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武俠小說四大家
A. 傳統的武俠五大家是誰
本名熊耀華,江西人,1938年出身於香港,畢業於台灣淡江英專(即淡江大學前身),1985年9月21日病逝於台灣。 古龍喜歡美酒和美人,靠稿酬為生,不善理財,幼年生活艱辛,走時也一副清貧。 他少年時期便嗜讀古今武俠小說及西洋文學作品,1949年發表第一篇純文學的短篇小說,1960年始嘗試寫武俠小說《蒼穹神劍》。1964年他完成《浣花洗劍錄》,標志著他獨創風格的開始。1967年,他出版《鐵血傳奇》(《楚留香傳奇》),標志著他的個性和特色全面走向成熟。他的數十部小說,使他完成了「新派」武俠大業,獨領台灣武壇十年風騷,並與金庸、梁羽生鼎足而三。 少年時期便嗜讀古今武俠小說及西洋文學作品,一般多以為他是受到吉川英治、大小仲馬、海明威、傑克倫敦、史坦貝克小說乃至尼采、沙特等西洋哲學的影響啟迪。 (古龍自己也說過「我喜歡從近代日本及西洋小說『偷招』。」) 故能日新又新,後來居上,且別開武俠小說新境界。 1938 出身於香港。 1942 隨父母遷居來台。 1949 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屬於純文學創作) 1952 父母離異。 1956 第二次失戀。 1960 始嘗試寫武俠小說《蒼穹神劍》,但技巧甚劣,有如故事大綱。 1961 寫《飄香劍雨》、《殘金缺月》、《月異星邪》等書,以詭異情節取勝;但基本走的還是傳統路子,頂多加上幾句文藝腔,並無特別過人之處。這一時期古龍寫作態度跡近兒戲,新作隨開隨拋,不負責任,惟偶為名家 (如卧龍生、諸葛青雲) 代筆,卻幾可亂真,足見本身確具實力,尚未激發;或以為武俠小說業經『定型』,不過如此而已。 1962 發表《劍氣書香》、《失魂引》等早期諸作,文情不俗,乃漸有起色; 1963 受到陸魚《少年行》之啟示,發現「新型武俠」大有可為,遂亦逐漸改變傳統筆法,陸續作《孤星傳》與《湘妃劍》等書。 1964 完成他第一階段的壓卷之作《浣花洗劍錄》,文情跌宕,饒有詩意;令人直覺地感到:古龍不耐煩在半新不舊的武俠傳統里兜圈子,討生活了。他要浣花洗劍,自作主人! 作為一個改革傳統武俠小說的「急先鋒」,古龍汲取了日本名作家吉川英治《宮本武藏》所彰顯的「以劍道參悟人生真諦」、戰前氣氛及一刀而決;會通了金庸《神鵰俠侶》的「無劍勝有劍」之說,而發為「無招破有招」的無上劍道奧旨,析理精微之極。 其次,他引進倭人「迎風一刀斬」的刀法,三招兩式,人頭落地;從此即不再寫冗長的打鬥場面----這是他突破武俠傳統之處,也是他一切「簡單化」的開端。 其三,由此書起,他竭力營造文藝氣氛,藉平凡簡潔的對話,點出哲理。並且運用許多饒有詩意的語言,刻畫人性,並寓於生命哲理。可惜《浣花洗劍錄》伏筆太多,無法收束,終貽「虎頭蛇尾」之譏,而減損了此書應有的藝術價值。 參考資料散見各大報、《文藝月刊》、《(香港)明報月刊》、《春秋雜志》、《中國論壇》、《國文天地》、《上海文論 >及萬盛、遠流、聯經等出版社書籍,其中最早一份來自1973.11.2的《中國時報》。 卧龍生 台灣武俠「四大天王」及「三劍客」之一,在古龍之前被稱為「武俠泰斗」。本名牛鶴亭,河南鎮庭人,1930年生。幼年從軍失學,自幼喜讀武俠小說,富才思。1955年他由軍中退役後,開始學寫武俠小說。 他祖居南陽卧龍崗,故取筆名「卧龍生」。1959年寫成《飛燕驚龍》,奠定了他在台灣的「武俠泰斗」地位。他的作品,早期是取法於舊武俠「北派五大家」,以「通俗趣味」大受歡迎。1965年以後,他改走「半傳統半新潮」路線。 卧龍生對武俠小說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他成功地運用了還珠樓主的神禽異獸、靈丹妙葯、玄功絕藝、奇門陣法,鄭證因的幫會組織、風塵怪傑、獨門兵器,王度廬的悲劇俠情,朱貞木的奇詭布局、眾女倒追男等等,成功地博採眾長而融於一體,開創了既具有傳統風味又具有新境界的新時期武俠小說風格,成為一代「武林正宗」。第二,由他倡導以武學秘籍引起武林風波以及正邪大會戰的情節結構,成為60年代台灣武俠的普遍模式,影響至為深遠。第三,他的「武林九大門派」說法和「爭霸江湖」及武林排名的主題,雖然稍晚於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卻使它在武俠小說中普遍推行開來。 卧龍生小說真品如下: 《風塵俠隱》《驚鴻一劍震江湖》《飛燕驚龍》《鐵笛神針》《玉釵盟》《天香飆》《無名簫》《絳雪玄霜》《素手劫》《天涯情侶》《天劍絕刀》《金劍鵰翎》《神州豪俠傳》《寒梅傲霜》《玉手點將錄》《金鳳剪》《飛鈴》《八荒飛龍傳》《無形劍》《金筆點龍記》《煙鎖江湖》《搖花放鷹傳》《花鳳》《春秋筆》《幽靈四絕》《劍無痕》《天龍甲》《黑白劍》《飛花逐月》《劍氣洞徹九重天》《金劍丹心》《新仙鶴神針》 司馬翎 台灣著名武俠小說家,本名吳思明,1933年生,廣東訕頭人,將門之後。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文藝基礎深厚。1947年移居香港,1957年到台灣,就讀於台灣政治大學政治系。 大二時他試作《關洛風雲錄》一舉成名,接著休學一年,同時撰寫多部小說在港台報刊連載,一時聲譽鵲起。畢業後曾任《民族晚報》記者、《新生報》編輯,仍以武俠著稱。他寫武俠小說,最初署名「吳樓居士」其後改署「司馬翎」,到80年代間或旅居香港,又有一個「天心月」的筆名。他的全盛期從1958年開始,以1965年為界分為前後期,到1971年他改行經商,1989年去世,可嘆天妒奇才。 他是台灣武俠「四大天王」及「三劍客」之一,筆法新、舊交錯,尤善於運用推理手法鋪陳故事情節,對鬥智的描寫可謂空前絕後。成功方面首創以精神、氣勢克敵制勝的武學原理。他被稱為「綜藝俠情派」,對古龍、上官鼎、易容,蕭逸、蕭瑟等都有不小影響,尤其對黃易的影響最深。司馬翎小說兼有「北派五大家」之長而以還珠樓主奇幻神妙心法為依歸。文筆清新脫俗,間有現代意味;刻畫江湖人物各盡其致,尤善於運用推理手法鋪陳故事情節。其處女作《關洛風雲錄》(1958年)及《劍神傳》、《八表雄風》三部曲,寫大俠石軒中的成長過程,頗能表現出「玄門正宗」恢宏氣象;而書中穿插石軒中與愛侶朱玲之間因師門恩怨所交織的悲歡離合故事,亦極曲折動人。卒以一書成名,殊非幸致。據稱,其小說「最受大學生及留學生歡迎」;實則老少咸宜,讀者層面主廣。 比較起來,司馬翎的三十多部作品水準都很平均(可能是名家中唯一者),不論是前期的《關洛風雲錄》、《劍氣千幻錄》、《劍膽琴魂記》、《帝疆爭雄記》、《聖劍飛霜》、《纖手馭龍》等長篇,及《鶴高飛》、《金縷衣》、《斷腸鏢》、《白骨令》等中篇,或是後期的《飲馬黃河》、《劍海鷹揚》、《紅粉干戈》、《焚香論劍錄》及《丹鳳針》、《武道》、《胭脂劫》等書,部部可觀,不落俗套,各具創意,殊少雷同;即或偶有失墜,亦瑕不掩瑜。(按:司馬翎創作全盛期起自1958年,止於1971年;中以1965年為前、後期之分界) 論者或謂司馬翎小說頗有涉及女體的煽情描寫,以此詬病;其實七情六慾乃人性之常,只要「風流」莫「下流」,即無所謂「晦淫」。問題症結乃在司馬翎筆下的中國女性幾乎個個都似「波霸」型的性感尤物,未免乖離事實。