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序言
Ⅰ 古龍寫的武俠小說先後次序是什麼
由新詩入門。初中時曾在《聯合報》發表新詩(1952)。
第一篇拿稿費的小說:短篇文藝《從北國到南國》(1955)。
生平撰寫武俠小說六十餘部。
第一部:《蒼穹神劍》(1959-1960)。
入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的著作:《楚留香系列》
知名度、流傳度最廣的小說:《楚留香系列》
篇幅最大的武俠小說:《絕代雙驕》和《武林外史》
被最多讀者肯定的「古龍第一書」:《多情劍客無情劍》。
先有劇本後有小說、取消章回體的奇書:《蕭十一郎》。
依事件而非時序排列的得意之作:《歡樂英雄》。
金庸邀稿、有接班意味的作品:《陸小鳳傳奇》系列。
唯一以近代都市為背景者:《絕不低頭》。
最痛苦的創作經歷:1974年《天涯·明月·刀》被《中國時報》腰斬。
最後發表的武俠小說:《大武俠時代》系列(1985)。
Ⅱ 一本武俠小說序里寫的是兩個武林絕頂高手在山巔比試武功同歸於盡,里邊有幾把劍與之匹配的劍法
陳青雲的,天下第二人,不過好像不色
Ⅲ 武俠小說:
古龍,原名熊耀華,生於1936年,卒於1985年9月21日,終年49歲。古龍從小身世飄零,性格孤獨沉鬱。他14歲時,從香港到台灣讀書,18歲時,因父母離異,生活陷入困境,靠朋友接濟和半工半讀就讀於台灣淡江大學外文系。畢業後,他曾在台北美軍顧問團任過職,後開始寫武俠小說。
古龍一生「仗劍江湖載酒行」,他嗜酒如命,經常用喝酒來打發日子,借酒來麻醉自己,以忘掉自己心底的哀愁和寂寞。他為人豪爽,生性灑脫,愛交朋友,待人真摯、誠懇,善於理解別人,很得朋友的心。古龍很「好色」,是性情中人,他不能一日無女人,而女人也樂意與他交往。據古龍好友丁情說:「古大俠雖然不能缺少女伴,可是他常常會為了朋友,而舍棄他心愛的女人。他總認為女人可以再找,朋友知已卻是難尋,怎麼可以舍朋友而重女人呢?這是古大俠對於女人和朋友的態度,也是很多女人『恨』他的原因。」由於酗酒
和好色,古龍自中年以後,健康狀況日趨下降,曾數度病危住院,但他出院後依然故我。他的好友、著名武俠小說家倪匡說,長期的病痛使得古龍已經看淡了人生。過度的酒色,致使古龍病情迅速惡化,終因肝硬化引起食道靜脈瘤大出血而去世。古龍的身世、性情和行為,直接影響了他的武俠小說創作,了解了這些,有助於我們理解古龍的作品。
古龍步入「武壇」,是為生活所逼,用古龍自己的話來說,「為了等錢吃飯而寫稿,雖然不是作家共同的悲哀,卻是我的悲哀,我也相信有這種悲哀的人大概還不止我一個。」他自第一部武俠小說《蒼穹神劍》起,接二連三地推出新作,共創作數十部武俠小說,有許多被香港、台灣拍成電影、電視連續劇,成為港台影視界爭相拍攝的熱門題材。古龍的小說更是風靡大陸、港台及海外。
古龍對武俠小說創作有他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首先,他認為當代武俠小說不應再走傳統武俠小說的老路,而是「要新,要變」。他說:「武俠小說的確已落入了固定的形式,這種形式已寫得太多了些,已成了俗套,成了公式。」「誰規定武俠小說一定怎麼樣寫,才能算正宗的武俠小說?武俠小說也和別的小說一樣,只要你能吸引讀者,使讀者被你的人物的故事所感動,你就算成功。」對於武俠小說應該如何變,如何新,古龍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說:「武俠小說中已不該再寫神,寫魔頭,已應該開始寫人,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武俠小說中的主角應該有人的優點,也應該有人的缺點,更應該有人的感情。」