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武俠小說
⑴ 金庸先生的武俠作品很多,《射鵰英雄傳》是最經典的嗎
金庸先生最經典的三部作品,《射鵰英雄傳》到底能不能入榜?
除此之外,筆者個人覺得,既然是武俠小說,那麼小說中俠客的武力水平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而《天龍八部》中的人物武力水平應該算是眾多金庸小說中最高的,也正因為這點,很多人覺得天龍有些「修仙」小說的感覺。而那些厲害的絕世武功,比如天下第一的「六脈神劍」、凌波微步、斗轉星移、火焰刀、八荒六合唯我獨尊功、等上乘絕技自天龍之後也盡皆失傳。
綜合以上種種來看,《天龍八部》實在是在經典,因此將它排在第一。
《射鵰英雄傳》在一些人看來,相比於《射鵰英雄傳》,他們覺得《笑傲江湖》更為精彩,那麼射鵰英雄究竟能不能排第二呢?
在筆者看來,單從第一閱讀印象來說,還是更喜歡《射鵰英雄傳》,畢竟剛開始接觸的第一部電視劇就是根據金庸小說改編的83版《射鵰英雄傳》。和天龍的以「故事」襯托「武俠」不同,射鵰英雄則是反過來,射鵰是以「武俠」來襯托「故事」。
射鵰的核心便是一個「武」字。從第一次華山論劍分「五絕」,以及郭靖和楊康的十八年比武之約,再到後來的第二次華山論劍,這些故事都是為「武」而發生的。
而射鵰英雄更是金庸先生的成名之作,其故事、韻味和規模都別具一格,算是金庸武俠中一部比較單純論「武」的作品。
《倚天屠龍記》還是《笑傲江湖》?倚天屠龍的主線便是「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而這二十四字所說的就是倚天劍和屠龍刀。
看過原著的人都知道,《倚天屠龍記》是《神鵰俠侶》延續,而倚天劍和屠龍刀則是大俠郭靖和女俠黃蓉所鑄。倚天屠龍的主角雖然不是郭靖,倚天劍和屠龍刀卻將郭靖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張無忌更是結合了郭靖的「俠義」,楊過的「重情」,除此之外倚天屠龍中的人物、武學水平、故事情節等也頗有獨到之處。因此,筆者覺得倚天屠龍可算金庸最經典的第三部作品。
但是,也有很多人認為,在眾多小說中,《笑傲江湖》即使排上不第二,也能排上第三,對此你怎麼看?
⑵ 金庸的武俠小說中那種武功最厲害
能參加競選金庸武俠十大神功排名的武功有:《越女劍》中的越女劍法;《天龍八部》中的易筋經,六脈神劍,火焰刀,北冥神功,凌波微步,天山六陽掌,天山折梅手,八荒六合惟我獨尊功,小無相功,降龍十八掌,斗轉星移神功,參和指;《射鵰英雄傳》中的九陰真經;《神鵰俠侶》中的龍象般若功,黯然銷魂掌;《倚天屠龍記》中的九陽真經,乾坤大挪移;《笑傲江湖》中的葵花寶典,獨孤九劍,辟邪劍法,吸星大法;《俠客行》中的俠客行神功。如果要做金庸武俠十大神功的排名,我覺得這十大神功應該要非常有特色,而且要威力非凡,這十大神功里所包含的武功種類要盡量做到全一點,排名不一定要以攻擊性做唯一的依據,但又要考慮其攻擊性的威力強弱。
排名:
第一,易筋經。易筋經是少林寺的鎮寺之寶,當年慕容博和鳩摩智談起天下武功時曾說,慕容博最仰慕的武功只有兩種:一是少林寺的易筋經;二是大理段氏的六脈神劍。慕容博說少林寺數百年來一直能夠佔住中原武林的領袖地位,靠的決不是少林七十二絕技,雖然少林七十二絕技每種絕技都很厲害,但別的門派有的武功也決不在任何少林絕技之下,少林寺若要靠七十二絕技的武功來佔住武林領袖的地位,那絕對是不可能的,很顯然,少林寺靠的是易筋經,但易筋經到底有何神奇,慕容博當時卻也並未得知。那麼易筋經到底有何神奇呢?我們可以從練過易筋經的人的表現來大致推斷它的神奇之處。練過易筋經的人有很多,基本上少林寺每代高僧都曾練過它,只是修煉的程度不一樣而已,不過這些少林高僧卻沒有一個人能將易筋經練到佳處,唯一將易筋經練得最好的當屬《天龍八部》中的無名掃地老僧了。無名掃地老僧是金庸武俠所有正式出場的人物中公認的第一高手,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無名掃地老僧所用的武功在書中並無明確的記載,何以確定他學過易筋經呢?其實這是可以推斷出來的。從無名掃地老僧對慕容博和蕭遠山的談話中可以推斷出他熟悉各種少林絕技,但卻並不身兼少林七十二絕技,無名掃地老僧能夠看出鳩摩智在偷練易筋經,說明無名掃地老僧精通易筋經,就像精通小無相功的虛竹能夠看出鳩摩智在運使少林絕技時用了小無相內功一樣。無名掃地老僧對武功的所知可謂淵博,除了少林武學之外,他似乎還熟悉其它門派的武學,甚至連姑蘇慕容的身世也了解詳細,真不知他是何許來歷?以無名掃地老僧的如此修為,當可稱他為神僧。神僧的武功之高自然不必再多說了,現在我們要討論的是他所用的武功到底是不是易筋經?想那神僧一直都在少林寺內的藏經閣掃地,而藏經閣內又存放了少林寺各種佛經和武學典籍,神僧不存利慾之心,於掃地的空閑之時飽覽了少林寺各種佛經和武學典籍,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沒想到竟然於無意中練成了震古爍今的絕世神功,因此才有了他出場時那令人匪夷所思的驚世駭俗的表現。神僧身前厚達三尺的無形氣牆確實威力巨大,連能夠擊碎銅鎖片的無相劫指的指力和剛猛無比的降龍十八掌的掌力一碰到這堵氣牆,力道就會消失的無影無蹤,可見神僧的武功練到了何等境界。看佛經是不會練成絕世武功的,少林七十二絕技也不可能有如此驚世駭俗的威力,因此神僧的絕世神功肯定是主要得益於易筋經。在《天龍八部》一書中曾多次提到易筋經和六脈神劍是齊名的,六脈神劍的威力在書中已經表現過好幾次了,而易筋經的威力雖然在游坦之的身上表現了一點點,但讀者還是覺得易筋經不夠強悍,直到無名掃地老僧出場時,易筋經那驚世駭俗的威力才表現了出來。 從無名掃地老僧身前厚達三尺的無形氣牆和他用掌擊得慕容博和蕭遠山休克的表現手法來看,當可推斷出易筋經具有金剛護體神功和運用招式出神入化的功效,再做更深一步的推測,還可以推斷出:當把易筋經練到極致時,就可以達到刀槍不入,水火不侵,無堅不摧,運用武功招式隨心所欲等超凡入聖的境界。當然,無名掃地老僧還未達到這種境界,否則也不可能被蕭峰一掌打得吐血了。易筋經的神奇之處還在於它能將一個普通人一下子修煉到一流高手的境界,這在游坦之身上有最好的佐證,在此我就不多做論述了。除了修煉內功之外,易筋經還有治療內傷的奇效,只要有人受了內傷,都可以用易筋經的內力療養,而且收效甚快。比如說令狐沖,由於桃谷六仙輸入令狐沖體內的六道內力和不戒大師輸入令狐沖體內的兩道內力經常相互沖撞,因此常常引發令狐沖的內傷,後來令狐沖學了易筋經後才將體內的各種內力進行了合理的疏導,從此內息才趨於平穩。綜上所述,易筋經當可稱為天下第一內功心法,雖然它不具有直接的攻擊性,但它的神效卻是不可限量的。金庸說過:「天下武功以內力為本,招數為末,故內力深厚者,天下武功無不為己所用。」易筋經可謂是將金庸武俠中「唯內力論」的武學思想發揮到了極致。縱觀金庸十五部武俠小說,基本上都是內功在唱主角,而易筋經作為天下第一內功心法,理應排在金庸武俠所有武功中的首位。再說,金庸對佛家文化以及佛家武學都是極為推崇的,因此把易筋經排名第一無可厚非.
