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金庸武俠小說譯本

金庸武俠小說譯本

發布時間: 2021-07-13 17:41:05

Ⅰ 金庸作品集的三個版本哪個最好

金庸作品的三個版本分別是:連載版、三聯版和新修版。
連載版是金庸當年在《明報》上連載的作品,屬於最初版,這個時期的金庸,作品還未到大成之時(當然是和他自己後來的版本相比),再加上因為是連載,一方面時間上受限制,一方面版面上受限制,所以肯定稱不上是完美。甚至有很多細節常識上的小紕漏。
三聯版是金庸根據自己的連載版,進行重新修訂,再由三聯書店同意出版的版本,這個版本個人認為最完美,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最多的,也是影視作品改編最多的,就是三聯版,可以說我們對金庸的作品的印象基本都是來自三聯版。
新修版又稱為世紀新修版,是金庸在晚年之時,根據自己的一些新的經歷和感想,對三聯版進行的一次進一步增減和修訂。主要是加入了很多情節,而這些情節個人認為略有些雞肋,加上之後反而不如三聯版的劇情看起來順暢。
所以我個人推薦三聯版。

Ⅱ 一直想知道 金庸武俠小說有沒有被翻譯過若沒有

有被翻譯過
鹿鼎記 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 共3卷,1997、1999、2002年,譯者閔福德
書劍恩仇錄 The Book and the Sword,2003年,譯者GrahamEarnshaw
此外,香港中文大學也出版了由莫慧嫻譯的《雪山飛狐》 Fox Volant of Snowy Mountain,1993年第一版,1996年再版
另外其實金庸小說在越南翻譯的非常多

Ⅲ 關於金庸武俠小說研究的外文文獻,原文,最好有翻譯

有一篇,只有英文,沒有中文譯文,143頁的PDF,300多MB,論文名稱:
Moral and Flexible Heroes with Powerful, Indiviated Women:JinYong』s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Chinese Identity

Ⅳ 金庸的武俠小說有沒有比較受認可的英譯本

關於金庸小說的英文版 如下

《書劍恩仇錄》是金庸寫於1955年的第一部武俠小說
其英文版的書名為《The Book & The Sword》(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譯者Graham Earnshaw為英文雜志的主編
他花了十年時間翻譯此書,最後由知名漢學家閔福德(John Minford)夫婦加以審訂。
閔福德曾與他的老師霍克斯(David Hawks)一起翻譯過全套124回《紅樓夢》,被視為有關《紅樓夢》英譯的最佳版本。

閔福德早年也曾與霍克斯合譯過《鹿鼎記》兩個章節(為配合查先生1994年赴澳洲參加作家節而出版的),其後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翻譯學系教授兼翻譯研究中文主任。

在這期間,他組織翻譯三卷本的英譯本《鹿鼎記》(中文版為五卷本,英譯本是縮譯本),於1999年出版第一卷,2002年出齊。

現下,金庸武俠小說的英譯本不多,較早有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於1993年出版的《雪山飛狐》(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
《The Book and the Sword》(《書劍恩仇錄》,全一冊)
牛津大學出版社,譯:恩沙(Graham Earn Shaw);
監修:閔福德(John Minford)、Rachel May

《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鹿鼎記》,3冊))
牛津大學出版社,譯:閔福德(John Minford)

《The Legend of the Condor Heroes》(《射鵰英雄傳》)已停止。

《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雪山飛狐》,全一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譯:莫錦屏(Olivia Mok)

