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小說ip改編現狀
A. 2020年網路文學IP改編量8059部,你如何看待這一數據
其實由此也可以看出,近幾年中國的編劇創作能力在不斷的下降,相反像這些文學作品則不斷的被改編,整個文學市場的發展還是比較蓬勃的。在早些年的時候,這些文學作品的創作雖然說比較多,特別是像一些文學網站上很多的作者,都會創作出不錯的小說作品。
像這樣的情況也催生了文學市場的蓬勃發展,特別是很多的小說作家基本上名下的作品全部都已經售出。對於這些小說作家來說,他們一方面讓自己的作品受到了更多人的喜愛,另一方面也從中獲取了豐富的報酬,所以對於整個小說市場的發展來講,其實還是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的。但是在這其中也必然會存在著參差不齊的現象,很多的小說本身不具備改編的潛力,但是最終也成為了電視劇。
B. 以《慶余年》和《斗羅大陸》為例,談談網路IP的改編
真人版《斗羅大陸》第一季播完了,目前豆瓣評分是6.2分,75.7萬人參與評分,具體評分是個神奇的「Z」字形,5星好評和1星差評均佔30%左右,呈「粉黑大戰」之勢。但在1星差評者當中,我想應該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原著粉吧。因為從眾多自媒體文章來看,對改編不滿意的人還是不少的。
於是,我想起了另外一部曾經的大熱劇《慶余年》。同樣是熱門網路IP的改編劇,同樣是由王倦操刀改編,甚至有不少重要角色是由同一批演員出演,但《慶余年》目前的豆瓣評分是8.0分,評分人數有85.4萬人,1星差評僅有2.7%。來自原著粉的差評顯然要比前者少得多。
為什麼同樣是網路熱門IP的改編劇,而且是由同一個編劇改編,來自原著粉的差評卻有這么大的差異呢?問題顯然是出在具體的「改編」上。說得再明確一點,應該是《慶余年》有什麼地方改對了,而《斗羅大陸》可能有什麼地方沒改好。
這些年上映的網路熱門IP改編劇不少,除了剛剛落幕的《斗羅大陸》和仍在熱映中的《贅婿》,再往前追溯,還有《慶余年》《青雲志》《武動乾坤》等。而接下來,還有《悍刀雪中行》這樣的大IP等著上映。
資本為什麼這么熱衷於改編網路熱門IP呢?還用說嗎,當然是為了藝術追求啊。不好意思,上面這句是寫年度總結用的。真正的原因,當然是錢啊!
二來由於「原著粉」群體的存在 ,基礎收視人群有了,再加上小鮮肉、小花的粉絲群,播出之後是絕對不愁收視率的。
小說和電視劇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小說是想像力的藝術,是抽象的;而電視劇是視覺的藝術,是具象的。所以,從小說到電視劇,必然要經歷改編這個步驟。
而網路小說作為近年來文學創作的生力軍,比起普通小說來,腦洞更大,更不講章法,動不動就是幾百萬字。同時由於網路小說日更的寫作方式,人物眾多、劇情拖沓、邏輯混亂、前後風格不統一之事時有發生。同時由於網路小說寫作的時候更多的是要「討好」讀者,為了增加「吸引力」,垃圾話、擦邊球之類的情節不少,是不宜直接在電視上呈現的。
