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小說場景與人物如何互動
❶ 求一下網路小說細節描寫技巧,或者可以學習的地方!
關於細節的取捨很重要。細節描寫的取捨要表現真實的畫面,並不是把所有細節都寫出來。或者有人說,寫得越詳細,作品不就越真實嗎?我不這么看。詳細是沒有錯,但是不要----千萬不要----把每個細節都詳寫出來。否則讀者會煩死。他們跟著你來到一個場景中。他們看到一些主角所看到的東西,或是主角沒看到的東西。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要看到主角的行動,對場景的反應,所做的決定。或者,你也可能加入一些細節,作為伏筆或是引線。此外,場景的氣氛,也會令他們產生一些印象和感覺。除了這三種之外,其餘細節,應該盡量捨去不用。舉個例子。我們的主角走上山坡。群山起伏,碧草如茵,微風習習,艷陽高照,小溪流淌,牧人放歌,女子嬉戲,野鹿賓士,白雲飄移,蒼鷹高飛,花香滿鼻……全寫出來要多少字?我不知道。那不重要。重要的是,讀者會看嗎?要看風景照片,他們可以去找攝影師,何必找個作家來寫上一大段,然後在字里行間苦苦追尋風景的樣子。聽過一個故事。畢加索家中失竊,小偷逃走的時候,他和僕人都在陽台上看見了。於是兩人都畫了一張小偷的背影。警局的人按照畢加索的畫去抓人,怎麼也找不著。後來按照僕人的畫去找,居然很快就找到了。難道畢加索還不如僕人畫得好嗎?不是。只是因為,在畫的時候,他順手做了藝術加工。他那張畫,論到真實性,確實不如僕人准確。不過,每個人一看到他的畫,都會說:「這是一個逃跑的小偷。」畢加索抓住了動態、心理,准確畫出了小偷倉皇逃走的狀態。僕人的畫則更像是照片,雖然真實准確,但並沒有有意識地去抽出本質。用來緝拿小偷是很有用的,用來欣賞則沒有什麼價值。畢加索捕捉人物的本質,捕捉這一瞬間的核心動態和矛盾沖突。為此他會省略甚至改變一些細節。所以畢加索是藝術家。回到剛才的例子。主角走上山坡,有那麼多東西擺在他面前。他都能看到嗎?就算他看到了,他真的注意了嗎?就算他注意了,那些東西在他心裡激起了什麼感情嗎?如果不能與人物結合、與人物互動,細節描寫就變得全無意義。既然它與人物無關,誰會關心它?所以,細節描寫的第一個關鍵,是取捨。一個貧民女人走上山坡。她看到野鹿賓士,聞到花香滿鼻。她嘆息,自己的生活是多麼艱難,何時才能擺脫……有機會嫁個貴族就好了。其他那些風景呢?她沒看見,或者沒注意。一個貴族女人走上山坡。她看到碧草如茵,小溪流淌。她想起當年有個青年,她曾經和他在草地上擁吻,他那火熱的身體就像此刻的艷陽一樣。如今她嫁給了貴族,雖然生活優越,卻再也找不回當年的純真、簡單、自由的日子。其他那些風景呢?她沒看見,或者沒注意。一位吟遊詩人走上山坡。他看到女子嬉戲,聽到牧人放歌。他取出豎琴,記下這段音樂,准備現學現賣,過去和那些女人調情。那小溪水聲悅耳,草地柔軟溫暖,又有花香撲鼻,正是做愛的好地方……其他那些風景呢?他沒看見,或者沒注意。現在我們的小騎士里昂·奇拉賽德走上山坡。他的目光在美景中掠過,直望向遠方。他看到群山起伏,默然挺立在地平線盡頭。前線正在打仗,而他則因為年齡不足,沒辦法上戰場。他嘆息,他抬頭看藍天白雲,蒼鷹高飛。什麼時候他可以建功立業,獲取榮譽?就像天上的蒼鷹,威嚴地俯視大地,被所有人敬仰……其他那些風景呢?他沒看見,或者沒注意。夠了。這足以說明問題了。在小說中出現的場景細節,一定要與人物有關。這種關系,或者是出於人物的性格、職業、此刻的想法等等,或者是由於某個場景細節在人物心中激起了某種思想、情緒。如果不能這樣,則應該棄之不用。
❷ 寫網路小說如何讓筆下人物鮮活起來
要想塑造出鮮活的人物必須要有底層邏輯。
那麼,底層邏輯是什麼呢?
