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名詞
A. 求一些武俠小說中經常用的短語,比如 手下留情,後會有期等等..
東方資料籍 中國古代術語資料
十二經脈
指人身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包括手陽明、手少陽、手太陽、手太陰、手厥陰、手少陰、足陽明、足少陽、足太陽、足陰、足厥陰、足少陰共十二經脈。十二經脈運行於一身內外,遍布各處,不論是四肢、軀干、內臟無所不到。這十二經脈同人體內的臟腑均各有聯系,是人身血氣外運、內外統一的主要循環通路,所以又名為十二正經,並以此構成經絡學說的主體。
古人觀察天地間陰陽的變化和其大小的發展過程,發現陰陽的消長各可分為三個階段。陽的方面:少陽是陽氣之始,太陽是陽氣之盛,陽明是太少兩陽相合而成;陰的方面:少陰是陰氣初生,太陰是陰氣隆盛,厥陰是太少兩陰之交盡。這樣這將一陰一陽衍化為三陰三陽,再配屬手足而成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合為十二經。這種陰陽的概念與人體的部位和臟腑的屬性相配合,以外為陽,內為陰;背為陽、腹為陰;腑為陽、臟為陰作原則,結合經絡的循行分布與內臟的關系,定出了十二經脈的名稱。例如循行於上肢有關,所以定名為手太陰肺臟有關,所以定名為手太陰肺經;循行於上肢外側前緣的經脈,因其和大腸經。其餘類推。
十二經脈都有一定的順逆循行方向,並且相互銜接彼此通氣。據古籍載,「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這種循行的走向規律,若以軀干為中心,則手三陽、足三陰自肢體的遠端行向軀干,是向心性的經脈;手三陰、足三陽自軀幹部走向四肢遠端,故是遠心性的經脈。中國傳統醫學認為,十二經脈可以溝通表裡內外和通行營衛氣血,溝通四肢百骸、頭面軀干,五官九竅,將人身組成一個上下左右、內外統一的有機活體,十分重要。根據經脈和臟腑的關系,還可以探究和判斷人的病理狀態,在臨床上有診斷必治療的重要價值。
人皮面具
傳說中的一種易容工具,將之套在頭上可以變換面目,喬裝他人。武林中許多高手皆擅此道,在江湖上行走時廣泛使用。在古龍《武林外史》中,王憐花便是製作人皮面具的高手。唯此面具製作工藝均未詳述,因難知究竟。
八仙迎客
亦稱「八仙郊迎三百里」,是江湖上一種迎接賓客最隆重的禮節。主家多數是一幫之主或德高望重的人物。而負責出迎的八人或是本幫內武藝高強之人,也可能是客人身份,為表示對主人和所迎貴賓的尊敬而甘願充當主家的知客。八人分四對去遠道迎賓,所迎接的貴賓聲望、身份須在主人之上。(見梁羽生《廣陵劍》)
三象歸元
武學術語。三象歸元之說,在於研究神、氣、脈三者之間的關系。有人主張「神與脈合」,有的則側重「神與氣合」,有的主張舍氣從脈,有的主張「氣脈精神,天人合一」,不同的主張形成了不同的練功心法,不同武學流派由此而生。(見梁羽生《聯劍風雲錄》
三刀六洞
幫會規矩。如果做了無可挽回的錯事,請求對方恕罪,就得用利刃在自己的身體上對穿三個窟窿,此之謂「三刀六洞」。這是一種僅次於自盡的自我刑罰。黃河大幫會副盟主楚大鵬等在宮錦雲面前曾以此法賠罪,乞求其父黑風島主援手救治幫中兄弟的化血刀之傷。(見梁羽生《鳴鏑風雲錄》)
三清弟子
指道教弟子。三清,系道教所尊的三位神,即玉清 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太清太上老君。道書說此三神居天外仙境,稱三清境,即玉清、上清、太清。一般將道家人稱為三清弟子。諸葛寬以此稱呼席大千。(見諸葛青雲《武林三鳳》)
大內
指皇帝宮殿。《舊唐書·德宗紀上》:「天寶元年四月癸巳生於長安大內之東宮。」另一意義專指漢代京城內的倉庫名。《史記·景宗本紀》:「置左右內官,屬大內。」武俠作品中的大內高手,即指皇宮內負責警衛的武功高強之人。
大吹法螺
法螺是一種海中的軟體動物,殼為螺旋狀。大者於螺頭穿孔吹之,發聲可傳遠,吹之嗚嗚作聲,自古為佛事和軍用的樂器。「大吹法螺」被後人引申為吹牛之意。段譽對南海鱷神胡亂吹牛哄得他信以為真,心下自嘲自己「大吹法螺」。(見金庸《天龍八部》)
萬里行屍
屍體被趕屍人趕著行走,江湖上稱之為「萬里行屍」。據說湘西一帶,有專以趕屍為業的人,如「僵屍門」即屬此類。經趕屍人作法,死屍便聽從指揮,要走便走,要停便停,縱然是三伏天,行屍十天半月,也不會腐臭。這一行有很多禁忌,神秘詭異之至。路人若是碰到萬里行屍,便得遠遠避開,切忌和趕屍人講話。(見梁羽生《聯劍風雲錄》)這種現象並無科學依據,乃小說家之杜撰,不足為憑。
門規
又稱戒條,是某門派自掌門人而起都須凜遵的行為規則,大致為不得欺師滅祖、姦淫好色、色結妖邪一類內容。有些門派清規戒律甚為繁復,如華山派有七戒,恆山派有五大戒律。(見金庸《笑傲江湖》)
馬眼子
江湖行話。即專門四下探訪名馬的人。憑著一雙飽具經驗的眼睛,再加上一張油滑善辯的嘴,無往而不利。「馬眼子」周江曾企圖說服寇英傑將寶馬墨水仙賣給玉觀音鄔彩菱,卻碰了一鼻子灰。(見蕭逸《馬鳴風蕭蕭》)
開口笑
