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乾坤圈
『壹』 武俠群英傳里提到的的22位武俠小說名家都是誰
金庸 古龍 黃易 溫瑞安 梁羽生 蕭瑟 蕭逸 卧龍生 司馬翎 諸葛青雲 倪匡 奇儒 墨餘生 李涼 令狐庸 金庸新 還珠樓主 黃鷹 曹若冰
陳青雲 龍人 柳殘陽
希望有所幫助!
『貳』 請問關於金庸武俠小說的問題
當然,你說的很對。這里是金前輩筆下八大門派的真實來歷,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少林、形意、太極、八卦、武當、峨眉、南拳、青城八大門派盤點:
少林:少林是中原武術中范圍最廣、歷史最長、拳種最多的武術門派,以出於中嶽嵩山少林寺而得名。自古有稱「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派不只是少林寺的功夫,而是以少林寺武術為代表的整個外家功夫的集大成。少林武術的要旨,傳說當日達摩祖師見眾憎坐禪,萎靡不振,難以入定,有礙佛法,細究其由,乃因軀體衰弱所致,於此悟到修習佛事必先強健體魄,因效鳥獸神態創立拳法,因此,少林武功的特點,首要之點即為調呼吸,練百骸,進退敏捷,剛柔兼濟而尤以剛為主,以攻架為主,以長手為主,成為各類外家拳法之集大成者。
形意:形意拳又名心意拳或心意六合拳,與武當、太極、八卦並稱內家四大拳派。但是,形意拳的風格卻是硬打硬進,幾如電閃雷鳴,在內家拳中獨樹一幟。形意拳出現於明末清初,為山西蒲州(今永濟)人姬際可(字龍峰)所創。相傳姬際可早年曾到嵩山少林寺學藝十年,頗得少林秘傳,尤精槍術。當時正值天下大亂,姬際可考慮到處於亂世可執槍護身,倘若處於太平之世,不帶兵刃,一旦遇到不測,將何以自衛?於是他變槍為拳,取「以意為始,以形為終」之意,創編出迅猛雄悍的形意拳。
太極:說太極拳創於明朝丹士張三豐,更有吳圖南先生在20世紀初就考證出了太極拳最早始於南朝的韓拱月,可惜在南北朝之後的一千多年的時間里卻找不出有關流傳的記載,在明朝武術家戚斷光的《紀效新書》中歷數了「古今拳家」,卻不見太極拳的蹤跡。甚至楊露禪在陳家溝學成後,逢人問所學何拳,答曰:綿拳。伊仍不知太極為何物。咸豐年間,武氏推薦楊露禪雲京城教拳時,有拳師請楊一試身手,楊仍自稱所學綿拳,除石人、木人、鐵人不能打外,余者皆不在話下。在號稱中國太極拳發祥地的河北永年也有很多人稱太極拳為「綿拳」或「沾拳」。太極拳內功修煉法博大精深,有人說「太極十年不出門」,其實「十年」並不算太長,如果沒有掌握太極拳的正確修煉方法,就算是練幾十年也出不了門。「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這兩句話道出了練功的要旨。
八卦:明末清初,中國山東吳定府海豐縣楊家莊,有一位武師楊吉興,自幼得各派武林高手傳藝,內外家武功均有所習,尤以內家陰陽八卦掌和外家鐵砂掌最精。經過多年苦心研習,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點,這便是楊氏武藝原始之雛形。後來,經過世代傳習修正,形成楊氏武藝體系,並記錄於《詔世拳術訓譜》手抄本中,可惜毀於「文革」。其中,譜上關於《楊氏武藝》之八卦掌和鐵砂掌的記載列為首卷,文中記有「詔世訓,世傳之八卦掌,亦喚『陰陽八卦掌』也。鐵砂掌者,出少林,祖吉興合習。後裔楊景繼承祖訓,隱傳天理教為將,相互授受,交流拳法,各習其所長……」。至於楊吉興的師承,譜中並無記載。卷中還列有三大絕手、五大解手、七星點手、九龍盤手、十二反手、二十四奪命手等絕技。