「武俠小說的情節若已無法改變,為什麼不能改變一下,寫人類的情感,人性的沖突,由情感的沖突中製造高潮和動作。」他還認為:「只有人性才是小說中不可缺少的,人性並不僅是憤怒、仇恨、悲哀、恐懼,其中也包括了愛與友情,慷慨與俠義,幽默與同情。我們為什麼要特別看重其中丑惡的一面?」寫武俠小說的目的,是「使讀者在悲歡感動之餘,還能對這世上的人和事看得更深些、更遠些」。基於這種認識,他更指出:「武俠小說寫的雖然是古代的事,也未嘗不可注入作者自己的新觀念。」「武俠小說中的動作的描寫,應該是簡單,短而有力的,虎虎有生氣的,不落俗套的。小說中動作的描寫,應該先製造沖突,事件的沖突,盡量將各種沖突堆構成一個高潮。若你再製造氣氛,緊張的氣氛,肅殺的氣氛,用氣氛來烘托動作的刺激。武俠小說畢竟不是國術指導,武俠小說也不是教你如何去打人殺人的!血和暴力雖然永遠有它的吸引力,但是太多的血和暴力,就會令人反胃了。」古龍的這些觀
點,散見於他的各個小說前面的「序」中,這些觀點和看法,豐富了武俠小說的創作理論,對閱讀和理解他的武俠小說是大有幫助古龍曾在《大旗英雄傳》序言中把自已的小說創作分為三個階段:
「早期我寫的是《蒼穹神劍》《劍毒梅香》《孤星傳》《湘妃劍》《飄香劍雨》《失魂引》《游俠錄》《劍客行》《月異星邪》《殘金缺玉》等等。
「中期寫的是《武林外史》《大旗英雄傳》(即《鐵血大旗》)《情人箭》(即《怒劍》)《流花洗劍錄》(即《江海英雄》)還有最早一兩篇寫楚留香這個人的《鐵血傳奇》。
「然後,我才寫《多情劍客無情劍》,再寫《楚留香》,寫《陸小風》,寫《流星·蝴蝶·劍》,寫《七種武器》,寫《歡樂英雄》。而一部在我一生中使我覺得最痛苦、受挫折最大的便是《天涯·明月·刀》。」
第一階段的創作是古龍初入江湖的「闖盪」時期,此時的作品從結構、情節、人物乃到語言都沒有擺脫傳統武俠小說的束縛,但從小說的情節布局來看,已可以看出古龍具有巨大的潛在力和豐富的想像力,並具備了一定的文學素養。
從寫《武林外史》開始,古龍進入了武俠小說創作的探索階段。這一時期他力圖打破傳統,有所創新,從《武林外史》到《鐵血大旗》,再到《絕代雙驕》,可以看出古龍不斷探索的艱難「足跡」。
的。
Ⅳ 修訂金庸的書籍前言
愚生也晚,不能像香港一些長輩一樣有幸親眼見證金庸小說的出世,而是到現在也沒看到過金庸小說連載的原始模樣。和許多大陸金庸迷一樣,我所看到的金庸小說,全都是經過作者修訂的流行版。所以,此前我所寫的所有有關金庸小說評析和研究的文章和著作,都只是針對金庸小說的流行版而言。
因此,我一直有一個心願,那就是希望有機會看到金庸小說的不同版本。金庸小說研究要想繼續深入,少不了要對金庸小說的不同版本進行比較研究。我一直相信,從連載版或原始結集版與修訂後的流行版的比較之中,或有可能看到這位武俠小說大宗師天才思路的一些雪泥鴻爪。
幾年之前,金庸先生決定對他的全部小說進行再一次修訂,很快就推出了第二次大規模修訂版。為了與第一次修訂版即流行版相區別,作者將這次修訂版稱為新修版。如此,想看不同版本的金庸小說的願望居然得以實現。在新修版的閱讀過程中,習慣性地作了一些筆記,這本書就是由我的部分閱讀筆記整理出來的。
在正文開始之前,有些話我想在此說說。
首先,當金庸小說新修版問世之初,就有不少的猜測和議論,焦點是:金庸為何要花費精力重新修訂自己成名已久的全部小說?對此問題,我的想法是,作者之所以要對自己的全部小說作品再一次進行大規模的修訂,最根本的原因應該是金庸先生對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對廣大金庸迷認真負責,具體說就是作者希望更進一步提高小說的藝術品質,或者說是進一步提高小說的經典成色。這種認真負責和精益求精的作風,正是金庸先生和其他的武俠小說家不同的地方。沒有任何一個武俠小說家曾修訂過自己的全部作品,而金庸先生對自己作品的修訂則已經一而再,甚至再而三,他的成就傑出並與眾不同處,由此可見一斑。
