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怎麼評價金庸的武俠小說

怎麼評價金庸的武俠小說

發布時間: 2023-01-19 18:57:57

Ⅰ 說說你是怎樣看待金庸小說的

金庸小說寫的好精彩!但是被大陸金庸劇帶歪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射鵰里的黃蓉原著明明白白寫的是亦正亦邪即刁蠻任性又乖巧可愛,但是很多小學生大腦沒發育好看了大陸射鵰後自稱原著粉偏要說黃蓉是大家閨秀,道德模範,傻白甜,大格局的聖姑!真心讓人吐!

Ⅱ 如何評價金庸的作品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的武俠小說已是一個龐大的世界,主角在那個世界中提著劍行走天涯,歷經種種磨難,最終站在高山之巔,成就自我,笑傲江湖。

讀者們的心緒則跟著其中的主角不斷起伏,我們會將自己代入其中,幻想著自己也成為一個擁有壯志豪情的大俠,在腥風血雨的江湖中用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心中的正義。

金庸的武俠小說無疑占據了中國武俠世界的半壁江山,在武俠小說已備受冷落的今天,我們還是能看到他的作品一遍一遍被翻拍成影視劇,以另一種方式流傳於世,充滿生命力。金老的小說締造了無數人的武俠夢,更是無數人的青蔥歲月。

金庸探索至此終於明白,「完美」的俠並不能安然地行走於世間,只有像韋小寶這樣披著「俠」的外衣的流氓,才能一生安然無恙。到此時,金庸也不再追求武俠精神的完美,而是深諳現實的一切諷刺,並將其付諸紙筆,為那個曾經給了無數人美好幻想的世界畫上一個休止符。

也許像顧彬先生所說,金庸的寫作並不是一種文壇的一種飛躍,但我們還是很感謝,金庸帶給這個世界的俠骨柔情,即使那些武俠夢最終都會成為泡影,但我們偶爾還是會念起酒、劍和天涯——那永遠都是一方美好的風景。

Ⅲ 你怎麼評論金庸的小說

曾有學者指出,判斷一個作家的作品有沒有大眾影響力,有沒有持久的生命力,一個很重要的標志,就是看他所創造的人物、語言有沒有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比如,我們說一個人像林黛玉,意思就是指她多愁善感,而不需特別注釋說林黛玉是《紅樓夢》中的人物。
據說,金庸的《笑傲江湖》在許多東南亞國家連載時,甚至當時一些東南亞國家議會競選,議員爭辯時直接就說你這個人是岳不群,或者是左冷禪。不少人平時也說,你這人像韋小寶,或者某某人和某某人「華山論劍」,說這話時,既不需要解釋韋小寶、岳不群是誰,也不用解釋「華山論劍」是什麼意思,這表明金庸小說所創造的人物和語言,已經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金庸小說還稱得上在另外一種路徑上創造了中國文學某種不凡的高度和影響力。比較金庸同時代的其他作家,你就會發現,金庸在當時的武俠小說中所顯露出來的自由主義精神,是多麼難得。
金庸的小說創作受到西方文學的影響。比如《射鵰英雄傳》中,郭靖為歐陽鋒的蛤蟆功所傷,在牛家村的暗室裡面呆了七天七夜,每時每刻都驚心動魄。金庸說,這種寫法是受到了西方戲劇的影響。戲劇的特點就是在非常有限的舞台上,要把人生的各種沖突、各樣的人安排上來,這種敘事方法,是中國傳統小說所匱乏的。
同時,金庸還傳承了很多傳統文化的東西。金庸小說在語言上頗具古白話小說的神韻。他不僅長於講故事,在構造情節、塑造人物,並追索生命的價值方面,他都是具有較高文學修養的。不能因為他的小說通俗,就否認他寫作中把通俗小說雅化的努力。金庸的雅俗共賞不該成為他的弱點,他是真正走通了一條創造性與大眾性相融合的寫作路子。

Ⅳ 如何評價金庸的作品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江湖路遠人心惡,何妨煮酒笑人間。套用網路小說經常用到的一句話可以這么評論金庸先生,天不生金庸,武俠萬古如長夜。作為新派武俠小說的三位巨匠之一,可以說金庸小說可以說是我國武俠小說的巔峰,前無古人,後尚未見來著。

一部小說的好壞,一是看傳播程度,二看寫作深度,三看後世影響。而就這三個當面來說,金庸之後再無武俠。成名於上個世紀的三大武俠宗師古龍,金庸,梁羽生,都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大作,但就傳播度來說,金庸當屬第一,對於非武俠愛好者來說古龍筆下的代表人物只有陸小鳳,楚留香,很難在聽見其他名字,但是誰不知道令狐沖,郭靖,楊過,喬峰呢。金庸筆下十四部知名武俠小說,幾乎每一部都家喻戶曉,從家國兩難的蕭峰到為國為民的郭靖再到恩仇難忘的陳家洛。

