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上
A. 什麼是武俠小說中的上三門,中八門,下五門,外七門.
門派的劃分以「五宗十三派八十一門」為主,
正邪又可分「上三門,中八門,下五門」之分。依附在其下的小門小派多不勝數。
「上三門」是少林。武當。娥眉三派。
「中八門」由東海。天山。丐幫。昆侖。青城。點蒼。南海。華山八派。
「下五門」黑虎門,蓮花門,逍遙派,廣寒宮,如意閣五個門派組成。
B. 武俠小說排行榜前十名
如下:
一、《蜀山劍俠傳》
這部巨著,「開小說界千古未有之奇觀」,直接影響了後世的金庸、古龍等新派武俠小說的光大發展。 一代神魔武俠小說大宗師還珠樓主李善基( 壽民) 胸羅萬象,筆挾千鈞,在《蜀山》中開創了世界上亘古未有最異想天開的奇幻世界:海可以煮沸,地可以掀翻,山可以移走,人可以化獸,天可以隱滅無跡,陸可以沉落無影,天外還有天,地底還有地,水下還有湖沼,石心還有精舍,靈魂可以離體。
C. 在武俠小說史上,溫瑞安和黃易誰的地位高
溫瑞安稍高一點。黃易小說其實可以歸為玄幻,各種破碎虛空,而且還有精神秘法,涉及到上古仙人。
黃易出名的小說《尋秦記》就是一本穿越小說。 其他幾本如《大劍師》,凌渡宇系列,《星際浪子》都是科幻小說。黃易本人並非專寫武俠的
溫瑞安雖然名氣不及金古梁三人,但作為後起之秀,他的影響力也不是現在年輕武俠小說家可以比的。
D. 武俠小說上的一丈有多遠
這個和正常的「丈」並不相同,而是指一間屋子的正常寬度。「方丈」這個詞的由來就是指一間屋子都由他做主的意思。武俠小說意會的詞語有很多,丈是一個基本單位。 追問: 那到底是多少?老看見小說上寫著一個 輕功 就多少多少丈的,沒有個具體距離我看得很困難!!! 回答: 一間屋子的 寬度 就是3米到4米之間,所以3.3米是對的。
E. 武俠小說中最常見的上古八荒名劍
在武俠小說中常常會有著一些上古打造的絕世名劍,而這些劍實際是在真實歷史中存在的,在中國古代也留下了這些劍的故事以及威名。
那麼,本期古代十大名劍了解上古八荒名劍。
巨闕劍
巨闕是古代名劍,相傳為春秋時期鑄劍名師歐冶子所鑄,巨闕鈍而厚重。闕:通「缺」,意為殘缺。但其堅硬無比,故號「天下至尊」,其他寶劍不敢與之爭鋒。
傳說〔巨闕劍〕初成時,越王勾踐坐於露台之上,忽見宮中有一馬車失控,橫沖直奔,驚嚇了宮中伺養的白鹿。於是越王勾踐拔出歐冶子剛鑄成之劍,指向暴走中的馬車,欲命勇士上前制止。但卻在這拔劍一指之時,手中之劍的劍氣卻將馬車砍為兩節。當拋上了半空的車廂,墜落在地上時,越王勾踐才發覺手中寶劍的劍氣已砍斷了馬車。
於是越王勾踐又命人取來一個大鐵鍋,用此劍一刺,便將鐵鍋刺出了一個碗大缺口。這一劍毫不費力,就好像切米糕一樣輕松容易。因此越王勾踐便將此劍命名為巨闕。不折不扣的大劍。揮之,則劍氣縱橫。而巨闕劍,能「穿銅釜,絕鐵礪,胥中決如粢米,故曰巨闕」。
春秋時期,越國有一位著名的鑄劍大師叫歐冶子,他平生鑄了五把寶劍,三長兩短五把劍全都鋒利無比。歷史上有專諸刺殺吳王僚(吳王僚,姬姓名僚。而非姓王名僚)的故事,說的是劍客專諸,受吳公子光收買,要刺殺吳王僚。僚愛吃烤魚,專諸就假扮廚師,手托魚盤,魚肚子里就暗藏利刃,趁機刺殺了僚。那把鋒利的短劍就被後人稱作魚腸劍,三長兩短則成了意外災禍的代名詞。傳說秦始皇的配劍是巨闕,並以此劍斬殺荊軻。
衍生:
《三俠五義》中展昭的佩劍,後與人以湛盧相換。《探虛陵》中主人公之一洛神的佩劍,在《探虛陵現代篇》中被師清漪以高價拍得送還。在此時兩人感情明確,是重要的道具。上有銘文為「闕者,以成器」。在洛神的口中是她的兩件珍寶之一。
F. 十部必看經典武俠小說
十部必看經典武俠小說如下:
1.《雪中悍刀行》
作者:烽火戲諸侯
烽火之武俠再封神。有個白狐兒臉,佩雙刀綉冬春雷,要做那天下第一。湖底有白發老魁愛吃葷。缺門牙老僕背劍匣。山上有個騎青牛的年輕師叔祖,不敢下山。有個騎熊貓扛向日葵不太冷的少女殺手。這個江湖,高人出行要注重出塵裝扮,女俠行走江湖要注意培養人氣,宗派要跟廟堂打好關系。而主角,則瀟灑帶刀,把江湖捅了一個通透。
G. 史上最好看的十部武俠小說。。。。。。
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俠傳 近代武俠小說的開山之作。
趙煥亭----奇俠精忠傳 「南向北趙」——武俠小說的繁榮是他們聯手開創的。
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
白羽-----十二金錢鏢 社會派武俠的代表作,它舉足輕重的武俠地位完全可以和蜀山並駕。
鄭正因------鷹爪王 和白羽的《十二金錢鏢》齊名,被稱為超技擊派的代表。
王度廬-------卧虎藏龍。
朱貞木------七殺碑 朱的代表作,武俠書和評論書中常看到它。
金庸-------射鵰英雄傳 劃時代的作品,金庸因它才真正登上武俠小說大師的顛峰。
梁羽生--------龍虎鬥京華 港台武俠熱的掀起之作,雖然梁老後面的作品水平全都超越它,但是提到梁羽生,提到武俠都不可能跳過這部龍虎鬥京華。
古龍-------小李飛刀
H. 淺談武俠小說
提起武俠小說,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金庸、古龍這些近現代的大家。但若追根溯源起來武俠小說的歷史可以說是相當的久遠了,武俠小說的濫觴有二:「一是漢初司馬遷的《史記》中的游俠、刺客列傳;二是魏晉、六朝間盛行的『雜記體』神異、志怪小說。」