但其描寫男女在情慾焚身中的心理變化,以及奇正互變、虛實相生的武打藝術,均獨步一時,特別是其後期首創以精神、氣勢克敵制勝的武學原理,殆以近乎「道」;與金庸——古龍一脈相承的「無劍勝有劍」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可惜他的《浩盪江湖》及輟筆十年又復出所撰最後一部作品《飛羽天關》二書,均因故未能續完,誠屬憾事。 諸葛青雲 在台灣早期的武俠小說界,與古龍、司馬翎、卧龍生並稱台灣武俠四大家。台灣武俠小說「四大天王」及「三劍客」之一。本名張建新,1929年生,山西解縣人。台灣省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畢業,國學根底頗為不錯。一九五八年,他以諸葛青雲為筆名,發表了處女作《墨劍雙英》,之後又發表了《紫電青霜》和《天心七劍盪群魔》,從此一舉成名,躍身紅牌作家之列;《一劍光寒十四州》在「徵信新聞報」(就是「中國時報」的前身)連載時,聲勢更是到達巔峰。前期作品一部分均以「劍」為名,一部分則大發雌威,又女性為名。1961年出版《奪魂旗》,模仿金庸而「東、西、南、北、中」一番,樂此不疲;其屍骨血膽,使銷路激增,對以後的「鬼派」起了不好的促進作用。諸葛青雲早年與卧龍生齊名,並稱「武俠泰斗」,但其實略遜一籌。尤其在創作態度方面,他早年《江湖夜雨十年燈》就先生找古龍、倪匡代筆,由司馬紫煙續完;晚年《陰陽谷》為色而淫,就更是等而下之了。他的作品數量極多,直到幾年前病故為止,總數在五十餘部以上,可說是除卧龍生之外,台灣創作期最長的武俠作家之一。知名作品還包括《江湖夜雨十年燈》、《武林三鳳》、《咆哮紅顏》、《奪魂旗》等。 他的國學修養頗佳,文字工麗典雅,初期作品很受還珠樓主「蜀山劍俠」的影響,富於奇幻色彩;但是他最大的特色卻在於他筆下的主角人物,他的主角永遠是滿口詩詞歌賦,文武兼修的俊男美女,不論琴棋書畫,以至詩詞歌賦無一不精,乃建立「才子佳人型」之武俠風格,獨樹一幟。而這點雖然飽受批評,卻恰恰造就了台灣武俠小說最為人熟知的俠客形象,包括獨孤紅筆下的許多武俠小說主角人物,都可以明顯的看
B. 武俠小說第三階段以什麼四大家為代表
《金庸作品集》收錄了金庸的全部武俠小說,共15部。分別是:
飛─《飛狐外傳》(1960—1961年)
雪─《雪山飛狐》(1959年)
連─《連城訣》(1963年) (又名《素心劍》)
天─《天龍八部》(1963—1966年)
射─《射鵰英雄傳》(1957—1959年)
白─《白馬嘯西風》(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鹿─《鹿鼎記》(1969—1972年)
笑─《笑傲江湖》(1967年)
書─《書劍恩仇錄》(1955年)
神─《神鵰俠侶》(1959—1961年)
俠─《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龍記》(1961年)
碧─《碧血劍》(1956年)
鴛─《鴛鴦刀》(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越女劍》(1970年)--附在《俠客行》之後的短篇小說
早期
蒼穹神劍
月異星邪
劍氣書香
劍毒梅香
湘妃劍
《古龍作品集》孤星傳
失魂引
游俠錄
護花鈴
彩環曲
殘金缺玉
飄香劍雨
劍玄錄
劍客行
中期
情人箭
古龍作品集
浣花洗劍錄
大旗英雄傳(又名《鐵血大旗》)
武林外史
名劍風流
絕代雙驕
後期
楚留香傳奇(又名《鐵血傳奇》)
風雲第一刀(又名《多情劍客無情劍》)
蕭十一郎
火並蕭十一郎
流星·蝴蝶·劍
天涯·明月·刀
九月鷹飛
邊城浪子
七種武器
陸小鳳傳奇
三少爺的劍
大人物
歡樂英雄
拳頭(又名憤怒的小馬)
劍花煙雨江南
血鸚鵡
白玉老虎
白玉雕龍
大地飛鷹
圓月彎刀
絕不低頭
七殺手
七星龍王
碧血洗銀槍
英雄無淚
飛刀又見飛刀
風鈴中的刀聲
那一劍的風情
邊城刀聲
怒劍狂花
獵鷹·賭局
補錄作品
菊花的刺
劍氣嚴霜
鐵劍紅顏
俠女金戈
雜文集編輯
《誰來跟我乾杯 》(大陸版,台灣版)
《不是集》
《笑紅塵》
作品補遺編輯
《短刀集》(即大武俠時代)
《財神與短刀 》
《從北國到南國 》(1955,文藝類短篇小說,古龍第一篇拿到稿費的小說)
1.龍虎鬥京華(含飛鳳潛龍)
2.草莽龍蛇傳(含塞外奇俠傳)
3.白發魔女傳
4.七劍下天山
5.江湖三女俠(上、下冊)
6.還劍奇情錄(含冰魄寒光劍)
7.萍蹤俠影錄
8.散花女俠
9.聯劍風雲錄
10.冰川天女傳(上、下冊)
11.雲海玉弓緣(上、下冊)
12.俠骨丹心(上、下冊)
13.風雷震九州(上、下冊)
14.冰河洗劍錄(上、下冊)
15.女帝奇英傳
16.大唐游俠傳
17.龍鳳寶釵緣(上、下冊)
18.慧劍心魔(上、下冊)
19.狂俠天驕魔女(1—4冊)
20.鳴鏑風雲錄(1—4冊)
21.廣陵劍(上、下冊)
22.風雲雷電(上、下冊)
23.瀚海雄風(上、下冊)
24.游劍江湖(上、中、下冊)
25.牧野流星(上、中、下冊)
26.彈指驚雷(上、下冊)
27.絕塞傳烽錄
28.劍網塵絲(上、下冊)
29.幻劍靈旗
30.武林天驕
31.武當一劍(上、下冊)
C. 60年代"台灣武俠四大家"是指那幾位
古龍
本名熊耀華,江西人,1938年出身於香港,畢業於台灣淡江英專(即淡江大學前身),1985年9月21日病逝於台灣。
古龍喜歡美酒和美人,靠稿酬為生,不善理財,幼年生活艱辛,走時也一副清貧。
他少年時期便嗜讀古今武俠小說及西洋文學作品,1949年發表第一篇純文學的短篇小說,1960年始嘗試寫武俠小說《蒼穹神劍》。1964年他完成《浣花洗劍錄》,標志著他獨創風格的開始。1967年,他出版《鐵血傳奇》(《楚留香傳奇》),標志著他的個性和特色全面走向成熟。他的數十部小說,使他完成了「新派」武俠大業,獨領台灣武壇十年風騷,並與金庸、梁羽生鼎足而三。
少年時期便嗜讀古今武俠小說及西洋文學作品,一般多以為他是受到吉川英治、大小仲馬、海明威、傑克倫敦、史坦貝克小說乃至尼采、沙特等西洋哲學的影響啟迪。 (古龍自己也說過「我喜歡從近代日本及西洋小說『偷招』。」) 故能日新又新,後來居上,且別開武俠小說新境界。
1938 出身於香港。
1942 隨父母遷居來台。
1949 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屬於純文學創作)
1952 父母離異。
1956 第二次失戀。
1960 始嘗試寫武俠小說《蒼穹神劍》,但技巧甚劣,有如故事大綱。
1961 寫《飄香劍雨》、《殘金缺月》、《月異星邪》等書,以詭異情節取勝;但基本走的還是傳統路子,頂多加上幾句文藝腔,並無特別過人之處。這一時期古龍寫作態度跡近兒戲,新作隨開隨拋,不負責任,惟偶為名家 (如卧龍生、諸葛青雲) 代筆,卻幾可亂真,足見本身確具實力,尚未激發;或以為武俠小說業經『定型』,不過如此而已。
1962 發表《劍氣書香》、《失魂引》等早期諸作,文情不俗,乃漸有起色;
1963 受到陸魚《少年行》之啟示,發現「新型武俠」大有可為,遂亦逐漸改變傳統筆法,陸續作《孤星傳》與《湘妃劍》等書。
1964 完成他第一階段的壓卷之作《浣花洗劍錄》,文情跌宕,饒有詩意;令人直覺地感到:古龍不耐煩在半新不舊的武俠傳統里兜圈子,討生活了。他要浣花洗劍,自作主人!