Ⅳ 金庸武俠小說

改編自金庸小說的武俠劇熒屏亮相四十載.仍歷演不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一代又一代的金庸人物接踵登場.雖然早就熟知劇中的情節.卻仍然會被每一部金庸劇吸引.只是想看看那些熟悉的人物和神功又是如何被演繹罷了.畢竟不同的人拍攝就會有不同的火花. *射鵰英雄傳* 1香港佳視1976版 電視史上首部金庸劇,米雪的成名作.白彪飾郭靖,他還在佳視版和古天樂版<神鵰>中演過中年郭靖.梁小龍飾楊康,汗,就演陳真那位.外型與玉樹臨風,瀟灑無比的小王爺不太搭調嘛. *神鵰俠侶* 2、香港佳視1976版 怎麼看,都像牛郎織女.第一代小龍女李通明早已杳無音訊.楊過羅樂林倒還常在港劇中見到.他還在97<笑傲江湖>中演過任我行. 3、香港無線1984版 全劇完善了許多細節,豐富了人物性格.較符合原著味道.最喜歡這版小龍女的造型. 4、台灣1985版 台灣為了保護本土劇沒有引進港版而自行拍攝.孟飛潘迎紫本是香港邵氏影星.被製作人周遊游說到台灣拍劇.在當時該劇是大製作.收視也取得驕人成績.此後,孟飛潘迎紫又合作了<神州俠侶><靈山神箭>等劇.是台灣,東南亞80年代最受歡迎的武俠劇情侶檔. 5、香港無線1996版 這部劇在香港播出時反應平平,李若彤還被港人稱為番邦小龍女.卻在內地特別火爆,還被許多人奉為經典.喜歡這版的楊過和小龍女。 6、台灣1998版 在台灣收視第一,任賢齊人氣大增.卻在內地遭到諸多批評.小齊吳倩蓮是比較被人喜歡的藝人,卻與楊過小龍女太不搭調.還是穿黑衣的小龍女,講台灣腔的過兒,難怪很多人接受不了. 7、新加坡1998版 範文芳與李銘順是老搭檔了.兩人在外形和默契上都沒得說,除了他倆,想不出新視還可讓誰來演神鵰俠侶.這版觀眾反應最平靜.爭議較少. 8、內地2005版 神鵰一出,誰與爭鋒.捧雕的,砸雕的,好不熱鬧.看完48集,雖有暇疵,總體感覺還不錯,內地劇,支持D. 9*書劍恩仇錄* 看原著時就特不喜歡香香公主,一口氣讀完全書,就是希望陳家洛與霍青桐在一起.可惱的陳總舵主,左搖右擺.還好結局留了一個希望的尾巴. 1香港無線1976版 無線拍的第一部金庸劇,幾乎動用了全台精英.此劇也大受歡迎.無線開始書寫金庸劇歷史.20多年間,將11部金庸小說改編成21部金庸劇,也是拍金庸劇最多的電視公司. 鄭少秋/陳家洛 乾隆 福康安 汪明荃/霍青桐 余安安/香香公主 10 、 2香港無線1987版 彭文堅梁佩玲選秀勝出後主演的劇集.彭文堅雖然很努力.但珠玉在前,秋官的陳家洛被奉為經典.難以逾越.喜歡黎美嫻演的李沅芷. 11、3台灣1991版 何家勁/陳家洛 劉雪華/霍青桐 傅娟/喀絲麗 沈孟生/乾隆 12、4內地1994版 內地首部金庸劇,主題歌<紅花紅顏>頗有原著意境.這版陳家洛對霍青桐專一,也是深得金迷贊許. 黃海冰/陳家洛 王菁華/霍青桐 楊蓮娜/喀絲麗 曹穎/李沅芷 13、5合拍2003版 對原著改動較多,居然讓紅花會幾乎死光.霍青桐還患上精神病.蝦米爛編劇

Ⅵ 金庸的武俠小說哪個出版社的哪個版本最好

我覺得還是三聯版的好,書卷氣比較濃。現在要買的話只能買到盜版的,二手的,或者有幸買到庫存的了。。對之後的版本無感。(單指版本,不討論新修版,不過你可以下載一部三聯的pdf版留作紀念和閱讀參考,沒准多年以後只有新修版的了)

