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中國武俠小說的俠客文化

中國武俠小說的俠客文化

發布時間: 2022-12-20 07:46:55

㈠ 金庸和古龍的小說眾多,其展現的武俠文化是何種文化

武俠作為特有中國文化的衍生物,其悠久歷史和底蘊備受各國專家學者追捧,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對俠文化商業價值挖掘的深入,由武俠小說改編的電影游戲力度的加大,影響范圍之廣令人咂舌。以至於國外友人覺得在中國隨便一個街角掃地阿姨都會虎鶴雙形飛檐走壁,你要說你不會登萍度水呀就不配當中國人。



出身草莽,幼年生活十分凄苦,崇尚俠客之道的他十三歲便決意混跡江湖,直到有個機會他進入小雷門,並一步步做到小雷門大總管之位。但是把俠道作為自身信念的戚少商並不滿足於此,到達瓶頸的他選擇急流勇退,准備用自己的方式改變這個腐朽的世界。


江湖稱頌的連雲寨,是各路英雄草莽的聚集之地。戚少商決定孤身一人前來踢館,已做好最壞打算的他並沒遭遇太大阻礙,各大寨主雖然擁兵千萬,卻無以少勝多之意,以決斗定江山。戚少商自縛右手以單手相搏,決斗中變換各種兵器身法,運用自如干凈利落大敗八大寨主,面對武功蓋世的戚少商,連雲寨上下心服口服,一致推選他為大寨主。

情之所鍾,世俗禮法如糞土

山黃荻花墮已深,情若可知鏡中人。《劍俠情緣三ol》

一個是萬人景仰的藏劍山莊大小姐,一個是世人不齒的天下第一大盜。作為莊主葉孟秋唯一掌上明珠的她受盡所有寵愛,聖雪冰肌的她常常想要逃離這個氤氳十九年的禁足之地,縱是三陰逆脈之軀仍抵不過對詩與遠方的嚮往。終於等到了一個機會,趁庄內月圓酒酣,夜色殘影之下自屋頂飄飄而落,緩入無盡彌塵。她已暗暗下了決心,此途欲順江而下看遍世間美景,天涯路遠可否一路順風?


他此刻正在下游黃山紅衣教密址盜取教會記錄,不巧被教主阿薩辛發現,作為波斯王國祆教長老之首的阿薩辛擁有絕對恐怖的實力,被其打成重傷敗逃,幸而祖傳絕世輕功無人可及,得以逃出生天至天都峰頂。


竹筏之上的葉婧衣並不知道,她俠盜衛棲梧的命運將此刻牢牢地捆綁在一起。衛棲梧傷勢嚴重幸有葉婧衣悉心照料,情愫暗生的兩人這一住就是數月之久,本以為就此終老卻又被命運所捉弄。暗疾復發的葉婧衣被惡人谷柳公子擄走,輾轉之下又被阿薩辛控制,以此來要挾衛棲梧為紅衣教鎮守荻花聖殿。


當我們意欲探尋荻花奧秘之時,耳邊總會縈繞著這段話。

「誰敢再向前踏一步,過線者死。」「因為我要保護靖衣……」

「江湖道義,衛七我顧不得了!天涯盡頭若只留我二人幾世情緣,也不負她那相思之意。情絲雖如夢,卻能斷人生死,我等候許久不分正邪只為與她破繭重逢,你們可懂?」

「我心為紅顏,你們休怪衛某刀下無情。」


興之所在,與君痛飲三百杯

千壺烈酒入衷腸,訴言盡歡予知己。《天涯明月刀ol》

克夫、克母、克師、克友、克妻、克子,年輕的七星派弟子不料被一盲眼相士這樣斷言,少年時即慘遭滅門之禍父母雙亡,一向極為審慎的他此時也抑制不住憤怒一把掀翻算命攤。誰料數月之後七星派遭遇水逆,一眾師兄弟甚至自己的恩師苦竹大師亦遭兇手屠殺。