以《斗羅大陸》為例,唐三和小舞加入史萊克學院的時候,主角團們最小的只有12歲,最大的戴沐白也才只有15歲。光是主角團們早戀這個罪名,就足以讓電視劇下架整改,更何況戴沐白要帶著雙胞胎姐妹去開房,年紀更小的馬紅俊為了解決邪火問題成了勾欄常客, 根本就沒法拍啊。
就連奧斯卡的那些猥瑣咒語「老子有根大香腸」等,看小說的時候你可以邊看邊偷笑,但要直接在電視上這么說,估計也是很難過審的,所以電視劇中給改成了「全力恢復大香腸」。
所以,從網路小說到電視劇,不僅僅是改編,往往是要大改,砍掉一些不必要的劇情,刪除或者合並一些不重要的人物,以及,那些原著中你認為最好玩最好笑的(也是最打擦邊球的)台詞,往往也需要改掉。甚至連怪物學院史萊克這個名字,由於《怪物史萊克》的版權問題,要麼花大價錢買,要麼花小力氣改。結果怎麼選,大家都看到了。
這種對原著的大改,有個專用名詞叫「魔改」。但「魔改」絕對是把雙刃劍,改得好,可以封神;改得不好,就只能瘋掉。
魔改最成功的例子,應該是周星馳的《大話西遊》,雖然上映的時候遭遇了滑鐵盧,但在下映之後,評價越來越高,已成為華語電影里難以逾越的高峰之一(豆瓣《月光寶盒》98萬人評分,9.0分;《大聖娶親》123萬人評分,9.2分)。而魔改失敗的例子也很多,此處就不得罪人了。
那麼,究竟應該怎麼改編呢?我不是編劇,無法給出專業的意見。但從一個讀者和觀眾的角度,個人認為以下幾點是需要考慮的:
(一)故事可以新編,原著的精神內核不能丟
原著的精神內核,是一部小說改編成電視劇時應該堅持的底線。
如果丟失了這個內核,哪怕情節和原著再貼近,這部電視劇(電影)的改編也是不成功的。但如果內核在,哪怕情節都是虛構的,也會讓人感覺這部電視劇(電影)講的就是這部小說。
《大話西遊》其實只是用了《西遊記》的人物,但故事完全不是《西遊記》的故事。然而大多數人看的時候,就認為它是《西遊記》的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情節也大多是虛構的,然而看起來也沒有違和感。這就是內核的重要性!
應該說《慶余年》和《斗羅大陸》在這一點上都做到了。
(二)劇情可以刪減,原著的關鍵情節不能少
《慶余年》和《斗羅大陸》還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都把主角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
《斗羅大陸》完全刪掉了童年戲,主角一出場就已經是大人的模樣了。這本來是沒有任何問題的,畢竟不是兒童劇,為了讓劇情更加緊湊,符合電視劇的收視習慣,也為了更加吸引成年觀眾,直接用成年演員出演效果更好。
但是,《斗羅大陸》並不是普通的小說。男女主角在六歲時相遇,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然後在12歲時進入全書最精彩的史萊克學院。可以說,沒有了童年和少年的戲,唐三父子的親情、唐三和小舞的愛情以及史萊克七怪的友情,都是很難令人信服的。
更重要的是,唐三的前世——唐門的經歷沒有了。而唐門,其實是唐三的命根子,他在斗羅大陸的打拚,既受益於唐門的暗器、毒葯和內功心法,也有要把唐門發揚光大的強烈願望。
