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里的儒家武學
1. 求所有武俠小說中比較有名的武功,煉體的,外功,內功,招式都可以,謝謝了,寫小說
煉體:金鍾罩 鐵布衫 內功:天魔大法 紫氣東來(或者紫霞神功)九轉幽冥大法
劍法:
1.六脈神劍 2.獨孤九劍劍魔獨孤求敗的絕學 3.太極劍 4.辟邪劍法葵花寶典 5.追魂奪命劍 6.達摩劍法 7.韋陀伏魔劍 8.段家劍法 9.玉女素心劍法 10.玉女劍法 11.全真劍法全真教武學,古樸拙重
12.玄鐵劍法 13.神門十三劍武當派武學 14.迅雷劍 15.繞指柔劍武當派絕學,陰柔奇幻 16.落英劍法桃花島武學,點點落英,變幻無方,由落英神劍掌化出
17.兩儀劍法武當派武學 18.金蛇劍法金蛇郎君夏雪宜之絕學,詭奇狠辣,難躲難防
19.兩儀劍法仙都派武學,黃木道人所創,兩人同使,劍分陰陽
20.華山劍法袁承志所學,正大光明,博大精深
21.松風劍法青城派絕學,如松之勁,如風之迅
22.泰山十八盤泰山派絕學,由泰山石階化出,威嚴厚重
23.玉蕭劍法桃花島絕學,有飄逸出塵之姿
24.狂風快劍華山劍宗封不平所創,一百零八式如狂風暴雨
25.伏魔劍五台山清涼寺武學
26.正兩儀劍法昆侖派絕學,與華山派反兩儀刀法合壁威力更增
27.回風落雁劍法衡山派武學,一劍落九雁,威力無窮
28.柔雲劍術武當派武學,陸菲青之絕學,綿綿不息
29.百變千幻雲霧十三式衡山派絕學,千變萬化,眩人耳目
30.玉女劍十九式華山派武學,唯女子能使,變化多端
31.點蒼劍法武林四大劍派點蒼派之絕學
32.芙蓉劍法衡山派武學,五大劍法之一
33.紫蓋劍法衡山派武學,五大劍法之一
34.石廩劍法衡山派武學,五大劍法之一
35.天柱劍法衡山派武學,五大劍法之一
36.祝融劍法衡山派武學,五大劍法之一
37.衡山五神劍衡山派絕學,一劍包一路,威力無窮
38.岱宗如何泰山派絕招,難學無比,威力無窮
39.五大夫劍泰山派武學,由五大夫松化出
40~56.嵩山劍法快慢十路劍法,妙招紛著,層出不窮
劍法
57.上清劍仙都派武學
58.沖靈劍法令狐沖和岳靈珊合創,不值一提
59.太岳三青峰岳不群所創,一劍強似一劍
60.周公劍一字慧劍門之絕藝,卓不凡劈桌時所使
61.無量劍法雲南無量劍派之武學
62.苗家劍法打遍天下無敵手金面佛苗人鳳之絕學,招式嚴謹
63.連城劍法藏於連城訣之劍法,號稱天下無敵
64.雪山劍法雪山派絕學,十二招,變化多端
65.唐詩劍法一招一詩句,萬震山、言達平、戚長發所使
66.八仙劍法廣西梧州八仙派之絕學,袁紫衣曾使
67.祁家劍大內侍衛聶鉞之武學
68.越女劍法阿青所創,江南怪韓小瑩之武學,輕靈精妙
69.同歸劍法全真教武學,為抵禦歐陽鋒所創
70.陰陽倒亂刃法公孫止之絕學,劍似刀,刀似劍,惑人耳目
71.三分劍術天山雙鷹之絕學,迅快無比
72.羅漢劍法少林十二絕技之一
73.無雙無對,寧氏一劍寧中則所創,凌厲無比
74.沐家劍雲南沐王府之武學,流傳甚廣
75.恆山劍法恆山派絕學,防守嚴密,破綻甚少
76.上清劍法上清觀之武學
77.哀牢山三十六劍朱子柳和郭靖交手時所使,劍法凌厲號稱天下第一
78.雷震劍法石樑派武學,青青與西洋劍士交手時所使
79.四言詩劍楊過與公孫止交手時臨時創制
80.天龍門的劍法
81.三才劍湯沛所使之武學。
82.潑墨披麻劍法丹青生之武學,曾與令狐沖對敵。
83.萬花劍法恆山派武學,定靜師太對付日月神教所使。
84.淑女劍法華山派武學,寧中則曾使。
85.慕容氏家傳劍法慕容復在少室山上為擋段譽之六脈神劍而使。
86.柳絮劍法慕容復在姑蘇曼陀山莊對付段譽時使之。
87.養吾劍
88.希夷劍
89.一字電劍梅庄丁堅的劍法
90.弦無形劍梅庄黃鍾公的劍法
91.吳鉤霜雪明俠客行之劍法。
92.十步殺一人俠客行之劍法。
93.脫劍膝前橫俠客行之劍法。
94.救趙揮金錘俠客行之劍法。
95.滅劍
96.絕劍
97.梅家劍法
98.雨打飛花劍法昆侖弟子向殷素素炫耀之武功
99.奪命連環三仙劍岳不群在少林中使劍宗絕招
100.天地同壽
招式有: 見龍在田 飛龍在天 亢龍有悔 利涉大川 魚躍於淵 羝羊觸潘 損則有孚 屢霜冰至 潛龍勿用
時乘六龍 神龍擺尾 或躍在淵 突如其來 雙龍取水 鴻漸於陸 震驚百里 龍戰於野 落英神劍掌 旋風掃葉腿 碧波掌 玉蕭劍法 彈指神通 靈鰲步 蘭花拂穴手 劈空掌 三十六手回風落雁劍 百幻千變衡山雲霧十三式 泉鳴芙蓉 鶴翔紫蓋
石檁書聲 天柱雲氣 雁回祝融 衡山五神劍
2. 金庸武俠小說里佛家武功和道家武功有什麼區別啊真氣內力有啥聯系
佛家的功夫是由外而內,就是入門先練拳腳功夫,有基礎了才開始練內功,而且72絕技都各自配合的內功,這個在天龍八部里說明過;
道家以練氣為主,由內而外,先練內功,內功強了,普通的招式也能發揮出巨大的威力,可以參考天龍八部里虛竹在少林寺用羅漢拳的一招黑虎掏心逼的鳩摩智無發近身;在射鵰中,馬珏在蒙古教郭靖內功那一段,都是能很好體現道家的武學宗旨的。
真氣我覺得應該是精氣、精力,內力越深厚,真氣越充盈。
3. 武俠小說中經常有從佛教、道教中領悟武功,有沒有從儒家悟道武功的
一般是沒有的
只有一些武俠小說會通過武功或大俠的形象
來說明一些儒家的思想
儒家多是做人,處事等學說
不太可能用於武功
4. 請盤點一下金庸、古龍、梁羽生、黃易四大小說名家所著的武俠小說中的武學!
