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俠小說的特點
㈠ 中國現代武俠小說主要的作家作品有哪些,他們各自具有什麼特點
中國現代武俠小說主要的作家有梁羽生,金庸,古龍,他們都具有俠義精神
㈡ 對比分析金庸,梁羽生,古龍小說的特點
以作品內容而論,梁羽生、金庸的武俠小說注重歷史環境表現,依附歷史,從此生發開去,演述出一連串虛構的故事。但從攝用歷史材料來看,兩人又有明顯差別;梁羽生是虛構人物和事件,置入歷史背景中,以此來強化歷史氛圍;金庸則直接取來歷史人物和事件敷衍成武俠小說,其歷史人物、事件,金庸寫來煞有介事,常能以假亂真。兩者都對歷史進行了再認識、再評價,從作品含有的歷史厚度而論,金庸比梁羽生更高一層,其寫作技巧也高明得多。古龍的小說則根本拋開歷史背景,不受任何拘束,而憑感性筆觸,直探現實人生。古龍的小說不是注重於對歷史的反思、回顧,而是著重在對現實人生的感受。現代人的情感、觀念,使古龍武俠小說意境開闊、深沉。
就小說人物的主流傾向而言,梁羽生武俠小說中的人物道德色彩濃烈,正邪嚴格區分,人物的社會內涵豐富,但人物性格單一,有概念化、公式化的缺陷。金庸武俠小說人物性格復雜,具有一種反傳統精神,小說人物亦正亦邪,危步於道德的懸索之上而能不失其墜,具有「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的復雜、矛盾性格,而人物思想性格的復雜、矛盾又是奠基在生活本身的復雜、矛盾之上,這樣,人性的發掘就有了深刻而廣泛的社會意義。古龍小說最注重的是人性的體驗,他常用細膩的筆觸去描寫人物微妙而復雜的情感,常用生與死、幸福與痛苦這樣尖銳對立的矛盾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高貴獨立的人格,以此來揭示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真諦。在古龍小說中,多寫變態人格,追求外化怪異人物性格的刻畫,其作品主人公大多怪誕、神秘、孤僻、行事固執,自尊心強,又是性情中人,多情種子。這種情況可能與古龍的身世、心境、經歷有關。
談到小說情節,古龍武俠小說也和梁羽生、金庸小說有明顯不同。三位大家都善於編織故事,他們的小說情節都十分曲折,構置巧妙,懸念層出不窮,伏線引出千里,環環相扣,此呼彼應。梁羽生武俠小說情節前工後拙,開篇十分吸引人,以後的情節則漸趨平淡,顯得有點才氣不足。金 武俠小說恰恰相反,往往開局平平,隨著情節的展示,人物紛紛涌現,情節盤根錯節,主幹巍峨,枚葉繁茂,寵大縝密的構思,詭異莫測的布局,奇跡聯翩,回環波動,攝魂奪魄,回腸盪氣。金庸的才思如同一爐火,小說情節猶如爐火上的一壺水,火越燒越旺,水越來越滾。古龍武俠小說的情節又不相同。他的小說從頭至尾都跳動著最強的音符,情節奇中有奇,巧中含巧,偶然中有著必然,事事不可料,事事又得宜,計中套計,真中套假,假中存真,真真假假,變幻莫測。小說情節的發展根本無法預料,驚險頻出,令人喘不過氣來,而全書的縝密無隙又讓人口服心折。古龍武俠小說的情節營構的確堪稱一絕。 至於小說武功描寫,梁、金、古三大家也有各自的風格。梁羽生武俠小說中的「武功」,虛幻中寫實性很強,一招一式,清清楚楚,細膩而又逼真,緊張激烈,誇節有致。梁羽生的「武功」也具備道德傾向性,有正派武功,也有邪派武功;正派武功力道柔和,象徵著善良、仁慈,既利於攻敵防衛,又有益於修心養性,而邪派武功則非常霸道,歹毒殘忍,意味著邪惡,如修羅陰煞功、雷神掌、毒掌等。正派武功循序漸進,發展緩慢,但根基扎實,邪派武功進展神速,卻容易走火入魔,貽害終身。幾此種種,造成了梁羽生「武功」的既精彩又單調。比起梁羽生來,金庸的「武功」更令人神往。金庸將武功描寫與中華民族的文學藝術和傳統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琴棋書畫,九宮八卦,醫道,用毒,皆可化為絕世神功,並將中國傳統的儒、釋、道精神作為「武功」的最高境界。