對於武俠這個詞我們可以使用拆開來解讀,所謂的「俠」,按照韓非子的說法就是以武犯禁之人。這類人大都具有極強的正義感,具有捨己救人、見義勇為的高尚品行,但他們也大都不遵守法律規定,因此雖然在百姓中很受歡迎,但也由於其特立獨行的行為常受到統治者的敵視。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是沒有俠這個概念的,他們在電影中所塑造的一系列角色都是以人(man)來結尾,例如蜘蛛人、鋼鐵人。翻譯到中國之後都被冠以俠的名號,這種處理還是很貼切的。至於「武」就很好理解了,在火葯發明普及之前,刀槍劍戟都被稱為冷兵器。在冷兵器時代,個人的武術技巧就顯得十分重要,而俠客們若想行俠仗義,一身出色的武藝自然也是必須的。而講述武藝高強之人行俠仗義的小說,就是所謂的武俠小說了,今天我就在此簡單介紹下大家所熟知的近現代武俠小說。
武俠小說界有許多大家,遺憾的是我個人目前只看通讀過金庸先生的作品,單他一人的作品就已經是不小的閱讀量了。金庸先生是近幾年離世的,得知消息時還略有些惋惜。畢竟他對我們的影響還是非常的,這里的影響並不是僅限於文化上,還有實打實的經濟效益。我的家鄉十堰以武當山而聞名,而武當的名號這么響亮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金庸先生在作品中的描繪、介紹。雖然在武俠小說的創作中繞不開武當,但作為素材的選用也算是一種互利共贏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在金庸的眾多小說里,對於武當派的描寫都是正面的,而小說中其它的諸多門派甚至少林寺都有不少黑歷史。正是得益於金庸先生在作品中的宣傳,我家鄉的武當山才能享有如此高的知名度,進而吸引了眾多遊客,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雖然對於金庸的作品很小便有所耳聞,而那時各個電視台也都爭相播放著根據他作品而改編的電視劇,但遺憾的是我一直沒有去進一步了解。一直到高中時候,身邊有一個同學閱讀《神鵰俠侶》的時候引起了我的強烈興趣,而後我才對金庸的書有所接觸。
對於當時的我而言,想讀是一回事,能否讀到又是另一回事。所幸的是,我們高中時候校圖書館還是有一定的館藏的。而對於那時的我而言,讀書便是唯一的娛樂活動了,我也因此時常去圖書館里漫遊。例如《明朝那些事兒》就是我在圖書館里發現的,後來在我的不斷探索下,終於在圖書館里找到全冊的《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與《倚天屠龍記》。對於那時候的我而言無異於是發現了寶庫一般,雖然一次只能借兩本書,但這么多的小說也就意味著我很長一段時間的精神生活也就有了著落。不過最初還是有不小的閱讀障礙的,因為學校圖書館里的幾套叢書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可以說是年代感十足了。不僅因為小說的內部都是繁體字,就連排版方式都與現在大不相同,例如書中的文字不是橫向排列而是縱向,我必須一豎行讀下來才能再讀下一行,除此之外還要按照從右往左的順序來進行閱讀。對於除此閱讀這類書目的我來說,無疑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但苦於沒有其它版本可以觀看。最終故事的吸引力戰勝了閱讀上的困難,經過我的不斷努力終於適應了這種奇怪的排布方式,還把周遭旁觀的同學也給驚到了。
金庸的武俠小說給那時候的我帶來了極大的樂趣,因為他的作品永遠是架構於歷史的大框架之下,所以對於同時熱愛歷史與文學的我而言是一種極大的滿足。雖然其中摻雜有不少民間野史與小說家之言,但單就提升閱讀的體驗而言無疑是極佳的。例如與成吉思汗談笑風生的郭靖,跟王保保鬥智斗勇的張無忌都給那時的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我看了金庸的小說之後才發現,先前看過的網路小說的很多套路都與金庸的書一模一樣,明顯有抄襲借鑒的嫌疑。但金庸的小說並非是什麼網路快餐文化,正因為金庸的書里蘊含了許多歷史與文化元素,由於金庸出色的歷史與文學功底,所以他才敢以歷史作為素材來收放自如。例如我高三時候語文老師提到過《天龍八部》里有介紹一種菊花名字很奇特,我當即反應過來是」抓破美人臉」,因為這種菊花整體是白色而唯中間有幾點紅,就好像美人的臉被抓破了一樣才有了這樣的名字。這就是其中的文化底蘊,真是令人看過之後就難以忘記了。不過語文老師當時提問的時候只有我答上來了,其餘同學基本處於一臉懵逼的狀態。看來我們這代人讀武俠小說的已經極少了,這類小說似乎是上一代人日常娛樂了。
金庸的武俠小說之中除了武打的場景,同樣不乏感情戲的刻畫。塑造了張無忌趙敏,楊過小龍女,郭靖黃蓉這許多對神仙眷侶。能寫出這許多的愛情故事,我原以為金庸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個風流才子,結果反而有些平淡了。反倒他的表哥徐志摩是個風流浪子,可能是這位表哥對金庸的影響吧。除此之外最令人欽佩的是金庸對於女性心理的描寫,金庸在作品之中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女性形象。金庸作為男人對女性的心理了解得如此透徹,並且能用筆觸表達出來。這種技巧同文化底蘊一樣也是學不來的,恐怕要等到多談戀愛之後才能有所領略感悟吧。