Ⅶ 金庸先生的十五部武俠小說有多少部被翻譯成外文了

金庸曾把所創作的小說名稱的首字聯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見《鹿鼎記•後記》和「金庸作品集序」)現在已經廣為流傳並多次被香港和中國內地拍成電視劇與電影,也是「金迷」的必讀書目(括弧內為該書開始創作年份):
飛—《飛狐外傳》(1960—1961年)
雪—《雪山飛狐》(1959年)
連—《連城訣》(1963年)
天—《天龍八部》(1963—1966年) :金庸最頂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射—《射鵰英雄傳》(1957—1959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馬嘯西風》(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
鹿—《鹿鼎記》(1969—1972年) 金庸封筆之作。
笑—《笑傲江湖》(1967年)
書—《書劍恩仇錄》(1955年)--第一部小說
神—《神鵰俠侶》(1959—1961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金庸作品集
俠—《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龍記》(1961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劍》(1956年)
鴛—《鴛鴦刀》(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越女劍》(1970年)--附在《俠客行》之後的短篇小說。金庸本意為「三十三劍客圖」各寫一篇短篇小說,最後只完成了頭一篇《越女劍》,亦沒有包含在對聯之中。
簡單來說,金庸的武俠小說經歷三個版本:舊版、新版和新修版。1955年至1972年的稿件稱為舊版,主要刊在報刊上,也有不少沒有版權的單行本,現在恐已散佚。1970年起,金庸著手修訂所有作品,至1980年全部修訂完畢,是為新版,冠以《金庸作品集》之名。到了1999年,金庸重新開始修訂工作,正名為新修版(或世紀新修版),至今所有新修版本均已完成,並結集出版。
每一次修訂,情節都有所改動。新修版的故事細節和結局也略有改變,引來不少回響。目前兩岸三地的出版分別授權於廣州的廣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於2002年11月開始出版,代替原來的三聯書店)、台灣的遠流出版社、香港的明河出版社。
外文翻譯版本
《書劍恩仇錄》是金庸寫於一九五五年的第一部武俠小說,其英文版的書名為《The Book & The Sword》(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中文版為兩卷本,英文版節譯成一卷,譯者Graham Earnshaw為英文雜志的主編,他花了十年時間翻譯此書,最後由知名漢學家閔福德(John Minford)夫婦加以審訂。香港傳媒在報道這則消息時,對審訂者不予聞問,是一大缺失,因為這才是本書質量最大保證的關鍵。
閔福德曾與他的老師霍克斯(David Hawks)一起翻譯過全套一百二十四回《紅樓夢》,被視為有關《紅樓夢》英譯的最佳版本。閔福德早年也曾與霍克斯合譯過《鹿鼎記》兩個章節(為配合查先生一九九四年赴澳洲參加作家節而出版的),其後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翻譯學系教授兼翻譯研究中文主任。在這期間,他組織翻譯三卷本的英譯本《鹿鼎記》(中文版為五卷本,英譯本是縮譯本),於一九九九年出版第一卷,二〇〇二年出齊。現下,金庸武俠小說的英譯本不多,較早有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於一九九三年出版的《雪山飛狐》(Fox Volant of the SnowyMountain)。
武俠小說與東方文化較接近,所以在韓、日及東南亞特別受到歡迎。西方讀者對武俠小說有一個接受過程。但是,近年金庸小說已逐漸為西方讀者所接受。金庸的法譯本《射鵰英雄傳》於去年在巴黎出版,基本是全譯本,出版者為友豐書店。書店老闆潘立輝先生大約在十年前他已表示要出版一部規范的法文版金庸武俠小說。他早年在金邊讀到過法文版金庸武俠小說(因柬埔寨曾長期被法國統治,柬人懂法文很多),譯文粗鄙不堪,多不合語法。五年前潘先生特地跑來香港,要我介紹認識金庸先生,並且親自向金庸表達把其作品譯成法文的決心。由於法國人對金庸武俠小說認識不多,潘先生不敢貿然造次,他特地向法國文教部預先申請了一筆出版基金,然後請法國翻譯家翻譯,其間大抵花了五年時間,終於成功出版法文版《射鵰英雄傳》,書出版後,很快地獲得法國總統希拉克和法國文教部頒給的嘉獎狀,據說希拉克及法國政府的官員在拜讀後,無不稱許。
東南亞讀者,則遠在七十年代已為金庸作品所吸引,這個地區已先後出版越南文、泰文、印尼文、柬埔寨文、馬來文等文字,一九九五年出版了星、馬簡體字本,其餘文種均是盜譯,流傳廣泛。韓文版的金庸武俠小說在八十年代末已大行其道,共有十二家韓國出版社盜譯了金庸的全部武俠小說。直到去年,金庸才正式授權韓國出版社出版他的外文版作品。
金庸小說日文版則是由日本最具規模的德間出版社出版。我於一九九六年四月陪金庸先生到日本簽合約。德間出版社的老闆德間康快先生擁有包括電影、出版、報紙等綜合大企業。他們當時決定斥巨資出版《金庸全集》,組織了日本一批漢學家進行翻譯。第一部《書劍恩仇錄》日文文庫版是於一九九六年出版的,其後陸續出版了金庸小說的日文版全集,並且已多次再版了。