作為一個改革傳統武俠小說的「急先鋒」,古龍汲取了日本名作家吉川英治《宮本武藏》所彰顯的「以劍道參悟人生真諦」、戰前氣氛及一刀而決;會通了金庸《神鵰俠侶》的「無劍勝有劍」之說,而發為「無招破有招」的無上劍道奧旨,析理精微之極。
其次,他引進倭人「迎風一刀斬」的刀法,三招兩式,人頭落地;從此即不再寫冗長的打鬥場面----這是他突破武俠傳統之處,也是他一切「簡單化」的開端。
其三,由此書起,他竭力營造文藝氣氛,藉平凡簡潔的對話,點出哲理。並且運用許多饒有詩意的語言,刻畫人性,並寓於生命哲理。可惜《浣花洗劍錄》伏筆太多,無法收束,終貽「虎頭蛇尾」之譏,而減損了此書應有的藝術價值。
參考資料散見各大報、《文藝月刊》、《(香港)明報月刊》、《春秋雜志》、《中國論壇》、《國文天地》、《上海文論 >及萬盛、遠流、聯經等出版社書籍,其中最早一份來自1973.11.2的《中國時報》。
卧龍生
台灣武俠「四大天王」及「三劍客」之一,在古龍之前被稱為「武俠泰斗」。本名牛鶴亭,河南鎮庭人,1930年生。幼年從軍失學,自幼喜讀武俠小說,富才思。1955年他由軍中退役後,開始學寫武俠小說。
他祖居南陽卧龍崗,故取筆名「卧龍生」。1959年寫成《飛燕驚龍》,奠定了他在台灣的「武俠泰斗」地位。他的作品,早期是取法於舊武俠「北派五大家」,以「通俗趣味」大受歡迎。1965年以後,他改走「半傳統半新潮」路線。
卧龍生對武俠小說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他成功地運用了還珠樓主的神禽異獸、靈丹妙葯、玄功絕藝、奇門陣法,鄭證因的幫會組織、風塵怪傑、獨門兵器,王度廬的悲劇俠情,朱貞木的奇詭布局、眾女倒追男等等,成功地博採眾長而融於一體,開創了既具有傳統風味又具有新境界的新時期武俠小說風格,成為一代「武林正宗」。第二,由他倡導以武學秘籍引起武林風波以及正邪大會戰的情節結構,成為60年代台灣武俠的普遍模式,影響至為深遠。第三,他的「武林九大門派」說法和「爭霸江湖」及武林排名的主題,雖然稍晚於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卻使它在武俠小說中普遍推行開來。
卧龍生小說真品如下:
《風塵俠隱》《驚鴻一劍震江湖》《飛燕驚龍》《鐵笛神針》《玉釵盟》《天香飆》《無名簫》《絳雪玄霜》《素手劫》《天涯情侶》《天劍絕刀》《金劍鵰翎》《神州豪俠傳》《寒梅傲霜》《玉手點將錄》《金鳳剪》《飛鈴》《八荒飛龍傳》《無形劍》《金筆點龍記》《煙鎖江湖》《搖花放鷹傳》《花鳳》《春秋筆》《幽靈四絕》《劍無痕》《天龍甲》《黑白劍》《飛花逐月》《劍氣洞徹九重天》《金劍丹心》《新仙鶴神針》
司馬翎
台灣著名武俠小說家,本名吳思明,1933年生,廣東訕頭人,將門之後。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文藝基礎深厚。1947年移居香港,1957年到台灣,就讀於台灣政治大學政治系。
大二時他試作《關洛風雲錄》一舉成名,接著休學一年,同時撰寫多部小說在港台報刊連載,一時聲譽鵲起。畢業後曾任《民族晚報》記者、《新生報》編輯,仍以武俠著稱。他寫武俠小說,最初署名「吳樓居士」其後改署「司馬翎」,到80年代間或旅居香港,又有一個「天心月」的筆名。他的全盛期從1958年開始,以1965年為界分為前後期,到1971年他改行經商,1989年去世,可嘆天妒奇才。
他是台灣武俠「四大天王」及「三劍客」之一,筆法新、舊交錯,尤善於運用推理手法鋪陳故事情節,對鬥智的描寫可謂空前絕後。成功方面首創以精神、氣勢克敵制勝的武學原理。他被稱為「綜藝俠情派」,對古龍、上官鼎、易容,蕭逸、蕭瑟等都有不小影響,尤其對黃易的影響最深。司馬翎小說兼有「北派五大家」之長而以還珠樓主奇幻神妙心法為依歸。文筆清新脫俗,間有現代意味;刻畫江湖人物各盡其致,尤善於運用推理手法鋪陳故事情節。其處女作《關洛風雲錄》(1958年)及《劍神傳》、《八表雄風》三部曲,寫大俠石軒中的成長過程,頗能表現出「玄門正宗」恢宏氣象;而書中穿插石軒中與愛侶朱玲之間因師門恩怨所交織的悲歡離合故事,亦極曲折動人。卒以一書成名,殊非幸致。據稱,其小說「最受大學生及留學生歡迎」;實則老少咸宜,讀者層面主廣。 比較起來,司馬翎的三十多部作品水準都很平均(可能是名家中唯一者),不論是前期的《關洛風雲錄》、《劍氣千幻錄》、《劍膽琴魂記》、《帝疆爭雄記》、《聖劍飛霜》、《纖手馭龍》等長篇,及《鶴高飛》、《金縷衣》、《斷腸鏢》、《白骨令》等中篇,或是後期的《飲馬黃河》、《劍海鷹揚》、《紅粉干戈》、《焚香論劍錄》及《丹鳳針》、《武道》、《胭脂劫》等書,部部可觀,不落俗套,各具創意,殊少雷同;即或偶有失墜,亦瑕不掩瑜。(按:司馬翎創作全盛期起自1958年,止於1971年;中以1965年為前、後期之分界) 論者或謂司馬翎小說頗有涉及女體的煽情描寫,以此詬病;其實七情六慾乃人性之常,只要「風流」莫「下流」,即無所謂「晦淫」。問題症結乃在司馬翎筆下的中國女性幾乎個個都似「波霸」型的性感尤物,未免乖離事實。但其描寫男女在情慾焚身中的心理變化,以及奇正互變、虛實相生的武打藝術,均獨步一時,特別是其後期首創以精神、氣勢克敵制勝的武學原理,殆以近乎「道」;與金庸——古龍一脈相承的「無劍勝有劍」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可惜他的《浩盪江湖》及輟筆十年又復出所撰最後一部作品《飛羽天關》二書,均因故未能續完,誠屬憾事。
諸葛青雲
在台灣早期的武俠小說界,與古龍、司馬翎、卧龍生並稱台灣武俠四大家。台灣武俠小說「四大天王」及「三劍客」之一。本名張建新,1929年生,山西解縣人。台灣省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畢業,國學根底頗為不錯。一九五八年,他以諸葛青雲為筆名,發表了處女作《墨劍雙英》,之後又發表了《紫電青霜》和《天心七劍盪群魔》,從此一舉成名,躍身紅牌作家之列;《一劍光寒十四州》在「徵信新聞報」(就是「中國時報」的前身)連載時,聲勢更是到達巔峰。前期作品一部分均以「劍」為名,一部分則大發雌威,又女性為名。1961年出版《奪魂旗》,模仿金庸而「東、西、南、北、中」一番,樂此不疲;其屍骨血膽,使銷路激增,對以後的「鬼派」起了不好的促進作用。諸葛青雲早年與卧龍生齊名,並稱「武俠泰斗」,但其實略遜一籌。尤其在創作態度方面,他早年《江湖夜雨十年燈》就先生找古龍、倪匡代筆,由司馬紫煙續完;晚年《陰陽谷》為色而淫,就更是等而下之了。他的作品數量極多,直到幾年前病故為止,總數在五十餘部以上,可說是除卧龍生之外,台灣創作期最長的武俠作家之一。知名作品還包括《江湖夜雨十年燈》、《武林三鳳》、《咆哮紅顏》、《奪魂旗》等。