可以說,唐門是唐三所有榮耀的來源,我猜也是唐家三少寫這部小說的起點。但電視劇卻讓唐門的所有絕學都變成是唐昊教的,弄得唐門好像是昊天宗的子品牌一樣。沒有了唐門的經歷,唐三作為一個昊天宗的弟子,日後卻要成立唐門,感覺實在有些不那麼有底氣。而陷入喪妻之痛的唐昊,居然還有這么多心思管兒子的練功問題,也是不太合理的。
《慶余年》雖然也對童年戲進行了大規模的壓縮,但好歹還保留了將近一集的童年戲,特別是小范閑掌摑周管家一幕,看著既解氣,也很好地交代了范閑和范若若感情好的緣由,情節過渡比較自然。
(三)人物可以合並,原著的重要角色不能亂
網路小說為了撐起巨大的篇幅,往往需要橫生枝節,去寫大量與主線無關的情節和人物。所以,改編時除了情節需要大刀闊斧地刪減之外,人物也需要進行刪減或者合並。
比如,《斗羅大陸》就把胡麗娜和千仞雪合並成一個人了。從原著來看,這兩人都喜歡唐三,但出場的戲份都不算多,確實可以合並。胡麗娜主要出場有三次,一次是高級魂師學院大賽和唐三作對手,一次是殺戮之都和唐三並肩作戰,還有一次是在星斗大森林給唐三做了「掩護」,最終發生了「小舞獻祭」這一全書最催淚的情節。而千仞雪最開始是冒充雪清河,在皇宮和唐三大戰一場,後來就是成為「天使之神」後與唐三多次大戰。這兩個人一合並,無論是 情感 還是個人成長,顯然都更加飽滿,也更加合理一些。
而《慶余年》改編最大的人物,應該就是滕子京(電視劇中叫滕梓荊)了。原著中滕子京(滕梓荊)盡管與范閑的關系也很好,但只是一個下人,屬於次要人物。經過改編之後,他和范閑不打不相識,變成了生死與共的好兄弟。最後在牛欄街一戰,滕子京(滕梓荊)為救范閑而死,所以范閑才會憤怒地開展報復!而在原著中,滕子京(滕梓荊)一直活到了最後,牛欄街一戰犧牲的只是幾個不知名的下屬,范閑雖然護短,以現代人的思維說出「人人平等」之類的話來,但畢竟不如深厚的兄弟情有說服力。
但有些改編,卻是不討好的,比如《斗羅大陸》把奧斯卡改成了歐思克。這名字我勉強忍了,但把他的武魂改成了飯桶,第一到第三魂技分別變成了全力恢復大香腸、解毒清神連翹果和急速飛行獼猴桃,我是無法忍的。這么一改,原著中奧斯卡的魅力起碼已經減少一半了。
所以,原著粉對《慶余年》的排斥更小也就可以理解了!
C. 如何看待國產動漫中網路玄幻小說改編動畫的趨勢
就小說改動畫而言,目前中國動畫行業的整體行情是:
動畫編劇人才缺乏——難改編;
動畫製作技術不成熟——幀數、畫風不達標;
產業鏈不完善——易虧本難盈利;
作為一個動漫愛好者和半個業內人士,首先給出的總結是:
目前的網路小說改動畫的市場還遠遠不夠成熟,但仍不可否認其發展潛力。
目前這類型的國產代表作只發現了愛奇藝出品的《靈域》和騰訊出品的《從前有座靈劍山》,因此本回答也會以這兩部作品為主要分析對象。
(要強調的是,相對而言《靈域》是更加「土生土長」的國漫。因為《靈劍山》是交給日方公司Studio DEEN來製作並在日本電視台播出,雖然故事是中國的但還是稱作日番更合適,更別說做出來的質量明顯被日方忽悠了,目測是騰訊這邊沒有過多參與。)
至於《擇天記》、《莽荒紀》等一幀三卡根本沒法連貫看的作品就暫時不討論了。
、
好了,切回正題。
玄幻改動畫的趨勢流行起來,在我看來有以下幾個原因:
1. 粉絲基礎:熱門小說IP改編有大量的小說粉絲基礎,也就是IP自帶流量,已成為整個大環境的趨勢,並且也經過了一定市場的檢驗,相對原創動畫而言風險較小。