探秘之路也不平坦,自己摯愛也不能倖免毒發身亡。相士之言一一應驗,面對天煞孤星之命,他辭別了好友鍾舒文等人孤身上路。

夜色之下投宿一路邊驛站買醉消愁,偶遇一富商,交談甚歡之下忍不住將自己的苦楚經歷傾訴殆盡,誰料這富商聽罷大笑道,若依此如克命之人,自己也為孤星之格數。即為同命又為知己,二人惺惺相惜,推杯換盞之間烈酒已下大半,千杯仍不得一醉。若干年後,帝王州盟主葉知秋回憶起此事,作為人生貴人的富商竟然是青龍會四龍首上官金虹。而往後江湖上給我們留下的只有那句「若真孤星照命,葉某唯有以劍破之」

「俠」以劍為宗,以「止戈」為心,兼之以儒釋道、玄易醫,倒像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網路全書,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價值體系。游戲注重精神消費的文化,武俠恰恰滿足了我們內心憧憬俠道的願望,這種代表著我們民族文化傳統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實質,被更多的玩家接受,也成就了武俠主題在我國玩家群里不可取代的地位,進而影響全世界。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㈡ 談談中國古典小說中的俠義精神

一、武俠文學的起源:

墨子所提倡的犧牲自己,為天下蒼生謀福利的精神,是比較早的俠義精神的體現。但是比較具體地來論述「俠」這一概念的,則是戰國末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那麼,真正為俠樹碑立傳,把俠寫得光彩照人的卻是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

二、武俠文學的發展:

中國古代有很多,在今天看來是屬於「武俠小說」類型的文學作品。只不過當時叫它「傳奇」或「公案小說」等名稱。古代最著名的武俠小說則是《水滸傳》,它給後世無數的武俠小說以思想的和藝術的啟迪。一直到清朝的時候,武俠小說都在不斷地發展。

三、俠義的深化:

當到了晚清的時候,中國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亡問題,雖然武俠小說中俠的形象一蹶不振,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中華民族卻越來越需要俠的精神。於是,維新派領袖譚嗣同,革命黨人秋瑾、林覺民等人竭力提倡武俠精神。他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用自己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詩篇!

四、俠義的本質:

大俠精神,後來在金庸等武俠小說作家那裡,得到了進一步繼承和發揚光大。那麼,究竟怎樣理解武俠小說中的「俠」和「俠義」這樣的概念呢?它們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其實是一種「融合」,既有歷史上真的武俠的影子,也有我們頭腦中的想像,最後融合成武俠文學中的俠客。

五、俠義的現代性:

到了現代,武俠雖然去除了理想色彩,變得平淡,但它暗藏的這種俠義精神,還是千古相隨的。在作家王度廬的筆下,是這樣;在作家還珠樓主這里,也是如此,俠義精神一方面寫得很高,同時又不脫離現實生活,在普通人的身上灌注了非常高尚的情誼和人道主義的關懷。

㈢ 俠文化包括哪些內容

所謂俠的文化沉澱,即民族性中的俠文化心理或稱「俠性」
俠是一種行為,也是一種理想,一種飽含著夢幻與榮光的意志,無論於理是合是悖,無論於法是反是違,俠永遠固執著心中不變的追求。而這追求,是在呼天不靈時的替天行道,是在叫地不應時的代地執法,有所不為,有所必為,在執法不公正時,在合情不合理時,俠者驀然回首、橫空出世,代行著公平執法、救難救急的使命。

這種品格,叫做「義」。

以俠的方式行義,就是「俠義」。

「義非俠不立,俠非義不成」,「義」這一種人格意氣,這一種理想和夢幻,靠了俠的果敢急難而發揚光大。「俠」又秉持著「義」一道義、正義、俠義而滲人千千萬萬老百姓的心靈,賁張、激動、沸騰。
所謂俠的文化存在,就是指俠在歷史中的文化表現。

㈣ 中國古代俠客形象

古代俠客形象:武藝高強、替天行道,是樂於四處幫助他人的游歷者。

古代俠客多受道家影響忠義等思想為其精神原動力。因為幫助他人多與仗義疏財,主持正義有關.俠字大多人會想到的是武俠(俠不僅只是武俠。仁俠、義俠……所有不求回報地去幫助他人的人都可以稱為俠者)。

(4)中國武俠小說的俠客文化擴展閱讀

歷史上著名俠客:

1、墨子:春秋戰國時期的墨子應該是第一個以俠的形式出現在世人眼前的人了。墨子最著名的觀點是「兼愛非攻」,在戰火紛飛的亂世中,墨子帶著他的學說穿梭於各個國家之間,助弱國抵禦強國,維護和平。墨家便是由墨俠和墨辯一起構成的。

2、郭解:郭解的身世頗為傳奇,他是天下第一女相士許負的外孫,他的父親是漢代游俠,因為行俠而被皇帝誅殺。郭解收留的都是亡命之徒,他還帶著他們犯法搶劫,以私鑄錢幣,盜挖墳墓作為謀生手段。

郭解做了很多不法之事,但總是能幸運的躲過朝廷的追究,不是遇到大赦,就是很多人都冒險幫他脫身,他的名望非常大。就連太史公司馬遷也說:「然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

3、朱家:朱家是秦漢時期的著名游俠,他藏匿救助天下豪傑和亡命之徒,有數百人之多,受過他恩惠的普通人,更是多不勝數。朱家重義氣,即使自己不富裕,也拼盡全力救助他人,不求回報。

當時劉邦追殺項羽舊部季布,也就是一諾千金的主人公,朱家冒著生命危險收留季布,還幫助他得到劉邦的寬恕,躲過一死。季布尊貴以後,想要報答朱家,但朱家卻躲起來不肯與他相見,不要他的回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俠客 (漢語詞語)

㈤ 金庸小說中的俠客形象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㈥ 中華武俠小說特點及其文化分析

中國武俠和外國的武俠小說在本質上的區別是中國武俠小說注重社會關系的建立,道德水準在特定歷史階段的被認可,而外國武俠小說的內容建立在對帝王的尊重和純粹力量的對比上。在《史記·刺客列傳》(不好意思,我一直將這部分當武俠看)以及我們所知道的《虯髯客》、《大鐵錐傳》(這兩部出自那裡我忘記了)還有《七俠五義》等等都比較注重當時的特定歷史時期被公眾認可的道德准則,這種狀況在可能一直延續到了上個世紀5、60年代,從司馬麟的武俠小說就可以看出來。外國武俠小說從《奧賽羅》、《三個火槍手》(在以前的我沒有看過了)那樣的作品來看,大多比較注重力量的對比,純粹是一種為貴族服務的小說和戲劇,可以認為它們是文字角斗場,但是隨著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偵探小說、科幻小說在商業上價值激增在19世紀、20世紀的歐美武俠(甚至於不能叫武俠只能叫俠客小說)小說最具代表性的我看要屬《佐羅》了,《佐羅》的受歡迎是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殖民主義的衰落使得象美國那樣的文化逐漸占據了美洲大陸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文化逐漸走向一個多元化發展的局面,東方的文化受到了很多西方文化的影響(《天龍八部》中的蕭峰活托托的一個奧賽羅)。西方偵探小說的影響,使得中國的武俠小說的作者逐步將在西方小說中的邏輯推理等人所眾知的具有商業價值的因素加入到小說當中(如古龍的《陸小鳳》、溫瑞安的《四大名捕》),更有甚者看到了由於美蘇太空爭霸而引發的太空爭奪戰在商業上的利用價值,在國外他們著重探險,在中國我們著重和外星生物的爭奪,或者根本就把戰場開辟到太空上去。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武俠的概念已經很廣泛了,特別是中國的武俠的概念。

中國的武俠有三層含義:一是孔武有力,身手敏捷,格鬥技術高超;二是在某一特定的道德標准下被廣泛接受的道德體現的精華(如郭靖之守襄陽不若文天祥乎?);三是,個人修養達到一個相當高的層次,這比較符合中國近5000年的文化的遺傳,這一點在武俠小說中不是以某一個主角體現出來的,而是由一部書中的一個群體體現出來的——個人認為這一點個人認為梁雨生做的很不錯——所以中國的武俠是一個廣泛的概念。 個人認為廣義上講武俠小說應該包涵所有那些反映通過武技來體現人類潛能的小說,不知大家是否同意。 抽空我會看看有網友所說的那部《獰皇武霸》的,但是就中國的文化含義來說,最孔武有力的人並非是武功最強的人:) 另外,小李飛刀,我一直認為那是暗器:)所以在刀的評論裡面我沒有考慮他,有句話我很贊同就是「刀的好壞還是在於用刀的人」(燕南天之劍可比倚天、青虹更利乎?)
武學至上境界,乃即武學而超武學之境界,武學與非武學,本性一如之境界。如此境界,無佛家武學,無道家武學,亦無俗家武學,無佛家、道家、俗家分別之相,乃至亦無無分別之相,佛陀所言離一切分別無分別是也,亦可謂真如自性,大道之實性,此為一切武學非武學之源,不可思議,妙不可言之境界也。此不可言說,假而言之,曰武學之無極境界可也。對應於非陰非陽或無劍境界。

