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網路小說那裡下載
A. 大成拳的實戰技法
大成拳自問世以來,其拳學理論、訓練 方法 自成體系。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大成拳的實戰技法。歡迎閱讀!
大成拳的實戰技法
很多人把實作斷手視為尋常之舉,更有人大談某 武術 家在打鬥中把對方的牙打掉了三五顆。其實,這在拳術層次中水平是相當低的,有功夫出拳接觸對手體重能追出的人,被擊中者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偶見雙方因瑣事在街頭發生爭斗,一方以拳掌掄擊對方頭部,對方亦不過口鼻出血而已。
能把斷手做漂亮的人太少了。有幸與高手試試,或目睹一次便會眼界大開。然而真正享有大名的武術家是絕不會輕易與人比試的。很多上了年紀的有名拳師,在年輕人找上門來要求比試時,往往以身體早不如昔,因病已退出拳界多年為借口來婉言拒絕。倘若有熟人帶著進行友好的所謂聽聽勁尚可,如果不明來意,又在眾目睽睽之下,這時的老拳師出手會使盡平生之力,為捍衛半生的榮譽,憑著豐富的 經驗 ,原地不動的三兩下發力絕對相當重,因為他在撕扯中只有兩三下的機會(這里所指的拳師,是真正掌握拳術整體性的人,那些搖頭晃腦大談拳理而從不起身小試身手的人不列於此)。另外,同名氣很大的武術家當眾比試,絕無小說中所謂聽勁一笑即分勝負或點到為止之說,當是舉手不讓步,抬腿不留情的。一日,我的一位練了近三十年八卦掌的朋友神秘地對我說:“當年我師父講,程庭華與人比武一招塌掌,打在對方肋骨上,對手當場口吐鮮血,功夫真是太深了。”我真是哭笑不得,此絕對外行杜撰,不知此友是吹捧老先生呢!還是在糟踏中國武術。像程庭華那樣的武學大師,連薌老都有“余幼年時曾與程庭華先生晤,回憶其神情,類若神龍游空,百折千回,令人難追其功勁”之感悟。何況程老先生那樣的好功夫,一旦接觸就會奪了對方的位。從沒聽誰講過薌老與人比試時給誰一記栽拳或圈錘的,如果那樣,老生先晚年絕對放不了人。拳譜曰:“所謂力者,天然漲成,其效用隨年齡疾病而增減。所稱勁者則不然,由於多年苦練而成,其效用不因年事疾病而減退。”
有相當多的人是不適合做實作斷手的,練功多年卻在打鬥中輸給常人所說的“摜打”,這是功夫練錯了,老師講得太少了。當然,精神亦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斷手中有很多常人想像不到的情況發生。有的人功夫很好,但也極有可能在徒手搏擊中遭受慘敗。
欲在實作斷手中取得勝利,先要在平時下大功夫練功,見到的手要多,才有可能在實戰中少受傷。各門派的好手(黑手)太多了,你沒有那“硬打硬進無遮攔”的功夫就先要見得多。
有的人是文字上悟了,這不是真明白,有的人是在實際打鬥中悟了。比如說讓他守住中線,他就是不注意,也明白不了。中線為人體之重心所在,技擊實作中丟掉中心,失去重心,就等於失敗。在實戰中對方被擊,鼻子出血了,下次不用說也就知道守住中線了。那就要在站樁中真正體會出自身的“中”,方才可以明白控制對方的中線。在實戰中要做到連——不間斷,爆炸無斷續,身上勁的轉換變化;嚴——間架防護,身如弓弩,蓄勢待發;准——力量變化,有準確攻擊對方之重心;重——有份量,接觸對方有身體奔里追的勁。
還要注意心理素質的強化訓練。平時練得不錯,還沒跟人家比心裡就怕了,這就已經輸了大半。功夫真正練對了,身體有連通性,有拳術的真勁,遇到對手時會很輕松,感覺對方很弱,身體同薄紙一樣,一捅就破了,根本不會構成威脅。草原上的獅子,有的睡覺時四腳朝天,天生就是吃人的,誰敢吃它呀!
