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小說續集小說
㈠ 金庸小說的續集哪幾部寫的還可以
我覺得純續寫的那種沒什麼意思,我看過倚天屠龍記的續寫,實體書那種,其實按照一般武俠小說的標准,也不是太差,但和倚天放一起,確實有點慘不忍睹。
建議看看江南的《此間的少年》,現代的,把金庸所有人物都拉進來了,很有人物原來的性格,我覺得還不錯,可惜是大坑。
順便,樓主其實可以看看大家對金庸的評論,好多這樣的論壇呢,意猶未盡未必一定要找小說看,精彩的評論,和看小說一樣過癮。
㈡ 金庸的15部小說
金庸的15部小說
金庸的15部小說,武俠小說泰斗金庸(原名查良鏞)於2018年10月30日下午在香港養和醫院逝世,享年94歲。金庸一生共創作了十五部長、中、短篇小說,金庸的15部小說。
金庸的15部小說1
《書劍恩仇錄》 1955年
《碧血劍》 1956年
《射鵰英雄傳》 1957年—1959年
《雪山飛狐》 1959年
《神鵰俠侶》 1959年—1961年
《飛狐外傳》 1960年—1961年
《白馬嘯西風》 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倚天屠龍記》 1961年
《鴛鴦刀》 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連城訣》 1963年,又名《素心劍》
《天龍八部》 1963年—1966年
《俠客行》 1965年
《笑傲江湖》 1967年
《鹿鼎記》 1969年—1972年
《越女劍》 1970年,附在《俠客行》之後的短篇小說
「凡有華人處,皆能讀金庸」,如此描述並不誇張。「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將金庸代表作的名字概括的這句話,也早就膾炙人口,被人銘記。在今天,能有如此高知名度和榮譽的文化人物,已經非常罕見。金庸先生的成就並不只在文學上,當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這些稱號都證明了他在當代崇高的文化地位。
金庸小說的讀者群體之廣、對現實生活影響之大,恐怕很難再被後人超越。因為,金庸的一生,也是中國現代文化史上波瀾壯闊的一個世紀,他的離去,會讓人產生「大師遠去,再無大師」的感慨,也會讓人對過去中國武俠小說以及通俗文學的發展,有一個蓋棺論定式的評價。
金庸先生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他連接了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不同時期,他的作品超越了時代,已經成為華人圈內外的`文學經典。在外國並不了解中國現代文化狀況的時候,金庸的作品是一張很好的名片,直至今日,金庸的作品在海外仍有很大的影響力。能超越國家、民族的界限,恰恰說明金庸的獨到之處,也是其作品的永恆與經典之處。
陳平原先生在研究武俠小說的專著《千古文人俠客夢》中提到,金庸的武俠小說是超越雅俗的。而且,武俠的精髓在於「俠是靈魂,武是軀殼」,金庸的作品之所以打動人心,產生持久的精神震撼,正在於他通過武俠書寫人性、展現歷史,這和那些人類歷史上的文學經典一樣,守護著那些恆久不變的價值觀,這也是其成為經典的精神所系。
金庸先生去世,對武俠小說和通俗文學界而言,是一個時代結束的標志。但是,對更多關注中國文學、文化的民眾而言,金庸先生的作品會成為永恆的經典,其價值和影響力在未來會得到更大的彰顯。
金庸的15部小說2
武俠小說泰斗金庸(原名查良鏞)於2018年10月30日下午在香港養和醫院逝世,享年94歲。金庸筆下創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包括《射鵰英雄傳》、《射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等。
金庸一生共創作了十五部長、中、短篇小說,歷年來其筆下的著作屢次改編為電視劇、電影等,對華人影視文化可謂貢獻重大,也奠定其成為華人知名作家的基礎,素有「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的稱贊。
查良鏞以金庸為筆名的作品以小說為主,兼有政論、散文等。自1955年的《書劍恩仇錄》開始至1972年的《鹿鼎記》正式封筆,共創作了十五部。