他的國學修養頗佳,文字工麗典雅,初期作品很受還珠樓主「蜀山劍俠」的影響,富於奇幻色彩;但是他最大的特色卻在於他筆下的主角人物,他的主角永遠是滿口詩詞歌賦,文武兼修的俊男美女,不論琴棋書畫,以至詩詞歌賦無一不精,乃建立「才子佳人型」之武俠風格,獨樹一幟。而這點雖然飽受批評,卻恰恰造就了台灣武俠小說最為人熟知的俠客形象,包括獨孤紅筆下的許多武俠小說主角人物,都可以明顯的看
D. 司馬翎的外界評價
小說兼有「北派五大家」之長處而以還珠樓主之奇幻玄妙心法為依歸。一九五八年出版處女作〖關洛風雲錄〗及〖劍神傳〗、〖八表雄風〗三部曲,文筆清新跳脫,間有現代意味;刻畫江湖人物各盡其致,尤其善於運用推理手法鋪陳故事情節。卒以一書成名,時年不過二十五歲而已。
比較起來,司馬翎的三十多部作品水準都很平均(可能是全部港台名家中唯一者)。 不論是前期的〖關洛風雲錄〗、〖劍氣千幻錄〗、〖劍膽琴魂記〗、〖帝疆爭雄記〗、〖聖劍飛霜〗、〖纖手馭龍〗等長篇,及〖鶴高飛〗、〖金縷衣〗、〖斷腸鏢〗、〖白骨令〗等中篇,或是後期的〖飲馬黃河〗、〖劍海鷹揚〗、〖紅粉干戈〗、〖焚香論劍篇〗及〖丹鳳針〗、〖武道〗、〖胭脂劫〗等書,部部可觀,不落俗套,各具創意,殊少雷同;即或偶有失墜,亦瑕不掩瑜。(按:司馬翎創作全盛期起自一九五八年,止與一九七一年,中以一九六五年為前、後期之分界。唯晚期以「天心月」筆名所撰 〖強人〗諸書,則每況愈下矣)。
概況而言,司馬翎博學多才,擅長寫情寫欲,鬥智鬥力。特別是描寫男女在情慾焚身中的心理變化,以及奇正互變,虛實相生的武打藝術,均獨步一時。而其早年首創以精神、氣勢克敵制勝的武學原理,殆已近乎「道」---與金庸、古龍一脈相承的「無劍勝有劍」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甚而猶有過之。同輩名家受其影響、啟迪者頗多,如古龍、上官、易容、蕭逸等皆是,可概其餘。可惜他的《浩盪江湖》及輟筆多年復出後所撰最後一部作品《飛羽天關》二書,均因故未能續完,誠屬憾事。 在台灣早期的武俠小說家中,我唯一「迷」過的只有司馬翎,他算得上是個天才型作家。記得當年為了先睹為快,我幾乎每天都待在真善美出版社門口,等著看司馬翎的新書。後來一集追一集地等煩了,一時技癢才學著寫武俠小說。
——古 龍
我最欣賞的武俠作家唯有金庸與司馬翎,尤其是司馬翎,我覺得他是台灣武俠界的第一把交椅,他的作品非常有內涵,而且對人性的刻畫入木三分、大膽直接,非常真誠、毫無虛假,卓見哲理、俯拾即是……創造出一個能夠自圓其說、有血有肉的武俠天地!……我在武學方面所重視的精神與氣勢,是受了司馬翎的影響。
——黃 易
我生平最開心的享受就是捧一本好看的武俠小說來欣賞一番。現今我坐飛機長途旅行,無可奈何,手提包中仍常帶白羽、還珠、古龍、司馬翎的武俠舊作。
——金 庸
吳先生(司馬翎)的文字清新流暢,略帶新文藝之風,一反過去講故事的老套。武俠小說之中所謂「新派」,吳先生有首先創造之功;譽之為「新派領袖」,實當之無愧。
——台灣真善美出版社創辦人(始於1950年) 宋今人
(司馬翎)並不是在梁羽生、金庸的早期作品影響下從事創作,而是在舊派武俠小說的熏陶下走入這一領域的。換言之,他終於成為新派武俠小說的傑出作家之一,完全是自己探討的結果,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他)對於人性的復雜性的描繪,不但為舊派武俠小說所無,而且也是在梁羽生和金庸的早期作品中所未見的。
——復旦大學傑出教授、中國文學史專家、武俠小說研究學者章培恆
把鬥智提升到與武功並駕齊驅的地位甚至更高一籌,是司馬翎對「武學」的最大貢獻。司馬翎通過層出不窮的奇遇和美不勝收的鬥智,展現了人性的精妙深微,謳歌了人類的無窮智慧,為中國的武俠小說開創了獨樹一幟的一大宗派。在今天21世紀大陸新武俠崛起之際,本人鄭重指出:司馬氏劍法是值得新一代作家認真繼承並發揚光大的。
——著名學者、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孔慶東
可以用很多詞語概括司馬翎小說創作的特點,例如新派、現代化、智慧風貌、學識淵博等等。但司馬翎最根本的特點,應該是對人性的深切了解和熱衷呈現。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著名武俠研究學者 陳 墨
司馬翎小說的男主角通常都品貌端正,有很強的道德感,但同時又不是笨人,是在很多次的道德淬煉之中,使得自己在原本具有的正義感的基礎上,更顯出俠義精神來。他們與敵較量時都靠氣勢取勝,這種氣勢來源於浩然之氣、正大剛直之氣,所謂「至大至剛,集義所生,沛然莫之能御」。
——北京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台灣「中華武俠文學學會」創會會長龔鵬程
「智慧型」的女俠,是司馬翎最鍾愛、最樂於刻畫的,因此出現的頻率也最高。同時,司馬翎所賦予女性的「自主性」,實際上無異暗示了「女權」的未來的合理發展。
——台灣師范大學國文系教授、台灣「中華武俠文學學會」會長 林保淳
司馬翎以修習密宗的經驗及融合道家「太上感應」之說再創造出了「心靈修練」、「氣機感應」、「以意克敵」及「執簡馭繁」等等精神力量,對手正在「思考」施展何種招式,都能先一步出手封住其意圖,並蹈瑕抵隙,攻其必救。這種寫法在《劍海鷹揚》中更蔚為大觀。
——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
客觀分析司馬翎作品,約略有五大奇處與眾不同:
一、他是台灣最早的「新派武俠」先驅者之一,兼有「舊派武俠」之長。
二、他的小說最具「綜藝」特色,凡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各種雜學,靡不畢具,且兼容並包。
三、他的小說最擅長結合玄學與武學原理,多發人所未發,獨具創見。
四、他的小說人物最講究身份、氣度、門派、來歷,而層次井然,合情合理。
五、他的小說故事最注重推理,而寫「攻心為上」的正邪鬥智,更有波譎雲詭之妙。
——葉洪生
如果論博學,司馬翎和金庸是不相上下的,而且司馬翎的文筆也是一流的。他的鬥智和氣勢開創了一條新路、開啟了一個未知的武俠領域,後來的古龍和黃易都是在「氣勢」和「鬥智」上做文章。他當之無愧是一代宗師。只有對武俠真正感興趣的人,對武俠真正有見識的人,才可能真正明白司馬翎的價值所在。他可以作為武俠寫作者學習時必學的典範。
——《昆侖》《滄海》作者、大陸新武俠領軍人物 鳳 歌
台灣有個司馬翎,也在武俠小說里加了「玄幻」成份,而且寫俠寫情都遠勝黃易。不過他的「玄幻」比較土,限於風水之類。
