香港卻出現了兩本武俠雜志。一本是《
武俠
小說周報》,另一本便是壽命最長、至今仍在發行的《武俠世界》。
《武俠世界》是以「廣派」作家蹄風、金鋒、江一明等為台柱,《武俠小說周報》
則由
張夢還掛帥。
是時的梁羽生正在埋首創作他的《七劍下天山》,而金庸也正以《射鵰英雄傳》力
拼張
夢還的《沉劍飛龍記》,「戰況」之激烈,被傳播界稱之為「龍雕之戰」。
由於武俠小說廣受歡迎,報紙發行量大增。報老闆自然財源滾滾,大發利市。
金庸真不愧是天縱英才,他聰明絕頂,一看香港行情,自不甘為人作嫁,遂於一九
六○
年毅然創辦《明報》。次年又創辦了香港第三本武俠雜志——《武俠與歷史》。
香港出版業中原本一枝獨秀的偉青出版社也因「武林」、「三育」的繼起,形成三
足鼎
立的局面。
在這三數年中,台灣雖沒有出現過任何武俠雜志,但出版武俠小說的出版社,卻先
後成
立了幾十家,而小說出租店更蓬勃發展到三千餘家。
台灣這種畸型的發展,完全由於市場大量的需要。
此期間,台灣的報紙,家家競載武俠小說。幾位當代名家如卧龍生、諸葛青雲、司
馬
翎,每人每天至少有兩篇小說在報刊連載;卧龍生全盛期有四五篇。他們不但收入豐厚
,而
且「社會地位」也身價百倍。
流風所至,引得各行各業的人士,個個摩拳擦掌,拍刀躍馬,想闖進武俠天地碰碰
運
氣。
這不僅是武林的戰國時代,也正是武俠小說所僅見的一段黃金歲月,而台灣武俠文
壇在
這風雲際會的盛時,的確也人才輩出。
原有的名家,除郎紅浣先生因年高退出江湖、頤養天年,伴霞樓主遠走香江、俠蹤
杳杳
外,卧龍生的《玉釵盟》、《無名蕭》、《降雪玄霜》、《素手劫》、《風雨燕歸來》
等,
都在這時期完成。
司馬翎也寫出了《掛劍還情記》、《八表雄風》、《劍神傳》等名著。諸葛青雲的
《紫
電青霜》、《奪魂旗》、《折劍為盟》、《玉女黃衫》、《半劍一鈴》等,也陸續問世
。
其他如柳殘陽的《玉面修羅》、東方玉的《北山驚龍》、武陵樵子的《十年孤劍滄
海
盟》、南湘野叟的《碧血丹心》、丁劍霞的《八方風雨會中州》、獨抱樓主的《碧玉弓
》、
蕭逸的《鐵雁霜翎》、古如風的《古佛心燈》、慕容美的《英雄淚》、秦紅的《無雙劍
》、
孫玉鑫的《萬里雲羅一雁飛》、墨餘生的《海天情侶》、上官鼎的《烽原豪俠傳》、陸
魚的
《少年行》、高庸的《天龍卷》等等,都是膾炙人口、名噪一時的作品。
這時,古龍已俠影初現。他早期的作品《孤星劍》、《劍毒梅香》、《游俠錄》等
也都
在此一時期完成。
至一九六四、一九六五年間,台灣武俠文壇又亮起三道星光——
易容,因替卧龍生續完《天香飆》,並完成第一部署名「易容」的處女作《血海行
舟》,立時名揚武林,又繼續寫出《王者之劍》、《大俠魂》、《河嶽點將錄》。雖然
就此
封劍,但這幾部佳作至今仍暢銷不衰。
另一位是接寫諸葛青雲《血掌龍幡》一炮而紅的獨孤紅。他因此而自立門戶,先後
寫出
《雍乾飛龍傳》、《大明英烈傳》、《滿江紅》、《丹心錄》、《玉翎雕》等名篇,而
躋身
名家行列。
再一位也是以接寫諸葛青雲《江湖夜雨十年燈》而震撼武林的司馬紫煙。他連筆名
都和