天山折梅手
逍遙派高手天山童佬的絕學,虛竹和尚曾賴以成名天山折梅手共包括三路掌法,三路擒拿法,一共六路武功,天下任何招數武功,都能自行化在這『六路折梅手』之中 。
這「天山折梅手」雖然只有六路,但包含了逍遙派武學的精義,掌法和擒拿手之中,含蘊有劍法、刀法、鞭法、槍法、抓法、斧法等等諸般兵刃的絕招,變法繁復,「天山折梅手」是永遠學不全的,將來使用者內功越高,見識越多,天下任何招數武功,都能自行化在這六路「折梅手」之中。天山折梅手的口訣非常拗口,每一路的口訣都是七個字一句,共有十二句,八十四個字。這八十四字甚是拗口,接連七個平聲字後,跟著是七個仄聲字,音韻全然不調,倒如急口令相似。背誦之時又要在奔跑之一個,更是困難。原來這首歌訣的字句與聲韻呼吸之理全然相反,平心靜氣的念誦已是不易出口,奔跑之際,更加難以出
聲,念誦這套歌訣,其實是調勻真氣的法門
六脈神劍
右手大拇指—太陰—肺 經—少商劍。 特點:劍路雄勁,頗有石破天驚,風雨大至之勢。
右手食 指—太陽—小腸經—商陽劍。 特點:巧妙靈活,難以捉摸。
右手中 指—陽明—胃 經—中沖劍。 特點:大開大闔,氣勢雄邁。
右手無名指—少陽—三焦經—關沖劍。 特點:以拙滯古樸取勝。
右手小 指—少陰—心 經—少沖劍。 特點:輕靈迅速。
左手小 指—厥陰—心包經—少澤劍。 特點:忽來忽去,變化精微。
乾坤大挪移
龍象成就
十訣劍氣
逍遙乾坤
吸勁神魔
橫空挪移
乾坤歸一
獨孤九劍
破劍式: 用以破解普天下各門各派的劍法.破劍式雖只一式,但其中於天下各門各派劍法要義兼收並蓄,雖說「無招」,卻是以普天下劍法之招數為根基。
破刀式" 用以破解單刀、雙刀、柳葉刀、鬼頭刀、大砍刀、斬馬刀種種 刀法。這第三招『破刀式』講究以輕御重,以快制慢。
破槍式: 包括破解長槍,大戟、蛇矛、齊眉棍、狼牙棒、白蠟桿、禪杖、方便鏟種種長兵刃之法。
破鞭式:破解解鋼鞭、點穴橛、拐子、峨眉刺、匕首、斧、
鐵牌、八角槌、鐵椎等等短兵刃
破索式:破解長索、短鞭、三節棍、煉子槍、鐵鏈、漁網、飛錘流星等
等軟兵刃
破掌式:破解拳腳指掌上功夫,長拳短打、擒拿點穴、鷹爪虎爪、鐵沙
神掌諸般拳腳功夫
破箭式:破解諸般暗器,須得先學聽風辨器之術
破氣式:對付身具上乘內功的敵人而用,神而明之,存乎一心
蛤蟆功
蛤蟆功又名金雞喝水功。相傳為岳武穆觀雞喝水後創出的。
蛤蟆功又名癩團勁,俗稱舉礅子,為硬功外壯,屬陽剛之勁也。蓋練習肌肉之堅實,用以御敵之法,亦鐵布衫功之意也。津沽習此功夫者最多,惜多以練力為主。如舉六十斤、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一百四十斤,甚有一百八十斤,惜為拙力笨練,並無內壯之可言。此種功夫,須逐步練習之,不可急進。先練腕背等部,然後及於肩背胸腹,再進而達於腿股等部。此為運用功力之法,略近於軟功內壯,惟專重於力,不若分水功等之以氣為主,而輔之以力也。初步練習腕臂之力,以石墩最為相宜。蓋舉重懸身,其力固聚於腕臂之間,時常行之,力漸強而肌肉亦隨之逐漸堅實,如能舉至百斤之墩者,如宜僚弄丸,不覺費力時,用棄械赤手行之,憑空作勢,提舉亦如舉墩有如練習陰拳然者,一握放一伸縮間,力聚臂上筋肉隆起,突突成小股狀,則肌肉已堅實矣。於是再練習運力,即握拳作勢下垂,而力即運至頭腦。運氣如打鞦韆,則力聚於肩臂,挺肩向後,則力至胸背各部,肌肉之棱起如上述後,上部之功已大成。於是再練中部之胸腹,其法與鐵牛功、鐵布衫功相同,可參酌採用之。但至肌肉堅實時,相繼而練習運力之法,中部既成,則更練下部之腰腿。其法每日站 若干時(即騎馬式),力盡則起立散步,以舒其困,休息片刻,復站之,其時間之久暫,亦逐步增加,待肌肉堅實後,復直立行之,則腿股之肌肉,突突亦成小股矣。再益以運送之法,全部之力,可以任我之意而運用之,即刀槍亦不易傷矣。此即技擊家所謂「內練蛤蟆氣,外練筋骨皮」是也。蓋雖系硬功外壯,而稍兼軟功內壯也。誠卻病延年,強身御敵之良技也
5. 請盤點一下金庸、古龍、梁羽生、黃易四大小說名家所著的武俠小說中的武學!
黃易:
破碎虛空、戰神圖錄、道心種魔大法、覆雨劍法、長生訣、九字真言印、井中八法、換日大法、鳥渡術、九玄大法、回飛術、神龍八擊、血戰十式、不死印法、天魔策、奕劍術、一指頭禪、天魔大法、劍心通明、燎原槍法、左手刀法、鬼火十三拍、天魅凝陰、鬼王鞭法、雪梅劍法、慈航劍典
還有很多沒記起來
6. 金庸小說中武功的獨特性有哪些
一、「武」是武俠小說的基本要素,於是很多人便根據這一特點,把「武俠小說」叫做「武打小說」,或者是不屑一顧,或者是進行圍追堵截。可見,「武」這個字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但是,很多人對「武」的理解卻並不正確。那麼,「武」這個字的確切的含義究竟是什麼?
二、真正的武俠小說,不僅是娛樂性極強的文字游戲,同時也是精妙的文學藝術。金庸的武俠小說就是這樣的藝術。它不渲染暴力、血腥的場面,而是相反,它不僅滿足了我們無法實現的俠客夢,而且還帶給我們許多美的享受。那麼,金庸的武俠小說與眾不同之處,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三、在金庸的筆下,還有很多武功喚起的是我們對人體的想像力,它通過武功來對人體極限進行探討,它使我們產生很多疑問,人能跑多快?能跳多高?能舉多重?這種對人體極限的探討,跟中國古代的武俠小說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與西方的表現方式又有哪些差異?
