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小說美蘇爭霸
A. 美蘇爭鋒的基本過程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蘇爭霸的第一階段。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既有緩和又有爭奪。
在緩和方面:1955年,蘇聯主動與西方國家合作,簽訂了對奧和約,解決了二次大戰的一大遺留問題。同年,蘇聯同聯邦德國建立外交關系。1959年赫魯曉夫訪問美國,美蘇首腦戴維營會議是蘇聯推行美蘇合作外交戰略的重大行動,美國實際上承認蘇聯是超級大國這一事實。
在緊張方面:1961年蘇聯修築「柏林牆」,封鎖了東西柏林邊界,使美蘇關系更加緊張。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表明蘇聯開始走上同美國進行全球爭奪的道路,同時也表明當時的戰略優勢仍然在美國方面。
這一時期,蘇聯還對中國推行霸權主義,企圖控制中國,使得中蘇關系惡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蘇爭霸的第二階段。其特點是蘇聯處於攻勢,美國轉攻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蘇聯的經濟實力同美國的差距大為縮短,1975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上升,相當於美國的80%。蘇聯在軍備方面趕上了美國,蘇聯的戰略導彈至1975年已達2402
美蘇太空爭霸
枚,超過美國40%,1979年蘇聯在戰略核力量上的開支幾乎為美國的3倍。蘇聯大力增強常規軍事力量。1978年,美軍210萬人,蘇軍440萬人,美軍擁有坦克10500輛,蘇軍擁有坦克50000輛。這一時期蘇聯推行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積極進攻戰略。美蘇爭霸的重點在歐洲,美蘇在歐洲都集結了重兵,處於兩軍對峙的僵持狀態。蘇聯一方面對歐洲以「緩和」戰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緊在歐洲以外的地區擴張。1979年入侵阿富汗,標志著蘇聯霸權主義政策發展到了頂點。
這一時期的美國,由於受經濟危機的沖擊,經濟增長趨於緩慢,侵越戰爭受到嚴重挫折,軍事力量被蘇聯趕上,美國在美蘇爭霸中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1969
關於古巴導彈危機的漫畫
年後的尼克松主義,調整全球軍事部署,收縮亞洲兵力,1973年從越南撤軍,1979年同中國建交。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蘇爭霸的第三階段。1981年,里根出任美國總統以後,開始對蘇聯採取強硬態度,遏制蘇聯在全球的擴張勢力。在核戰略和核軍備方面,美國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通過以高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軍備競賽,從而拖垮經濟力量相對落後的蘇聯。在爭奪第三世界方面,美國立足於在軍事上打小規模的局部戰爭,打擊親蘇政權。
蘇聯由於國內經濟發展緩慢,在與美國的爭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執政後,開始放棄爭奪軍事優勢的做法,轉為裁減軍備,從對外擴張轉向全面收縮。
B. 美蘇爭霸的最根本原因是
我來幫你回答吧,本人精通冷戰史,不喜歡照抄網路,喜歡結合自己的觀點和傳統歷史學派,修正歷史學派和後現代學派的各種觀點來解釋美蘇冷戰問題,希望您能尊重我的勞動
其實冷戰如何爆發和導致美蘇爭霸的原因很復雜
我簡單的舉一些雙方的例子(經常寫冷戰論文,太熟悉了)