而在深度而言,金庸的作品總是融入了時代的大環境,讓情節的發展看似出乎意料,但卻合情合理,在大多數人看來郭靖本可以帶著黃蓉在桃花島安然度日,但那就不是我們所認識的俠之大者,郭靖駐守襄陽數十年,終究天命難違,襄陽城破,以身殉國,何其悲哉,但卻使這個人物完滿了。在金庸先生的作品中我可以看到主人翁一直在努力做真正的自己,不斷在歷史的長河中掙扎,真實而又無奈。

對後世而言,金庸先生的成就太高,以至於後人難以超越。自金庸先生封筆至今,國內沒有一部真正意義上好的武俠小說,盛極而衰這個詞用在這里卻是如此貼切。三大巨匠的時代早已結束,但是後來者卻還活在他們的陰影中。突然想到金庸先生的一首詩,對於武俠世界可能是最好的詮釋。天下英雄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皇圖霸業笑談中,不如人生一場醉。

Ⅳ 如何評價金庸

關於金庸先生的作品,我最先看的是《書劍恩仇錄》,應該是在初一的時候,當時被駱冰迷住了。

有駱冰出場的情節,差不多一定令人看得痛快,她個性爽朗,好動愛笑,恩怨分明,從不婆婆媽媽。駱冰號稱「鴛鴦刀」,除了使一長一短的一對刀外,還擅長放飛刀,金庸說她「纖手執白刃,如持鮮花枝」,風致嫣然。
《天龍八部》是最後讀的。初讀時覺得金庸在這本書里一度失去了對創作的控制,後來知道有部分是倪匡代寫。但從文學性角度看,天龍八部是最接近文學作品的武俠小說。雖然情節支離破碎,可想像力弘大跳躍,命題深度也遠超其他作品。
我認為他長篇里最失敗的是《笑傲江湖》。政治寓言都有一個特點,就是雖貌似犀利,可終歸格局太小,情節情懷都受命題限制,機巧設計有餘,卻經不住時間的檢驗。令狐沖是個完全不可信也毫無意思的人物,除了他,整部作品裡也幾乎沒有一個令我覺得可愛和有趣的人。

金庸的確非常有才華。其史觀、政治觀、價值觀、兩性觀都有可取之處,也給我一定的影響。

但是金庸筆下的英雄包括壞蛋,都非常臉譜化,來回來去就是這么幾類。要不就是換個名字在另一部作品裡出現,要不就是每種各取一部分合成一個新人物,排列組合。除了韋小寶,他作品裡每一個主角其實都可以用一個人扮演。

他筆下好多人物的行為邏輯,哪怕放在武俠小說里都非常怪誕,甚至可以說弱智。一個人的武功可以上天入地,但理性和情感還是得可信。但金庸小說里大量的情節推動和人物塑造是心不在焉的。

Ⅵ 怎麼評價著名武俠小說金庸的一生

人間多少事,書建恩仇錄。關只是通過他的作品,已經對他心生敬仰,敬佩之情。

Ⅶ 如何評價金庸的作品

這個恐怕沒有人敢評價,也沒有人有能力去評價,因為金庸在武俠小說界的地位實在是太高了,可以說是永遠不能超越的存在,是因為金庸,人們才知道中國出現了武俠類型的小說,所以如果真的非要評價的話,金庸小說的讀者數量和金庸的武俠小說對中國人的影響已經說明了一切,這個中國武俠小說的泰斗所寫的每一部著作都受到讀者的歡迎,下面就說一下金庸武俠小說的魅力所在吧:

第一點,金庸武俠小說裡面的武俠是真武俠,武俠小說裡面最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五花八門的武功了,而金庸小說裡面對武功的細節描述很到位,小說里每個高手使用武功的時候,讀者彷彿真的能夠看到那個武功的一招一式,而打鬥場面不僅精彩,還很驚心動魄,就比如《倚天屠龍記》裡面明教和六大門派決戰光明頂吧,張無忌一個人獨擋那麼多個門派的高手的挑戰,真的是非常讓人揪心,而金庸描寫高手過招的時候讀者彷彿真的能夠看到刀光劍影。

第二點,而金庸的小說裡面不僅有武功,還包含情包含義,金庸是寫武俠的,但是寫起情來似乎似乎比某些些言情小說作家寫的還要動人,就比如《神鵰俠侶》裡面的楊過和小龍女之間的愛情故事就是無比的動人,縱使時光匆匆流逝,他們之間的愛也不會改變,楊過能夠等小龍女十六年,真的是世間最為痴情的男子了,而這一部小說也被拍成了電視劇,感動了無數人。

Ⅷ 如何評價金庸的小說

問題一:金庸是怎樣評價自己的武俠小說的 我寫的武俠小說長篇共十二部,短篇三部。曾用書名首字的十四個字作了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最後一個不重要的短篇《龔女劍》沒有包括在內。最早的《書劍恩仇錄》開始寫於一九五五年,最後的《越女劍》作於一九七○年一月。十五部長短小說寫了十五年。修訂的工作開始於一九七○年三號,到一九八○年年中結束,一些是十年。當然,這中間還做了其他許多事,主要是辦《明報》和寫《明報》的社評。
遇到初會的讀者時,最經常碰到的一個問題是:「你最喜歡自己哪一部小說?」這個問題很難答復,所以常常不答。單就「自己喜歡」而論,我比較喜歡感情較強烈的幾部:《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飛狐外傳》、《笑傲江湖》。又常有人問:「你以為自己哪一部小說最好?」這是問技巧與價值。我相信自己在寫作過程中有所進步:長篇比中篇短篇好些,後期的比前期的好些。不過許多讀者並不同意。我很喜歡他們的不同意。

