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年幫
1、搜神記
《明朝那些事兒》是一本古代經典小說,作者是當年明月,一共7本。《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故事。
② 幫推薦幾本武俠小說,傳統的,謝謝
鳳歌的《昆侖》《蒼海》 孫曉的《英雄志》,雖然是近幾年的作品,但場面宏大,文筆厚重。《昆侖》《蒼海》可與《射鵰神雄傳》媲美。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唯有英雄志,《英雄志》為時九年而成,可見作品的品質。
③ 金庸的14部作品按時間先後來排名!!
《書劍恩仇錄》(1955年)、《碧血劍》(1956年)、《射鵰英雄傳》(1957年—1959年)、《雪山飛狐》(1959年)、《神鵰俠侶》(1959年—1961年)、《飛狐外傳》(1960年—1961年)、《白馬嘯西風》(1961年)、《鴛鴦刀》(1961年)。
《倚天屠龍記》(1961年)、《連城訣》(1963年)、《天龍八部》(1963年—1966年)、《俠客行》(1965年)、《笑傲江湖》(1967年)、《鹿鼎記》(1969年—1972年)。
1、《書劍恩仇錄》
《書劍恩仇錄》是金庸創作的首部長篇武俠小說,1955年連載於香港《新晚報》,1980年出版單行本。
該小說以清乾隆年間漢人反滿斗爭為背景,圍繞乾隆皇帝與陳家洛二人間奇特的矛盾糾葛而展開,他倆既是有手足之情的兄弟,又是不共戴天的仇敵,一個是滿族皇帝,一個是反清組織紅花會的總會主。
該小說將歷史與傳奇融為一體、虛實相間,史筆與詩情相結合,繪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作品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畫,寫出了許多栩栩如生、神態各異的人物。
雖然比金庸後期的作品尚有不足,但與以前的武俠小說比,已不可同日而語。在語言風格及武功藝術的描寫上也都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為作者後期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碧血劍》
《碧血劍》是當代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發表於1956年,收錄在《金庸作品集》中。
《碧血劍》的主線故事是明末被冤殺的大將袁崇煥之子袁承志及其師門華山派義助闖王,奪取大明江山所引起的一系列江湖恩怨。袁承志的家仇、師仇構成推動故事發展的主要動力,他的復仇之路與天下江山的爭奪交織在一起。
在藝術形式方面,金庸在寫作時就尋求著突破。他吸取外國文學作品的表現手法,第一次在武俠小說中運用倒敘形式來展示波瀾起伏的故事。主要人物「金蛇郎君」夏雪宜自始至終沒有出場,他的身世、性格特點、故事,全都通過溫儀與何紅葯兩個女人動情的回敘和追憶展現出來。
而這種倒敘、插敘的寫作手法,也正是新派武俠小說與舊派武俠小說的一個重要區別,它的運用,為以後武俠小說情節的跌宕起伏開了一個先例。
3、《射鵰英雄傳》
《射鵰英雄傳》是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最初連載於1957~1959年的《香港商報》,後收錄在《金庸作品集》中,是金庸「射鵰三部曲」的第一部。
《射鵰英雄傳》以寧宗慶元五年(1199年)至成吉思汗逝世(1227年)這段歷史為背景,反映了南宋抵抗金國與蒙古兩大強敵的斗爭,充滿愛國的民族主義情愫。
該小說歷史背景突出,場景紛繁,氣勢宏偉,具有鮮明的「英雄史詩」風格;在人物創造與情節安排上,它打破了傳統武俠小說一味傳奇,將人物作為情節附庸的模式。
堅持以創造個性化的人物形象為中心,堅持人物統帥故事,按照人物性格的發展需要及其內在可能性、必然性來設置情節,從而使這部小說達到了事雖奇人卻真的妙境。
4、《神鵰俠侶》
《神鵰俠侶》是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1959—1961年連載於香港《明報》,共四十回,是金庸「射鵰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
小說的主脈寫的是「叛國賊」楊康之遺孤楊過與其師小龍女之間的愛情故事。楊過從小師從小龍女於古墓之中苦練武功,師徒二人情深義重,卻無奈於江湖陰鷙險惡、金兵鐵蹄來犯使得有情之人難成眷屬。