金庸先生的一生可以說是著作等身了: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副對聯雖然並十分工整,但恰如其分地將金庸創作的大部分作品包含了進來。時至今日我也基本上閱讀完了,其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還是《鹿鼎記》了。對於《鹿鼎記》,並不能稱之為是一本武俠小說,倒是稱之為官場小說要更為貼切一些,閱讀起來頗有些清朝的諷刺小說《官場現形記》的感覺。
首先《鹿鼎記》作為金庸的封筆之作,此時金庸的創作技巧已經錘煉的爐火純青。金庸在之前的小說中塑造了很多武功蓋世的英雄豪傑形象,其中有郭靖這般大智若愚的,也有張無忌這般身世坎坷的,還有段譽這樣運氣極好的。這些人的經歷、個性雖然各不相同,但都為人正直且用情專一。但到了最後,金庸不打算再塑造這樣的英雄大俠了。專門反其道而行之,選擇這樣一個貪財好色、貪生怕死且毫無武功的韋小寶作為全書的主角。韋小寶不僅為人圓滑老道、滿嘴謊話,甚至喜歡動輒跟人發誓道:「我若是騙你,就是婊子養的。」只因為韋小寶的母親是個妓女,說他是婊子養的倒也是實話。而到了小說的最後,韋小寶一個人娶了七個老婆,相當於前面小說中七個主角的量了。
單就這點而言,這本小說對於習慣了金庸創作的讀者而言確實很有吸引力。對於鹿鼎記我之前看過一個十分有趣的評價:金庸用前面十幾本小說來描寫江湖的故事,到了《鹿鼎記》又創作出了一個堂吉訶德般的形象來對先前塑造的江湖進行諷刺。韋小寶本身便是對之前英雄豪傑的反諷。
韋小寶這個形象雖然不完美,但勝在真實。在這里還要提到一部作品:《阿Q正傳》,金庸自己在回憶《鹿鼎記》的時候,也曾多次提到過阿Q與韋小寶形象的關系。他說過:「寫這部書時,我經常想起魯迅的《阿Q正傳》所強調的中國人的精神勝利。精神勝利的意念在中國的確相當悠久而普遍,但是卻不是中國所獨有的。有時走訪國外,我也常發現:幾乎每個地方的人民都有他們精神勝利的方式。所以我試圖從另一角度去探索中國人所特有的一面性格。」同樣都是對典型中國人形象的塑造,我認為《鹿鼎記》雖然在深度上不如《阿Q正傳》,但作為長篇小說,在廣度上還是有所勝過的。
此外金庸在《鹿鼎記》這本書中也一改了先前的政治正確,在金庸之前的作品中通常都是以漢族政權作為正統出現的。無論是先前的宋政權還是後面的明政權,都將它們放在正統的地位。而這一本書中雖然同樣有反清復明的天地會眾人,但金庸對於這批人大部分都是採取明褒暗貶的態度。例如即便大敵當前卻依舊為了爭論誰所擁立的皇帝是正統而內斗,清朝尚未動手,自己便損耗個七七八八了。
例如韋小寶的師傅陳近南,可以說是《鹿鼎記》中為數不多的正面人物了,金庸早在陳近南出場前就借旁人之口評價他說:平生不識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而陳近南出場時更是牌面十足:原本見到誰都謊話連篇的韋小寶竟被他的氣勢鎮住,嚇得把自己的底細全抖落出來了。陳近南這個人很像金庸之前小說中郭靖、蕭峰這樣的大俠,武藝高強又義薄雲天。就是這樣一個主角般完美的人物,最後卻死於自己人之手,讓人不得不扼腕嘆息。若是將《鹿鼎記》比作《堂吉訶德》,陳近南便是類似於堂吉訶德這樣的理想主義者,雖然一生懷抱著反清復明的理想最後卻被歷史的車輪所碾壓,而韋小寶這樣現實的桑丘倒是混的風生水起。因此若是讀者像閱讀金庸先前的小說一樣將自己代入反清復明的立場可能會被氣個半死。
實際上這也是歷史的現實。我曾聽聞這樣的說法:若是心臟不好想多活幾年的就不要去讀南明史了,南明史讀起來比晚清史還要讓人生氣。晚清時候畢竟是社會制度的落後,失敗已是大勢所趨。南明卻完全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因為一些沒必要的內耗使得原本一片大好的局面崩盤。這些內斗的人失敗自然不值得同情,但那些仁人志士的悲劇命運著實令人惋惜,畢竟滿人進關後也沒想到僅憑自己的人數、實力能征服偌大一個中華,原本打算搶一票就走的他們也架不住敵人的瘋狂白給。
所以若是拋開原本的正統思想來看《鹿鼎記》的話,會發現金庸所塑造的康熙是一個勤勤懇懇勵精圖治的賢王形象,比南明這邊的統治者不知道高明多少。而即便這樣,在書中顧炎武、黃宗羲等人在意識到明朝的王室子弟都靠不住後竟然選擇推舉韋小寶來當皇帝。雖然他沒有文化且貪財好色,但在他們眼裡韋小寶就是比康熙適合當皇帝,僅僅因為康熙是個滿族人而韋小寶可能是個漢族人罷了。這一段可以看作金庸對這些老儒們的無情諷刺了。
而鹿鼎記的結尾更是讓人耳目一新,前文所說韋小寶可能是個漢族人,說「可能」是因為韋小寶的母親是個妓女,結局則是韋小寶的母親在回憶當年懷韋小寶的時候究竟接過哪些客人,最後韋小寶可能是漢人,也可能是滿人,還可能是胡人,是西藏的喇嘛也說不定。知道最後也沒弄清楚韋小寶究竟是哪族人,金庸正是用這種幽默的筆調對當時一些盲目的民族主義者進行了隱晦的諷刺,同時也是對自己先前一些作品之中所表達出的價值觀的諷刺。包含了對先前作品的繼承與批判,同時又從另一個方面來對國人的精神進行剖析,這或許就是《鹿鼎記》這本書獲得了極高評價的原因吧。