2. 版權費:目前改變出的這幾部IP相對於其他類型的IP而言比較好買(便宜一點),而且其他類型的熱門IP都賣得差不多了。就是沒有那麼那麼那麼~經典,但又有一定的搜索指數。
3. 盈利模式:動畫本身是不賺錢的,因此投資方要依靠產業鏈,也就是考慮IP改成游戲、影視劇的可能性還有周邊售賣等。從這個角度來說,玄幻修仙是改編游戲、影視劇的最好選擇之一。
4. 製作成本:這一點非常重要又通常會被忽視。一般大家都認為動畫打鬥、特效等酷炫畫面更燒錢,然而事實恰好相反,日常劇情、細節刻畫比打鬥特效遠遠花錢得多(例如土豪京阿尼的《輕音》、《玉子市場》等慢節奏的日常番)。這點恰好與影視劇製作是相反的。如果選擇慢節奏的戀愛、日常番,那麼以目前國內的製作技術來說,就很有可能出現掉幀的問題,同時因為細節刻畫不到位,也會讓人物表情顯得十分僵硬,得不償失。在這方面上,《靈域》就處理得非常好,熱血燃是足夠吸引眼球的了。
5. 視覺效果:撇開製作成本不談,光從視覺上看的確更加吸睛——例如《靈域》中「哇你看一個雷球扔過去就山崩地裂了誒主角好狂炫酷霸拽啊!」、「哇,這妹子好漂亮又被收入後宮了哈哈哈還有好多*體福利啊」 這樣的,本身就更具有表現力,《靈劍山》無節操也是如此。相對來說作品的內核和意義就容易被觀眾忽視了,而作品內涵這也是目前國產動漫還比較欠缺的部分,只能靠畫面來彌補。
↑ 《靈域》
↑ 《從前有座靈劍山》
所以,從出品方的角度來看,選擇玄幻修仙作品既能節省成本,又方便後續開發對IP再利用,還能提升畫面感,這對於他們而言無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吧?
然而,還是有不少問題不容忽視的,也正是這些問題導致了無論是玄幻動畫代表作的《靈域》還是《從前有座靈劍山》都沒有成為國產動漫的里程碑。
依我拙見,玄幻改動畫有以下幾個很嚴重的問題不容忽視:
1.原作太長動畫太短:修仙玄幻作品本身設定錯綜復雜,背景宏大,而中國動畫因行業的技術、資金等各種原因篇幅有限,以《靈域》為例每集平均15分鍾,去掉片頭片尾10分鍾,一季10集,加起來也就100分鍾左右,一個電影的篇幅。然而修仙小說最大的特點就是:長!《靈域》有500萬字,一千八百多章還沒完結,《靈劍山》287萬……想按照小說的節奏用把故事說清楚?那就又是一個#有生之年系列#了。
2.難以改編:既然沒辦法按小說的節奏來,那就是刪!改!如果是刪,那麼刪什麼留什麼刪多少都會成為一個大問題,稍不留神就會刪掉關鍵情節或設定導致講不清來龍去脈。如果是改,這種長篇巨制通常都有龐大的設定、嚴密的邏輯、層層遞進的關系,改動就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只要一開始改,那後面就是不斷填坑的過程,到最後挖坑可能大到根本圓不回來。
《靈域》第一季就是陷入這個困境,前三集劇情發展飛速,然而如果耐著性子看到後面會發現情節環環相扣是非常精彩的,尤其是第二季精彩得根本停不下來,可惜很多人早就失去耐心;而《靈劍山》則相反,耐著性子慢著節奏來,日常+無節操吐槽很有趣,反倒是升級通關比較少,這又引起觀眾不滿:劇情進展太太太慢,12集24分鍾放完卻覺得真正的劇情好像還沒開始。所以修仙改動畫進退兩難吧?
