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小說心理描寫的誤區
Ⅰ 寫小說用太多的心理描寫有什麼不好
一、心理描寫太多,會顯得繁瑣,不給讀者留下思考餘地,這樣的心理描寫一瀉千里的文章難以留人;二、文章貴在虛實結合,言盡意不盡。心理描寫太多太具體,不僅顯得不夠真實(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無法言盡),而且
Ⅱ 開始寫網文了,求問新人寫作投稿的誤區有哪些
1.基礎誤區
基礎網文創作的基礎無非就是不要有長句,長段,不要亂用標點符號,不要一直用單純的引號開頭的對話方式,不要有邏輯錯誤,不要有太多的錯字。
基礎重要嗎?很多人以為網路小說以情節和速度為主,所以基礎不重要。
個人覺得基礎是態度問題,試問一個連話都說不完全的,寫出來的故事邏輯讀者都看不明白的,看你文章的一個段落能把讀者看到差點斷氣的作者,最終成功的概率有多少呢?
退一步講,基礎好的作品,印象分會增加,基礎差的作品,印象分會減少。更重要的是,基礎的東西,如果你決定認真去掌握,那麼三四天內就完全可以達到一般標准,比如分段,只是多按幾個回車鍵而已,連三歲小孩都會。
2.細節描寫的性價比
大家寫作文的時候,如果形容詞用得好的話,老師會誇獎文筆很好,文采很華麗。因此大家在寫小說的時候,也會不自覺的帶入這種習慣,喜歡把一些細節描寫得很精緻,很唯美。
最常見的是人物外貌描寫。我剛寫小說的時候,曾經為了琢磨一個人物的外貌描寫,搜索了幾十個網頁,最後只得到三個形容詞。問題是,這三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物之後,我發現,這個人物的外貌並沒有被讀者記住。
這樣的事情,相信很多作者遇到過,描寫細節的時候花了很長時間,但是讀者卻是匆匆掃過。這就是性價比的問題了。如果你把花在細節描寫上的時間用來寫情節,讀者才不會略過這些文字,那麼同樣的時間同樣的付出,帶來的效益卻很不同。
所以我們應該更多地寫情節,而不是寫細節。當然不是說不寫細節,那我們該如何對待細節描寫呢?
有一句話,可以解決這個誤區:好鋼,用在刀刃上。
請記住:能夠讓讀者記住的細節,才是真正的細節。詳細的細節描寫技巧可以參考之前的文章。
3.網路小說靠的是情節和速度,其他一切都是浮雲
網路小說靠的是情節和速度,更准確來說應該是: 網路小說靠的是能保證質量的情節和快速的更新速度。
不要傻傻的聽人家說,一定要更新多一點快一點,然後就一天拼一萬字兩萬字三萬字。告訴你,在沒有辦法保證質量的前提下,你就是寫10000萬字一天,也沒多少人看。
建議速度還不快的新手多留一點存稿,這樣既可以保證創作速度,又可以保證創作質量,還可以保證更新速度。
Ⅲ 網路小說是否需要大量的心理描寫
本人比較喜歡看有描寫的,光光對話感覺不出一本小說的精彩(個別除外)
就拿你上面的看對方不爽來說,可以有皺眉、撅嘴、深呼吸(表達氣憤的那種)、叉腰、咬嘴唇等一些動作表情描寫。心理的話,可寫可不寫吧,必要的情緒能通過動作描寫表達了就不需要心理描寫了,太多反而很凌亂
Ⅳ 記實性小說需要寫人物內心活動嗎
可以,但往往直接描寫心理會顯得過於主觀,單調,不高級。這個涉及到寫作手法,要表現人物的心理,可以直接心理描寫,也可以通過描寫環境,描寫人物的動作姿態等側面信息,來表現人物心理。
比方說:我感到特別緊張,心裡害怕極了。——這是直接的心理描寫。
但是你還可以這么說:第一次在這夜黑風高的山溝溝里站著,四處無人,遠處傳來一陣狼嚎,我咬緊嘴唇,心臟砰砰直跳,手心也不停地冒出冷汗。——這是間接的心理描寫。你會發現豐富很多。
如果是網路小說,心理活動要慎重考慮!寫多了,讀者不願意看!網路小說,因為讀者群的關系,需要討巧一些,這是現實!
Ⅳ 為什麼為什麼網路小說每一張里都有很多的的心理描寫
因為心理描寫會讓人有代入感,看的會很舒服,要是沒有心理描寫就會像歷史文獻一樣的紀實小說了。
Ⅵ 第三人稱的小說到底可不可以有心理活動的描寫
第三人稱寫作,就是全知視角,也可以說是上帝視角。即作者知道並且可以寫出所有人物的行為和心理,所有事情的來龍去脈。
這題挺強大。那裡冒出來的????
