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武俠小說太假了
1. 金庸寫的那些武俠小說是真的還是假的啊
金庸是在盡量符合歷史的情況下,想像出來的。
其中有一短篇《越女劍》最符合歷史
2. 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是不是扯淡
寫小說不都是在扯淡嗎?故事都是人編的,只要大家喜歡,它的存在就是有意義的。
3. 金庸的武俠小說,都是些胡編亂造,怎麼還有那麼多人喜歡看啊
文學都是源於生活、卻不同於生活的
就像現實生活的倒影,往往喜歡小說的人,看的不是小說的故事本身,還有小說里所表達的精神與思想。
金庸的武俠小說里包含了中國傳統的仁、義、禮、智、信的精神,而這卻是我們這個社會所欠缺的,我想這大概是大家喜歡金庸的武俠小說的原因吧
另外:金庸的武俠小說里的內容可不是胡編亂造,一個招式、一個葯方、甚至大部分的人物都是有據可查的
4. 金庸寫的那些武俠小說都是幻想的嗎
大部分都是,但有些不是。比如說《射鵰英雄傳》中的桃花島是寫的舟山群島中的桃花島望採納 謝謝
5. 金庸的武俠小說的功夫都是真的嗎
有真有假,我原來看小說的時候知道些降龍十八掌的名字,後來偶爾看了本周易,看到了降龍十八掌的名字,就知道那些名字的由來了,像亢龍有悔、見龍在淵,飛龍在天我都看到了,在周易的乾卦中,是卦名,其他的一些應該是金庸自創的。當然也有真的 。像少林的好些都是真的,那些什麼武學要領,像含胸拔背,……都是我們傳統武學中的基本的要領,不過小說都寫得很誇張,不管是輕功什麼的,還是武功的威力,都很大的程度的誇張。要不然這武俠小說會失去很多味道。
6. 你認為金庸小說一定程度上誤導了年輕人嗎
個人認為,金庸小說不僅沒有誤導年輕人,反而對年輕人起到了激勵的作用。
金庸本命查良鏞,金老先生在長達十七年的時間里,寫出了十五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這十五部小說可以用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兩句話來形容。其中的雪是雪山飛狐、天是天龍八部、射是射鵰英雄傳、神俠是神鵰俠侶等。有人說金庸所著的武俠小說只是通俗讀物,上不了正式檯面,而且書中打打殺殺的場面,有和諧社會的價值觀相違背,易教壞年輕人,甚至是誤導了年輕人。也有人說金庸的武俠小說,不管是藝術水平、故事情節,還是書中包含的人生哲理,都是能夠進入文學界的,在某種上激勵了年輕人。
有人說書中會有殺人的場面,只要有壞人就是對年輕人不好的,會讓年輕人爭相模仿。但你要相信這樣的一句話,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所以,從以上事例已經得出一個結論,金庸小說是激勵了年輕人的。
7. 金庸小說寫的那麼生動傳神,是否有真實性在裡面
小說中具有一定的歷史背景,但其中有虛構出來的成分。
金庸的武俠小說,除了少數作品有意將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模糊處理之外(如《笑傲江湖》),絕大部分的作品都交待了明晰的歷史背景,將虛構的傳奇巧妙地糅合進真實的歷史場景中。
金庸小說里時常有歷史人物跑進來客串,光是皇帝就有成吉思汗、忽必烈、康熙、乾隆等一大堆;主角也時常參與歷史重大事件,比如蒙古統一、南下征宋,李自成進京,康熙平三藩等等。
但書中所涉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基本都只是套了「歷史」的外衣,裡面則根據劇情需要做了大量修改。理由很簡單: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沖突的戲劇化。
因為真實世界裡極少有憑著個人武力改變歷史進程的事件,這與武俠中的一騎當千完全相反。所以必須要對史實進行刪改,甚至只借個名字進行原創,才能寫出引人入勝的小說。