首先,波斯坦會議上,斯大林承諾在波蘭和其他東歐國家搞選舉,但是斯大林並沒有進行公平的選舉。這一點引起了美蘇在東歐及巴爾干問題上產生一些列沖突。但是斯大林在1944年和丘吉爾曾經搞過一個百分比協定,他認為自己的行動符合該協議。
戰後蘇聯違背了1943年的協議,沒有從伊朗及時撤軍,反而試圖強迫伊朗政府接受不平等條約,引發英美的不滿。而蘇聯對希臘游擊隊的影響使丘吉爾感覺大英帝國無力維持巴爾干利益,希望將美國引入---於是他去杜魯門的家鄉做演講---鐵幕演說----導致杜魯門在1947年提出杜魯門主義---要求對希臘和土耳其提供巨額援助(4億美元)來預防極權主義威脅(沒有明確指出是蘇聯)
美國其後於1948年通過馬歇爾計劃,對西歐提供經濟援助,銷售美國產品,防止蘇聯滲透歐洲西部。
蘇聯本也被邀請參加該計劃,但是被要求提供經濟數據,遭到拒絕。斯大林隨即建立東歐的經濟互助會(COMEC)和工人情報局來反制美國。
而且對蘇聯看來,東歐的控制涉及蘇聯的安全問題,蘇聯在遭到德國兩次入侵後急需緩沖帶
而美蘇沖突的一大核心問題就是德國問題,盡管波斯坦會議通過分割德國成為四個佔領區。但是斯大林本身想讓德國中立化(就像奧地利),因為西方國家佔領德國的工業區部分。但是與美國產生了沖突,斯大林製造柏林危機,通過空中封鎖希望促使美國妥協,以失敗告終。隨後,美國直接建立西德政府,而斯大林扶持東德來回應---導致1949年北約建立
北約建立之後直接在朝鮮半島投入實戰,體現出美國的遏制戰略(由坎南於' 長電"中首次提出)。雙方直接開始進行代理人戰爭。1955年蘇聯建立華約組織,歐洲徹底分裂成兩大武裝集團。
以上是一些事件,原因我在下面具體分析美蘇爭霸的原因
第一,二戰後,歐洲的傳統強國德國和亞洲的日本被打垮,大英帝國實力虛弱,使歐洲和亞洲出現了權力真空,而美國在二戰中遠離主戰場,損失很小,俄國擊敗了德國,佔領了東歐,威望很高,這兩個國家就成為了超級大國,趁機填充真空地帶,爆發了沖突
第二,美蘇兩國的意識形態不同。斯大林希望輸出自己的意識形態,美國則希望建立全球的自由貿易體系
第三,在安全問題上,兩國看法差距很大。俄國佔領東歐是畏懼日後德國的重新武裝,希望獲得緩沖,卻被認為是擴張行為。蘇聯認為北朝鮮進攻南韓是內部問題,而美國認為是國際問題等等
第四,美國的軍工復合體在戰後為了自身的利益,有益挑撥事端,製造危機感,利用斯大林的多疑了維持美國的軍事開支,為自身牟利
兩極對峙的格局對世界的影響十分巨大,這種情況也是在歷史上首次出現
冷戰導致了全球性的兩種次級文化大規模擴散----也就是兩種意識形態的傳播,而且也側面進一步推動了民族主義的泛濫
美蘇兩國的對峙加強了全球貿易聯系(在兩大聯盟的內部),國家的權力開始下降----例如韓國,北約成員都相對放棄了一定的軍事權力
在歐洲的對峙推動了西歐一體化和歐盟日後的建立
日本在冷戰中得以經濟崛起----冷戰的大規模訂單和工業擴散效應導致東南亞的一些列國家的經濟發發展
而蘇聯奉行列寧主義,支持非洲民族運動,瓦解了數百年的殖民地制度
冷戰更深層次的影響,我有兩篇原創文章, 您可以參考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維京繼承人胡侃帝國之命運
http://hi..com/%E7%BB%B4%E4%BA%AC%E7%BB%A7%E6%89%BF%E4%BA%BA/blog/item/059b1bdfd652d21462279819.html
(原創超長篇 文明的危機----簡述世界新秩序(上)和(下)
http://hi..com/%CE%AC%BE%A9%BC%CC%B3%D0%C8%CB/blog/item/1d75df620f524ed5e6113a43.html
http://hi..com/%CE%AC%BE%A9%BC%CC%B3%D0%C8%CB/blog/item/2b8600554d7e40ccb645ae4c.html
以上是我自己打的完全原創,希望您能給分
歷史方面,尤其冷戰,19世紀歷史,數學,天文學您均可問我,希望對您有幫助
本人建了 以史為鏡 這一歷史知道團,希望您以後能多多支持我團,有歷史方面的疑問可以來咨
詢(我團雖新建,高人卻不少)