1、既然是旁觀者,怎麼知道小強和小明心裡想什麼?——因為是全知視角啊
2、怎麼知道他是感覺「得意」,然以才笑的?——交待了筆是漂亮的,而且是老師獎勵的,他的得意在寫作角度上是順理成章的。
3、怎麼知道他是生怕別人偷走,才收進書包的?——那個「小心翼翼」不就說明了嗎,為什麼對待重要東西要小心翼翼,不就是怕失去嗎?
要是這些都錯了,這年頭還有幾個作家的作品是對的?
大概只有卡夫卡之流。如他的作品《審判》,明明是第三人稱卻毫無心理描寫,是為了造成讀者心理的壓抑。
Ⅶ 寫網路小說的過程中有哪些新手容易犯的錯誤
本人也是新手,所以寫作技巧方面,由於大神眾多,我就不班門弄斧,只談談寫作心態方面。
第一:一定要對小說感興趣,有興趣才有動力,有動力才能自覺的剋制網游、電視、電影、把妹、娛樂場所等外界誘惑,從而主動積極的去學習、去寫作。
否則的話,強扭的瓜不甜,很容易就會因為受不了外界誘惑,貪圖享樂,導致半途而廢。
第二:寫作,不僅僅是寫作,平時還要大量閱讀各種文學資料,好提高構思、布局、文筆等能力。因此,寫作是單調的、枯燥的,並且還要耗費大量時間。
所以,想要寫作,必須耐得住孤獨和寂寞,就像和尚「坐禪念經」、道士「閉關修真」一樣,吃得苦中苦,才能精進法力、突破境界,令修為更上一層樓。
第三:寫作是實際,閱讀是理論,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除了寫作,還必須堅持閱讀,以達理論和實際相結合之目的。否則的話,光自己寫作,卻不閱讀別人的文學作品,那就是閉門造車,孤芳自賞,永遠無法有大的進步。
第四:不要妄想,一步登天,一書封神,那畢竟只是個別,比如忘大。
寫作就像做生意,沒有誰天生就是大老闆。萬丈高樓平地起,大老闆也是從擺攤開始干起的。因此,寫作要一步一步來,千萬不能急功近利,可以先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比如說:
不管成績好壞,先寫一部幾百章的小說出來,哪怕沒有成績、甚至朴街,但至少鍛煉了自己的實際寫作能力,令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堅持寫作、堅持閱讀、堅持更新的毅力。為將來自己的第二部、第三部、……第n部小說,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五:上面說了,寫作就像做生意。普天之下,商人多如牛毛,數不清數。但是,大部分的商人,終其一生,都只是擺攤、開小店,默默無聞,賺點小錢,養家糊口罷了。
商人的財富,從下到上,總是以金字塔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底層的擺地攤之類的小商人最多,佔了總數的90%以上,往上「十萬富翁」、「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億萬富翁」等,開始逐級大量遞減。
因此,就算你熱愛文學,熱愛寫作,並且有恆心,有毅力。但是,並不是說,將來就一定可以封神,乃至成為金庸、古龍、梁羽生那樣的著名作家。大部分的作者,努力了一輩子,但成就卻是有限的很。就像做生意一樣,大部分的商人,做了一輩子的生意,也只是小商小販罷了。
所以,在決定寫作之前,就要有心理准備了。或許堅持了一輩子,也只是略有建樹、略有成就、略有名氣罷了。甚至如果努力不夠、天份不夠、運氣不夠,那麼一輩子毫無建樹,也是大有可能的。
Ⅷ 寫小說究竟能不能多寫一些心理描寫呢
我在11周歲的時候上三年級買了一部法國的大作家雨果先生的悲慘世界。只記得灰藍色的皮三卷本。雨果先生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寫幾乎有幾千字。把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看得昏昏欲睡。終於沒有看完。我仍然記得那是名著而且是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寫!
沒有心理活動的小說不是作品,那隻是在練字。
看寫什麼樣的小說了?