金庸還著力描寫人物練功的艱難歷程和堅韌性格,並有聲有色、恰如其分地描述出主人公因禍得福、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必然寓於偶然之中的哲理意境,使金庸「武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庸「武功」 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詼諧有趣,在激烈的打鬥中插入笑料,令人捧腹。古龍的「武功」風格與眾不同,他是以「怪招」取勝的。他的「武功」重精神不重招式,如《邊城刀聲》中寫葉飛的「飛刀」絕技,「天上地下從來也沒有人知道他的『飛刀』在哪裡,也沒有人知道刀是怎麼發出來的。刀未出手前,誰也想像不到它的速度和力量……刀一定在它應該在的地方!……天上地下,你絕對找不到任何人能代替它。若不能了解他那種偉大的精神,就絕不能發出那種足以驚天動地的刀!飛刀!飛刀還未在手,可是刀的精神已在!那並不是殺氣,但卻比殺氣更令人膽怯。」這里所寫的「飛刀」,已不是一種純粹的武功,而是一種高尚人格,偉大的精神,即葉飛老師李尋歡那種「仁慈、博愛」的精神,它表明的是「正義必定戰勝邪惡」!古龍的「武功」又強調「攻心為上」,舉凡人物的性情、情緒、脾氣、衣飾、環境,乃至肌肉的顫動、松緊等,都會對武功的發揮產生影響,而高手決戰是不容有絲毫錯誤的,「他們的心情,他們的神態,他們站著的姿勢,都是絕對完美的。」 在這種情境中,「武功」已不需套路,一招之間,生死立判。古龍的「武功」還表現出一種境界——禪的境界。它以徹心見性為宗旨,對敵手的體察靠的是忘我和物我合一的境界,因為只有忘我才能消除認識的局限性,才能迅速而准確地體察敵手武功的弱點。這種忘我境界是一種經過長期訓練後所達到的隨心所欲的自如狀態,在這種忘我狀態中,戰斗者已成為「無意識的人」,心中已不存在作為觀察者的「我」,有的只是手中的武器和對面的敵人;在這種狀態中,身劍合一,戰斗者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武功的威力,一擊之下,毀滅敵手。正因為古龍「武功」有這些「怪招」,所以他「武功」的風格別具特色:無招無式,簡短有力,重在精神,一擊見效。
古龍小說在語言、技巧上,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獨家風格。梁羽生小說的語言文采飛揚,字里行間透出濃郁的書卷氣,故事中又常常用詩詞歌賦、民歌俗語點綴其間,以創造優美的意境、氣氛,烘託人物的內心世界。他的小說技法以傳統繼承為主,多用章回小說的形式鋪張故事,敘事中有著明顯的說書人的口氣,表現出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金庸才如大海,浩瀚奔騰,文筆俊爽、瀟灑、詼諧逗趣而又富於變化,他的小說既有詩情畫意,柔綺委婉的情境,又如西方小說直探人生、命運的真諦。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地吸收西方小說的創作技巧,中西結合,使小說結構既精巧、繁復,又謹嚴、完整。古龍小說的語言句式短,句法多變,簡潔、俐落、灑脫。文章隨意揮灑、虎虎有生氣,敘事力避平鋪直敘,行文多跳躍抖動,情節驚險蹊蹺而又不違情悖理,辟境造意,刻意求新。如果說梁羽生是恪守典雅,不失武林大家風度的話,那麼金庸就是博採百家,融合中西技法,既典雅古樸、慷慨多氣,又詼諧幽默、妙語解頤,揮灑肆縱,多樣統一地開創了一代武林新風,是「武壇」的絕頂人物!至於古龍,則是大膽恣肆,不守成規,逞才離藻,笑傲「江湖」,力求新穎變化而又意蘊深邃的武林怪傑。
㈢ 傳統武俠小說的特點,分類,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傳統武俠時期】
一、港台武俠時期