哲學家霍爾巴赫指出:利益是人類行動的一切動力。
這就是所有人物的底層邏輯。
這里的利益,不能狹窄地歸為金錢與權勢。而是指人想要得到的東西。
那麼人想要得到什麼呢?
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人類的五大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這五大需求,涵蓋了人想要得到的全部東西。
梳理了一下:
人物的一切行動(心理、語言、行為),都是為了滿足人物自己的「馬斯洛五大需求」。
這時人物就具有了鮮活真實的可能性。
否則,人物必定死板虛假。
有了鮮活人物之後,下一步就要把人物放進典型環境里進行觀察與記錄。
那麼問題又來了,典型環境是啥?
對於作家而言,典型環境有兩個層面:
一、人物生活的外在環境。
二、人物心理的內在環境。(非心理描寫)
第一個大家都知道,這第二個是什麼呢?
通過心理學家卡普曼提出的「戲劇三角形」我們就可以理解了。
卡普曼戲劇三角形:在每個人心中都有的一個由Victim受害者、rescuer拯救者、Persecutor迫害者構成的三角形。
如果我們選擇扮演其中一個角色,那麼周圍的人就會無意識地扮演其餘兩個角色,與我們進行互動,從而在現實生活中,成就一場人間心理戲劇。
「卡普曼戲劇三角形」就是「典型環境」中的第二層:人物心理的內在環境。
許多作家都運用「卡普曼戲劇三角形」做「典型環境」,從而創作出了非常多的經典作品。
我聽得懵逼滿臉,一頭霧水。
梳理了一下:
1、人物的一切行動(心理、語言、行為),都是為了滿足人物自己的「馬斯洛五大需求」。
2、將人物放入「卡普曼戲劇三角形」中,他們會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去扮演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參與互動,產生矛盾沖突,這就有戲了。
然後,我們就可以對人物進行觀察與記錄。
例子:
有三個人物。
主角是一個窮困潦倒的流浪漢,想進監獄。這能令他得到溫飽(生理需求)。
配角1是一個外表文雅嫻靜的暗娼,想接客。這能令她得到溫飽(生理需求)。
配角2是一個表情嚴峻的警察,想抓妓女和嫖客。這能令人敬畏他(尊重需求)。
這三個人物是不是看著挺眼熟。
對,這是歐亨利的《警察與贊美詩》中的人物。
現在,把這三個人物放進「卡普曼戲劇三角形」里,進行觀察。
------------
主角流浪漢去調戲暗娼,希望暗娼呼救,從而使自己被警察抓進監獄。
此時,主角流浪漢是迫害者,暗娼是受害者,警察是拯救者。
-------------
但是,由於暗娼誤把流浪漢當成了嫖客,所以不僅沒有呼救,還一邊小心提防警察,一邊與流浪漢套近乎。
此時,暗娼仍然是受害者。流浪漢與警察調換了角色,流浪漢是拯救者,警察是迫害者。
-------------
暗娼投懷送抱糾纏著流浪漢,流浪漢的計劃失敗了,他懊喪地在警察身邊走過。
此時,暗娼是迫害者,主角流浪漢是受害者,警察是拯救者。
-------------
在這段里情節里,人物在「卡普曼戲劇三角形」中發生了兩次角色反轉。
而反轉的起因,是由暗娼導致的。
外表文雅嫻靜的年輕女子,內里卻是一個如狼似虎的暗娼。這就是「香農資訊理論」中所言的小概率事件。
接下來,我們梳理歐亨利的創作手法:
1、人物的一切行動(心理、語言、行為),都是為了滿足人物自己的「馬斯洛五大需求」。
2、將人物放入「卡普曼戲劇三角形」中,他們會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去扮演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參與互動,產生矛盾沖突,這就有戲了。
3、利用「香農資訊理論」所言的小概率事件,來達成角色反轉的效果。
這三條簡而言之,可以被稱為「歐式人物法則」。
歐亨利能被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並不是運氣使然。而是他的作品在客觀上與霍爾巴赫、馬斯洛、卡普曼、香農等學者的研究殊途同歸。
她這是先打槍,後畫靶子。是把歐亨利的作品往霍爾巴赫等人身上硬套。
這與數學里「驗算」是一樣的道理。(驗算:算題算好以後,再通過逆運算,演算一遍,檢驗以前運算的結果是否正確。)
數學里有「驗算」,文學里當然也少不了「驗寫」。
你可能說,我不想要「驗寫」。我就想知道如何對人物進行觀察和記錄?