以色列的漢學家夏維明,在一九九八年台北「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表示,自從以色列文版的金庸作品出版後,以色列的大學生都是很喜歡看金庸的武俠小說的。
毋庸置疑,金庸武俠小說正走向世界,愈來愈受到外國讀者的歡迎。
日文版:
《書劍恩仇錄》(全4卷、原名:書劍恩仇錄、譯:岡崎由美)
《碧血剣》(全3卷、原名:碧血劍、監修:岡崎由美、譯:小島早依)
《秘曲 笑傲江湖》(全7卷、原名:笑傲江湖、監修:岡崎由美、譯:小島瑞紀)
《雪山飛狐》(全1卷、原名:雪山飛狐、監修:岡崎由美、譯:林久之)
《射鵰英雄伝》(全5卷、原名:射鵰英雄傳、監修:岡崎由美、譯:金海南)
《連城訣》(全2卷、原名:連城訣、監修:岡崎由美、譯:阿部敦子)
《神鵰劍俠》(全5卷、原名:神鵰俠侶、訳:岡崎由美・松田京子)
《倚天屠龍記》(全5卷、原名:倚天屠龍記、監修:岡崎由美、譯:林久之・阿部敦子)
《越女劍》(全1卷、原名:白馬嘯西風、鴛鴦刀、越女劍、監修:岡崎由美、譯:林久之・伊藤未央)
《飛狐外伝》(全3卷、原名:飛狐外傳、監修:岡崎由美、譯:阿部敦子)
《天龍八部》(全8卷、原名:天龍八部、監修:岡崎由美、譯:土屋文子)最近金庸先生對天龍八部作了修改.
《鹿鼎記》(全8卷、原名:鹿鼎記、譯:岡崎由美・小島瑞紀)
英文版:
The Book and the Sword(《書劍恩仇錄》,全一冊)牛津大學出版社,譯:恩沙(Graham Earnshaw);監修:閔福德(John Minford)、Rachel May
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鹿鼎記》,3冊))牛津大學出版社,譯:閔福德(John Minford)
The Legend of the Condor Heroes(《射鵰英雄傳》)已停止
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雪山飛狐》,全一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譯:莫錦屏(Olivia Mok)
被他人抄襲
20世紀80年代時,曾有人以「鏞公」為筆名著書《射鵰前傳》、《神鵰前傳》之類的作品,無論包裝和印製都與金庸的作品集極為相似。在香港部分租售舊小說的書店中仍然存在。在中國大陸,也有類似的抄襲的作品,不但書名類似,而且署名作者也和金庸很類似,如「全庸」、「金康」、「金庸新」「高庸」等。
[編輯本段]【其他作品】
《三劍樓隨筆》(與梁羽生、百劍堂主合著)
《袁崇煥評傳》(文化普及性作品,非學術性著作,收錄在《碧血劍》中)
《三十三劍客圖》(又名《卅三劍客圖》)
《金庸散文集》
《月雲》(略帶有自傳性質的短篇小說)
約兩萬篇社論,如《寧要褲子,不要核彈》、《火速!救命!——請立刻組織搶救對上梧桐山》、《巨大的痛苦和不幸》、《自來皇帝不喜太子》等,在大陸未結集出版。
是《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
另外,還有《韋小寶這小傢伙》、《一國兩制和自由人權》等諸多文學評論、散文、及由他人整理的演講稿。
[編輯本段]【金學研究】
由於金庸小說深受歡迎,不少文字工作者都提筆撰寫感想、書評,於是就有了「金學」一詞。不過金庸本身對這名稱有點抗拒,認為有高攀鑽研紅樓夢的紅學之嫌。現在大多統稱「金庸小說研究」。
而最先研究金庸小說,倪匡第一人。當台灣「遠景」取得金庸小說版權後,出版一系列由沈登恩主編的「金學研究叢書」,由旗下著名作家分別評論金庸小說,分別有五集《諸子百家看金庸》(三毛、董千里、羅龍治、林燕妮、翁靈文、杜南發等)、楊興安的《漫談金庸筆下世界》及《續談金庸筆下世界》、溫瑞安的《談笑傲江湖》、《析雪山飛狐與鴛鴦刀》及《天龍八部欣賞舉隅》、《情之探索與神鵰俠侶》(陳沛然)、《讀金庸偶得》(舒國治)、《金庸的武俠世界》(蘇墱基)、《話說金庸》(潘國森)及《通宵達旦讀金庸》(薛興國)等,其中倪匡寫的《我看金庸小說》大受歡迎,一看再看直到五看才告一段落。期間「博益」及「明窗」亦出版了一系列名人談金庸的叢書,當時任職《明報》督印人的吳靄儀亦寫了《金庸小說的男子》、《金庸小說看人生》、《金庸小說的女子》及《金庸小說的情》,楊興安的《金庸筆下世界》。當金庸小說在內地正式授權出版後,「金庸小說研究」更為熱鬧,除小說內容、人物、歷史背景以至武功招式及飲食菜譜等,不一而足。其中比較不同版本之間的差別更是研究的重點。現時只有陳墨和潘國森依然經常評論金庸小說。金庸
金學研究書目/篇目
學術類:
嚴家炎 《金庸小說論稿》
陳平原 《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俠小說的出路》
馮其庸 《讀金庸》
朱寧嘉 《金庸武俠小說對文化傳承的創意》
普及類:
孔慶東 《笑書神俠》、《醉眼看金庸》、《金庸俠語》、《孔慶東品讀金庸俠語》
倪匡 《我看金庸小說》《再看金庸小說》《三看金庸小說》《四看金庸小說》《五看金庸小說》(下半部為陳沛然所著)
《文學金庸》《人論金庸》
吳靄儀 《金庸小說的男子》、《金庸小說看人生》、《金庸小說的女子》、《金庸小說的情》
楊興安 《金庸筆下世界》、《金庸小說十談》
項庄 《金庸小說評彈》
合著 《諸子百家看金庸》(五輯)
閆大衛 《班門弄斧-給金庸小說挑點毛病》
林燕妮/倪匡/蔡瀾 《金庸筆下的男女》《金庸筆下的人生》
陳墨 《金庸小說情愛論》《金庸小說之謎》《金庸小說賞析》等系列
施愛東 《點評金庸》
王海鴻/張曉燕 《破譯金庸寓言》
曹正文 《金庸小說人物譜》
第一本金庸傳記
冷夏(香港) 《金庸傳》,95年內地出版時改名為《文壇俠聖-金庸傳》