俺剛到美國時,因一個偶然的機會見到司馬翎的《飛羽天關》。一讀之下,驚為天人。以後見到印有他名頭的書,一定要搞來翻翻,但每次都感到與《飛羽天關》的作者不是同一人。次數多了,俺都開始懷疑,是不是那些庸俗不堪的東西倒是真的司馬翎寫的,反是《飛羽天關》背後另有高人捉刀?
台灣的出版社,最下流的就是這一條。讀者常常是沖著作者去的,他們就專出冒牌作者的書。
《飛羽天關》寫能掐會算的李仙子與流里流氣的小關的感情經歷。小關本是個韋小寶式的小混混,但是每當事關李仙子的聲譽、健康或性命,他的英雄氣概就上來了。本來這也正常,共產黨員在階級斗爭的大風大浪里鍛煉成長,正常男人在女人的香風迷浪里拍馬屁成長,應該如此。但是中國的男作家有幾個會這么寫?
所以後來讀到《鹿鼎記》,俺的第一個疑問就是:金庸偷師司馬翎? 《蒙塵的明珠──司馬翎的武俠小說》
號稱「台灣武俠小說四大家」的卧龍生、諸葛青雲、司馬翎、古龍的成就最為可觀,其中司馬翎(1933~1989)的地位更屬重要,因為他的創作時期跨越兩期,風格三變,頗足以視為一個縱觀武俠小說發展歷史的縮影。
從他的創作歷程而論,以司馬翎為名的一段時日,是成果最輝煌、收獲最豐碩的黃金時期。早期名家,如卧龍生、古龍皆對他贊不絕口,宋今人稱許其為「新派領袖」、張系國贊譽之為「作家中的作家」,葉洪生則認為其生前名氣雖遜於二龍(卧龍生及古龍),「實則卻居於『承先啟後』的樞紐地位,影響甚大」,在老一輩讀者群中,司馬翎往往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以他部部扎實、精采不凡的作品質量而言,理應能讓他的名聲永持不墜才對;然而,除了老讀者之外,他受重視的程度,卻遠遠遜於聞名遐邇的金庸、古龍、梁羽生諸「大師」,除了葉洪生先生對他「情有獨鍾」之外,幾乎沒有人願意為他推介;從受歡迎、流傳的層面而言,似乎亦不及卧龍生、諸葛青雲、東方玉、柳殘陽等擁有廣大的新舊讀者,在武俠小說出租店中,他總是委委屈屈地蜷伏在偏僻的角落。窺其原因,可能有兩點,其一是司馬翎過早中輟寫作生涯,1971年以後,他歸返香港經商,在此時期,由於武俠小說出版界的混亂情勢(主要是著作權法問題),「司馬翎」之名,幾乎成為一切冒名偽作的代名詞,非但如《艷影俠蹤》、《神劍侶》等猥濫諸作,假其名以問世,就是金庸的作品,在出版商運作之下,也大量以「司馬翎」的招牌,偽版印出,如《一劍光寒四十州》、《獨孤九劍》(即笑傲江湖)、《神武門》、《小白龍》(即《鹿鼎記》)等,造成了讀者「司馬翎就是金庸」的錯誤印象,在金庸挾媒體的雄厚力量席捲了台灣武俠小說界之後,司馬翎的光芒,被掩蓋殆盡,雖然晚期欲有所作為,已是時不我予了。其次,司馬翎成名期間,台灣學術界仍然視武俠小說為旁門小道,所有的武俠作品,包括金庸在內,都不能登大雅之堂,自然沒有任何人願為他張目、推介了;而1980年以後,由於金庸旋風的影響,盡管相關的武俠論述,得以大量正式披露,卻在「商品化」的傳銷策略主導下,集矢於金庸一人,論者幾乎「無暇」顧及其他的作家,司馬翎還是無法引人注意。1985年以後,大陸興起一股「武俠小說熱」,學界亦順風駛船,展開以武俠小說為主的通俗小說研究工作。大陸的研究、論述,層面較廣,眼界較雜,在芸芸武俠作家中,司馬翎倒算是一顆較引人矚目的新星,陳墨《新武俠二十家》,即以他為「台灣小說四大家」之一。但是,由於大陸出版界魚目混珠、張冠李戴的情形,較諸台灣更形混亂,司馬翎的作品中,夾雜著許多偽作,大陸學者眼目迷濛,有如「盲俠」,「聽音辨位」之能既少,自然只是迎風亂舞、向壁虛說了。以陳墨為例,在《司馬翎作品論》中所分析的三部作品,《河嶽點將錄》、《黑白旗》分別為易容、紅豆公主所作,唯一的司馬翎作品《金浮圖》,也是他較「媚俗」的一部,這卻導致他評論司馬翎為「二流作家」的定位。
事實上,以他的小說藝術造詣而言,在金庸的流麗高華、古龍的詭奇懸疑、梁羽生的典雅平正之外,他能以朴實厚重的風格,獨樹一幟,在武俠作家中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平心而論,司馬翎的際遇與他的武俠作品成就,是有一段相當大的落差的,他宛如一顆蒙塵的明珠,未琢磨的璞玉,亟待有識者的發掘,重新為他作定位。
E. 台灣武俠四大家是誰
應該是: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吧
F. 武俠小說四大著名作家是
1、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生於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
2、古龍:原名熊耀華,籍貫江西,1938年6月7日生於香港。著名武俠小說家,新派武俠小 說泰斗,與金庸、梁羽生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
3、 梁羽生:原名陳文統,(1924.3.22~2009.1.22),中國著名武俠小說家,與金庸、古龍 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
4、溫瑞安 :1954年01月01日出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美羅埠火車頭,祖籍廣東梅州市梅縣 區,港台武俠小說作家,也是新武俠四大宗師(金、古、梁、溫)之一,馬來西亞華僑, 香港戶籍。
5、 司馬翎 :原名吳思明,廣東汕頭人,將門之後,台灣「綜藝俠情派」武俠小說代表家, 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文藝基礎深厚。
6、蕭逸 :台灣新派武俠小說作者。山東菏澤人。著有《鐵雁霜翎》、《飲馬流花 河》、《甘十九妹》、《長劍相思》等多部武俠小說。
7、卧龍生:原名牛鶴亭,河南鎮平人,1930年生。幼年從軍失學,但自幼喜讀武俠小說, 頗有才思。台灣武俠「四大天王」及「三劍客」之一,在古龍之前被稱為「武俠泰斗」。
G. 台灣武俠四大天王及三劍客都是誰他們的資料簡介誰知道
台灣武俠的「四大天王」司馬翎、卧龍生、諸葛青雲、古龍
「三劍客」司馬翎、卧龍生、諸葛青雲
司馬翎
本名吳思明(1933----1989),廣東汕頭人,台灣「綜藝俠情派」武俠小說代表作家, 「四大天王」及「三劍客」之一。將門之後。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文藝基礎深厚。1947年舉家移居香港。1957年到台灣,就讀於台灣政治大學政治系,而始終不能忘情於武俠小說,大二時試作《關洛風雲錄》一舉成名。接著休學一年,同時撰寫多部小說在港台報刊連載,一時聲譽鵲起。畢業後曾任《民族晚報》記者、《新生報》編輯,仍以武俠著稱。1983年於《聯合報》連載最後一部作品《飛羽天關》,1985年其作品被腰斬而輟筆。1989年7月中旬病逝於汕頭故居。
