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小說中表達的民族精神
『壹』 金庸老先生的武俠小說想傳達怎樣的俠義精神
一、責任精神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不僅僅關注於“武”與“俠”,同樣在其中融入了自身對於社會的探討,讓整個武俠世界的意蘊更為豐富,《連城訣》對人性的刻畫深入人心;《笑傲江湖》又表現出對於政治的關注;而最後的《鹿鼎記》又將社會百態展現得淋漓盡致。而在俠義精神的流露之中,金庸先生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具體為:責任精神、寬恕精神以及自由精神。
俠客在文化的演變之中逐漸被賦予了關懷天下的責任精神,脫離了單純為了兒女情仇的“小俠”,而貫徹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精神。
最後的一種俠客精神與其本身極為契合,這種對於自由的嚮往正是俠客的一種重要表現,也是俠客的終極追求。它是一種與封建禮教的對抗,是一種對思想禁錮的反叛,是一種個性人格的高揚,楊過、令狐沖......都蘊含著這樣一種理念。
『貳』 從金庸的哪幾本書中,能體現出他對民族史觀的看法
萬物一般,眾生平等。
聖賢畜生,一視同仁。
漢人契丹,亦幻亦真。
恩怨榮辱,俱在灰塵。
這是《天龍八部》中智光大師為了點化蕭峰,用生命留下的32個字,同時體現的也正是金庸先生各民族平等的歷史觀。
漢人不都是好人,契丹人也不都是壞人。不過,《天龍八部》中的這一觀念卻並非貫穿金庸小說始終的思想,相反卻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01
1、我們看金庸小說的創作順序
1955年,《書劍恩仇錄》
1956年,《碧血劍》
1957年,《射鵰英雄傳》
1959年,《雪山飛狐》《神鵰俠侶》
1960年,《飛狐外傳》
1961年,《鴛鴦刀》《白馬嘯西風》《倚天屠龍記》
1963年,《連城訣》《天龍八部》
1965年,《俠客行》
1967年,《笑傲江湖》
1969年,《鹿鼎記》
1970年,《越女劍》
1972年,金庸在《明報》刊完《鹿鼎記》之後宣布封筆。
02
2、金庸最初是一個民族主義者
《書劍恩仇錄》是金庸先生的第一部武俠小說,也是一部“
反清復明
”之作。書中的紅花會便是反清復明的大本營,其創建於清朝雍正年間,創始人紅花老祖本姓朱,乃為救天下蒼生而建,主人公陳家洛便是紅花會總舵主。
紅花老祖姓朱,本就代表的是“大明”。
什麼樣的皇帝是好皇帝?一定要是漢人嗎?在《書劍恩仇錄》中金庸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在《鹿鼎記》中金庸的回答是否定的。
在金庸心中,能讓老百姓安居樂業過上好日子的皇帝就是好皇帝,顯然,“小玄子”就是在金庸眼裡就是“鳥生魚湯”。
金庸小說或許會有許多的不足,但這多半都是武俠小說本身的問題,因為本就是成人的童話。然而,金庸小說的偉大,卻在於其歷史觀從大漢族主義到最終的超脫的變遷,金庸先生在封筆之前不再將中國歷史僅僅視為漢民族的歷史,而是將中國的農牧兩區視為了一個整體來看待。
『叄』 如題,500-600字,講金庸小說與傳統文化的