另外,有數學,物理,天文學的問題均可向在下咨詢,謝謝
C. 求冷戰時期(1945二戰勝利—1991蘇聯解體)歷史、軍事、政治的穿越架空小說.
《蘇聯英雄》,說的是一個中國飛行員在一次事故中穿越到了二戰前的蘇聯,他後來成了蘇聯英雄,受斯大林重用,把先進武器提前引入了蘇聯,提前結束了大清洗,改變了二戰進程,等等,留著自己看吧,不錯的。
D. 求關於美蘇冷戰的書籍。
個人推薦 美國前國務卿 基辛格 布熱津斯基 他們是 冷戰 時期的國務卿,也是美國全球戰略的設計者,應該是比較權威的了。具體的選擇自己找找吧。
基辛格
《核武器與對外政策》,世界知識出版社,北京,1959年版
《選擇的必要:美國外交政策的前景》,商務印書館,北京,1972年版
(基辛格編)《國家的戰略問題》,軍事科學院出版社,北京,1992年版
《美國對外政策(論文三篇)》,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72年版
《白宮歲月》,世界知識出版社,北京,1980年版
《動亂年代》,世界知識出版社,北京,1983年版
《大外交》,海南出版社,海口,1998年版
《和平、人生與哲學---池田大作與基辛格對談集》,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北京,1985年版。
《美國需要外交政策嗎?》,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北京,2003年版
《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爾累與和平問題,1812-1822年》(1957)
《麻煩的夥伴關系—對大西洋聯盟的重新評價》(1965)
布熱津斯基
《永恆的清算——蘇聯極權主義下的政治》(The Permanent Purge: Politics in Soviet Totalitarianism)(1956)
《蘇聯集團——統一和斗爭》(Soviet Bloc: Unity and Conflict)(1961)
《兩個時代之間》(Between Two Ages : America's Role in the Technetronic Era)(1970)
卡特總統,布熱津斯基和萬斯國務卿《實力與原則——布熱津斯基回憶錄》(Power and Principle: Memoirs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Adviser)(1983)
《競賽方案--進行美蘇競爭的地緣政治綱領》(Game Plan: A Geostrategic Framework for the Conct of the U.S.-Soviet Contest)(1986)
《大失敗--二十世紀共產主義的興亡》(Grand Failure: The Birth and Death of Communis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1989)
《失控--解讀新世紀亂象》(Out of Control: Global Turmoil on the Eve of the 21st Century)(1993)
《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1997)
卡特、布熱津斯基和伊朗前國王巴列維《大抉擇-全球統治或全球領導》(The Choice: Global Domination or Global Leadership)(2004)
《第二次選擇》(Second Chance:Three Presidents and the Crisis of American Superpower) (2007)
《美國與世界:關於美國外交政策未來的對話》(與布倫特·斯考克羅夫特合著,大衛·伊格內修斯 編輯)(America and the World:Conversation on the Future of America Foreign Policy) (2008)
尼克松1962年寫了《6次危機》一書,記敘他自己的生活經歷,自道短長,自言甘苦。退出政壇後,他在隱居式生活中大量讀書,尤其偏愛政治家的著作。讀書之餘以筆耕為樂,於70年代末和80年代先後出版了《尼克松回憶錄》、《真正的戰爭》、《領袖們》、《不再有越戰》和《1999:不戰而勝》、《超越和平》。
E. 《永恆的邊緣》:美蘇冷戰,帝王息爭,乃時光之風采
從《巨人的隕落》,《世界的凜冬》到最後三本《永恆的邊緣》,讀者大概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世界的焦點在哪,作者肯·福萊特就在哪裡就著墨。
作為中國讀者,當然想看到中國的影子,但是中國在其中占的比例可以說極少了,但如果作者照著這個歷史繼續寫,局面一定會不一樣。
1
《永恆的邊緣》講的是二戰之後的世界格局——「美蘇爭霸」,而美蘇爭霸的矛盾凸顯在共產主義的東德與資本主義西德之間的柏林牆。相比於前兩本戰爭的背景,《永恆的邊緣》更偏向於是思想的戰爭(雖然美蘇都有核武器),更多是觀念矛盾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是白人與黑人種族的矛盾,以及人們對性關系的思想解放。
也許是因為這本書里的人物關系與事件更接近於我們生活經歷,也許是作者寫作倦怠,讀者審美疲勞,豆瓣《永恆的邊緣》是7.8分的評價。我十分贊同,甚至覺得7.8分里摻雜著對前兩部作品感情的水分。
《永恆的邊緣》里男女關系混亂包容,追星族上線,樂隊成員吸毒...這些事情本身不是什麼震撼事情,作者對這方面的描寫也沒有挖掘很深,淺顯帶過,有一種「來來回回就是那些事」的疲乏感。