問題二:金庸哪部小說受到評價最高?如何評價? 無疑是天龍八部,天龍八部這部作品無論是從創作年代,寫作目的,以及內容方面,都達到了金庸所有武俠小說的最高高度,它將射鵰三部曲中一直貫穿的民族主義及愛國思想,深化到了各民族的角度進行剖析,不但是漢族,契丹,吐蕃,擺夷包括金人都有著他們的愛國愛族思想,由此,金庸提出了一個千古以來大家一直討論著的問題:「 *** 究竟是不是上等民族,難道除了 *** 其他人都是夷狄禽獸?」答案當然是不,為了地位,為了權力,長時間以來在中國,各民族之間的戰爭可謂不計其數,所以,金庸就提出了「神武不殺」,宣揚和平,主張民族大同,各文化交融的方針,這不但增強了小說的文學價值,在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易換世風的作用,而且天龍八部一書的脈絡結構以及寫作手法,都達到了近代武俠小說的一個巔峰,所以說,天龍八部是金庸武俠小說的巔峰之作「北喬峰,南慕容」,這就是江湖上盛稱的兩位青年才俊。兩人都有高超的武藝,有著各自的追求。然而,兩人的結局都是悲劇性的。喬峰有著豪邁豁達的氣質與「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英雄氣魄,又有強烈的民族氣節。上至王侯,下至普通的江湖人物,都對他無比尊敬。而為了救阿朱,大戰聚賢庄,更是動人心魄。當智光和尚問他對當年武林人士雁門關大戰契丹的態度時,他說:「但喬某縱然無能,卻也是一個有肝膽、有骨氣的的男兒漢,於這大節大義份上,決不致不辨是非。我大宋受遼狗欺凌,家國之仇,誰不思報?倘若得知這項消息,自當率同本幫弟兄,星夜趕去阻截。」「諸位前輩英風俠烈,喬某敬仰得緊,恨不得早生三十年,得以追隨先賢,共赴義舉,手刃胡虜。」然而,他或許做夢都沒想到,他所敬仰的這次義舉,卻是一次誤殺,並且,殺的是自己全家。他也不會想到,他自己原來就是他所仇恨的胡虜。從此,他踏上自己的悲劇之旅。為了報仇,一掌誤殺了自己的愛侶阿朱;為了對自己民族、君主的忠誠,一劍刺死了自己。「蕭峰大聲道:『陛下,蕭峰是契丹人,今日威迫陛下,成為契丹的大罪人,此後有何面目立於天地之間?』拾起地下的兩截斷劍,內功運處,雙臂一回,噗的一聲,插入自己的心口。」一掌使得「塞上牛羊空許願」,親手埋葬了自己的愛情,從此走上了靈魂無法拯救的痛苦深淵;一劍「教單於折箭,六軍辟易」,同時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一掌一劍,成了蕭峰生命中永遠不可言說的傷痛。其悲劇起源於多年前的雁門關大戰,而直接的導火索卻是一個女人的嫉妒。「馬夫人微笑道:『我還想要什麼?喬峰,我惱恨你不屑細細的看我,以致釀成這場禍事,你要我告知那帶頭的大哥的名字,那也不難,只須你將我抱在懷里,好好的瞧我半天。」世間之情事,多種多樣。嫉恨對方,不惜把對方往悲劇的路上牽引,為的竟然就是讓他能抱著自己看一眼。慕容復為貴族的後代,雖然沒落,但卻依然有著雍容華貴的氣質。為了復國的理想,他能舍棄一切,包括愛情。他心中始終想到的是他父親對他的叮囑:「除了中興大燕,天下更無別般大事,若是為了興復大業,父兄可弒,子弟可殺,至於男女情愛,越加不必放在心上。」盡管在旁人眼裡,他的這種追求是很愚蠢的。正如王語嫣說的:「是的,他是燕國慕容氏的舊王孫。可是已經隔了這幾百年,又何必還念念不忘著祖宗的往事?」他不學中國字,但是也不懂祖宗的鮮卑文。他就那麼固執地一如既往地,為著心中的一個遙遠的夢與理想去追求。即使,到最後,他所有願望在現實中都破滅了,自己也瘋了。在瘋中,他仍然執著地實踐著自己的夢想。這是一個為自己的理想,近似自虐的形象。不能簡單說慕容復是一個貪戀權勢的人。他的所作所為,以及最後的悲慘結局,更多的是自己的一種權力意志的毀滅。他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社會。從表面癥候來講,他與抱著街上走過的一......>>