卧龍生
台灣武俠「四大天王」及「三劍客」之一,在古龍之前被稱為「武俠泰斗」。原名牛鶴亭,1930年生於河南南陽縣鎮平鎮。少年時就讀於卧龍書院,後投身文學,逐以此為筆名。1958年發表第一部武俠小說,從此一發而不可收,至今已寫了39部武俠小說。 卧龍生早在六十年代就是台灣的「武俠泰斗」,名列「台灣十大武俠小說家」之首。其代表作有《飛燕驚龍》、《玉釵盟》、《無名蕭》、《金劍鵰翎》、《岳小釵》等。
諸葛青雲
諸葛青雲,本名張建新(1929—1996年),山西解縣人。台北行政專科學校(即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前身)畢業,曾任「總統府第一局」科員。在台灣早期的武俠小說界,與古龍、司馬翎、卧龍生並稱台灣武俠四大家。其著作有《紫電青霜》、《奪魂旗》、《傲笑江湖》等,深受武俠迷的喜愛。
古龍,原名熊耀華,著名武俠小說家,新派武俠小說泰斗和宗師。他在1969年創作了一部先有劇本後有小說的武林奇書《蕭十一郎》,贏得讀者的廣泛贊賞。古龍與金庸、梁羽生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他的武俠小說創作理念是「求新求變」,不受傳統拘束,將中外經典鎔鑄一爐,他為「武俠美學」理念的形成與「武俠文化」的推廣作出了巨大貢獻。古龍為人豪氣干雲,俠骨蓋世,才華驚人,他以豐富無比的創作力,留下了70多部精彩絕倫、風行天下的武俠巨作,影響巨大,開創了近代武俠小說新紀元,將武俠文學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H. 中國著名武俠大師有哪些
梁羽生 金庸 古龍這三位無需多言了吧其他的有:黃易: 大唐雙龍傳 尋秦記 邊荒傳說溫瑞安: 逆水寒 四大名捕系列其他較著名的還有卧龍生:《金劍鵰翎》《新仙鶴神針》《飛燕驚龍》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蜀山劍俠後傳》諸葛青雲:《紫電青霜》《天心七劍盪群魔》《一劍光寒十四州》獨孤紅:據說是洪門的掌門人《刺馬》《京華風雲錄》倪匡:《六指琴魔》曾在金庸出國期間代金庸寫《天龍八部》連載司馬翎:《關洛風雲錄》黃鷹:古龍後生,《天蠶變》、《大俠沈勝衣》系列 於東樓:《短刀行》《鐵劍流星》據說幾乎幫所有的名家代過筆,有「天下第一槍手」之稱。 蕭逸:《七禽掌》《甘十九妹》齊稱 平江不肖生、還珠樓主、金庸、古龍是民國以來四代盟主。台灣武俠四大家:古龍、司馬翎、卧龍生,諸葛青雲(後三者稱三劍客) 北派五大家 還珠樓主 白羽 鄭證因 王度廬 朱貞木「天下第一槍手」於東樓
I. 新派武俠小說四大家的人生傳奇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武俠小說開始進入黃金時代,涌現出以金庸、梁羽生、古龍、溫瑞安等四大小說名家為主體的新派武俠小說,代表作有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古龍的《陸小鳳系列》、梁羽生的《天山奇俠系列》以及後起之秀溫瑞安的《四大名捕系列》等,他們的作品將我國的武俠小說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因此金庸、梁羽生、古龍、溫瑞安等四人被人們稱為新派武俠小說四大家。或許只有在通俗文學研究者和文化史學家的筆下,才會常常提起半個多世紀前的1954年。那一年,香港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與白鶴派掌門人陳克夫,在澳門擂台比武,轟動港澳。30歲的香港《大公報》編輯梁羽生,心旌搖曳,筆下生風。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開始在《新晚報》連載,一炮打響。這個叫陳文統的年輕人,引風氣之先,就此成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
梁羽生,本名陳文統,1924年生於廣西蒙山縣。戰亂年代,少年梁羽生心懷天下,於1945年考入嶺南大學,先學化學,後來又轉入經濟系。「抗戰期間,大家都要學理工科,為了救國。我本來是想學數學,可是嶺大沒有數學系。後來想學文學,結果老師說,以你的水平在大學里已經學不到什麼了。」就這樣學了一身經世濟用的本事。梁羽生沒想到,日後自己的一生居然還是與筆墨為伴。
1949年,嶺南大學校長陳序經介紹剛畢業的梁羽生到香港《大公報》工作,這便是梁羽生供職到退休的唯一一家報館。開始是在報館里當翻譯,後來做副刊編輯、撰述員,一生不喜功名,不謀高職。他曾經的同事金庸,後來創辦《明報》,聲震海內外。雖同為武俠小說大家,相比之下,梁羽生要低調許多。
梁羽生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是在另一家報紙《新晚報》開始連載的。1954年,兩派香港拳師在澳門比武,媒體大肆渲染。為了另闢蹊徑,擴大影響,《新晚報》總編輯羅孚向梁羽生約稿,希望他寫一部關於比武的小說。梁羽生起初不允,那時他只是給《新晚報》寫寫專欄,並沒有寫小說的打算。不料這位總編輯仗著和梁羽生交情不錯,直接在報上登出「梁羽生武俠小說將於明日見報」的消息,甚至乾脆連大致情節都規定好了:「寫太極名手與各派武師爭雄的故事,兼有武林名師尋仇、江湖兒女相戀等情節,最後則在京華大打出手,故事緊張異常,希請讀者留意。」逼得梁羽生只好趕緊動筆。於是便有了號稱「新派武俠第一部」的《龍虎鬥京華》。
這部小說連載了大半年,引得讀者熱追,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創作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萍蹤俠影錄》、《白發魔女傳》、《七劍下天山》等名作陸續問世,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產生巨大影響。這次「趕鴨子上架」,居然「趕」出了一代武俠鼻祖。