武林幫派之長樂幫中酷刑之一。以一根木棍撐入人口之中,自咽喉起碼塞至胃,一時不得便死,苦楚難當。(見金庸《俠客行》)
天龍八部
佛教名詞。佛經說擁護佛教的有諸天及龍神等八部,經常參與聽佛說法。《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非人,即形貌似人而實際不是人的眾生。)天龍八部即「非人」,包括八種神道怪物,因以「天」及「龍」為首,故名。八部者,一天,指天神;二龍,指龍神;三夜叉,食鬼之神;四乾闥婆,只食香氣的樂神;五阿修羅,執拗而善妒之神;六迦樓羅,食龍之大鳥;七緊那羅,頭上生角的樂神;八摩睺羅迦,大蟒神。這八種神道精怪,各有奇特的個性和神通。金庸將「天龍八部」作為他一部小說的名字,小說寫的是北宋時武林中的故事,其中並無神道精怪,借用此名是象徵書中那些性情各異的塵世人物。
夫妻臉
一對夫妻生活久了,兩個人的相貌會變得相似,名之「夫妻臉」。與之相類似,又有「朋友臉」。妙手李天回見到大風堂的趙簡和上官刃時,大感驚訝,認為是極難見到的「朋友臉」,於是以高超的手術將二人面貌互換,趙簡的身份成了上官刃,上官刃成了趙簡。後來,變成上官刃的趙簡利用易容後形象,打入四川唐門老巢唐家堡,甚至連自己的兒子趙無忌都認不出來而險些釀弒父悲劇(見古龍《白玉雕龍》)。現代科學已經注意到所謂「夫妻臉」的現象。
五行
中國傳統哲學的范疇之一,包括金、木、水、火、土五個構成萬物的元素。這五個元素的性質相生與相剋,因而可以說明事物間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規律。「相生」意味著相互資生、助長,如,木生火、之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剋」意味著相互制約、阻抑,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說」在古代運用廣泛,統治者視為治理山川國家的法則,兵家以五行述勝負因素的相互關系,醫家用來觀察人病理變化,辯證施治,拳家以五行結合拳式和人體,用以解說拳理和鍛煉法則。如以五行的形態、性能、方位為基準,將某些基本拳式配組為五行系統,作為構成拳式、拳招等的基本動作。五行中「木」可以彎曲、伸直,那麼形意拳中直線出來的崩拳就屬木;劈拳如斧頭下劈,而金屬屬「金」,那麼形意拳中的劈拳便屬金。此外,五行各自的分布方向是南方火、北方水、東方木、金方金、中央土,所以太極拳中將步法中「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作為五行。
以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來解釋拳理,攻防依此而設計,便產生了五行拳。形意拳譜說:「劈拳之形似斧,性屬金;鑽拳之形似電,性屬水;崩拳之形似箭,性屬木;炮拳之形似炮,性屬火;橫拳之形似彈,性屬土。」這樣,按照五行相生的原理,「劈拳能生鑽拳」,也就是能由劈拳動作轉接為鑽拳動作,依此類推。這種理論,使五行拳的動作規范化、程式化,如果用於實戰,則將大大拘泥了。此外,在武俠小說中還多處出現以五行原理而設置的各種花木陣、土石陣或者刀劍陣等。根據相生相剋的關系,組織起程序化的陣式是可能的,但如果說一踏入所謂陣中,頓時令人心智迷失,樹木土石皆「活」了起來,則屬無稽之談。
丹田
人體部位之一。丹田共有三處:兩眉之間的印堂穴為上丹田,兩乳之間的膻中穴為中丹田,臍下一寸三分處為下丹田。丹田是元陽之本,真氣生發之處,人體生命動力之源泉。能鼓舞臟腑經絡氣血的新陳代謝,使之流轉循環自動不息,生活因此得以保持,生命亦賴以相繼。故丹田有「性命之祖」之稱,也稱之「十二經之根」、「五臟六腑之本」。又因為丹田是「呼吸之門」,又是任、督、沖三脈所起之處,全身氣血匯集之所,故此又稱為氣海。古代醫家十分重視丹田的作用,「陰陽闔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無火而能令百體皆溫,無水而能令五臟皆潤。此中一線不絕,則生氣一線未亡。武術家認為:「練成丹田混元氣,走遍天下無人敵。」丹田之氣由精產生,氣又生神,神又統攝精與氣。精是本源,氣是動力,神是主宰。丹田內氣的強弱,是決定人的盛衰存亡的關鍵。一旦內功練成,內氣可收可發,收時內氣堅凝於腹臍之間,發則氣隨意轉,力從氣均無所不至。用之於技擊之中,隨意運行發放至身體所需要的部位,其威力甚大。在武俠小說中,形容武功大成者每每氣海(即丹田)涌動,力量忽如排山倒海般而出,系誇張之語。
內家1
剛隱於內的武術風格,或以內功為主的武術家,或「以靜制動」的拳術。一般將武術兩大流派之一的武當拳稱為內家。從明代起武術界始有內外家之說,而以清初黃宗羲所撰《王征南墓誌銘》中始記載內外家之分。他說:「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至清時,有人將太極、形意、八卦劃為內家,少林等多種拳術劃為外家。《國技論略》載:「南派------其中以太極為主,又有八卦、形意兩門,與太極拳為一派。北派門類甚多,其尤著者為彈腿、查拳、八番、長拳、迷蹤、二郎短打、地趟、八極、批卦等。」內家拳歷史上被認為起於明代道士張三豐。今之所謂內家拳的代表拳術是太極拳,由清康熙時河南溫縣陳家溝的陳王廷,據戚繼光《拳經》創編而成,後衍傳有陳式、楊式(楊露禪傳)、武式(武禹襄傳)、孫式(孫祿堂傳)、吳式(吳鑒泉傳)等家。後代一些造詣高深的武術家,一般都是內外雙修,既長於內功,也精於搏擊。武俠小說中,有些過於誇大內容的「內功」,可於無形中發也飛沙走石、摧花折樹之力,屬於妄談。參見「外家」條。