問題三:如何評價金庸先生的小說? 作者:曹正文 《鴛鴦刀》是金庸小說中別具面目的藝術作品,它以趣動人。在這幅「江湖諧趣圖」中,武林英雄、江湖好漢,個個妙趣橫生。武俠小說中文字之調侃,非《鴛鴦刀》特有。但同篇皆有喜劇的色彩,這在武俠小說中實屬罕見。 《鴛鴦刀》的缺陷是:表現「武」與「俠」的場面不夠淋漓盡致,情節中巧合太多,作品缺乏思想深度,人物感染力稍遜,結尾又落入「大團圓」的窠臼。 作者:曹正文 《神鵰俠侶》的主題是一個「情」字------「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說明金庸小說除了表現傳統武俠小說「忠奸」、「恩仇」的主題外又有了新的變化。金庸塑造了社會叛逆楊過與任情而為的小龍女(這是武俠世界中的兩個藝術典型),並通過楊過與郭靖的矛盾沖突,去表現社會與人的本性不可調和。就主題而言,《神鵰俠侶》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佳作。 但我因為,在《射鵰》三部曲中,它還排在最末。它既沒有寫出《射鵰英雄傳》中氣勢宏偉的場面,其人物典型也不如《倚天屠龍記》那麼豐富多彩。 它的弱點還在於寫幾次戰爭都有點鬆散,其中的主角楊過與小龍女,也不十分可愛。書中的配角如郭靖、黃蓉,失去了他們在《射鵰英雄傳》中的魅力。 令人難忘的郭襄又出場太晚。只有她姐姐郭芙尚不失為成功的藝術典型,雖然她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女人。 作者:曹正文 《鹿鼎記》是金庸小說的封筆之作,也是武俠小說中的「四不像」作品。倪匡稱它為不是武俠小說的武俠小說,應為武俠小說中的極品,又斷言稱得上是古今中外第一好小說。在金庸小說中,理所當然排名第一。 持倪匡兄這種觀點的人可能不少,但也有不少武俠小說愛好者對此持截然相反的觀點。據我(指曹正文)所知,有人(包括武俠小說研究者)至今未讀完《鹿鼎記》,理由是讀不下去。 一部小說能引出兩種截然對立的看法,至今說明《鹿鼎記》的長處與缺陷是明顯存在的。 文學是人學。《鹿鼎記》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大膽的創新與突破。韋小寶無疑是一個成功的藝術典型。他的機智、油滑以及無賴的本色都表現得淋漓盡致。一個從妓院走向宮廷的無賴(完全不懂武功),居然成為武俠小說中的第一主角,這是金庸的一大創新。 金庸以韋小寶作突破其實是要突破武俠小說的傳統格局,並深化武俠小說的主題。《鹿鼎記》超出了江湖恩怨、武林奪寶的舊模式,通過壯闊的畫面與多彩的人物個性,運用調侃的語言,去表現中國「國民的悲劇」與「文化的悲劇」。這種立意是相當成功的。 但不像武俠小說的武俠小說,是否真的是武俠小說的最高境界?我以為大可商榷。 《鹿鼎記》至少有三個弱點:第一,結構鬆散。故事情節缺少一個整體的框架。 第二,太少武俠味。除了海大富與太後比武一節極為精彩,其他武打如同兒戲。 第三,全書中缺少一個可愛的正面藝術典型。 從我個人愛好來說,我不喜歡被美化的小人(韋小寶)與被美化的皇帝(康熙)。 金庸從寫好皇帝起筆(《書劍恩仇錄》),又以寫好皇帝收筆(《鹿鼎記》)。這是他寫武俠小說的一大失敗。
求採納

問題四:如何評價金庸作品的文學造詣 金庸純「講故事」的通俗小說成就,如《射鵰三部曲》,至少不下司各特之於英國、大仲馬之於法國。考慮到大仲馬無可爭議的大師地位,金庸的大師地位毋庸置疑。
而另外三部,我認為完全可以當作「文學作品」,超出「講故事的通俗小說」。即:
《天龍八部》被夏濟安、陳世驤兩位先生盛贊,認為有悲天憫人的古希臘悲劇色彩。這兩位先生都算學術宗師,眼光品味遠在我之上。
《笑傲江湖》作為政治寓言的偉大小說,個人認為品第甚高,歷史地位至少不該低於《鏡花緣》。
《鹿鼎記》對中國武俠作用,大可以當做《堂吉訶德》之於騎士小說。
金庸在傳統敘述方面,華麗多樣。比如《射鵰》里密室療傷一段,純是希臘劇格局。其故事講述技巧絕對大師級。然後文本中的文化意味,比如詩詞、器物、書法、政治、音樂等,繁雜多樣。丹納說佛蘭德斯只有一個魯本斯,一如英國只有一個莎士比亞。在故事的廣闊時空方面,金庸是史詩級的。雖無法作為《金瓶梅》級別的歷史風俗劇,但單把他作為一個「時代劇作者」,也可以是馬洛級的――哪怕夠不上莎士比亞吧。
故此,我傾向於認為,金庸之於中國,至少不下於大仲馬之於法國,甚至可以推到狄更斯之於英國的地位。《天》《笑》《鹿》和《射鵰》單拿出來,哪怕不能說齊平四大名著,至少可以壓倒《兒女英雄傳》、《鏡花緣》、《海上花》、《三言》這一流作品。論結構,金庸的相當一部分小說可以壓服《儒林外史》(其實等於短篇小說串聯)及以下級作品。

