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民族
1. 武俠小說中的"大遼""大宋""中原""西域""土蕃""女真族"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遼朝的疆域主要在今天的東北三省,河北省北部,山西省北部,內蒙古中部地區
北宋:因為比較大,省份比較多,我上傳一張圖,樓主可以看看.
中原指的就是現在的河北省南部,山東,河南全部,山西南部,安徽北部,山西的關中地區.
吐蕃.大致地理位子就是現在的西藏與青海地區.
女真族.就是現在的滿族,和清朝的統治者是同一個民族,只是不同時代叫的名字不相同.大致分布遍是在今天的東北三省和內蒙古的中東部
2. 金庸和古龍的小說眾多,其展現的武俠文化是何種文化
武俠作為特有中國文化的衍生物,其悠久歷史和底蘊備受各國專家學者追捧,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對俠文化商業價值挖掘的深入,由武俠小說改編的電影游戲力度的加大,影響范圍之廣令人咂舌。以至於國外友人覺得在中國隨便一個街角掃地阿姨都會虎鶴雙形飛檐走壁,你要說你不會登萍度水呀就不配當中國人。
出身草莽,幼年生活十分凄苦,崇尚俠客之道的他十三歲便決意混跡江湖,直到有個機會他進入小雷門,並一步步做到小雷門大總管之位。但是把俠道作為自身信念的戚少商並不滿足於此,到達瓶頸的他選擇急流勇退,准備用自己的方式改變這個腐朽的世界。
江湖稱頌的連雲寨,是各路英雄草莽的聚集之地。戚少商決定孤身一人前來踢館,已做好最壞打算的他並沒遭遇太大阻礙,各大寨主雖然擁兵千萬,卻無以少勝多之意,以決斗定江山。戚少商自縛右手以單手相搏,決斗中變換各種兵器身法,運用自如干凈利落大敗八大寨主,面對武功蓋世的戚少商,連雲寨上下心服口服,一致推選他為大寨主。
情之所鍾,世俗禮法如糞土山黃荻花墮已深,情若可知鏡中人。《劍俠情緣三ol》
一個是萬人景仰的藏劍山莊大小姐,一個是世人不齒的天下第一大盜。作為莊主葉孟秋唯一掌上明珠的她受盡所有寵愛,聖雪冰肌的她常常想要逃離這個氤氳十九年的禁足之地,縱是三陰逆脈之軀仍抵不過對詩與遠方的嚮往。終於等到了一個機會,趁庄內月圓酒酣,夜色殘影之下自屋頂飄飄而落,緩入無盡彌塵。她已暗暗下了決心,此途欲順江而下看遍世間美景,天涯路遠可否一路順風?
他此刻正在下游黃山紅衣教密址盜取教會記錄,不巧被教主阿薩辛發現,作為波斯王國祆教長老之首的阿薩辛擁有絕對恐怖的實力,被其打成重傷敗逃,幸而祖傳絕世輕功無人可及,得以逃出生天至天都峰頂。
竹筏之上的葉婧衣並不知道,她俠盜衛棲梧的命運將此刻牢牢地捆綁在一起。衛棲梧傷勢嚴重幸有葉婧衣悉心照料,情愫暗生的兩人這一住就是數月之久,本以為就此終老卻又被命運所捉弄。暗疾復發的葉婧衣被惡人谷柳公子擄走,輾轉之下又被阿薩辛控制,以此來要挾衛棲梧為紅衣教鎮守荻花聖殿。
當我們意欲探尋荻花奧秘之時,耳邊總會縈繞著這段話。
「誰敢再向前踏一步,過線者死。」「因為我要保護靖衣……」
「江湖道義,衛七我顧不得了!天涯盡頭若只留我二人幾世情緣,也不負她那相思之意。情絲雖如夢,卻能斷人生死,我等候許久不分正邪只為與她破繭重逢,你們可懂?」
「我心為紅顏,你們休怪衛某刀下無情。」
千壺烈酒入衷腸,訴言盡歡予知己。《天涯明月刀ol》
克夫、克母、克師、克友、克妻、克子,年輕的七星派弟子不料被一盲眼相士這樣斷言,少年時即慘遭滅門之禍父母雙亡,一向極為審慎的他此時也抑制不住憤怒一把掀翻算命攤。誰料數月之後七星派遭遇水逆,一眾師兄弟甚至自己的恩師苦竹大師亦遭兇手屠殺。
探秘之路也不平坦,自己摯愛也不能倖免毒發身亡。相士之言一一應驗,面對天煞孤星之命,他辭別了好友鍾舒文等人孤身上路。