第二,葵花寶典。葵花寶典是一部武功總集,至於裡面到底包含了什麼樣的武功,小說中並沒有明確的說明。葵花寶典裡面所記載的武功統稱為葵花神功,此功講究快,准,狠,陰。武學中有一句話,叫做「唯快不破」,意思是只要你的武功夠快,那就沒有破綻可尋,而葵花神功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一個字——「快」,因此葵花神功厲害無比。當年東方不敗才只練了一小部分的葵花神功,可是在面對由令狐沖,任我行,任盈盈,向問天等四人組成的超級戰斗組合的進攻時,他以一根綉花針卻能應付自如,足見練過葵花神功後,能夠達到使用兵刃隨心所欲的地步。東方不敗才只練了一小部分,一小部分是多少?最多也就是三分之一吧,如果東方不敗把葵花神功練全了,那將會怎樣?難以想像。再說,葵花寶典中的第一句話是「欲練神功,揮刀自宮」,人家為了追求武功的至高境界,竟然能做出如此大的犧牲,可見此功確實威力非凡,因此葵花寶典理應排名第二。
第三,六脈神劍。六脈神劍並非真劍,而是一套氣功劍法,乃是將體內的真氣按一定的筋絡運行途徑從人的手指穴位沖出化為無形劍氣,並以此傷人。六脈神劍按真氣沖出手指穴位的不同可分為拇指少商劍,食指商陽劍,中指中沖劍,無名指關沖劍,右手小指少沖劍,左手小指少澤劍六種,此六種劍法的劍招皆各具特色,威力無窮。因為六脈神劍的無形劍氣是靠體內真氣化成的,而體內的真氣強弱又是由內力決定的,所以學六脈神劍需要有相當深厚的內力,如果內力不夠則很難形成無形劍氣,而內力越深厚則劍氣越強,且劍氣所及的范圍也越廣。學六脈神劍要以一陽指為根基,其實質就是以一陽指的指力化為無形劍氣,因此要學六脈神劍一般要先學會一陽指。六脈神劍被稱為是最深奧的武學,非常難練,以天龍寺諸位高僧對一陽指30--50年的修為,竟然每人只能練成一脈,足見此功的內力之深厚達到了何種程度,而段譽一人卻能練成六脈,可見段譽的內力是何等得深厚。六脈神劍乃是大理段氏的祖傳絕學,而且只有在天龍寺出家為僧的段氏子弟才有資格學此劍法。當年段譽雖沒先學成一陽指,但卻之所以能練成六脈神劍,是因為他先吸了眾多高手的內力,其體內的內力之強已達到了震古爍今的地步,他也是在機緣巧合之下才學成的,而且因為段譽是看圖自學的,所以也不違段氏祖訓。六脈神劍內力深厚,招數神奇,是一門內家功夫和外家功夫相結合的神奇武學,是天下一等一的攻擊性武功。用六脈神劍近戰遠戰皆可,尤其用於遠戰時更具神效。想一想,如果你會使六脈神劍,當你和別人遠距離對打時,對方的招式攻擊不到你,而你的無形劍氣卻能遠距離攻擊對方,你只要動動手指就可以了,而對方卻在那邊忙得個手忙腳亂,那你不是大佔便宜么?在《天龍八部》一書中六脈神劍是唯一可與易筋經相提並論的武功,如果不是有個無名掃地老僧的出現,那段譽憑借六脈神劍這門武功就可稱為天下第一高手了。既然六脈神劍如此厲害,那為什麼不把它排名第二呢?這是因為:段譽雖沒把六脈神劍練到最高境界,但他在全書結尾時,至少也把六脈神劍練到五六成的功力了吧,而東方不敗呢?他才練了葵花寶典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如果讓段譽光用六脈神劍,而不能同時用北冥神功和凌波微步的武功去迎戰那個由令狐沖,任我行,任盈盈,向問天等四人組成的超級戰斗組合的進攻,試問段譽能應付自如嗎?我看不能,說不定還會小命不保,由此可推斷出六脈神劍不及葵花寶典,因此把六脈神劍排名第三。
第四,獨孤九劍。獨孤九劍是一套劍法,共分九式,有總訣式,破劍式,破刀式,破槍式,破鞭式,破索式,破掌式,破箭式,破氣式等九種劍招。其要旨是用劍破盡天下各種兵器和武功。獨孤九劍可以說是金庸武功中的一個異類,它的出現可以說是推翻了金庸武俠以前「唯內力論」的武學思想,獨孤九劍講究的是個人的悟性,追求的是「無招勝有招」的武學境界。獨孤九劍出現在《笑傲江湖》一書中,《笑傲江湖》是金庸的後期作品,金庸寫作此書時,經驗已經非常豐富,文筆已經非常老道,金庸通過對以前各部武俠作品中武功的總結,終於悟出了武學的最高境界——無招勝有招。「無招」並非真的沒有招數,它是在「有招」的基礎上產生的,「無招」是在熟練了「有招」後,對「有招」的隨意發揮,臨陣對敵時根本不用去想用什麼招,而是自己臨時創招,見招拆招,遇勢破勢。只有熟練了各種「有招」之後,才能產生自己的「無招」,也才能用自己的「無招」去戰勝別人的「有招」,而獨孤九劍所追求的正是這種武學境界,所以它是一種非常高明的劍法。獨孤九劍的特點是遇強愈強,對方的武功越高,它所表現出來的劍法也就越神奇,這種武功的確別具一格,厲害無比。既然獨孤九劍如此神奇,那為什麼不將它排名第一呢?這是因為:獨孤九劍乃是獨孤求敗所創,獨孤求敗以劍法見長,當年他為求一敗而不可得,的確是武功非凡,於是他集畢生的武學修為而創出了能破天下各種兵器和武功的獨孤九劍,獨孤九劍再厲害也不過是套劍法,難道當真就是天下第一的武功嗎?獨孤九劍雖然追求一個「破」字,但這個「破」字也得有個度吧,總不能任何武功都被它破了吧。再說,獨孤求敗乃是南宋初年的人,時代上不靠前,獨孤九劍既然是獨孤求敗所創,那當然是他把獨孤九劍這套劍法練得最好了,以獨孤求敗的武功恐怕很難打贏無名掃地老僧吧,至於撰寫《易筋經》的那位達摩老祖,他就更加打不贏了,如果獨孤求敗能碰上以上兩位神僧,恐怕他就得把名字改一改了,由此可見,獨孤九劍不敵易筋經。還有葵花寶典也應該比獨孤九劍強,理由是:東方不敗只練了一小部分的葵花寶典,令狐沖也只練了一部分的獨孤九劍,可是令狐沖加上任我行,任盈盈,向問天等三人組成的超級戰斗組合卻依然敵不過東方不敗,足見東方不敗的武功高出令狐沖許多,因此獨孤九劍不敵葵花寶典。至於六脈神劍嘛,它不是一種普通的劍法,而是一套氣功劍法,它內力深厚,招數神奇,要破六脈神劍得同時使用破劍式和破氣式兩種劍招,獨孤九劍恐怕很難辦到,就算能辦到,也未必能破得了六脈神劍,再說,六脈神劍可以做遠距離的攻擊,而獨孤九劍卻不能,因此六脈神劍強過獨孤九劍。「無招勝有招」是武學的最高境界,而獨孤九劍追求的也是這種境界,可這並不一定代表獨孤九劍就是最高的武功,本來以獨孤九劍這種神奇武功當可排名第一,無奈易筋經,葵花寶典和六脈神劍實在太強,因此只好把獨孤九劍排第四了。
第五,俠客行神功。俠客行神功是一部武功總集,其中包含了拳法,掌法,刀法,劍法,內功心法和輕功等諸多神奇武功,而且均都威力巨大。俠客行神功確實是相當厲害的,也不知是哪朝哪代的武學高人所創,估計其最早年限不會超過李白所處的時代,因為《俠客行》這首詩是李白寫的,估計是後世的武學高人將諸多神奇武學融入了《俠客行》這首詩中,因此才匯集成了俠客行神功。《俠客行》一書所處的時代雖然在《笑傲江湖》後面,但是這並不表明創出俠客行神功的時代就落後於其它書,而且從書中的描寫來看,俠客行神功可謂是驚世駭俗。從練過俠客行神功的石破天來看,他的武功比起書中其他人物的武功來,實在要高出太多,連龍,木二島主和他相比,武功都差了一大截,可見此功確實非凡,因此把俠客行神功排名第五。
第六,九陰真經。九陰真經是一部武功總集,它裡麵包含了外家功夫和內家功夫,九陰真經裡面所包含的武功統稱為九陰神功。當年黃裳匯集了天下各門各派的武功精要而創出的這套九陰神功乃是「射鵰三部曲」中的第一神功,關於這一點,在「射鵰三部曲」的書中早有定論,就沒有必要再討論了。既然九陰神功如此厲害,那為什麼不能進入前五名呢?這是有理由的:在《射鵰》一書中練過九陰神功的人有很多,其中練得最全最好的莫過於郭靖了,可是郭靖在《射鵰》一書結尾時,也就是在第二次華山論劍時還打不過黃葯師,歐陽鋒和洪七公,可見練過九陰神功後,武功也並不比其他人高出太多。也許有人會問:「在第二次華山論劍時,似乎是歐陽鋒武功天下第一,歐陽鋒逆練九陰神功尚且如此厲害,這難道不能說明九陰神功的厲害嗎?還有,逆練九陰神功是不是比順練九陰神功更厲害呢?」關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想的:歐陽鋒逆練九陰神功後在第二次華山論劍時確實爭得了武功天下第一的名頭,可這並不能說明逆練九陰神功要比順練九陰神功強,郭靖打不過歐陽鋒恐怕是因為郭靖資質有限,未能將九陰神功的威力完全發揮出來,相信如果換作是黃裳的話,那他一定能制住歐陽鋒。在金庸武俠中還從來沒有聽說過「逆練一種武功比順練一種武功要厲害」的事,何況逆練武功是很危險的,弄不好就會筋脈俱斷,成為廢人,甚至還會有性命之憂,歐陽鋒逆練九陰神功後不就成為瘋子了嗎?九陰神功固然厲害,可是卻未必比得過俠客行神功,理由是:《俠客行》一書所處的時代雖然落後於「射鵰三部曲」,《俠客行》一書中的武功也普遍不如「射鵰三部曲」中的武功,可是俠客行神功卻是一個異類,創出俠客行神功的那位高人未必在時代上落後於黃裳,而且從書中的描寫看來,九陰神功沒有像俠客行神功那樣有驚世駭俗的表現,因此把九陰神功,也就是九陰真經排名第六。
第七,降龍十八掌。降龍十八掌本為降龍二十八掌,乃是丐幫的絕學,後經丐幫幫主蕭峰和靈鷲宮主人虛竹子的改創,去繁就簡,取其精華,最後演化成了降龍十八掌。降龍十八掌的招式雖然並不多,只有十八招,但是每一招的威力卻很大,其掌力常有排山倒海之勢,令人勢不可擋。降龍十八掌乃是陽剛天下第一的武功,在所有金庸武俠的掌法當中是最厲害的,它不重招式,只重內力,其核心是:不管對手向我攻來的招式如何厲害,我只將我的掌力一掌掌向對手打出,任對手的招式再厲害,也必將為我強大的掌力所化為無形。所以習練者內力越深厚,則打出去的掌力越強。因為蕭峰內力深厚之極,所以他的降龍十八掌的威力勝過洪七公和郭靖,而降龍十八掌的威力在蕭峰的手上也發揮到了極致。降龍十八掌肯定敵不過九陰真經,理由有三:第一,如果降龍十八掌強過九陰真經,那洪七公就是「射鵰三部曲」中的第一高手了,那他也就沒必要再去參加第一次華山論劍而搶那本《九陰真經》了,可事實上洪七公並非「射鵰三部曲」中的第一高手,雖然洪七公在降龍十八掌上的造詣不如蕭峰,但是料想其功力也不會相差一半以上;第二,想一想,熟練降龍十八掌的蕭峰可打得過撰寫出《九陰真經》的黃裳么?恐怕不能吧?第三,九陰真經畢竟是一部武功總集,而降龍十八掌只是一套掌法,集合了《九陰真經》裡面所有武功精華的九陰神功難道還敵不過一套掌法嗎?因此降龍十八掌排名第七。
第八,斗轉星移神功。斗轉星移神功是姑蘇慕容的祖傳絕技。姑蘇慕容氏在江湖上的影響力非常大,江湖中人只要一談起姑蘇慕容,無不膽戰心驚,而姑蘇慕容在江湖上的威名幾乎都是靠慕容博一手創造的,以慕容博一人之力就能在江湖上創出如此威名,可見慕容氏武功之高確實非凡,而慕容氏武功之高主要得益於斗轉星移神功。斗轉星移神功的厲害之處在於它能夠將對手打來的武功內力和招數的力道和方位進行隨意轉移,反傷於對手或第三方,而自己則毫發無損。不過,如果習練者斗轉星移神功的修煉還沒達到極致,或者習練者的武功修為不如對手,那就不能輕易用此神功,否則對手打來的武功內力和招數就會轉移不當,反傷習練者本身。斗轉星移神功確實非凡,就算碰到降龍十八掌這樣強悍的武功都敢使用,在《天龍八部》一書中寫道:「蕭峰喝道:『你就想走?天下有這等便宜事?你父親身上有病,大丈夫不屑乘人之危,且放了他過去。你可沒病沒痛!』慕容復氣往上沖,喝道:『那我便接蕭兄的高招。』蕭峰更不搭話,呼的一掌,一招降龍十八掌中的『見龍在田』,向慕容復猛擊過去。他見藏經閣中地勢險隘,高手群集,不便久斗,是以使上了十成力,要在數掌之間便取了敵人性命。慕容復見他掌勢凶惡,當即運起平生之力,要以『斗轉星移』之術化解。那老僧雙手合什,說道:『阿彌陀佛,佛門善地,兩位施主不可妄動無明。』他雙掌只這么一合,便似有一股力道化成一堵無形高牆,擋在蕭峰和慕容復之間。蕭峰排山倒海的掌力撞在這堵牆上,登時無影無蹤,消於無形。」如果不是無名掃地老僧及時化解這場打鬥,那降龍十八掌和斗轉星移神功這兩門武功的威力就高下立見了。金庸之所以這樣寫,是因為這樣寫是最好的選擇,因為降龍十八掌和斗轉星移神功都相當強,金庸不想否定任何一種武功的威力,不過我估計慕容復用斗轉星移神功肯定轉移不了蕭峰那排山倒海般的掌力,因為慕容復還沒有把斗轉星移神功練到位。斗轉星移神功雖然可以轉移對方向己攻來的武功反施於對方或第三者之身,但這個轉移也該有個度吧,如果碰到那種超厲害的武功時,我看未必也轉移得了。斗轉星移神功這種借力使力的武功在金庸武俠中很有特色,因此把斗轉星移神功排名第八。