大成拳實作技擊要有感皆應,頭欲撞人,手要擊人,足要踢人,步要過人,神要逼人,氣勢要襲人,手足齊動,全身一動無有不動,手、肘、肩、胯、膝,無處不貼人,整體配備,協調變化。人們見過不少練大成拳的,但真正懂拳的人太少了,真正的大成拳技擊就是直取,高水平沒有什麼路線招法形式、閃展騰挪,全看對手出勁接觸之間,撕扯變化擊出對手。下面就進一步談談實作技擊。
一、關於手不空出,力不空回
拳術接觸對手時,勁要透進去,好像自己的拳或掌是鐵,而對方是吸鐵石,我一接觸對方便貼著對方走。如果進擊時一下沒擊倒對方或被對方格擋,此時不可以抽手,撕扯上運用刁、銼、勾、叉、掙、擰、扯等身體變勁再次進去,即使回手也要抓著東西回來。倘若出拳後又迅速收回,既費體力又沒有任何意義,實與 拳擊 無異。似此徒手搏擊,再快的點擊又有何用。再者,若遇高手,出去的拳是根本抽不回來的。這只有在徒手搏鬥中真正拼過命的人才最清楚。
二、關於戴拳套與徒手
練習傳統拳術不提倡多戴拳套對抗,在樁中摸出手與身體的變勁,在推手中摸出控制撕扯變勁,戴上拳套比劃拳會很別扭,拳勁也無法發揮,戴拳套打慣了,徒手做時就沒有一兩下擊倒對手的意識。徒手比拳不可疏忽大意,頭腦和動作要清楚,很多人慾打擊前先攢勁,應該越想打越放鬆。
開始練習徒手打,可以在攻擊對手時掄身不掄胳膊,肩胯擺動,中軸不要動,身上擺,手不擺,胯奔回收,不論對手怎麼掄,你只管直步前上,半步直著走也可以,靠身上的勁走當中進攻對手。要把自身松緊配合節奏掌握好,在擊中對手時身體整個一挺,手奔外送,落在對方身上是一個節拍。
三、關於踢法
踢法進攻有很多弊病,抬腿進攻的剎那間身體重心不穩,此時就怕對方沖撞我之中線。俗話說:“抬腿半邊空,抬腿就怕虎撲子。”運用踢法時要遵循明拳暗腿的原則。上手必須控制壓迫住對方,在對整體吃勁無法變化時才能藉助敵上手之力運用踢法,此乃明拳暗腿。用腳要巧妙,拳腳穿插,對手跑時踢是最佳的時機,踢完即刻拳上去,踢完再調整進攻來不及。
另外,踢法的運用必須遵循上領下隨,下動上領的原則。發力伸腿的勁來源於全身的整體配合,光憑腿的力量,好比空中樓閣。平時可以坐著奔起踢,或單腿悠著踢,膝蓋放鬆,腳脖子挺上勁,會感覺份量極重。
四、關於“一面鼓,一面盪,周身無點不彈簧”
鼓盪是拳學中深層次的概念,很難用語言表達清楚,它是習拳者達到較高水平的一種感覺,簡單的說就是兩個“勁”的連接。兩個“勁”的連接不等於外形兩個動作的連接,內在的拳“勁”要比外形動作快得多,一個動作可以做出多個“勁”。比如外形一個崩拳,內在“勁”可以有兩個三個或更多,所謂的“挑打”、“按打”、“掛打”,指的都是接觸上“勁”的轉換,或者外形不動都可以打出幾個“勁”,兩個勁連接得非常自然順暢,可以做幾個發力,就是鼓盪,無數個“勁”的連接轉換,其實就是兩個“勁”的連接轉換,只要兩個“勁”的連接做好了,多個勁的連接也就能做好,這時就可以稱為“一面鼓,一面盪,周身無點不彈簧”。形意拳所講的起是橫,落是順,起橫不見橫,落順不見順,就是這個意思。要想體會出“鼓盪”,必須先做到全身筋骨能全天候挑撐起來,肌肉有如驚蛇之狀態,才能體會出鼓盪的感覺。
五、關於均整與“一觸即發”
均整就是把人體的各部位鍛煉成一個整體,就是把人體的頭、兩臂兩腿、軀乾等,通過科學的方法鍛煉為一個整體。
從外部看,人體是由頭和兩臂兩腿及軀干組成;從內部看,則由筋、骨、肉(肌肉)、血(氣血)組成。習練者通過站樁、摸勁、推手等方法,可以全面鍛煉筋骨氣血。只要訓練得法,久而久之,即可練出內部一體的大成拳;通過嚴格正確的樁法練習,可使人筋骨挑撐起來,肌肉有效地放鬆下來,從而使氣血灌溉人體梢節,只有氣血灌溉到梢節,方能得到全面正確有效的鍛煉。
有人認為,整體鍛煉是全身肌肉的鍛煉,把人體各部位肌肉都練到了,就稱為整體的鍛煉。這是錯誤的,不符合中國拳學思想。老祖宗們經過千百年的實踐探索, 總結 出的筋、骨、氣、血的鍛煉方法,是祖國 傳統 文化 的寶貴遺產。可以說,練習大成拳就是繼承傳統文化。