從1954年寫到1984年,30年間,梁羽生寫了35部小說,洋洋灑灑過千萬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梁羽生與金庸的武俠小說共同構成了華語文學界的奇觀,兩人都有大批讀者,難分伯仲。這種文壇相爭之勢雖只是傳聞,卻也引發出一段公案-1966年,還是《新晚報》的總編輯羅孚,邀請梁羽生寫了篇《金庸梁羽生合論》,署名「佟碩之」發表。這篇文章里,梁羽生談到了自己與金庸的不同:梁羽生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較深,算是「名士」;金庸則是飽受西方文藝熏陶的「洋才子」,結論是「開風氣也,梁羽生,發揚光大者,金庸」。按說這個比較是很客觀的,可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評論金庸需要勇氣,甚至會擔相當大的風險。梁羽生這篇文章引發了左右兩派的激烈交鋒,炒得沸沸揚揚,「梁羽生和金庸有過節」的傳聞也由此而來。實際上,兩人都公開表示過,他們是很好的朋友。
「金庸比我寫得好。」梁羽生說,「只不過我比他寫得早,文學總該是後勝於前。」至於文字上的差別,其實講不清楚。梁羽生認為自己寫名士風流比較拿手,而金庸寫反派角色則更見功力。「四大惡人,一個比一個精彩。」他自己,則更嚮往閑雲野鶴的生活,寧願每天讀書下棋,靜看世事變幻。1986年6月,梁羽生退休,1987年移居悉尼,1994年9月,70歲的梁羽生在悉尼受洗,正式成為一個基督徒。宗教信仰,使他洞徹世事,心靈安寧。
筆下塑造了上百個人物,說到心頭最愛,是張丹楓和金世遺:「張丹楓靠近儒家,金世遺則偏向道家。」儒道相生,既出世又人世,這或許就是梁羽生一生秉持的處世之道。
2009年1月22日,一代武俠小說大師梁羽生病逝。這不禁讓人想到他曾在多部小說里提過的一個句子,「舊夢塵封休再啟,此心如水只東流」。
梁羽生雖是新武俠的開山鼻祖,但金庸卻是中國武俠宗師級的人物,他的小說涉及到了中華文明的各個層次,將一個泱泱大國的傳統文化盡顯無遺。因此,有人說,天下武俠作者奇多,繁星滿天,獨有金庸才是俠之大者,眾星拱月。
1924年2月,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寧縣袁花鎮一個富有的家庭,原名查良鏞。海寧原來隸屬杭州府,是浙江省的一個海濱小縣。1948年,金庸二十四歲,從法學院畢業,看到混亂的時局,他為前途憂慮,找工作也非常困難。就在這時,上海《大公報》刊出廣告,要在全國招聘兩名電訊翻譯。當時報名的人達三千多。結果金庸被錄取。
不久,《大公報》要在香港出版,金庸便被派往香港。金庸一來到香港,便開始一鳴驚人。當時,因為大陸的解放,很多遺留在香港的物資被英國趁機搶占,金庸氣憤不過,根據學過的國際法知識,洋洋灑灑寫了一篇長文《從國際法論中國人民在國外的產權》,分兩天發表在《大公報》上,甚為轟動,也引起了著名的大法官的注意,在他的推薦下,滿心希望的金庸來到北京,見了喬冠華,希望可以圓自己的外交官之夢。但讓金庸深受打擊的是,由於自己的家庭成分是地主,外交官是做不成了,只能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報社對金庸的「跳槽」行為很是不滿,將他解聘,妻子也不滿他去內地的想法,就和他離婚了,孤家寡人的金庸幾經周折,來到剛創辦不久的《新晚報》做副刊編輯。他開始寫影評,同時 *** 編劇本。
雖然金庸搞編劇是無心為之,但卻是成果累累,《絕代佳人》、《蘭花花》不僅改編成電影出品,還受到了熱烈歡迎。在1949年至1955年優秀影片評選活動中,《絕代佳人》獲得了優秀影片榮譽獎,而金庸則得了一枚編劇金質獎章。
除了劇本,當時金庸也喜歡下棋,而他的最佳拍檔就是著名的武俠小說家梁羽生。兩個人經常在一起談論武俠小說,那時梁羽生的武俠小說約稿不斷,他就勸金庸寫寫武俠小說。碰巧《香港商報》急需武俠小說連載,編輯約稿,金庸倉促間上陣,但卻從此成就了自己的不朽成就!
那是1955年,在構思自己的處女作的時候,金庸想起家鄉海寧,想起在那裡最為流行的乾隆出身的故事書,為何不以這個為原型呢?於是,《書劍恩仇錄》就這樣誕生了,剛開始,它在《香港商報》連載時,並不是特別引人注意。但隨著故事的發展,別具一格的人物形象,獨特的語言,扣人心弦的劇情,一掃舊武俠小說的沉悶氣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讀者。《香港商報》一時間變得「洛陽紙貴」。
《書劍恩仇錄》每天連載一篇,而金庸基本上也是每天寫一篇,從1955年寫到1956年。雖然時間長,寫得也很晚,但卻後來者居上,鋒芒直逼梁羽生。新派武俠小說的宗師―金庸,從此誕生了!
再接下來的《碧血劍》、《雪山飛狐》,更是轟動全城,人手一冊。等到《射鵰英雄傳》一發表,更是驚天動地,在1957年,若是有看小說的人而不看《射鵰英雄傳》的,簡直是笑話。《射鵰英雄傳》奠定了金庸武俠小說大宗師的地位,人人公認,風靡了無數讀者。
從此欲罷不能,一直到七十年代才退出「江湖」,金庸總共寫了十四部三十六冊長、短篇武俠小說,依年代順序,排列如下:《書劍恩仇錄》《碧血劍》《雪山飛狐》《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飛狐外傳》《白馬嘯西風》《鴛鴦刀》《連城訣》《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記》。
金庸的武俠小說與古龍、溫瑞安相比,也許不算多。但須知,金庸在創作這些小說時,正是他創辦《明報》之時,繁雜的事務,足以使一般人無法應付。金庸卻能在辦報之外,一手寫小說,一手寫社評,近二十年如一日。他下午寫小說,晚上寫社評,而且,他的小說與社評都屬一流。
金庸曾將自己十四部作品的首字連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可見他的書名都曾經過詳細周密的思索,不是隨便安上去的。他在擱筆後又花了大約十年的時間修改潤色,其創作態度之嚴肅,可與任何偉大的文學家相比。
金庸是用自己的生命創作的,他不重復前人,也不重復自己。
古龍畢生酒、色、文並駕齊驅。他曾坦言過,我畢生之中只愛酒和女人,其他都可以視作糞土。他以酒當餐,以女人為樂,最後真正是卧榻治療,坐起飲酒,躺下泡妞,還要花相當的精力與心力寫作。如此這般,鐵打的人也會被摧殘垮,何況他一個血肉之軀。
古龍原名熊耀華,祖籍江西,1936年生於香港。古龍在一個破裂的家庭中長大,他的心有著浪子一般的孤寂,同時又是英雄自愛,俠士自重,追求攜美酒伴美人醉卧山村的那一種浪漫。他在求學時的同居者為 *** 鄭莉莉,他們的兒子是台灣柔道高手鄭小龍。三年後兩人分手,他迷上 *** 葉雪,又生了一個兒子。不久,一個清雅純朴的高中生梅寶珠成為他的第一位正式夫人,為他生下第三個兒子。梅寶珠雖然柔情似水,卻仍然鎖不住古龍人在江湖的那一顆心,兩人終因性格不合而分手。他的第二位夫人是於秀玲、她一直伴隨到古龍生命的結束。