四、對於人的身體到底向何處發展,金庸在他的武俠小說中,用武打的形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超乎常人的想像。而且,金庸的武打描寫是既不重復他人,也不重復自己。甚至,他小說中的人物,會什麼樣武功,平時使用什麼樣的兵刃,也像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中所安排的那樣,都是非常嚴謹的。
五、如果我們去讀金庸的武俠小說,不難發現,在金庸的筆下,越是武功高強的人,他越不注重兵刃,越不肯使用兵刃。武功高強的大俠,通常他喜歡用掌。即使使用兵刃,也是用那種裝飾性很強的劍,而較少使用那種實用性很強的刀。那麼,這反映了什麼樣的文化現象和歷史淵源?
(全文)
朋友們,大家好!在上一講中,我們探討了傳統武俠小說中的武功問題。我們通過探討傳統武俠小說中的武功,可以發現,正是在現代階段,武俠小說中對武學的光大,它成為了新派武俠小說,把紙上武學寫到登峰造極程度的一個基礎。那麼這一講,我們在這個基礎之上,著重來探討以金庸為代表的新派武俠小說中的武功描寫。金庸的武俠小說,已經成為二十世紀最有代表性的大眾文學之一。那麼通過金庸小說中的武打描寫,我們看一看,我們到了二十世紀的下半葉,中國文化中對於「武」這個概念的探討,已經達到了什麼樣的高度?
盡管金庸的小說可以從方方面面來進入,但是既然它也屬於武俠小說,我們不妨也從「武」這個角度來觀照一下。但是我們主要講的,不是說金庸小說寫的武打好,還是不好,而是透過「武」來看一看這個概念在中國文化中的豐富的含義。
正因為武俠小說它的一個基本要素是「武」,所以社會上頗有一些人把「武俠小說」叫做「武打小說」。很多中學老師他沒收學生的武俠小說,他的理由就是不許看武打的,意思是看這個書,孩子會經常打架。但是在我看來,小孩子打架未必就全是壞事。如果一個民族的小孩子從小都不打架,這個民族必將會滅亡。這不是我聳人聽聞,絕不是我聳人聽聞。因為一個人人都手無縛雞之力的民族,她怎麼能有生命力呢?它沒有生命力。我們看一看,那些我們所尊重的所謂強盛的民族,小孩子從小是隨便打架的。但是不要打壞了,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來打架。至於說,看武俠小說會不會影響學習?這個沒有經過統計。我們經過考察的是,許許多多的大人物,著名的人物--政治家、科學家、軍事家、文藝人才,小的時候都讀過武俠小說。
最近剛剛去世的數學大師,陳省身先生,我注意看他的生平,小的時候也是讀《封神演義》、《三俠五義》、《說岳全傳》,小的時候也是讀這些作品的。這些作品極大地開闊了青少年的想像力,他將來哪怕是搞數、理、化的,都一樣使他有比較大的成就。之所以社會上那麼多人對武俠小說有誤解,關鍵是我們對「武」這個概念有誤解,對「武」這個字理解得不正確、不到位。「武」,我們往往想這個字的時候,這個字能不能翻譯成外語?我們想一下「武」這個字,如何翻譯成外語?其實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因為中國歷史太悠久了,中國的文明史太悠久了,很多中國文化的概念,是上古時期形成的。當我們形成這個概念的時候,其他很多文明還沒有達到類似的程度,其他很多民族還在樹上爬著呢!還沒有形成跟我們能相對等的觀念。比如說,「武」。
我們很古就有「武」這個字了,古代有個軍事家就叫孫武。這個「武」是什麼意思呢?難道「武」是打架嗎?他媽媽、他爸爸給他起個名字叫「孫打架」?他叫孫武是這個意思嗎?「武」怎麼翻譯?是暴力嗎?是戰爭嗎?是搏鬥嗎?都不對,但是似乎又沾點邊,似乎好像都有關系。那麼我們把「武」這個字拆開,武的結構是什麼呢?是兩個字,一個是止,一個是戈--停止的「止」,干戈的「戈」,止戈為武。那麼把這個字拆開之後,我們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啊!原來「武」,不是說要拿起武器去打別人,而是要止戈--放下武器,放下武器為武。當我們想到這個一層意思的時候,對「武」這個字的理解,就一下子豐富起來。可是是不是說,完全不打架就叫「武」?誰也不打架,把武器都扔了,毀掉,又不絕對是這樣。止戈--首先你要有戈,沒有戈,你止的什麼戈呀?沒有武器,你放下什麼武器呀?佛家有句話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沒有屠刀,你放什麼?一個人手無縛雞之力,誰也打不過,然後你說,我愛好和平,這不是可笑嗎!根本沒有實力的人說「愛好和平」,那不是欺人之談,就是一個懦夫之談。
所以說,「武」這個字包含兩個意義,首先你要有武器,然後你要放下武器。所以說,中國概念中這個「武」字,它本身就包含了戰爭與和平兩個要素,戰爭與和平同時含在這裡面,就它的戰爭與和平對立統一的關系,已經天然地包含在中國人對武字的理解里,這裡面有搏鬥,又有停止搏鬥。所以正確理解這個概念,是很不容易的。
我們今天講,今天是一個和平、發展的時代。但是和平發展的時代,是不是讓我們把軍隊都解散,武器都銷毀,那樣能不能和平發展?和平發展靠什麼來保證?如果我們沒有人民解放軍的萬里長城,我們怎麼能夠和平發展?所以,偏於左和偏於右的理解,都會造成麻煩。那麼社會上很多人理解不好武俠小說,就是因為他把「武」簡單地想像為暴力、打鬥--而也的確社會上有那麼一些數量不少的武俠小說,粗製濫造的武俠小說,確實裡面充滿了無聊的、低級的打鬥,成為一種某種意義上的武打教科書。那些書確實產生了不好的影響,所以那些書是使武俠小說被一些人看不起的真正的原因。
如果有人說,自己不喜歡武俠小說,那是可以理解的。前幾年,王朔先生批評金庸小說的時候,他講的一些道理,對於金庸的小說可能是不合適的。但是對於其他一些武俠小說,它是擊中要害的。王朔先生說,那些武俠小說一上來就沒有理由地亂打一氣,誰跟誰好像都懷著深仇大恨似的,上來沒什麼道理就亂打一氣!我們知道,金庸小說不是這樣的。但是確實有一大批小說是那樣的,所以對那些小說來講,王朔先生批評得有道理。