武俠小說似乎是個很新奇的產物,雖然探討前身的話《七俠五義》這類俠義小說或許可以歸結為一類。但究其本源的話其實還是上世紀由金庸、古龍、梁羽生這三大家所創作的為主,而這幾人之前之後都不再有優秀的武俠小說的創作了,因此武俠小說其實是一個時代的產物。若是仔細了解的話,金庸的許多武俠小說最初其實都是在《明報》上面連載的,大獲成功之後再編匯成書進行出版。那個時代的很多武俠小說都是如此,因此可以說這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城市居民精神生活匱乏的一種產物。
並且那時候的武俠小說經三大家的創作,其中的套路、流程基本都已確定下來。而後的創作很難再有心意,甚至可以這么說,縱觀現在各類連載小說網上,沒有幾本書可以跳脫出這武俠小說的三大家們的套路。除卻套路被開發完以外,更為重要的是武俠小說中精神內核也被這些名家們發掘得七七八八了。單就金庸的作品而言,其中既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郭靖,亦有笑傲江湖、灑脫自在的令狐沖,既有天生愚笨但運氣超群的虛竹,還有生性頑劣、特立獨行的楊過,更不用提極具國民性的化身韋小寶了。
這還但是以主角而言,眾多配角們的形象就更鮮明了。因此後世才沒有了類似的武俠小說創作,一動筆就多半會落入前人的窠臼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所幸這三位大家已經為後人留下了眾多了精神財富,借用周敦頤的一句話: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如此便好。
I. 金庸寫的武俠小說中,寫得最好的是哪一部
這個問題見仁見智。以金庸自己說的,晚期作品好於早期作品,長篇作品好於短篇作品。事實上我讀下來也是這個感受。因此,我個人覺得金庸寫的最好的是後期完成的作品天龍八部,其次是笑傲江湖。如果以整個系列算在一起的話,射鵰三部曲也是相當出色的,單一一部就稍稍有所欠缺。
先說天龍八部,這部小說可以說是金庸武俠的集大成之作,浪漫主義的高峰。氣勢恢宏,武功體系完整,情節曲折,扣人心弦。在人物設計方面,創造出了金庸小說中最完美的英雄人物蕭峰。金庸後期成熟的民族觀、世界觀也在這部小說中體現無遺,早已不再是早期書劍恩仇錄那種相對狹隘的漢人復國運動或是射鵰英雄傳里單一的保家衛國。而是站在更高的高度。真正以全天下為考量,不拘泥於一國一族之利益,是家國天下的最高境界。
更難能可貴的是,天龍八部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蘊,從小說名字就引用佛家經典。八部指佛經中的八部眾,帶指芸芸眾生,展現出因果循環中的無奈。小說中的主要人物也與八部眾相對應,其命運也有所照應。如蕭峰對應天部、段譽對應龍部,在此不一一贅述。而小說的主要人物的結局也是一種解脫的體現。比如蕭峰為宋遼兩國的安危背叛了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而最愛的阿朱早已香消玉殞,只能以死明解脫,比如阿紫對蕭峰、游坦之對阿紫病態的愛也只能以死化解。 比如段正淳是個情聖,跟一群女人難分難解,最後的結局只能是一起死。如段延慶,一生執念報仇,但最後發現段譽是自己兒子,並且成為皇位的繼承人,心結已解,再無仇恨,飄然而去。比如蕭遠山慕容博,不共戴天之仇最終在佛法中化解。比如鳩摩智,執著於武功,在武功盡失後終成一代高僧。再比如慕容復,求皇位最終瘋魔,也許只有瘋了才能在精神世界中獲得解脫。這種思想在新修版里更為明顯。段譽最後在無量山洞裡重新看到玉像,突然明白自己愛的是玉像中的幻像,而非王語嫣,對王語嫣的痴迷實屬心魔作祟。而當王語嫣推倒玉像,碎了一地後,他對幻像的愛慕,對王語嫣的痴迷,都如鏡花水月一般消散。這個結局有人說毀經典,但我覺得相當好,符合了天龍八部全書的思想。
所以說,天龍八部以金庸小說中少見的悲劇形式,完成了最壯麗的篇章。
再說說笑傲江湖。笑傲江湖是一部傑出的諷刺作品。當時據說越南國會互相攻擊,都稱對方為岳不群、左冷禪。可見這部小說影響至深。書中塑造了偽君子岳不群、野心家左冷禪 、獨裁者任我行、政壇老江湖方證、沖虛,個個活靈活現。正派人士打著除魔衛道的旗號濫殺無辜,實則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擴張自己的勢力,如嵩山派滅劉正風滿門。相反那些為正派不齒小人物,如不戒和尚、田伯光、桃谷六仙、藍鳳凰等人,反倒盡顯可愛率真。任我行嘲諷東方不敗讓部下喊出肉麻的口號,等到自己重掌大權後卻變本加厲更加肆無忌憚尋求心理滿足。其實江湖中人,談不上是非善惡,俱是一樣。而真正能夠長久流傳的,是人間的真情,令狐沖任盈盈在當年曲洋與劉正風的笑傲江湖曲譜伴奏下歸隱,多美的畫面。
射鵰英雄傳
以 歷史 為背景,以兩位愛國志士後人,截然不同的人生為主線,以「靖」「康」為名,
來念當年靖康之恥。
小說開篇以全真教義士誅殺朝廷貪腐為始,以郭靖黃蓉等江湖義士抗擊金兵入侵為終,反映了當時的 社會 背景,朝廷貪腐無能,百姓多為不滿,民不聊生,正義之士揭竿而起,後因外族入侵,各方英雄人物以民族大義為先,團結一致對外,抵抗入侵。