諸葛青雲成了有趣的對偶。
司馬紫煙著作甚豐,其中三部尤其出色。第一部就是代諸葛執筆的《江湖夜雨十年
燈》;第二部是《圓月彎刀》,卻又早成了古龍名下的作品(古龍定書名,並寫了前十
章,
稿約太多,無暇繼續,即請司馬紫煙續完,最後仍由古龍修改定稿,著作權屬於古龍)
;第
三部是在《大華晚報》連載長達五年、一百五十萬字的《紫玉釵》。此書在漢麟出版社
出版
時,分成了《上林春》、《長干行》、《玉釵寒》三大部,雖然書名典雅,並精心排印
,卻
「叫好不叫座」,因為讀者不承認它是武俠小說,只承認它是「歷史小說」。
這一段繁華錦銹的黃金歲月,維持了五年之久。所謂「盛極必衰」。當時的台灣,
有不
少政治迷信、政治禁忌。一些無聊的官僚、政客,對武俠小說、電視劇、京劇,制訂了
不少
無聊的框框,包括:不能罵「老不死」、不能談「剪除貪官污吏」、不能提「朝代興亡
」、
不能「引起思家、思鄉」等。像京劇的《如王別姬》、《四郎探母》就是這樣被禁演的
。
這時,武俠小說里的俠客,既無貪官可除,當然毋庸「替天行道」,只好一個個去
找
「秘笈」、挖「寶藏」了。
所以,台灣武俠小說被人詬病為「武而不俠」,實在其來有自。
這些無聊的框框,當然也扼殺了武俠小說的生機。
四、古龍之前無「新派」
天下事沒有一成不變的。近年來,因武俠小說已受到一定的肯定,遂有了「新派」
之
說。
許多論者咸認為金庸、梁羽生二位是「新派武俠小說」的鼻祖。
這種說法筆者不能苟同。我敬佩金、梁二位的成就,但那隻是「變」而不能算「新
」。
這就像傳一詳。《詩》三百篇是詩,到了「太康體」、「元嘉體」還是詩,再到了「徐
庚
體」、「齊梁詩」、「玉台體」、「元和體」、「長慶體」、「西昆體」,它還是詩。
對這
些,學者、論者僅能將千年以來的詩區分為「古詩」、「近體詩」或「今體詩」,而不
敢稱
它是「新詩」。只是到了「五四」,胡適之、徐志摩出,他們的詩才算是「新」詩。
同理,武俠小說只有到了古龍才算是「新」,才堪稱之為「新派」。也正因為古龍
的
「脫胎換骨」、「重臨江湖」,才又為武俠小說締造出另一高峰。
古龍,彷彿他天生就是個浪子。有家,卻享受不到家的溫馨;喜好西洋文學,環境
又使
他無法在「淡江英專」深造下去。自動休學後,就仗著一支代劍的筆,闖盪江湖,四海
為
家。
一九六○年前後,他曾和如日中天的「三劍客」訂交,過從甚密。但卧龍的梟雄、
諸葛
的霸氣、司馬的深沉,使他感受到「三大」的壓力,也使他悟出要想和「三大」並駕齊
驅、
一較身手,就必須求變、求新的道理。
於是,他伴著一位具「田園美質」的小家碧玉,遠避塵囂,在一處青山碧水的小鎮
,過
著半隱的生活。
浪子和田園,是無法諧和的色調。不到三年,他就痛苦地離開了小鎮,也揮別了那
位相
伴三年的「她」,帶著無邊的迷惘與落寞,重又投入浩瀚江湖。
三年的山林生涯,對他的創作確有相當大的啟迪。《絕代雙驕》和《楚留香傳奇》
中的
《血海飄香》都是在重入江湖後完成的。
這兩部作品問世後,古龍的名氣越來越大,鈔票越來越多,交遊也越來越廣。
相識滿天下,古龍身邊沒有斷過朋友,但知己又有幾人?