內家2
俗稱方外人為外家,俗家人為內家。也有稱方外人為內家,俗家人為外家。
內家3
俗稱習武之中在家修煉的為內家,行走江湖的為外家。
打尖
江湖唇典。意指旅人中途吃飯。如小說《紫拐烏弓》中,少俠吳湘到泰安城高升店,店小二迎上來問:「客官是打尖,還是住店?」
打坐
習武的種入門方法,即閉著眼睛盤足而坐。這也是僧道修行方法的一種。打坐的基本內容有三:不動心,數息,破生死關。這些也是學習正宗武術的三個基本條件,否則,武功再好,亦只能算野狐禪。
人之一身,由心主之。心如君王,手足為臣足。君有乾綱獨斷之明,臣民則效指揮如意之勢。儒家所謂天君泰然、百體從令便是這個意思。有些人練習技擊,平時一切本極從容,一旦倉猝應變,立感受氣息上浮,手忙腳亂,雖技擊工深,終難收效於頃刻。此即心動氣散之相。倘能出生入死心不為動,技擊自達神化之境。
數息本是道家修養法,佛門亦然。初學技擊者,必先使氣脈沉靜,直達氣海,拋卻萬念,靜聽氣息之出入,默記其數,由一至五、至十,但不可記數太多,以免神昏心亂。比數息進一步的是聽息。一掌既出,好似有氣自肩腋而來,直貫掌緣五指之尖,靜心聽之,臂彎指掌間似有膨脹伸張之意。數息和聽息練到一定火候,則無論如何跳躍,氣亦不致辭喘促,下實則上輕。
生死之關,為眾生之大關鍵。武功經絕是與克敵制勝聯系在一起的,質而言之,即曰「殺人之術」。故而生死之念,不可不先破,如能早早勘破生死關,則臨敵時毫無畏怯,即使敵人筋力勝過自已,也能靜以待之,乘虛而入,如操勝券。
東廠
官署名。明成祖於永樂18年(1420年)在京師東安門北設立東廠,緝訪謀逆、妖言、大奸惡事,採用特務手段監視官員,鎮壓人民。用宦官提督,常以司禮監秉筆太監察院之第二、第三人充任;設帖刑官二人,由錦衣衛千戶、百戶充當;隸役、緝事等官校亦由錦衣衛撥給。諸事可直接報告皇帝,權在錦衣衛之上。東廠內有不少武林強人,常於半夜三更潛入文武百官私第窺探,內閣大員聞之色變。明朝成化年間,東廠曾和錦衣衛一同奉旨查抄吏部尚書唐國瑞府第。
白馬非馬
古時公孫龍學派的名辯命題。他們認為「白」是命「色」的,「馬」是命「形」的,「形」「色」各不相干,「白馬」就是「白馬」,不能說「白馬是馬」。只能說「白馬非馬」段譽嫻於此學,頗有論辯之才。曾以此詰難南海鱷魚,使這個文墨不通的南海鱷神如墜五里霧中(見金庸《天龍八部》)
外功
所謂外功者,乃專練剛勁,如鐵臂膊等。這種功夫制人有餘,自衛則不足了。內功是專練柔勁,行氣入膜,以充全身,雖不足以制人,可是練到爐火純青的時候,不但拳腳不能傷其毫發,就用刀劈劍刺亦難使其毫發,就用刀劈劍刺亦難使其受損。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乃內外功之總括。如以《易筋經》論,「揉」為內功,「打」為外功;就太極拳而言,太極之「形」為外功,太極之「功」為內功。內功只有積精累氣一條正路,氣在丹田任督間流行者為內功,亦稱道功;由丹田積累而運達四肢全身筋骨皮者為正宗外功,此外還有一些不知運氣的鄉下土把式以及旁門左道的外功。內功為武術之體,外功為武術之用。
人們常認為內功優於外功。涵靈禪師說:「習外功者,劈、擊、點、刺,念念皆在制人,是重於攻。攻者非但能夠殺人,亦能夠自殺,所以稱為死機。習內功者,運氣充體,如築壁壘,念念在於自保,任他來攻,縱有硬功和兵器,亦不能毀其得逞,終必知難而退,所以稱為生機。」
外家
剛顯於外的武術風格,或以外功為主的武術家,或以少林拳法為代表的武術。屬於外家的拳術種類甚多,有少林拳、少林十二式、少林七十二藝、大小洪拳、炮拳、長拳等約五十多種。相傳外家武術的創始人為北魏時中國佛教禪宗祖師達摩,經今人考證,達摩創立少林武術之記載不確。一般認為內家尚柔,以靜制動;外家剛健,以勁力見長。但這並不意味著內家重於內功,而外家偏於外勁。內外二家之分,是就兩大流派的技術風格而言,二者之差別在術不在氣。武術的內功與外功是各流派都具備的,均強調「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的內外雙修。代表外家拳的少林武術,在內功方面亦有極高要求,如「拳打十分力,力從氣中出。運氣貴乎緩,用氣貴乎急。緩急神其術,盡在一呼吸」等。外家武術的著名內功有易筋經、混元一氣功、十八羅漢手等。參見「內家」條。
馭劍四妙
即輕、靈、疾、固四字。指輕快、靈巧、疾威以及盤心固掌內力深湛。鐵海棠以此教訓郭彩菱,認為她最後的「固」字功夫不到家。(見蕭逸《馬鳴風蕭蕭》)
西廠
官署名。明憲宗時為加強特務統治,於成化13年(1477年)在東廠以外增設西廠,用太監汪直提督,其人員權力超過東廠,活動范圍自京師遍及各地。西廠搜羅武藝高強之人,為其所用。綠林大盜鄭四海就託庇於西廠,任錦衣校尉,曾奉汪直之命潛入大學士商輅家行刺。後來,西廠因遭到反對而被迫撤銷。武宗時宦官劉瑾專權,又一度恢復西廠,劉瑾被殺後廢除。東廠、西廠、錦衣衛三個特務組織狼狽為奸,時人並稱為「廠衛」。