第九,北冥神功。北冥神功的要旨是引世人內力為己所用。北冥神功練全之後,習練者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只要一碰觸對手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就會把對手的內力吸過來並且為己所用,這是一種非常上乘的武功。想一想,不同門派的每個人修練的內力其深厚程度和種類都不一樣,而北冥神功卻都能把這些不同的內力吸過來並且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而為己所用,這多麼高明啊!北冥神功雖不具有多大的攻擊性,但它卻是修煉內力最快的武功,這種武功在金庸武俠中相當有特色,因此把北冥神功排名第九。
第十,凌波微步。凌波微步是一套輕功步法,凌波微步的神奇之處在於:只要你踏著凌波微步,那對方武功再高也打你不著。因此凌波微步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武功,這種武功在金庸武俠中相當有特色。凌波微步的攻擊性顯然不如北冥神功,因為北冥神功吸了對方的內力之後,可令對方功力盡失,全身癱軟,成為武功廢人,從這一點上看,北冥神功要比凌波微步強得多,因此把凌波微步排名第十
⑶ 金庸寫的武俠小說中,寫得最好的是哪一部
這個問題見仁見智。以金庸自己說的,晚期作品好於早期作品,長篇作品好於短篇作品。事實上我讀下來也是這個感受。因此,我個人覺得金庸寫的最好的是後期完成的作品天龍八部,其次是笑傲江湖。如果以整個系列算在一起的話,射鵰三部曲也是相當出色的,單一一部就稍稍有所欠缺。
先說天龍八部,這部小說可以說是金庸武俠的集大成之作,浪漫主義的高峰。氣勢恢宏,武功體系完整,情節曲折,扣人心弦。在人物設計方面,創造出了金庸小說中最完美的英雄人物蕭峰。金庸後期成熟的民族觀、世界觀也在這部小說中體現無遺,早已不再是早期書劍恩仇錄那種相對狹隘的漢人復國運動或是射鵰英雄傳里單一的保家衛國。而是站在更高的高度。真正以全天下為考量,不拘泥於一國一族之利益,是家國天下的最高境界。
更難能可貴的是,天龍八部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蘊,從小說名字就引用佛家經典。八部指佛經中的八部眾,帶指芸芸眾生,展現出因果循環中的無奈。小說中的主要人物也與八部眾相對應,其命運也有所照應。如蕭峰對應天部、段譽對應龍部,在此不一一贅述。而小說的主要人物的結局也是一種解脫的體現。比如蕭峰為宋遼兩國的安危背叛了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而最愛的阿朱早已香消玉殞,只能以死明解脫,比如阿紫對蕭峰、游坦之對阿紫病態的愛也只能以死化解。 比如段正淳是個情聖,跟一群女人難分難解,最後的結局只能是一起死。如段延慶,一生執念報仇,但最後發現段譽是自己兒子,並且成為皇位的繼承人,心結已解,再無仇恨,飄然而去。比如蕭遠山慕容博,不共戴天之仇最終在佛法中化解。比如鳩摩智,執著於武功,在武功盡失後終成一代高僧。再比如慕容復,求皇位最終瘋魔,也許只有瘋了才能在精神世界中獲得解脫。這種思想在新修版里更為明顯。段譽最後在無量山洞裡重新看到玉像,突然明白自己愛的是玉像中的幻像,而非王語嫣,對王語嫣的痴迷實屬心魔作祟。而當王語嫣推倒玉像,碎了一地後,他對幻像的愛慕,對王語嫣的痴迷,都如鏡花水月一般消散。這個結局有人說毀經典,但我覺得相當好,符合了天龍八部全書的思想。
所以說,天龍八部以金庸小說中少見的悲劇形式,完成了最壯麗的篇章。
再說說笑傲江湖。笑傲江湖是一部傑出的諷刺作品。當時據說越南國會互相攻擊,都稱對方為岳不群、左冷禪。可見這部小說影響至深。書中塑造了偽君子岳不群、野心家左冷禪 、獨裁者任我行、政壇老江湖方證、沖虛,個個活靈活現。正派人士打著除魔衛道的旗號濫殺無辜,實則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擴張自己的勢力,如嵩山派滅劉正風滿門。相反那些為正派不齒小人物,如不戒和尚、田伯光、桃谷六仙、藍鳳凰等人,反倒盡顯可愛率真。任我行嘲諷東方不敗讓部下喊出肉麻的口號,等到自己重掌大權後卻變本加厲更加肆無忌憚尋求心理滿足。其實江湖中人,談不上是非善惡,俱是一樣。而真正能夠長久流傳的,是人間的真情,令狐沖任盈盈在當年曲洋與劉正風的笑傲江湖曲譜伴奏下歸隱,多美的畫面。
射鵰英雄傳
以 歷史 為背景,以兩位愛國志士後人,截然不同的人生為主線,以「靖」「康」為名,
來念當年靖康之恥。
小說開篇以全真教義士誅殺朝廷貪腐為始,以郭靖黃蓉等江湖義士抗擊金兵入侵為終,反映了當時的 社會 背景,朝廷貪腐無能,百姓多為不滿,民不聊生,正義之士揭竿而起,後因外族入侵,各方英雄人物以民族大義為先,團結一致對外,抵抗入侵。
《天龍八部》無疑是金庸先生作品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和難以逾越的高峰。
我們都知道金庸先生寫過很多經典武俠小說,而這部《天龍八部》是排在中晚期的作品,此時金庸還不到40歲,年富力強,也告別了之前的幻想路線,對人性的理解多了些層次也多了些拷問,這是精神上的一個跨越,再加上之前的文筆淬煉, 歷史 文化的積淀,故事脈絡的把控,這些內力適時的共同作用於這部小說,於是,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從情節上看:人物內容更豐富、矛盾沖突更劇烈,場面更波瀾壯闊,有恩,有仇,有壓抑,更有發泄,看起來也更過癮。
從人物設定上: 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蕭峰。這是天龍八部三個主角之一,他是遼人血統,又被漢人撫養;他生性明朗,不斷陷入愁雲慘霧;段譽,富貴家公子哥一枚,他的身世也足夠復姐姐妹妹親媽親爸養父之間錯綜交雜,虛竹,性格鮮明,憨實敦厚,卻也來頭不小,更重要的是作為少林弟子竟然有艷遇。
從價值觀上:金庸先生通過蕭峰這個角色,不停的帶領讀者去探尋:漢和遼誰是正義的?侵略和被侵略,誰是無辜的?正義和親情,哪一個是正確的?以牙還牙和寬容退讓,出路在哪裡?這些提問在以往武俠作品中從未出現過,如黃河浪濤滾滾襲來。
從創造性上: 除了這些沉重的東西,也不缺少浪漫。有蕭峰對阿朱的一片深情,有虛竹和夢姑在冰窖纏綿,有段譽抱得美人歸的欣喜,有段正淳的風流韻事屢屢被挖出,有美艷少婦康敏的偏執,有阿紫這樣的小妖女殺人不眨眼,有在小時候看到這些不得不說它刷新及震撼著我的三觀,每一個角色都深入人心,都讓人過目難忘。
《天龍八部》於是突破束縛,沖擊了正邪不兩立的傳統武俠價值觀本身,更有力量感。創造出豐富、激烈和引人反思的一部小說,這是金庸先生早期作品未能達到的。 與之較爭議的還有《鹿鼎記》,因為是金庸先生的收官之作,這部小說也頗具代表意義,以一種戲謔、諷刺的態度重新描寫了武俠世界。但相對於《天龍八部》,還是黯然了很多。
與金庸齊名香港作家倪匡說過:「凡有華人的地方,都有人知道金庸。」就連馬雲也不能免俗,自己的外號的就是「風清揚」。可見金庸小說影響力。眾所周知,金庸大師寫了十四部武俠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短篇越女劍。這十四部武俠小說應該說伴隨我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歲月。金庸故去,世間再無大俠。
金庸的第一部《雪山飛狐》寫於1960年,收山之作《鹿鼎記》寫於1969年。至於說,哪一部武俠小說可以代表金庸大師的最高水平和代表,這應該每一個人看法都各有不同。
好看不好看是個人觀看法,你說《天龍八部》好,我說《天龍八部》雜亂無章。我覺得《連城訣》寫的好。你卻說《連城訣》過於陰暗,喻意、內容,文筆,影響都是影響標準的。 由於金庸小手基本上也都被拍成電視劇,由於電視劇拍攝的好不好。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說評價。這裡面影響最大的就是射鵰三部曲 。如果有人要看金庸武俠小說,應該從射鵰三部曲開始。射鵰三部曲里的很多設定都沿用下來,套路都差不多,屬於大眾化。是普通風格武俠的小說, 金庸曾經說過:「武俠小說的主旨是要講是非、講道義」。射鵰三部曲很好地體現了武俠道義核心價值觀。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實際上能夠真正體現金庸水平的武俠小說應該是《笑傲江湖》和《鹿鼎記》,這兩部武俠小說有著極為強烈地政治隱喻和影射,無論這對兩部小說都是金庸後期作品,在寫作手法和境界上是最高的,無論文筆,意境,寓意都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這也是金庸的個人創造的巔峰 ,其中夾雜著金庸本人對政治,家國、民族的看法。個人認為金庸武俠小說寫的最好,巔峰之作是《笑傲江湖》,而《鹿鼎記》已經不是一部武俠小說。
《笑傲江湖》這部小說寫於1967年金庸先生43歲之時。是金庸大師唯一一部架空 歷史 ,沒有實際 歷史 背景的武俠小說。 有人說:《笑傲江湖》是一部真正的、純粹的、十足十的武俠小說。 這里所有的人都有慾望,無論正邪,少林武當要保持現有態勢,因為他們最大的既得利益者,而日月神教既有內部矛盾,但對外的利益卻是一致的,左冷禪是外小人,而岳不群是偽君子。而男主令狐沖卻是最無辜,最憋屈的男主,令狐沖希望瀟灑自由,笑傲江湖。但最後卻不得不退出他的舞台。心有正邪是他的原則,在正邪的理解上,無疑令狐沖更加自由。 也就是作品立意深刻,所謂神功必須自宮。隱喻政治的可怕。其提煉已至化境,堪稱金庸全著第一,人物性格塑造突出,尤其是岳不群這一人物的塑造,堪設無與倫比。節奏始終引人入勝。 最主要的是作品立意深刻。
男主令狐沖的一生本想瀟灑走一生,但始終都是被動的,被時勢推動著走,沒有依照自己意願去生活,令狐沖在最黑暗的江湖最痛苦地生活著。而令狐沖能夠保持初心,在寂寞中、在黑暗中、堅持自我、守護初心實屬不易。 在一個叢林法則生效的地方,道義成為稀缺品。狠毒成為「品質」。而令狐沖是個例,林平之才是常態,岳不群是高級。東方不敗是極端。但最終男主還是離開的 江湖( 社會 )而走向平靜。