《天龍八部》無疑是金庸先生作品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和難以逾越的高峰。
我們都知道金庸先生寫過很多經典武俠小說,而這部《天龍八部》是排在中晚期的作品,此時金庸還不到40歲,年富力強,也告別了之前的幻想路線,對人性的理解多了些層次也多了些拷問,這是精神上的一個跨越,再加上之前的文筆淬煉, 歷史 文化的積淀,故事脈絡的把控,這些內力適時的共同作用於這部小說,於是,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從情節上看:人物內容更豐富、矛盾沖突更劇烈,場面更波瀾壯闊,有恩,有仇,有壓抑,更有發泄,看起來也更過癮。
從人物設定上: 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蕭峰。這是天龍八部三個主角之一,他是遼人血統,又被漢人撫養;他生性明朗,不斷陷入愁雲慘霧;段譽,富貴家公子哥一枚,他的身世也足夠復姐姐妹妹親媽親爸養父之間錯綜交雜,虛竹,性格鮮明,憨實敦厚,卻也來頭不小,更重要的是作為少林弟子竟然有艷遇。
從價值觀上:金庸先生通過蕭峰這個角色,不停的帶領讀者去探尋:漢和遼誰是正義的?侵略和被侵略,誰是無辜的?正義和親情,哪一個是正確的?以牙還牙和寬容退讓,出路在哪裡?這些提問在以往武俠作品中從未出現過,如黃河浪濤滾滾襲來。
從創造性上: 除了這些沉重的東西,也不缺少浪漫。有蕭峰對阿朱的一片深情,有虛竹和夢姑在冰窖纏綿,有段譽抱得美人歸的欣喜,有段正淳的風流韻事屢屢被挖出,有美艷少婦康敏的偏執,有阿紫這樣的小妖女殺人不眨眼,有在小時候看到這些不得不說它刷新及震撼著我的三觀,每一個角色都深入人心,都讓人過目難忘。
《天龍八部》於是突破束縛,沖擊了正邪不兩立的傳統武俠價值觀本身,更有力量感。創造出豐富、激烈和引人反思的一部小說,這是金庸先生早期作品未能達到的。 與之較爭議的還有《鹿鼎記》,因為是金庸先生的收官之作,這部小說也頗具代表意義,以一種戲謔、諷刺的態度重新描寫了武俠世界。但相對於《天龍八部》,還是黯然了很多。
與金庸齊名香港作家倪匡說過:「凡有華人的地方,都有人知道金庸。」就連馬雲也不能免俗,自己的外號的就是「風清揚」。可見金庸小說影響力。眾所周知,金庸大師寫了十四部武俠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短篇越女劍。這十四部武俠小說應該說伴隨我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歲月。金庸故去,世間再無大俠。
金庸的第一部《雪山飛狐》寫於1960年,收山之作《鹿鼎記》寫於1969年。至於說,哪一部武俠小說可以代表金庸大師的最高水平和代表,這應該每一個人看法都各有不同。
好看不好看是個人觀看法,你說《天龍八部》好,我說《天龍八部》雜亂無章。我覺得《連城訣》寫的好。你卻說《連城訣》過於陰暗,喻意、內容,文筆,影響都是影響標準的。 由於金庸小手基本上也都被拍成電視劇,由於電視劇拍攝的好不好。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說評價。這裡面影響最大的就是射鵰三部曲 。如果有人要看金庸武俠小說,應該從射鵰三部曲開始。射鵰三部曲里的很多設定都沿用下來,套路都差不多,屬於大眾化。是普通風格武俠的小說, 金庸曾經說過:「武俠小說的主旨是要講是非、講道義」。射鵰三部曲很好地體現了武俠道義核心價值觀。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實際上能夠真正體現金庸水平的武俠小說應該是《笑傲江湖》和《鹿鼎記》,這兩部武俠小說有著極為強烈地政治隱喻和影射,無論這對兩部小說都是金庸後期作品,在寫作手法和境界上是最高的,無論文筆,意境,寓意都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這也是金庸的個人創造的巔峰 ,其中夾雜著金庸本人對政治,家國、民族的看法。個人認為金庸武俠小說寫的最好,巔峰之作是《笑傲江湖》,而《鹿鼎記》已經不是一部武俠小說。
《笑傲江湖》這部小說寫於1967年金庸先生43歲之時。是金庸大師唯一一部架空 歷史 ,沒有實際 歷史 背景的武俠小說。 有人說:《笑傲江湖》是一部真正的、純粹的、十足十的武俠小說。 這里所有的人都有慾望,無論正邪,少林武當要保持現有態勢,因為他們最大的既得利益者,而日月神教既有內部矛盾,但對外的利益卻是一致的,左冷禪是外小人,而岳不群是偽君子。而男主令狐沖卻是最無辜,最憋屈的男主,令狐沖希望瀟灑自由,笑傲江湖。但最後卻不得不退出他的舞台。心有正邪是他的原則,在正邪的理解上,無疑令狐沖更加自由。 也就是作品立意深刻,所謂神功必須自宮。隱喻政治的可怕。其提煉已至化境,堪稱金庸全著第一,人物性格塑造突出,尤其是岳不群這一人物的塑造,堪設無與倫比。節奏始終引人入勝。 最主要的是作品立意深刻。
男主令狐沖的一生本想瀟灑走一生,但始終都是被動的,被時勢推動著走,沒有依照自己意願去生活,令狐沖在最黑暗的江湖最痛苦地生活著。而令狐沖能夠保持初心,在寂寞中、在黑暗中、堅持自我、守護初心實屬不易。 在一個叢林法則生效的地方,道義成為稀缺品。狠毒成為「品質」。而令狐沖是個例,林平之才是常態,岳不群是高級。東方不敗是極端。但最終男主還是離開的 江湖( 社會 )而走向平靜。