自封血脈
又作「自閉經脈」,術語。以上乘內功封閉經脈、血脈,停止經絡中物質和血液流動。中醫認為,人體循環系統除血管外,還有經絡系統,並認為其中亦有一定物質在流動、運行。經脈和血脈封閉的時間過長,人體會僵化不動。雲海和尚被白蠟針射中後,深恐白蠟蟲汁隨著血脈、經絡流遍全身,遂立即自封血脈。(見蕭逸《天龍地虎》)
自殘肢體比武
茅山花女珍薇在秦淮花會上選夫比武,拳掌、兵刃難分上下,於是她提出了這種自殘肢體比武方式。比武雙方各持一柄利劍,她在先,自行斬掉左手小指,對方隨後;再削去五指,再削手臂、左、右腿,挖目取心,直到分出勝負為止。自殘肢體比武,殘忍乖戾,自不足取,因而秦淮花會主持人取消了這種方式。(見卧龍生《七絕魔劍》)
閉關
武學術語,又稱「坐關」,語出自佛教。「閉關」在佛教中指個人或數人結伴,閉門專心結期修禪或數人結伴,閉門專心結期修禪或學經、懺悔、寫作等,斷絕一切事務與人事交往。結期的時間,最短者為三天、七天,中等者為二十一天、四十九天、三個月,長者可達一年乃至三年。閉關一般是獨居一室或一座小院,藏傳佛教的瑜伽行者則多獨居山洞。有專人照料其生活起居稱為「護關」,在武俠小說中則稱為閉關者「護法」。入關之後,洞口或門戶須封閉,僅留一送食物的小窗口,待修煉期滿,才能打破關口出關。結期閉關專門修禪,對於一般散亂多的人來說,顯然易闖過散亂關,使修行功夫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提高,乃至深入各種禪定。
小說家筆下的武學大師閉關修煉,多是為了突破練功中的難點或潛心修煉某種新奇武功。據說此種閉關必須經過「風、喘、氣、息」四個大關。閉關之初,幻覺較多,靜坐人會突有「萬竅灑灑生清風」的感覺,是為「風」關;在這一階段,最易走火入魔。到了第二階段,真氣充滿四肢百骸,練功者自然會發生深長而急促的呼吸,是為「喘」關;到第三階段因喘急而發奇聲,是為「氣」關;在通了氣息之後,轉為寧靜和平,便是過了「息」關。四關過後,大功告成,閉關人恢復正常。閉關期間,人體處於非常狀態,不但毫無拒敵之力,而且極忌干擾,否則後果不可設想。閉關練功在許多武俠小說中無多有述及,皆以其小說家言,未可輕信。
守宮砂
守宮,蟲名,蜥蜴的一種,又名壁虎。因它經常守伏在屋壁宮牆,捕食蟲蛾,故得名,據晉朝張華撰《博物志》載:「蜥蜴------以器養之以硃砂,體屬赤,所食滿七斤,治搗萬杵,點女人支體,終本不滅,有房室事則滅,故號守宮。」這便是守宮砂的由來。峨眉派女弟子拜師之時,均由師父在臂上點下守宮砂,逢到祖師郭襄誕辰時,均要檢視,凡婚嫁或失身者,守宮砂消失,便不能傳授本門最高深的功夫。(見金庸《倚天屠龍記》)
並肩子
江湖黑話,即朋友之意。
江湖四忌
指僧、道、婦、孺。因這類人物,雖貌不驚人,卻常常身情絕技,深不可測。江湖大派宇內十二令的總提調鷹千里陡遇成玉霜,腦海里便記起這個告誡,再不敢造次。(見蕭逸《馬鳴風簫簫》)
陰陽
中國哲學的一對范疇。最初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歷來引申為氣候的寒暖。古代思想家認為一切現象都有正反兩方面,就用陰陽來表示之,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如西周末年伯陽父認為:「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國語·周語上》)《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進一步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把陰陽交替看做宇宙根本規律。在中國文化中,武術受中國哲學,文學藝術和宗教的影響最深,因此在武術的原理和招法上都體現了「陰陽」的內容。太極拳中「動與靜、曲與伸、柔與剛、合與開、弛與張、抑與揚」等拳理,就是對陰陽對立統一的具體表述。此外,中國武術的共同精神講究以靜制動,以虛御實,以巧勝拙等,也無一不貫穿著哲學上陰陽的基本意義。
紅貨
江湖唇典。指走鏢過押護的銀錢類貨物。
走鏢
舊時武林術語,即鏢師保護錢財物等上路,有時也有保護人的,稱肉鏢。江湖上把攜重要物品行路分為輕重二種走法,輕走指秘密上路,重走便是請保鏢護持上路。走鏢方式有三,一是威武鏢,二是仁義鏢,三是偷鏢。威武鏢是在行李上長插一桿大纛旗,旗上寫明鏢師的名字。旗子都是活動的,上面安了軲轆。走鏢時將鏢旗拉至頂上,叫做拉貫頂旗,鑼聲打起長槌:「哐! 哐! 」鏢手們或亮起噪門喊號子,或者喊出本鏢局江湖名號,這叫亮鏢威。走仁義鏢,那就下半旗,打十三太保長槌鑼、五星鑼或七星鑼。如果某個關卡厲害,不讓隊伍經過,又斗不贏他,那就只有悄悄不做聲,馬摘鈴,車軲轆打油,旗子收起,偷偷摸摸過去,這便是偷鏢。
走火入魔
武學術語。練功方法有誤,導致氣血逆行而產生的現象。武俠小說中的武林中人最怕的是練功時「走火入魔」。走火入魔或者氣血逆行,穴道貌岸然封閉,導致癱瘓或殘廢,或者如癲如狂,痛苦不堪,重者當場狂噴鮮血,氣逆而亡。