歷經一番坎坷與磨難的考驗,楊過沖破封建禮教之禁錮,最終與小龍女由師徒變為「俠侶」。同時,在這段磨難經歷中,楊過也消除了對郭靖、黃蓉夫婦的誤會,在家仇與國難間作出抉擇,成為真正的「俠之大者」。
金庸在該作品中將武功與性格結合起來寫。在武功中寫個性,成功地塑造了多種鮮活的人物形象。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性格鮮明,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5、《飛狐外傳》
《飛狐外傳》是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1960年—1961年首次連載於《武俠與歷史》雜志。
《飛狐外傳》主要講述《雪山飛狐》主人公胡斐的成長歷程,可以看作是《雪山飛狐》的前傳。小說以主人公胡斐除暴安良為故事的中心,講述了胡斐為追殺鳳天南在路上所發生的一切,特別是與程靈素、袁紫衣所發生的愛情。
該書是《雪山飛狐》的前傳,卻寫於其後,二者互相關聯,卻不完全統一。此書之中人物更為增多,人物性格更為豐滿。該書在金庸作品中有比較重要地位,在藝術成就上屬中乘之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庸
④ 大家都愛看武俠小說武俠劇,武俠小說里都分什麼門啊、幫啊、派的,他們都有區別嗎他們的區別是什麼啊
以下內容是復制粘貼的:
武俠小說中多出現不同的門、派、幫、教、宗、會、宮等,但是也因此困擾了不少的讀者,相反一些作者也因為難得其中的界限胡亂劃分和安排名字,導致混亂不堪,因此俺無聊胡洽了一些東西特特地發上來分享給各位網友。
門:多為一個領導者創辦,門下弟子被稱為門人或門生、門徒,系統劃分嚴格,有較為嚴密的統治性和規劃。門是根據血緣關系傳承的,並且弟子必須無條件服從掌門或者門主、少門主,猶如親父子。這一類的門派大都是有一個共同的信仰,不拜鬼神、拜先祖。而在學習武功上門人大都為同一套武功,門主的武功是最高深一層,越往下學習的越是膚淺。門多類似於現在的學校,一代一代的內部傳承(舉例:洪門)
派:派與門類似,所謂俗語「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便是這個意思。每一派的人都在武功或者其他方面有自己的不同見解,雖然可能是殊途同歸,但是各抒己見所以各自劃分不同的派別。比如武當派、青城派、峨嵋派,同為道家演化只是修行不同而已。
幫:幫是較為鬆散的組織,但是也是最頑強的組織。比如一些大幫會在各處設立堂口,由幫內或者聘請來的人才擔任堂主,而上設幫主一名,每年或者每月每個堂口進貢幫主。幫主有可能是各堂主輪流來做,也極有可能是誰的權利最大誰來做而剩下的堂主要麼擔當長老要麼依舊負責自己的堂口,所以武俠小說中的子承父業並不在幫中出現。因此幫得流動性極大,雖頑強可一旦受到致命打擊各堂口都會見風使舵或者投靠其他更大勢力又或者自立門派。比如丐幫,丐幫一直四散天下,但卻不一定都是一個幫主,只不過同為一個類型而已。
教和宗:教多是由信仰某種神明或鬼靈而組成的民間組織,也是最容易被發動的一個勢力,歷史上或者武俠小說中一些邪門歪道為了蠱惑人心大多成立教,這也就是「邪教」一說的由來。但宗不同之處在於多為正規信仰,比如佛教、道教。而最常見的宗有禪宗、密宗等等。以及關於教武俠小說中的:明教、日月神教、白蓮教
會:會是在幫派的晚期才出現的一種群體,多是外來宗教到華夏神州來宣傳自己的宗教思想組成的勢力,但是也有一些反領導的武裝喜歡對外宣稱某某會,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忠心和信仰。會類似於幫,大多分散不易控制。比如紅花會、天地會
宮:宮是武俠小說中一些作者自編的組織稱呼,為了顯示女子在江湖的地位,而又為了配合一些較為優雅的名字,所以才有了宮的組織一詞。宮內也多為女子,男子為奴僕,當然也有的江湖人士為了淡隱江湖,清芳自賞自創宮門。例如:靈鷲宮、移花宮、摘星弄月宮等。
並且江湖中也同樣有一個模糊的說法大家不妨借鑒一下,方便在自己的作品中劃分:
名門
所謂師出名門,可見門的先祖必是揚名天下的人物創辦,並且千百年得到江湖認可。但不一定是好人也不一定是壞人。
正宗
伸張正義,代表了強大的正面勢力。可謂江湖認可的正統勢力。
邪教
歪門邪道利用某種勢力達到自己的目的組織。
大派
在江湖上有極大得到威信和勢力,屬於那種改變江湖動態的大組織。
⑤ 找本武俠小說(老書蟲們幫幫忙)~!