「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俠小說」。竊以為,以我等常人,可能還未夠資格來評判金庸的武俠小說中哪一部是寫得最好的。
其實,不止在華人圈,金庸小說被翻譯成英、法、義大利、希臘、日、韓、泰、越、印尼等多國文字,國際影響巨甚,所以他才能夠成為英國劍橋、牛津名譽院士;獲得大英帝國官佐勛章勛銜、法國文化部法國藝術及文學司令勛銜,成為法國政府榮譽軍團騎士以及英國牛津大學董事會成員。
正所謂從諾貝爾獎得主到販夫走卒,從黃土高波到大洋彼岸,各個階層、各個地方,到處都有金庸迷。可能不少人看過那部據說是2016年最流行的韓劇《請回答1994》,戲中的醫學院大學生宿舍里就擺著一排金庸小說。
「百年一金庸」。其小說世界的雄渾廣大,令眾多的愛好者和研究者感到力不從心——比較一致的認識是:給金庸的小說下結論性評語,現在還不是時候。
或許,我等謙虛地說一聲,憑自己的感受,更喜歡金庸作品中的哪一部,較為恰當。
金庸最初寫武俠小說是為了賺錢,然後是為支撐《明報》局面,到了1960年代末期,才試圖在武俠小說的創作上做新嘗試,並表達自己的政治取向和對現實 社會 的看法。但自從1955年他在《香港商報》連載《書劍恩仇錄》(1957年結書出版),「金庸」就作為一個「神話」誕生了。「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的創作一發而不可收。他連載的第三部作品《雪山飛狐》,在當時除大陸外的華人圈就已經被驚嘆為「石破天驚」,「全城爭讀」。接著,他開始邊寫邊連載第四部作品《射鵰英雄傳》。那是1958年,當時在香港不看這個連載的「簡直是笑話」。自此,金庸的武俠小說巨匠、大師地位,人人公認。
武俠小說是中國文學的一個特殊范疇。淵遠流長,可追溯到漢代的《游俠列傳》等。真正自成一家,是從上個世紀初開始,即所謂由舊武俠和新派武俠構成的「百年武俠小說史」。20世紀40年代前,曾有第一個黃金時代,稱為「百家爭鳴期」,以描寫俠客義行為主,但受到了文壇「正統」文人的猛烈抨擊。武俠小說的第二個黃金時代,是由梁羽生、金庸、古龍三巨頭撐起的新武俠「巨星時代」。
「金梁並稱,一時瑜亮」。時間上先有梁,後有金,但在作品深度和廣度方面,無論是從故事情節的奇詭曲折、人物性格的復雜多樣,以及揭示人生的深刻精闢上,金庸都遠勝梁羽生。
對金庸和古龍的比較研究,成果頗多。有人具體比較說——寫情:金堅韌,古浪盪;人物:金重歷練,古重經歷;敘事:金古典、渾厚,古現代、陽剛等等。還有人指出,古龍小說有著諸多商品化的弊病,時時添一些「色情」味精;為著牟利,下筆粗糙,信筆所致。這些問題在金庸作品中是絕沒有的。
人們為什麼喜歡金庸小說?這可能會用上那句話——「一千個人眼裡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里只能談談我自己的感受了。
第一,金庸把他要講的故事,基本都置於了具體的時代里,於是使故事有了厚重的 歷史 感。《越女劍》——春秋 ;《 天龍八部 》——北宋 ;;《射鵰英雄傳》——南宋 ;《神鵰俠侶》——南宋;《 倚天屠龍記》——元末;《碧血劍》——明末 ;《鹿鼎記》——清康熙年間 ;《書劍恩仇錄》——清乾隆年間 ;《飛狐外傳》——清乾隆年間;《雪山飛狐》——清乾隆年間 ;《鴛鴦刀》——大約為清乾隆年間 。《笑傲江湖》、《俠客行》、《連城訣》、《白馬嘯西風》好像沒有明確的年代背景。有人經過嚴密的考證後認為:金庸應該是以明朝年間作為 歷史 背景來寫作《笑傲江湖》、《連城訣》的(《笑傲江湖》故意不明確年代,是因為它是一部 社會 寓言小說)。正因為金庸把他的故事放置在了具體的 歷史 背景之下,令人讀來很容易產生時代穿越的「現實感」,對當時民俗風情、 社會 概況、民族矛盾等等一目瞭然,對故事發展、人物命運也感同身受。這大概是其他的武俠小說都做不到的。例如《鹿鼎記》,寫盡了康熙朝所有的重要 歷史 事件,連釣魚島是中國的都寫到了。盡管韋小寶被戲說成件件參與其中,但畢竟還原了康熙朝的雄韜偉略(同時也揭露了種種的 社會 問題)。
第二,金庸在其所有小說中,都浸潤了濃烈深厚的中華文化。翻開他的任一作品,易經八卦、奇門算術、佛教道教、醫葯經絡、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滿目皆是,信手拈來。比如金庸小說中人物的名字,多有出處。王語嫣——「語笑嫣然」;周芷若——《漢書》「衡蘭芷若」;任盈盈——古詩十九首之二《青青河畔草》中「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之十《迢迢牽牛星》中「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十分符合小說中那個重情貌美的女子形象;鍾靈——成語「鍾靈毓秀」,聚集天地靈氣,孕育優秀人物。僅舉這幾例,有專門的研究文章可以查閱。金庸小說的章回題目也是非常講究的,往往連起來是一首詞或詩,如《天龍八部》的回目連起來就是五首詞。讀金庸小說,會不自然的浸淫於浩瀚的中華傳統文化之海,焉能不受益?