其次,金庸先生之所以要修訂全部作品,當然也因為這些作品還有修訂的餘地和修訂的必要。我們都知道,這些作品最初都是在報紙上連載的,它們的寫作方式和過程,與通常的小說創作不同。它們都不是先有完整構思然後進行集中的寫作最後經過修改潤色之後才發表,而是有一個大致的思路,邊構思邊寫作邊發表,每天一段,這一獨特的寫作過程往往要延續一年以上的時間,有些小說甚至要延續數年之久。這樣的寫作方式和過程,當然不便於作者對小說情節、細節和人物等各方面的整體把握,難免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缺陷和漏洞。雖然作者已經大規模修訂過一次,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修補或訂正。
再次,金庸成名已久,他的小說也經歷了數十年時間的考驗。從整體上說,金庸小說作品成就卓著,這是我們談論它的基本前提。也就是說,無論有多少缺點和弱點,無論流行版中有哪些漏洞,新修版中又增加了哪些瑕疵,都不能掩蓋這些想像奇特的天才巨著的思想和藝術光芒。按照武俠小說的特點,或按照武俠小說的通常標准,其中的有些問題實際上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只不過,金庸小說已經大大超出了武俠小說的尋常境界,許多作品大可進入中國文學經典殿堂,評論和研究也就應該按照高標准來嚴要求。
又次,按照高標准和嚴要求,我不得不說,新修版並未全部達到完美的程度。這一次修訂固然彌補了流行版的許多缺陷和漏洞,成績不容忽視。但新修版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增訂的部分也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新問題,有些修訂不過是畫蛇添足,有些則更加嚴重,破壞了小說原有的肌理和韻味。無論是作者或者是讀者,當然都不願意看到這樣的情況。但這些問題畢竟存在,我們無法,也不應該視而不見。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諸如修訂工程浩大,作者精力有限;作品問世已經數十年之久,作者已經很難像當年那樣熟悉作品的整體肌理乃至每一條毛細血管,從而在修訂過程中雖然沒有傷筋動骨,但卻難免不小心傷害那些血管,尤其是傷害一些無形但卻十分重要的經絡。還有一些原因,可能是出自作者的雜念,有時候是固執,有時候甚至是情緒化的自相矛盾。例如在《天龍八部》的新修版後記中寫道:「中國讀者們讀小說的習慣,不喜歡自己憑空虛想,定要作者寫得確確實實,於是放心了……我把原來留下的空白盡可能地填得清清楚楚,或許愛好空靈的人覺得這樣寫相當『笨拙』,那隻好請求你們的原諒了。因為我性格之中,也是笨拙與穩實的成分多於聰明與空靈。」而在《飛狐外傳》的新修版後記中卻又說「然而從這位編劇先生的宏論推想,他是完全不懂武俠小說的,他不懂中國小說,不懂小說,不懂戲劇,不懂藝術中必須省略的道理……正如有人批評齊白石的畫,說他只畫了畫紙的一部分,留下了大片空白,未免懶惰……」實際上,小說藝術,如同一切藝術一樣,當繁則繁,當簡則簡,總之是要按照各自自身的藝術規律和藝術原則辦事。