夜色之下投宿一路邊驛站買醉消愁,偶遇一富商,交談甚歡之下忍不住將自己的苦楚經歷傾訴殆盡,誰料這富商聽罷大笑道,若依此如克命之人,自己也為孤星之格數。即為同命又為知己,二人惺惺相惜,推杯換盞之間烈酒已下大半,千杯仍不得一醉。若干年後,帝王州盟主葉知秋回憶起此事,作為人生貴人的富商竟然是青龍會四龍首上官金虹。而往後江湖上給我們留下的只有那句「若真孤星照命,葉某唯有以劍破之」
「俠」以劍為宗,以「止戈」為心,兼之以儒釋道、玄易醫,倒像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網路全書,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價值體系。游戲注重精神消費的文化,武俠恰恰滿足了我們內心憧憬俠道的願望,這種代表著我們民族文化傳統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實質,被更多的玩家接受,也成就了武俠主題在我國玩家群里不可取代的地位,進而影響全世界。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3. 金庸寫了那麼多武俠小說,為何沒有以唐朝為背景的
金庸寫了很多的武俠小說,可以說寫的非常的經典,在影視劇如此發達的今天,金庸先生寫的很多小說都被拍成了電視劇。可惜的是如今金庸先生已經去世,這是文學壇上的一大損失。看遍金庸先生寫的這些武俠小說,就會發現,這些小說中並沒有唐朝的背景,而多是宋元明清的背景,這是為何呢?其實唐朝的距離現代久遠,缺乏史料的參考;其次就是唐朝強大,沒有可用的素材;最後就是因為唐朝並沒有形成宗家信仰的門派。
最後就是在宋元明清的時候,出現過很多宗教信仰的門派,並形成一定的體系,例如我們所熟知的武當、少林。但是在唐朝的時候,並沒有這樣的門派,所以金庸先生只能在寫作的時候採用宋元明清朝代的,才能找到人物原型和素材。
4. 近代中國武俠小說名著大系
編號 書號 書名 作者 定價
01 84043-01 江湖奇俠傳 (1-7) ** 平江不肖生 絕版
02 84043-02 近代俠義英雄傳 (1-4) 平江不肖生 600
03 84043-03 北海屠龍記 還珠樓主 絕版
04 84043-04 鷹爪王 (1-7) 鄭證因 840
05 84043-05 風雨雙龍劍 王度廬 200
06 84043-06 燕市俠伶 王度廬 120
07 84043-07 羅剎夫人 (1-2) 朱貞木 240
08 84043-08 蠻窟風雲 (1-2) 朱貞木 240
09 84043-09 武林爭雄記 (1-2) 白羽 300
10 84043-10 偷拳 白羽 絕版
11 84043-11 蜀山劍俠傳(1-26) 還珠樓主 絕版
12 84043-12 蜀山劍俠新傳 (1-2) ** 還珠樓主 絕版
13 84043-13 嵋峨七矮 還珠樓主 絕版
14 84043-14 柳湖俠隱 (1-2) 還珠樓主 絕版
15 84043-15 玉玦金環錄 (1-2) 平江不肖生 300
16 84043-16 十二金錢鏢 (1-7) 白羽 840
17 84043-17 青城十九俠(1-15) 還珠樓主 絕版
18 84043-18 虎嘯龍吟 (1-3) 朱貞木 360
19 84043-19 七殺碑 (1-2) 朱貞木 240
20 84043-20 荒江女俠 (1-5) 顧明道 600
21 84043-21 鶴驚昆侖 (1-2) 王度廬 300
22 84043-22 寶劍金釵 (1-2) 王度廬 300
23 84043-23 劍氣珠光 (1-2) 王度廬 300
24 84043-24 卧虎藏龍 (1-2) 王度廬 300
25 84043-25 鐵騎銀瓶 (1-4) 王度廬 540
26 84047 武俠小說談藝錄 葉洪生 350
-葉洪生論劍
27 85135 卧虎藏龍 重出江湖版 薛興國 180
5. 請問金庸15部武俠小說各屬於哪個朝代
金庸先生一共寫了15部小說,寫作的先後順序是:
《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
《神鵰俠侶》《雪山飛狐》《飛狐外傳》
《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連城訣》《天龍八部》《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記》
《越女劍》
1955
創作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金庸」筆名首次出現
1956
《碧血劍》開始在《香港商報》連載
1957 寫《射鵰英雄傳》連載於《香港商報》
1959 《神鵰俠侶》開始在《明報》創刊號連載
《雪山飛狐》連載於《新晚報》
1960 為《武俠與歷史》雜志撰寫《飛狐外傳》
1961 《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開始在《明報》連載
1963 為《東南亞周刊》撰寫《連城訣》
《天龍八部》開始在《明報》連載
1965 創作《俠客行》
1967 創作《笑傲江湖》
1969 創作、發表巔峰之作《鹿鼎記》
1970 寫《越女劍》。開始修訂全部武俠小說作品
1972 《鹿鼎記》連載完畢,宣布就此封筆不寫武俠小說
金庸小說年代排序——
一.春秋時期
1.《越女劍》:公元前五世紀前葉
二.北宋後期
2.《天龍八部》:公元1094年前後
三.南宋中後期
3.《射鵰英雄傳》:公元1206年-1227年(郭母懷胎到鐵木真逝世)
4.《神鵰俠侶》:公元1239年-1260年(楊過出場到蒙哥歸天)
四.元朝末期
5.《倚天屠龍記》:公元1337年-1360年(張三豐90歲到張無忌22歲)
五.明朝
6.《笑傲江湖》:估計是明朝中期
因為有武當派,而且書中官職是明朝的,並且書上插圖中的男人都沒有辮子,還
有在《鹿鼎記》中澄觀老師侄曾想到「前朝有一位令狐沖大俠,以無招勝有招」,
那自然是明朝了
7.《俠客行》:明朝
因為有武當派,並且書中好象沒有什麼民族矛盾,而且書上插圖中的男人都沒有辮子
8.《碧血劍》:公元1634年-1644年(袁承志從10歲到20歲)
六.清朝
9.《鹿鼎記》:公元1670年-1689年
鰲拜死的時候史書上記載為1670年,韋小寶簽訂《尼布楚條約》後歸隱,那是1689年
10.《書劍恩仇錄》:公元1756年前後
因為《飛狐外傳》中趙半山曾對小胡斐說過福康安在十年前被紅花會抓住過
11.《飛狐外傳》:公元1766年-1770年
由《雪山飛狐》推算,從胡斐13歲到17歲
12.《雪山飛狐》:公元1780年3月15日(陰歷)
書上開頭就寫了「這是乾隆四十五年叄月十五」
13.《鴛鴦刀》:清朝
書上倒數第二段寫道「滿清皇帝聽說這雙刀之中,有一個能無敵於天下的大秘密」,
自然是清朝了
14.《連城訣》:清朝
這個沒什麼大道理,因為書上插圖中的男人都有辮子,這可是金庸授權的,而且從
官職、地名上也可以看出是清朝
15.《白馬嘯西風》:清朝
原因和前面的一樣,書上插圖中的男人有辮子
6. 金庸15部武俠小說各屬於哪個朝代
金庸小說年代排序——
一.春秋時期
1.《越女劍》:公元前五世紀前葉
二.北宋後期
2.《天龍八部》:公元1094年前後
三.南宋中後期
3.《射鵰英雄傳》:公元1206年-1227年(郭母懷胎到鐵木真逝世)
4.《神鵰俠侶》:公元1239年-1260年(楊過出場到蒙哥歸天)
四.元朝末期
5.《倚天屠龍記》:公元1337年-1360年(張三豐90歲到張無忌22歲)
五.明朝
6.《笑傲江湖》:估計是明朝中期
因為有武當派,而且書中官職是明朝的,並且書上插圖中的男人都沒有辮子,還
有在《鹿鼎記》中澄觀老師侄曾想到「前朝有一位令狐沖大俠,以無招勝有招」,
那自然是明朝了
7.《俠客行》:明朝
因為有武當派,並且書中好象沒有什麼民族矛盾,而且書上插圖中的男人都沒有辮子