第三,金庸在他的小說里寫了一群不同以往、不同反響的俠。所謂俠者,「言必行,行必果,己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阨困,千里誦義者也。」金庸寫了這樣的俠,如胡一刀、胡斐、苗人鳳、夏雪宜等。但他所鍾情的是俠的最高境界,即「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如陳家洛(在金庸筆下,他是屬於成長期的大俠)、袁承志、郭靖、楊過等等,他們往往是俠,同時又兼具民族英雄。金庸筆下的俠,充分體現著他自己的家國情懷。這方面的頂峰,確實應該算是蕭峰了,家仇國恨交織、私情大義糾纏(且跳出了狹隘漢族民族主義的窠臼),金庸塑造的這種悲劇性英雄的成色,絕不在莎士比亞之下。
第四,金庸筆下,始終在尋找他自己心中的英雄。金庸出生在海寧世家,自小飽讀詩書,同時又從小追求個性的獨立,關心國家民族的興旺。因為他的經歷,所以不難發現,他的小說里,一直想塑造他理想中的英雄——男人。第一個應該是郭靖。他相貌平平、資質愚鈍,但就是贏得了黃蓉的芳心,且在一個個關鍵時刻,顯現了男子漢的、俠的氣概。大概金庸對郭靖不很滿意,於是塑造了第二個楊過。楊過「離經叛道」,狂傲不羈,一改郭靖的性格,但仍然稱得上是俠之大者。可能金庸仍不滿意,所以又有了第三個張無忌。張無忌中和了郭靖和楊過的性格,具有堅韌的性格、不為強暴的勇氣,一切皆好,唯一不足是在趙敏、周芷若等一群女人之間優柔寡斷。於是有了蕭峰。蕭峰堪稱絕世英雄。《天龍八部》連曾代金庸寫過六萬字(新版中已刪除)的倪匡都贊不絕口。蕭峰應該就是金庸心中的正牌男人了。但竊以為,他其實似乎更喜歡後來的令狐沖。令狐沖和蕭峰都在大是大非上鮮明堅定,同時又在感情上忠貞深邃。可是,令狐沖比蕭峰性格上又多了瀟灑和詼諧。
如果問我更喜歡金庸小說的哪一部,我會首選《笑傲江湖》。
「無心插柳柳成蔭」,金庸在塑造理想男人的時候,不成想卻塑造出了更出色的女人,這就是黃蓉、趙敏和任盈盈。我想,許多男讀者,都會同意我的這一看法。據說,金庸曾一直暗戀香港影星夏夢,有研究者稱,在黃蓉、趙敏和任盈盈身上,都可以明顯看到夏夢的影子。
問我為什麼更喜歡《笑傲江湖》,因為我更喜歡令狐沖和任盈盈(很想找一張任盈盈的圖片,但看來看去,好像都與金庸筆下的原型相去甚遠)。
有人說,當代中國文學的頂峰是高陽和金庸。客觀說,金庸還是勝出高陽一籌的。金庸不同意把他的小說純看作武俠小說。我覺得極是。小說寫什麼不重要,而看是怎麼寫,寫成什麼樣。沒有 歷史 感的,沒有文化積淀的,讀完一遍再也不想重翻的,甚至沒有多少文字美感的,肯定不會是頂尖作品。
《笑傲江湖》是一部 社會 寓言,而《鹿鼎記》則是 社會 問題小說。這兩部作品是受到稱贊最多的。千萬不要說金庸從《書劍恩仇錄》反皇帝開始,到《鹿鼎記》效忠皇帝結束這樣的話,很可能被笑話的。我向大家推薦一本金庸傳記,(香港)冷夏寫的《文壇俠聖》,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對熱愛金庸作品的讀友,可能有所幫助。
正所謂「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一部《越女劍》,金庸先生一共創作了15部小說。
而題主所問:金庸寫的武俠小說重,寫的最好的是哪一部?
我認為是《倚天屠龍記》。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金庸先生對此問題的看法。
據說曾經有一些讀者有幸見到金庸先生本人,於是忍不住追問金庸先生:您自己認為您的哪部小說寫的最好?
金庸先生回答道: 「長篇的作品比中篇、短篇的作品要好,後期創作的作品比前期創作的作品要好。」
依照金庸先生的觀點,他的封筆之作《鹿鼎記》才是寫的最好的作品?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金庸先生的說法或許有待去商榷。
那麼我來說說我的看法,為什麼《倚天屠龍記》才是寫的最好的作品。
武功的高下:
既然是武俠小說,那麼自然少不了「武功」的高下之分。有讀者曾經總結金庸先生的15部作品,發現金庸先生對於「武學」的設定為: 年代越往前,武學就越厲害。
那按照以此推算,《越女劍》的故事年代背景為春秋戰國時期,小說的「主角」阿青的武功是15部小說中,最高強的人物。
可金庸先生曾經也說過,在他所有小說中,武功最高強的主角是張無忌,他的原話是: 「很大可能是張無忌」 ,並有解釋說: 「張無忌集各家之長,應該比較全面。」
雖然阿青論及劍術,可謂極為高超,在原文中有描述:
可問題是,阿青一身的武功都在劍上,赤手空拳的阿青,能發揮出什麼樣的實力?我們不得而知,原文也沒有描述。但這個問題在張無忌身上就不存在,他徒手也好,握著各類武器也罷,均不影響他的發揮。
再加上作者的親口承認,金庸作品中論及「武功」,張無忌為第一。
而張無忌又是《倚天屠龍記》的主角,從武功高下來看,《倚天屠龍記》是寫的最好的作品。
個人成就:
說起個人成就,金庸筆下有被稱為「俠之大者」的郭靖,有「論英雄誰是英雄」的蕭峰,其餘「主角」如石破天被認為是「天真漢」,有狄雲被喚作為「老實人」,有韋小寶被封為「鹿鼎公」等等。
以郭靖、蕭峰二人來對比張無忌,郭靖一生貫徹「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號召群雄同守襄陽城,最終自身隨著襄陽城破而身隕,雖令人欽佩、惋惜,卻於大局無補。
而蕭峰則是雁門關外以一己之身,阻擋耶律洪基南下,更是為全「忠義」,以斷箭而自戧,可謂是可歌可泣,但《天龍八部》的結局未免太過「悲壯」了一些。
倒是張無忌,率明教之眾,又號召天下群雄抵抗元軍,不僅功成身退,而且還將稱帝的機會讓給了下屬。
論及成就,顯然不是金庸筆下其他的「主角」所能比擬的,更何況張無忌的那份胸襟氣度和22歲就攜美歸隱的結局。
所以,以個人成就論,《倚天屠龍記》才是金庸作品中寫的最好的那部。
主角的愛情:
愛情是永恆的話題,哪怕是武俠小說里也不例外。
縱觀金庸先生的15部作品的「主角」, 他們的「愛情」有多少是來源於現實生活,又能給我們啟發和借鑒、思考的?
先不說《鹿鼎記》中韋小寶的「愛情」,也不用想《射鵰英雄傳》中的「靖哥哥與俏黃蓉」,至於《神鵰俠侶》中的楊過、小龍女二人更是不用多說。
都是脫離現實生活,其用意也只是金庸先生為了鋪墊小說故事情節的需要而已。
唯有張無忌,小說中他有遇到周芷若、朱九真、殷離、小昭、趙敏等等,這就像現實生活中每個人要經歷不同的人一樣。
誰是自己心裡最不舍的?誰是自己最難以忘懷的?