(7)金庸的武俠小說太假了擴展閱讀:
《鹿鼎記》是金庸最後一部長篇,也是與歷史人物結合最多的一篇,幾乎將半個康熙朝的大事都卷了進去。所涉及的不僅有清廷、天地會、台灣、三藩、西藏、蒙古,甚至還有海外的俄羅斯。主角韋小寶穿插其中,時而插科打諢時而驚心動魄,引人入勝,不忍釋卷。
全書的引子是《明史》一案,吳之榮告發、鰲拜下令嚴查、江南無數讀書人慘遭牽連,乃是清初最著名的文字獄。而通過顧炎武、黃宗羲、呂留良三位大儒的口述,引出了兩個人,一個是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另一個是大力將軍吳六奇。
吳六奇淪落街頭時曾受名士查繼佐(字伊璜)之恩,日後發達並身居高官,又在《明史》案中救了查繼佐。這段令人津津樂道的傳奇並不是金庸原創,早在蒲松齡《聊齋志異》中就已記述過(不過名字叫做「吳六一」),而查繼佐是金庸祖上先輩。引入這個故事一是為了增加劇情的趣味性,二也是為紀念先人。
不過,歷史上的吳六奇除了救人報恩一事之外,並不算多麼正義的人物,主要原因是他身為明朝總兵卻率部降清,並在清朝身居要職。而故事中的吳六奇是個慷慨豪邁的奇男子,暗地裡反清復明,結交仁人志士,還做了天地會紅旗香主,只可惜最後身遭暗害。
而那個告密小人吳之榮,史載他死於瘧疾。書中安排韋小寶帶他去莊家靈堂後活活嚇死
8. 金庸系列中,有什麼特別不科學的情節你認為這是敗筆嗎
如果是武功招式,內功心法上面的不科學就不要說了,因為武俠小說本來展現的就是光怪陸離的俠客世界,沒有了這些也就不是武俠小說了,應當說武俠小說的魅力也在於此。金庸先生是武俠小說世界不可逾越的高峰,他的作品精彩紛呈情節引人入勝,但是不可避免的仍然有些情節上的安排讓人捉摸不透,特別是新修版本。
第一個我覺得很難理解的情節,在各個版本里一直存在,那就是左冷禪修煉假辟邪劍譜。左冷禪武功卓絕,心思深沉,為了對付任我行吸星大法,他可以專門修煉寒冰真氣,為了謀求武林霸主地位,他不惜讓自己弟子卧底華山派。按理來說,如此人物應該格外的小心謹慎,對武功也會有很深的理解和認知,為何真假辟邪劍譜都不認識呢。
當時岳不群得到辟邪劍譜,他知道勞德諾是左冷禪派來的卧底,故意把辟邪劍譜泄露出去,可是只有招式,關鍵的自宮條件和正確的心法都沒有。辟邪劍譜劍招普通,關鍵是一個快字,而相練得特別快,必須要自宮並且有心法,不然這辟邪劍譜就只是二三流的劍招,根本拿不上檯面。左冷禪武功那麼高,為人又如此精明,他練過之後,怎麼可能發現不了劍法的問題呢,失去了快這個精髓的辟邪劍法連嵩山派劍法都頗有不如,任何一個高手都能看得出來的問題怎麼左冷禪就視而不見呢,他怎麼就想不到可能是岳不群故意設計他呢?左冷禪不僅練了,還在最關鍵的比武時刻使了出來,碰上岳不群貨真價實的辟邪劍法,一下子一敗塗地。左冷禪武功本來遠較岳不群高,就算岳不群修煉辟邪劍譜以後武功大進,如果左冷禪使用自己擅長的武功,未必就一定會輸。如此精明強乾的左冷禪卻犯了如此低級錯誤,難道是大腦階段性短路了。
9. 金庸把射鵰中的楊過對小龍女的感情寫的有點太假了,感覺古今就是書中一人吧
神鵰俠侶體現的一些矛盾與聯系的哲學意義
矛盾相反相成,矛盾就是獨立統一。不少人看問題只看到矛盾的對立面而看不到矛盾的統一面。《神鵰俠侶》作為金庸得意之作,其蘊涵相當豐富的哲學意義。矛盾就是其中一方面,矛盾具有普遍性,處處有矛盾時事有矛盾。
一、 動與靜
動與靜分別是代表楊過跟小龍女的性格特徵。楊過動如脫兔,小龍女靜如止水。小龍女一直在安靜的古墓里呆著,好動的楊過進入古墓之後就打破了小龍女內心的寧靜。真正的讓人感覺的靜並不是指一點聲音也沒有。靜或一根綉花針掉在地上都能聽得到,或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小龍女是長期在死寂的古墓生活的,古墓這個特殊的環境與外界隔絕,就造就了小龍女獨特的心理。楊過為小龍女帶來了動的同時又給她帶來了靜。沒有動哪有靜?古墓的特殊環境就必須具體分析,古墓里的靜必須以動來突出彰顯。要理解古墓的靜理解小龍女的感受,就必須從小龍女自身感受出發。小龍女感受的古墓的靜必然是由楊過的動帶來的。其實這個問題不妨從解釋什麼叫靜來說明。不動就是靜,因此楊過一動,小龍女就能感受他動之前是靜動之後也是靜。後來小龍女出古墓後對人間喧鬧的動態世界感到害怕,跟楊過成親之後回到古墓卻對那陰沉沉的死寂感到恐懼。動過了不好,靜過了也不好。歸隱田園遠離塵世喧嘩,遠離古墓死寂才是他們最終選擇。