“一觸即發”是人們的一種自衛本能,當你練到筋骨可以全天候的挑撐起來,肌肉鍛煉得有如驚蛇,即具備了一觸即發的能力。這是真正的自然力,是身體各部位遇到阻力時自然發出的力。
六、關於實作中的“精神要真”
恩師選傑先生講:“只有在精神上的一往無前,沒有任何可負擔的條件下,再配以拳技和力量,方可使自身達到神勇之境也!”較技者首重精神,技擊實作都是在精神要真的基礎上來談的,沒有精神就無從談技擊。但精神不是萬能的,學拳之人萬不能覺得精神的重要而一味求“玄”論“神”而忽視實力的練習。只有精神加物質,才是完整的。薌老在拳論中講:“技擊在性命相搏,一方面言之,則為決斗,決斗則無道義。更須抱定肯、忍、狠、謹、穩、准六字訣要,且與對方抱有同死之決心。若擊之不中,自不能擊,動則便能致其死,方可擊之,其決心如此,自無不勝。”
七、關於拳術中的叫人
在推手和斷手中,可以剎那間把對手叫整叫僵,叫他動作有一定方向時正好出擊。可以說,讓對方精神、力量、體位、重心出尖和有點不平衡正在找平衡時,正是你發力的時候。如果對方已經不平衡奔前栽了,你又給擺正了,等對方擺正了你再放,兩人就頂上了,做在二上,勁沒連續性。下面介紹三種叫人法。
精神叫人。精神出尖等於叫對方精神力量有出尖。我們從開始練習大成拳就經過嚴格的含蓄鍛煉,無論精神眼光,也無論周身肌肉骨骼,都應養成一種含蓄的習慣,從而在與對方照面時,會從精神上給對手一種壓迫感,猶如獅子撲獵物前的瞬間含蓄狀態。使敵未曾與我接手,便從心理上先輸了一籌。
動作叫人。通過常年站樁、摸勁和推斷手的練習,使自身的動作非常的整合,相當的協調。使對方感覺我動作起來相當高大威猛,給對方一種壓迫感。
勁叫人。叫對方的力量有一定的方向。敵我雙方搭手接觸的一瞬間,我利用點重身松,把體重瞬間壓迫在對方身上,這時除了水平較高的對手,一般都會被整體叫僵,這便是我發力擊敵之最佳時機。
上述三種叫人之法皆是在自身具備很大功夫的人才能做得出來。
B. 求行意拳老師傳授什麼才是行意拳,希望能學習修心煅體的方法,因為本人是常夜班,想通過中國武術鍛煉身體
現在師傅不好找,您只是想鍛煉身體,學形意拳的話,去網上找張烈老師的視頻(張烈老師講武術)看看吧。張老師是民國武術大家孫存周先生的弟子,一身功夫很是了得,關於他的介紹可以在網路里搜到,我就不一一贅述了。
形意拳位列三大內家拳法之一,自有其獨到之處,其中三體式實為改造身體,錘煉精神的無上法門。村周先生的父親,武學泰斗孫祿堂老先生在教導弟子齊公博時,先叫他一連站了三年的三體式,齊公博後來功夫大成,全拜這三年的三體式功夫。三體式的具體站法,張烈老師的視頻里有詳盡的講解、演示。門外漢完全可以跟著這個練出功夫。三體式站出一定效果之後,後續的還有張老師關於崩拳等形意拳法的講解,系統而且細致。
朋友,現在武術不景氣,有真功夫的師傅真的不好找。在您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名師之前,先按著這個練吧。而且,在您練拳的過程中,會被拳師看到的,那時候也未必就不是一個拜師的機緣。至於您講到的氣息,我們是練武的,講求「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循序漸進。筋骨皮還沒有基礎,您對自己的身體的了解太少了,就是有人教您,練氣也是異常艱辛而危險的。陳式太極拳講「外三合、內三合」,也是先要達到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才能談及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這是一個理兒。練武這事,千萬不要好高騖遠。
照我說的,您可以練出功夫的。祝您習武有成。
C. 請問一部寫男主角第三世名叫洛陽會玄意拳而且還是中醫的小說叫什麼
《洛陽詞》吧