像懸疑類、恐怖類、言情類、職場類等等,可以加重心理描寫,能夠引起共鳴,將看的人很好的帶入你描寫的場景里去。
而類似現在網路的穿越類、仙俠類、玄幻類的(總結一句:裝B類的)就不要求那麼注重心理描寫,因為沒有多少人會認真看這些細節。
可以,但往往直接描寫心理會顯得過於主觀,單調,不高級。這個涉及到寫作手法,要表現人物的心理,可以直接心理描寫,也可以通過描寫環境,描寫人物的動作姿態等側面信息,來表現人物心理。
比方說:我感到特別緊張,心裡害怕極了。——這是直接的心理描寫。
但是你還可以這么說:第一次在這夜黑風高的山溝溝里站著,四處無人,遠處傳來一陣狼嚎,我咬緊嘴唇,心臟砰砰直跳,手心也不停地冒出冷汗。——這是間接的心理描寫。你會發現豐富很多。
如果是網路小說,心理活動要慎重考慮!寫多了,讀者不願意看!網路小說,因為讀者群的關系,需要討巧一些,這是現實!
小說屬於文學類型的一種。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環境的描寫,廣泛地反映 社會 生活。根據反映生活規模的廣狹和篇幅的長短,可分為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小小說;根據內容題材的不同,可分為言情小說、武俠小說、偵探小說、科幻小說等。
心理活動雖然是表現一個人的特點性格等很好的方式,但一旦寫多了就會使得文章過於繁瑣,沒有具體的動作語言來襯託人物,這就更加會使讀者沒有興趣看下去,畢竟讀者大多看的是情節,所以說故事情節很重要,心理描寫適當就可以了。
接下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心理描寫,以此來判斷自己寫的小說究竟適不適合多寫心理描寫。
心理描寫就是對人物內心的思想 情感 活動概念進行描寫。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所以,心理描寫也是刻畫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對人物心理的描寫,能夠直接深入人物心靈,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人物豐富而復雜的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可供運用的方法是很多的,其目的都是為了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徵。心理描寫的目的也是如此。跟肖像描寫、語言描寫等方法相比,心理描寫能夠直接敘寫人物的七情六慾,揭示人物靈魂深處的奧秘,把單靠外部形象難以表現的內心感受揭示出來,使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立體化。
心理描寫的形式有哪些呢?
1、內心獨白
一般使用第一 人稱。猶如電影中人物思考時的畫外音,是傾吐衷腸、透露」心曲」的一個重要手段;
2、動作暗示
人的動作、行為總是受心理活動的支配,從行動中刻劃人物的心理活動,揭示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內心世界,是心理描寫的又一表現形式;
3、景物烘托
即繪景而顯情。作品中出現的景物,往往是"人化的自然」,滲透了人物的特定心情;4、心理概述
又稱心理剖析,是作者對人物內心活動的直接描述,-般使用第三人稱。由於作者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對人物的內心世界進行剖析、評介,因此不但便於比較細膩地表現人物當時當地的思想活動,還可以有進展地概述人物在一段時間內的感情變化,內心斗爭,在行文中比較靈活方便。
如果是注重心理學方面的小說,多些無妨。如果是平常的小說,還需注重情節的精彩程度的,適當的心理描寫能夠使人物形象更加細膩,有助於情節發展。過多的描寫就會像老太太的裹腳布。
適當的寫點還是好的
可以啊。有心理描寫,環境描寫,語言描寫,外貌描寫,動作描寫,凡是能積極的表達出主人公特點和人物內心的都可以用。
凡事都以恰到好處為宜,既不能欠火候,更不能過猶不及。
小說創作亦如是,不能過多羅列相關的描述,也盡可能的不要減少此類書寫,兩種情況都會造成對文本最佳表現的無辜傷害。
心理活動是目前小說創作的一條法則,近似於軍規律令,已然被更為廣泛的創作群體所接受,所掌握,並運用在具體的創作實踐中。
我們也不妨從過與不及兩個角度分析探究一下心理活動之於小說創作的重要性和泛化指導意義:
一、稀缺性心理描述
這是指在創作實踐中,最大程度地減少和制約了心理活動的描述,通篇採用大規格、多面積的人物形象塑造和言行描繪,而沒有深入主人公的內心,挖掘人物內心的獨到感受,總是游於表層的言行反饋,讓人物的言行來反饋其內在的心理活動。