「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俠小說」。竊以為,以我等常人,可能還未夠資格來評判金庸的武俠小說中哪一部是寫得最好的。
其實,不止在華人圈,金庸小說被翻譯成英、法、義大利、希臘、日、韓、泰、越、印尼等多國文字,國際影響巨甚,所以他才能夠成為英國劍橋、牛津名譽院士;獲得大英帝國官佐勛章勛銜、法國文化部法國藝術及文學司令勛銜,成為法國政府榮譽軍團騎士以及英國牛津大學董事會成員。
正所謂從諾貝爾獎得主到販夫走卒,從黃土高波到大洋彼岸,各個階層、各個地方,到處都有金庸迷。可能不少人看過那部據說是2016年最流行的韓劇《請回答1994》,戲中的醫學院大學生宿舍里就擺著一排金庸小說。
「百年一金庸」。其小說世界的雄渾廣大,令眾多的愛好者和研究者感到力不從心——比較一致的認識是:給金庸的小說下結論性評語,現在還不是時候。
或許,我等謙虛地說一聲,憑自己的感受,更喜歡金庸作品中的哪一部,較為恰當。
金庸最初寫武俠小說是為了賺錢,然後是為支撐《明報》局面,到了1960年代末期,才試圖在武俠小說的創作上做新嘗試,並表達自己的政治取向和對現實 社會 的看法。但自從1955年他在《香港商報》連載《書劍恩仇錄》(1957年結書出版),「金庸」就作為一個「神話」誕生了。「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的創作一發而不可收。他連載的第三部作品《雪山飛狐》,在當時除大陸外的華人圈就已經被驚嘆為「石破天驚」,「全城爭讀」。接著,他開始邊寫邊連載第四部作品《射鵰英雄傳》。那是1958年,當時在香港不看這個連載的「簡直是笑話」。自此,金庸的武俠小說巨匠、大師地位,人人公認。
武俠小說是中國文學的一個特殊范疇。淵遠流長,可追溯到漢代的《游俠列傳》等。真正自成一家,是從上個世紀初開始,即所謂由舊武俠和新派武俠構成的「百年武俠小說史」。20世紀40年代前,曾有第一個黃金時代,稱為「百家爭鳴期」,以描寫俠客義行為主,但受到了文壇「正統」文人的猛烈抨擊。武俠小說的第二個黃金時代,是由梁羽生、金庸、古龍三巨頭撐起的新武俠「巨星時代」。
「金梁並稱,一時瑜亮」。時間上先有梁,後有金,但在作品深度和廣度方面,無論是從故事情節的奇詭曲折、人物性格的復雜多樣,以及揭示人生的深刻精闢上,金庸都遠勝梁羽生。
對金庸和古龍的比較研究,成果頗多。有人具體比較說——寫情:金堅韌,古浪盪;人物:金重歷練,古重經歷;敘事:金古典、渾厚,古現代、陽剛等等。還有人指出,古龍小說有著諸多商品化的弊病,時時添一些「色情」味精;為著牟利,下筆粗糙,信筆所致。這些問題在金庸作品中是絕沒有的。
人們為什麼喜歡金庸小說?這可能會用上那句話——「一千個人眼裡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里只能談談我自己的感受了。
第一,金庸把他要講的故事,基本都置於了具體的時代里,於是使故事有了厚重的 歷史 感。《越女劍》——春秋 ;《 天龍八部 》——北宋 ;;《射鵰英雄傳》——南宋 ;《神鵰俠侶》——南宋;《 倚天屠龍記》——元末;《碧血劍》——明末 ;《鹿鼎記》——清康熙年間 ;《書劍恩仇錄》——清乾隆年間 ;《飛狐外傳》——清乾隆年間;《雪山飛狐》——清乾隆年間 ;《鴛鴦刀》——大約為清乾隆年間 。《笑傲江湖》、《俠客行》、《連城訣》、《白馬嘯西風》好像沒有明確的年代背景。有人經過嚴密的考證後認為:金庸應該是以明朝年間作為 歷史 背景來寫作《笑傲江湖》、《連城訣》的(《笑傲江湖》故意不明確年代,是因為它是一部 社會 寓言小說)。正因為金庸把他的故事放置在了具體的 歷史 背景之下,令人讀來很容易產生時代穿越的「現實感」,對當時民俗風情、 社會 概況、民族矛盾等等一目瞭然,對故事發展、人物命運也感同身受。這大概是其他的武俠小說都做不到的。例如《鹿鼎記》,寫盡了康熙朝所有的重要 歷史 事件,連釣魚島是中國的都寫到了。盡管韋小寶被戲說成件件參與其中,但畢竟還原了康熙朝的雄韜偉略(同時也揭露了種種的 社會 問題)。
第二,金庸在其所有小說中,都浸潤了濃烈深厚的中華文化。翻開他的任一作品,易經八卦、奇門算術、佛教道教、醫葯經絡、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滿目皆是,信手拈來。比如金庸小說中人物的名字,多有出處。王語嫣——「語笑嫣然」;周芷若——《漢書》「衡蘭芷若」;任盈盈——古詩十九首之二《青青河畔草》中「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之十《迢迢牽牛星》中「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十分符合小說中那個重情貌美的女子形象;鍾靈——成語「鍾靈毓秀」,聚集天地靈氣,孕育優秀人物。僅舉這幾例,有專門的研究文章可以查閱。金庸小說的章回題目也是非常講究的,往往連起來是一首詞或詩,如《天龍八部》的回目連起來就是五首詞。讀金庸小說,會不自然的浸淫於浩瀚的中華傳統文化之海,焉能不受益?
第三,金庸在他的小說里寫了一群不同以往、不同反響的俠。所謂俠者,「言必行,行必果,己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阨困,千里誦義者也。」金庸寫了這樣的俠,如胡一刀、胡斐、苗人鳳、夏雪宜等。但他所鍾情的是俠的最高境界,即「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如陳家洛(在金庸筆下,他是屬於成長期的大俠)、袁承志、郭靖、楊過等等,他們往往是俠,同時又兼具民族英雄。金庸筆下的俠,充分體現著他自己的家國情懷。這方面的頂峰,確實應該算是蕭峰了,家仇國恨交織、私情大義糾纏(且跳出了狹隘漢族民族主義的窠臼),金庸塑造的這種悲劇性英雄的成色,絕不在莎士比亞之下。
第四,金庸筆下,始終在尋找他自己心中的英雄。金庸出生在海寧世家,自小飽讀詩書,同時又從小追求個性的獨立,關心國家民族的興旺。因為他的經歷,所以不難發現,他的小說里,一直想塑造他理想中的英雄——男人。第一個應該是郭靖。他相貌平平、資質愚鈍,但就是贏得了黃蓉的芳心,且在一個個關鍵時刻,顯現了男子漢的、俠的氣概。大概金庸對郭靖不很滿意,於是塑造了第二個楊過。楊過「離經叛道」,狂傲不羈,一改郭靖的性格,但仍然稱得上是俠之大者。可能金庸仍不滿意,所以又有了第三個張無忌。張無忌中和了郭靖和楊過的性格,具有堅韌的性格、不為強暴的勇氣,一切皆好,唯一不足是在趙敏、周芷若等一群女人之間優柔寡斷。於是有了蕭峰。蕭峰堪稱絕世英雄。《天龍八部》連曾代金庸寫過六萬字(新版中已刪除)的倪匡都贊不絕口。蕭峰應該就是金庸心中的正牌男人了。但竊以為,他其實似乎更喜歡後來的令狐沖。令狐沖和蕭峰都在大是大非上鮮明堅定,同時又在感情上忠貞深邃。可是,令狐沖比蕭峰性格上又多了瀟灑和詼諧。
如果問我更喜歡金庸小說的哪一部,我會首選《笑傲江湖》。
「無心插柳柳成蔭」,金庸在塑造理想男人的時候,不成想卻塑造出了更出色的女人,這就是黃蓉、趙敏和任盈盈。我想,許多男讀者,都會同意我的這一看法。據說,金庸曾一直暗戀香港影星夏夢,有研究者稱,在黃蓉、趙敏和任盈盈身上,都可以明顯看到夏夢的影子。
問我為什麼更喜歡《笑傲江湖》,因為我更喜歡令狐沖和任盈盈(很想找一張任盈盈的圖片,但看來看去,好像都與金庸筆下的原型相去甚遠)。
有人說,當代中國文學的頂峰是高陽和金庸。客觀說,金庸還是勝出高陽一籌的。金庸不同意把他的小說純看作武俠小說。我覺得極是。小說寫什麼不重要,而看是怎麼寫,寫成什麼樣。沒有 歷史 感的,沒有文化積淀的,讀完一遍再也不想重翻的,甚至沒有多少文字美感的,肯定不會是頂尖作品。
《笑傲江湖》是一部 社會 寓言,而《鹿鼎記》則是 社會 問題小說。這兩部作品是受到稱贊最多的。千萬不要說金庸從《書劍恩仇錄》反皇帝開始,到《鹿鼎記》效忠皇帝結束這樣的話,很可能被笑話的。我向大家推薦一本金庸傳記,(香港)冷夏寫的《文壇俠聖》,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對熱愛金庸作品的讀友,可能有所幫助。
正所謂「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一部《越女劍》,金庸先生一共創作了15部小說。
而題主所問:金庸寫的武俠小說重,寫的最好的是哪一部?
我認為是《倚天屠龍記》。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金庸先生對此問題的看法。
據說曾經有一些讀者有幸見到金庸先生本人,於是忍不住追問金庸先生:您自己認為您的哪部小說寫的最好?
金庸先生回答道: 「長篇的作品比中篇、短篇的作品要好,後期創作的作品比前期創作的作品要好。」
依照金庸先生的觀點,他的封筆之作《鹿鼎記》才是寫的最好的作品?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金庸先生的說法或許有待去商榷。
那麼我來說說我的看法,為什麼《倚天屠龍記》才是寫的最好的作品。
武功的高下:
既然是武俠小說,那麼自然少不了「武功」的高下之分。有讀者曾經總結金庸先生的15部作品,發現金庸先生對於「武學」的設定為: 年代越往前,武學就越厲害。
那按照以此推算,《越女劍》的故事年代背景為春秋戰國時期,小說的「主角」阿青的武功是15部小說中,最高強的人物。
可金庸先生曾經也說過,在他所有小說中,武功最高強的主角是張無忌,他的原話是: 「很大可能是張無忌」 ,並有解釋說: 「張無忌集各家之長,應該比較全面。」
雖然阿青論及劍術,可謂極為高超,在原文中有描述:
可問題是,阿青一身的武功都在劍上,赤手空拳的阿青,能發揮出什麼樣的實力?我們不得而知,原文也沒有描述。但這個問題在張無忌身上就不存在,他徒手也好,握著各類武器也罷,均不影響他的發揮。
再加上作者的親口承認,金庸作品中論及「武功」,張無忌為第一。
而張無忌又是《倚天屠龍記》的主角,從武功高下來看,《倚天屠龍記》是寫的最好的作品。
個人成就:
說起個人成就,金庸筆下有被稱為「俠之大者」的郭靖,有「論英雄誰是英雄」的蕭峰,其餘「主角」如石破天被認為是「天真漢」,有狄雲被喚作為「老實人」,有韋小寶被封為「鹿鼎公」等等。
以郭靖、蕭峰二人來對比張無忌,郭靖一生貫徹「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號召群雄同守襄陽城,最終自身隨著襄陽城破而身隕,雖令人欽佩、惋惜,卻於大局無補。
而蕭峰則是雁門關外以一己之身,阻擋耶律洪基南下,更是為全「忠義」,以斷箭而自戧,可謂是可歌可泣,但《天龍八部》的結局未免太過「悲壯」了一些。
倒是張無忌,率明教之眾,又號召天下群雄抵抗元軍,不僅功成身退,而且還將稱帝的機會讓給了下屬。
論及成就,顯然不是金庸筆下其他的「主角」所能比擬的,更何況張無忌的那份胸襟氣度和22歲就攜美歸隱的結局。
所以,以個人成就論,《倚天屠龍記》才是金庸作品中寫的最好的那部。
主角的愛情:
愛情是永恆的話題,哪怕是武俠小說里也不例外。
縱觀金庸先生的15部作品的「主角」, 他們的「愛情」有多少是來源於現實生活,又能給我們啟發和借鑒、思考的?