即所謂的「新武俠」時期或者大武俠時代。20世紀50年代,武俠在港台的商品化和通俗化潮流中形成。它是以梁羽生和金庸為代表的寫虛構的歷史上的武俠故事為內容的一個文學流派,指新文化運動後,武俠小說在新文學的影響下,開始白話創作後新一種的文學樣式。這個時代名家輩出,梁羽生為開端,金庸為高潮,溫瑞安為第二次高潮。金庸、古龍、梁羽生還並稱為「新武俠三大家」。
關於此時武俠中「俠」的定義,梁羽生講「舊武俠小說中的俠,多屬統治階級的鷹犬,新武俠小說中的俠,是為社會除害的英雄;俠指的是正義行為--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的行為就是俠的行為,所謂『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此時武俠大多突破了民國武俠小說的劍仙鬥法、門派紛爭、鏢師與綠林仇殺的題材范圍,較多表現人民群眾的斗爭。著重人物性格描寫,兼用中西技法,突破了舊武俠小說的窠臼,剔除了舊武俠的鬼神色彩,要求故事中的奇跡嚴格限制在「人體潛能」的范圍內。新武俠的缺陷在於俠客英雄超人化,他們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包打天下。缺乏現實主義的深度,屈從於商業需要,稗出贅附,故事套路化。
1、第一時期,梁金時期
梁羽生(原名陳文統,1922年生,廣西蒙山人)在1954年發表的《龍虎鬥京華》,以口語寫作,所述史實,所繪山川,均經嚴格考據,人生性格與心理活動刻劃入微,文筆細膩而有文采,舊武俠小說難以與其比肩,從此奠定聲名,成為新派武俠小說的發動之作。梁羽生國學根底深厚,他的武俠小說帶有許多自己作的詩詞,每每傳誦一時。他的小說每一部都有明確的歷史背景。1956年,梁羽生開始寫《七劍下天山》。梁羽生一直寫作到八十年代初,他的最後一部小說《武當一劍》初刊於1980年5月9日的《大公報》上,完結於1983年8月2日。代表作《萍蹤俠影錄》、《七劍下天山》、《塞外奇俠傳》、《龍虎鬥京華》、《雲海玉弓緣》、《白發魔女傳》。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3年生,原籍浙江海寧)的《書劍恩仇錄》開始寫作於1955年中。《射鵰英雄傳》寫於1957年至1958年之間,是金庸的第四部武俠小說。「射鵰」奠定了金庸的武林盟主地位,是公認的經典名著。金庸用十七年寫完他的十五部武俠小說,又用十年把這十五部小說全部重新修訂了一遍。金庸寫作至1972年文革未結束封筆。
2、第二時期,古龍時期
古龍1960年開始嘗試寫武俠小說,初期的《蒼穹神劍》等都十分幼稚,及至1964年才以《浣花洗劍錄》等聲名鵲起。1965至1966年間是他創作的豐收期,他寫作了《大旗英雄傳》、《名劍風流》、《武林外史》、《絕代雙驕》等名著。1967年創作的《鐵血傳奇》(即楚留香系列)及以後一直寫了六十一部共計28冊。古龍其人才華橫溢但用心不專,從他的小說就可以看出來。但他妙在有急智,每在關節處突出奇兵。早年古龍並沒有自己特出的風格,在台灣的武俠圈子裡不算太耀眼;至於他在七十年代的晚期作品,那已明顯是江郎才盡、力不從心了。
3、第三時期,溫黃時期
溫瑞安(出生於馬來西亞),1973年作《四大名捕會京師》,1981年作《神州奇俠》、《血河車》等重要作品。八十年代初金庸、梁羽生相繼封筆,1985年古龍去世之後,港台武俠小說一片凋零。出於「求新、求變、求突破」的心理,溫瑞安從1986年底開始大力倡行「超新派武俠」,或稱「現代派武俠」,把大量主流文學的東西引入了武俠小說。曹正文在1989年將其列為第三代新武俠小說的代表,而與第一代的金庸、梁羽生,第二代的古龍並稱。
黃易,本名黃祖強,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1989年黃易辭去高職厚薪,隱居離島深山、藏風聚水之地,專心從事創作。至90年代,旋即以獨樹一幟的武俠作品,席捲港、台兩地。1991年成立黃易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了大唐雙龍傳等作品。黃易的作品場面宏大、人物眾多,讓人嘆為觀止。只是在武打招式的描寫上顯得過於草率,說服力不足。另外,黃易作品往往直接融入一個歷史大時代,而不是將歷史作為背景。這是其優點,但也受到了歷史的限制。