又次,這部書號稱新修版評析,但其中只包含了對《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和《天龍八部》四部書的新修版的掃描和評析。另外還有兩篇文章,都與《射鵰英雄傳》有關,其一是對新修版中黃葯師和梅超風情感關系改寫部分的分析;另一篇文章則是《射鵰英雄傳》原始版本與流行版的比較分析——這是我擁有的第一部金庸小說的原始版本。之所以只選擇這幾篇文章,一是因為這本書的篇幅有限,不能再多;二是因為時間和精力有限,很難在短期內將所有的閱讀筆記全都整理出來。
最後,在後面的閱讀札記中,我將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毫無保留地說出,改得好的地方就說改得好,改得不好的地方就說改得不好。但我自己明白,我想所有的讀者也都明白,對於任何藝術的評價和分析都很難完全避免個人的局限。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很可能,我說好的地方,有些讀者覺得並不好;或者相反,我說改得不好的地方,而有些讀者覺得很好。更重要的是,有些地方,很難說好還是不好,甚至很難說恰當或是不恰當,要條分縷析,清楚明白,有時候反而會自找麻煩。最重要的是,我知道,幾十年來,我一直閱讀流行版,對流行版雖非情有獨鍾,至少會感到熟悉和親切,甚至難免是流行版之所是、非流行版之所非。盡管,這並不是我故意如此,且我一直努力注意不要這樣。<<修訂更多的》
Ⅳ 如何寫武俠小說的序
故事鋪墊,簡略的前傳啦
Ⅵ 尋找古龍為自己小說寫的序
◆ 寫在《天涯·明月·刀》之前 ◆ 一
在很多人心目中,武俠小說非但不是文學,甚至也不能算是小說,對一個寫武俠小說的人來說,這實在是件很悲哀的事,幸好還有一點事實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認的——一樣東西如果能存在,就一定有它存在的價值。
武俠小說不但存在,而且已存在了很久!
關於武俠小說的淵源,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從太史公的游俠列傳開始,中國就有了武俠小說。」這當然是其中最堂皇的一種,可惜接受這種說法的人並不多。
因為武俠小說是傳奇的,如果一定要將它和太史公那種嚴肅的傳記文學相提並論,就未免有點自欺欺人。
在唐人的小說筆記里,才有些故事和武俠小說比較接近!
《唐人說薈》卷五,張鷟的《耳目記》中,就有段故事是非常「武俠」的。
「隋末,深州諸葛昂,性豪俠,渤海高瓚聞而造之,為設雞肫而已,瓚小其用,明日大設,屈昂數十人,烹豬羊等長八尺,薄餅闊丈余,裹餡粗如庭柱,盤做酒碗行巡,自做金剛舞以送之。
昂至後日,高瓚所屈客數百人,大設,車行酒,馬行炙,挫椎斬膾,皚轢蒜齏,唱夜叉歌獅子舞。
瓚明日,復烹一雙子十餘歲,呈其頭顱手足,坐客皆喉而吐之。
昂後日報設,先令美妾行酒,妾無故笑,昂叱下,須臾蒸此妾坐銀盤,仍飾以脂粉,衣以錦綉,遂擎腿肉以啖,瓚諸人皆掩目,昂於奶房間撮肥肉食之,盡飽而止。
瓚羞之,夜遁而去。」
這段故事描寫諸葛昂和高瓚的豪野殘酷,已令人不可思議,這種描寫的手法,也已經接近現代武俠小說中比較殘酷的描寫。
但這故事卻是片段的,它的形式和小說還是有段很大的距離。
當時民間的小說、傳奇、評話、銀字兒中,也有很多故事是非常「武俠」的,比如說,盜盒的紅線,昆侖奴,妙手空空兒,虯髯客,這些人物酒幾乎已經是現代武俠小說中人物的典型。
武俠小說中最主要的武器是劍,關於劍術的描寫,從唐時酒已比現代武俠小說中描寫得更神奇。
紅線,大李將軍,公孫大娘……這些人的劍術,都已被渲染得接近神話,杜甫的《睹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其中對公孫大娘和她弟子李十二娘劍術的描寫,當然更生動而傳神!