8.《碧血劍》:公元1634年-1644年(袁承志從10歲到20歲)
六.清朝
9.《鹿鼎記》:公元1670年-1689年
鰲拜死的時候史書上記載為1670年,韋小寶簽訂《尼布楚條約》後歸隱,那是1689年
10.《書劍恩仇錄》:公元1756年前後
因為《飛狐外傳》中趙半山曾對小胡斐說過福康安在十年前被紅花會抓住過
11.《飛狐外傳》:公元1766年-1770年
由《雪山飛狐》推算,從胡斐13歲到17歲
12.《雪山飛狐》:公元1780年3月15日(陰歷)
書上開頭就寫了「這是乾隆四十五年叄月十五」
13.《鴛鴦刀》:清朝
書上倒數第二段寫道「滿清皇帝聽說這雙刀之中,有一個能無敵於天下的大秘密」,
自然是清朝了
14.《連城訣》:清朝
這個沒什麼大道理,因為書上插圖中的男人都有辮子,這可是金庸授權的,而且從
官職、地名上也可以看出是清朝
15.《白馬嘯西風》:清朝
原因和前面的一樣,書上插圖中的男人有辮子
7. 中國的武俠小說最早的起源是什麼時候
咱們先來看看武俠小說起源在什麼時候。一般認為,中國最早的武俠小說是唐人傳奇中的《虯髯客傳》、《紅線》、《聶隱娘》、《昆侖奴》等古典文學作品,再往前與武俠能掛上鉤的就是漢人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游俠列傳》了。 上面所說的是武俠小說的起源,大家都知道,小說是作為一種載體存在的,而武俠小說的載體就是「俠義精神」,那麼新的問題就引出來了,「俠義精神」起源於何時?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說到墨子。 何也?我們不妨先來看墨子生存的背景,任何一種文化或者精神的產生,都與其生存的環境休戚相關。 墨子所處的正是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時期,諸候爭霸,群雄並起,為了消除當時「國之與國相攻,家之與家相篡,人之與人相賊」的混亂局面,墨子提出了著名的「兼愛」、「非攻」思想,提倡要「愛人若愛其身」、「興萬民之利,除萬民之害」等主張,創立了代表最低民眾利益的墨家學派,並身體立行,以身作則,奔走天下。 毛澤東說:「墨子是一個勞動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聖人。」墨子比孔子高明在何處? 有這樣一句話說孔子和墨子:「孔席不暖,墨突不黔」,意思是說孔子與墨子因濟世而奔走天下,一個連席子都沒睡暖,一個才生著火,煙囪剛冒煙就又要出發了,可見他們忙到了什麼程度,也足見聖人之風范。這里除卻儒墨兩家的思想不談,單從兩人游說天下這事而言,也有著巨大的區別。雖說兩人遊走於諸國其本意是相同的,都是為救民於水火,但孔子出行的排場和行頭絕對要比墨子來得隆重得多;墨子則不同,他提倡勤儉,一身粗衣,一雙草鞋,用現在的話說,比農民還土。但是,他每次出國,在進行「國際性談判」後,總能救回許多百姓的性命,這可是實打實的功績!先秦時期的諸子往往大多是光說不練的,而墨子則身體力行,以身作則,諸如此類的例子很多,這里就不再贅述。 我這么說,並非想證明諸子中唯墨子為俠,非也。我講上面這些話,只為證實一點,墨子是俠義精神的倡導者和傳倡者。墨子說:「任,士損己而益所為也。」這個「任」就是「俠」的意思,大意是說,俠,就是犧牲自己的利益而使自己的作為有利於他人。 墨子生平幾次出國,以拯救蒼生為己任,為阻止楚國攻宋,他隻身犯險,穿一雙草鞋徒步行走十天十夜,終使一場干戈平息,使兩國百姓免於塗炭,誠可謂俠肝義膽,義薄雲天!他指出:「任,為身之所惡,以成人之所急。」說俠就是要行俠仗義,除暴安良,濟世而不顧自己的利益。他教導弟子,大多數人的利益比自己的生命更加重要,必要時可以犧牲自己而顧大義(註:這里所說的「義」,是指「利」)。他說:「義,志以天下為芬。」要把天下百姓的利益看作是分內之事。 