那麼為什麼武俠迷們普遍地推崇金庸的小說呢?其實,我知道很多讀者,只喜歡讀金庸的小說,並不喜歡讀其他武俠小說,道理何在?也就是金庸的武俠小說,它抓住了「武」的豐富的內涵,它不是把「武」變成一個打架的展示,用一個藝術術語來說,叫「武戲文唱」。金庸就是充分地做到了「武戲文唱」。「武戲文唱」本來是一個京劇術語,京劇裡面有武戲,有文戲,那麼優秀的作品,多數是文戲。但是武戲裡面也一樣地出大師,比如說,蓋叫天--一樣地出大師。那麼怎麼能夠出大師?如果這個武戲,只是在台上折跟頭,打把式,這成不了大師的。武戲要文唱,武戲要唱出精神,唱出文化來。從金庸的作品來看,金庸的「武戲文唱」,他就是做到了把武打給藝術化、道德化、觀賞化。如果不這樣,如果你是反藝術的,不好看的;你是反道德的,不合倫理的,那就不會擁有那麼多的,熱愛他作品的讀者。如果我們今天藉助視覺藝術的術語,可以說金庸筆下的武打是具有視覺美的。這一點,不太容易理解。
有人說,打架還有什麼視覺美嗎?是不是在美化暴力呢?這一點,我們要拋開具體的道德立場來客觀地看待。在人的本性中,是有一種要觀賞力量,觀賞災難的這樣一種潛在的慾望的。比如說,我們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遇到災難,可是,大家都喜歡看災難片。災難片的票房是很高的。美國大片演一個地球毀滅,一艘船沉沒,觀眾非常多,都喜歡看那種非常刺激的、非常風險的影片,為什麼?這透露出一種,人性中什麼樣的奧秘?我們一大幫人坐在一個黑暗的大廳裡面,自己很安全,吃著薯條,然後看著銀幕上人家在倒霉,在地震,在山崩、海裂,這是一種人的本性。人在他人的災難中,切實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安全感。當那個時刻你意識到,啊!俺是生活在幸福之中的!這是人的一種本性。就跟看災難,看暴力,本來是合乎人的本能的,但是人要把這個本能,和現實中的道德區別開,你不能在現實生活中,去幸災樂禍,在現實生活中幸災樂禍的這種東西呢,應該在藝術中得到化解。而金庸所寫的這種視覺美的武打,就是合乎這樣的審美規律的。我們很多人在閱讀金庸作品中的武打場面時,感受到的不是血腥的暴力,不是那種讓人浮躁,讓人想打架的那種感覺。沒有人讀了金庸的小說,想出去跟人家打一架。我沒有接觸到這樣的讀者,沒有人閱讀的時候,會產生生理上的反感。我們如果在現實生活中,看到兩個人打架,如果這兩個人會功夫的話,也許會打得很好看,但多數打架是不好看的,有的時候看到打架,我們會產生生理上的反感。
如果一個人把另外一個人打得頭破血流,我們會覺得不忍卒睹,特別是女同志會覺得很惡心,絕對不去看它,會本能地捂住眼睛,因為它不美,它會使人生理上惡心。這一點,金庸的小說和其他一些作家的小說,是有區別的。
比如說,古龍也是著名的武俠小說家,但是古龍寫武打的時候,有的時候會故意地渲染一些血腥場面,帶著血腥之氣,這個也未必就是說不對的,這可能有古龍自己的藝術上的考慮,他就是要讓你看一看,這一劍是如何刺進去的,鮮血是怎麼從喉嚨上迸出來的,他也許就要這樣寫。但是,中國人的傳統審美習慣,不習慣這樣寫。我們看一看中國傳統的藝術,中國的電影,中國的電視,每到出現殘暴場面的時候,我們是把它省略過去。我們中國人拍電影,比如說,殺頭場面,刀舉起來,一落,然後下面的場面是省略的,或者銀幕一片紅,代表人頭已經砍下來了,不會讓你看見,切切實實地把那個人頭割下來,這是合乎中國人審美習慣的。
而其他一些民族的藝術,往往不是這樣的。我記得我小時候,一開始,我們看的都是中國電影,比如說,革命烈士受到敵人嚴刑拷打,那個皮鞭舉起來,落下去,沒有看到他落到人的皮肉上面,下面就省略了。後來我看到其他民族的一些影片的時候,一開始感到很震驚,原來電影可以這樣拍,就眼看一刀落下去,把人的胳膊切下來,胳膊就掉在地上了。一開始我覺得人家的電影怎麼拍的,拍的很真實,一開始我覺得很真實,帶著欣賞的態度去看。但是過了一段,就覺得心理上很不舒服,或者說,覺得這個東西很刺激,刺激的結果是使人並不舒服,看了電影之後回去,影響我吃飯、睡覺。這個時候反過來想,原來我們中國人早就想到這一點了。這樣是不好的藝術,或者這樣叫做粗糙的藝術,因為它沒有更好的招,所以只好用這個血淋淋的場面來刺激人。
比如說,現在一些影視作品。比如說為了表現壞人,壞人打好人,掄起大棒子,掄起大刀、大槍,把這個老百姓打得血肉模糊。那麼其實這是在渲染一種暴力的場面。而金庸的小說就不是這樣,他不會去仔細描寫那個受傷人的那個傷口,那個傷口怎麼腐爛,上面爬了多少蟲子,不會這樣寫。他不寫那個令人惡心的畫面。而這恰恰是符合中國傳統審美的。金庸筆下的武打,在很多場合看上去不是武打,而是舞蹈。
武打和舞蹈的區別,比如,我們舉一個例子,洪七公和黃蓉在過招的時候,洪七公教黃蓉功夫,兩個人打起來,一個老人,白發飄飄;一個少女,青春紅顏。兩個人閃展、騰挪,緊張地打鬥起來。你看上去,好像是武打,其實在你心裡喚起的審美效果,那是武打嗎?不,那是芭蕾舞--你得到的審美享受,是跟看芭蕾舞一樣,那是芭蕾舞中的一場雙人舞!
而金庸本人是學過芭蕾舞的,金庸專門去學過芭蕾舞,所以說那個場面你說是打,其實是舞。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想到,金庸筆下許許多多的場面。其實,你看到的都是舞,你看到好像是舞台上,和屏幕上的那種帶有藝術規律的人體的動態,你欣賞到的是一種人體動態美,而不是擊打美,不是擊打到人身上那種痛覺的美,而是一種動態美。還有很多的武功,在金庸筆下喚起的,是我們對人體的想像力。
我在上一講的時候講過,武俠小說進入20世紀之後,武打發揚光大,得到格外的突出,而在古代的武俠小說中,沒有這一點,劉、關、張也好,李逵、林沖、武松也好,他們的武功都講得很粗略,沒有說過他師父是誰,他學的是那一派的武功,他是從哪個山上下來的,都沒有。他們好像原來都生活在我們身邊,像宋江,衙門里做一個小官,李逵做一個小勞子,都是政府幫忙的人。或者有的是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就是打魚的人,都是普通的老百姓,沒有講他們練過什麼武功,沒有講誰師父傳給他。然後,後來他們自己聯合起來造反,就跑到梁山上,所以這個武功描寫很簡單,沒有講他們一刀一槍怎麼練的。為什麼會這樣?