武當:武當為內家之宗。據明末清初黃宗羲的《王征南墓誌銘》,武當派為宋人張三豐所創。據說張三豐是北宋未年武當山的丹士(道士),徽宗召他入京,道遇賊人,夢中元帝授其拳法,次日張三豐孤身殺賊百餘人,遂創立內家拳派。少林出自佛家,有天竺文化的色彩。武當出自玄門道教,中華本上的色彩極濃。少林功夫蘊藏著佛家的慈悲之理。武當功夫源於道家、老子講「一」講「道」,莊子講「廣莫之野」講「逍遙游」,使武當功夫有較濃的想像色彩和審美意蘊,招式的表現也很有詩意。
峨眉:峨眉派與少林、武當共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個范圍很廣泛的門派,尤其在西南一帶很有勢力,可說是獨占鱉頭。峨眉派之得名,是以佛教四大名山之峨眉山而起的,它與洪門天地會之「峨眉山」不同,洪門的「峨眉山」是山堂而出於虛構,峨眉派的「峨眉」是地名,是實指。從宗教淵源上看,峨眉亦僧亦道,而以道姑為主。在武俠小說中,金庸《倚天屠龍記》說是郭靖幼女郭襄,因為心中愛慕楊過,而又尊敬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情,所以雲游天下,藉此暢解胸中塊壘。後得機會聽覺遠念涌《九陽真經》,創立峨眉派,後來傳至滅絕師太,其弟子紀曉芙、周芷若等,皆為道姑,此外,峨眉派的許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拳法中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里腿、倒踩蓮等,又如劍法中的文姬揮筆、索女撣塵、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簪法中的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等,都完全是女子的姿態。
南拳:南拳是明代以來流行於南方的一大類拳種的總稱。南拳據說最初是出於南少林,在明代逐漸形成獨立拳系。南拳總的特點是步穩、拳剛、勢烈,少跳躍、多短拳、擅剽手,以聲、氣修力。 南拳在廣東、福建沿海一帶形成獨有的南方特色,尤其是清代以來,以「反清復明」始,以「行俠仗義」終,在武俠傳奇小說和影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比如福建南少林,傳說中是一個反清的大本營,在那裡集結了洪門子弟和三山五嶽的俠雄豪客。清兵火燒南少林,洪熙官來到廣州,隱居在大佛寺,與佛緣和尚共開武館。又如方世玉,為廣東「少林十虎」第二人(第一人為洪熙官),其母苗翠花是「少林五老」中的苗顯之女,有「一代女俠」之稱。
青城:青城派劍術被譽為全國四大劍派之一,歷代青城道士中均有習劍術者。近代,青城山還流傳有七星劍,飛劍十三劍,二十四劍等。青城拳術深受劍術影響,有「劍拳」之稱。青城派武術常有的器械,除劍器外,還有青龍大刀,乾坤圈,鐵鞭等。青城拳術因師承不同而有多種,其中以青城洪拳最為知名。清代道光庚子年(1840)灌縣(現都江堰市)還出現過全國武科榜眼(亞軍)王萬壽。