走火入魔是道教內丹的說法,但其中的「入魔」則來自佛教所說「魔事」。魔,為梵語「魔羅(Mara)」的略譯,佛教指能破壞、障礙、擾亂學佛之人,從而令修行者喪失「慧命」而入於歧途者。佛書中一般說有四魔:一煩惱魔,指自內心生起的貪嗔痴等煩惱;二陰魔,指「五陰」,即身心;三死魔,指死亡;四天魔,指一種專門妨害修學佛道者的六欲天「魔王」。一般所說坐禪中可能出現的「魔事」,指禪定中的各種幻覺及身心的各種病態變化,主要是心理上的各種不自覺的變態、失調等現象。
武俠小說中「走火入魔」的原因之是練功不得法,或練功的緊要關頭忽被擾亂心神。公孫奇搶來桑家毒功秘決自行修煉,桑青虹又故意引導他走上錯誤的練功途徑,結果他走火入魔而死。(見梁羽生《狂俠天驕魔女》)
兩儀
中國古代哲學名詞。出自《周易·系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指天地或陰陽。一些武術家借用此詞來引申到拳法中,如武術家孫祿堂就將動為陽、靜為陰,合稱動靜為兩儀。他說:「身體一動一靜之式,兩儀是也。」孫氏還把左右變轉為陰陽轉換,把八卦掌的左、右繞圓走轉也合稱為兩儀。他說:「兩儀者,是一氣伸縮之理。左旋之則為陽儀,右轉之則為陰儀也。」另外,孫祿堂還依「近取諸身」說,比附人體「兩腎為兩儀」。動靜、陰陽、剛柔等是中國武術的重要形神特點,所以武術中多有以「兩儀」名辭引入之處。在金庸的《笑傲江湖》中,華山派掌門岳不群之妻寧中則善合兩儀劍法,並將之傳給令狐沖和岳靈珊。
兵解
魔教儀規。教主臨死前必須由部下割下頭顱,才能夠脫體飛升,是為「兵解」。若是經由雷火天劫,就會形神俱滅了。(見古龍《圓月彎刀》)
扯乎
江湖黑話,逃跑之意。金庸《鴛鴦劍》中:「蓋一鳴叫道:『好傢伙,大鏢頭要扯乎!』」
招子
指眼睛。古代指招貼、告白。《永樂大典》中:「今早掛了招子,不免叫孩子出來,商量明日雜劇。」大抵眼睛為一個人的招牌,故引申而稱「招子」。武林中,下手歹毒者常直取對方雙目,意欲廢掉對手的招子。
松人
江湖黑話。趕快逃走之意。金庸《倚天屠龍記》中:「那少婦叫道:『散水,散水!松人啊!」
奇經八脈
人體上的八條經脈,分別為沖脈、任脈、督脈、帶脈、陰維脈和陽維脈等。因其不拘於十二經脈,無表裡配屬五行干支,所以稱為奇經。在作用上雖然每經各有所異,但是總的來說,有溢蓄正經脈氣的調節作用。假使以自然界的物象來作比喻的話,則十二經脈猶如江河的幹道,而奇經八脈則是調節流量的湖泊。所以李時珍說:「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溢滿,流於湖澤。」奇經八脈的分布縱橫於全身,皆以其循行的部位和作用而命名。其中沖脈、任脈、督脈皆起於胞中,而出於會陰之間,任脈由會陰而行於腹,督脈由會陰而行於背,相接於齒縫中齦交穴,分之則為任督二脈,合之則為一體,以象徵地理上子午南北現象;沖脈由會陰出氣街,並足少陰繞絡口唇;此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都為帶脈所經束;
由於奇經之中除了任、督二脈有自己的腧穴外,其它各經都沒有自己的穴位,而附於它經,以它經的腧穴作本經的穴位,所以奇者也有「寄」的含義。新派武俠小說中,多有「打通」任督二脈的說法,認為這樣即可令人功力大進,甚至力量用之不竭,此系小說家言,不足信。
拆招
招,拳術、劍術等武功中的動作,如:「使了一招兒。」拆招,即指對打,也指對練。
金盆洗手
武林中人退隱時舉行的一種儀式。洗手人雙手插入盛滿清水的金盆,宣誓從今以後再也不出拳動劍,決不過問武林中的是非恩怨。儀式常邀武林同道觀摩作證。洗手人有的是因為一生殺人如麻,晚年放下屠刀,懺悔罪愆;有的是看破武林中的種種紛爭丑惡,矢志退出漩渦,潔身自好,以求全軀。衡山派高手劉正風厭於正教與魔教之爭,曾想金盆洗手,誰知卻招來滅門之禍。(見金庸《笑傲江湖》)
空門
武學術語,防禦不到之處稱空門。
性命雙修
氣功修煉功法之一,屬高境界、高層次功夫,在儒、釋、道三家傳統氣功修行法門中各有不同派別。就道家而言,性命雙修指相對於外丹功的內丹功。道家功夫自古有內修和外養兩種。外養以葯補療法和飲食療法來達到祛病延年
B. 武俠用詞
「嚶嚀一聲」、「撲在懷里」、「咬著嘴唇」
「虎軀一震」「嬌軀一顫」
1.」微微一笑」.2.」微微一頓」(人物說話中間稍作停頓).3.」微微一凜」(表示吃驚,身體反應表現為「動」。近似黃易等人筆下的「虎軀微震」和「嬌軀微顫」).4.」微微一怔」(也表示吃驚,但身體反應表現為「靜」)。另有」微微皺眉」」微微地含笑」」微微一揚」
1.陣陣梵唱誦經之聲,悠悠揚揚從大雄寶殿中傳來,配合這雪白蒼茫的天地,分外使人幽思感慨,神馳物外。
寇仲虎軀一震道:「為何剛才我完全忘記了到這里來是要面對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戰?」
徐子陵心中亦湧起奇異無比的感覺。
寇仲一拍背上井中月,豪情狂起,哈哈一笑,大步領先跨進寺門內去。
(大唐。第30卷 第一章 一朝白雪)
2.涫涫愕然道:「還什麼刀子?」
寇仲虎軀一震,往涫涫瞧去,背後整條脊骨像給冰水澆下,寒氣透腦。