那麼我們就聯繫到古代社會和現代社會的不同,就能夠發現一些原因,因為在古代人對自己的身體是充滿自信的,古代人解決很多問題,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要靠自己的身體親自去解決,來了客人你要燒茶嘛,你要自己去劈柴,自己去點火,自己把那個壺放上去,自己把水倒出來,每一個環節都靠自己的身體去解決,而不會現在你「啪」,一摁煤氣就著了,沒有這事。我們現在這身體越來越沒用,身體越來越是一個廢物,人的身體到了20世紀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古代的時候,打架要靠人身體來解決,要靠人的身體與人的身體的搏鬥來解決,即使你拿著兵刃,還是身體在操縱這個兵刃,所以肉搏是古代解決戰斗最直接的方式。所以那個時候,人沒覺得這個身體是沒用的,人和身體是合一的,我就是我的身體,我的身體就是我。而自從人類的戰爭,進入了熱兵器時代之後,自從我們可以不靠肉體,來幹掉對方之後,他就離得很遠,按拇手指頭一動,「啪」,那人倒下了。這是很奇妙。不管我有勁沒勁,他180多斤,我只有80斤,我可以打死他,這事很奇怪,自從這個事出現之後,情況就變了,特別是到了二次大戰以後,肉體根本就不用見面,不但不接觸,可以不見面就解決問題。坐到辦公室里一按電鈕,可以毀滅成千上萬人的身體,到了這個時候,人的異化就加深了。馬克思講,大規模的工業生產之後,帶來了人的異化。但是馬克思那時候還沒有預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可以異化到這樣的程度,就是不拿殺害成千上萬人的生命當做一回事。當我們用自己的一個身體,打敗了另一個身體,把他摁在下面的時候,我們會清清楚楚地看到這個殘酷的場面。可是當你站到了辦公室里,毀滅了成千上萬人身體的時候,你不覺得這是殘酷的,這和玩電腦游戲差不多啊。玩電腦游戲的時候,隨便殺了很多「人」,孩子們就覺得很好玩。長大了以後,還是坐在這個辦公室里,還是一按滑鼠,毀了很多人,他覺得,這不過是數字的增長和減少而已,對身體沒有感覺了,不會感到別人流淚,流血,不會感到別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所以到這個時候,人的身體還有什麼用!
這是現代人心裡邊迸發出來的一個問題,身體和生命的關系是什麼?我們的生命真的是裝在我們的身體里嗎?所以到了這個時候,作為東方文明代表的武俠小說,它就不自覺地展開了,對人的身體極限的探討。那麼在西方,西方是通過體育來探討,通過奧運會模式來探討這個問題。
人們為什麼對奧運會越來越痴迷,奧運會原來並沒有這么瘋狂,到了現在這個四年一屆的奧運會,牽動著全球的人的心,大家都願意看奧運會。仔細想,很奇怪的,奧運會很單調、乏味,每次都是那些項目,跑一跑,扔一扔,跳一跳,怎麼這么多人去看哪?到底在看什麼啊?奧運會它不斷地追求打破記錄,就使得我們人類對自己的身體,不斷地發生懸念。比如說,短跑一百米,到底可以快到幾秒?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誰拿金牌的問題,這是對人身體的追問。以前有人說,100米不可能跑進11秒,後來被打破了;人家說,不可能跑進10秒,被打破了……這個記錄不斷地被打破,人就開始瘋了,這人能跑多快?看你到底能跑多快?人到底能幹什麼?
所以,這里 「極限」的概念就帶來了--我們就會問,人能跑多快?能跳多高?能舉多重?一個人赤手空拳能夠打倒多少人?這都成了問題。而這些問題在武俠小說中,以想像的方式被描寫出來,人體能夠玩出什麼樣的花樣?這是有深刻的哲理的。比如,有一路科學家預見,說人身體以後越來越沒用,說過一百年,人就剩下一個大腦,而細胳膊短腿了,因為胳膊腿沒什麼用了,身體越來越弱。然後,還有一路科學家預見,正好相反,說由於科技的發展,人可以吃很多葯,可以有很多健身的措施,以後人身體會越來越強壯,會比古人身體還好,科學家的意見就是不統一的,這個不統一恰好說明,我們現在處在一個疑問的階段,我們不知道,我們的身體將來向何處發展。
回到金庸的小說上來,金庸的武俠中的武打,他所帶給我們的想像,是空前的,之所以他小說這么有魅力,在武這個方面,超越了前人。梁羽生先生曾經說過,武俠小說可以沒有武,但不能沒有俠。梁羽生的這句話,他是要強調俠的重要性。但是,也可能他過於強調俠的重要性了,這個「武」重視得不太夠。所以梁羽生先生筆下的武打,讀得少了,會覺得很精彩;讀得多了,你不免會覺得,有雷同之處,有一些場面似曾相識。所以像古龍等一些作家,就曾經調侃過過,模仿過他的一些寫法、套路。而金庸筆下的武打,就像他的小說一樣,他不但每一部小說,是絕不雷同的,他筆下的武打都盡量做到不雷同;他筆下的人物,每個人使用什麼兵刃,採用什麼武功,都不是隨便安排的。而是像《水滸傳》一樣,它直接繼承古代最偉大的武俠小說《水滸傳》,根據每個人的性格和命運,根據此時此地的情況來安排。
