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騎士文學與武俠小說

騎士文學與武俠小說

發布時間: 2023-01-30 00:41:13

A. 中國人骨子裡是如何有武俠因子的呢

人們常說,武俠小說是「成年人的童話」,其實它並非回歸童年那種簡單的夢想,我們中國人心中的武俠情結來自古老的文化傳統,來自超越現實生活的渴望,在武俠小說中中國文學的想像力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美國好萊塢英雄片最突出的特徵就是個人英雄主義,在蜘蛛俠、超人面前,一切正派力量都是可有可無,警車只有被掀翻的份兒、警察只有遲到後清理現場的份兒、民眾只有哀嚎仰望歡呼的份兒,一切交由英雄去做,成功後背對鏡頭默默離去,深藏功與名,然後記者采訪民眾與警察。香港百多年來西化影響深刻,也帶有主角英雄主義的色彩,為了突出主角,配角被無限弱化,這也是我接受不了港劇的原因之一。受影響最深的就是我郭靖在95、98神鵰中的待遇。本來三聯版、連載版神鵰小說中連續被削弱,到了95神鵰中又因為突出主角形象,郭靖的影響力再一次被主角光芒遮蓋。俠之大者的形象沒有演出來,只有了解整個襄陽守城故事後才恍然大悟:哦,原來郭靖是為國為民的守城英雄。
金庸創作的百萬字小說了,對公平、正義、自由、幸福的渴望,對理想人格、理想愛情、理想社會永不停止的追求,體現在各個血肉豐滿形象鮮活的角色身上。慕容復、游坦之、、老頑童、黃葯師、楊康、林平之、岳不群、任我行····這些文字不是白白浪費的,也不是為專主角而設定的。他們沒有主角光環,只有身上體現著的眾生百態利益追求。一部具備各色形象的小說、影視,才有資格踏入成功的門檻。真正的粉絲,是充分了解他的命運、走進他的生活、了解他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在理解的同時認識到並坦率承認角色所具有的致命缺點。成熟的讀者不該去急著洗白他喜歡的配角的缺點,不該對用正反派這個標准來明顯地劃分作者辛辛苦苦創作出來的角色,也不該對某些沒有主角光環的配角一味否定。試著讓自己去體驗小說。
近現代武俠小說的繁榮盛行並非偶然,而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和淵源的。在以金庸、古龍為代表的新派武俠小說誕生之前,武俠這一概念便已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了千年有餘,並以小說、評書、戲劇等眾多形式予以表現。
武俠到底什麼時候起源的?學術界有很多爭論探討。其中一種認為,武俠的精神最早來自於墨家的「兼愛非攻」,止戈為武,舍己為人即為俠,墨子所倡導的犧牲自己為天下蒼生謀福利的精神即為最早的俠義精神體現。最早的俠客多是獨立的,如《史記》中著名的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他們大多以俠義著稱,或為國,或為報主人之恩,充當刺客,甚至不惜捨生取義。與歐洲中世紀的騎士,日本的武士相近,這樣的俠士,歷朝歷代都有,他們大義凜然,扶危濟困,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為人們所敬仰,這些俠客的故事為武俠小說的產生和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和土壤。
武俠文學的源頭當有二:「一是漢初司馬遷的《史記》中的游俠、刺客列傳;二是魏晉、六朝間盛行的『雜記體』神異、志怪小說。」 火葯沒有發明之前,刀槍劍戟都被稱為冷兵器,在冷兵器時代,個人的武術技巧就顯得十分重要,它既可保家衛國,又可以用它求取功名富貴,尤其是統治者,更是十分看重。
魏晉六朝在文學史上被看作是文學的「自覺性」形成時期,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多以志怪、神異小說為主,藝術上帶有傳奇色彩和超現實的表現,以干寶的《搜神記》為代表。鬼神觀念是古代先民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其實是人們對自身思考的結果,現實的苦難使得他們嚮往著一些超出自然的東西,一種特別的能力和一些特別的工具。比如:武藝、神劍、寶物、等等,這些東西卻只能在想像中得到,在後來的武俠小說中此類物品屢見不鮮,已成為武俠小說之所以吸引讀者的重要因素,為武俠小說的產生構築了堅實的基礎。而後唐傳奇的流行,內容涉及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快意恩仇、安邦定國等方面,突出了豪俠人格的賢韌剛毅,武功的出神入化,功業的驚世駭俗,武俠小說由此開始真正萌芽。經五代至宋元,而後的創作在題材上並沒有什麼突出的地方,但話本開始在民間流行,在語言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宋元話本多為愛情故事,突出女性對愛情的大膽追求,這樣的主題思想固然提高了小說的思想水平,但也由唐傳奇的「雅文學」轉向了「俗消費」。至明清,《水滸》中將大規模的俠士聚集於綠林,並自稱綠林好漢,這大概就是後來武林的出處了。不僅取其山野之間自由自在,大概也有「在野」的意思,而且似乎「民主」程度也很高,他們以「會盟」的形式推選盟主,而推選的標准則只有兩個,那就是武功和武德,否則,一律免談。它們既顯示出一種民間社團的性質,又是一種鬆散的聯合。