問題五:如何評價金庸先生小說里的少林寺? 少林寺有戲份的金庸小說主要有:《笑傲江湖》、《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鹿鼎記》
此外,《書劍恩仇錄》里出現了南少林。其他小說中可能出現過少林弟子、少林武學,但都沒有正面寫少林寺。
這樣一來問題的答案就不難得出了,只需看看這幾部小說中少林寺做了什麼即可。
《笑傲江湖》:囚禁任盈盈
《倚天屠龍記》:驅逐覺遠張三豐師徒、爭奪屠龍刀、囚禁謝遜
《天龍八部》:錯冤喬峰、懲罰虛竹
《鹿鼎記》:接收韋小寶修行
《書劍恩仇錄》:阻攔陳家洛查檔案
綜上,除了《鹿鼎記》以外,少林寺總是站在主角的對立面上。實在是讓讀者喜歡不起來。
不過少林寺作為名門正派也自有其好處,就是講規矩。比如《笑傲江湖》中與任我行等約定三局兩勝,《倚天屠龍記》中與張無忌約戰金剛伏魔圈,《書劍恩仇錄》中與陳家洛約定闖五關。即使是驅逐覺遠師徒、懲戒虛竹,也完全是按規矩辦事。少林寺永遠不會像旁門左道一樣不擇手段。
而且,在金庸小說中,除了郭靖等個別墨守成規老成持重的之外,大部分主角都代表著革新的力量,少林寺相比之下當然就顯得迂腐守舊。

問題六:怎麼評價金庸小說里的三觀? 恕我直言,你要把金庸的三觀當做正能量,當做標准來看,你這個人就徹底的廢了。
我們就來評價一下金庸典型的三觀。個人作為射鵰某人物迷,主要用射鵰舉例子了。
第一,漠視法律法規。先不說武俠小說殺人不犯法,害人不犯法。就比如說楊鐵心和郭嘯天,他們和朝廷要犯丘處機認識,朝廷派兵捉拿,他們竟然拒捕,最後還被美化成英雄形象。實在令人恐懼。希望搞清楚,一個越是文明的社會,法制越是應該高於人治。你可以說宋朝 *** 昏庸,但是郭楊沒有離開宋朝的土地,認為自己是宋朝子民,當然應該按照法律法規做事。罔顧法律,暴力抗法,還能給洗白,這個問題就很可笑。你不管對方是出於好心還是壞心,難道你有自以為正當的理由就可以抗拒執法了么?
第二,金庸里婚姻價值觀清奇,切勿模仿。比如說包惜弱知道楊鐵心死了,所以改嫁給完顏洪烈,丘處機知道她失節竟然要殺死她,這個就是明擺著三觀有點問題。還有瑛姑出軌以後,生了個小孩,要讓段皇爺喜當爹,人家拒絕救小孩,她竟然對段皇爺屢加報復。這種女人比馬蓉還恐怖
第三,殘害無辜。這個例子很多啊,比如阿紫殘害游坦之,黃蓉割管家的手,偷雞摸狗一類的。有一些人,你覺得他做的不對,你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解決,你也可以先勸誡,而且很多被傷害的人本身行為沒有太大問題,更沒有構成應該被人割胳膊耳朵的程度。這些自詡正義的武林人士呢,竟然對這些人的人權進行踐踏,這種故意傷害罪,甚至把人家搞成傷殘,簡直是令人發指!
第三,顛倒歷史,顛倒黑白。一些歷史人物,比如韓腚姓飧雒髏魘歉鮒髡腳桑不知道金庸為啥把他寫成主和派,還有尹志平這個好像是個歷史英雄啊
第四,女人無人權。鹿鼎記里韋小寶有 *** 犯的罪行,竟然給他當主角,也沒受到制裁,被害者還愛上了他,簡直就是有點可笑。
第五,民族主義過於濃重。射鵰這部書讀下來給我一種感覺,只要金人就是壞的,就是該殺死的。金人當年是侵略了宋朝,有些不仁不義撕毀合約的行為,可是全民族把金人當做沒有人權的民族,尤其是對女真人已經上升到了民族歧視的高度!文中只要殺金人,害金人,捉弄金人,就全是正義的。我的天,金人也不全是壞人好吧?宋人這么做和金人迫害漢族有什麼區別?簡直就是憤青不帶腦子的愛國。還好後期金庸把這一問題給弱化了。
第六,運氣論。這個神話武俠都有,主角總是有奇遇,自己給人感覺卻沒有努力去向那個方向努力。很多作品的通病。