涫涫雙目射出異樣神色,望往掛在牆上的假井中月。
(大唐。第34卷 第4章 掉包之謎)
3.跋鋒寒虎軀一震,以突厥話喝過去:「來者是否回紇葯羅族時健侯斤之子,戰必身先,所向披靡的菩薩。」
(大唐。第39卷 第八章 以寡擊眾)
4.祝玉妍嬌軀一顫,語氣卻出奇的平靜,似是早知如此般柔聲道:「之軒啊!你不是要張羅這美酒而遲到,而是為吸盡舍利的聖氣遲到。唉!時至今日,因何仍要對我謊話連篇呢?」
徐子陵虎軀一震,醒悟過來,早前與伏難陀對戰正值緊張關頭之際,感應到舍利的邪氣,定是與此有關。後因舍利之邪氣與石之軒融合,故再沒法感應得到。
(大唐。第43卷 第9章 邪王本色)
5.寇仲虎軀一震,前身旁的跋鋒寒瞧去,後者目光凝望敵人後方遠處,道:「李世民終於登場哩!」
寇仲心頭再震,凝神瞧去。高舉李世民旗幟,兩萬以騎兵為主,步軍為副的主力大軍,開始移往前線來。
(大唐。第54卷 第13章 天亡我也)
6.徐子陵道∶「我剛見過烈瑕。」
可達志虎軀一震,雙目殺機大盛,沉聲道∶「那小子在何處?」
(大唐。第56卷 第6章 曉以大義)
1.董淑貞嬌軀一顫,坐直身體,淚眼盈盈地愕然道:「你這么說是什麼意思,我和秀真現在只把希望寄託在你身上,絕沒有三心兩意。」 (黃易《尋秦記》第23卷 第8章 生死邊緣)
2.琴清嬌軀微顫,秀眸亮了起來,訝然道:「難怪嫣然妹說和你交談,永遠都有新鮮和發人深省的話兒,永遠都不會聽得厭倦哩!」 (黃易《尋秦記》第20卷 第2章 功虧一簣)
3.石青璇嬌軀微顫道:「人家怎會怪責徐子陵呢?只是怕自己受不了,青璇習慣孤獨的生活,從沒想過改變,你也明白嗎?」(黃易《大唐雙龍傳》第51卷 第4章 芳心之秘)
4.朱姬嬌軀劇顫,抬頭往他望來,好一會後,忽然道:「那條黑龍究竟是真是假,求你不要瞞我。」 (黃易《尋秦記》第20卷 第2章 功虧一簣)
在通讀了梁先生的全部作品後,素以NB著稱的NBTV記者發現,有一些梁氏武俠特有的武俠名詞,曾在梁先生每一部的作品,都「反復、多次、不斷、重復、一再」的出現,為了使廣大武俠迷對梁氏武俠有更多的了解,下面NBTV對這些名詞進行了專業的解釋。
(1)、「米立之珠,也放光華」
多數人以為這是形容不自量力自逞其能的意思。其實這是一種新型的電子節能燈的廣告語,它的體積只有米粒大小,其光亮完全不低於60度日光燈的效果。最關鍵的是它攜帶方便,可以自由隱藏,專家推薦它作為電燈泡的替代品非常合適。
C. 求魔幻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仙俠小說,玄幻小說等等中的好聽的名字,或者好的標題,名詞,越多越好
幫你起小說名字,
仙俠:不朽輪回 道之名 道生萬物
武俠:龍城飛將 落劍九天
D. 請教一個武俠小說中經常看到的名詞:面首,什麼意思
面首就是男寵、男妾的意思(相對於女權人物來講的,與男同性戀不同),他們服務於女人,特別是古代的政壇女性。
E. 武俠小說推薦 推薦武俠小說
1、《笑傲江湖》金庸:最經典的武俠小說之一,書中所塑造的眾多形象,早已經是很多人心目中某些類型的人物的代名詞,比如提到偽君子,就會想起岳不群,提起野心勃勃的人,就會想到左冷禪,提起不男不女的人,就會想到東方不敗……可見金庸對人物塑造的成功。
2、《天龍八部》金庸:或許你看過很多遍電視劇,但是要知道,電視劇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將這本書中的精彩完全呈現出來的,書中眾多的故事線頭,無人不冤的壓抑,敘事的緊湊,都牽動著眾多讀者的心,金庸以佛教中的天龍八部來命名,其內涵可謂深遠。
3、《鹿鼎記》金庸:這簡直不是武俠小說了,讀這本書,你可能會驚嘆,武俠小說還能這么寫,主人公也太不合常規了,這樣好色好賭的無賴,為什麼會有這么好的「運氣」?這是金庸對武俠小說的創新,對人性的思考,雖然有些人表示不喜歡,但是我還是非常喜愛這一部的。
4、《多情劍客無情劍》古龍:或許另一個名字你更熟悉,那便是「小李飛刀」,古龍一向以腦洞大開取勝,而這部小說,絕對是各種反轉各種腦洞的集大成者,書中塑造的許多人物,也成為了武俠小說史中的經典形象,比如李尋歡、阿飛、林仙兒等等。
5、《陸小鳳傳奇系列》古龍:很多人喜歡楚留香系列,但是我個人卻更喜歡陸小鳳系列,將推理懸疑揉入到武俠小說中,我認為陸小鳳系列要比楚留香系列更勝一籌,無論是敘事還是行文,都非常自然和嫻熟,是古龍最巔峰的幾部作品之一。
6、《萍蹤俠影錄》梁羽生:這是梁羽生最經典的作品之一,也是梁羽生個人最滿意的作品,書中塑造的儒家張丹楓的形象,十分深入人心。但是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很多人都說不夠精彩。確實,在故事情節的精彩和刺激程度上,梁羽生要比金庸、古龍稍微弱一點,但是在文化修養和文筆上,梁羽生絕對值得一看。
7、《英雄志》孫曉:坊間流傳,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唯有英雄志,如此大名,更值得一看了,這是一本越讀越有感覺的書,用漸入佳境來形容,絕對不錯。