D. 《心意拳之異域稱王》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心意拳之異域稱王》網路網盤txt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26cns-qnocy33r32c_3wMA
簡介:
太極圓,八卦滑,最毒莫過心意把。心意十二把,把把要人命。看我華夏少年如何蛻變成長、練就絕世神功,伸張正義、除惡務盡、斬盡天下邪魔,弘揚武德正氣;臨危受命、潛身敵營,大敗世界高手,展我華夏神威。
E. 《形意拳傳奇》最新txt全集下載
形意拳傳奇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形意拳源於山西六合拳,關於起源各說法不一,其實在清乾隆年間戴龍邦祖師所著《心意六合拳譜》序言中就說「余嘗擬論為著,此心耿耿,易其有極,見**穆王拳譜,意即純之粹,語亦明暢。急錄之,以志余愛慕之誠…王(即岳飛)當童子之時,受業於師,名曰:『意拳』,神妙莫測,蓋以古未有之技也。王以後,金、元、明代鮮有其技…獨姬公,名際可,字隆峰。生於明末清初,為蒲東諸馮人氏。訪名師於終南山,得武穆王拳譜。後授於曹繼武先生於秋蒲先生習武十年有二,技勇方成。」這是迄今為止,關於心意六合拳起源最早的記載,因此形意拳後人均以此為據。
其實北宋名將岳飛創形意的可能性不大,而姬龍峰祖師根據岳飛所留拳譜與槍譜而創心意六合拳的可能性反而倒大。
岳飛字鵬舉,北宋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菜園鎮程崗村)人,憑超絕的槍術威震番邦,為南宋「中興四將」。
而傳岳飛武藝者為周侗,周侗為陝西華州潼關人,人稱「陝西大俠鐵臂膀周……
需要別的再問
F. 淺談意拳訓練中意念的作用及其機理
劉為立
意拳之所以稱之為「意拳」,是因為意念活動在其練功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許多愛好者覺得意拳越學越難,也是因為不能很好地掌握意念活動在其練功中的運用;有些授拳者,也覺得許多東西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從而給意拳的教學造成很大的障礙,給意拳——這朵祖國武林中的奇花的普及與繁榮帶來一定的困難。
筆者早年師從當代意拳名師林肇侖先生學習意拳,多年的練功頗有些許心得。草擬拙文試圖談談意念在站樁、試力、發力訓練中所起的作用。至於各種功法中具體的意念活動,各種意拳書籍中均有闡述,在此不作討論。
由於本人功力及悟性均有限,文中所述難免掛一漏萬,甚至有錯誤之處,望同道高明之士批評指正。
站樁
「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樁起」。王薌齋老先生早就強調站樁是意拳訓練最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意拳的主要訓練手段之一。不同姿勢的樁法訓練,旨在培養肌體在不同姿勢狀態下均整得力的能力(即肌體各部位前後、左右、上下都能使得上勁的「渾圓狀態」)。為下一步的試力訓練打下基礎。所選的樁式一般都是技擊中經常會出現的動作間架(或是養生樁的「因病設式」)。
站樁的初級階段以放鬆意念為主,要求肌體各大小肌群協調活動,用最低的消耗、最小的肌肉收縮,來克服地心引力,維持基本姿勢。在維持基本姿勢不變的前提下,可以說越松越好,即「松而不懈」。只有在充分放鬆,肌體沒有任何部位感覺吃力的情況下,才不致出現心跳加速及憋氣現象,也只有在充分放鬆的條件下,局部肌肉才不致僵滯,才能更精細地體驗各肌群是否均整得力,才能做到「內虛靈」,在與人搭手時才能更准確地判斷對方力量的大小及方向,才能為需要的「緊」創造條件。從某種意義上看,松與緊是成正比例的,有什麼程度的松,就會有什麼程度的緊,只有努力做到「極松」,才能做到在實際運用中瞬間的「極緊」。