秦樓舞榭,千金買笑,依紅偎翠,名劍風流。古龍身邊從未斷過女人,然而,他究
竟真
愛過誰?誰又真愛過他?酒醒人散後,依然是一片寂寞,無邊蕭瑟。
這些悲、歡、離、合,點綴了他的浪子生涯,也走進了他的小說。
於是,他寫出了《風雲第一刀》。上半部一九六八年連載於香港《武俠世界》,下
部易
名《鐵膽大俠魂)連載於一九六九年創刊的香港第四本武俠雜志——《武俠春秋》,一
九六
○年出單行本時將上下部兩部合並,改名為《多情到客無情劍》。(此名雖有詩意,但
將第
一主角「小李飛刀」換成「劍客」卻不夠妥當,故上海學林出版社將其恢復原名。)
此時,香港梁羽生的巔峰之作《萍蹤俠影錄》、《白發魔女傳》以及《雲海玉弓緣
》均
已完成。金庸的《天龍八部》和《笑傲江湖》果真是笑傲江湖,睥視武林,嚴然有主盟
武林
天下的雄姿。
而張夢還卻於此時退出武林去做專業騎師,牟松庭也因故退隱,蹄風移居加拿大,
那
「天下第一快筆」的倪匡忽然興趣大變,改寫起現代動作和科幻小說。
香港武俠文壇的「青黃不接」,只有靠台灣作家的供稿,古龍當然成了第一人選。
就在這一年,他攜帶一位「東洋美女」搬進了台北市牯嶺街的「三福公寓」,過著
神仙
美眷般的生活。這段日子,是古龍一生最快樂、創作力最旺盛的時期。
為了靜靜品嘗、享受這在美好的生活,古龍屏絕了那些交遊,但有三個人是僅有的
例
外:一個是「新派」武俠名家高庸,一個是曾多次為各武俠名家捉刀、號稱「天下第一
槍
手」的於東樓,還有一個便是正以科幻小說享譽香港的倪匡。
在「三福」這段幸福的日子裡,他每天都和高庸、於東樓同進同出,一起談故事、
寫
稿,夜晚則一起去喝酒。他那幾部名著如《風雲第一刀》,《蕭十一郎》,《流星·蝴
蝶·
劍》,《歡樂英雄》,《天涯·明月·刀》,《大人物》,《驚魂六記》第一部的《血
鸚
鵡》,《江湖人》第一部的《三少爺的劍》,《楚留香傳奇》續集的《鬼戀傳奇》、《
蝙蝠
傳奇》、《桃花傳奇》、《七種武器》的前五部《長生劍》、《碧玉刀》、《孔雀翎》
、
《多情環》、《霸王槍》,還有金庸親自向他約稿的《陸小風傳奇》等等,幾乎都是在
這里
完稿的。
「三福公寓」似乎是塊「福」地,古龍就在這里不知不覺中已登上「新派」掌門人
的寶
座。高庸也因寫《紙刀》和《禍水雙侶》等佳作,而逐漸受到電視界的重視,終於成了
台灣
最負盛名的編劇人之一;而於東樓也在此時創辦了漢麟出版社,社址就在「三福公寓」
樓
下。
一九七二年,古龍離開了那位日本美女,又開始了他的浪子生涯。
香港的武俠小說業,此時受到電視台紛紛搶拍武俠劇的影響,市場一蹶不振。金庸
寫完
《鹿鼎記》之後,將《明報》副刊的地盤讓給了古龍,宣告封筆。香江的武林天下,靠
梁羽
生一人就獨木難支了。
台灣武俠小說業也因日本漫畫(動畫片)和武俠片的涌進,生意一落千丈,無復當
年盛
況。
盡管古龍魅力十足,但他的作品越來越少,自然無法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
幾位成名的作家,為了生存,也為了迎合讀者的口味,紛紛改變風格,競相仿效古
龍,
希望寫出更新、更好的作品。
在此風尚下,司馬翎的《玉鉤斜》、《飛羽天關》,慕容美的《燭影搖紅》、《天
煞
星》,柳殘陽的《梟中雄》、《拂曉刺殺》、《明月不再》等也風光一時。
「新派」統一了武林,古龍當然成了實至名歸的「武林至尊」。(按:OK!至尊武俠掃
校)
正所謂「譽,謗亦隨之」,此時有人批評古龍武功招式寫得太少,不像武俠小說。
陳曉
林先生在他的《奇與正》一文中就說過:「武俠小說發展到古龍時,已經沒有辦法用武
功或
招式來討好、吸引讀者,因為讀者所要看的武俠小說內涵,恐怕不再是一招一式的問題
。」
也有人說古龍缺乏「舊的學養」,少了詩情畫意的味道。
也有人批評他行文和排列的方式。
但我卻認為,這些地方正是他的「變」和「新」的所在。在此試舉《風雲第一刀》
第四
十五章《千鈞一發》中的一段:
他也希望郭嵩陽還沒有遇到荊無命和上官金虹。
他只希望自己現在趕去還不太遲。
現在的確還不太遲。
秋日仍未落到山後,泉水在陽光里閃爍如金。
金黃色的泉水中,忽然飄來一片楓葉。接著是
兩片,三片,七片,八片……無數片。
楓葉紅如血,泉水也被染紅了。
秋尚未殘,楓葉怎會凋落?
這種寫法,已冶情景於化境。你能說他沒有「詩意」嗎?
這樣的排列,又有什麼不好?
而除了古龍,誰有如此匠心妙筆?誰又作過如此的嘗試?