8、《倚天屠龍記》金庸:該書以元末群雄紛起、江湖動盪為廣闊背景,敘述武當弟子張無忌的江湖生涯,表現眾武林豪傑質朴自然,形態各異的精神風貌,展現其不可替代的人格力量。
9、《絕代雙驕》古龍:這是一個關於仇恨和寬恕的故事,以仇恨開始,以寬恕結尾,充滿了人性的光輝。全書高潮迭起,詼諧鬥智,充滿幽默,讓人笑中帶淚。
10、《小李飛刀》古龍:這部著作一直被公認為古龍武俠作品的巔峰之作和最高成就。它不僅是一部闡明武學真諦的作品,還是一部寫盡人間世態炎涼的人情歷史畫,更是一部觸動社會現實,探索人生哲理的警世名著。
11、《武林外史》古龍:全書圍繞一段武林恩怨展開,主角是四個性格各異的少年沈浪、朱七七、王憐花、熊貓兒,更有許多江湖奇人異士,糾纏其中,場景跨越中原、太行、大漠、樓蘭、可稱宏圖巨著,情節跌宕。
12、《碧血劍》金庸:《碧血劍》的主線故事是明末被冤殺的大將袁崇煥之子袁承志及其師門華山派義助闖王,奪取大明江山所引起的一系列江湖恩怨。袁承志的家仇、師仇構成推動故事發展的主要動力,他的復仇之路與天下江山的爭奪交織在一起。
13、《白發魔女傳》梁羽生:明朝萬曆四十三年,聞名江湖的女俠盜玉羅剎練霓裳與武當弟子卓一航不顧師門恩怨,相愛情深,因此遭受同門無情的誣蔑與逼害。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白發魔女傳》真是梁羽生筆下最動人的愛情故事了。
14、《七劍下天山》梁羽生:主要講述了在公元一六四三年,滿清入關取締政權的大環境下七個劍客為了反抗清政府的禁武令發生的一系列故事,七劍為楊雲聰、楚昭南、凌未風、飛紅巾等人。
15、《水滸傳》施耐庵:該劇講述的是宋朝宋徽宗時期皇帝昏庸、奸臣當道、官府腐敗、貪官污吏陷害忠良,弄得民不聊生,許多正直善良的人被官府逼得無路可走,被迫奮起反抗,最終108條好漢聚義梁山泊,但隨後宋江對朝廷的投降使得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最後走向失敗的故事。
16、諸葛青雲《江湖夜雨十年燈》書名取得好,所以作為最後一位,所謂曲終而奏雅。
17、鳳歌《昆侖》新生代武俠的代表作。《雪山飛狐》根據金庸同名小說改編。
18、梁羽生《女帝奇英傳》,女英雄的愛情悲劇,在武俠中極少見。
19、王度廬《鶴鐵五部曲》,小時候看《今古傳奇》上的連載,一期不拉地買下來,對玉嬌龍非常喜歡。
20、金庸《俠客行》,金庸作品的返璞歸真。
21、黃易《大唐雙龍傳》令人窒息的波瀾壯闊的隋末風雲畫卷,不足之處是缺乏古韻。
22、《不死不滅》,是一部東方玄幻類型的網路小說,小說簽約授權首發連載於起點中文網。小說已經完本,作者是辰東。小說講述了太古大神獨孤敗天十世輪回,覺醒前世記憶,神魔合一成道,走上真正征天之路的故事。
23、金庸《連城訣》,平凡人的悲劇,苦境的誕生。
24、金庸《神鵰俠侶》,風陵夜話以後郭襄出場很有吸引力,但似乎有意地褒楊貶郭,感覺不太自然。所以我倒更喜歡武功不高時的楊過。
25、古龍《歡樂英雄》古龍有一類小說講英雄的境界,這是不錯的一部,原來武俠世界也可以這么和諧。
26、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想像力驚人。
27、古龍《楚留香》,盜帥傳奇。
28、古龍《陸小鳳》,與楚留香可稱一時瑜亮。
29、黃易《覆雨翻雲》,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30、卧龍生《飛燕驚龍》,情節結構奇特,血腥中有戀情,廝殺中有花前月下。
31、李涼《奇俠楊小邪》,風格詼諧幽默,語調輕松。
32、古龍《大人物》,一個人的電光幻影。
33、金庸《雪山飛狐》,構思精巧。
34、溫瑞安《溫柔一刀》,溫瑞安「說英雄·誰是英雄」故事中的第一部,也是該系列中的經典力作,對人性有更加深入的刻畫。
35、金庸《書劍恩仇錄》,金庸第一本小說。
36、古龍《蕭十一郎》,在古龍的小說中,很少有這種苦情的英雄,風四娘是最傑出的女人。
37、梁羽生《雲海玉弓緣》,如果純粹從場面講,是梁小說最出色的一部,但他刻畫正邪未免過於簡單。
38、馮家文《五鳳朝陽刀》被劉蘭芳改編為評書而流傳一時。
39、金庸《飛狐外傳》,金庸小說中有七上八下之說,這是夾在中間的一本。
40、鬼穀子《無名神功》無名少年終贏美人歸。
41、溫瑞安《四大名捕會京師》,一個嶄新的江湖。
42、溫瑞安《殺楚》,寂寞、凄落而幽美的歌。
43、古龍《鐵血大旗傳》鐵中棠的堅毅令人佩服,但其情節太過荒唐。
44、《大唐行鏢》是新一代武俠名家金尋者的代表作品。新武俠的扛鼎之作。網路廣泛連載,網蟲爭相追捧,讀後連呼過癮。在台灣出版後,掀起當地新武俠的旋風,被譽為武俠迷們不得不讀的作品。
45、司馬翎《劍海鷹揚》,女權的江湖,將懸疑、推理運用於武俠作品中。
46、梁羽生《冰川天女傳》,雪域傳奇,在武俠世界中我是第一次看到純粹冰天雪地的故事,再上冰雕玉琢的美人,委實令人心醉。
47、古龍《名劍風流》,古龍小說中偵探手法用得最好的一部。
F. 【無上功力是啥意思】求教一個武俠小說里的名詞解釋。
無上: 沒有比它更高的(至高,無出其上)
功力 :功夫和力量,多指在技藝或學術上的造詣
所以,無上功力指的就是至高的武學(多指內功?)