作家對人物進行觀察和記錄,可不是白日做夢,隨意想像。作家所謂的「觀察」其實叫做「設計」,是先依照「歐式人物法則」進行設計。
隨後再通過肖像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技術手段,把人物記錄下來。
❸ 網路小說對話怎麼寫能自然一點,比如:愣了一下,說……一段之後另一個人要怎麼接
舉例:
雷克薩愣了一下,說:「你確定?他的身體無法忍受第二次使用的負荷?」
「那是當然,旋舞殺的負荷,他在短時間內是完全無法再次使用的!"卡爾揮舞著拳頭,興奮道:」接下來就看我們的了,上吧,雷克薩!「
」哈,打架了,上吧!卡爾!「
搞定。。。大概就是這么個意思。。你看可以么,完全是自己編的。。用魔獸裡面的名字。。我最近看的小說的內容寫的一點點
對話這種東西,我覺得 你寫完之後 你自己讀一遍 想像那種場景 如果你覺得 人物在那種場景說了這些東西 完全沒有問題,就可以了,但是 在打架 逃命的時候 說一些超級長的話 就完全不可取了。
總結:自然,就是你自己讀起來很舒服,想像人物在那種場景裡面 最適合說出的話,如果形容詞什麼的找不到合適的,就直接對話+對話+對話+人物描寫這種來寫,希望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風格。。
純手打。。你也不給分。。。我怎麼就回答了。。。
❹ 網路小說如何將情節寫得生動有趣【網文寫作技巧】
網路小說如何將情節寫得生動有趣?
假如說有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個壞蛋,經常欺負別人,結果他發現自己經常遭遇意外,可能有人想要殺了自己,他迫切想要自救,卻發現危機始終不斷。
這里有兩種情節的安排:
第一種:開篇主角躲在房子里,寫下遺書,表示有人要殺他,如果他死了就一定是被人謀殺,並且列舉了一些自認為有動機殺自己的嫌疑人。
留下遺書之後,他出門調查到底是誰要殺自己,中途遭遇危機,發現線索,一步步查出真相。
第二種:開篇主角在欺負別人,一副滿不在乎的模樣,但緊接著他過馬路就差點被車撞了,洗澡的時候發現插座在漏電,吃飯的時候酒菜里被下了河豚毒素。
這接二連三的意外事件終於讓他意識到了不對,他向人尋求幫助,可卻無人理會。
他懷疑是自己之前欺負過的某個人要報復自己,於是前去跟蹤,堵住別人做詢問,但卻又逐個將這些可能的嫌疑人排除。
他不知道自己得罪了誰,惶惶不可終日,甚至覺得是引來了天罰,只好尋找受害者一一賠罪。
這個過程中突然有一次,他從其中一個人那裡得到了線索,隱約抓住了那個人的影子。
但當他給每個人道歉之後,意外事件卻再也沒有出現在他周圍。
……
如果將這兩種情節的安排做一個對比。
第一種開篇拋出了一個噱頭,已經屬於不錯的故事誘因,但之後的推理,追查,除非你是專精與偵探推理小說的職業作者,否則想在這方面玩出花樣,非常困難。
大多數作者如果按這個安排去寫故事,都會落入平平無奇,毫無波瀾的困境。
第二種安排在開篇並沒有拋出一個獵奇的噓頭,但隨著故事不斷向後展開,你會發現他所設置的懸念是連環不絕覆蓋在劇情之上的。
如果將這些懸念都剝離出去,這就是一個很俗套的壞人在懲戒之下自我救贖的故事。
利用巧妙的情節安排,不斷向讀者釋放出故事的懸念,這是打破劇情平淡的最好方式。
————————————————————————————————————————
這里再舉一個平凡點的例子,校園愛情。