3.缺動畫編劇:目前國內專業的動畫編劇人才極度缺乏,改編不僅容易觸原著粉絲雷區,也容易讓新觀眾看得一頭霧水莫名其妙,還沒搞清楚 「who, what, where」 的基本問題,就已經開始救人打怪升級。通常動畫觀眾看了3集還毫無頭緒就會棄番。(除非是刻意留有懸念的情況下,能塑造以鮮明討喜的人物形象)這樣就極其考驗整個動畫「講故事的能力」,包括如何開頭、如何引入世界觀、如何刻畫人物形象以及台詞的斟酌等都是非常講究的,否則故事講不清、人物也沒有吸引力,畫面再酷炫也是白搭。而玄幻題材改起來又是十分困難的一種。原因請見上面第2點。
4.設定難以普及:對於中國動漫來說,傳統影視劇里普及得比較多的是宮廷、武俠背景,而修仙玄幻的很多設定對於很多沒看過這類小說的受眾來說是很難消化的。例如,我們可以理解什麼是武林盟主,提及峨眉想起女弟子、提及武當想起劍術、提起丐幫覺得不可貌相等等;但如果告訴你煉氣、築基、結丹、元嬰、化神、太虛、鬼仙、人仙、神仙、散仙、地仙、天仙、門、盟、宗、閣……結果就是觀眾OS:等下什麼鬼!讓我靜靜_(:з」∠)_
因為沒有知識基礎也就很難理解,除非慢慢花時間講述這些設定。這也是《靈劍山》在日本撲街的重要原因,他們無法理解——修仙是神馬可以吃么?話說回來,在X點,X橫經常看修仙玄幻種馬小說的粉絲到底有多少人看動畫,本身IP帶來的流量究竟有多少?我手上沒有數據沒有發言權,但是依然覺得這是一個有待考證的問題。
5.缺乏內涵:《靈劍山》、《靈域》、《擇天記》雖然都是網路爆款小說,但人設上就是打怪升級,感情上基本都是後宮路線(至少過程上是),通常來說,這類型爽文改編成動畫都容易缺乏內涵,改編時故事都難以講好還指望動畫能表達深意或者多走心么?這使得動畫的粉絲質量不高(可能只是奔著升級、爽、妹子來的觀眾,並沒有真正愛上角色,忠誠度很低),這種特性給周邊開發、游戲的宣傳、鼓勵自發性COS/同人等都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D. 人大代表吐槽網文IP改編貨不對板,你能接受網文IP魔改嗎
觀看影視劇一直以來都是大眾休閑娛樂時的首要選擇,從最開始的無聲電影,到有聲影片,再到現如今的發達的影視行業,很多影視劇的從業者們都做了許多努力。以前的電視劇大多是原創劇本,個個精彩,引人入目。後來,又掀起了一番改編小說為影視劇的熱潮。現如今,很多知名有熱度的網路小說基本上都已被翻拍,或是被買了版權,等待翻拍
所以我是十分不能接受原著遭到魔改的。希望後面影視劇的製作能有新的突破,在翻拍原著的基礎上合理的添加內容,不要過度添加其他的內容。
E. 為什麼網路文學改編成影視IP後普遍口碑不佳

這個問題應該分成兩個角度來分析:網文與影視;網文讀者與影視觀眾。
網文與影視之間,最大的區別是成本。簡單的說,網文作者在網文中就像上帝一樣,他說「有光」就會「有光」(《聖經創世紀》),恣意想像無所不有、無所不能——完全靠作者敲擊鍵盤來得到,如果不考慮網文作者的閱讀積累與自由意志創作之類的成本(這就是只是知識產權的核心了),那麼其成本不錯就是網費、電費以及電腦硬體的損耗而已;然而,轉變成影視作品卻是每分每秒都是錢堆出來。具體其實可以參照前一段時間上映的呂克貝松的《千星之城》,12萬元(人民幣)/秒的特效成本——就是直接拿火來燒錢都不見得能打到這個速度。