G. 和金庸小說有關的四個名詞解釋
金學
是「金庸學」的簡稱。指香港新武俠小說派的開山鼻祖、中華名人--金庸先生形成的「金庸文化現象」---「金學」和金庸的武俠小說世界性的研究熱點。金庸迷,對金學的熱度可以紅學媲美。金庸武俠小說的歷史地位、奇特的金庸現象已引起文學史家注意,海內外「金學」蓬勃興起,尤其在台灣,「金學」研究轟轟烈烈,許多學者對金庸作品的理解及闡釋,深刻而獨特,稱其為「內涵挖掘不盡的神奇之作」。金學盛行和武俠小說泛濫、文壇浮躁分不開。金學,其開山祖師當屬金庸的同行、同事加同好------香港武俠小說家倪匡,20年前,呼「古今中外,空前絕後」。逐漸,金庸小說,被認為是文學的革命。同時,也產生了一大批金學家。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2月出生於浙江省海寧縣。查家幾百年來名人輩出,領盡風騷,清朝皇帝康熙稱之為「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自1955年作《書劍恩仇錄》起,共著有15部[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越女劍)]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被譽為擁有讀者最多的華人作家...金庸武俠小說創造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跡,一個難解之謎。上至政府首腦要員、文人墨客、學者教授,下至農夫民工小販,從中國到美利堅,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層出不窮的金庸迷。
另外「金學」也指:當代「辭賦訓詁考證學」的簡稱、「金石學」簡稱。
重「道」輕「器」:
道與器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概念。重道輕器是中國知識分子的集體無意識,深入到傳統文化的各方面,影響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看待事物、理解社會人生的方法,也滲透到文學創作中。金庸武俠小說從總體看,流露出重道輕器的思想傾向,在文本中變形為重武學之道,輕器物;重內家功夫,輕外家功夫;重武學之道、悟道和道義,輕武功。金庸小說中的「道」,超出傳統道統的內涵,具有人文關懷,和對傳統文化精髓,以及對人間正義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探詢。
俠義精神:
金庸的小說側重於一個「俠」字,所以就不得不先提及金庸筆下幾個膾炙人口的主角,他們往往都是從亂世之中成就俠名的英雄,或是在列強蜂起,武林大亂,民不聊生,外患內憂不斷的兩宋,或是在時局跌宕,各地為王的明清之交,因而誕生了蕭峰、郭靖、楊過、張無忌、袁承志等等歷經風雨後終成偉名的俠士,所以把《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等列為金庸最具盛名的代表作不是沒有道理的,這幾部小說中的主角已經突破了舊武俠小說中傳統俠客的作用,即不僅限於行俠仗義,更是要進一步為國家與民族而出生入死,退一步為了天下蒼生而奮不顧身,這也是儒教倫理所規定的俠之大者素有的風范,不知不覺中,這樣具有一定限制的儒教倫理已經成為了金庸武俠小說的精神龍骨,撐起了金庸筆下龐大的武林社會和政治王朝。「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英雄三部曲:
《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合稱為「射鵰三部曲,後有學者認為這三部曲的名稱最好不叫做「射鵰三部曲」,而叫做「英雄三部曲」。第一部《射鵰英雄傳》又名《大漠英雄傳》,因是寫郭靖等英雄生於大漠,集於華山;生於江湖,功在社稷的故事;而其第二部《神鵰俠侶》則是寫神鵰俠楊過等英雄成長的經歷。同樣生於江湖而功於社稷,生於苦難而成於華山之巔;第三部《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等英雄人物亦同樣是可以「屠龍」,並且「倚天」,行俠於江湖、救民於水火的俠之大者。「俠之大者」正是這「英雄三部曲」最為相似之處。明眼人都或許會看到,在此「英雄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倚天屠龍記》完成之後,金庸筆下的人物固然還有俠與非俠、義與不義之分別,然而卻已沒有了那種「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純粹的英雄風范,《天龍八部》中的蕭峰與段譽等人亦可稱得上是大俠,卻已不再是如此「英雄三部曲」中的主人公那樣是一些理想的英雄,而是著重在其英雄人物的悲劇的命運及其不幸的人生。從而,我們不難證明,若論純粹的英雄、純粹的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則非此「英雄三部曲」 的三位主人公莫屬。進而,我們既然可以將之稱為「英雄三部曲」。
H. 寫古代小說的專用名詞
古代有十二個時辰:
子;zǐ (晚上 11 時正至凌晨 1 時正)
丑:chou (凌晨 1 時正至凌晨 3 時正)
寅:yin (凌晨 3 時正至早上 5 時正)
卯:mao (早上 5 時正至早上 7 時正 )
辰: chen (早上 7 時正至上午 9 時正)
巳:si (上午 9 時正至上午11時正)
午:wu (上午11時正至下午 1 時正)(中午12點就是午時了)
未:wei ( 下午 1 時正至下午 3 時正 )
申:shen ( 下午 3 時正至下午 5 時正)
酉:you (下午 5 時正至晚上 7 時正)
戌:xu (晚上 7 時正至晚上 9 時正 )
亥:hai (晚上 9 時正至晚上 11 時正)
一盞茶一般有兩種說法:一是相當於10分鍾,一是相當於14.4分鍾
自清代以來,十八般武藝又有四種說法:
(1)指「刀、槍、劍、鏜、棍、叉、耙、鞭、鐧、錘、斧、鉤、鐮、扒、拐、弓箭、藤牌」。
(2)與(1)排列相同,唯後三件變為:代、抉、弓矢。
(3)指「九長九短」。九長為:槍、戟、棍、鉞、叉、鏜、鉤、槊、環;九短為:刀、劍、拐、斧、鞭、鐧、錘、棒、杵。
(4)指近代戲曲界有人稱之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鎲、棍、槊、棒、拐、流星錘等十八種兵器。(便於記憶的方法:刀槍劍戟 斧鉞鉤叉 鎲棍槊棒 鞭鐧錘抓 拐子流星)
I. 請問:我們常在武俠小說里看的一些名詞:比如江湖,武俠這些要是翻譯成英文該怎麼翻譯呢
在學校時老師點過,不過不記得了.
under the world
below the world.待查證
J. 香港新派武俠片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香港文學,台灣文學,香港新派武俠小說。
香港文學:主要指的是現代香港文學,現代香港文學是現代中國文學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同樣是在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學運動影響下發生和發展起來的,香港和內地文學沒有什麼明確的界限和區別,香港的文學和內地的文學是連成一片的,因而,當代香港文學仍是當代中國文學的組成部分,一個具有自己特殊形態的組成部分。
台灣文學:主要是指台灣現代文學,它是在大陸的新文化運動直接影響與推動下發展的,由於台灣文學在現代有著與大陸不盡相同的歷史際遇和文化機緣,所形成的一些基本的文學命題與發展形態有其特殊性,從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框架中考察台灣文學在現代的發展,會發現它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省區文學,而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重要的有特色的支脈,香港新派武俠小說:香港新派武俠小說是在五十年代繁榮起來的,「新」在去掉舊小說的陳腐語言,用新文藝手法去構思全書,從外國小說中汲取新穎的表現技巧,把武俠、歷史、言情三者結合起來,將傳統公案與現代推理揉為一體,使武俠小說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境界,金庸、梁羽生並稱新派武俠小說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