? ?? ? 辛亥革命後,人們從封建桎梏下解放出來,各種思想流派湧入中國,報業、出版業得到空前繁榮,文學藝術得到大力發展,各種風格流派的文藝作品異彩紛呈,武俠小說也異軍突起,它以獨特的武俠們的俠義精神傳統深得人們喜愛。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首先有被稱為「南向北趙」的等一批開風氣的武俠小說作家,平江不肖生更是被譽為「民國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其代表作有《江湖奇俠傳》、《俠義英雄傳》等;趙煥亭則有《奇俠精忠傳》留世。在三十年代後,最有名的武俠小說家便有北派四大家還珠樓主、白羽、鄭證因和王度廬。這主要分為還珠樓主的神怪武俠小說,白羽的社會武俠小說,鄭證因的技擊武俠小說和王度廬的言情武俠小說等四大派武俠小說。
武俠小說與騎士文學
武俠文學和騎士文學分別作為中西方世界所特有的文化產物,二者在極其相似的外貌下卻蘊涵著分別代表中西方世界不同文化形態和民族心理的精神實質。通過將武俠文學和騎士文學分別放置到各自具體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將文學的比較置於特殊的歷史文化語境中去加以比較考察,我們可以窺見中西方世界的文化異同。
騎士文學產生於中世紀,是騎士制度與基督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騎士作為封建領主豢養的武力階層,主要用於自衛與掠奪戰爭,鼎盛於12、13世紀,與教會相輔相成,成為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兩大文化傳統和精神支柱。與歐洲中世紀騎士相當的乃是中國戰國時代的「士」,產生時間則要前推至公元前3世紀。由此對比,歐洲的騎士與中國的「士」在產生時間上相差至少8個世紀。
騎士的精神是被基督教義所武裝的,騎士的忠君、護教、行俠乃是以政治和宗教利益為准則的,實際上他們不但是封建領主所豢養的武力階層,而且其自身也屬於封建統治者。他們忠君、護教、行俠是建立在一整套封建倫理道德和基督精神之下的,以維護封建倫理道德和基督精神為最終歸宿。而俠客則是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反叛者,人們對之感興趣的是為了藉助這些具有超人格魅力的俠客來向那些道貌岸然、不可一世的權威進行挑戰,以「俠義道」來解構大一統的專制文化傳統。俠客所信奉的是超越現實人生的一種觀念實體,擺脫了特定社會政治與歷史形態。正是這種差異,造成了武俠文學與騎士文學在產生之處便存在著不同的社會地位。
騎士文學可以說是歐洲基督君主專制社會的主流文學形態和文化形態,歷來便被上層統治者所倡導。武俠文學以其自身的精神內涵構成了對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沖擊,因而歷來被視為洪水猛獸。武俠文學是一種純粹的民間文化形態,是一種民間心理投射到文學領域的產物,並且伴隨著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後期商品經濟的發達而走向興盛。
西方的騎士文學占據著社會主流地位,英雄的最高榮譽就是被授予騎士頭銜,象徵著英勇和忠誠,乃至對於貴婦愛情的追求也像對騎士頭銜的追逐一樣,帶有濃重的征服意識,而中國的武俠則更著重於「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愛情也往往刻骨銘心,盪氣回腸,通常有著濃郁的自我犧牲情緒。
如同俠客逍遙自在雲淡風清的生活一般。武俠精神所反映的是種「不求軒,不求冕,不為紅塵所囚」的自由情懷,仗劍天涯,笑傲江湖。但這並不是武俠精神的全部,忠義的背後它所表達的是一個民族頑強的信念,也正是「中國文化深處的東西」。正如金庸所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B. 中國有什麼文學能夠媲美西方的騎士文學