當然這也是一種創作手法,而且在最新的創作實踐中頗得新銳作家的親睞,並逐漸形成了以此為規矩的創作群體,又被稱之為新現實主義表現途徑。
這種客觀性、第三人立場上的觀察描述,採用寫實式文本語言記錄人物的客觀變化,全視角的客觀敘述,而不摻雜個人的主觀臆斷或者心理暗示,只是在表象上進行刻畫,這種近乎於白描式敘述體驗,也是目前較為流行和佔主流地位的表現形式。
傳統的人物塑造,在心理層面有很多深入的描繪,且是多角度、多側面的監控式描述,就像一個全知全能的全能人,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無不知曉,無不暢達。
二、泛濫性心理描述
所謂的「泛濫性」,當然是指過度地渲染了心理層面的內容,擴大了心理活動的表現意義,幾乎在每一個接近變化或者突兀的場合或節點,都會插入一段近於不合時宜的長篇大論,對文本的有效進展實質上有了制衡和限制的意味。
這種近於濫用的心理活動描寫,有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文本的原有計劃進展,使得文本顯得拖延而冗長,會令讀者感到一絲近於窒息的煩悶和厭惡,是對文本實質性傷害的罪魁禍首。
一個近於成熟的作者,不會採用這種費力不討好式的頻繁敘述。
而在早些年較為流行的意識流創作中,則經常會插入這樣的橋段,使得原本就不流暢的內容變得更為晦澀拗口,且很容易產生歧義,令一篇文章事倍功半。
這種不討好的寫作方式,已經不被重視和採納了,甚至有一種近於排斥的力量,在驅逐這樣的心理描繪,並逐漸風行為一種創作模式。
無論是心理活動過濫還是過度收縮,都會影響到文本的實際運行速度,都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文本的有效表達,不是一個創作過程中的明智之舉,也不符合今天大眾讀者的欣賞口味。
那種純粹為了羅列而堆積的湊字數式心理描繪,只能令文本走向深深的誤區,遭到讀者的強力抵制和堅決排斥。
每一個為文者必須切忌這種濫觴與不足。
這也是一個過來人的由衷之言。
Ⅸ 網文(網路小說)寫作中有哪些禁區
基本上 你要能做到以下10點,應該還算不錯了 要求很簡單的-_-!
1,豬腳不要有王八之氣。
2,不要反復描寫心理,尤其是文學功底極差的那些小白作者(拯救大唐MM,混戰學院==)
3,一句話中不要N個他,她,mmd受不了(例:她靜靜的看著他,她覺得他這樣子看起來也滿有味道的,他回過頭來看著她,他輕輕的湊過去,她好緊張,他要吻我嗎?我該怎麼辦?他。。。 oh~~~~ NO~~~放過我吧
4,第一人稱視角的不要出現XXX怎麼想,拜託老兄,你不是上帝
5,一碰到個美女就有一群跑龍套的來找你麻煩。實在反感這些,那些跑龍套怎麼這么閑的啊,明顯是來給豬腳展示其牛X的嗎,感覺好做作
6,自以為是的幽默。典型代表是魔法學徒,神墓。比如神墓里有一段豬腳就是對一個什麼學院里的校花調侃了一下,然後搞起來全校男生追殺豬腳,傻不傻,很幽默嗎。日漫看多了
7,文筆要求不高,不要寫流水帳就行了。(不明白的看下混戰學院就知道了,全文流水帳,沒點內容)
8,不要都市和網游的(對都市的不報希望,都很垃圾,網游更不用說了)
9,種馬沒關系,不要太多,至少能像《三宮六院七十二妃》那樣基本上的人物搞清楚就好了,別看到某某某的時候翻前面什麼時候出場都找不到。
10,作者不要是女人
Ⅹ 小說的心理描寫注意哪些
小說的心理描寫應注意以人系事,主要為以下三點:
1、以刻畫人物性格為主。
心理小說的情節敘事簡單,事件平凡朴實,大量的心理描寫為塑造人物性格服務,通過心理描寫表現人物的復雜性格。如於連性格中的反抗與妥協、自尊與自卑、多疑與敏感、感性與冷靜的性格特徵和氣質特點都通過心理描寫刻畫得淋漓盡致。安娜的情愛與母愛、反抗與激情的性格沖突在心理描寫中也得到充分表現。
2、心理描寫從屬於情節。
19世紀心理小說依然存在一個情節框架,心理描寫依附於情節,不具獨立性。情節觸動、引發了心理描寫,並把心理描寫串連起來,體現了傳統小說敘述的線性因果關系。它不同於現代心理小說獨立存在的意識流描寫。
3、情節心理化。
心理小說中的人物經歷和心理描述互為層次,有機結合。情節好似引河,心理描寫好似水流,它盈滿河道,充暢情節,構成了以心理描述為主的敘事結構。情節心理化通常表現為三種情況:引發式、插入式和夾敘式。引發式是以一個很小的事件為引子,以此引出大量的心理描述。例如於連握住德瑞那夫人的手的細節,引出於連一系列的心理活動。插入式是在心理敘述中插入現實描寫的細節。例如對愛瑪不堪忍受乏味的家庭生活的描寫。夾敘式是一邊敘述情節,一邊心理敘述,敘述引出心理描述,心理描述又帶出情節。例如《紅與黑》第43章對於連和瑪特兒愛情關系的敘述,既是敘事,又是心理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