金庸武俠小說包涵著迷人的文化氣息、豐厚的歷史知識和深刻的民族精神。作者以寫「義」為核心,寓文化於技擊,借武技較量寫出中華文化的內在精神,又借傳統文化學理來闡釋武功修養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為啟發,相得益彰。這里涉及儒、釋、道、墨、諸子百家,涉及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眾多的文史科技典籍,涉及傳統文學藝術的各個門類如詩、詞、曲、賦、繪畫、音樂、雕塑、書法、棋藝等等。作者調動自己在這些方面的深廣學養,使武俠小說上升到一個很高的文化層次。像陳世驤教授指出的《天龍八部》那種「悲天憫人」、博大崇高的格調,沒有作者對佛教哲學的真正會心,是很難達到的。我們還從來不曾看到過有哪種通俗文學能像金庸小說那樣蘊藏著如此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具有如此高超的文化學術品位
可以說,金庸作品既是作者以近代精英文化改造武俠小說的結果,同時又是作者深受中國傳統文化浸潤、熏陶的產物。從金庸小說,我們可窺見墨家見義勇為的游俠精神,儒家的仁愛、王道與民本思想,還可感受到道家深邃博大、無處不在的辯證方法。僅就文學本身而言,我們讀金庸小說,也常常不禁聯想到《莊子》那種瑰麗恣肆的神奇想像,寓意深沉的哲理色彩,飛揚靈動的文學語言。它們都證明著金庸小說與傳統文化之間的深刻聯系。
我們說中國傳統文化在金庸小說里是以綜合的形態存在的,這包括多層含義。
首先,指金庸小說中的傳統文化由多元所構成,儒、道、墨、法、釋乃至兵法家等各種思想成分都有。金庸在不同的作品中出於不同的需要,通過藝術形象著重體現或發揮諸子百家中某一家、某幾家的若干觀點,他本人卻似乎並不特別偏向或執著地信奉某家的思想。金庸的傳統文化觀念本身就是多元融合。因此,諸子百家的思想在金庸小說中往往不是單個地分離地存在的。比方說,他的小說贊美了儒墨兩家的人生態度,同時卻又肯定了佛道兩家的哲理精神:採取一種儒墨與佛道互補的態度。令狐沖那麼狂放灑脫,對師父卻總是畢恭畢敬,蒙冤受屈也不反抗,保持尊師重道的傳統道德,這既是人物性格的自然體現,也是金庸本人文化觀念的不自覺流露。在愛國、重義、盡孝、尊師、守信這類基本道德觀念方面,金庸小說從儒墨兩家吸取很多,但在個人與社會相互關系的選擇上,作品又頗多佛道兩家的思想。了解傳統文化問題上的這種多元性,是正確把握金庸小說內容、防止和避免簡單化論斷的關鍵之一。
『肆』 金庸的武俠作品傳達的是一種什麼思想哪些精神值得學習
我曾經讀過一句非常神奇的話,金庸的書中沒有真正的大俠精神。但你想想,他是有原因的。什麼是真正的大俠精神?是懲惡揚善,應該更貼近水滸英雄。但這一部分在金庸小說中較少出現。歸根結底,金庸本人是一位受過良好傳統教育的社會精英,其小說的核心應該是儒家思想。後來,一些佛教可能會混雜在一起。「俠為國,民為本」是一種非常明顯的儒家思想,而「憐我為世,憂我為世」則是一種非常明顯的佛教思想。
看完後,我總在想像自己在他們的環境里學習武術後做出的一個選擇。最後,我發現他們比我學識淵博,比我心胸開闊,正直而憤憤不平。讀完後,我總是掩面嘆息。當我回首當時的情景,我可以猜到他們寧死也不投降。
金庸小說帶給我的精神世界,就是教會我在內心堅持正確的道路,不被外界所感動,不被愛情所束縛。做自己世界的大俠,也可以做世界的大俠。
『伍』 為什麼說金庸的武俠小說蘊含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意蘊
金庸武俠小說處處蘊含著深厚的傳統文化,一方面表現在外在的,比如小說人物名字,就像周芷若、李莫愁等等,都是出自經典傳統文化;比如美食,就像射鵰英雄傳等等裡面的或紛繁復雜的大餐或簡單平淡的家常菜,都體現出來傳統文化的意蘊。另一方面表現在內在的,比如愛國愛民的情懷、忠義當頭的情操、隱逸瀟灑的情結等等,更是體現出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意蘊。
俠義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