最早期金庸熱是從港澳開始,接著延燒到台灣,其後是在中國大陸造成影響,可說金庸熱潮燃燒至整個華語圈。近年來金庸作品也被翻譯成日文等其他文字。
金庸被稱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後來又與古龍、梁羽生合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劍客」。金庸也是已故知名詩人徐志摩之表弟。
除了文學界,金庸也涉足傳媒界多年,1947年大學畢業後先受聘於上海《大公報》,任國際新聞編輯。1948年《大公報》香港版復刊,急需翻譯人員,查良鏞被報館調派來港,其後調任《新晚報》副刊編輯。金庸1959年創辦《明報》,直至1993年退出報業管理層。他也多年為明報撰寫社評,「左手寫社評,右手寫小說」為美談。
值得一提的是,在金庸先生的作品中能夠體現其歌頌反侵略的正義戰爭,側面批判非正義性的戰爭,痛斥以強欺弱的民族霸 權主義,昭示民族平等的重要性。如果你讀過金庸先生的作品,一定能夠了解到他對少數民族的英雄極為偏愛,塑造的各種人物形象體現博大的胸襟,展現其肝膽之俠義風范,而跌宕起伏的劇情又能夠凸顯出金庸先生關於民族平等的思想。
在作品中,金庸先生從外在裝飾與內在滲透,將我國的傳統文化完善的表現出來。他不僅寫傳統武林世界,還寫俠士之義氣,這些屬於民族傳統特質,字里行間流露出傳統文化色彩。他描寫英雄除暴安良,出於公義之心;描寫有所不為,出於羞惡之心;描寫挺身赴難,出於是非之心,濃厚的傳統道德觀體現得淋漓盡致。
另外,金庸的作品中體現著濃厚的現代精神,他將俠義精神從單純的哥們義氣提升到「為國民俠之大」的高度,突破舊武俠小說觀念和局限性。今天是金庸先生三周年忌辰,從他十部作品中精挑細選出10句格言,體會文字背後濃重的祖國文化之精髓。
㈢ 金庸有為《天龍八部》寫續集小說嗎
金庸沒有為《天龍八部》寫續集小說。
金庸一共寫了15部小說:《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雪山飛狐》、《神鵰俠侶》、《飛狐外傳》、《白馬嘯西風》、《倚天屠龍記》、《鴛鴦刀》、《連城訣》、《天龍八部》 、 《俠客行》、《笑傲江湖》、 《鹿鼎記》、《越女劍》 。其中除了《越女劍》是短篇小說,其他十四部中長篇小說可以描述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生於浙江省海寧市 ,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98年,獲文學創作終身成就獎;2000年,獲得大紫荊勛章;2009年9月,被聘為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 同年榮獲2008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㈣ 金庸的全部作品,要按順序來,比如射鵰英雄傳後面就是神鵰俠侶……
1、《書劍恩仇錄》1955年創作
該小說以清乾隆年間漢人反滿斗爭為背景,圍繞乾隆皇帝與陳家洛二人間奇特的矛盾糾葛而展開,他倆既是有手足之情的兄弟,又是不共戴天的仇敵,一個是滿族皇帝,一個是反清組織紅花會的總會主。
該小說將歷史與傳奇融為一體、虛實相間,史筆與詩情相結合,繪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作品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畫,寫出了許多栩栩如生、神態各異的人物,雖然比金庸後期的作品尚有不足,但與以前的武俠小說比,已不可同日而語。在語言風格及武功藝術的描寫上也都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為作者後期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碧血劍》1956年創作
《碧血劍》是當代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發表於1956年,收錄在《金庸作品集》中。
《碧血劍》的主線故事是明末被冤殺的大將袁崇煥之子袁承志及其師門華山派義助闖王,奪取大明江山所引起的一系列江湖恩怨。袁承志的家仇、師仇構成推動故事發展的主要動力,他的復仇之路與天下江山的爭奪交織在一起。
3、《射鵰英雄傳》1957年—1959年創作