這就是兩千多年前的俠義精神,這種精神世世代代影響著中華民族,並曾在國家和民族危難時刻激勵過無數仁人義士。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遙想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在那些不顧性命為民族存亡而奔走的人身上,難道看不出墨子為天下百姓奔走呼號的身影嗎? 至此,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墨子所說的「任」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俠」,他是名副其實的俠義精神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這就是中國的俠義精神,而墨子便是俠義精神的祖宗。後來出現的武俠小說其最根本的源頭就在於此
8. 中華武俠小說特點及其文化分析
中國武俠和外國的武俠小說在本質上的區別是中國武俠小說注重社會關系的建立,道德水準在特定歷史階段的被認可,而外國武俠小說的內容建立在對帝王的尊重和純粹力量的對比上。在《史記·刺客列傳》(不好意思,我一直將這部分當武俠看)以及我們所知道的《虯髯客》、《大鐵錐傳》(這兩部出自那裡我忘記了)還有《七俠五義》等等都比較注重當時的特定歷史時期被公眾認可的道德准則,這種狀況在可能一直延續到了上個世紀5、60年代,從司馬麟的武俠小說就可以看出來。外國武俠小說從《奧賽羅》、《三個火槍手》(在以前的我沒有看過了)那樣的作品來看,大多比較注重力量的對比,純粹是一種為貴族服務的小說和戲劇,可以認為它們是文字角斗場,但是隨著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偵探小說、科幻小說在商業上價值激增在19世紀、20世紀的歐美武俠(甚至於不能叫武俠只能叫俠客小說)小說最具代表性的我看要屬《佐羅》了,《佐羅》的受歡迎是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殖民主義的衰落使得象美國那樣的文化逐漸占據了美洲大陸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文化逐漸走向一個多元化發展的局面,東方的文化受到了很多西方文化的影響(《天龍八部》中的蕭峰活托托的一個奧賽羅)。西方偵探小說的影響,使得中國的武俠小說的作者逐步將在西方小說中的邏輯推理等人所眾知的具有商業價值的因素加入到小說當中(如古龍的《陸小鳳》、溫瑞安的《四大名捕》),更有甚者看到了由於美蘇太空爭霸而引發的太空爭奪戰在商業上的利用價值,在國外他們著重探險,在中國我們著重和外星生物的爭奪,或者根本就把戰場開辟到太空上去。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武俠的概念已經很廣泛了,特別是中國的武俠的概念。
中國的武俠有三層含義:一是孔武有力,身手敏捷,格鬥技術高超;二是在某一特定的道德標准下被廣泛接受的道德體現的精華(如郭靖之守襄陽不若文天祥乎?);三是,個人修養達到一個相當高的層次,這比較符合中國近5000年的文化的遺傳,這一點在武俠小說中不是以某一個主角體現出來的,而是由一部書中的一個群體體現出來的——個人認為這一點個人認為梁雨生做的很不錯——所以中國的武俠是一個廣泛的概念。 個人認為廣義上講武俠小說應該包涵所有那些反映通過武技來體現人類潛能的小說,不知大家是否同意。 抽空我會看看有網友所說的那部《獰皇武霸》的,但是就中國的文化含義來說,最孔武有力的人並非是武功最強的人:) 另外,小李飛刀,我一直認為那是暗器:)所以在刀的評論裡面我沒有考慮他,有句話我很贊同就是「刀的好壞還是在於用刀的人」(燕南天之劍可比倚天、青虹更利乎?)