港台武俠時期港台的其他作家於香港方面有:蹄風、金鋒、張夢還、牟松庭、江一明、避秦樓主、風雨樓主、高峰、石沖等;台灣方面,有:郎紅浣、成鐵吾、海上擊築生、伴霞樓主、卧龍生、司馬翎(即吳樓居士)、諸葛青雲、孫玉鑫、龍井天、墨餘生、天風樓主、醉仙樓主、獨抱樓主、蠱上九、陸魚、上官鼎、東方玉、曹若冰、南湘野叟、武陵樵子、慕容美、蕭逸、古如風、向夢葵、陳青雲、柳殘陽、司馬紫煙、獨孤紅、奇儒、秋夢痕、於東樓、東方英、雪雁、秦紅、墨餘生、丁情等。但其中具有代表性與影響力的武俠作家極少。
㈣ 簡單說說金庸武俠小說特點
首先,金庸小說作為武俠小說,它承襲了武俠小說這一文類的特點,即金庸在創作過程中保持了武俠小說復雜的文學、文化、社會、歷史內涵,典型的創作了繁復多變的武俠文學。
其次,金庸小說襲用了舊小說在行文時夾用詩詞、歌賦、聯句,在回目中使用對聯、詩詞,在語言上使用白話、夾用韻文等特點。
再次,金庸小說潛移默化的借鑒了一些中國式的傳統手法,如說書藝術、插科打諢角色的引入、全知敘述和次知敘述的運用、戲劇舞台的架設、假全知狀態下的視覺與心覺的堂皇運用等。
金庸作為武俠小說這一「項目」的「奧運冠軍」,其超凡的功力在於他通過浪漫敘事構造的俠譜。傑出的武俠小說家,寫武俠,寫出的是人世的眾生相;敏銳的讀者,讀武俠,讀出的是人間的滄桑和百態。
㈤ 中國的武俠小說大多是以男性為主,有以女性為主的武俠嗎有什麼特點
這個當然是有的。
雖然在很多人眼中,武戲小說之中的江湖,刀光劍影,處處艱險,大多是男生才能夠寫得出來的,但事實上,武俠世界並非是男人所“統治”的世界,不少女子也能夠寫得出波瀾壯闊的武俠故事。
武俠故事以男性為主導控制,這樣的故事固然讓人熱血沸騰,但是,女子筆下的武俠,也使得武俠增添了幾許女性固有的細膩與溫婉,這樣的江湖與男子筆下的江湖有著本質不同,它構建了另一個不一樣的江湖夢境,總的來說各有優劣吧。
在中國,女性武俠主要是經由互聯網發展而發展起來的獨特個體,最早是由天涯論壇之中的互聯網寫手,例如現在很有名氣的滄月、步非煙等人所創作的網路武俠。而在上文已經提到的《今古傳奇·武俠版》的編輯敏銳的發現了這一點,於是開始了網路營銷,以“美女作家”作為賣點,創作了“美女江湖”這一獨特的欄目。可能在現在看來,這種營銷包裝策略有些粗糙,但是放在2001年,這確實是“開天闢地”式的營銷鼻祖了,而後,又趁熱打鐵舉辦了不少次的文學獎,其中女性獲獎者的數量不斷擴大,更加擴大了女性武俠的知名度。
這些女性作家,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之中加入了自己的獨特藝術想像,一方面,使得女子在武俠世界之中不再是“附庸”的角色,而是主角,讓女子也有著武俠江湖的話語權,另一方面,也改變了女子寫作只會寫言情寫抒情的刻板印象。
而除了作家本身的文字之外,在偶像文化盛行的現代,周邊也成為了這些讀者捧作者的一個重要方式,比如說很多人會寫一些同人小說、同人番外以滿足自己的對於某一個喜愛角色的幻想,至於海報等等更不用說,還有不少配音平台小組會進行配音,coser進行cosplay等等,這些都是粉絲對於作者文字的喜愛,這種消費本身是一種良性消費,一方面使得作者本身會因為販賣版權而獲得一定的報酬,一方面能夠滿足讀者的心理。
四、女性武俠之中女性的特點
在以往的武俠作品之中,女性的武功主要是以輕巧的劍或者綢帶為主,但是在女性武俠之中,這些女作家筆下的女俠卻不單單只會體外工夫,在這些女性作家的細膩筆觸之下,這些女主角是帶著神秘巫術的,毒蠱、攝魂這種超現實主義的行為其實也是女性反抗原本的男權主義社會的一個很強大的例證。
在最傳統的武俠小說中,女性大多是附庸,是情情愛愛的產物,就算是《射鵰英雄傳》里讓人無比喜愛的蓉兒,她的大多行為也是為了她的靖哥哥,而非是為了她本身。但是在女性作家的筆下,這種現象則就不存在了,女性是獨立自主的,而並不是任何人的附庸。