然而,機體在維持一定姿勢下,能夠輕松舒適而不僵緊吃力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 首先,精神上必須松。要意念集中,神情專注,心無雜念,如晴空萬里一塵不染,纖毫不加。
2.骨骼間架支撐必須合理,大小關節都處於最佳角度。即全身大小關節「似曲非曲」。
3.機體個大小肌群必須高度協調,每塊肌肉、肌纖維只能用維持姿勢所需的最小收縮力量,不許有絲毫的「剩餘力量」。
在機體能夠充分放鬆後,應立即調動意念活動,體驗整體均整得力的渾圓狀態,假想自身猶如參天大樹,雲霧大氣均以我為中心,並與我身發放之能量相融合產生阻力。西方心理學者稱之為「感覺能量場練習」,用以訓練運動員「內心世界」,以在嘈雜喧鬧的場合控制自己的情緒。而意拳中的這種意念訓練旨在培養忘我無懼的鬥志,在與敵格鬥中,如入無人之鏡,保持心理上的穩定,充分發揮技擊潛能。
當機體有了渾圓得力的體驗及大氣阻力感後,應進一步調整意念,將這種體驗逐步引向肌群的松緊轉化,即松而不懈——均整得力——緊(整體舒適得力之緊,「緊而不僵」),從而培養出拳術上所需要的「渾圓力」——拳勁。如站樁中運用的抱樹意念,設想身體手臂內側、胸腹及下肢內側自然舒適、恰倒好處地合抱一棵參天大樹,並用意念將此樹往後拉、往前推、往上提、往下壓,往外扒開、往裡扣合等,外形雖未動,但在意念中要設想大樹隨我之意微微顫動,此時體內會產生出激烈的運動與變化。心理學上稱之為「觀念運動性動作」,它是肌肉在一定的運動表象下引起的萌芽性運動。它們是看不見的,但能夠用專門的儀器加以測定。當我們想像應如何完成某種運動時,便在大腦兩半球皮層運動中樞,產生導致微弱運動的神經興奮。已經證明,運動表象能在肌肉里引起動作電流或生物電流。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請一提琴家做演奏的想像,用意念想像自己正在演奏小提琴,同時記錄他手臂上的電流。結果發現有關肌肉的電流顯著增加。此即王老先生所說「靜中求動」、「微動中求速動」。
如此長期用功訓練,可提高中樞神經系統對隨意肌的支配能力,加快神經沖動的傳遞速度,縮短肌肉鬆——緊轉換的時間,為以後的發力訓練打好基礎。
松和緊,既是矛盾的,又是辨證的。松是為了緊,是緊的基礎,沒有松就沒有緊;而緊對松又有反作用,某些細微處合理的緊,又是整體松所必不可少的條件(這一點在站樁過程中自可體會得到)。且意拳訓練的高級階段,要求「根節」松,「稍節」緊,即肩背、腰跨根節部位要松,而手、足稍節處要緊,以滿足技擊運用之需要。當然,要做到這一步不是一日之功,非得花一番苦功才行。
由此可見,站樁中「 松」的意念極其重要,機體良能的改造、建立,盡在一個「松」字之中,即使以後的「緊」,也是由「松」轉化而來,機體內許多微妙的感覺及變化,都是在「松」中得到體會。所以王老先生說「力由站樁而得」「不用力乃得力之由」。
試力
試力是機體為了掌握由站樁獲得的「渾圓力」的運用而進行的一項訓練,王先生早就說過「力由試而知,更由知而得其所以用。」
站樁是在外形靜止不動中去培養「渾圓力」,而試力則是在動作中去體驗「渾圓力」,是站樁訓練的空間延伸。從某種意義上說,試力是由無數個站樁順連而成,如果把試力看作是錄象帶,那麼將它的每一瞬間切成無數片段,即成為無數個樁法的圖片。
試力是機體意念轉化的直接表現,在訓練中分三個階段:
1.用意不用力。
試力訓練是為了掌握「渾圓力」的運用,這就要求我們改變日常生活中的用力所形成的習慣,對於初學者來說,要改變長期生活中所形成的習慣用力條件反射弧是非常不易的,所以只能通過一定的意念誘導,在高級神經中樞的支配下,重新建立合乎拳學要求的用力反射弧。此時用的「意」是求得身體所有大小關節、肌肉能夠均整得力的意念活動,它不允許哪怕是一小塊局部肌肉的單獨用力,所以不會出現僵滯現象,即「用意則靈」。