先不說《鹿鼎記》中韋小寶的「愛情」,也不用想《射鵰英雄傳》中的「靖哥哥與俏黃蓉」,至於《神鵰俠侶》中的楊過、小龍女二人更是不用多說。
都是脫離現實生活,其用意也只是金庸先生為了鋪墊小說故事情節的需要而已。
唯有張無忌,小說中他有遇到周芷若、朱九真、殷離、小昭、趙敏等等,這就像現實生活中每個人要經歷不同的人一樣。
誰是自己心裡最不舍的?誰是自己最難以忘懷的?
金庸先生通過張無忌的話,讓我們學會看清楚,誰才是自己最愛的。
張無忌的「愛情」,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而不像其他「主角」,只是為了小說故事情節的需要。
所以,從「主角」的愛情來看,《倚天屠龍記》是金庸先生作品中,寫的最好的。
按照金庸自己的說法,他認為自己的作品中,長篇比短篇好,後期比前期好。
《鹿鼎記》作為金庸先生的一部長篇且是封筆之作,自然是最好的一部了。
金庸也確實表示過,鹿鼎記是他最滿意的作品。兩次修訂中,鹿鼎記是改動最少的一部,這一點也能看出金庸對這部作品確實很滿意。
從讀者的角度看,《鹿鼎記》盡管不是最受歡迎的,但是一定是最登峰造極的。
論文筆之老練,劇情之渾然天成,思想境界之高,這都是他其他作品所比不了的。
如果你先讀《鹿鼎記》,讀完之後再去讀《書劍恩仇錄》,你會明顯地感受到二者的區別,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以至於你會懷疑這兩部都是出於同一人之手?
盡管金庸的處女作《書劍》也很優秀,但是跟《鹿鼎記》比,這的不是一個量級的。從中也可以看出金庸寫作上的巨大進步,也能驗證他的自評(後期比前期好)很准確。
金庸的武俠陪伴我從少年到年過半百, 去年我還買了金庸武俠小說的全套,整天放在枕邊,隨時翻開,走入俠的世界快意恩仇。單從武俠角度來評價,天龍八部達到頂峰,再也無法超越,否則就會進入邪路。其次數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倚天屠龍記。從文學角度來看鹿鼎記寫得最好,無論情節、人性、內容的深度各方面作者己付出全部心血。但嚴格來講鹿鼎記不是純武俠小說。
、
'
-
、
射鵰三部曲和《天龍八部》《鹿鼎記》這些長篇的確體現了金庸先生不著痕跡行雲流水的寫作特色!尤其是《天龍八部》,大開大合之間尤見氣度!不過,若從敘事技巧角度來看,我個人認為《雪山飛狐》最為巧妙,它猶如一出舞台劇一般,把兩代人的恩怨,幾十年的情愫,糅合在幾天的時間中,調動插敘、補敘各種敘事方式,使得人物形象漸漸清晰、漸漸飽滿,從而推向矛盾的最高潮——這一刀是砍了還是沒有砍?故事卻在這里戛然而止,任憑讀者無限遐想……真正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妙哉妙哉!
首先,從文學成就來說,個人認為笑傲江湖是金書中的巔峰之作,為何這么說,主要我在於笑傲江湖是金庸晚期的作品,那個時候金老的文字駕馭能力,故事敘述以及人性善惡塑造上面已經爐火純青了,這點和書劍恩仇錄作個對比就非常明顯,書劍畢竟是處女作,各方面還顯得有些生澀。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左冷禪,任我行等形象躍然紙上,文字敘述已臻化境,所以,金書作品首推笑傲江湖
⑷ 淺談武俠小說
提起武俠小說,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金庸、古龍這些近現代的大家。但若追根溯源起來武俠小說的歷史可以說是相當的久遠了,武俠小說的濫觴有二:「一是漢初司馬遷的《史記》中的游俠、刺客列傳;二是魏晉、六朝間盛行的『雜記體』神異、志怪小說。」
對於武俠這個詞我們可以使用拆開來解讀,所謂的「俠」,按照韓非子的說法就是以武犯禁之人。這類人大都具有極強的正義感,具有捨己救人、見義勇為的高尚品行,但他們也大都不遵守法律規定,因此雖然在百姓中很受歡迎,但也由於其特立獨行的行為常受到統治者的敵視。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是沒有俠這個概念的,他們在電影中所塑造的一系列角色都是以人(man)來結尾,例如蜘蛛人、鋼鐵人。翻譯到中國之後都被冠以俠的名號,這種處理還是很貼切的。至於「武」就很好理解了,在火葯發明普及之前,刀槍劍戟都被稱為冷兵器。在冷兵器時代,個人的武術技巧就顯得十分重要,而俠客們若想行俠仗義,一身出色的武藝自然也是必須的。而講述武藝高強之人行俠仗義的小說,就是所謂的武俠小說了,今天我就在此簡單介紹下大家所熟知的近現代武俠小說。
武俠小說界有許多大家,遺憾的是我個人目前只看通讀過金庸先生的作品,單他一人的作品就已經是不小的閱讀量了。金庸先生是近幾年離世的,得知消息時還略有些惋惜。畢竟他對我們的影響還是非常的,這里的影響並不是僅限於文化上,還有實打實的經濟效益。我的家鄉十堰以武當山而聞名,而武當的名號這么響亮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金庸先生在作品中的描繪、介紹。雖然在武俠小說的創作中繞不開武當,但作為素材的選用也算是一種互利共贏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在金庸的眾多小說里,對於武當派的描寫都是正面的,而小說中其它的諸多門派甚至少林寺都有不少黑歷史。正是得益於金庸先生在作品中的宣傳,我家鄉的武當山才能享有如此高的知名度,進而吸引了眾多遊客,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雖然對於金庸的作品很小便有所耳聞,而那時各個電視台也都爭相播放著根據他作品而改編的電視劇,但遺憾的是我一直沒有去進一步了解。一直到高中時候,身邊有一個同學閱讀《神鵰俠侶》的時候引起了我的強烈興趣,而後我才對金庸的書有所接觸。
對於當時的我而言,想讀是一回事,能否讀到又是另一回事。所幸的是,我們高中時候校圖書館還是有一定的館藏的。而對於那時的我而言,讀書便是唯一的娛樂活動了,我也因此時常去圖書館里漫遊。例如《明朝那些事兒》就是我在圖書館里發現的,後來在我的不斷探索下,終於在圖書館里找到全冊的《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與《倚天屠龍記》。對於那時候的我而言無異於是發現了寶庫一般,雖然一次只能借兩本書,但這么多的小說也就意味著我很長一段時間的精神生活也就有了著落。不過最初還是有不小的閱讀障礙的,因為學校圖書館里的幾套叢書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可以說是年代感十足了。不僅因為小說的內部都是繁體字,就連排版方式都與現在大不相同,例如書中的文字不是橫向排列而是縱向,我必須一豎行讀下來才能再讀下一行,除此之外還要按照從右往左的順序來進行閱讀。對於除此閱讀這類書目的我來說,無疑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但苦於沒有其它版本可以觀看。最終故事的吸引力戰勝了閱讀上的困難,經過我的不斷努力終於適應了這種奇怪的排布方式,還把周遭旁觀的同學也給驚到了。
金庸的武俠小說給那時候的我帶來了極大的樂趣,因為他的作品永遠是架構於歷史的大框架之下,所以對於同時熱愛歷史與文學的我而言是一種極大的滿足。雖然其中摻雜有不少民間野史與小說家之言,但單就提升閱讀的體驗而言無疑是極佳的。例如與成吉思汗談笑風生的郭靖,跟王保保鬥智斗勇的張無忌都給那時的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我看了金庸的小說之後才發現,先前看過的網路小說的很多套路都與金庸的書一模一樣,明顯有抄襲借鑒的嫌疑。但金庸的小說並非是什麼網路快餐文化,正因為金庸的書里蘊含了許多歷史與文化元素,由於金庸出色的歷史與文學功底,所以他才敢以歷史作為素材來收放自如。例如我高三時候語文老師提到過《天龍八部》里有介紹一種菊花名字很奇特,我當即反應過來是」抓破美人臉」,因為這種菊花整體是白色而唯中間有幾點紅,就好像美人的臉被抓破了一樣才有了這樣的名字。這就是其中的文化底蘊,真是令人看過之後就難以忘記了。不過語文老師當時提問的時候只有我答上來了,其餘同學基本處於一臉懵逼的狀態。看來我們這代人讀武俠小說的已經極少了,這類小說似乎是上一代人日常娛樂了。
金庸的武俠小說之中除了武打的場景,同樣不乏感情戲的刻畫。塑造了張無忌趙敏,楊過小龍女,郭靖黃蓉這許多對神仙眷侶。能寫出這許多的愛情故事,我原以為金庸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個風流才子,結果反而有些平淡了。反倒他的表哥徐志摩是個風流浪子,可能是這位表哥對金庸的影響吧。除此之外最令人欽佩的是金庸對於女性心理的描寫,金庸在作品之中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女性形象。金庸作為男人對女性的心理了解得如此透徹,並且能用筆觸表達出來。這種技巧同文化底蘊一樣也是學不來的,恐怕要等到多談戀愛之後才能有所領略感悟吧。
金庸先生的一生可以說是著作等身了: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副對聯雖然並十分工整,但恰如其分地將金庸創作的大部分作品包含了進來。時至今日我也基本上閱讀完了,其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還是《鹿鼎記》了。對於《鹿鼎記》,並不能稱之為是一本武俠小說,倒是稱之為官場小說要更為貼切一些,閱讀起來頗有些清朝的諷刺小說《官場現形記》的感覺。
首先《鹿鼎記》作為金庸的封筆之作,此時金庸的創作技巧已經錘煉的爐火純青。金庸在之前的小說中塑造了很多武功蓋世的英雄豪傑形象,其中有郭靖這般大智若愚的,也有張無忌這般身世坎坷的,還有段譽這樣運氣極好的。這些人的經歷、個性雖然各不相同,但都為人正直且用情專一。但到了最後,金庸不打算再塑造這樣的英雄大俠了。專門反其道而行之,選擇這樣一個貪財好色、貪生怕死且毫無武功的韋小寶作為全書的主角。韋小寶不僅為人圓滑老道、滿嘴謊話,甚至喜歡動輒跟人發誓道:「我若是騙你,就是婊子養的。」只因為韋小寶的母親是個妓女,說他是婊子養的倒也是實話。而到了小說的最後,韋小寶一個人娶了七個老婆,相當於前面小說中七個主角的量了。