二、冷與熱
小龍女是冰,楊過是火。小龍女的冷是心無雜念,靈台明凈,少受物羈。修道之人就是要返樸歸真,他們大多是心裡有了功利之類的雜念衍生七情六慾後為了屏除七情六慾而進行修道。小龍女的冷可以說就是「無」,事實上凡人經過塵世的洗禮都會變成「有」,從無到有容易,從有到無卻非常困難了。當小龍女出場之時,全真教的道士們都被她的冰冷所震懾。他們面臨的對手是心無雜念的,能100%集中精神跟你戰斗。這樣的對手真的是非常可怕。修道之人的修煉很難達到小龍女那個心內無物的境界。這就是本來面目的小龍女,自從楊過進入古墓之後,小龍女從無情到有情轉變。
從心內無物到心中只有楊過的變化。無就是冷,有就是熱。楊過絕對是不會喜歡一個冰冷無情的小龍女。他讓小龍女學會了笑,小龍女礙於師尊的架子一笑忙收斂笑容。小龍女的歡笑愉悅是熱,小龍女的「秀眉微蹙」「輕嗔薄怒」同樣也是熱。是楊過讓小龍女懂得了感受喜怒哀樂。在古墓裡面,小龍女的喜悅大樂因為師尊的架子被壓抑起來。可是小龍女的輕嗔薄怒真教他為之粉身碎骨也甘心情願。因為這是小龍女甚至無察覺的性情自然流露。金庸一方面寫楊過在古墓對小龍女是十分敬重的,而另一方面卻寫小龍女對楊過「秀眉微蹙」「輕嗔薄怒」,好像讓人覺得不合理。其實從矛盾角度看,沒有不敬重,又哪來敬重呢?楊過對小龍女的不敬重是他對於小龍女感情變化發展的標志。楊過開始不待小龍女是嚴肅的師父,而是一個親愛的姐姐甚至是需要自己保護的妹妹。在這樣的轉變面前,楊過的好動頑童本色就釋放出來,造成了小龍女的「秀眉微蹙」「輕嗔薄怒」。如果楊過對小龍女一直都是那麼敬重老實的話,那小龍女失身之時又怎麼會誤會是楊過呢?必然是楊過從敬重到親近到不敬重到小龍女的「秀眉微蹙」「輕嗔薄怒」再到楊過的敬重,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說明楊過是火,楊過只有親近了小龍女才能融化她。小龍女是冰是被楊過融化的水,水的溫柔水的明透無瑕足以讓楊過一生迷戀專一痴情。
三、生與死
楊過是對生命是非常珍惜重視的,兩次在生命遇到威脅的時候使出蛤蟆功自衛。剛進古墓的時候面對小龍女淡然談生論死,楊過表現出本能的恐懼。小龍女愛上楊過之前,生命對她是無意義的,既然一輩子都要呆在古墓早點死晚點死又有什麼區別呢?兩人在生死觀方面是存在巨大差異的。當他們出了絕情谷,陷入了熱戀時期,恰逢楊過只有十八天好活了。此時的小龍女淚如泉涌抽抽噎噎的哭道:「過兒,你……你……咱們只有十八天,那怎幺夠啊?我要你永遠這幺待我,要一百年,千年,萬年……」楊過成了小龍女生命的意義,有楊過存在小龍女無限珍惜自己的生命。如果楊過不存在了,小龍女也不會苟活在世上。當他們成親之後,回到古墓之中,那陰沉沉的古墓從來沒有那樣讓人覺得不適應。當他們再次來到絕情谷的時候楊過還有葯可治,而小龍女無葯可治。楊過為了小龍女而把半枚絕情丹拋下深谷。他們倆必須同時救活,否則死了一個,兩個都不能活下去。小龍女聽說黃泉路上有個孟婆,喝了她的湯,陽世的事情都忘了,小龍女又怎能忘掉楊過呢!幽冥之事,究屬渺茫,能夠不死,總是不死的好。死亡意味著黑暗孤寂。小龍女不願意楊過在黑暗之中漂泊,在陽光明媚下,在花香遍野如此美景之中,帶著美好時光無限依戀小龍女做出了一個決定,編造一個謊言,讓楊過活下去。死去元知萬事空,能夠不死,總是不死的好。這讓小龍女產生了強烈的求生欲不過這一切都是為了楊過的。神鵰俠侶其中一個主題句是「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情到極處能夠推動生死這一對矛盾各自向對方轉移,生能變死,死能變生。