金庸先生通過張無忌的話,讓我們學會看清楚,誰才是自己最愛的。
張無忌的「愛情」,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而不像其他「主角」,只是為了小說故事情節的需要。
所以,從「主角」的愛情來看,《倚天屠龍記》是金庸先生作品中,寫的最好的。
按照金庸自己的說法,他認為自己的作品中,長篇比短篇好,後期比前期好。
《鹿鼎記》作為金庸先生的一部長篇且是封筆之作,自然是最好的一部了。
金庸也確實表示過,鹿鼎記是他最滿意的作品。兩次修訂中,鹿鼎記是改動最少的一部,這一點也能看出金庸對這部作品確實很滿意。
從讀者的角度看,《鹿鼎記》盡管不是最受歡迎的,但是一定是最登峰造極的。
論文筆之老練,劇情之渾然天成,思想境界之高,這都是他其他作品所比不了的。
如果你先讀《鹿鼎記》,讀完之後再去讀《書劍恩仇錄》,你會明顯地感受到二者的區別,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以至於你會懷疑這兩部都是出於同一人之手?
盡管金庸的處女作《書劍》也很優秀,但是跟《鹿鼎記》比,這的不是一個量級的。從中也可以看出金庸寫作上的巨大進步,也能驗證他的自評(後期比前期好)很准確。
金庸的武俠陪伴我從少年到年過半百, 去年我還買了金庸武俠小說的全套,整天放在枕邊,隨時翻開,走入俠的世界快意恩仇。單從武俠角度來評價,天龍八部達到頂峰,再也無法超越,否則就會進入邪路。其次數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倚天屠龍記。從文學角度來看鹿鼎記寫得最好,無論情節、人性、內容的深度各方面作者己付出全部心血。但嚴格來講鹿鼎記不是純武俠小說。
、
'
-
、
射鵰三部曲和《天龍八部》《鹿鼎記》這些長篇的確體現了金庸先生不著痕跡行雲流水的寫作特色!尤其是《天龍八部》,大開大合之間尤見氣度!不過,若從敘事技巧角度來看,我個人認為《雪山飛狐》最為巧妙,它猶如一出舞台劇一般,把兩代人的恩怨,幾十年的情愫,糅合在幾天的時間中,調動插敘、補敘各種敘事方式,使得人物形象漸漸清晰、漸漸飽滿,從而推向矛盾的最高潮——這一刀是砍了還是沒有砍?故事卻在這里戛然而止,任憑讀者無限遐想……真正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妙哉妙哉!
首先,從文學成就來說,個人認為笑傲江湖是金書中的巔峰之作,為何這么說,主要我在於笑傲江湖是金庸晚期的作品,那個時候金老的文字駕馭能力,故事敘述以及人性善惡塑造上面已經爐火純青了,這點和書劍恩仇錄作個對比就非常明顯,書劍畢竟是處女作,各方面還顯得有些生澀。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左冷禪,任我行等形象躍然紙上,文字敘述已臻化境,所以,金書作品首推笑傲江湖
J. 好看的武俠小說
1 笑傲江湖(幾乎是公認的第一!)
2 天龍八部(五國演義,充滿了人生的哲理!)
3 鹿鼎記(超越武俠小說的高峰之作)
4 說英雄,誰是英雄(接近真實江湖世界的描寫,溫瑞安的巔峰之作, 人性的復雜刻畫……)
5風雲第一刀(古龍的神來之筆,劃時代的小說和人物)
6天涯明月刀(大膽的創新實踐,雖然未成功,但在這部小說和古龍這種精神面前,所有那些看不起武俠小說的所謂的文學作家都應該感到慚愧而低下頭!)
7射鵰三步曲(史詩般的武俠巨著,氣勢磅礴的構架結構!嘆為觀止的人物描寫刻畫!)
8破碎虛空(黃易的處女作,新武俠的另一類,讓我們看到一個新的武俠世界)
9鐵血傳奇(楚留香的血海飄香、大沙漠、畫眉鳥)(分著看,各自精彩絕倫,合在一起看,一氣呵成,震撼人心)
10雲海玉弓緣(梁羽生筆下多是高大全的正道大俠,唯有金世遺可愛之極,可惜被他寫的好像不如唐經天這個毫無個性的傢伙,冰川天女是個睜眼瞎子,結婚後也就不用再睜開眼了)
11蜀山劍俠傳(影響巨大的一部不可多得的武俠作品!)
12神州奇俠(少年成長的歷程,飛揚的激情自傳式寫法讓人耳目一新)
13連城訣(對於人性的深刻挖掘,不可多得的作品)
14白玉老虎(詩一般的寫法,匪夷所思的故事結構)
15殺楚(極具溫氏特色的小說,最早發表在台灣純文學刊物上)
16逆水寒(反傳統的英雄作品,關於逃亡的描寫超越了所有武俠作品)
17雪山飛狐(金庸借鑒了羅生門的架構,故事極具特色)
18飛狐外傳(少年英雄的成長,大丈夫的行為)
19陸小鳳(西方探案式的內容,將推理懸念融入武俠)
20將軍的劍法(如果你了解沈虎禪就夠了)
21四大名捕斗將軍(險惡江湖的斗爭,處處有出乎意料的情節)
22四大名捕戰天王(孫青霞的出現,讓人眼前一亮,毫不造作獨行其道的的行事作風讓人羨慕。)
23邊城浪子(兩類英雄的展現)
24大唐游俠傳(個人認為在梁羽生的小說里較好看)
25萍蹤俠影錄(梁羽生的代表作)
26七幫八會九聯盟的故事(很多小故事,絲毫不遜色任何那些長篇巨著)
27歡樂英雄(原來英雄是可以這樣的)
28俠客行(武俠小說里的阿甘正傳)
29刀叢里的詩(很難說,只是覺得作者寫這部書很痛苦)
30四大名捕走龍蛇系列(前後風格差異太大,但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