西方有騎士文學,其實直到現在西方還是有人在創作一些具有騎士精神的非常優秀的文藝作品。那相對的,在我看來在我們中國也是有和西方騎士文學媲美的文學,那就是武俠文學。他們是東西方的文學里,可以來比較的兩種。

當然,除了這些不同,騎士文學和武俠文學還是有很多的不同。它們都對閱讀它們的人產生了許多的影響。讀騎士文學的人會對騎士的生活產生嚮往,會將自己的行為准則往騎士精神上靠攏,在騎士文學被越來越多人閱讀後,就變成了對社會的影響。而武俠文學也是如此,它教會了很多人堅定自己的信念,去做一個正直勇敢的人,同時也是嫉惡如仇的人。所以說東方的武俠文學是可以和西方的騎士文學媲美的。

C. 論中古騎士文學與中國武俠小說之異同

這個論的有點多,要寫論文的話幫不了你。因為我也在寫相關方面的論文。。。。不過要明白騎士是有地位的,是被上流社會所接納的。而中國的俠客,就大概等同是浪人,布衣出身的多,不依附於官府,「俠以武犯禁」很明顯道出與正統階層的矛盾,雖然有戰國四公子為代表的「卿相之俠」,但那不是後世小說主要的描寫對象。
騎士生活的世界相對於俠客來說更真實,俠客所謂的江湖,有很多虛幻的成分。
所謂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也是到後期才達到這個高度。在近代以前的俠文學中,小說主題大概分三類」平不平,立功名,報恩仇」各有利弊。立功名是回歸官府,但是失去人身自由。典型如展昭。而郭靖在守襄陽城時,至始至終也沒有提到他擔任什麼職位,也是為了方便。(如果固定一個職位授予,豈容他來去瀟灑自如)
另有一段摘文:俠客遵循的不是儒學思想中的「忠」,而是「仁」,這種差別單是從三者所用的武器上便可略窺一二。騎士用長矛,攻擊半徑大,將自己包圍在一個大圓中,以自我為中心;武士用太刀,刃鋒利無比,刀身剛硬不可摧,一刀殺一人,刀一出鞘不是你死便是我亡;俠客用劍,剛中帶柔,舞時游刃有餘,往往點到即止,處處留三分餘地。正是這種特性使得俠客不可能在中華的正史上大放異彩,只在人們目光不可及的地方輕輕拔劍,悄悄改變著歷史的走向。

還有,有些人會提到俠士這個詞。事實上不應該叫「士」,只能是俠客,士是有地位的,如果能叫士那已經是某一個階層了,而俠客更偏向於一個團體。跟武士和騎士相對應的階層 在中國你得往春秋以前找 中國傳統的士 到秦以後就已經消亡了
馮諼 毛遂 唐雎 朱亥諸人怕是這個階層最後的輝煌。

D. 淺談歐洲騎士文學和中國武俠小說的異同

淺談歐洲騎士文學和中國武俠小說的異同
我曾經在翻譯「武俠小說」這個非常富有中國特色的詞語到英文時遇到了一個頗為棘手的問題,那就是在西方文化中很難找到一個相對應的詞語,可以表達出「武俠」二字的含義。有些人說,應該把「武俠小說」翻譯成「Chinese KongFu Novel」,我不敢苟同,因為如果把這段英文翻譯回來,意思將是「中國功夫小說」。作為一個武俠文學愛好者,我一直十分反對把武俠和功夫劃等號。這也是我長時間以來堅持認為港台也好,大陸的也好,很多影視作品不能冠以「武俠」之名,頂多也就是個「功夫」之名的原因。讀過武俠小說的人知道,武俠不當只一個武(誠然武也相當重要),還得有俠(其實還不止俠),如何把武之外的東西翻譯過去呢?迷惑中的我發現了另一種翻譯——「Chinese Chivalrous Novel」,也就是「中國騎士小說」。這種巧妙的翻譯不禁讓我拍案叫絕,誠然,騎士文學和武俠小說還是有許多地方差異很大,但確實在某些方面和武俠小說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樣的翻譯至少把詞整個的意境譯了過去。而究竟哪些地方相通,哪些地方又不同呢?今天我就想就這個問題談一談自己的觀點。
http://wenku..com/link?url=7jMhMGn7YBRxOERAJ0Dctusy0GsBE_eTKvmskzc1_Cg_