『叄』 武俠小說中談虎色變、殺人於無形的暗器,其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是武俠小說的黃金時代,在小說中都離不開的一種武器——暗器,暗器顧名思義,就是暗中突發性武器,它短小精悍、隱蔽性高,令人防不勝防,殺人於無形,有時武力不行,憑借暗器就能脫身,甚至於反敗為勝。如金庸小說中著名的暗器如霹靂雷火彈、生死符、玉蜂針、金蛇錐、飛燕銀梭等等,它都有一個好聽又響亮的名字。
暗器可以追遡到原始社會,史前時代原始人獵殺野獸所用的武器許多就是暗器的祖師爺,如澳大利亞土人所用的“飛去來器”及加那利人和藏人所用的拋石皮囊都是暗器的一種。華夏民族先秦時期在娛樂時的“投壺”所用的短箭也是拋擲武器的變種。專諸刺殺吳王所用的“魚腸劍”及荊軻刺秦王的匕首更是中國古代暗器使用的著名例子。秦以後,暗器的使用有所擴展。三國時代手戟也是一種很厲害的暗器,董卓曾“拔手戟擲布”,幸虧呂布躲閃迅速,差一點被擊中。這種手戟很短小,在直刃一側有一個橫出的斜枝,手柄纏繞細繩,單手擲擊,“嚴鋒勁枝,擒鍔耀芒”,威力確實很大。東吳名將孫策就精於用手戟擊敵。
暗器的廣泛發展,是在宋元以後。北方女真、契丹等游牧民族在對宋戰爭中,騎兵相逐,長兵使用不便,因此發明了很多馬上使用的暗器,如飛抓、背弩、犁花槍種種。蒙古人的到來更將暗器進行了充分發揮,如短標槍、套索、飛刀及乾坤圈等兵器,在征宋、西征等戰爭中,這些暗器得到了廣泛運用,效果明顯,穆斯林和歐洲騎士的長槍彎刀對付這些靈活的武器特別力不從心,在其歷史記錄中大多對此心有餘悸。
暗器可分為手擲、索擊、機射、葯噴四大類,每一大類中均包括若干種。
一手擲類暗器有:標槍、金錢鏢、飛鏢、擲箭(甩手箭)、飛叉、飛鐃、飛刺(包括三棱刺、峨眉刺)、飛劍、飛刀、飛蝗石、鵝卵石、鐵橄欖(棗核箭)、如意珠、乾坤圈、鐵鴛鴦、鐵蟾蜍、梅花針、鏢刀(三尖兩刃)等。
在所有暗器中,手擲類暗器應用最廣泛,式樣也最多,下面擇要介紹幾種。
飛鏢,又名“脫手鏢”,有三鏢,有三棱、五棱、圓柱等形狀,前面均為尖頭。鏢長約10厘米,重約0.2公斤。鏢的末端常系有紅綠綢布,叫做“鏢衣”,長約8厘米,有助於鏢穩定飛行。相傳飛鏢源於西域,北宋時,四川僧人性圓家得此技,後傳至中原。到了清代,武林中幾乎人人都學此技,至民國時依然流行。
金錢鏢,即把舊時的方孔銅錢當鏢來用。一般的金錢鏢,多是將銅錢的周邊磨得鋒利,猶如刀刃,擲出時飛旋而前,仗恃其邊刃傷人。功力深者,可不用磨刃,直接憑腕力而擲出傷人。但銅錢分量極輕,能練好此技殊非易事。清末民初,銀元為通行貨幣。銀元分量較重,平時多有攜帶,因此也有人以銀元代替銅錢作為暗器。
擲箭又名“甩手箭”或“摔手箭”,因必須甩腕發出,故名。擲箭完全用細竹製成,箭桿渾圓,前端削尖,後不加羽,猶如一根削尖的竹筷。因此物取材甚易,製作簡便,所以武林中人學者極多。藝成之後,又可舉一反三,凡細短之物,如筷子、樹枝之類,皆可順手擲出御敵。但竹箭輕飄,練成不易。一般是先練較重之鐵箭(重約0.3公斤),再練裝有鐵鏃之竹桿箭(重約0.1公斤),最後才能練竹箭(重約0.01公斤)。相傳擲箭源於嵩山少林寺,至清初才流傳到社會上。