假設一個這樣的故事:主角暗戀某個女生,不敢表白,但因為是一次意外的巧合,卻讓女生得知了主角的心意,女生沒有點破,因為她也不知道如何面對這份突如其來的消息。
校園之中,人互相偷偷觀察,慢慢在意,然而直到畢業都沒有打破僵局。
直到某一天,已經工作的主角因為一次休假回到家鄉,從以往的一些舊物中發現了女生曾經隱晦留下的心意,遂動身尋找女生的蹤跡。
這就是一個很平淡的愛情故事,木有撕心裂肺,愛恨糾纏,分分合合,賺人眼球的勁爆內容。
木有車禍,疾病,墮胎,小三,霸總這些青春劇所謂的爆點。
如果按照正常的方式去寫,肯定沒有過山車那般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充滿了乏味和無趣。
這樣本身缺乏起伏的故事該怎麼安排情節。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故事中有劃分非常明顯的兩條時間線。
一條稱之為『青春期』,一條稱之為『成年人』。
這個故事能否講好,講精彩,關鍵就在於過於平淡的『青春期線』能否吸引讀者,而根據單調線索推導的『成年人線』能否留住讀者。
這里同樣是兩種情節的安排:
第一種:事業有成的主角坐在返回家鄉的火車上,這次休假他要躲開大城市的喧囂,只想回到父母身邊放鬆一下。
火車到站,主角回到家,發現父母正在重新收拾他以前上學時的房間。
於是主角放下行禮,連忙讓父母去休息,自己整理就行,打掃房間途中,無意間從抽屜里發現一封沒有給出其的告白信。
看著這封信,主角面紅耳赤,又忍不住想打開看看自己當年是怎麼犯二的。
這時候老媽端著水進來,看到主角手上的信,打趣說你上學的時候喜歡的女生叫什麼來著。
主角沒有回答,哄走老媽,將門鎖了起來,看是翻找以前學生時代物品(線索)。
第二天早上,主角無事可做,又想起昨天從櫃子里翻出來的東西,心血來潮突然想去母校看看。
回到學校,拜訪了曾近的班主任,老師一邊回憶,突然詢問主角,以前跟你關系很好的那個女生現在怎麼樣了。
主角納悶,表示自己沒有跟對方關系很好啊,老師卻一臉不信。
從班主任那裡得知當初班上的東西還有好多在學校的陳列室,主角要來鑰匙,前去查看(線索)
走在去學校的路上,時間回到青春期線,主角根據回憶開始穿插說明整件事的起因。
這里要寫清楚主角學生時代並沒有表白,始終都是暗戀(自以為)。
後面劇情太長,我就不一一寫出來了,總之,青春期線的轉折點在女生發現主角心意的那起意外事件,成年人線的轉折點在主角通過線索發現女生最終心意的事件。
這兩個事件跟著線索和懸念推導出來即可,青春期線的轉折點在前,成年人線的轉折點在後。
第二種:主角裝作在看操場的樣子偷偷看著窗邊的女生,老師突然點名朗讀課文,主角回過頭佯裝沒有走神的模樣讀起課文。
下課後,主角摸了摸背包的小口袋,後座的小夥伴催著趕緊去食堂排隊買飯。
主角只好把書包塞進抽屜,匆匆離去。
女生正准備出門,中途卻被任課老師叫住,叮囑她下午上課前把昨天作業收齊抱到辦公室去。
女生叫住一個正准備離開的同學,催促他趕快交作業。
該同學表示作業本早上借給主角抄了,應該在他櫃子里,趕時間去食堂便叫女生自己去找。
女生無奈,只好來到主角座位翻找,取出作業本的時候,不小心帶出一個信封,上面寫著自己的名字。
女生疑惑,女生打開,女生重新合上信封,匆匆將作業本全部塞會主角書包。
主角吃完飯回來,發現女生正在清點作業,想起來自己早上抄完還沒有教上去,連忙翻出作業本交給女生。
下午上課,老師讓女生上黑板解題,連續喊了兩次都沒回應,主角連忙舉手,表示這題我來。
……
若干年後,主角休假回到家鄉,內容同上,開始沿著線索揭秘。