在此階段,如果片面追求力量的增長而憋氣努力,必然是肢體習慣用力的重復,機體大塊的肌肉必然僵緊,並相互拮抗,必然出現「用力則滯」的現象,反致影響自體力量向外發放,背離拳學原則。
2. 意到力到。
通過一段時間「用意不用力」的試力訓練,機體逐漸建立起合乎拳術要求的整體用力反射弧,即所謂「上動下自隨,下動上自領」、「一動無不動」的運動狀態。
此時可在緩慢的動作中體驗到周身均整得力,渾然一體。到此階段即可通過一定的意念假借 來調配周身肌肉協調「用力」,體會自身與身外之物聯系加強,阻力感逐漸增加。由於此時機體已體會到均整得力的矛盾感覺,高級神經中樞已經能自如地支配機體個大小肌群合理用力,故練拳者渾圓力——「拳勁」會與日俱增,而決不會出現僵滯現象。
3. 意力不分。
試力訓練精熟後,整體用力反射弧不斷鞏固,到此階段,機體已完全擺脫了往日習慣用力的束縛,一舉手、一投足,只要意念一動,其力也應感而發,即「意即力也」,到此才具備技擊資本。
發力
發力,是將站樁、試力訓練獲得的拳勁發放出去,並施以有效打擊的訓練。長期艱苦的站樁、試力訓練,都是為發力訓練服務的。發力是將站樁中獲得的拳勁,在試力過程的突然中斷時所迸發出強大的整體矛盾力量。發力是機體松緊轉化的瞬間體現,它要求發力前全身心放鬆,發力時精神激發、意念遠放,筋肉鼓盪,瞬間一緊。
發力是在站樁、試力有了相當基礎之後的一項訓練,之所以將它放在站樁、試力之後練習,是因為機體通過較長時間的站樁、試力訓練後,擺脫了習慣用力的束縛,建立、鞏固一整套新型的符合拳學要求的用力條件反射弧,只有此時才能通過意念調動周身肌肉協調一致地在瞬間爆發出強大的整體力。
心理學告訴我們,條件反射的形成和鞏固是一切熟練的基礎。神經通路的拓通即通過動作的重復而鞏固,這導致興奮過程在一定神經結構中精確定位:分化性抑制使興奮過程高度集中,於是,能順利地由拓通的通道,從一個系統轉向另一個系統的條件反射聯系系統形成起來,從而縮短了反應時間。
形成了的神經系統反射機制,引起完成動作過程的系列變化:
第一、由於熟練的形成,大大減縮了完成動作的時間。這是意拳能發出極強爆發力的心理學、生理學基礎,因為在作用力距離不變的情況下,作用力與作用時間的平方成反比,也就是說,作用力時間越短,其作用力越大。
第二、消除多餘的動作,動作的緊張程度適應於活動的任務。
由於消除了多餘的動作,意拳訓練有素者在與人交手中,往往能後發先至,出奇制勝。意拳要求肌肉鬆緊高度協調,不論在推手或散手中,都能該松則松,該緊則緊,所以能制人而不制於人。
第三、個別獨立的動作結合為統一的動作。
意拳追求的是整體協調,發出的力是整體力,非局部片面之力。
心理學知識還告訴我們,已經成的運動性熟練能改造活動結構。監督動作執行的各感覺系統的相互關系會發生變化。熟練形成之前,對原動作的正確性和精確性是有視覺主導下視覺和運動分析器的協同活動來監督的,當運動性熟練鞏固時,對運動的視覺監督要求大為減少,形成了獨立監督運動精確的運覺(運動感覺)機制。
熟練的特點是它的自動化。已形成的熟練,在執行時不要求意識的監督。這一點正如王老先生所說「不期然而然,真知至而至」的意拳高級境界。
關於試聲主要是補發力的不足,摩擦步即下肢試力,推手從某種程度上說相當於雙人試力,散手實乃意拳各種訓練的綜合運用,其意念活動雖不盡相同(包括神意活動),但原則上是一致的,故在此不作多述。
總之,意拳的核心在「意」,也在於「意」與「力」的轉換,可以說意拳的核心問題,是通過一定的意念活動,來培養機體合理的用力習慣。意是手段,力是目的,一旦獲得了「力」這個目的,「意」也就失去其重要了。即王老先生所說「拳無拳,意無意,無拳無意是真意。」
可見意拳始於意,但最終不能拘於意,學者不可不察。
(這是筆者早年的一篇習拳心得。在某意拳網站點擊率數萬。網路上流傳頗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