網文與影視之間,最大的障礙是內容。雖然現階段對於網文的審核趨向於嚴格,但是事實上如果對比套在影視作品上緊箍咒,網文的限制還不算什麼——隨便舉幾個網文改編作品就可以知道了,前幾年非常熱門IP《鬼吹燈》就改編出了兩個兄弟:《九層妖塔》和《尋龍訣》,這兩部作品孰優疏劣一目瞭然,但是拋開諸多主創的干擾因素,作為原作粉絲,我絕對相信:這么高熱這么成熟這么大投資的作品,只要忠於原作拍攝票房和口碑絕對不會差到那裡去,至少不會賠錢——然而,製片和導演沒有這樣做(哪怕《尋龍訣》都做了比較大的規避調整),這充分說明「有不可抗力」限制著「影視作品忠實於網文」——電影《老炮》中冰湖決斗前的舉報信,就是藝術創作內容於現實中的妥協結果。
網文讀者與影視觀眾之間更是有著巨大差別。
但是,從過往各類機構關於「網路閱讀習慣」與「傳統(紙質)閱讀習慣」的普遍結論來看,我們能夠知道,網路閱讀存在著「碎片化」、「淺閱讀」(思考不深入)、「泛讀快讀」等特點,這就表明網文讀者大部分屬於「直觀型」、「視覺系」——這對CG技術、CG製作、道具化妝提出非常高的要求——這些都是錢啊,這些都是我國影視工業的短板啊,尤其對於演員的要求非常高——無實物表演能力——這是中國影視產業的通病:小鮮肉當道……這就使得人們網文IP轉化成影視作品最終「票房撲街」的原因。
浩大的網文,轉化成90分鍾(娛樂片標准時長)的電影或者40集的電視劇,很難討好並轉化數量龐大點擊閱讀量變成為收視率或者觀影票房——畢竟在內容上閹割、形式上受限投資成本與製作技術水平。綜上所述,票房差是理所當然,票房好就要靠主創的實力了。
F. 如何看待現在的網路IP改編熱潮
編劇沒有夢想 導演更沒有夢想的結果找一個大熱ip,甚至都不用大熱,作者肯賣就行。然後隨便塞兩個當紅小鮮肉小花,把書中原文當台詞,美其名曰還原。場景全靠扣圖和觀眾腦補,劇情帶領觀眾回味小說,甚至有些可怕的導演還讓演員念白書中原文(具體是啥電影我就不說了),當然這算好的。當然還有劇情改的亂七八糟,台詞稀里糊塗,不知道該看什麼的改編。然後微博吹一波洗腦一下,啥演技爆表,特效爆炸,製作良心,誠意之選,妥了。這等不用動腦子就有人來送錢的行當,要是我,我也願意,而且是爭先恐後地願意。主要是現在網文的質量,有的真的經不起影視化的考驗,觀眾也不是十幾年前看還珠格格都能美滋滋的傻白甜。現在這種東西基本全靠請的明星撐場,劇情真沒幾個人看。改編ip真的可以,但是沒有願意研究ip為什麼吸引人然後用影像展示這些的人,而是只有覺得因為它吸引人所以就消費我們這些可憐的書粉的熱忱與夢想的人。真的可怕 吃棗葯丸。有些大熱ip,還真的沒有人敢動,這是最諷刺的。
G. ip文學改編的利與弊
IP改編熱讓網路小說作者從網下走到了前台,應該說對網路文學是一種促進。靠《清明上河圖密碼》蜚聲網路的冶文彪就稱,為了寫《清明上河圖密碼》5年都沒有任何收入。「我曾經艱難到會放棄寫作這個職業,但IP熱了,它就像救命稻草一樣,讓我能繼續寫作。」而且,IP熱帶給網路小說作者的除了勞動被認可外,還有金錢的誘惑。現在網路小說版權價格比過去高了許多,50萬元、100萬元、200萬元的都有,甚至天價版權價格的情況今年也出現了。對網路小說作者來說,絕對是好事,畢竟作者付出的艱苦勞動得到了承認,有價值的勞動都應得到回報,都應得到尊重。
然而,IP熱的到來也出現了一種不好的趨勢,有些網路小說還未寫完版權就賣出去了。這是一個特殊的時代,一個好故事好創意就能賣錢,但對網路小說的成長成熟並不是好事。是文學就需要認真地打磨。網路小說還處在文學的初級階段,很粗糙,很缺乏可圈可點之處。即使是被搶購的網路小說,被拍成影視作品後也沒有帶來預想的效果,甚至還不及網路小說火熱。在2014年收視排行前十中或許能擠進幾部網路小說改編影視劇,但真正的年度十大電視劇排行中,無一網路改編劇上榜。所謂2015「最受期待網路改編劇」《何以笙簫默》,也不得不被吐槽和口水淹沒。