————————————————————————————————————————
如果我要拍電影或者電視劇,這里會選擇雙線敘事的結構,通過成年人線的探尋,回憶,對話將『青春期』線的故事穿插說明,一步一步引導出來。
以此來規避青春期線過於平淡、乏味、稚嫩、青澀的缺點。
但是,如果是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卻不會選擇刻意的去規避。
青春期線不僅是伏筆,同時也是鋪墊,這對講清楚這個故事至關重要,屬於不可缺少的因果。
相比於倒敘和插敘的講述,寧願多花費筆墨和篇幅去把這段故事講清楚,講精彩。
這個例子中雖然同樣有利用到懸念去吸引讀者,但是更主要的方面則在於『人物』和『沖突』。
人物方面通過具體的事件,行為,神態,心理等方面來刻畫這個人物的細節。
主角和女主都是利用這點來在平淡的劇情中發揮他們的吸引力。
沖突方面則主要是利用了兩個角色之間的『信息差』,配角與主角之間的『信息差』。
這只是眾多沖突手法中的其中一種。
設計故事情節時,可以利用不同的因素製造『對比』,再由對比形成『反差』,以此塑造出矛盾的中心點。
沖突展開,要思考的便是如何解決沖突,以此達到戲劇性的『轉折』效果。
……
所有的情節安排,與其讓主角去說,去想,不如讓主角去做,去動,行動和遭遇是情節的根本,兩者需要產生互動,互相配合。
懸念、人物、沖突,這些是在平凡情節中吸引讀者的法寶。
當然,具體在寫的過程中還要考慮視角,文風,遣詞造句方面的表現力與代入感。
再提供一個最簡單粗暴的方法:
極端化人物的某一個性格特徵,或者極力塑造人物的某一種執念。
也就是說,我的這種方法是從人物塑造入手,反向建構故事。
假設我們的主角是個渴望成為當代傳奇劍客的少年,但他很窮,手裡甚至沒有劍。
有個鐵匠,擅長鑄劍,他收藏著無數的名劍,但是他貪財,除非有錢,否則誰都拿不走他的劍。
有個俠客,武藝高強,但是也很落魄,俠肝義膽,喜好吹牛,手裡存不住錢,嗜酒如命。
有個怪盜,妙手空空,以偷盜為樂,卻又將偷來的東西棄若敝屣,只求偷盜時的驚險刺激。
有個劫匪,嗜殺如命,常守在路邊,不求黃白之物,只想殺人。
在我的觀念里,情節只是人物互相碰撞的結果,所謂的高潮,就是他們最尖銳的地方彼此剮蹭所爆出的火花。
1當少年先遇到鐵匠,被鐵匠嘲笑後遇到俠客,得知俠客手中的劍被怪盜偷走了,然後遇到了那個劫匪。
2當少年先遇到了怪盜,少年用言語相激,讓這怪盜為自己偷來了一把好劍,隨後又遇到了循著痕跡趕來的鐵匠,急公好義的俠客路過,看不慣鐵匠那副咄咄逼人的樣子,答應取下劫匪首級換取賞金替少年償還。
3當少年先遇到殺人如麻的劫匪,危機之時俠客趕到,一番亂戰後殺了劫匪,俠客被少年的執念打動,讓少年提著首級去換錢買下鐵匠的名劍,卻不料,少年才買的劍被怪盜盯上……
4當少年先遇到俠客,急公好義的俠客答應傳授少年幾種劍術,而後少年又不小心撿到了怪盜偷來的長劍,幾番指點下,那個殺人如麻的劫匪成了少年的第一塊磨刀石……
至於後文?
如果是小白爽文,就讓人物單一化,做到情緒輸出就好了。
如果想要寫的復雜點,往這些人物上再添加新的屬性,讓他們再「長」出其他尖銳的尖刺,讓他們在不同的環境下再度相遇。
事實上,只要人物足夠鮮明,到哪都是有故事的。
以上只是以少年為核心塑造的故事而已,不妨可以想想以鐵匠、怪盜、強盜、俠客為視角的故事?
不同的人物之間可以組成不同的故事,也會根據後面添加的人物而有了全新的變化。
或許你該問問你筆下的這些人物,
他們需要什麼,他們渴望什麼,他們熱愛什麼?