單就這點而言,這本小說對於習慣了金庸創作的讀者而言確實很有吸引力。對於鹿鼎記我之前看過一個十分有趣的評價:金庸用前面十幾本小說來描寫江湖的故事,到了《鹿鼎記》又創作出了一個堂吉訶德般的形象來對先前塑造的江湖進行諷刺。韋小寶本身便是對之前英雄豪傑的反諷。
韋小寶這個形象雖然不完美,但勝在真實。在這里還要提到一部作品:《阿Q正傳》,金庸自己在回憶《鹿鼎記》的時候,也曾多次提到過阿Q與韋小寶形象的關系。他說過:「寫這部書時,我經常想起魯迅的《阿Q正傳》所強調的中國人的精神勝利。精神勝利的意念在中國的確相當悠久而普遍,但是卻不是中國所獨有的。有時走訪國外,我也常發現:幾乎每個地方的人民都有他們精神勝利的方式。所以我試圖從另一角度去探索中國人所特有的一面性格。」同樣都是對典型中國人形象的塑造,我認為《鹿鼎記》雖然在深度上不如《阿Q正傳》,但作為長篇小說,在廣度上還是有所勝過的。
此外金庸在《鹿鼎記》這本書中也一改了先前的政治正確,在金庸之前的作品中通常都是以漢族政權作為正統出現的。無論是先前的宋政權還是後面的明政權,都將它們放在正統的地位。而這一本書中雖然同樣有反清復明的天地會眾人,但金庸對於這批人大部分都是採取明褒暗貶的態度。例如即便大敵當前卻依舊為了爭論誰所擁立的皇帝是正統而內斗,清朝尚未動手,自己便損耗個七七八八了。
例如韋小寶的師傅陳近南,可以說是《鹿鼎記》中為數不多的正面人物了,金庸早在陳近南出場前就借旁人之口評價他說:平生不識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而陳近南出場時更是牌面十足:原本見到誰都謊話連篇的韋小寶竟被他的氣勢鎮住,嚇得把自己的底細全抖落出來了。陳近南這個人很像金庸之前小說中郭靖、蕭峰這樣的大俠,武藝高強又義薄雲天。就是這樣一個主角般完美的人物,最後卻死於自己人之手,讓人不得不扼腕嘆息。若是將《鹿鼎記》比作《堂吉訶德》,陳近南便是類似於堂吉訶德這樣的理想主義者,雖然一生懷抱著反清復明的理想最後卻被歷史的車輪所碾壓,而韋小寶這樣現實的桑丘倒是混的風生水起。因此若是讀者像閱讀金庸先前的小說一樣將自己代入反清復明的立場可能會被氣個半死。
實際上這也是歷史的現實。我曾聽聞這樣的說法:若是心臟不好想多活幾年的就不要去讀南明史了,南明史讀起來比晚清史還要讓人生氣。晚清時候畢竟是社會制度的落後,失敗已是大勢所趨。南明卻完全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因為一些沒必要的內耗使得原本一片大好的局面崩盤。這些內斗的人失敗自然不值得同情,但那些仁人志士的悲劇命運著實令人惋惜,畢竟滿人進關後也沒想到僅憑自己的人數、實力能征服偌大一個中華,原本打算搶一票就走的他們也架不住敵人的瘋狂白給。
所以若是拋開原本的正統思想來看《鹿鼎記》的話,會發現金庸所塑造的康熙是一個勤勤懇懇勵精圖治的賢王形象,比南明這邊的統治者不知道高明多少。而即便這樣,在書中顧炎武、黃宗羲等人在意識到明朝的王室子弟都靠不住後竟然選擇推舉韋小寶來當皇帝。雖然他沒有文化且貪財好色,但在他們眼裡韋小寶就是比康熙適合當皇帝,僅僅因為康熙是個滿族人而韋小寶可能是個漢族人罷了。這一段可以看作金庸對這些老儒們的無情諷刺了。
而鹿鼎記的結尾更是讓人耳目一新,前文所說韋小寶可能是個漢族人,說「可能」是因為韋小寶的母親是個妓女,結局則是韋小寶的母親在回憶當年懷韋小寶的時候究竟接過哪些客人,最後韋小寶可能是漢人,也可能是滿人,還可能是胡人,是西藏的喇嘛也說不定。知道最後也沒弄清楚韋小寶究竟是哪族人,金庸正是用這種幽默的筆調對當時一些盲目的民族主義者進行了隱晦的諷刺,同時也是對自己先前一些作品之中所表達出的價值觀的諷刺。包含了對先前作品的繼承與批判,同時又從另一個方面來對國人的精神進行剖析,這或許就是《鹿鼎記》這本書獲得了極高評價的原因吧。
武俠小說似乎是個很新奇的產物,雖然探討前身的話《七俠五義》這類俠義小說或許可以歸結為一類。但究其本源的話其實還是上世紀由金庸、古龍、梁羽生這三大家所創作的為主,而這幾人之前之後都不再有優秀的武俠小說的創作了,因此武俠小說其實是一個時代的產物。若是仔細了解的話,金庸的許多武俠小說最初其實都是在《明報》上面連載的,大獲成功之後再編匯成書進行出版。那個時代的很多武俠小說都是如此,因此可以說這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城市居民精神生活匱乏的一種產物。
並且那時候的武俠小說經三大家的創作,其中的套路、流程基本都已確定下來。而後的創作很難再有心意,甚至可以這么說,縱觀現在各類連載小說網上,沒有幾本書可以跳脫出這武俠小說的三大家們的套路。除卻套路被開發完以外,更為重要的是武俠小說中精神內核也被這些名家們發掘得七七八八了。單就金庸的作品而言,其中既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郭靖,亦有笑傲江湖、灑脫自在的令狐沖,既有天生愚笨但運氣超群的虛竹,還有生性頑劣、特立獨行的楊過,更不用提極具國民性的化身韋小寶了。
這還但是以主角而言,眾多配角們的形象就更鮮明了。因此後世才沒有了類似的武俠小說創作,一動筆就多半會落入前人的窠臼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所幸這三位大家已經為後人留下了眾多了精神財富,借用周敦頤的一句話: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如此便好。
⑸ 金庸古龍武俠小說中深情的女子
近日馬蓉攜帶剪刀闖入王寶強家鬧事的新聞又上了熱搜,而馬蓉受傷擺拍的照片也迅速在網路上流傳。作為一個吃瓜群眾,王寶強和馬蓉孰是孰非自有法律判決,但是馬蓉的行為卻突然讓我想起了金庸古龍武俠小說中那些受情傷的女子,受限於武俠小說的題材,她們處理感情問題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過於偏執,但反過來也許可以給現代的女性一些啟示,能夠學會在失敗的愛情里保護自己。
雖然愛情是兩個人的事,但人畢竟是社會性動物,筆者將根據小說中受情傷後的女性的行為波及程度進行分級和危險程度鑒定,等級由低到高,共分五級。
第一級:自傷型,代表人物:喀絲麗、李文秀、小昭等,危險等級:最低。
喀絲麗、李文秀、小昭分別是《書劍恩仇錄》《白馬嘯西風》和《倚天屠龍記》中的人物,雖然她們三人的個性和外貌特徵區別較大,但是她們卻都有相似的感情經歷,比如與女主角一樣喜歡上了男主角,最終卻不得不為了喜歡的人犧牲自我,要麼自盡(喀絲麗),要麼遠離是非之地(李文秀離開了古高昌國回中原,小昭離開中土回波斯)。無論是古今中外,大部分女性在面對感情時選擇的都是這種「逃避」的方式,盡管無奈,卻也是最現實的選擇。
第二級:自殘型,代表人物:何紅葯,阿九(長平公主)等,危險等級:低。
何紅葯和阿九都是《碧血劍》中的人物,雖然是兩輩人,但是她們的痴情卻如出一轍。何紅葯是五毒教教主何鐵手的姑姑,年輕時貌美如花,卻不小心被「渣男」「金蛇郎君」夏雪宜利用,不僅沒得到夏雪宜的真心,還必須承受被萬蛇噬咬、容貌全毀的痛苦。但是,何紅葯依然沒放棄對夏雪宜的喜歡,即使知道夏雪宜有真愛後,她也只是痛恨溫儀,對夏雪宜始終都是愛勝過恨,最終,何紅葯歷經千辛萬苦找到了夏雪宜的遺骨,在山洞中與夏雪宜、「同歸於盡」。而阿九與袁承志之間的情感,也是阿九付出的多,袁承志一直在阿九和溫青青之間搖擺不定,最終阿九不得不主動選擇了放棄這段感情,皈依佛門,孤獨終老。之所以說她們兩個人的危險等級高,是因為理性的人都知道一個能對自己狠心、有自虐傾向的人在對待他人的時候往往更狠,更虐。很明顯,何紅葯和阿九的怨念是在不知不覺中將她們逐步控制的,如果再多加一根稻草,一旦失控,傷害的就不僅僅是她們自己了。
第三級:報復型,代表人物:李莫愁、梅超風等,危險等級:中。
李莫愁和梅超風分別是《神鵰俠侶》和《射鵰英雄傳》中的人物,李莫愁被稱為「赤練仙子」,一方面既指其如赤練蛇般毒辣,另一方面也說明其貌美。李莫愁身為古墓派的傳人,年輕時本是個純真少女,後來因為傾心陸展元,陸展元卻移情別戀何沅君而性情大變,成為殺人如麻的女魔頭。李莫愁的瘋狂在於只要是跟陸展元和何沅君相關的人一律殺無赦,甚至偏執到只要是任何人提到一個何沅君或名字中有「何沅君」中的任何一個字,都照殺不誤。梅超風與李莫愁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梅超風在桃花島和師兄陳玄風相戀,卻被黃葯師逐出師門。後來陳玄風被江南七怪殺死,梅超風不得不苦練九陰白骨爪,為夫報仇。
毫無疑問,李莫愁和梅超風都是偏執型人格的典型,在愛情里,她們最容易迷失自己,也很容易傷害更多的人。除了給她們更多的安全感,好像也沒有其他的辦法能讓她們逃離心魔。
第四級:反社會型,代表人物:邀月、憐星。危險等級:最高。
邀月和憐星是古龍的《絕代雙驕》中的人物,分別為移花宮大宮主和二宮主。姐妹倆同時喜歡上了大俠江楓,但江楓卻愛上了邀月的侍女花月奴並企圖逃離移花宮。為報復江楓的「薄情」,邀月和憐星進行了殘酷的人類學實驗——將江楓的雙胞胎兒子分開撫養,在17年後讓他們兄弟相殘。縱觀武俠小說史,邀月和憐星因愛生恨、為愛報復的方式無疑是最奇葩的。首先從感情關繫上來說,一般的感情糾葛都是禍不及子女,但明顯邀月和憐星逼得江楓自殺不算,還想要斬草除根;其次,憐星本意是想救嬰兒,但以17年後看他們兄弟相殘以保護他們性命的計策實在不夠高明,更是對傳統的「兄友弟恭」觀念的挑戰。最後,雙胞胎一個在惡人谷長大,一個在移花宮長大,一個成為調皮搗蛋的「惡魔」,一個成為冷酷無情的少爺,在這個武俠世界的人類學實驗中,雖然兄弟倆最終相認,也共同報了父母之仇,但是反觀現實生活,類似的事件已然發生,善惡的界限變得也逐漸變得模糊,人性面對的挑戰也不僅僅限於情了。
詩人元好問曾感慨:「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希望世間有更多的人能理性地看待情感,學會愛人,更要學會愛自己。
⑹ 縱觀金庸的武俠小說,誰的武功是天下第一的
在所謂的“金書論武圈”,關於武功評級的理論層出不窮。但由於金庸各部書之間很難橫向比較,所以在本文之前,圈內都是不斷地定性分析,一個說張無忌九陽+乾坤+太極沒有敵手,另一個說石破天級數突破天際,總之是各有各的思考方式和評判標准,根本無從統一結論。因此,本文對“金書論武”的主要貢獻,就是率先提出了一個相對可靠的定量分析思路,進而能夠盡可能地拋開讀者們的主觀判斷,客觀地對頂級高手們進行武功評級。