《射鵰英雄傳》以寧宗慶元五年(1199年)至成吉思汗逝世(1227年)這段歷史為背景,反映了南宋抵抗金國與蒙古兩大強敵的斗爭,充滿愛國的民族主義情愫。
該小說歷史背景突出,場景紛繁,氣勢宏偉,具有鮮明的「英雄史詩」風格;
在人物創造與情節安排上,它打破了傳統武俠小說一味傳奇,將人物作為情節附庸的模式,堅持以創造個性化的人物形象為中心,堅持人物統帥故事,按照人物性格的發展需要及其內在可能性、必然性來設置情節,從而使這部小說達到了事雖奇人卻真的妙境。
4、《神鵰俠侶》1959年—1961年創作
《神鵰俠侶》是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1959—1961年連載於香港《明報》,共四十回,是金庸「射鵰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
小說的主脈寫的是「叛國賊」楊康之遺孤楊過與其師小龍女之間的愛情故事。楊過從小師從小龍女於古墓之中苦練武功,師徒二人情深義重,卻無奈於江湖陰鷙險惡、金兵鐵蹄來犯使得有情之人難成眷屬。
歷經一番坎坷與磨難的考驗,楊過沖破封建禮教之禁錮,最終與小龍女由師徒變為「俠侶」。同時,在這段磨難經歷中,楊過也消除了對郭靖、黃蓉夫婦的誤會,在家仇與國難間作出抉擇,成為真正的「俠之大者」。
5、《雪山飛狐》1959年創作
《雪山飛狐》是當代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該作品共十回,1959年始連載於香港《新晚報》。英譯本由莫錦屏翻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於1993年推出。
小說以苗人鳳和胡一刀夫婦為主角,通過寶樹、苗人鳳之女苗若蘭、平阿四及陶百歲之口講述了數年前與此相關的武林風波,用倒敘的手法講述了江湖恩怨、藏寶尋寶、美女愛英雄的故事。這部小說有兩個重大的線索,屬雙線結構,真正的人物也在前台表演甚少。
6、《飛狐外傳》1960年—1961年創作
《飛狐外傳》是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1960年—1961年首次連載於《武俠與歷史》雜志。
《飛狐外傳》主要講述《雪山飛狐》主人公胡斐的成長歷程,可以看作是《雪山飛狐》的前傳。小說以主人公胡斐除暴安良為故事的中心,講述了胡斐為追殺鳳天南在路上所發生的一切,特別是與程靈素、袁紫衣所發生的愛情。
7、《倚天屠龍記》1961年創作
《倚天屠龍記》是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連載於1961—1962年的香港《明報》,是「射鵰三部曲」系列第三部。
《倚天屠龍記》以安徽農民朱元璋揭竿而起建立明朝天下為背景,以張無忌的成長為線索,敘寫江湖上的各幫各派、各種人物的恩怨情仇,它把中國歷史上元朝的興衰和江湖道義、恩仇平行交叉起來。該書表達了作者既反對異族侵略,也反對本民族暴政的思想。
《倚天屠龍記》把《明報》自《神鵰俠侶》以來所產生的影響進一步擴大,把讀者的眼光和注意力吸引和固定在了《明報》上。
㈤ 金庸武俠小說封筆之作,鹿鼎記。為什麼沒有人寫續集
鹿鼎記是有續集的,但是作者沒有署名,但是水平跟原著差距很大,韋小寶的幾個妻子背叛了他。
㈥ 金庸小說書劍恩仇錄的續集是什麼
你不能說續集,就算是 射鵰英雄傳 神鵰俠侶,也不能說 神鵰俠侶 是射鵰英雄傳的續集
金庸的小說是個整體,尤其是 新修版後,使金庸15部小說聯系更加緊密,如果你說是續集,那麼天龍八部的續集就應該是射鵰英雄傳咯
只能說 書劍恩仇錄 接下來的是什麼
書劍恩仇錄是乾隆前中期,按年代來算,後一部小說應該是《飛狐外傳》,裡面出現的 陳家洛 已經是40+歲數了
飛狐外傳 之後,就是 雪山飛狐,年代是乾隆45年
以金庸新修版為標准,我來列一下金庸15部小說的年代,其中小說中明確標出年代的,我不說理由,小說里沒有標出年代的,需要靠推理的,我就說明一下理由
1、越女劍,背景:春秋末期、吳越爭霸
2、天龍八部,背景:北宋哲宗
3、射鵰英雄傳,背景:南宋寧宗
4、神鵰俠侶,背景:南宋理宗
5、倚天屠龍記,背景:元末明初
6、笑傲江湖,背景:明朝前期或前中期
理由:新修版《鹿鼎記》中說道,前朝 有位獨孤大俠,又有位令狐大俠,以無招勝有招,鹿鼎記之前是崇禎時期的碧血劍,而笑傲不可能夾在碧血和鹿鼎記之中,所以肯定是明朝;獨孤求敗在神鵰中也提及過,吸星大法乃天龍八部中化功大法、北冥神功演變而成。至於為什麼在《俠客行》之前,講俠客行背景的時候我會說明。