至於後續的發展,無非是另一個性格鮮明的人物闖入了這個已經被打磨的圓潤的故事裡,重新剮蹭出激烈火花的輪回而已。
❺ 新手寫網路小說,應該怎麼入門
每一部作品中都有一個世界。而我們要盡力把它描述得更真實。
寫酒館里一場打架事件,寫富家公子在餐桌上的行為,寫鄉間小路上的風景,這些都要寫得真實
可信。小說必須要把這份真實表現出來,否則,即使是現代小說都難以令人溶入,更何況幻想小
說。
做得不夠,小說就會「飄」。讀者多數說不清是怎麼回事,他們只會感到,小說比較「模糊」。
那是因為,在讀者腦中並沒有形成清晰的畫面。他們對這個世界、對這些事件的印象還不清楚。
這就是作者的責任了。好的作者,能夠把讀者帶進作品中的世界裡,令他們如同身臨其境。
他們看見街道上的癩皮狗,看見樹冠上的鳥巢,看見賣飾品小販的破袖子;他們聽見鐵匠鋪的叮
當聲,聽見孩子們追打時的尖笑,聽見屋檐邊盤旋的風聲。
他們聞到垃圾堆的濕臭,摸到祭壇粗糙的石面;他們在火山口汗流雨下,隔著靴底也感到腳下發
熱;他們在地震的紛亂中奔跑,不停被人撞來撞去,頭暈目眩,崩落的木板石磚就掉在腳邊,濺
起的灰土弄臟了牛皮短靴,耳邊是幾百個聲音驚叫不停。
這個時候,讀者就會感到這個世界活了過來。他們在世界中行走,在作品裡旅行,每個畫面都清
清楚楚展示在眼前。當他們向別人轉述的時候,不僅能復述這些場景,甚至還能添油加醋補充一
些。那是因為,這些場景真的曾經出現在他們眼前,就好像他們親自走過一樣。
對我來說,這方面的第一課,是白居易的《琵琶行》。每次當我回憶起來,總感覺眼前是一幅幅
畫面,一個個鏡頭。《琵琶行》能夠流傳至今,拋開思想性之類的不談,它的那份真實感頗足稱
道。
或者有人說,那本來就是真實的事情啊。沒錯,但問題不在於事件是否真實,而在於講述得是否
真實。講得好,假的也能變成真的。畫家憑著想像畫一個山谷,那山谷真的存在嗎?同樣,作家
寫一個城鎮,那城鎮真的存在嗎?
只要表達得法,觀眾就會相信。一句老話,情節可以虛構,細節一定要真實。
* * * * * *
說到《琵琶行》,那就先以它為例。其實,討論《琵琶行》不僅涉及到真實的細節,還有用詞氣
氛、視角切換,以及場景與人物的互動。單歸在這一篇里不太合適……不管了,咱們繼續聊吧。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場景時間、地點、事件,帶氣氛的景物描寫)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動作,事件)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心理,景物,而且這兩方面的氣氛相互加強)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聲音,與人物互動,並且作為情節轉折點)
夜裡到江邊去送客,正是秋天,花凋葉落,滿目凄涼。臨別喝點兒酒,又沒音樂。就這樣悶悶
地,也沒什麼話說。該走啦,心情越來越差。再看江水茫茫,月色寂寥,不知不覺,凄涼感更深
了。忽然聽見有人彈琵琶,彈得真好啊!大家都傻傻地聽著,腳也不動了,眼睛也不轉了,酒杯
端在半空停著……
這八句中,有景物,有心情,有聲音,有動作,並且被同樣的氣氛貫穿。說到細節,裡面有楓
葉、荻花,有馬,有船,有舉杯相敬的動作,有江月茫茫的景物,又有聲音,以及人們對聲音的
反應。短短五十六個字,如果拍成電影,至少有六七個鏡頭,兩三分鍾的長度。
http://tieba..com/f?kz=556855743
這篇寫的不錯 如果真的想寫的話可以看下 我很喜歡看小說的 祝你能成為一名優秀的網路寫手
❻ 我要寫一部玄幻仙俠小說,我要寫他們一起逛街互動增加感情的的場景,然後怎麼寫那種逛街的場景和背景