問題七:現在文壇怎樣評論金庸 高建群:金庸塑造了一批大奸大惡、大善大邪、大俊大美的人物形象,編寫了一些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出大入的故事情節,風靡數十年,影響數億人。因為種種原因,20世紀中國作家的作品一般都飛揚不起來,但金庸使中國作家的作品飛揚起來了,這難能可貴。 賈平凹:我從1992年開始接觸金庸的武俠作品,此後我收集了很多金庸先生的作品,其中對《笑傲江湖》特別感興趣,也有許多感慨。我很喜歡金庸小說中彌漫的那種氣氛,感覺就是在讀一幅中國山水畫,那些景色是撲面而來的。金庸小說寫作方法獨特,有高超的想像力,讀金庸小說,使我受到了許多啟發,從中汲取了不少寫作方法。作為報人,他的小說站的角度很高。金庸小說寫的是江湖和武俠,但其作品卻透出金庸寫作時代的現實背景。他把國與國之間的對峙,把政治矛盾都寫進了江湖中,顯示了作者對現實社會宏大而又深刻的感知。這種感覺在《笑傲江湖》里很明顯。(金庸插話:當時寫《笑傲江湖》的時候,正是「文革」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我每天都要在《明報》上寫評論,當時情緒很激動,於是在小說中也不由自主地滲透了一些自己的觀點,藉此紓解內心的不平之鳴。) 魏明倫:我多次說過,《還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就是《鹿鼎記》中的韋小寶。但小燕子與韋小寶又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因為作者的思想境界不同。金庸是清醒的,他看到了韋小寶人性中的某些缺陷,向年輕讀者清楚地表明小說中的一些東西是不能模仿的。因此,韋小寶雖然家喻戶曉,卻沒有人把他當偶像學。而瓊瑤卻缺乏金庸先生那種清晰的責任感,用欣賞的眼光把小燕子的壞毛病更加張揚,形成了所謂的小燕子現象,許多孩子把她當作偶像來模仿。 費勇:金庸小說是中國文化從古典轉向現代的作品,形象地說,是對古典中國做了一次細致的回望。讀金庸小說,能喚起人們的記憶,通過回憶古典中國,反思中國從「五四」以來的種種社會事件。金庸小說的寫作地點在香港,流行於五十年代至今。與金庸差不多時代的還有餘光中、白先勇,還有「新武學」。這裡面有作者的文化背景,表明了海外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民族文化的相融相從。 湯哲聲:我國的文壇對武俠小說和金庸小說一直爭議不斷。前不久,在北京現代文學研究院的一次會議上,金庸小說又一次引起了爭論。我個人認為,對金庸小說無原則地貶低和無意義地吹捧都不是健康的文學批評。以學者的眼光看,金庸小說並不是孤峰突起。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金庸小說已經是第三座高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是武俠小說的第一個高峰,平江不肖生寫的武俠小說第一次將武俠帶入了江湖;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是武俠小說的第二個高峰,武俠小說又走進了歷史,使江湖與「江山」相結合;金庸小說則是第三個高峰,他繼承了武俠寫江湖、寫歷史的傳統,又創造性地使武俠小說走進了人性階段,創作了人性化的武俠小說。金庸先生塑造的人性,與「五四」以來塑造的人性有些不同,金庸小說中更多的是傳統的東西。 肖雲儒:金庸作品所反映的民族精神,是不登廟堂之高卻有方間和山林的俠義,顯示了「止戈為武、信義至上」的信念,是將民族文化轉為了可感知的故事。金庸小說是現代平民的神話,在他的小說中,中國民間的人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小說人物可以隨心所欲,敢說敢笑敢愛敢恨,當不能取得功名利祿時,就從俠,信守道義,重信守諾,甚至可以棄官從友,真是瀟灑人生。 李震:金庸小說是現代平民的神話。在他的作品中,平民已不是國家機器的螺絲釘,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擁有巨大潛能的主體,他們勤勞,善良,一旦遇上奇跡,就有可能成為英雄,就可以勇往直前。這種平民神話比現實主義作品更注重人性內涵,對認識現代人具有重大意義......>>