⑺ 金庸武俠小說里最厲害的武功排名
就說前十吧:僅數個人觀點
1葵花寶典:神功總是要付出一些代價的。東方不敗力克4人,葵花寶典才是關鍵。
2九陰/陽真經:內功專長,無論是進攻還是療傷都是很好的。
4獨孤九劍:以無招破有招,劍法天下第一。
5易筋經:最好的療傷之用,內力之長。
6北溟神功:邪惡的功夫,化功大法的威力不可不說。
7降龍十八掌/黯然銷魂掌:這兩掌在神鵰中好像是黃老邪說過:黯然銷魂掌的威猛,只有降龍十八掌可以匹敵。
9乾坤大挪移:不解釋
10辟邪劍法:人人都想要,人人都想練,人人都。。。
⑻ 淺析溫瑞安武俠小說詩意風格的體現
題記:作為新派武俠小說的代表人物,溫瑞安的作品一直以來都有著不同於其他武俠作家的特點,尤其在文字與風格上獨樹一幟。在如今新派武俠作家所剩無幾的境況下,溫瑞安的作品越來越多的得到人們的重視。而對於其風格,大多數人都會用「詩意」二字來形容。溫氏善用詩詞曲賦、散文筆法裝扮自己的武俠作品,在無形之間展示了一種新的武俠小說的寫作方法,以詩意的筆觸來表現人們普遍印象中本應粗獷的武俠小說。本文通過對溫氏作品中體現出「詩意」這一風格的各方面內容進行探討,從溫氏作品中人物名字、武功招式及兵器和對戰場面的描寫方面進行分析論證,從而找到解讀溫書風格的鑰匙。
引言:
武俠小說的定義為:中國通俗舊小說的一種重要類型,多以俠客和義士為主人公,描寫他們身懷絕技、見義勇為和叛逆造反行為。武俠夢一直是中國人不變的追求,無論是武俠小說的濫觴期和發展期,還是現在步入新世紀網路化社會,武俠的俠義思想仍舊沒有消逝,反而有越來越發展的趨勢。這一點從現在武俠作品拍成的電影、電視劇頻頻獲獎、武俠主題的游戲受人追捧、新的武俠小說界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新作者都能夠看出。而隨著金庸封筆、古龍早逝,前不久新派武俠小說開山鼻祖梁羽生先生的去世,新派武俠小說奇才溫瑞安的作品便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與期待。溫氏的代表作品有《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俠》系列和《說英雄,誰是英雄》系列等。其作品《逆水寒》、《布衣神相》、《驚艷一槍》等被拍攝成影視作品,深受廣大觀眾喜愛。溫氏作品早期受古龍影響,有些奇幻素材中又有些還珠樓主的影子,而溫氏在吸取眾家之長的基礎上,又求變求新,建立了自己的藝術風格,「以有力的筆觸、簡潔精煉的對白、嚴謹的結構、出人意表的情節、明快的節奏、電影轉換鏡頭的多重角度表現事物人情的演進技巧,共同烘托出雄偉的文章風格」(1)而溫氏作品藝術風格中最值得人稱道的,莫過於他作品中那些詩意化的語言了。溫氏作品的詩意風格究竟是如何體現的?本文對此開展了探討,希望可以更加清晰的領悟到溫瑞安作品的詩意魅力。
一、溫氏作品中人物名字所表現的詩意風格
自讀溫書以來,每每都被溫氏所構思的人物姓名所陶醉。溫氏有著深厚的詩詞散文功力,對中國文化造詣頗深,因而塑造出的人物所擁有的姓名皆非凡品,現揀選幾個系列中的人物名稱,分別做一些淺析,有助於對溫氏作品詩意風格的了解。
首先說一下溫氏的代表作《神州奇俠》系列中的人物名字。比如「蕭秋水」這個名字就有著濃厚的詩意風格。蕭秋水作為整個《神州奇俠》系列裡的第一主角,名字出自《莊子》的《秋水》,非常大氣磅礴。而另外比較常見的一句含有「秋水」二字的詩句,則是王勃的《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秋水正代表著廣闊的江湖,而《神州奇俠》系列,概括來說,也就是蕭秋水從一個涉世未深的小夥子成長為一代大俠的故事,所以他的名字里,蘊含著深意。再如「柳隨風」這個名字,細數其中的詩意,首先要看溫氏為柳隨風這個人物做的人設。他是江南人氏,因在幫派中排行第五,所以人稱柳五公子。喜著青衣,正應和了「柳」這個姓氏,而柳枝隨風輕搖,自是一派江南煙雨迷濛之色,非常應和人物性格。而《神州奇俠》中的另一主要人物的名字「李沉舟」,出自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詩歌表現了詩人沉鬱卻豪放的心情,既是勉勵友人亦是與友人共勉,因此非常有氣勢。而作為《神州奇俠》中最大的幫派「權利幫」的幫主,有著「君臨天下」之稱的李沉舟,也擔得起這個名號。
然後我們分析一下《四大名捕》系列中的人物名字。比如「戚少商」,少商為一經穴名稱,位置在大指內側,指甲角外一分,當我們豎起大拇指表示叫好、誇贊等含義的時候,便可以看到少商穴。所以這個名字也含蓄的表現出溫瑞安的學識之淵博,在他的作品前期幾乎可算是配角的戚少商,到了後期,突然成為京師武林中的群龍之首,成為第一主角。很多讀者都覺得突兀,但其實細細品味,則可以發現溫氏在戚少商的名字中早已藏了伏筆。我們知道,武俠小說中喜愛運用的一個標志就是,武林盟主的大拇指上總愛戴著一個表示獨一無二身份的玉扳指,正好套住少商穴,由此可以看到,溫氏為什麼會起這個名字給這位後期的群龍之首的原因了。說到戚少商,就不能不提他的對手顧惜朝:「朝朝頻顧惜,夜夜不能忘」,惜朝,惜取今朝,只爭朝夕。顧惜朝這個人物,可以說是溫氏所有被拍成影像的作品中最成功的一個。四大名捕之《逆水寒》在2004年被拍攝成為電視劇,顧惜朝這一角色由香港著名演員鍾漢良先生扮演,他認真的把握了角色的性格,成功的扮演了這一亦正亦邪的人物,直到2010年的現在,顧惜朝這一人物的魅力仍舊不減。而談到顧惜朝的成功,很多影迷都表示過,一個好聽而又符合人物性格的詩意名字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通過以上的分析,不難看出,溫氏的文采通過這些人物名字已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筆者通過對溫氏武俠的讀者朋友們做的一些調查發現,幾乎所有的讀者都會對溫氏作品中的人物名字留下深刻印象,認為其所賦予的人物姓名充溢著一種詩情畫意,並且與人物性格十分相稱。為什麼溫氏會構思出這些充滿了詩意的名字,我們可以從其經歷中探尋原因。溫瑞安1954年出生於馬來西亞,5歲時尚未入學,已念遍了家中藏書,並寫了第一部以少量文字作為說明的連環圖故事《三隻驢子》,從此開始嘗試用所知的少量文字寫信、作文、日記。溫家算得上是書香門第,溫氏從小天資聰穎,又非常好學,對文學有著異於常人的敏感性,這為其以後文學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溫氏自高中起,便開始在新馬文壇重要文學刊物《蕉風》及《學報》頻頻發表作品,專攻現代詩、純散文及新批評,並開始為外間刊物執編《詩專號》、《評論專號》等。這些成績促使溫氏更加專注於文學,並激發了他對詩歌的熱愛,其文字中的詩意風格,至此開始顯露。一九七三年,溫氏正式創辦了天狼星詩社,在當時非常有影響力,而在此時他的武術也越習越純熟,並常常構思武俠小說的情節。青年時期的這些經歷,對溫氏文章風格有著巨大的影響,幾乎可以肯定,若無幼時的書墨浸染,若無青年時的詩歌社團活動,溫氏未必可以形成現如今的詩意風格,風靡一眾讀者。
二、溫氏作品中武功(兵器、招式)名稱所表現的詩意風格
溫氏作品中不僅僅只是人物名字詩意流露,連其中的武功、兵器和招式等也盡顯一派詩情。如上文提到過的蕭秋水,作為溫氏武俠小說第一高手、第一大俠,他所擁有的武功自然也是以氣勢磅礴為主。溫氏賦予他一些極其大氣的武功名稱,如天下最佳攻招「玉石俱焚」、天下最佳守招「海天一線」、天下最佳快招「閃電驚鴻」、天下最佳慢招「老牛破車」。而蕭秋水的兩招劍法「劍氣飛縱」與「驚天一劍」更是有著萬夫莫當的氣概。讀者讀到這些武功名稱,都深感其氣勢恢宏,足以與蕭秋水這溫氏作品第一主角相稱。再如柳隨風:作為溫氏武俠中最具有江南公子氣質的人物,不論從人物名字還是武功名字來說,都呼應了他「江南柳五」這個稱號。柳隨風的刀法是五瓣蘭,而使用的鏢法則是客舍青青鏢,客舍青青柳色新,江南柳色迷濛,宛若柳五公子此人一般,充滿了憂傷而神秘的氣質,讀來令人齒頰留香,感慨中華文字的魅力,亦對溫氏的詩意風格與博學感到佩服。
再舉《說英雄》系列中的幾例,如王小石,作為《說英雄誰是英雄》系列中的主角,王小石人如其名,憨厚、朴實,像一顆小石頭那樣令人覺得踏實,值得交往。王小石的性格是健康、樂觀,又帶有一點浪漫情懷,這一點從他的感情經歷上也可以看出,他「從七歲開始戀愛,到二十三歲已失戀15次;每一次都是自作多情,空自情傷」。(2)而王小石的武器是刀劍合一,名為「挽留」的劍其奇妙之處在於劍柄處還是一把小刀,而王小石的武功則是「隔空相思刀」與「凌空銷魂劍」,這個名字非常映襯王小石浪漫的性格。溫氏描寫王小石的刀法是「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君不聞高堂明鏡悲白發」的相思的刀,而王小石的劍則是「帶著三分驚艷三分瀟灑三分惆悵和一分不可一世」銷魂的劍。溫氏對武功名稱的命名,側面向我們展現,原來武俠小說亦可以這樣來描寫。而蘇夢枕的刀,叫作「紅袖刀」,原著中是這樣描寫這把刀的,從中可以窺見溫氏武俠的詩意風格,「多麼美的刀。像美麗女子的一聲輕吟,動魄動心。刀鋒是透明的,刀身緋紅,像透明的玻璃鑲裹著緋紅色的骨脊,以至刀光漾映一片水紅。刀略短,刀彎處如絕代佳人的纖腰,刀揮動時還帶著一種像和天籟一般的清吟,還掠起微微的香氣。這是柄讓人一見鍾情的刀」。(3)而刀法則是「黃昏細雨紅袖刀法」,凄艷詭譎。從這些描寫中,已足以看出溫氏對於武俠的寫法,是自成一派的詩情畫意。
對於武功招式名稱來說,許多武俠作家起名字時都是剛硬有餘、美妙不足。似乎武俠的定義就是粗獷,就是血腥的打打殺殺,硬氣十足。而溫氏顯然是對這一問題有了自己的見解。武俠同樣可以有其柔情的一面,而詩詞曲賦的運用,各種詩情畫意的意象的添加,無疑使其文字更增添了畫面感,讀來使人覺得美不勝收。溫氏早年是以詩名進入文壇的,直到後期還一直沒有停下詩文的創作,比如《大悲十九首》就是筆者十分喜愛的作品,認為其詩歌功力完全不遜於那些比溫氏名頭響亮的詩人。後來溫氏開始出版武俠作品,文壇非常重視,著名小說家倪匡就說過:「現在的武俠小說只剩下溫瑞安在獨撐大局了。」(4)
溫氏作品這種詩意風格的形成筆者在上面做過一些分析,早期確實與其家庭的熏陶離不開。他的父親溫偉民當過記者、教員,後來擔任一所中學的校長,而且非常喜好武術,這些無疑對年少的溫瑞安產生了強烈的影響。而其母周淑琴是一個端莊賢淑的女子,在品行上是溫瑞安做人的榜樣。