還有一點不得不說,網路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還放大了網路文學語言蒼白乏味、模式化和套路化等等「先天不足」。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網路文學改編熱並沒有實質性地改變網路文學的生態環境,相反還加劇了網路文學的浮躁,正所謂「蘿卜快了不洗泥」,更使網路文學難出精品,這是必須警惕的。影視文藝自有影視規律,不是拿來網路文學就能熱賣就能賺錢的,網路文學只是為影視作品提供了一個更高的平台,只有不斷創新,也就是要增加文學深度要增加與網路文學不一樣的新的可賣點,才能拍攝出更好的影視作品。影視作品要比網路文學高一個台階高一個檔次,才有熱賣的可能,對網路文學才是一個促進,否則,影視作品不僅不能大賣,還會反過來「促退」網路文學的進步與發展。我們希望影視作品為了自身的利益,也為了網路文學的進步與發展,對網路文學的搶購與改編要慎之又慎,如果盲目跟風搶購改編,無論是對網路文學還是對影視藝術都不是好事。
H. 據調查近5年網路小說改編影視劇目超6百部,現在的編劇寫不出好劇本了嗎
據調查近5年網路小說改編影視劇目超6百部,現在的編劇寫不出好劇本了嗎?
當前網路改編劇已經成為了電視劇發展的一個新方向,據調查顯示,在最近五年的時間里網路小說改編影視劇已經超過了600部,並且這個數量還在增長當中。原創劇本越來越少,以至於很多人都存在這樣的疑問,是不是當下的編劇已經寫不出好劇本了,因此導演才另闢蹊徑,選擇通過網路小說改編的方式來進行拍攝?
因此並不是編劇寫不出好劇本了,而是當下導演對於編劇的要求不再是構思故事,編寫劇本了,在改編影視劇的潮流下,很多導演都順勢而為,只有少部分導演還在堅持著創作劇本的習慣。改編小說雖然簡單,但很多影視劇的故事核心和內涵都值不得觀眾推敲,其中包含了太多漏洞,這也是當下影視劇口碑下滑的重要原因。
I. 現象劇作者年收入上億,IP熱催生網路作家新富豪,網文改劇為什麼火爆
近幾年隨著網路視頻平台做大,有很多網路小說被改編成電視劇在網路平台播出,其中大IP作者會因為一部爆火劇就獲利上千萬甚至上億。那麼網文改劇為何如此火爆,網路視頻平台為何如此熱衷把網文改成電視劇播出?我個人認為網文改劇之所以火爆是因為網文受眾面很廣,一旦改編成影視劇播出就會吸引眾多目光。
一、爆火網文有很多讀者,一旦改編成電視劇會受到很高關注。
網文受眾非常廣泛,他們在各個平台收獲了很多讀者,這些讀者成為了一個龐大群體。一旦有爆款網文出現,視頻平台公司或者影視公司就會把版權收入囊中,然後找到合適的製作班底進行製作,節目播出後如果製作精良不止能收獲觀眾目光,當初那一群讀者也會持續關注。這就讓網文改劇有了很高收視率,製作方會因此賺錢很多利潤,寫網文的作者也因此賺得盆滿缽滿。
J. ip改編熱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你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我覺得,近幾年IP改編大熱,給我印象最深的IP劇改編就是去年大火的《餘罪》。這部IP的主人公餘罪,突破了我們傳統對JC正面角色的設定。他做事不擇手段,道德不掛在嘴邊,內心堅強。表面上看上去自私自立貪生怕死,,一身江湖氣講究兄弟道義和仁義。但又不太守著實實在在的規矩。這么一個新穎的題材出來,確實十分吸睛!ip改編確實可以引流,帶來不少的老用戶哈哈,但是主要還是看導演,編劇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