號稱「草聖」的唐代大書法家也曾自言:「始吾聞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得筆法之意,後見公孫氏舞劍器,而得其神。」
「劍器」雖然不是劍,但其中的精髓卻無疑是和劍術一脈相承的,由此可見,武俠小說中關於劍術和武功的描寫,並非全無根據。
這些古老的傳說和記載,點點滴滴,都是武俠小說的起源,再經過民間評話、彈詞和說書的改變,才漸漸演變成現在的這種形式。
二
《彭公案》、《施公案》、《七俠五義》、《小五義》,就是根據「說書」而寫成的,已可算是我們這一代所能接觸到的最早的一種武俠小說。
可是這種小說中的英雄,大都不是可以令人熱血沸騰的真正英雄,因為在清末那種社會環境里,根本就不鼓勵人們做英雄,老成持重的君子,才是一般人認為應該受到表揚的。
這至少證明了武俠小說的一點價值——從一本武俠小說中,也可以看到作者當時的時代背景。
現代的武俠小說呢?
三
現代的武俠小說,若由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開始算起,大致可以分成三個時代。
寫《蜀山劍俠傳》的還珠樓主,是第一個時代的領袖。寫《七殺碑》的朱貞木,寫《鐵騎銀屏》的王度廬可以算是第二個時代的代表。
到了金庸寫《射鵰》,又將武俠小說帶進了另一個局面。
這個時候,無疑是武俠小說最盛行的時代,寫武俠小說的人,最多時曾經有三百個。
就因為武俠小說已經寫得太多,讀者們也看得太多,所以有很多讀者看了一部書的前兩本,就已經可以預測到結局。最妙的是,越是奇詭的故事,讀者越能猜得到結局。
因為同樣「奇詭」的故事已被寫過無數次了。易容、毒葯、詐死,最善良的女人就是「女魔頭」——這些圈套都已很難令讀者上鉤。
所以情節的詭異變化,已不能再算是武俠小說中最大的吸引力。
但人性中的沖突卻是永遠有吸引力的。
武俠小說中已不該再寫神,寫魔頭,已應該開始寫人,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
武俠小說中的主角應該有人的優點,也應該有人的缺點,更應該有人的感情。
寫《包法利夫人》的大文豪福樓拜先生曾經誇下句海口。
他說:「十九世紀後將再無小說。」
因為他認為所有的故事情節,所有的情感變化,都已被十九世紀的那些偉大的作家們寫盡了。
可是他錯了。
他忽略了一點!
縱然是同樣的故事情節,但你若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寫出來的小說就是完全不同的。
人類的觀念和看法,本就在永不停的改變!隨著時代改變!
武俠小說寫的雖然是古代的事,也未嘗不可注入作者自己新的觀念。
因為小說本就是虛構的!
寫小說不是寫歷史傳記,寫小說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吸引讀者感動讀者。
武俠小說的情節若已無法變化,為什麼不能改變一下,寫人類的情感,人性的沖突,由情感的沖突中,製造高潮和動作。
應該怎樣來寫動作,的確也是武俠小說的一大難題。
我總認為「動作」並不一定就是「打」!
小說中的動作和電影畫面的動作,可以給人一種生猛的刺激,但小說中描寫的動作就是沒有電影畫面中這種鮮明的刺激力量了。
小說中動作的描寫,應該是簡單,短而有力的,虎虎有生氣的,不落俗套的。
小說中動作的描寫,應該先製造沖突,情感的沖突,事件的沖突,盡力將各種沖突堆構成一個高潮。
然後你再製造氣氛,緊張的氣氛,肅殺的氣氛。
用氣氛來烘托動作的刺激。
武俠小說畢竟不是國術指導。
武俠小說也不是教你如何去打人殺人的!