問題八:名家對金庸小說的較高評價 小說評論
金庸作為武俠小說這一「項目」的「奧運冠軍」,其超凡的功力在於他通過浪漫敘事構造的俠譜。武俠小說作為「寫夢的文學」本不以寫實見長,其人物創造主要來自作者想像和寫作傳統,寫作傳統中的程序化因素是另一回事,作者的想像主要偏重寓言化和象徵化,它不直接來源於現實。而金庸小說作為一種經典就恰恰在於它通過傳統中的程序化形式把象徵性、寓言性以及含蓄不盡的言外之意、耐人咀嚼的韻外之致等本屬於中國古典文化要求的東西表現了出來,並藉助獨特的武俠語言文化的天空讓我們作了一次堪稱壯舉的烏托邦飛翔。於是,我們才無法忘記蕭峰和阿紫這一對主角情侶。也因此,金庸塑造的「俠譜」才會比「天龍八部」更令人盪氣回腸、不知肉味,才會比那些在地下深藏百年甚至千年的佳釀更醇香無比。而他的這種歷史處理也使得武俠世界中的人物和事件全出虛構,「真實」的歷史不過是江湖武林的背景襯托,而人物的性格卻呼之欲出了。
傑出的武俠小說家,寫武俠,寫出的是人世的眾生相;敏銳的讀者,讀武俠,讀出的是人間的滄桑和百態。到如今,金庸小說的流播已經沖出華人世界,走得更遠。但是,研討金庸小說的藝術特色時,要一時說清卻是很難的,在這里,我無意談論金庸小說的所有藝術特色。前輩說書人常說「花開兩朵,先表一枝」,我覺得用這一想法作為指導思想來切入金庸作品涵蓋乾坤的殿堂無疑是有效的。
評論一
在杜南發的訪談錄《長風萬里撼江湖――與金庸一席談》里有幾段被人引用過多次的對話,金庸在里邊提到了兩個很耐人咀嚼的話題:「中國近代新文學的小說,其實是和中國的文學傳統相當脫節的,無論是巴金、茅盾或是魯迅寫的,其實都是用中文寫的外國小說……中國的藝術有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法……有人常問我,為什麼武俠小說會那麼受歡迎?當然其中原因很多,不過,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武俠小說是中國形式的小說,而中國人當然喜歡看中國形式的小說。」「不管是武俠小說還是愛情小說、偵探小說或什麼小說,只要是好的小說就是好的小說,它是用什麼形式表現那完全沒有關系。武俠小說寫得好的,有文學意義的,就是好的小說,其它小說也如此。畢竟,武俠小說中的武俠,只是它的形式而已。」①這是兩個多麼矛盾的話題,但卻同時存在於一個對話錄里,還被許多大師級的人物當成文藝理論一般引用!於是,文學的形式問題便成為了一個焦點,到底該如何看待文學的形式?又該如何理解這兩個話題所傳達的意思呢?
文學形式在某種意義上即寫作傳統,通常包括文學創作中常規手法的體系和與此相連的讀者的視野期待。通俗文學作品中的文學形式問題的解決者中的集大成者,恰恰不是別人,而是金庸。
首先,金庸小說作為武俠小說,它承襲了武俠小說這一文類的特點,即金庸在創作過程中保持了武俠小說復雜的文學、文化、社會、歷史內涵,典型的創作了繁復多變的武俠文學。武俠小說在舊中國小說里是文學流派的一個大的分支,它與傳統小說一樣也是由評話、彈詞、說書等演變而來的。在內容方面,與武俠有關聯的單四大名著中就牽扯到三部;在形式方面,新派武俠小說與舊派武俠小說並沒有多大區別,江湖恩怨、門派斗爭、武林紛爭、男女愛恨、兄弟情義照例還是新派武俠常用的模式和顯揚的主題,它的復雜變化反映在小說的思想上。正如金庸所說:「武俠小說所繼承的,是中國傳統小說的表現形式,就內容而言,武俠小說和《水滸傳》差不了多少,當然寫的好不好是一回事,但形式是中國的形式,是繼承了中國小說的傳統。」所以,魯迅在寫《中國小說史略》時也得提到《七俠五義》和《兒女英雄傳》,而魯迅若再生,他也必須得提到金庸小說、古龍小說、梁羽生小說。一個真正的思想的巨人在評價文學作品時是不帶......>>

問題九:如何評價金庸的《碧血劍》這部小說? 《碧血劍》是當代著名作家金庸著於1956年(丙申年)的第二部武俠小說。已經過三次修訂,收錄在《金庸作品集》中。本書講的是明末抗清將領袁崇煥之子袁承志及金蛇郎君夏雪宜的故事。
金庸在創作《碧血劍》時,已在尋求一個新的突破,他這部小說採取了一種特異的結構。書中真正的主角,其實是袁崇煥,其次是金蛇郎君,一個在書中沒有正式出場的人物,一切活動,只在倒敘中出現。而另一個擺出來一本正經是主角的人物袁承志,相形之下,黯然失色。
所以,金庸在金蛇郎君和袁承志雙線並敘的時候,雖然只是一線出色,還有可觀之處。到了金蛇郎君那一線告一段落之後,就有潰崩的跡象。尤其是到了末段,是金庸小說中最差的一段,可稱敗筆。
那一段敗筆,在金庸重新修訂他的作品時,幾乎整個改寫,改寫之後,自然比前次發表時變好得多,但在金庸作品中的「劣品」地位卻不變。
在《碧血劍》中,金庸首先向正統的是非觀念挑戰。金蛇郎君是一個放盪不羈的人物,而金庸肯定了他的個性,將他寫得極其動人、可愛。
《碧血劍》的另一個特色是金庸采真實的歷史和虛構情節的揉合發揮得更成熟,崇禎的女兒長平公主,可以在江湖上行走。這都是虛構和真實的揉合,真真假假,成為金庸小說的一大特點,而到了《鹿鼎記》時,更是發揮到了淋漓殆盡的境界,令人嘆為觀止。《碧血劍》在金庸的作品中,是最乏善可陳的一篇,其地位、排名在第十二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版《碧血劍》的單行本中,有一篇附篇:《袁崇煥評傳》。
這篇評傳,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寫袁崇煥,對於明末的歷史,做了極詳實的敘述,也寫出了一個歷史上英雄人物,因為性格而鑄成的悲劇的那種悲壯而無可奈何的境況,令人閱後滄然。
這篇文字中,對於群眾的盲目性,雖然沒有什麼嚴重的字眼加以譴責,但是非議之意,躍然紙上。