Ⅷ 金庸武俠小說!!!!!!!

大陸是授權的三聯出版社,金庸的電子掃描版在電驢上很全,需要的話可以自己去下,廣州出版社的問題不太清楚。
第一版是連載在報紙上的,最具有傳奇色彩,第二版是金庸增補修訂後的版本,也就是最為人所熟知的版本,第三版也就是03新修版,諸如黃葯師愛上梅超風,段譽和王語嫣分手等情節均出自此版,有人說是金大俠挑戰自我,也有人說是老金自毀長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Ⅸ 金庸武俠小說

飛—飛狐外傳
雪—雪山飛狐
連—連城訣
天—天龍八部
射—射鵰英雄傳
白—白馬嘯西風
鹿—鹿鼎記

笑—笑傲江湖
書—書劍恩仇錄
神—神鵰俠侶
俠—俠客行
倚—倚天屠龍記
碧—碧血劍
鴛—鴛鴦刀
這是金庸的十四部武俠小說的名字的第一個字。

熱點內容
以異國為背景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30 16:38:17 瀏覽:841
言情小說作者有個叫什麼明 發布:2025-07-30 16:07:21 瀏覽:345
聽書網有聲小說在線聽軟體哪個好 發布:2025-07-30 16:06:55 瀏覽:591
刀劍神域小說閱讀 發布:2025-07-30 15:28:03 瀏覽:596
靜紫雪依的完結小說 發布:2025-07-30 15:09:36 瀏覽:457
重生言情小說推薦霸道軍婚 發布:2025-07-30 15:00:10 瀏覽:517
言情有聲小說霸道總裁 發布:2025-07-30 15:00:01 瀏覽:933
言情小說里描寫男主 發布:2025-07-30 14:58:57 瀏覽:852
好看的有肉古言小說完本 發布:2025-07-30 14:39:14 瀏覽:398
我與你的情深似海免費小說 發布:2025-07-30 14:22:28 瀏覽: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