武學至上境界,乃即武學而超武學之境界,武學與非武學,本性一如之境界。如此境界,無佛家武學,無道家武學,亦無俗家武學,無佛家、道家、俗家分別之相,乃至亦無無分別之相,佛陀所言離一切分別無分別是也,亦可謂真如自性,大道之實性,此為一切武學非武學之源,不可思議,妙不可言之境界也。此不可言說,假而言之,曰武學之無極境界可也。對應於非陰非陽或無劍境界。
此無上妙境自性起用,自體自然生發而分別生出三相,即通常所謂佛家武學、道家武學與俗家武學是也。此三相初生,故尚未分離,分而未分。三相即一相,一相即三相,三而一,一而三,介於無與有之間,武學之太乙境界也。具體而言,九陽真經、九陰真經、獨孤九劍[木劍境界(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的系統化]即此境界也。九陽真經是佛而非佛:佛,是因為此武學聖典乃從佛學至上大乘禪宗正宗真傳達摩祖師所傳之無上佛法而化來,故一切佛門武功皆歸於九陽真經;非佛,是因為此武學聖典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佛家武學也。九陰真經乃道而非道:道,乃由於此武學聖典為道家大宗師黃裳由道學淵藪道藏中化來,故一切道家武功皆歸於九陰真經;非道,乃由於此武學聖典亦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道家武學也。獨孤九劍則是俗而非俗:俗,是因為此武林絕學乃俗家千古奇人獨孤求敗以易經為總根源而化來,故一切俗家武功皆歸於獨孤九劍;非俗,是因為此武林絕學亦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俗家武學也。故天下一切武功皆以萬流歸宗之勢融匯於以上三大武學,此三大武學又以九九歸一之勢歸於自然無為的絕頂境界。故三大宗師,達摩祖師、黃裳真人和獨孤大俠,雖假借佛門武學、道家武學和俗家武學之方便,而實際心中並無佛家、道家和俗家武學之分也。
三大宗師之分別:就最終意義而言,獨孤大俠,黃裳真人,達摩祖師三大宗師當究竟無別,皆可稱絕頂境界,然細論仍可分出高下:達摩祖師當下直承,純以自心為源而生無上武學,武學只是明心見性之方便,也就是說, 達摩祖師對武學的境界是本來超越,本來無武;黃裳真人是假借道藏為緣,以自心為因而生至上武學之果,終究有所憑借,故雖最終超越了武學,尚非本來超越之境界,不過極其接近此境界,獨孤大俠則經過一生極其艱苦的修習之後,直到最後才超越了武學,踏入武學和人生乃至天道證悟的至上境界,比之於以上兩位稍遜一籌.達摩祖師乃無為境界,黃裳真人乃類於無為境界,獨孤大俠則是由有為而歸於無為的境界.達摩祖師是當下無極,黃裳真人是由太乙而無極,獨孤大俠是遍歷一切有形而無極[基本上經歷了劍道修習過程中的所有階段,經歷最全],不過最終無異,都是體用一如之境界:達摩祖師以真如為體,以博大無邊的無量武學為用;黃裳真人九陰真經上卷明大道微妙本體,下卷為破盡天下一切武學之法門;獨孤大俠的無劍境界,既是內力的無所施而不可,又是劍招的變化無窮。
9. 為什麼有的武俠小說提及波斯