問題十:如何評價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武」與「俠」? 武與俠是技與道的表象,俠是民族大義與江湖道義的精神,是貫穿小說的靈魂所在,是道之所存。武俠小說傳播的是民族大義、江湖正義,其一是關乎國家民族的至高無上的大義,其二是關乎社會秩序、行業自律、家族教化、民間道德的江湖道義,這些都與家族、個人的榮辱、利益和生死息息相關。
要維護民族大義與江湖正義,武藝是最好的手段,是工具,從屬於人的道德。武藝如果從技術層面達到一定高度,能夠上升到道的境界;換言之,如果為大義和正義所用,其境界則會迅速提升。
俠上至高無上的道,武是道的體現;沒有武技,俠只能是空談;沒有俠義精神的武技,則會為惡人所用,淪為惡人的幫凶。武技是基礎的修養,是技術水平的修煉和提升;俠是主導靈魂的精神,是精神層面的修養。在金庸小說中,俠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與佛、道、儒諸家的修養是相通的,濟弱扶傾、濟世救民的宗旨是一致的。由於小說常常處於歷史架空的格局中,沒有了朝代特定的政治影響,俠義這種與個體相宜的精神,更易於操作。

Ⅸ 征詢關於金庸武俠小說的評價

金庸的武俠小說注重歷史環境表現,依附歷史,從此生發開去,演述出一連串虛構的故事。直接取來歷史人物和事件敷衍成武俠小說,其歷史人物、事件,金庸寫來煞有介事,常能以假亂真。
金庸武俠小說人物性格復雜,具有一種反傳統精神,小說人物亦正亦邪,危步於道德的懸索之上而能不失其墜,具有「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的復雜、矛盾性格,而人物思想性格的復雜、矛盾又是奠基在生活本身的復雜、矛盾之上,這樣,人性的發掘就有了深刻而廣泛的社會意義。
金庸將武功描寫與中華民族的文學藝術和傳統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琴棋書畫,九宮八卦,醫道,用毒,皆可化為絕世神功,並將中國傳統的儒、釋、道精神作為「武功」的最高境界。金庸才如大海,浩瀚奔騰,文筆俊爽、瀟灑、詼諧逗趣而又富於變化,他的小說既有詩情畫意,柔綺委婉的情境,又如西方小說直探人生、命運的真諦。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地吸收西方小說的創作技巧,中西結合,使小說結構既精巧、繁復,又謹嚴、完整。

Ⅹ 如何評價金庸的小說《射鵰英雄傳》

1、《射鵰英雄傳》是金庸武俠體系的代表作,是中國俠客文學領域的代表作,是中國類型文學體例的代表作;

2、《射鵰英雄傳》,巨大開闊了中國武俠文學的格局,如果說是武俠作品史上最重要、最具歷史意義的作品,亦不為過(武俠文學並無開端,無論史記、唐傳奇、「水滸」「三俠」等明清評話、還珠樓主,都不能算「開端者」,因此無開闢作品);

3、《射鵰英雄傳》是新舊武俠思維的分野,自「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華山論劍」幾個概念在文中出場的一刻,中國的武俠文學,正式宣告脫離了舊傳奇故事、古典章回小說、芸芸地攤作品,具備進入現代類型文學的基礎(中國當代肇生於網路的小說作品——或狹義為被稱作「網路文學」的各作品,尚未出現此級別元素,因此不具備進入現代類型文學的基礎);

4、《射鵰英雄傳》是金庸第一個成功轉型的作品,代表金庸與古典傳奇及評話文學的分野;

5、《射鵰英雄傳》開辟了中國俠客文學最具影響力的傳奇體系時空,即南宋—明前的江湖時代,其中眾多元素,於社會文化領域影響深遠;

6、《射鵰英雄傳》的文筆多顯稚嫩,並不是金庸的大成之作,但它是金庸作為「文學少年」成長為「文學青年」的轉折點;

熱點內容
穿越西門慶小說閱讀網 發布:2025-07-13 10:52:45 瀏覽:788
戰戀歌小說全文閱讀 發布:2025-07-13 10:45:38 瀏覽:532
網路長篇小說排行榜名著 發布:2025-07-13 10:44:52 瀏覽:547
免費小說最佳女婿 發布:2025-07-13 10:44:52 瀏覽:936
恐怖小說家排行 發布:2025-07-13 10:43:21 瀏覽:837
現實派女尊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13 10:28:11 瀏覽:528
戰爭北京的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13 10:27:38 瀏覽:126
穿越重生抗戰類全本小說排行榜前十名 發布:2025-07-13 10:27:22 瀏覽:794
校園無限流小說 發布:2025-07-13 10:23:07 瀏覽:214
好看的末世系統小說 發布:2025-07-13 10:22:34 瀏覽: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