我記得小的時候,讀《水滸傳》,我讀《水滸傳》是在舉國上下,評《水滸傳》的那個時期。那個時候批判《水滸傳》,說一部《水滸傳》好就好在「投降」。然後就那個時期我是上小學,就把《水滸傳》讀得滾瓜爛熟,一百單八將人物姓名、外號,使用什麼兵刃,都記得非常清楚。那個時候就覺得,兵刃是這個人的一部分,因為在《水滸傳》的作者看來,每個人使用什麼兵刃,是不能脫離他的性格的,他的打法,和這個人的靈魂是一致的。比如,我們想像李逵,李逵這樣一個人,「黑旋風」李逵,他必須使用兩把板斧。假如說,李逵不使用這個板斧,他使一柄輕飄飄的寶劍,這就不是李逵了。馬上李逵這個形象就垮了,就因為這個兵刃使得不對就垮了。就因為李逵這個形象,所以他兩把板斧是離不開的。魯智深就必須使鑌鐵禪杖。每個人不能換的。而金庸筆下的武功和兵刃,也幾乎都是不可換的。你必須達到這樣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特別是主要人物,他的性格和他使用的武功一起留在了讀者的腦海里。比如說,梅超風的武功是什麼?「九陰白骨爪」。梅超風因為她這個人的性格是陰冷的,是毒損的,所以她使用這種「九陰白骨爪」的武功,一爪戳下去,人家的腦袋上就出現九個窟窿,她每天晚上弄一些骷髏擺在山頂上,在那裡練,戳這些骷髏。所以梅超風這個形象是很恐怖的,武功和她的人格是一致的。
而像洪七公,像郭靖,像蕭峰這樣堂堂正正的大俠,他所使用的代表性武功,就是「降龍十八掌」,一掌是一掌,排山倒海,以實力為後盾,光明正大。還有一種武功叫「打狗棒」,他如果使用兵刃的話,他使用 「打狗棒」,也是打的是狗,非常朴實的一種武功。蕭峰還曾經使用過,最基本的武功,叫「太祖長拳」,是一種武術中的入門的招法。但是它看上去很簡單,但是在高手的使用下,是威力無窮。我們看金庸寫這個高手武功,打出來說是如長江大河一般,綿綿不絕。我們看,這不正是一種,中國文化的象徵嗎!它不講究那些奇怪的、陰損的東西,而是說無窮的後力,「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樣的精神。
我們還不難發現,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越是武藝高強的人,他越不肯使用兵刃。最高的大俠喜歡用掌,多數人喜歡用掌,偶爾也用兵刃。用兵刃,一般用劍,劍這種東西是很不實用的。在實戰中,比如說,在我們中國古代的軍隊中,到漢朝的時候,基本上就普及了刀了,軍隊中一般的士兵都使用的是刀,因為在長期的戰爭證明,劍是不適用的,劍是一種裝飾性的兵刃。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古龍和梁羽生,古龍筆下的俠客喜歡用刀;而梁羽生筆下的俠客喜歡用劍。
刀和劍,不僅僅是簡單的兩種工具的區別,說差不多吧,拿來都能刺,都能砍,都能切。不是這樣的。每一種工具,在我們腦海中喚起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比如,古人說:「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他為什麼不說「二月春風似菜刀」呢?一說是「菜刀」,這詩就沒了。它必須「似剪刀」,工具都是一樣的,功能差不多,但是不可換。
刀和劍就代表兩種人生境界。劍是什麼?劍代表的是一種貴族的境界,一種貴族的風度。古人出門都要佩戴寶劍,佩戴劍不是為了打架,這是一種身份,知識分子出門都要帶劍,孔子出門就是戴劍的。知識分子出門戴劍,不是說我今天路上,可能要遇見一場打架,我今天出門跟人家撞車了,我跟他干一場。不是這樣,戴劍是代表一種身份,就好像現在的人出門,挾個小皮包,表示自己這里邊,有點什麼信用卡之類的,挾著,是一種身份。古人戴劍就像我們今天戴錶一樣的,過幾年換一個款式,它是一種裝飾物,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而刀是適用的,刀代表一種平民精神,代表一種下層社會的人士,對自由的追求。所以劍是名士派頭的。比如說,現在有一些知識分子,或者有一些所謂的「中產階級」,他家的客廳里邊掛一把劍,從哪個旅遊點買來的,從頤和園買來的,峨嵋山買來的,回家掛在那裡。我家屋裡也掛一把劍,是我去年跟金庸華山論劍,人家發給我一個紀念品,我也掛在這屋裡,表示一種風雅。沒有人到我的屋裡,看見牆上掛一把劍,會覺得我這人愛打架;警察到我家裡來,也不會產生任何懷疑,不會說,這是凶器,我們帶走了。但是我的屋裡,不能放這樣一把大菜刀吧,掛一把菜刀,性質就完全變了。雖然它倆功能差不多。
所以現在有些作家喜歡寫劍客,有些作家喜歡寫刀客。比如,現在有一個作家叫楊爭光,他是電視劇《水滸傳》的編劇,他就喜歡寫刀客,有一部作品拍了電影,在國際上獲了獎,叫《雙旗鎮刀客》,這個電影是拍得很好的,因為他覺得,刀客是一種更現代的,更自由的精神,而金庸筆下的這個俠客呢,使用的武器是林林種種,多種多樣,各有不同的功用,而那些一流的大俠為什麼更喜歡赤手空拳,不用兵刃?這就是說明,他們對自己的身體,擁有無窮的自信,不用靠兵刃,靠什麼兵刃,打架是以赤手空拳為上,我生長在東北,我從小也接觸過很多黑道上的朋友,這些朋友就是打架,以操傢伙為不恥,動不動打架就操傢伙,這人是被人看不起的。當大哥的打架不能操傢伙,操傢伙就說明你本事不夠。或者兩人打架先約好了,拿不拿東西,拿不拿武器,你拿殺豬刀,我拿一把軍刺;如果是功夫很高的人,說讓對方,說你拿一個棒子,我赤手空拳,你打敗了我,我認輸。所以說赤手空拳,表明對自己功夫的自信,他們不需要藉助外在的力量。其實這裡面是包含著,一種儒家的精神的,儒家的「修、齊、治、平」的理想,就是我修養我個人,我自己的內功修養好了,外在的問題自然解決,儒家講內聖而外王--我內部修養好了之後,你外在的東西,你自然地來迎合我,而不是我去強行地征服你。修心為上,治國、平天下,自然解決。這正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先把自己的事搞定了,其他的情況都是無往而不勝,所以這種思想,就最後都能夠落實到武打上面。
這一講就講到這兒,謝謝大家!