根據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來描寫,開朗大方的人物和內心封閉的人物,他們的刻畫就不會相同。兩個人物的初次結識,應該是相互有好感,描寫他們的內心活動就好,欲拒還迎的曖昧心態刻畫好了,這篇文就算成功了。
❼ 網路小說如何寫對話【一】【網文寫作技巧】
一說到對話寫作的技巧,首先繞不開的一定是著名的「冰山原則」。
「冰山原則」是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海明威提出來的,「冰山原則」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釋:
一是言簡意賅+意猶未盡。也就是說,盡量精簡你的語言,繁雜的東西沒有任何意義,把你的深意加在你簡潔的內容之中,只說必須說的。
在我們日常對話之中,往往大部分都是形容詞和無關緊要的浮語。比方說,開會的時候領導發言:「這個月的業績,從整體上來講啊,這個這個,是不夠標準的,是墊底的,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需要認真反省,做好總結,力爭下個月,有所進步!」這樣的一段話是不是很乾燥空洞?實際上傳達的信息很少,也就是「這個月業績不好,下個月要努力」兩句話而已。
伏爾泰曾說:
形容詞是名詞的敵人。
在對話寫作中,冰山原則就是要我們直接了當,說出核心關鍵,小說對話一定不能拖沓,即使是要用語言的虛浮來表現人物的不靠譜,也是有選擇地展現,記住,流水賬在任何時候都不受讀者歡迎。所以,少用形容詞。
一定要明確,再豐富的辭藻來描寫她的美貌,都比不上一場令人心碎的哭泣來得直接。
海明威在創作《老人與海》時,本來每一個人物,他們怎樣出生、工作、戀愛等等有無數的內容等待他去寫,但最後完本,裡面卻只剩下了捕魚時的驚心動魄——他把這樣的刪減稱為冰山原則,即露出表面的內容,是整個隱藏故事的十分之一。而其後這一技巧在對話中應用起來,使語言也能極具沖擊力。
二是「經驗省略」。經驗省略的高手往往利用人們的某一個共同記憶和錨點,用很少的語言誘發大量的聯想。
經驗省略的大師海明威的一段例子如下:
我往房門走去。
「你現在不可以進來。」一個護士說。
「不,我可以的。」我說。
「目前你還不可以進來。」
「你出去。」我說。「那位也出去。」
——取自《永別了武器》,海明威著
這么簡短的幾次對話,雖然內容不多,但是給讀者的信息,或者說讀者能主動聯想到的場景境況卻是相當豐富的。
我們可以很容易得到下面的已有確定信息:
我正處於醫院里;
有一位護士在處理病人;
房間里不止我一個人,至少有3人;
我正試圖進入某處,但被攔下了。
而上述信息的鋪開,不用去描寫有幾張桌子椅子,不用告訴我們幾扇窗幾個台燈,讀者就能自行腦補整個場景,勾勒出立體鮮活的現場來。
將對話寫成含有精準信息的經驗性對話,不僅是對作者寫作能力的自我提升,而且還能最大限度調動讀者參與進來,誘發想像力,增強小說的閱讀體驗。
使用沖突和張力,是改進對話的最好方式
「坐下來喝茶場景」是我們在描寫對話時務必要小心避免的,當人物之間僅僅是在同頻段進行干癟的信息
交流時,整個過程最為枯燥,也沒有讀者願意看下去。
舉一個常見的例子:
「你今年多少歲了?」
「30。」
「家裡幾口人?」
「4口。」
「昨天吃的什麼?」
「……」
「你的睫毛畫得還行。」
「謝謝。」
這種相親場景,我打包票你們成不了。任何查戶口式的對話連普通人在生活中都不能接受,何況是對作者有所期待的小說作品裡。讀者想要的是有趣、有料、刺激,以此對抗生活中的無聊時刻,你突然把他們愛看的小說都變得乏味了,讀者如何能接受?