飛蝗石是有稜角的細長狀堅石,因其外形略如蝗蟲,所以叫“飛蝗石”,飛蝗石每塊重約0.2公斤,平時貯於袋中,懸於腰間。鵝卵石就是河灘上的橢圓形石塊,因其外形、重量都和鵝卵差不多,所以叫“鵝卵石”。飛蝗石和鵝卵石都是易見之物,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此在武林中十分流行。
梅花針也是一種罕見暗器。其構造是五枚鋼針在根部相連,擊中敵身後,分刺五點,狀如梅花五瓣。針的長度約為3厘米。梅花針在武林中的歷史相當久遠,但今日已近絕跡。
乾坤圈是鐵制圓圈,直徑約15厘米,內外沿全部開刃,拋出後以旋飛擊敵。藝精者可一手拋出兩圈,但練成不易。曾有人擲出一圈,將丈餘外的十支蠟燭一下齊腰截去,令觀者大為贊嘆。
如意珠即人們隨手把玩的鋼球或玉球,也可用山核桃。今日武林中人所用的如意珠,多為形制較小的鋼珠,重量較輕,便於攜帶,多取於廢軸承之中。
二索擊類暗器有:繩鏢、流星錘、狼牙錘、龍須鉤、飛爪、軟鞭、錦套索、鐵蓮花等。
在索擊類暗器中,最常見的是繩鏢、流星錘、飛爪、軟鞭四種。
繩鏢是在鋼鏢尾部系一長索。鋼鏢比普通飛鏢略大,長約0.2米,重約0.3公斤,頭尖尾廣,尾部為圓形,有一鐵環,用以系索。繩索長約6.7-10米。平時可將繩鏢纏於腰間。繩鏢是用臂腕的抖甩之勁將鏢發出,可擊較遠之敵,發出後又可立即收回。只是由於繩索較長,取准不易。清末民初時,河南衛輝府(府治在今衛輝市)有一董姓鏢師頗精此技,曾在煤油燈的白瓷罩外斜放一枚銅錢,董某於兩丈外驟放繩鏢,應聲擊中銅錢,而燈罩完好無損。董某自言,他拳腳功夫平常,惟此繩鏢一技,但終於未能在江湖上立足,鏢局歇業,他也流落四方。民國初年,北京天橋有個叫孟繼永的武師專門表演繩鏢。孟繼永是河北武邑人,當時六十多歲,人稱“孟傻子”,也是鏢師出身,他把繩鏢叫做“甩頭一子”。
流星錘是將長繩末端繫上鐵錘,擲出以傷敵。鐵錘外形,或作渾圓,或作瓜形,或作多棱,重約1.5-2.5公斤,最重者可達4.5公斤。鐵錘後部有兩眼,穿以鐵環,長繩即系在鐵環上。繩長約7-10米。因鐵錘沖力很大,所以不宜用一般麻繩,多用蠶絲、人發及鹿脊筋細絲混編而成,使長繩既柔且韌,不易斷裂。民國初年,陳蘿夔善用流星錘,曾於兩丈外擊石柱,每發必中,接連擊斷四柱。陳蘿夔所用流星錘,是以熟銅鑄成,重3.5公斤,長繩粗過拇指。陳蘿夔對友人說,他練此技已有十年,但僅右手尚可,左手取准稍差,還需苦練。
飛爪是一種很厲害的暗器。爪為鋼制,略似手掌,有五個鋼爪,每個爪又分三節,可張可縮,其最前一節末端尖銳,猶如雞爪。鋼爪掌內裝有機關,可控制各爪。鋼爪尾部系有長索,與機關相連。以飛爪擊人,只要將長索一抽,鋼爪即猛然內縮,爪尖可深陷入肉,敵人萬難擺脫。清代時,山西大盜榮康以此聞名,號稱“飛爪天王”,後將此技傳給天津鏢局毛某。毛某藝成後,走鏢時竟不插鏢旗,只在鏢車上懸一飛爪。群盜一見此物,即自行退避。民國以來,武林中所用飛爪已無機關,只是固定的三爪或五爪,多用於爬越高牆。
三機射類暗器有:袖箭、彈弓、弩箭、緊背花裝弩、踏弩、雷公鑽等。
機射類暗器以袖箭最為常見。
手杖刀又名“二人奪”,杖身中空,內藏窄身長刀一把。杖柄上裝有機括,如遇人奪杖,按動機括,即可抽刀刺敵。手杖柄即為刀柄,為便於實戰,手杖刀的杖柄多為直形,而不像普通手杖那樣做成半彎形。
鐵扇的扇骨為純鋼製成,扇面為絹質,打開可作普通扇子用,合住即可劈砍點戳。手杖刀和鐵扇目前仍比較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