正是因為在大多數男性作家的眼中,女性是男性的附庸,所以說女性的形象是美麗的,無論是形體還是外貌,都是極度美麗的,就像是一件美好的藝術品,但是琉璃易碎彩雲易散,這種女孩子是極度脆弱的,是被男性社會極力壓迫的。但是女性作家筆下的女性則不是如此,這些女子確實是美麗,但是卻並不只是只有形態之上的美,更多的是靈魂與外形的契合。
女性武俠之中有愛情嗎?自然是有的,但是和金庸武俠之中“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的感情不同,這些女性作家反而能夠更加深入的表現出這些女子對於愛情的感悟。在女性武俠中,刀光劍影不再是重點,更加重要的是感情,親情、愛情、友情,這些都是作者所探討的情感。這和男性作家以刀光劍影的江湖快意恩仇為主情感為輔的寫作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五、缺陷
不過女性武俠雖然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情感方面較男性玩家更加的細膩,但是這種細膩委婉卻也並不是什麼好事。
武俠小說講究的是江湖,江湖在固性思維之中是刀光劍影的快意恩仇,是帶著血腥氣味的,但是女性作家的柔婉文筆很明顯把這種血腥氣味給中和了,看上去,這是一件好事,但是,事實卻並不如此。
女性作家強調的情感,在中和血腥氣的同時,卻容易讓作品流於俗眾,一味地說感情,容易無病呻吟,只是堆砌,少了江湖的味道,顯得格外的蒼白,畢竟女性武俠再怎麼女性視角,它最終也是一本武俠小說。
㈥ 著名小說家古龍都寫過哪些作品他寫的作品有何特點
古龍從1958年左右開始寫武俠小說,在25年的時間里創作了大約90多部小說。他的早期作品主要有:《蒼穹神劍》、《孤星傳》、《飄香劍雨》、《歷劫江湖》、《金劍殘骨令》、《河洛一劍》、《游俠錄》、《失魂引》、《月異星邪》、《劍毒梅香》等等。
中期主要有:《武林外史》、《浣花洗劍錄》、《情人箭》、《大旗英雄傳》、《絕代雙驕》、《江湖人》等等。
但真正能夠代表古龍水平的還是他後期的作品,有《多情劍客無情劍》、《蕭十一郎》、《楚留香》(包括《血海飄香》《大沙漠》《畫眉鳥》《蝙蝠傳奇》《桃花傳奇》)、《流星蝴蝶劍》、《歡樂英雄》、《大人物》、《邊城浪子》、《七種武器》(包括《長生劍》《孔雀翎》《碧玉刀》《多情環》《拳頭》《離別鉤》《霸王槍》)、《劍花煙雨江南》、《七殺手》、《九月鷹飛》、《陸小鳳》(包括《大金鵬王》《鳳凰東南飛》《決戰前後》《幽靈山莊》《銀鉤賭坊》《隱形的人》)《天涯明月刀》、《三少爺的劍》、《白玉老虎》、《英雄無淚》等等。
我將從3方面說說古龍武俠小說的創作特點。
古龍還吸收了西方推理、偵探小說的某些因素,使小說在結構上又具有一種內在的邏輯的緊迫感。他往往敘述一件陰謀被某位大俠(或幾位)最後揭露並制止的故事,他精於構思,苦心經營於情節的安排,力求引人入勝。故事的發展常常不知不覺地把讀者帶入撲朔迷離之中,但幾經周轉,奇峰突入,結果是那樣出人意料,使人震驚,但細細琢磨又合情合理。
至此,古龍武俠小說的特點可作如下概括:人物個性鮮明,具有組合性特徵;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具有偵探、推理性;語言簡潔明快,節奏感強,具有哲理性;武功描寫注重快、准、狠,擺脫了一招一式的束縛,具有現代性,而且所論武學通於佛學禪理,以禪學至理參悟武學,使「武」這一武俠小說中的彩色外衣具有了通俗的哲理性。
㈦ 古龍小說有哪些特色
固然,在古龍小說中具有鮮明的現代品格,但傳統的武俠風格仍然存在。描寫武功技擊的招式和扶弱濟危的豪俠精神不乏在他作品中流露。因而,在表現形式上,還保留著中國古典小說的許多特點。首先,按時空順序結構篇章,強調情節的故事性,追求篇章完整。其次,注意人物外部形象描寫。如對蕭十一郎等豪俠賦予「野獸般的活力」、「野性的吸引力」的外表,賦予南宮燕、慕容姐妹的花容月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三,短小精悍的語言,灑脫多變,文言詞彙的跳躍使用,更能增強小說的時代感。