五、武俠風雲似乎落幕了。
一九七三年,台灣武俠出版業似乎沉入谷底;原本三千多家武俠小說出租店,剩下
的不
到一半,且多半改以出租漫畫和娃娃書為主。
武俠出版業的「龍頭」真善美出版社改印「仙道叢書」,春秋出版社正計劃移民美
國,
「海光」、「新台」早已先後轉行,「大美」、」四維」、「明祥」和「新生」,都因
老闆
去世而停業,僅剩下「光大」、「南琪」等支撐殘局。
香港的《武俠小說周報》、《武俠與歷史》早已停刊,《武俠世界》和《武俠春秋
》也
全賴台灣作家的作品才得以支撐。
至於專出武俠書的那幾家出版社,早已轉了方向,唯有《武俠世界》所屬的環球圖
書公
司和《武俠春秋》所屬的鶴鳴出版公司還偶爾將雜志上刊用的名著,集印出一些單行本
,其
他如「毅力」等出版社,只能靠翻印台灣的作品苟延殘喘。
在此期間,古龍的名著如《風雲第一刀》、《流星·蝴蝶·劍》、《蕭十一郎》、
《楚
留香傳奇》和《陸小鳳》等,都被香港邵氏影業公司以大手筆的氣魂一一拍成電影,台
、港
兩地的電視台也把他的小說搶拍成連續劇。一時街頭巷尾所看到的都是他的電影海報,
聽到
的都是影、視中的主題曲,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古龍旋風。」
漢麟出版社和桂冠出版社送乘機把古龍的小說改變版式精版精印,大受歡迎,為市
場掀
起再一次高潮。為了配合這種版本,租書店不得不改制書架。過去不屑銷售武俠小說的
各大
書局,甚至連鐵路、公路車站的小賣部和機場的書廊都爭相銷售。這實在是武俠小說式
微中
的異數。
風氣一開,也帶動了武俠小說版本的革新。
「漢麟」一戰成功,創下輝煌成果。武俠名家繼古龍之後,卧龍生、柳殘陽、獨孤
紅、
慕容美、司馬紫煙、秦紅等盡歸「漢鱗」旗下,大有一統武林之勢。
只是這些名家大多已過中年,創作力日衰,武俠文壇隱呈欲振乏力的傾向,就在此
際,
幸有新星溫瑞安之崛起。
溫瑞安正值英年,筆疾如風。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年,連續推出了《神州奇俠》
、
《四大名捕》、《白衣方振眉》系列作品。
一九八一年他因「政治」問題被迫離台,去香港另闖天下。一九八二年後,他除了
續寫
《神州奇俠》、《四大名捕》、《白衣方振眉》等系列作品外,又創出「神相李布衣」
和
「七大寇」系列,開始創出「後武俠時代」這個名詞。
姑不論「後武俠時代」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武俠,也不知他能否像金庸、古龍一樣
創造
一個更新的武俠時代,但他勇於求變、求新的精神,還是值得稱許和鼓勵的。
這時,香港除了溫瑞安之外,以接寫古龍《驚魂六記》脫穎而出的黃鷹(本名王明
)也
日漸走紅,他仿效古龍手法,寫出了《天蠶變》、《名劍》、《大俠沈勝衣》等故事;
青年
作家龍乘風(本名陳劍光)也摹仿古龍筆法,寫出以龍城璧為主角的《快刀浪子》系列
小
說,均深受年輕讀者的喜愛。
台灣再度綻放的「武俠美景」,轉眼就又凋謝,古龍和梅寶珠女士結婚,但婚姻生
活並
沒有給他帶來創作靈感,這個浪子的酒反而越喝越多,體能也越來越差,稿子也越寫越
少。
而漢麟出版社也把發行的權利和義務轉給了以發行見長的萬盛出版公司。於東樓放
下
「鐵算盤」。也沒有拿起筆,卻一襲征衫、雲游四海去了。
一九八七年,古龍再做新郎,與第二位太太於秀玲女士結婚,不久便英年遽逝,結
束了
短短四十八年、卻多采多姿而又殘破、寂寞的一生。
慕容美、司馬翎、孫玉鑫、司馬紫煙也相繼謝世。台灣武俠的黃金歲月、風雲時代
,似
乎已開始落幕了。
六、江河萬古,仁俠千秋
在蒙蒙陰霾中,香港武俠電影再度興起,卧龍生受邀重新修訂《仙鶴神針》,是名
《新
仙鶴神針》;「逃禪」的於東樓也在友好的鼓舞下,重新拿起那支沉重的筆,一九八八
至一
九九三年,他先後完成了《鐵劍流星》、《魔手飛環》(《碧血黃金》系列作)、《短
刀
行》和《俠者》。
他的作品故事明快,用筆簡潔,寫英雄不神化,寫紅顏各具風情,較赤裸裸的古龍
更含
蘊有致。
在一片凋零中,於東樓重返江湖,而開始創作他自己的武俠小說,他能不能人力回
天、
挽此武林浩劫?誰也不敢保證。但「繼往開來」的事總是需要人來做,有人做才有希望
,武
俠小說也一樣。
同時,我堅信:世上只要有人類,就會有紛爭和恩怨;只要有人類,就會有惻隱和
同
情。
惻隱就是「仁」,同情就是「俠」。
江河萬古不滅,仁俠也必與人類永存天地;而彰顯、歌頌仁、俠精神的武俠小說,