我們把上面的相親場景進行簡單修改:
「你今年多少歲了?」
「30。」
「這么顯年輕呀,剛才我看見你的時候還以為你叫了你妹妹來赴約,害得我都有點擔心自己是不是又黃了。」
「哈哈,你蠻有趣的。」
這樣說你能聊到一位相親對象。我們再來進行修改:
「你今年多少歲了?」
「30。」
「為什麼隱瞞年齡?」
「什麼?」
「昨晚11點你是不是在國色天香酒店?」
「你跟蹤我?」
……
這樣改,你收獲的就不是相親對象,而是因為巧用沖突,創作情節新穎而吸引到的一大票讀者粉絲了。例子主要是用來展現對話沖突感的,情節越曲折、雙方越對立,小說越有看點。
你會發現,第一個例子平淡無奇,沒什麼可說的;第二個例子改進了對話,但也只是一個質量中等的相親故事而已;第三個例子營造了雙方的矛盾,一方出現立即突破常規,調查隱私,氣氛緊張感不知不覺就產生了,接下來不管怎麼續,都會把故事提升一個層次。
將恐懼感融入對話
恐懼感也是增加小說張力的一大武器,特別是在對話中融入恐懼感,這個技巧並不是渲染人物有多害怕,而是更多代入平淡之中的危機。
實際上,我們在寫作之中,明確了的可怕事物感覺起來卻並不是那麼可怕,最讓我們害怕的是那種步步緊逼的壓迫。
舉個例子,韋伯在自己的作品中就曾精彩地運用了這種恐懼感:
「您有行李嗎,先生?」
「什麼?」
「您有行李嗎?」
「行李?」本恩說,「有,我有。」
「在哪裡呢?」
「什麼?」
「您的行李在哪裡呢?」
「嗯,在車里。」本恩說。他用手指向門廳的另一側。「它在外面,車里。」
「很好,先生。」前台說。他把鑰匙拎在手裡,朝門廳里打量了一圈。「我叫一個門童把它搬進來。」
「哦,不——我還是寧願別費事把它們都搬進來了。我拿個牙刷就夠了。我可以自己去拿。如果可以的話。」
「當然可以。」
「我會安排一個門童帶您去房間。」
「哦,」本恩縮回手,說,「嗯,其實我自己找也一樣快。我只需要拿上我的牙刷。我想我自己能應付得了。」 ……
其實不用太詳細地介紹,我們也能看出主人公在片段里的慌亂,甚至於神情、面部表現都可以大大壓縮,門童的連續提問和主人公的多次心不在焉就能展現得淋漓盡致。
最後,准備了一份對話的禁忌
這是《短篇小說寫作指南》中,波涅·戈萊特利提到的幾大禁忌,供諸位自我比對。
1、作者和編輯一樣,都必須對書面和口頭的言語模式的一切變化和細微差別保持盡可能高的警覺……對慣用法、俚語、規范英語應具有博大精深的知識,這是隨時要用的工具,就像一部足本韋氏大詞典一樣必不可少,一樣可靠,盡管不可能一樣的包羅萬象。磨礪這把工具的唯一辦法就是經常不懈地「聽」——精細敏銳的耳聞和目睹的結合。
2、寫小說的人多多少少是個詞語魔術師,他必須使行動、情節、背景的許多因素同時起作用。但對話是他最有用的手段,運用對話的技巧常常決定了作者的才華、成功和專業水平……聰明的寫作者都會懂得什麼時候該惜墨淡寫,什麼時候該酣暢揮灑。對話太多,再豐富多彩,字字珠璣,妙趣橫生,也會輕易地把安樂椅中的讀者壓垮——正如一個最善於講趣聞軼事的人,要是口若懸河,不讓別人喘口氣,插一句話,也會變得處處招人嫌。
3、對話的清晰明了也不可或缺。清晰明了包括要不含糊地讓每個人物都有他自己的腔調,自己的言語特徵,自己的說話方式。要檢驗是不是如此,只需要把對話中的「他說」/「她說」去掉,這時讀者能不能區別出說話的是誰呢?
4、先把對話放在一個特定的立足點上,再添加修飾語就能平添許多意義。
5、寫對話防止出錯的最好辦法之一是懂得語法——特別熟知形容詞和副詞的差別及其用法,並且這兩者需要慎用。
6、不要自以為是、異想天開地把自己看成造詞者,這種與其說是獨創,不如說是荒謬。
7、寫作者可能掉進的陷阱還有——對人物的話進行多餘的解釋。
8、還有篇幅問題,幾乎所有對話,尤其是大段對話,中間既沒有穿插長一點的描寫,除了「他說」「她說」又沒有其他交代說明,都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他說」「他說」用得是否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