7. 求武俠小說中武功名字(原創)
寫寫我記得的
金庸
東邪——落英繽紛掌、彈指神通、碧海潮生曲
西毒——蛤蟆功
南帝——一陽指
北丐——降龍十八掌、打狗棒法
老頑童——空明拳、九陰真經
郭靖——降龍十八掌
黃蓉——打狗棒法
金輪法王——龍象功
梅超風——九陰白骨爪
蕭峰——降龍十八掌、打狗棒法、擒龍功
段譽——凌波微步、六脈神劍、北溟神功(一點點)
虛竹——六陽折梅手、無相神功
慕容世家——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鳩摩智——小無相神功
少林和尚——易筋經、般若掌、伏魔杵、袖裡乾坤、拈花指、羅漢拳、少林長拳等
獨孤求敗、令狐沖、風清揚——獨孤九劍
任我行——吸星大法
東方不敗——葵花寶典
岳不群——紫霞神功
林平之——僻邪劍法
張無忌——九陽神功、乾坤大挪移、聖火令上的武功
張三豐——太極
玄溟二老——玄溟神掌
金蛇郎君、袁承志——金蛇劍法
胡一刀、胡斐——胡家刀法
苗人鳳——苗家劍法
韋小寶——神行百變
古龍
陸小鳳——靈犀一指
李尋歡、葉開、李壞——小李飛刀
葉孤城——天外飛仙
鐵中棠——嫁衣神功
這是我腦子中能想到的,沒有參考任何資料的
8. 金庸武俠小說中有哪些武林絕學(還有它們的使用者)
1.般若掌 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
2.韋陀掌 少林入門武功,虛竹以此對付鳩摩智的七十二絕技
3.散花掌 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
4.降魔掌 少林武學,都大錦之絕學
5.大金剛掌 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玄慈的絕藝
6.神掌八打 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苦智之絕學
7.震天鐵掌 武當之武學,宋青書使之殺死莫聲谷
8.八卦游龍掌 武當之武學,毛東珠傳於康熙
9.回風掌 武當之武學
10.綿掌 武當之武學,綿綿不絕,柔韌無匹
11.落英神劍掌 桃花島之絕藝,五虛一實,七虛一實,與掃葉腿法合稱狂風絕技
12.劈空掌 桃花島之絕藝,以鐵八卦練功
13.鐵掌 裘千仞之絕學,剛猛雖不及降龍十八掌,招式卻可勝之
14.降龍十八掌 丐幫幫主之絕學,陽剛無匹,當世第一
15.三花聚頂掌法 全真教武學,乃全真教中最厲害之掌法
16.天羅地網勢 古墓派武學,使開時若天羅地網,滴水不漏
17.截手九式 峨嵋武學,滅絕老尼曾使之傷張無忌
18.金頂綿掌 峨嵋武學,宋青書使之與俞蓮舟交手
19.飄雪穿雲掌 峨嵋武學,滅絕老尼曾使之傷張無忌
20.四象掌法 峨嵋武學,暗合河洛四象
21.天山六陽掌 逍遙派絕學,可化解生死符
22.春蠶掌法 胡家武學,全采守勢,作繭自縛
23.天長掌法 恆山派武學,法度嚴謹
24.伏虎掌 華山派武學,崔秋山曾傳袁承志
25.混元掌 華山派武學,從掌法修練內功,由外至內,非比尋常
26.大嵩陽神掌 嵩山派武學,大開大闊,氣勢非凡
27.化骨綿掌 蛇島陰毒武學,毛東珠使之暗殺董鄂妃等人
28.游身八卦掌 八卦門之武學,腳踏先天八卦,捷如脫兔
29.內八卦掌法 八卦門之絕學,由外至內,更為厲害
30.摧心掌 青城派之絕學,震碎人心,不露痕跡
31.八陣八卦掌 八卦門之武學
32.蓮花掌 洪七公傳黃蓉之武學
33.白駝雪山掌 歐陽鋒之武學
34.黯然銷魂掌 楊過自創十七招奇招,於黯然銷魂之際使之方顯威力
35.開山掌 江南七怪全金發之武學
36.三無三不手 李莫愁自創之陰毒武學,專攻敵人要害
37.赤練神掌 李莫愁自創之陰毒武學,掌中帶毒
38.大風雲飛掌 彭瑩玉之武學,以此連傷五敵
39.寒冰神掌 左冷禪自創之絕學,冰寒澈骨
40.金蛇游身掌 金蛇郎君之武學,詭奇難防
41.玄冥神掌 玄冥二老之絕學,掌上寒毒唯有九陽神功可除
42.寒冰綿掌 韋一笑之絕技,中者全身無勁
43.庖丁解牛掌 陳家洛於迷城中領悟出的武學
44.陰山掌大九式 丐幫季長老之絕學,圍攻謝遜時所使
45.碧針清掌 謝煙客之絕學,掌力可將松針裹住,歷久不散
46.五行六合掌 貝海石之絕學
47.五羅輕煙掌 段正淳傳秦紅棉之武學
48.冰蠶掌 游坦之揉合易筋經及冰蠶精華之奇學
49.霹靂掌 文泰來之絕學,掌力威猛,中者立斃
50.黑砂掌 常氏雙俠之絕學
51.伏虎掌 少林武學
52.達摩掌 少林武學
53.南山掌法 南希仁之武學,威力平平。
54.寒陰箭 瑛姑隱居黑龍潭苦練出的武學,一種掌力,十分陰毒。
55.摧心掌 九陰真經中的下乘陰毒武學,不知是否和青城派的摧心掌有關?
56.翻天掌 福威鏢局林家的家傳武學,平凡武學
57.闖少林 少林武學,少林瘦長僧人與郭襄交手時所使。
58.天山折梅手 逍遙派之武學,蘊含諸般兵刃招式,永無止境。
59.一拍兩散 全套只有一招 威力驚人
60.分解掌 苦智VS.火工頭陀曾使
61.千手如來掌 方證VS.低俗作品請刪除曾使
62.須彌山掌 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使前須聚氣良久,但極具威力。
63.黑煞掌 丁家武學,丁不四曾使。
64.抽髓掌 星宿派的武學。
65.碧波掌法 桃花島的武學,傻姑偷看曲靈風練功時學會。
66.白虹掌力 李秋水追逐虛竹時曾使。
67.震天三十掌 卓天雄的武學。
68.快活三十掌 賽孟嘗孟伯飛的絕學。
69.震山掌 武當派武學,俞岱岩戰殷野王時曾使。
70.毒砂掌 葯王門武功。
71.金剛般若掌 西域少林外門武學,剛相曾使之打張三豐。
72.鐵沙掌 長樂幫展飛的武功,使之打石破天助其內力融合。
73.紅砂掌 昆侖派武學,馮錫范使之擊斃關安基。
74.佛光普照 峨嵋派絕學,只有一招,張無忌接滅絕三掌之三。
75.風雷掌 苗人藍天和之絕學,外門武學。
76.大陰陽手....嵩山派.樂厚的武學..掌力分陰陽兩道..被令狐沖以'破掌式'破之
77.截心掌——常遇春和番僧相鬥時所中之掌。
78.大慈大悲千手式 少林武學,海老公曾授韋小寶。
79.虎爪手 少林武學,少林僧人擒拿蕭峰時所使。
80.寂(蟹)滅爪 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鳩摩智與虛竹交手時所使。
81.龍爪手 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空性之絕藝,三十六式皆凌厲狠辣。
82.少林擒拿十八打 少林武學。
83.鷹爪功 少林武學,少林僧人擒拿蕭峰時所使。
84.千葉手 少林武學。
85.因陀羅抓 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鳩摩智與虛竹交手時所使。
86.拈花擒拿手 少林高深武學,以內力為基,出手平淡沖雅,不帶霸氣。
87.波羅密手 少林武學。
88.大力金剛抓 少林武學。
89.大擒拿手 少林武學,海老公曾授韋小寶。
90.小擒拿手 少林武學,假太後曾授玄燁。
91.虎爪絕戶手 武當武學,俞蓮舟從虎爪手化出,陰損狠辣,不可輕用。