也當
然會日新又新,萬古長存,永遠不致成為「走進歷史」的歷史名詞。
Ⅷ 讀金庸或古龍武俠小說對現實生活有什麼幫助 可以提高一個人哪方面的能力 武俠小說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金庸是中國新派武俠小說的一代宗師,集新派小說之大成,廣泛地吸收了中國傳統武俠小說之精髓。著有「飛雪連天射白鹿,笑說神俠依碧鴛」等14部小說,並以《笑傲江湖》、《天龍八部》、《鹿鼎記》、《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為代表作。金庸把武俠小說從一個較低的通俗娛樂層次提高到了於娛樂中負載人生哲理、生命體驗、價值信仰的較高的藝術境界,具有極深的文化內蘊。成為雅俗共賞的成人童話,被譽為「香港三大奇跡」之一。
金庸武俠小說的歷史文化內涵。
金庸是一位歷史學家,其小說中始終洋溢著一種歷史英雄觀,即英雄上歷史的創造者。金庸將歷史與小說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以小說的方式演化歷史事件與人物。作為英雄傳奇小說,金庸武俠著重體現的是英雄人物對於歷史的決定作用。英雄傳奇首先要以情節為先,充分利用懸念起伏跌宕,用金聖嘆的話來說情節往往發展到無路可走,作者再絞盡腦汁想出出人意料的辦法。其次人物要扁平誇大,是超人,比平常人大一號,但還要是「人」,是「神仙」也不行,也就是有傑出才能的「英雄」。
金庸武俠中的英雄人物上至帝王下至俠義志士、乞丐都是歷史的創造者。其筆下的英雄人物個性鮮明,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在善與惡的沖突中,生與死的抉擇中,價值信仰與個人私利中塑造出人物的內心高尚的品格。並且還描繪了形形色色的百態人生,有豪傑志士、跳樑小丑,有野心勃勃爭霸武林,有清心寡慾、無為無求,有兒女情長、多情多義……
小說中的帝王英雄,叱吒風雲,縱橫馳騁,盡顯風流,從而締造鞏固千里江山。以〈射鵰英雄傳〉中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與〈鹿鼎記〉中的康熙大帝最為典型。鐵木真從勢力微弱到忍辱負重統一大草原,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鐵騎踏遍草原。作者將一個彎弓射大雕的大汗刻畫的淋漓盡致。〈鹿鼎記〉應該是以武俠的視角來寫歷史的一部小說最恰當不過了,整部小說貫穿了康熙大帝一生的豐功偉績:除鰲拜、滅三藩、平定葛爾丹,儼然一個武俠式的〈康熙王朝〉,可見作者豐厚的歷史功底。
俠士英雄是刻畫的最精彩、動人的,容貌上猶如「白馬王子」又總能力敵萬夫,勢不可擋,既俠骨柔情又肝膽相照,很純情但是僅僅止於此。金庸就不能雅俗共賞了,他往其中裝了很多理想性的東西,諸如儒家的大擔當、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准則,從而拓展了小說的內存空間,所以才會有著名作家王蒙讀《笑傲江湖》有身世之感的感動之哭,才會有人認為最有寓言品格的是《笑傲江湖》與《天龍八部》。
這些俠士英雄在金庸小說中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之將傾,是另外一種類型的創造歷史的英雄人物,也是作者最為青睞的一種,寄託著作者的終極理想。《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中的郭靖以及《天龍八部》中的喬峰最具代表性。《射鵰英雄傳》中記敘了歷史上著名的「襄樊之戰」,北宋的南大門襄陽城決定了整個國家的命運,然而正是由於郭靖的鎮守與保衛,才會被包圍四年之久而沒有失陷於元,延遲了北宋的滅亡時間。郭靖全身心地投入參與到了北宋對元的反吞並戰爭中,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態度與一種社會責任感誓死保衛自己的國家。喬峰又是另外一個最真心的英雄,具有一種大擔當的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身為漢人時積極阻擋遼的入侵,或許是命運的捉弄,又讓他偏偏是遼人的後代,身為遼人則又竭力勸諫阻止對大宋的入侵。以一身豪邁的氣度在宋遼之戰中堅持著正義,最終悲壯感人的死去,留取一片丹心照耀青史。