聯系,哲學上,聯系是普遍的,聯系是有條件的。哲學上聯系有時候就是人們常說的緣分。
楊過的倔強不屈服的個性讓他先出桃花島再反出全真教,最後進入古墓,遇到改變自己一生命運的小龍女。這就是聯系,有因必有果,這也就是佛家說的緣分。由於內部性格矛盾和外部際遇矛盾的共同作用下,小龍女跟楊過前後經歷了四次離別,都是緣分讓他們重新聚會的。
第一次因為誤會而別離,楊過一直在找尋小龍女,而這一次卻是小龍女找到了他。小龍女素知楊過愛熱鬧,當聽到大勝關郭靖黃蓉召開英雄大會,想到楊過怎能不會去湊熱鬧?果然,小龍女就在那找到楊過。自從分別之後他們的感情進一步加深了。
第二次楊過追隨抓走老頑童的絕情谷弟子而在絕情谷再一次找到了小龍女,可是小龍女卻不認他。楊過在絕情谷重現兩人在古墓里的開心快活情景,終於讓小龍女重新認回了他。
第三次小龍女因為知道了被姦汙的真相後離開了楊過回到了終南山活死人墓,而楊過被砍斷了右臂身受重傷在神鵰谷練就了一身高強武功。他們的離別是伴隨著身心巨大傷害的痛苦。他們的重逢得益於他們共同的聯系——古墓。古墓是他們定情的地方,在他們心裏面是不可磨滅的記憶。是古墓把他們再一次聯系在一起。
第四次,這一次的聯系是命運的聯系是上天的眷顧。無葯可治的小龍女跳進了絕情谷底後居然奇跡般活下來,而且身上的劇毒也驅除掉了。十六年後,深情的楊過在等不到小龍女的到來跳到了絕情谷底終於找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妻子小龍女。小龍女身子好了以後本來想尋找楊過的,可是四周光溜溜的石壁阻隔了兩人的聯系,而數千隻帶著簡訊的玉蜂飛出去卻沒有引起楊過注意,聯系就是這樣被阻隔了。終於是約期把他們聯系在一起,就是那個十六年漫長的約期。
此外,思念也是一種聯系。蘇東坡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就是一種聯系。出了古墓後,無論哪裡都有太陽有月亮有山有樹有花有草.....小龍女跟楊過之間沒有信物,他們也就只能是觸景生情。離別的小龍女看到樹看到花看到太陽看到月亮看到一隻小鳥.....都會引起對楊過的思念。這種思念就是天長地久的思念。
矛盾的存在讓情節得以存在,矛盾的發展讓情節得以發展。而聯系是促進矛盾的發展解決,等這些矛盾都解決了,故事也就結束了。神鵰俠侶的故事也不例外。無論性格矛盾也好,命運矛盾也好,內部矛盾也好,外部矛盾也好,等這些矛盾都解決了,也就神鵰俠侶絕跡江湖了。
我曾經寫過兩篇文章談過關於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情,請參考:
http://post..com/f?kz=182054201
http://post..com/f?kz=166116576
10. 為什麼很多人認為金庸小說並不好看
新版的金庸小說在內容上做了一些刪減變化,所以新版的金庸小說不如舊版的好看。金庸老先生的作品可以說陪伴我們八零年代的孩子走過了前半生,我們在年輕的時候,許多人都看過金庸老先生的小說,尤其是《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神鵰俠侶》等眾多的影視節目也都是金庸老先生的小說作品翻拍而成的,他在我們80後的心中是一部經典的作品。
所以在小說的更改上,新修版不如三聯版的好看。不管是新修版還是老版,他帶給我們的都是歷史故事,我們從中能看到當時的歷史情景,能反映出當時的社會背景也能給我們平凡的生活帶來一些樂趣。金庸老先生他的思想品味可以說影響了我們一代人的思想,我們後人對於金庸老先生的作品進行了修訂,也是一個時代變遷所需要的,各有各的好處,各有各的優點,所以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愛好,一些人的看法也並不代表全部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