在這樣的家庭成長的溫瑞安,他五歲時就把幼小心靈里幻想中的東西組成故事,畫的是一些卡通式的英雄人物,可見,溫瑞安從小就崇拜英雄,並且具有極高的文學創作天賦。而成為武俠作家之後,溫氏自然會將自己的詩情畫意與英雄崇拜情結聯系在一起,繪出他心目中的俠之江湖。
溫氏在台灣求學,卻有著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這一點在他的字里行間都能感受到,也正是因為他對中國的愛,使他想要將這種感情凝注於筆尖。而對祖國的愛,詩人溫瑞安用一種充滿了濃厚深情的詩一般的語言寫在了他的作品裡,溫氏的江湖是一個詩意的江湖,雖然他從不避諱丑惡,有些甚至血淋淋的揭露了丑惡,可是在關於「情」的描寫中,仍舊可以看出他的一顆赤誠之心。他曾寫過:「打開稿紙,幾乎毫不猶豫地就要寫下:中國,這兩個我魂牽夢繞,盪氣回腸的名字。我知道我不顧一切寫下她的後果,也許引起別人的詫異、誤解或懷疑、不滿,但她卻是我終生努力的方向。」(5)
三、溫氏作品中對戰場面描寫所表現的詩意風格
在《一怒拔劍》中,溫氏是這樣描寫王小石與齊文六(此處也要提到溫氏筆下一個武術組合「六合青龍」六位人物的名字,「魯書一、燕詩二、顧鐵三、趙畫四、葉棋五、齊文六」,其名字變化自中國明代文學家、書畫家、軍事家徐渭徐文長的自稱,徐渭自稱其「吾書第一,詩二,文三, 畫四 」,由此亦可看出溫氏對於中華詩詞文化的浸染之濃厚)對戰的場面:
「青衣文士冷哼一聲:『好,你再看這個。』他一面長吟,手底下卻沒閑著,『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臟,澡雪精神。積學以儲實,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繹辭。』
這寫文章的六大訣要,而今卻成了天衣無縫、絲絲入扣、無瑕可襲、綿延不絕的六記劍招。」
溫氏描寫的青衣文士以寫文章的訣竅來駕馭劍法的場面中的詞句,正是劉勰的《文心雕龍》的《神思篇》,《神思篇》的主旨是說明心神的修養,以及分析神思與外物的交感,從而構成文章意象。可是,這些做文章的道理,在青衣文士手上使來,就完全變成了武功招式。實乃構思精巧,出神入化。
再如「他一口氣使出『踏、破、賀、蘭、山、缺』六刀。六刀一出,仍沖不開劍網,逃不過劍劫。他立即又使六劍。『滿、座、衣、冠、似、雪。』隨卻,他右手使:『夢、斷、故、國、山、川』六刀,左手施:『細、看、濤、生、雲、滅』六劍。二十四式剛剛使過,刀劍合運,運出『今、古、幾、人、曾、會』和『一、時、多、少、豪、傑』!」
溫氏這一段王小石的武功描寫,這六六三十六刀劍並用的絕美武功,合起來便是「滿座衣冠似雪,踏破賀蘭山缺;一時多少豪傑,夢斷故國山川,今古幾人曾會,細看濤生雲滅」。在王小石手上使來,以六句六位當朝名將的詞作為劍訣,而又以刀劍合並,逼出六詞的意境氣勢,讀來令人驚艷萬分,仿若身臨其境。
在這一戰中,作為六合青龍中的高手齊文六,以劉勰的《文心雕龍·神思篇》作為劍招,寫文章的六大訣竅卻與武功劍法天衣無縫,絲絲入扣。而王小石的武功則分別用了岳飛的《滿江紅》、辛棄疾的《賀新郎》、蘇軾的《念奴嬌》、陸游的《雙頭蓮》、陳亮的《念奴嬌》、文天祥的《酹江月》這六位當朝名將寫的名詞,將詩詞曲賦與武學招式結合在一起,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物事,令讀者讀來卻沒有絲毫違和之感,實乃是令人拍案叫絕。可以說在新派武俠小說甚至是武俠小說發展史上,都是獨具一格的。
再如《英雄好漢》中柳隨風斬殺和尚大師一戰,柳隨風作為一個武功絕頂的人物,是一派翩翩公子的形象,更是溫氏書中最具有江南氣質的角色,在《英雄好漢》中,溫氏是這樣描寫柳隨風憑一己之力斬殺當世高手和尚大師之前的表現的:
「她側過頭去,只見柳隨風在笑。楊柳在飛。雲在飄。水流。柳五恨不得化作流水,長長流去。但是人生里有些戰役,是迫不得已的。也是不可逃避的。逃,縱逃出重天,但也沒了信心,缺了勇氣,毀了聲譽。」
「柳五笑。他齒白如貝。眼光溫柔若春水。忽然閃電般連點蕭雪魚身上三處穴道,一扳一推,已推至莫艷霞那一頭。」
「柳隨風斂袖向和尚大師一拱道:『感謝大師不吝賜教。』隨而雲停岳峙,又錯開幾步,走到下首,完全是以後輩請前輩賜正之禮數。」
短短數筆,一個謙恭的、儒雅的、帶著江南氣息的翩翩公子形象躍然紙上,描寫柳隨風的眼光,是「溫柔若春水」,而笑起來則是「齒白如貝」,絲毫沒有那些彪悍或者粗魯的江湖人士的樣子,而是可以入詩入畫的儒俠。對戰之前,本應劍拔弩張,互相滅他人威風,而柳隨風卻是如此的溫文爾雅,甚至是恭敬的,彷彿他不是與人對戰,而只是一個學生,來請教武功的。這樣謙和而優雅的戰前准備,呈現出一個詩意的柳隨風,一個無論何時何地都面不改色的江南公子,迷煞人也。而溫書中類似的描寫非常多,各有其優雅之處,著實吸引人的眼球。縱觀諸多名家,也很少看到這種風格的描述。黃漢立先生曾對溫氏這樣的寫作風格做過一語中的的評價,「溫氏精通武術,又能以超現實浪漫筆觸處理其書中打鬥場面,所以既神奇精彩,又不悖乎拳理。」(6)
四、結語
縱觀新派武俠小說各家,金庸以寫史的筆法寫武俠,大氣磅礴;古龍以浪子的情懷寫武俠,有著令人慾罷不能的感覺;梁羽生文筆了得,有著濃濃的民族風情,同樣善用詩詞曲賦。而如今金庸封筆,古龍與梁羽生已逝,我們對溫瑞安的作品,則充滿了更大的期望。金庸曾是溫氏的良師益友,古龍的情節架構溫氏從中借鑒了不少,而梁羽生的文筆也與溫氏有著相通之處。溫氏吸取百家之長,又能脫出其蹊徑,自成一家。「集諸家之大成、百尺竿頭更進數步,完成自己更偉大的風格和成就」(7)本文對溫瑞安武俠小說的探究,則側重於他文字中詩意的一面,從溫書人物名字、武功招式及兵器名稱和對戰場面三大方面進行探討,解讀溫書中的詩意風格,希冀可以窺得溫氏作品最重要的風格的一面。
注釋:
(1)引用自黃漢立先生於1986年3月為溫氏作品《逆水寒》所作的序言中總結的溫氏寫作七大風格的第六點。
(2)引用自《說英雄,誰是英雄》之《溫柔一刀》中對王小石的介紹。
(3)引用自《說英雄,誰是英雄》之《溫柔一刀》對蘇夢枕的「紅袖刀」的描寫。
(4)引用自《將軍劍壹凄慘的刀口》(21世紀出版社,2007年1月1日出版)封底的編輯推薦中倪匡先生對溫氏作品的評價。
(5)引用自溫瑞安創建的神州社主筆的刊物《坦盪神州》出版時溫瑞安所作的序言。
(6)引用自黃漢立先生於1986年3月為溫氏作品《逆水寒》所作的序言中總結的溫氏寫作七大風格的第五點。
(7)引用自黃漢立先生於1986年3月為溫氏作品《逆水寒》所作的序言中總結的溫氏寫作七大風格的第二點。
參考文獻:
(1)溫瑞安著:《神州奇俠》系列,花城出版社,1994。
(2)溫瑞安著:《四大名捕會京師》,花城出版社,1994。
(3)溫瑞安著:《逆水寒》,敦煌出版社,1995.
(4)溫瑞安著:《將軍令》,天狼星出版社,1975
(5)葉洪生著:《論當代武俠小說的『成人童話』世界》,2009,小書樓。
(6)葉洪生著:《中國武俠小說史論》,2009,小書樓。
(7)鍾英良整理:《溫瑞安(武俠)作品創作年表日誌》,2007,六分半堂。
(8 ) 沈慶均:《血河車》代序之《編輯斷語》,中國友誼出版社,1993。
(9)笑商:《溫書南頓——卷上五節之神州子弟今安在》,2006,網路溫瑞安吧。
(10)笑商:《溫書南頓——卷上六節血馬兵車入夢來》
(11)朱近墨:《從溫瑞安的<寂寞高手>說開去》,2004,六分半堂。
(12)《新生活報》專欄《劍挑溫瑞安》,1985年12月
(13)黃漢立,《近代武俠小說的發展——兼論溫瑞安作品的特色》,1986.3.
(14)神州社主筆、溫瑞安主編《坦盪神州》,1978。
(15)南航:《溫瑞安武俠人物起名藝術》,2010,六分半堂。
⑼ 近代中國武俠小說名著大系
編號 書號 書名 作者 定價
01 84043-01 江湖奇俠傳 (1-7) ** 平江不肖生 絕版
02 84043-02 近代俠義英雄傳 (1-4) 平江不肖生 600
03 84043-03 北海屠龍記 還珠樓主 絕版
04 84043-04 鷹爪王 (1-7) 鄭證因 840
05 84043-05 風雨雙龍劍 王度廬 200
06 84043-06 燕市俠伶 王度廬 120
07 84043-07 羅剎夫人 (1-2) 朱貞木 240
08 84043-08 蠻窟風雲 (1-2) 朱貞木 240
09 84043-09 武林爭雄記 (1-2) 白羽 300
10 84043-10 偷拳 白羽 絕版
11 84043-11 蜀山劍俠傳(1-26) 還珠樓主 絕版
12 84043-12 蜀山劍俠新傳 (1-2) ** 還珠樓主 絕版
13 84043-13 嵋峨七矮 還珠樓主 絕版
14 84043-14 柳湖俠隱 (1-2) 還珠樓主 絕版
15 84043-15 玉玦金環錄 (1-2) 平江不肖生 300
16 84043-16 十二金錢鏢 (1-7) 白羽 840
17 84043-17 青城十九俠(1-15) 還珠樓主 絕版
18 84043-18 虎嘯龍吟 (1-3) 朱貞木 360
19 84043-19 七殺碑 (1-2) 朱貞木 240
20 84043-20 荒江女俠 (1-5) 顧明道 600
21 84043-21 鶴驚昆侖 (1-2) 王度廬 300
22 84043-22 寶劍金釵 (1-2) 王度廬 300
23 84043-23 劍氣珠光 (1-2) 王度廬 300
24 84043-24 卧虎藏龍 (1-2) 王度廬 300
25 84043-25 鐵騎銀瓶 (1-4) 王度廬 540
26 84047 武俠小說談藝錄 葉洪生 350
-葉洪生論劍
27 85135 卧虎藏龍 重出江湖版 薛興國 180
⑽ 金庸武俠小說有許多蓋世高手,只有誰打通了任督二脈
只有張無忌和虛竹,最後依靠高強內力,易經伐髓,打通了任督二脈,將自身的武功推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我們都知道,在武俠小說,和各類武俠題材影視劇中,往往出現一個名詞,叫“打通任督二脈”。主角任督二脈沒有貫通之前;
往往是手無縛雞之力,只會一點粗淺的功夫;任督二脈全部貫通之後,高強武功往往“不求自得”,立刻獲得了無比雄渾的內力。
張無忌修煉的內功,是當年斗酒僧所發明的絕世心法九陽神功。這套內功,最終“剛柔並濟”;最後張無忌在乾坤一氣袋中,將二十四大穴道沖破,理所應當的也打通了“任督二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