從美學角度來看,金庸小說在廣闊的歷史空間中廣泛地涉及動亂時代的生活領域。表現出了動亂人世的悲憫情懷,對於源遠留長的東方文化給予深刻的透視與反思,建構了自己的理想模式。
金庸小說不象其他的武俠小說一樣,刻意追求離奇怪異的故事情節,盲目虛構沒有一點歷史真實感。而是截取真實的歷史背景,具有一種真實的藝術魅力。題材多取自宋元、元明之際。這一段歷史時期政治局勢混亂,軍事勢力割據,因此便於建構一種「亂世出英雄」、「亂世英雄亂世情」的審美境界。
作者並且還在歷史的長河中擷取許許多多的真實人物,重大的歷史事件,有關歷史的民間傳說,然後再讓精心虛構的英雄人物身置其中,縱橫決盪,決戰沙場,笑傲江湖,從而給人一種藝術真實的享受。因此讀金庸的武俠總有一種讀歷史小說的感覺,真實的歷史事件,真實的歷史人物。如《射鵰英雄傳》中的靖康之難、襄樊之戰等事件,以及王重陽、丘處機等道家人物《;鹿鼎記》中的除鰲拜、滅三藩、平定葛爾丹、順治出家;〈書劍恩仇錄〉中有關乾隆皇帝的出身的傳說。在這一點上,金庸與19世紀英國小說家斯各特十分相似。斯各特把歷史看成是掛他的小說的釘子,以歷史來網路他的小說,金庸也是如此。
金庸武俠小說的傳統文化內涵。
金庸以通俗的武俠小說的方式對於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地洞察與反思,將儒、釋、道三家思想方方面面地在他的小說當中滲透與解析,具有一種新的視角與方式對傳統的儒、釋、道三家思想進行反思與批判,建構樹立起自己的一種價值觀與理想模式,完善健全人的性格與本性,崇尚著一種豁達、明朗、有著道德准則與責任感而又不拘泥於舊的傳統形式的自由。對三家思想發揚其光彩之處,丟棄其消極不足之處。
儒家學說盡管有宣揚封建正統、等級觀念及綱常禮教的糟粕,但它之所以成為中華文明的主流,自有其超越時代的價值存在。儒家的「仁」確立了人的精神生活與行為實踐的出發點,充滿了博愛的精神。「義」確立了行為價值的最終評價標准。儒家積極入世,強調社會的擔當感、責任感和道德准則。金庸的武俠小說中著墨最多的也是這一點,成為小說中的一個亮點,絢麗多彩。《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便是儒家「仁」、「義」的化身,還有《神鵰俠侶》中的楊過與《天龍八部》中的喬峰。他們都視仁義如生命,重義輕利、捨生取義,對社會、生活具有極強的責任感,固守一個鐵的道德准則,是中華民族的脊樑。擔當重任、臨危不懼、忍辱負重,誠如孟子所雲的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的大丈夫。作者批判的是與之相反的價值觀,如《射鵰英雄傳》中的楊康見利忘義,為貪圖富貴而視民族氣節於不顧,身為漢人卻認金人為父,狡黠善變至死而不思悔改,與忠厚善良、仁義正直的郭靖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的高明之處,還在於兩個人的名字恰恰是「靖康恥」中的一「靖」一「康「。郭靖時時不忘的國恥又是楊康最為貪圖富貴而又不顧的因而使整部小說負載了一種很深的思想內涵,而非一般武俠小說淺顯意義上的恩怨仇殺,所以也就使整部小說具有一種歷史的厚重感。金庸小說以儒家的不屈、不移、不*的浩然正氣,譜寫了一種積極的人生哲學,以民族中的精英確立和顯現了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儒家中狹隘的愛國主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思想在金庸小說中也表現得淋漓盡致,使其小說由一個層次的打打殺殺上升到了忠誠報國的藝術高度,由微乎其微的家仇上升至國仇。在其代表作《射鵰英雄傳》中,郭靖持一種憨厚、朴實、忠誠的品質,永不妥協積極進取的態度,仁義至上的信條表現出對於大宋的一片赤誠忠心,從而構成了他高尚品格的三維空間,並以愛國主義思想為核心。郭靖的愛國主義思想表現得最為感人,一切利害沖突在它的面前都顯得無關緊要了,特別是與成吉思汗吞並大宋統一全國的矛盾沖突。茫茫草原上彎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驕是撫養他長大的人,情同父子。然而即便如此,郭靖在他面前明辨是非,深深執行知曉自己是漢人,應該保衛自己的國家不應屈從於蒙古人的差遣。