到中國最大的舊書網:
孔夫子舊書網:http://www.kongfz.com
用圖書查詢功能,裡面有兩家書店有,如何郵購,可看這兩家店的信息。
⑥ 武俠小說中的幫派,都靠什麼收入來源來維持運轉
第一,保護費。
我們在電視劇里看到,一般在一個地方就只有一個門派,很少看到多個門派都擠在同一個地方的。這樣這個地方就相當於是歸這個門派管轄,在他們的保護之下才能夠平安地過日子,那麼多多少少交一點保護費也是應該的。
保護費每人只是交一點,但是是按月收的。如果每家每戶都給一點,加起來也是很可觀的。
第六,政府補貼。
如果是國家認可的正規門派,那麼也會有定期的政府補貼的。尤其是門派如果幫忙政府做事情了,比如說幫忙剿匪、幫忙抗倭、幫忙打擊山賊等等,那麼事情過後也會有很豐厚一份補貼和獎賞。
⑦ 武俠小說里的八大門派四大幫會是那些
少林,武當,峨眉,崆峒,青城,昆侖,華山,點蒼。
丐幫,天地會、鹽幫、漕幫
⑧ 能幫我推薦一些60年代到80年代左右的比較好的武俠小說!先謝謝啦!
金古梁溫武俠四大家 看看溫瑞安的書也不錯,梁的書沒看幾本不太喜歡!
以經很多年沒看武俠小說了,因為再也沒遇到一本書讓我拿上就有想看完的沖動!除了之前誅仙的前半部分,
好了不廢話了,以前印像中有兩本書不錯「大俠風清揚」還有本「風流老頑童」一本寫風清揚一本寫楊過兒子,當時看反正是挺爽的印像深刻,你可以看下!
⑨ 金庸武俠小說順序是什麼
1、《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
2、《飛狐外傳》是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1960年—1961年首次連載於《武俠與歷史》雜志。
3、《雪山飛狐》是當代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該作品共十回,1959年始連載於香港《新晚報》。英譯本由莫錦屏翻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於1993年推出。
4、《連城訣》是當代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最初在1963年刊載於《明報》和新加坡《南洋商報》合辦送的《東南亞周刊》,書名本做《素心劍》。
5、《天龍八部》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這部小說從1963年開始創作,歷時4年完成。前後共有三版,在2005年第三版中經歷6稿修訂,結局改動較大。
6、《射鵰英雄傳》是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最初連載於1957~1959年的《香港商報》,後收錄在《金庸作品集》中,是金庸「射鵰三部曲」的第一部。
7、《白馬嘯西風》是作家金庸創作的中篇武俠小說,1961年10月—11月連載於香港《明報》。
8、《鹿鼎記》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這部小說創作於1969至1972年間,故事背景設置在明末清初,講述成長於揚州妓院的少年韋小寶,以不會任何武功之姿態闖江湖各大幫會,周旋於皇帝朝臣之間並奉旨遠征雲南、俄羅斯之故事,塑造了一個與傳統俠客完全不同的小人物形象,並借這個形象諷刺了一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和迂腐頑固的舊思想,表現了各族和諧相處、國家民族統一的思想。
9、《笑傲江湖》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開始創作於1967年並連載於《明報》,1969年完成。這部小說通過敘述華山派大弟子令狐沖的江湖經歷,反映了武林各派爭霸奪權的歷程。作品沒有設置時代背景,「類似的情景可以發生在任何朝代」,折射出中國人獨特的政治斗爭狀態,同時也表露出對斗爭的哀嘆,具有一定的政治寓意。小說情節跌宕起伏,波譎雲詭,人物形象個性鮮明,生動可感。
10、《書劍恩仇錄》是金庸創作的首部長篇武俠小說,1955年連載於香港《新晚報》,1980年出版單行本。
11、《神鵰俠侶》是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射鵰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在1959—1961年連載於香港《明報》,共四十回。
12、《俠客行》是當代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1965年首次連載於《東南亞周刊》。
13、《倚天屠龍記》是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1961—1962年連載於《明報》,是「射鵰三部曲」系列第三部。
14、《碧血劍》是當代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發表於1956年,收錄在《金庸作品集》中。《碧血劍》的主線故事是明末被冤殺的大將袁崇煥之子袁承志及其師門華山派義助闖王,奪取大明江山所引起的一系列江湖恩怨。袁承志的家仇、師仇構成推動故事發展的主要動力,他的復仇之路與天下江山的爭奪交織在一起。
15、《鴛鴦刀》是作家金庸創作的中篇武俠小說,最初連載於1961年5月1日—28日的香港《明報》。
⑩ 在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蕭峰是什麼時候成為丐幫幫主的
在原著小說中,大宋元豐六年五月初七日,喬峰在這個年份當上了丐幫幫主。
結語
喬峰雖死,但是他的精神永在,喬峰那種慷慨激揚,吞天吐地的大英雄形象傳染著很多人,雖然是武俠小說中的人物,但是他的精神猶如一座豐碑感染著很多有志之士重視責任和社會規范天下為己任,也就是金庸先生所說的「為國為民,俠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