總之,武俠小說是一種廣吸博收、兼容混雜的特殊文體,具備大量文化資料拼湊的特殊的文化價值,古龍與金庸的武俠小說里均有的這種「文化價值」,不同的是,金庸小說中側重於對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描繪與詮釋,而古龍則偏重於對現代社會文化現象的鑒照與折射。
㈧ 中國現代武俠小說主要的作家作品有哪些,他們各自具有什麼特點
中國現代武俠小說主要的作家作品有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他們的主要作品分別有:
一、中國四大武俠小說名家之一:金庸
金庸,當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
主要作品有:《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越女劍》。
知識拓展:
武俠小說是中國舊通俗小說的一種重要類型,多以俠客和義士為主人公,描寫他們身懷絕技、見義勇為和叛逆造反行為。
中國最早出現的長篇武俠小說為清代古典名著《三俠五義》,後世武俠小說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是指傳統武俠、浪子異俠、歷史武俠、諧趣武俠、奇幻修真、現代修真,但從武俠小說的狹義層次上來說就只指傳統武俠、浪子異俠、歷史武俠、諧趣武俠這四類。
㈨ 新武俠小說有哪些特點
A、有清晰的歷史背景,有新的、強烈的個人歷史觀。
新武俠小說
B、重視中國武俠小說的寫實傳統,亦向西方小說吸收新手法。
C、比舊武俠小說更注重「文學」內涵,在寫作時對文學形象的塑造、語言的提煉、文字的把握、結構的嚴謹等方面更為在意。
D、注重人物的思想道德、品味,招式從寫實到寫意發展,同時,把「俠」的形象提升了,認為「俠」比武更重要。
新武俠小說是以中國傳統小說的敘事模式(章回小說)為軀殼,敘事重在「時、地、人」三方面,時間大都選擇在「外族入侵」、「民族矛盾深化」、「官逼民反」(《水滸》的傳統),地點——以「邊疆」(沙漠、天山、塞外),內陸則以「北京」、「江南」為主。人物——「俠士VS美女」。語言——新武俠小說有其語言特色,金、梁是文白相間,制詩填詞,偏重文學知識。古龍雖以白話語言為主,但也別有其一種獨到而鮮明的風格。
㈩ 古龍小說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看過古龍小說的人都會有這種感覺吧。那就是,越看翻案的武俠電視劇,越覺得和原作相差甚遠,或者說完全不一樣。而且很多人得出結論,古龍的小說是武俠小說中最難影像化的。羽菱個人認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大概有兩個理由。一個原因是影像作品沒有塑造出他小說文章中的形象,另一個原因是,他的小說缺乏足以影像化的情節和場面。
另外,在詩人眼中的場面中,夾雜著自己的情緒。所以我們在讀詩的時候,只能通過文字的表現,想像當時詩人的感情,在頭腦中自由地想像氣氛。讀了古龍小說中的這些情節,同樣,只是我們揣度的感情,更多的是小說中人物的感情。這導致了古龍小說的翻案不可避免的結果。大大改編的作品,對於讀者(原作者)來說,不可避免地會有不尊重原作,背離原作設定的批判。遵循原作的作品,對於一般的觀眾來說是不會產生觀看的慾望的,原作者方面也會討論是否從中表現出原作的印象,但一萬名讀者有一萬種印象,所以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產生共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