再次是郭靖對於傳授武藝的老師哲別的民族矛盾沖突也是如此,私情與國仇涇渭分明,堅持鐵的原則,不屈不撓,充分顯示出維護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的崇高的民族氣節。因此,郭靖的愛國主義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另一代表作《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表現的則是痴忠,同樣具有動人心魄的感人力量。無論師父岳不群如何誤會,甚至陷害,他依舊一片忠心不改,以致於致他於死地,令狐沖仍把他當作養父對待。
金庸不僅是一位歷史學家,而且對於佛家也頗有研究,通過其作品便可窺豹一斑。金庸在他的小說中不但巧妙地運用佛家經典來貫穿組織故事,而且運用佛家思想來點化人生,闡明一種為人處世的人生哲理,解決人生中的矛盾,改善人之間的關系,勸戒眾生棄惡從善,放棄拋掉種種瑣碎的恩怨,弘揚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真、善、美的傳統美德,用佛家語來說:普渡眾生。以《天龍八部》、《鹿鼎記》最為典型。《天龍八部》這部書的名字本身就是佛教中的一個用語,指八位護神。其中一個主人公段譽便是作者的佛家思想的化身與代言人,他從小就違背大理段氏家族的門規棄武而學佛,痴迷於佛經典故。段譽身上體現的是佛家的文化痕跡,「善」字當頭,「忍」字當先,雖做不到四大皆空但心中永有一方凈土,佛祖永留心中。因為決不強求非己之物所以才能心底無私,心靜如水,無欲無念立地成佛,盡管他不是佛門中人。另外小說中肖家與慕容氏家的矛盾從不可調和至妥善解決,恐怕只能藉助於佛家,最終皈依佛門。《鹿鼎記》中金庸巧妙地借用佛教傳入中國的第一部經書《四十二章經》組織串聯起整個故事,並以順治皇帝(即行痴)來渲染佛家的影響。但金庸對佛家思想也進行了反思與批判,指出了佛家不合人性不合常理的地方。如《鹿鼎記》中順治與康熙的相見,不過是以婉轉|間接的方式輕輕地點擊而已。
道家思想在金庸的小說中也是顯而易見的,金庸以極高的熱情及傳奇的方式密切關注著道教的發展。從〈天龍八部〉中的逍遙派(當然這一門派或許是虛構的,名字是源於莊子的思想)到〈射鵰英雄傳〉中的全真教(這便是符合歷史史實了,包括其中的人物王重陽、丘處機等)再至〈倚天屠龍記〉中的武當派。用傳奇色彩結合著歷史史實全力描繪著道教的故事。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卻以內含的方式蘊藏在小說的絲絲縷縷之中。〈笑傲江湖〉中令狐沖的性格,灑脫、毫無拘束、狂放不羈,正是道家順其自然、逍遙自在、仙風道骨的形象體現與寫照。同時也體現了對中國因循幾千年的正統文化的一種叛逆,更是作者極力所建構的一個理想性格。令狐沖正是這樣無拘無束,所以才被正統的正道人士所不容。金庸通過打破嚴格的正邪界線的一種反傳統的方式,建立了一個正人不正、邪人不邪的江湖新秩序,這便是對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文化提出了質疑。在小說當中作者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來顯示他們的背叛傳統,譬如嗜酒、不循規蹈矩、結交「姦邪」等第。《鹿鼎記》中的韋小寶也是最為典型的一個,好賭、貪財、好色、膽小,儼然一個反面小人的角色。然而就在他身上卻寄託著作者的一種理想的美好的東西——對於正統的叛逆,對於江湖道義的看重。義字可以說是韋小寶的核心品質,也是最有密度與質量的品質。盡管在他身上還匯集著很多的缺點,但這些都不能抵消他的光彩。
《射鵰英雄傳》中的黃葯師也是一個傳統的叛逆。他的口頭禪就是「迂腐」,反對一切過時的不合理的東西。這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被認為「邪」,所以有「東邪」之稱。然而作者卻不這樣認為,反之對他是大加推崇,精心地將他放置在一個純潔無任何干擾的世外桃源———桃花島中生活。黃葯師性格豪放,不為世俗所拘囿,與一個年輕他幾十歲的青年稱兄道弟,體現出了人類rlie本性生命力的張揚,這就是作者寄託他的反傳統的叛逆型人物身上的一種理想。這種理想以一個江湖意義上的「義」字為價值取向,追求人類本身固有的一種純真。身在江湖,「義」字當然不可避免地帶有某種封建性的東西,但它更多地包含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成分——同心協力、救危扶困、上報國家、下安黎民。