波斯也就是伊朗的古稱,波斯作為一個和中國古代有過交往的民族在武俠小說中被提及並不足為奇。事實上武俠小說中還提到其他的民族,比如東瀛之類的,那都是因為古時候這些民族與中國有過交往,包括官員、學者以及商人等各領域人士的交往,自然也包括武士的交往。
武俠小說雖然只是文學作品,裡面的一些情節也是虛構的,但是實際上有不少武俠小說是以特定的歷史環境為背景的。作者在創作這些武俠小說的時候往往也是有參考歷史因素的,這點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尤為明顯,金庸的很多武俠小說背後都能找到歷史原型。
《倚天屠龍記》中提到波斯也是合情合理的,從當時的歷史環境來看,明朝和波斯還是有往來的,其中很可能也包括武林教派、武林人士的往來,所以這部小說中提到波斯是比較合理的,這不違背當時的歷史環境。
10. 武俠小說里說的苗疆是指哪裡有多神奇呢
記得,跟友人閑聊時,說起「苗疆」在哪兒的話題。一友人脫口而出道:「就是苗族聚居地吧。」我於是追問:「苗族聚居地在哪兒?」啞火。
可以肯定的是,就算武俠小說里形容的「苗疆」,確指某個或某些地方,也不能跟「苗族聚居地」畫等號。
而且,僅就「苗族聚居地」而言,今天跟共和國成立以前,也是有所不同的;更別說對比武俠小說幻化的「古代」了。
不同源自兩方面:
第一是根本性的——苗族的定義,也就是苗族指什麼、指誰?指向或說定義不同,聚居地也自然就不同了。
第二是地域性的——無論怎樣定義,苗族作為一個民族,其所定居、聚居的地域,在歷史上也是有調整和改變的。及至今天,苗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在「少數民族」當中,屬於「多地聚居」的「較大者」。即:苗族從人口來講,屬於比較「大」的少數民族,且聚居地並不似其他「大小」可比的少數民族那樣相對集中。
今天來說,苗族在湖南、貴州、四川都有聚居地,甚至在雲南、湖北的一些地方,也有苗族。他們在本民族內部,有著不同的、或許牽連緊密也或許牽連不怎麼緊密的分支,彼此的聚居地並不都「接壤」,甚至有的還相距遙遠。
很顯然,這些未必接壤甚至可能相距遙遠的區域,不能套概念地被認作是「苗疆」。
中古繁盛期(唐宋),是「粟作文明」向「稻作文明」的轉型期,中心政權的管理范圍擴大,人文影響深遠,曾經跟漢族「共生」的「教化的苗」,幾乎完全融入;而同時,曾經的「苗蠻」,則迫於生存壓力,或「向心」地靠攏被漢族「同化」的本族,或與「百夷」、「百越」競爭、共生,形成今天西南中南少數民族集群的前身。
相比較而言,這樣的「苗蠻」,還是比更「化外」的「百越」、「百夷」們,多受了些中原文化的影響,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有限的)先進性,故而在競爭中顯示強勢,在共生中占據主流。武俠小說所主要涉及的年代,大約最早始於這個階段。
隨著歷史發展,到近古(元明清),聚居於交通阻隔嚴重地域的「苗蠻」,又分化成諸多族群;其中一部分,是今天苗族的前身,也有相當一部分形成了另外的民族。提到「苗疆」的武俠小說所涉及的年代,通常比較晚的,便指向這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