7、俠客行,背景:明世宗時期,這部小說的年代可以具體推出,理由如下。
理由:
金庸沒有明確交代《俠客行》故事發生的年代,幾十年來金庸迷們眾說紛紜。筆者從原著出發,考據如下:
一、故事發生在元代以後。《倚天屠龍記》中武當派的第一代掌門人是張三豐,第二代掌門人是張三豐的弟子,當時已是元末明初。《俠客行》中武當派掌門人是愚茶道長,因此可以確定故事發生在元代以後。
二、故事發生在《笑傲江湖》之後。《笑傲江湖》里說日月神教和五嶽派百年來紛爭不斷,而《俠客行》里對此毫無反映,說明《俠客行》如果早於《笑傲江湖》,就應至少早出一百年以上。《俠客行》第7回白萬劍說:「本派的內功秘訣,老實說未必有特別的過人之處,比之少林、武當、峨嵋、昆侖諸派。雖說各有所長,畢竟雪山一派創派的年月尚短,可能還不足以與已有數百年積累的諸大派相較。」白萬劍提到的四大派,其中少林寺是達摩祖師一葦渡江後開創的,史載於527年;武當派是張三豐離開少林十幾年後開創的,大約在1276年;峨嵋派是郭襄四十歲時開創的,大約在1282年;華山派的開創時間不詳,《倚天屠龍記》第21回,華山派掌門鮮於通說:「這路鷹蛇生死搏,乃華山派已傳之百年的絕技」,當時是1356年,說明華山派開創的時間不會晚於1256年。白萬劍說話時,雪山派已開創一百七十餘年,「年月尚短」,諸大派的開創時間「數百年」至少應是二三百年。以四大派中開創最晚的峨嵋來考察,白萬劍說話時已經過了1500年。
三、故事結束之年是1564年。《俠客行》第19回提到一個具體的干支「庚申」,第21回說故事結束之年「閏二月」,這是兩個非常重要的線索。為了說明問題,我們舉出明清兩代所有與之相關的年份:
1380庚申:1382、1439閏二月;
1440庚申:1458閏二月;
1500庚申:1534閏二月;
1560庚申:1564、1572、1583、1602閏二月;
1620庚申:1621、1651、1670閏二月;
1680庚申:無閏二月;
1740庚申:1765、1795閏二月;
1800庚申:1803、1814閏二月;
1860庚申:1890、1909閏二月。
原著敘述河北通州聶家拳在庚申年作惡,俠客島殺其滿門。白自在說:「姓白的倘若早得幾年見了這本帳簿,俠客島就是對他留情,姓白的也要殺他全家。」我們知道,俠客島是每隔十年開展一次「賞善罰惡」活動,白自在說「早得幾年」,而不是「早得十幾年」或「早得幾十年」,說明聶家拳作惡是幾年內的事情。在上述閏二月年份中剔除與庚申年相距十年以上的年份,我們得出故事結束之年可能是1382、1564、1621和1803年。其中1382年與雪山派建城開派「一百七十餘年」相抵觸;1621年因為聶家拳作惡之年與俠客島賞善罰惡之年重疊,不符合白自在「早得幾年」的說法;1803年因為三十年前少林寺掌門妙諦方丈的排輩,與《飛狐外傳》中少林寺排輩不合。由此可以斷定聶家拳作惡是在1560庚申年,俠客島賞善罰惡是在1563年,故事結束是在閏二月的1564年。雪山派建城開派應該在1393年之前,比四大門派中開創較晚的峨嵋晚了一百一十年左右。
1523年
明世宗嘉靖二年(白自在32歲)
○龍島主、木島主聯手闖盪江湖。
《俠客行》第19回:龍、木二位在少年之時兄弟訂交,意氣相投,本想聯手江湖,在武林中賞善罰惡,好好做一番事業。不意甫出江湖,便發現了一張地圖,得悉圖中所繪的無名荒島上,藏有一份驚天動地的武功秘訣。這無名小島就是後來名揚天下的俠客島,武功秘訣就是唐代詩人李白的古風《俠客行》及其圖解,含義極是深奧繁復。龍、木二位大喜之下,便即按圖解修習。練習多時,兩人對圖解所示武功產生歧見,爭執不休,疑難不解。龍島主和木島主各收徒弟,讓他們去研習圖解,結果各人見地卻又紛紜不同。按(1563年):「四十年前,我和木兄弟訂交,意氣相投。」
8、碧血劍,背景:明末崇禎
9、鹿鼎記,背景:清康熙初期
10、連城訣,背景:清康熙中期
理由:
原文:凌退思是翰林出身,文才卓超,一翻《唐詩選輯》,見有些詩篇是晚唐詩人所作,上距梁元帝五六酉年,梁元帝的大寶藏絕無可能在唐詩中留有線索,於是進一步潛心偵查。才知原來梁元帝藏妥寶藏後,將所經手的官兵匠人盡數殺戮,後來他為北周官兵所害,寶藏就此絕無蹤跡。到得 大清康熙 年間,忽有一位身具高強武功的高僧駐錫荊州天寧寺,無意中發現了寶藏,他將此訊息寫成書信,託人送交給當時天地會廣東紅旗香主吳六奇,請他去發掘出來,作天地會反清復明之用。因怕泄漏機密,他將寶藏所在處用密碼(劍訣)注入一本當時流傳的《唐詩選輯》之中,送交吳六奇。吳六奇是他師兄的弟子,同門相傳,和那高僧都會「唐詩劍法」,知道劍法的次序。不幸密碼送到時,吳六奇遭難,為人所害,這劍訣密碼便流落在外。送信人輾轉將訊息傳了出來,訊息若不與《唐詩選輯》連在一起,湊不成一塊;得訊之人如不會「唐詩劍法」,雖知劍訣,但不知劍招次序,寶藏也就難以找到。梅念簽是那高僧與吳六奇的同派門人,會使「唐詩劍法」,後來又得了劍訣,事機不密,落得給三個徒弟背叛殺害的下場。