儒、釋、道三家思想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至深。儒家在塑造中華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結構上有著不容否認的歷史地位;道家在塑造人的世界、人生觀的文化心理結構上也廣泛地被民眾所認可與接受;佛家自從兩漢之際傳入中土,對整個中國文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金庸小說則汲取三家思想之精華,立於一個新的更高的角度,對其進行重新審視與定位,從而確立了自己的一種新的人生哲理、價值觀、世界觀。譬如金庸小說中的一句名言: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無招勝有招。
金庸武俠小說的通俗文化內涵。
金庸是古典式的,金庸小說蘊涵了深厚的古典文學底蘊,借題發揮由一首古詩便能演繹出一個傳奇故事。整體上規模宏大,情節結構波瀾起伏,氣勢非凡,既武俠又言情,難怪台灣作家三毛評論金庸說「只寫一個『情」字。金庸小說的靈性在於,常常以絢麗多彩的大自然景觀作為背景環境,絢麗多彩的自然景觀作為人物活動的襯托,使自然景色與人物情感緊密地結合起來,達到一種人天合一的效果,產生動人心魄的獨特藝術感受。作者以飽滿的熱情將中華大地的壯麗山河融入他的小說,設置了一個充裕、優美的人物活動空間,描繪名山、大川的種種風彩,講述它們的文化與歷史。作者筆下將祖國的三山、五嶽、草原、海島一一點染,在一幅流光溢彩的優美畫卷中編織一個個驚心動魄又纏綿悱惻的故事。河海之大波,江湖之風雲,兒女之情長相映成輝,並由此產生一種壯美。以《笑傲江湖》最為璀璨奪目。五嶽雄奇的風光,恆山的懸空寺,衡山的歸雁樓,嵩山的封禪台,浩盪的長江,滾滾的黃河,盡納其中。還有《射鵰英雄傳》中茫茫的大草原,帶給人一種厚重、深遠的文化享受。並且輔以琴、棋、書、畫等高雅的藝術品位精心構思出紛繁多樣的傳奇故事,從而使整部小說顯得典雅、雍容,含有一種深厚的藝術底蘊。《天龍八部》中的枯容大師與四大惡人的棋局之賭,無亞子的真龍棋局;《笑傲江湖》中的琴棋書畫「江南四友」,還有那一曲琴簫合奏的《笑傲江湖》曲。作者的精妙構思也在於此,以一支樂曲組織全篇,演繹出一段回腸盪氣的江湖故事。
總之,金庸通過通俗小說洞察了整個東方幾千年的文化脊髓,具有極深的文化內蘊,並對於傳統文化進行觀察與反思。金庸的武俠小說在歷史、虛幻、人生、江湖中貫通,從佛禪、老莊思想中得到解脫與升華。任自然而得曠達,由一瞬而轉換為永恆。悲慨之中容有超脫,包容種種的人生態度,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命體驗,融合在開闊博大的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歷史畫卷之中,系於一個個愛恨悠悠的情節。金庸小說在一種闊大遼遠的自然、社會的范圍之內,完成了一種入世與超世、樂觀與達觀的深遠的藝術境界。
Ⅸ 孩子讀小學迷戀武打小說,我該如何去教育他呢
不拘一格、相信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相信做最好的自己一定吸引來最好的別人。身邊人的言傳身教,還有一個就是來自於看過的書。所以小時看什麼樣的書還是很重要的。也下了幾年苦功。但是為了工作,生活,只好停下來了。那時,想要靠武術養家是困難的。怎麼都不理解近視眼和老花眼:怎麼會看不清楚呢?對於因為近視而得到額外關照坐到前排的同學也會心生羨慕。
在這個過程中,唯一的收獲就是寫作水平有了提升,也許,看小說也是有一定作用的。瓊瑤、芩凱倫這幾位作家的小說真的是看的愛不釋手,吃飯、睡覺甚至上廁所都是書不離手啊卻原來行俠仗義不是口頭禪,一句話的事,行俠仗義,你必得先有背景,你才有保護自已的資本。
Ⅹ 求幾本類似《長刀無痕》這樣,正宗的武俠小說!意淫的、玄幻的、言情的…止步!本人不喜歡!謝謝!
橫刀的《刀》,跟狂沙寫的這個《長刀無痕》風格有相近之處,你看看喜不喜歡。 歡迎交流武俠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