古龍最初是寫純文學小說的,1956年,他第一次發表小說,是在吳愷玄先生主編的《晨光》雜志上分兩次登完的《從北國到南國》。他步人俠壇,始於1960年,由時尚影響、朋友勸告、經濟壓力的三重因素,他以「古龍」的名字出版了武俠處女作《蒼穹神劍》,形式是傳統的對仗回目,內容是「胡編亂造」。
1960、1961兩年時間他又出版了8部作品,隨後他隱居芳鎮三年,潛心悟道,求新求變,雖然想像過於奇特,甚至近於荒誕,卻很快站上新高峰。1964年,古龍出版《浣花洗劍錄》(《江海英雄》),是他武俠小說的一個里程碑,標志著他獨創風格的開始,他分別從日本的吉川英治、大陸的還珠樓主,香港的金庸那裡吸取營養,寫了一些走「正路」的作品,為他不久之後的成功打下基礎。
1967年,古龍出版《鐵血傳奇》(《楚留香傳奇》),標志著他的個性和特色全面走向成熟,出現非常「好看」的古龍。從那時到70年代末,他的數十部小說,使他完成了「新派」武俠大業,獨領台灣武壇十年 *** ,並與金庸、梁羽生鼎足而立。
人們說古龍是美酒造就的古龍。古龍喝酒是出了名的。還是較早的時候,他住在台北郊外芳鎮,每次領到稿費,便買幾瓶好酒,一大疊新書,返回鄉下過他隱士的生活。成名以後,他的酒櫃美酒紛陳,市面上沒有的酒,他也盡量想法搜羅來。他喝酒,頭一仰,酒碗必干,自得其樂,有一次是5個人喝了28瓶白蘭地,平時無酒不歡,唯一不喝酒的時候,是坐在地上以黑板當桌子寫稿。
古龍因酒而思如泉湧,創造了好酒的大俠楚留香、陸小鳳、李尋歡、沈浪,使他登上武俠小說藝術的巔峰。同時,他也因酒消耗掉了他自己。因為酒,被送進醫院。出院,再喝,再進醫院。然後由酒精中毒而肝硬化,脾臟腫大,胃出血,導致了古龍的英年早逝。1985年9月21日,古龍病逝於台灣,終年48歲。
古龍的武俠小說,一共是68部,但其中《楚留香傳奇》又可分為3部,《多情劍客無情劍》又可分為兩部,因此也可算為71部。
古龍是輝煌的,又是惆悵的,當年他在台北買下兩層華廈,文壇名宿陳定公為他題了一副對聯,巧妙地將他和寶珠夫婦的名字嵌 *** 中:古匣龍吟秋說劍,寶簾珠卷曉凝妝;寶靨珠鐺春試鏡、古韜龍劍夜論文。
那時,何等風光。而在他晚年,病痛讓他生不如死,他說:「一個人死了五次再活過來,還有什麼事情看不開呢?」也許正因為他看開了,所以他可以悠悠地去,而留給讀者的呢,莫過於喬奇那幅悲壯又悲愴的輓聯:小李飛刀成絕響,人世不見楚留香。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武俠熱」逐漸冷落,金庸封刀,梁羽生擱筆,古龍作古,武俠三大名家退出武林,雖然在台灣和香港有一些武俠小說家在支撐局面,但影響不大。轟轟烈烈的武俠世界似乎進入秋風蕭瑟的季節。就在這時,港台出版界突然冒出了一個新人,即馬來西亞華裔作家溫瑞安。
1954年元旦,溫瑞安出生在馬來西亞霹靂州一個只有幾百人的小鎮上,所以他常笑稱自己是「鄉下仔」。鄉下仔溫瑞安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神童,9歲時就寫出了第一部長篇小說《龍虎風雲錄》,以身邊的同學為原型,把大夥分成正邪兩派,斗得不可開交。到了16歲,他又寫了個短篇《追殺》,這便是後來《四大名捕》系列小說的雛形。至今30多年過去了,《四大名捕》以及溫瑞安的許多小說系列,都還沒有寫到結局,這讓許多讀者心焦不已。以至有人說,喜歡金庸要長情,因為他會花10年時間去修訂作品,變動頗大,讓讀者還得前後對照;而喜歡溫瑞安則要長壽,天曉得猴年馬月才能看到結局。
談到金庸,溫瑞安稱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金庸最大的貢獻是告訴大家,武俠小說也是文學。」溫瑞安快言快語,聲若洪鍾,毫不掩飾自己對金庸的敬佩。同時他也強調,自己的優勢就是年輕:「我比金庸小30歲。」所以,他會更了解年輕人的所思所想,更明白這個快餐閱讀的時代,讀者喜好什麼口味。
自1970年以來,溫瑞安發表的小說令人眼花繚亂:《四大名捕》系列、《白衣方振眉》系列、《七大寇》系列、《說英雄,誰是英雄》系列、《神州奇俠》系列、《布衣神相》系列……除去這些貌似「中規中矩」的作品,溫瑞安的特立獨行之處,還表現在一些只看書名便能讓人大跌眼鏡的小說:《殺了你好嗎》《朋友,你死過未?》《老哥,借頭一用》《請・請請・請請請》《請借夫人一用》《愛上她的和尚》《愛上和尚的她》……溫瑞安認為自己「嘗試過地球上所有文學體的創作」,因而號稱「超新派」,大有壓倒「新派武俠」之勢。
這樣的「狂妄豪情」,或許與他青年時代的坎坷經歷有關。70年代,溫瑞安在台灣主持「神州詩社」,縱論時政文學,經常能召集四五百人,影響力遍及全台。台灣當局感到不安,便在1980年突然逮捕了溫瑞安,宣布他犯了「叛亂罪」,一度要判死刑。溫瑞安在獄中受盡折磨,所幸後來在海內外文化界的積極營救下獲釋。大難不死,溫瑞安更覺人生短暫,世事無常,從此以快樂為本,浪跡江湖。他一面拚命工作,積聚資本,一度每天只睡3個小時;一面快意恩仇,風流倜儻,身邊紅粉佳人無數。
如今他的公司在兩岸三地有12個分社,主要製作雜志和經營餐廳。溫瑞安還在港、台、新、馬的報刊上開過17個專欄,加上每年四五本武俠小說,創作量驚人。「我希望自己能夠燃燒著,轟轟烈烈,很直接地活著。」溫瑞安說,「最重要是快快樂樂過日子,盡力讓自己和身邊的人快樂。」
功成名就之時,也已到知天命的年紀,溫瑞安看待人生得失,有自己的一套哲學:「我的書房叫『知不足齋』,卧室叫『知足齋』。」解釋起來,就是在藝術追求上,要永不滿足;而在生活享受、物質慾望上,則應該懂得「知足常樂」。「寫了那麼久的《說英雄,誰是英雄》,而今的我早已不要當烈士、不想做英雄了。」溫瑞安說。這不失為一種游刃有餘的生活智慧。
人生傳奇
J. 司馬翎的介紹
司馬翎(1933-1989),本名吳思明,廣東汕頭人,將門之後,台灣「綜藝俠情派」武俠小說代表作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文藝基礎深厚。葉洪生作品《台灣九大門派代表作》把他列在第一位;1當代著名武俠名家鳳歌認為司馬翎在文筆、博學、鬥智、氣勢四項上,已經接近第一。2 1947年舉家移居香港。大二時試作《關洛風雲錄》一舉成名。接著休學一年,同時撰寫多部小說在港台報刊連載,一時聲譽鵲起。司馬翎的作品水平均衡,部部可觀,不落俗套,各具創意,殊少雷同;即或偶有失墜,亦瑕不掩瑜。3被稱為:「台灣武俠小說四大家」,為武俠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