說明,連城訣是在鹿鼎記之後的
11、鴛鴦刀,背景:清雍正,原文中寫出的
12、書劍恩仇錄,背景:清乾隆前中期
13、飛狐外傳,背景:清乾隆中期
14、雪山飛狐,背景:清乾隆45年
15、白馬嘯西風,背景:推測在乾隆與道光之間
理由:首先是提到了「回疆」,據說這個叫法是清代獨有,那便是一證。哈薩克人在乾隆時期歸順,此其二。高昌國被唐太宗所滅,是在640年,文中明言「千餘年來」,滿清入關是1644年,所以這個故事最早不會早於清初。
所以說,至少是乾隆或之後的,但是我們也可以肯定,一定是鴉片戰爭之前的,所以說是在 乾隆、嘉慶和道光二十年之前(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之間
㈦ 金庸小說的續集有哪幾部如《九陰九陽》《乾坤殘夢》等
似乎還有《紅淚銷情》,具體是哪幾個字不記得了,是笑傲江湖的續作,將令狐沖的兒子令狐宵,拿著紅淚劍,號稱「百年紅淚劍,必飲千人血」的故事,最後幾乎沒人活下來。
還有諸如《蛟龍驚蛇錄》,《劍聖風清揚》之類的,文筆都一般。
其實你要看的話,在起點同人里,倒是有不少文筆不錯的,有的是同人,有的是續作,可以找一找。
㈧ 《天龍八部》續篇寫蕭峰、段譽 後代那本書名叫什麼
《天龍八部》續篇寫蕭峰、段譽 後代那本書名叫《乾坤殘夢》。作者是滄浪客。
《乾坤殘夢》是金庸先生名著《天龍八部》的續集。這是一部以北宋王朝末期為背景的十分精彩的武俠小說。
「乾坤殘夢」這名詞出於《 易經》 。易經今八卦中陽卦叫「乾」,陰卦叫「坤」,故續集書名以「乾坤」二字起頭。
內容介紹:
續集所反映的年代,起於北宋年間,終於北宋亡,歷時四於年。在這西十年中,中國北方有契丹族的大遼國,西有發羌族的吐蕃國、黨項羌的西夏國,南有大理國,一為求自保,使得夭下兵禍連綿不絕,生靈無幸。其問世事變遷,今入目不暇接。
先是大遼攻擊北宋,卻不料後院起火,自己反而被女真人金國所滅。未等北宋諸帝喘息,金國又向北宋開戰,北宋自然節節敗退,待到南宋偏安之時,不料金國又被蒙古埃所滅。至此,蒙古族一鼓作氣,趁勢又滅了北宋、西夏、大理、南宋、混一宇內,國一號元。
(8)金庸武俠小說續集小說擴展閱讀:
滄浪客,本名姚霏,職業作家、影視編劇、自由撰稿人,俠網簽約作家。生於1965年,雲南人。
他在文學方面可謂奇才。1981年15歲時就考入上海華東師范大學。16歲就開始在《盟芽》、《上海文學》、《人民文學》等刊物發表各類文學作品,在文學界嶄露頭角。僅僅19歲就開始在雲南師范大學教授中國古典文學及大學寫作課程。
《乾坤殘夢》是大陸新派武俠第一部作品,很快贏得讀者喜愛,取得異常的市場成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帶動了90年代大陸武俠創作的一度興旺,出現了西門歡、楚天驕等大陸武俠作家。
㈨ 金庸寫了哪些小說
《金庸作品集》收錄了金庸的全部武俠小說,共15部。分別是:
飛─《飛狐外傳》(1960—1961年)
雪─《雪山飛狐》(1959年)
連─《連城訣》(1963年)(又名《素心劍》)
天─《天龍八部》(1963—1966年)
射─《射鵰英雄傳》(1957—1959年)
白─《白馬嘯西風》(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鹿─《鹿鼎記》(1969—1972年)
笑─《笑傲江湖》(1967年)
書─《書劍恩仇錄》(1955年)
神─《神鵰俠侶》(1959—1961年)
俠─《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龍記》(1961年)
碧─《碧血劍》(1956年)
鴛─《鴛鴦刀》(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越女劍》(1970年)--附在《俠客行》之後的短篇小說
其他作品
《袁崇煥評傳》(附於《碧血劍》之後)
《三十三劍客圖》(附於《俠客行》之後)
《成吉思汗家族》(附於《射鵰英雄傳》之後)
金庸作品集
《關於「全真教」》(附於《射鵰英雄傳》之後)
《易經·陰陽與術數》(附於《神鵰俠侶》之後,新修版收)