此無上妙境自性起用,自體自然生發而分別生出三相,即通常所謂佛家武學、道家武學與俗家武學是也。此三相初生,故尚未分離,分而未分。三相即一相,一相即三相,三而一,一而三,介於無與有之間,武學之太乙境界也。具體而言,九陽真經、九陰真經、獨孤九劍[木劍境界(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的系統化]即此境界也。九陽真經是佛而非佛:佛,是因為此武學聖典乃從佛學至上大乘禪宗正宗真傳達摩祖師所傳之無上佛法而化來,故一切佛門武功皆歸於九陽真經;非佛,是因為此武學聖典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佛家武學也。九陰真經乃道而非道:道,乃由於此武學聖典為道家大宗師黃裳由道學淵藪道藏中化來,故一切道家武功皆歸於九陰真經;非道,乃由於此武學聖典亦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道家武學也。獨孤九劍則是俗而非俗:俗,是因為此武林絕學乃俗家千古奇人獨孤求敗以易經為總根源而化來,故一切俗家武功皆歸於獨孤九劍;非俗,是因為此武林絕學亦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俗家武學也。故天下一切武功皆以萬流歸宗之勢融匯於以上三大武學,此三大武學又以九九歸一之勢歸於自然無為的絕頂境界。故三大宗師,達摩祖師、黃裳真人和獨孤大俠,雖假借佛門武學、道家武學和俗家武學之方便,而實際心中並無佛家、道家和俗家武學之分也。

三大宗師之分別:就最終意義而言,獨孤大俠,黃裳真人,達摩祖師三大宗師當究竟無別,皆可稱絕頂境界,然細論仍可分出高下:達摩祖師當下直承,純以自心為源而生無上武學,武學只是明心見性之方便,也就是說, 達摩祖師對武學的境界是本來超越,本來無武;黃裳真人是假借道藏為緣,以自心為因而生至上武學之果,終究有所憑借,故雖最終超越了武學,尚非本來超越之境界,不過極其接近此境界,獨孤大俠則經過一生極其艱苦的修習之後,直到最後才超越了武學,踏入武學和人生乃至天道證悟的至上境界,比之於以上兩位稍遜一籌.達摩祖師乃無為境界,黃裳真人乃類於無為境界,獨孤大俠則是由有為而歸於無為的境界.達摩祖師是當下無極,黃裳真人是由太乙而無極,獨孤大俠是遍歷一切有形而無極[基本上經歷了劍道修習過程中的所有階段,經歷最全],不過最終無異,都是體用一如之境界:達摩祖師以真如為體,以博大無邊的無量武學為用;黃裳真人九陰真經上卷明大道微妙本體,下卷為破盡天下一切武學之法門;獨孤大俠的無劍境界,既是內力的無所施而不可,又是劍招的變化無窮。

熱點內容
網游小說名言情 發布:2025-07-24 01:51:40 瀏覽:236
仙俠傳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24 01:51:39 瀏覽:601
有肉的詳細的古代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24 01:50:07 瀏覽:711
有關楊家將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24 01:43:30 瀏覽:300
關於道教好看的小說 發布:2025-07-24 01:39:19 瀏覽:166
男男之愛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7-24 01:34:52 瀏覽:694
2016年熱門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24 01:34:48 瀏覽:666
卡兒言情小說集 發布:2025-07-24 01:30:28 瀏覽:935
帝國君少戀愛中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24 01:30:27 瀏覽:240
關於校園小說電作文1000字 發布:2025-07-24 01:27:30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