人物刻畫也不鮮明深刻,以至於讀完之後對所有人物的感覺都是平平淡淡,唯一有感覺的是,討厭一個為謀求高位利用友人的記者。
對比第一、二部的五個家族,每個人物都多多少少承載著讀者不同的情緒。而《永恆的邊緣》,呵,得拿出「必須看完」的態度來勉勵甚至強迫自己。
二戰之後,垮掉的一代,垮掉的結局。
2
盡管如此,《永恆的邊緣》也有幾個讓人激動的歷史時刻。
比如黑人平權運動中,黑人為爭取民權乘車遊行,故意去那些貼著「白人專用」的公共場所,是三本書里最值得看的,與《綠皮書》有幾分相似。而馬丁·路德·金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無論何時讀起來都讓人振奮,那是黑人理所應當的權利。
唯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入江河濤濤。
比如柏林牆倒時,東德的人在吶喊:「讓我們過去!讓我們過去。」而西德的人也呼應:「來吧!來吧!」。「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街頭派對」,這樣標志性的歷史時刻總是讓人不自主地感動與欣慰。
終於世界向前邁出了人們期待已久的那一步。柏林,柏林。
而人物方面也有觸動我的時候;
比如伊維·威廉姆斯從小時候裸演,到出名後親吻黑人的額頭,勇敢的挑戰世俗,對平等不懈追求。會讓我聯想到她的祖母,艾瑟爾·威廉姆斯,這是品德的傳承。
比如「古巴危機」時面臨可能發生第三次大戰,格雷戈對自己的私生子喬治表達出從未顯露的父愛,但是喬治並沒有表現的多麼感動歡喜,這讓我想起了盛明蘭的那句「我需要的時候已經過了」;在最能無條件接納別人愛意的時候,沒有建立起親情的需求,等到長大了,發現沒有這些需求也可以活得好,那又何必浪費感情徒增憂傷呢。
3
回顧世紀三部曲,我最喜歡的是出身在礦工家庭,子輩當了政府要員,孫輩去搞搖滾樂的威廉姆斯家族。尤其是艾瑟爾·威廉姆斯,一輩子的戰士,坐在輪椅上也要去支持同性戀合法化。
對比而言,原本是衣食無憂的伯爵妹妹茉黛卻一生坎坷。一戰開始她和德國丈夫分別四年,戰後如願嫁入了德國,但是貴族沒落,生活困苦。丈夫被秘密警察打死,兒子先後追隨納粹、蘇聯共產黨,女兒在二戰中被輪奸,喜歡上的年輕軍官也被自己謀害而死。
唯一讓人稍感慰藉的是她擁有最純粹美好的愛情。回顧一生,即使茉黛對此無怨無悔,但在讀者眼裡,茉黛付出的代價太過慘痛。
而曾經驕傲的菲茨伯爵,年邁故舊,思想卻比以往更加通透。
他去參加了老死在東德的妹妹茉黛的葬禮;艾瑟爾去世後,他去了的艾瑟爾家裡,向自己曾經不屑認可的私生子道歉。老矣善矣。
看著這些人這些人物起起落落,世紀三部曲終於迎來了結尾。
作者肯·福萊特最後用一首詩歌為《永恆的邊緣》貼上了歷史的封條。
帝王息爭,乃時光之風采,
將謊言揭穿,讓真相大白,
將歲月印記,給往事封印,
將黑夜守望,喚黎明醒來,
將惡人懲治,直至其悔改,
將傲然大廈以光陰蝕毀,
塵封它們那金色的光輝。
——莎士比亞《魯克瑞斯受辱記》
F. 有誰知道一個美國對前蘇聯的間諜小說,冷戰時期的。
德國作家,海因茨 孔薩利克的小說
諜海戀情
為了在敵對國安插間諜,美蘇均絞盡腦汁。蘇聯秘密建了一座「美國城」,在這里訓練間諜,讓他們說美式英語,過美式生活,一等他們脫胎換骨變成「美國人」,就將他們運到美國安插起來。美國人獲知了這一點,派了一個在美國的「蘇聯城」訓練出來的美國間諜潛入蘇聯的「美國城」了解其中情況。男主人公就是這個美國間諜,他潛入之後,歷經了一次次驚險後,與美麗的蘇聯女間諜真心相愛,又與情敵成為莫逆之交。
G. 美蘇冷戰時期的軍事小說
太多了
比如湯姆克蘭西的驚險小說系列,《獵殺紅十月號》、《紅色風暴》、《克里姆林宮的紅衣主教》
尤其是《紅色風暴》,假設了蘇聯對歐洲進攻
還有福賽斯系列,主要是諜戰,《魔鬼的抉擇》、《第四秘密協議案》、《談判高手》
還有日本人寫的《蘇軍在日本登陸》、《明斯克號出擊》
H. 科幻小說中有關精神能者和精神大師的說法來自哪裡
你說的那個其實根本不算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發源於儒勒·凡爾納,但是其黃金時代是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三巨頭時期。在那之前,所謂科幻小說大多隻是改頭換面的冒險小說。把牛仔弄到宇宙,把左輪槍換成激光槍,把火車變成宇宙飛船,這就是早期的科幻小說。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以R·A·海因萊因為首的一批作者,將科幻小說發展成嚴肅的高雅文學。因此現代科幻小說的源頭其實就是他們。我記得在RA海因萊因的小說裡面已經有關於心靈能力者的描寫,但是著墨不多。要知道所謂的超心靈科學是六七十年代美蘇爭霸時期的產物,雙方都相信對方在研究這些內容,投入了巨大的資金自欺欺人。但是這也催生了後世的科幻小說描寫類似的內容。總的來說,關於超心理學和超自然能力的描寫,應該是始於上世紀50年代。
I. 寫出美蘇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雙方爭霸的情況。
答案: 解析: 美蘇爭霸情況: ①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美國在美蘇爭霸中占據優勢。 ②20世紀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末,美蘇爭霸達到高潮。蘇聯在美蘇爭霸中占據攻勢。 ③20世紀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蘇聯轉為緩和戰略,全面收縮;美國強硬。1991年蘇聯解體,美蘇爭霸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