另附有:
《陳世驤先生書函》(附於《天龍八部》之後)
《康熙朝的機密奏摺》(附於《鹿鼎記》之後)
除《金庸作品集》外,金庸散文另集為《金庸散文集》,金庸社論在大陸未結集出版。
㈩ 金庸武俠小說順序是什麼
1、《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
2、《飛狐外傳》是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1960年—1961年首次連載於《武俠與歷史》雜志。
3、《雪山飛狐》是當代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該作品共十回,1959年始連載於香港《新晚報》。英譯本由莫錦屏翻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於1993年推出。
4、《連城訣》是當代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最初在1963年刊載於《明報》和新加坡《南洋商報》合辦送的《東南亞周刊》,書名本做《素心劍》。
5、《天龍八部》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這部小說從1963年開始創作,歷時4年完成。前後共有三版,在2005年第三版中經歷6稿修訂,結局改動較大。
6、《射鵰英雄傳》是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最初連載於1957~1959年的《香港商報》,後收錄在《金庸作品集》中,是金庸「射鵰三部曲」的第一部。
7、《白馬嘯西風》是作家金庸創作的中篇武俠小說,1961年10月—11月連載於香港《明報》。
8、《鹿鼎記》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這部小說創作於1969至1972年間,故事背景設置在明末清初,講述成長於揚州妓院的少年韋小寶,以不會任何武功之姿態闖江湖各大幫會,周旋於皇帝朝臣之間並奉旨遠征雲南、俄羅斯之故事,塑造了一個與傳統俠客完全不同的小人物形象,並借這個形象諷刺了一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和迂腐頑固的舊思想,表現了各族和諧相處、國家民族統一的思想。
9、《笑傲江湖》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開始創作於1967年並連載於《明報》,1969年完成。這部小說通過敘述華山派大弟子令狐沖的江湖經歷,反映了武林各派爭霸奪權的歷程。作品沒有設置時代背景,「類似的情景可以發生在任何朝代」,折射出中國人獨特的政治斗爭狀態,同時也表露出對斗爭的哀嘆,具有一定的政治寓意。小說情節跌宕起伏,波譎雲詭,人物形象個性鮮明,生動可感。
10、《書劍恩仇錄》是金庸創作的首部長篇武俠小說,1955年連載於香港《新晚報》,1980年出版單行本。
11、《神鵰俠侶》是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射鵰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在1959—1961年連載於香港《明報》,共四十回。
12、《俠客行》是當代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1965年首次連載於《東南亞周刊》。
13、《倚天屠龍記》是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1961—1962年連載於《明報》,是「射鵰三部曲」系列第三部。
14、《碧血劍》是當代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發表於1956年,收錄在《金庸作品集》中。《碧血劍》的主線故事是明末被冤殺的大將袁崇煥之子袁承志及其師門華山派義助闖王,奪取大明江山所引起的一系列江湖恩怨。袁承志的家仇、師仇構成推動故事發展的主要動力,他的復仇之路與天下江山的爭奪交織在一起。
15、《鴛鴦刀》是作家金庸創作的中篇武俠小說,最初連載於1961年5月1日—28日的香港《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