E. 中西文學比較之武俠小說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這是中國俠義小說的主流。
而西方武俠小說多屬於騎士文化,重名譽講身份,效忠於皇室於教廷,立足於個人榮辱,以得到統治階層的賞賜為榮譽。為個人的「譽」往往不惜生死,對辱及自己名譽的對象常常以決斗方式解決。
而中國的俠士卻不在廟堂還在草莽,講究一個「義」字,義之所趨,百死不悔。大概「義」就是東方「俠」的最早詮釋。
中國武俠小說源遠流長,談武俠小說不得不先談「俠客」,俠客起源於春秋戰國的「士」,當中有刺客,有門客,如專諸、豫讓、聶政、荊軻、高漸離等,講究「士為知己者死」,最早也是為統治階層服務的。中國歷史的發展向來是一治一亂,因此後來的俠客常常和統治階層對立,往往藉助於宗教形式,或在民間,或聚嘯山林。如黃巾軍、白蓮教等,受到統治者的鎮壓。另外,中國的俠士還擔負著抵禦外侮的重任。
因此,中國的武俠小說俠客的形象由最初單純的「除暴安良」發展成為「劫富濟貧」,參與到財富的再分配,深深體現著廣大民眾的願望。
中國武俠小說分儒墨道三俠,和神話傳說有密切關系。最早於《史記》中《刺客列傳》的記載,由唐宋的傳奇小說加以發展,如《聶隱娘》《虯髯客》等,至明清發展到第一個高峰,代表作是《水滸傳》和《三俠五義》。再到民國時期,武俠小說繁榮昌盛,如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劉白羽的《十二金錢鏢》,現代的金古梁溫應該都知道,就不多說了。這一時期是新派武俠小說,賦予了它新的精神內涵。
西方的騎士小說最出名的當是大仲馬的《三個火槍手》,後來隨著資產階級的興起,皇室和教廷逐步沒落,附庸於這一階級的騎士也退出了歷史的舞台,於是一部反騎士的小說《唐吉可德》應運而生。可以說西方的武俠小說輝煌於中世紀的封建時期,失去了土壤很難發展。

F. 西方的騎士文學和中國的武俠小說有何異同

被你這么一問,仔細想來,還真是區別不大。哈哈。主要區別在於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作者所變現出來的文化底蘊截然不同。
武俠小說有世界觀宏大的作品,也有世界觀很小的作品,具體不舉例了,怕人抨擊我。騎士小說,有像火槍手們那種世界觀宏大的,也有唐吉可德那種小世界觀的。所以不能說一個寫的是人物,一個說的是社會。
主人公方面,武俠小說也不是完全是一個主角無敵的局面,也有小人物的跌打滾爬。而騎士小說也有個別人的奇遇,也有大英雄大場面。比如達爾達尼央,現在想想,怎麼有種西方韋小寶的感覺呢。兩者都有個人英雄主義的作品,也有團隊合作的作品。
最大的區別可能在於,武俠通常候超越了物理常識,而騎士小說只是有時才有部分魔幻色彩。

G. 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從來沒有日本角色出現在金庸的小說里

作為新武俠小說的代表者,金庸與古龍、梁羽生並稱新武俠小說的三劍客。不過與另外二位相比,金庸的小說卻有一個很有趣的特點,那便是在其中沒有一個日本角色登場。金庸的15本小說中,外籍人士不少,亞洲的有蒙古、朝鮮(高麗)、波斯、汶萊,歐洲的有英國、俄羅斯、葡萄牙,但唯獨沒有一個日本人,甚至,日本這個詞都沒出現過。

金庸對日本文化如此抗拒,最大的可能還是和他年輕時的經歷有關:「我家庭本來是相當富裕的,但住宅給日軍燒光。母親和我最親愛的弟弟都在戰爭中死亡。」這樣親身經歷的家仇國恨,難怪筆下會是郭靖這樣的大俠,自然對日本文化難有親近意。

H. 為什麼騎士文學在西方飽受歡迎,到了中國卻慘遭冷遇

西方的騎士文化到現在都沒有消失,不僅是在他們的文學上,在很多的其他方面也有諸多的體現。這說明騎士文化在西方是真的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且騎士文學在西方也是非常的受歡迎。但是騎士文學在中國卻沒有那麼受歡迎,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的受冷落。

還有一點就是,騎士文學是西方文化的產物。而中西在很多東西上感興趣的點並不相同,還有雙方文化的差異也讓很多中國人不理解騎士文學。就這樣,騎士文學在中國這個地方不受歡迎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

熱點內容
小說男主魅力排行榜 發布:2025-07-10 20:32:46 瀏覽:133
言情都市小說有姐弟同居 發布:2025-07-10 20:21:06 瀏覽:727
推薦聽書的公眾號 發布:2025-07-10 20:19:00 瀏覽:619
日本輕小說神作推薦無敵 發布:2025-07-10 20:18:58 瀏覽:738
免費小說閱讀網入骨情債共纏綿 發布:2025-07-10 20:15:20 瀏覽:639
蘇寧閱讀免費電子書小說全集閱讀 發布:2025-07-10 19:58:05 瀏覽:199
全文免費的小說婚姻是座墳 發布:2025-07-10 19:54:43 瀏覽:534
2016年完整版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0 19:42:21 瀏覽:199
悅續免費小說 發布:2025-07-10 19:40:54 瀏覽:643
校園全能高手盤龍小說 發布:2025-07-10 19:25:59 瀏覽: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