92.虎爪手 武當武學,張三豐所創。
93.大摔碑手 武當武學,陸菲青所使。
94.蘭花拂穴手 桃花島武學,出手優雅。
95.天羅地網勢 古墓派武學,以麻雀練功。
96.飛鳳手 崆峒派武學。
97.醉拳 書劍中蒲田少林寺大苦大師的絕技
98.龍爪擒拿手 范家武學,如附骨之蛆,極難擺脫。
99.鷹爪手 華山派武學。
100.鐵琵琶手 洛陽韓家武學,十分凌厲。
101.分筋錯骨手 妙手書生朱聰自創之武學。
102.凝血神抓 陳近南之絕學,中者三日後血液凝結,無葯可治。
103.鷹爪擒拿手 白眉鷹王殷天正之絕學,狠辣無比,
104.九陰白骨爪 黑風雙煞誤解九陰真經的武學,破人腦門厲害無比。
105.蟹鉗功 褚萬柳之武學。
106.鎖喉擒拿手 馬大元之武學。
107.纏絲擒拿手 白世鏡之武學,以此換取薛神醫救阿朱。
108.大力鷹爪功 榮彩之武學。
109.鷹爪力 鷹爪?閾忻胖 溲А?110.九陰神抓 九陰真經之武學。
111.丁家十八路擒拿手 丁不三、丁不四家傳武學,丁當曾授與石破天。
112.三陰蜈蚣爪 星宿派武學,出塵子曾使。
113.雞爪功 西藏密宗武學,鹿鼎記中巴顏大師的武功。
114.三陰手 昆侖派武學,倚天中西華子曾使。
115.岳家散手 花鐵乾的武功。
116.彈指神通 桃花島武學,黃葯師恃之在華山論劍爭鋒。
117.拈花指 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玄渡與鳩摩智曾以拈花指交手。
118.無相劫指 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無聲無息。
119.一指禪 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澄觀老和尚曾使。
120.摩訶指 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
121.大力金剛指 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外功路子,可捏碎骨頭,捏扁金錠。
122.多羅葉指 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鳩摩智在少林寺逞能時所使。
123.大智無定指 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鳩摩智在少林寺逞能時所使。
124.去煩惱指 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鳩摩智在少林寺逞能時所使。
125.天竺佛指 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玄寂在聚賢庄使之對付喬峰。
126.金剛指 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
127.一陽指 大理段氏之絕學,威力強絕,點法亦獨樹一幟。
128.奪魄指 鄭家武學。
129.幻陰指 成昆之絕學,中者陰毒附體,非純陽內力不可消解。
130.透骨打穴 歐陽鋒之點穴秘技,極其難解。
131.千蛛萬毒手 殷離苦練之奇學,練時以花蛛噬體,但威力極大。
132.二指禪 桑結喇嘛所使。
133.參合指 慕容世家絕學,慕容博在英雄大會上曾使。
134.袖中指 慕容博在英雄大會上曾使。
135.玄天指 黑白子成名絕技,在梅庄化水為冰
136.黑風指
137.羅漢拳 少林入門第二套武功,鐵羅漢所使武學,張君寶以此拳法擊敗何足道。
138.韋陀杵 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威猛難當,玄悲之絕技。
139.五行連環拳 少林武功,平凡無奇。
140.查拳 少林武功,平凡無奇。
141.少林長拳 少林入門第一套武功,平凡無奇。
142.伏虎拳 少林入門第三套武功,平凡無奇。
143.大金剛拳 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波羅星所盜三絕技之一。
144.太極拳 張三豐以百年修為創制之拳法,講究圓融之道。
145.武當長拳 武當入門武功。
146.無極玄功拳 武當絕技,張召重所使。
147.美女拳法 古墓派武學,每一招皆有個美女名稱。
148.長拳十段錦 華山派入門拳法,兼練輕功。
149.落雁拳 昆侖派武學,阿珂所使之雜學。
150.七傷拳 崆峒派鎮山之技,內力不厚者練之將導致嚴重內傷。
151.靈寶拳 仙都派之武學。
152.破玉拳 華山派武學,威力強大。
153.上清拳 仙都派之武學。
154.太極拳 太極門之武學,似與武當之太極拳不同。
155.沐家拳 雲南沐家之武學,流傳甚廣。
156.伏虎拳 五台山清涼寺之武學。
157.六合拳 韋陀門之武學。
158.赤*連拳 韋陀門之武學,走近身搏擊路子,尉遲連與袁紫衣比武時所使。
159.苦惱拳 韋陀門之武學,據稱極為難練故名。
160.八極拳 八極門之武學,秦耐之與胡裴比武時所使。
161.一十八路登堂拳 華拳門之武學。
162.一十二路入室拳 華拳門之武學。
163.霹靂拳 成昆授謝遜之武學。
164.斬蛟拳 渤海派之武學,洪勝海所使。
165.僵屍拳 辰州言家之武學,使時宛如僵屍,詭秘古怪。
166.逍遙游 洪七公傳黃蓉之武學。
167.銅錘手 洪七公傳黃蓉之武學。
168.靈蛇拳 歐陽峰苦研創出之武學,招招向不可思議的方位打出,宛如靈蛇。
169.空明拳 周伯通創出之武學,共有七十二招,以柔克剛。
170.金蛇擒鶴拳 夏雪宜寫入金蛇秘籍為袁承志所習得。
171.百花錯拳 袁士霄擷取天下拳掌武功精華所創出來的似是而非之絕學。
172.回風拂柳拳 鄭長老對付謝遜時所使。
173.太祖長拳 趙匡胤打天下之武學,蕭峰在聚賢庄使之對付少林二高僧。
174.魯智深醉跌 少林派武功,馬行空使之對付閻基。
175.空空拳 朱聰的絕技
176.鶴形拳 碧血中呂七先生曾使
177.孟家神拳 孟伯飛的家傳武學
178.通臂拳 書劍中某太監首領曾使
179.鴨形拳 鴨形門的武學
180.燕青拳 馬行空、梁子翁皆曾使
181.遼東野狐拳法 梁子翁的絕技
182.梅花拳 梅文馨、梅芳姑的絕技
183.地堂拳法 彭連虎的武功
184.二郎拳法 二郎拳門的武學
185.滄州大洪拳 鐵羅漢在悅來客店與胡桂南相鬥時所使。
186.魯智深醉打山門拳 同上。
187.鐵指訣 華山
188.摔跤 蒙古
189.混天功
190.大韋陀掌 少林-都大錦
191.如來千手法
192.袖裡乾坤
193.閑過信陵飲
194.五嶽倒為輕
195.縱死俠骨香
196.丁氏掌法
197.豹尾腳
198.如影隨形腿
199.連環迷蹤腿
200.彈腿
201.掃葉腿法
202.靈鰲步
203.無影幻腿
204.鐵帚腿法
205.藍砂掌 中招者需服玉肌丸
206.大伏魔拳法 周伯通在百花谷用以對楊過之黯然銷魂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