血和暴力,雖然永遠有它的吸引力,但是太多的血和暴力,就會令人反胃了。
四
最近我的胃很不好,心情也不佳,所以除了維持《七種武器》和《陸小鳳》兩個連續性的故事外,已很久沒有開新稿。
近月在報刊上連載的《歷劫江湖》和《金劍殘骨令》,都是十五年前的舊書,我並不反對將「舊書新登」,因為溫故而知新,至少可以讓讀者看到一個作家寫作路線的改變!
《天涯·明月·刀》,是我最新的一篇稿子,我自己也不知道它是不是能給讀者一點「新」的感受,我只知道我是在盡力朝這個方向走!
每在寫一篇新稿之前,我總喜歡寫一點自己對武俠小說的看法和感想,零零碎碎已寫了很多,拋磚引玉,我希望讀者也能寫一點自己的感想,讓武俠小說能再往前走一步。
走一大步。
一九七四、四、十七、夜、深夜。
Ⅶ 求金庸武俠小說名稱及排序
1.《越女劍》:公元前五世紀前葉
二.北宋後期
2.《天龍八部》:公元1094年前後
三.南宋中後期
3.《射鵰英雄傳》:公元1206年-1227年(郭母懷胎到鐵木真逝世)
4.《神鵰俠侶》:公元1239年-1260年(楊過出場到蒙哥歸天)
四.元朝末期
5.《倚天屠龍記》:公元1337年-1360年(張三豐90歲到張無忌22歲)
五.明朝
6.《笑傲江湖》:估計是明朝中期
因為有武當派,而且書中官職是明朝的,並且書上插圖中的男人都沒有辮子,還
有在《鹿鼎記》中澄觀老師侄曾想到「前朝有一位令狐沖大俠,以無招勝有招」,
那自然是明朝了
7.《俠客行》:明朝
因為有武當派,並且書中好象沒有什麼民族矛盾,而且書上插圖中的男人都沒有辮子
8.《碧血劍》:公元1634年-1644年(袁承志從10歲到20歲)
六.清朝
9.《鹿鼎記》:公元1670年-1689年
鰲拜死的時候史書上記載為1670年,韋小寶簽訂《尼布楚條約》後歸隱,那是1689年
10.《書劍恩仇錄》:公元1756年前後
因為《飛狐外傳》中趙半山曾對小胡斐說過福康安在十年前被紅花會抓住過
11.《飛狐外傳》:公元1766年-1770年
由《雪山飛狐》推算,從胡斐13歲到17歲
12.《雪山飛狐》:公元1780年3月15日(陰歷)
書上開頭就寫了「這是乾隆四十五年叄月十五」
13.《鴛鴦刀》:清朝
書上倒數第二段寫道「滿清皇帝聽說這雙刀之中,有一個能無敵於天下的大秘密」,
自然是清朝了
14.《連城訣》:清朝
這個沒什麼大道理,因為書上插圖中的男人都有辮子,這可是金庸授權的,而且從
官職、地名上也可以看出是清朝
15.《白馬嘯西風》:清朝
寫的時間
1955年 《書劍恩仇錄》
1956年 《碧血劍》
1957年 《射鵰英雄傳》 本書最初連載於1957~1959年。
1959年 《神鵰俠侶》 於1959年發表,並刊載了三年。
1959年 《雪山飛狐》
1960年 《飛狐外傳》 寫於1960、61年間
1961年 《鴛鴦刀》
1961年 《白馬嘯西風》
1961年 《倚天屠龍記》
1963年 《連城訣》
1963年 《天龍八部》 於1963年開始連載,寫了四年
1965年 《俠客行》
1967年 《笑傲江湖》
1969年 《鹿鼎記》 於1969年開始連載,1972年刊完
1970年 《越女劍》
1970年 《三十三劍客圖》
Ⅷ 金庸大師的武俠小說按書中歷史順序如何排序
沒法排的。。。。
笑傲江湖
沒有歷史背景。。。是純江湖戲。。。
射鵰英雄傳
宋
鹿鼎記
清
天龍八部
宋
倚天屠龍記
元末
……
樓主,你提的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