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靈感
Ⅰ 本人是初中生,偶然的一個念頭便寫起了長篇武俠小說,一開始的時候還挺好寫了十一二萬字都很有靈感,
很正常,靈感突失是大作家都有可能碰到的境況,首先你要絕對熟悉自己的作品,最好在上廁所,坐車時都能想到,接著砸進大把時間,給自己定目標,例如不寫多少字就不吃晚飯(要堅持),最後你要寫作成狂,幾乎無時無刻不想作品,量變引起質變,對於前言不搭後語的文字要狠下心刪掉,再多讀讀暢銷的和你同類小說,讀多了你就有數,知道讀者大致喜歡什麼(例如主角不能老被蹂躪,人物不能太少,人們的潛力到大,要對比出強者(主角)與弱者(敵人)的區別。
Ⅱ 金庸是當代著名的武俠小說家,他的武俠作品家喻戶曉,成了幾代人的忠實偶像,那麼他的創作靈感來源於哪裡/
小說家的靈感不管怎麼說都是來自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你看金庸的《連城訣》就是為了今年小時候家裡的那個駝背老長工冤死的。
還有他那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想像力以及對文字的駕馭能力。
Ⅲ 怎樣寫好武俠小說,感覺靈感老是不夠怎麼辦
寫作就是一個多看多想多練的過程,多看看武俠小說,琢磨他們是怎麼寫的,主要得有想像力和文筆,哎,太復雜了,哪有那麼容易寫的啊。
沒寫作過的人都羨慕別人寫的好,看起來一目十行大呼過癮。
到了自己寫的時候那就是黔驢技窮了,當真是一字一滴心血。。。
Ⅳ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靈感來自哪裡
很多啦,
個人經歷(比如金庸年輕時迷戀夏夢,在小說中就有各種映射,如段譽痴迷神仙姐姐,晚年看的見的多了,便能寫出《鹿鼎記》)
前輩作品(早年作品《書劍恩仇錄》,陳家洛其實就和很多梁羽生手下的主角相似)
歷史傳說(太多了......)
時事政治(《笑傲江湖》的各種隱射暗喻)
Ⅳ 近代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是誰
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首先有被稱為「南向北趙」的等一批開風氣的武俠小說作家,平江不肖生更是被譽為「民國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其代表作有《江湖奇俠傳》、《俠義英雄傳》等;趙煥亭則有《奇俠精忠傳》留世
在三十年代後,最有名的武俠小說家便有北派五大家還珠樓主、白羽、鄭證因、朱貞木和王度廬。這主要分為還珠樓主的神怪武俠小說,白羽的社會武俠小說,鄭證因的技擊武俠小說和王度廬的言情武俠小說等四大派武俠小說。
在民國武俠小說作家中,還珠樓主也許是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半文半白的語言,儒、佛、道的精神哲理,都溶匯貫通於小說之中。其著名小說有《蜀山劍俠傳》、《青城十九俠》和《雲海爭奇記》等40部。白羽的社會武俠小說在武俠與社會生活方面結合得是十分緊密的,他受魯迅、周作人兄弟和新文化運動影響很深,本身又是記者出身,他常常是通過武俠思想與社會現實的脫節來批判社會的黑暗,在寫武俠們的可敬可愛的同時,也寫出了他們在現實社會中的悲壯、感慨與無奈。他的代表作是《十二金錢鏢》、和描寫白蓮教起義的《黃花劫》等。鄭證因當年的《鷹爪王》八部曲出手就不凡,他將武俠的豪氣與精妙的武術與驚險的情節融為一體,並特別注重武術技巧的描寫。其一生一共創作了一百〇二部作品,為當時作家之最。被人稱為技擊武俠小說一點也不為過。
而王度廬的武俠小說則重言情,寫到生死纏綿處,常惑人至深。後起的港、台武俠小說,也大多走的他開拓的這條「悲劇俠情」的路子。他的主要代表作就是《卧虎藏龍》等「鶴鐵五部作」。而他們中最具傳奇色彩的則是還珠樓主李壽民,他七歲便登峨眉、青城學氣功,十六歲與才女文珠相戀,因家變而失戀,寫《蜀山劍俠傳》時,筆名還珠樓主,就是用於紀念文珠的。後與大富豪之女孫經洵的婚姻更是轟動一時,孫父曾反對這樁婚姻以「拐帶良家婦女」的罪名將其告上法庭,而孫經洵則在庭審時勇敢站出來捍衛自己的婚姻自由,使其無罪開釋,一時傳為美談,而更值得一提的是,還珠樓主李壽民本人,在「七七」事變後,因拒絕出任日寇偽職,被抓到日本憲兵隊受盡嚴刑拷打達七十天,仍威武不屈,令人敬嘆!他的作為本身,也充滿著一種俠義精神。一九五八年,一篇「不許還珠樓主繼續放毒」的文章,卻使他讀後因悲憤而腦溢血,此後病榻兩年有餘,口授完長篇小說《杜甫》後,對夫人孫經洵說你要多保重後,溘然長逝,令人惑嘆!
Ⅵ 金庸小說的靈感都來自哪裡
在烽火硝煙的抗戰時期,中國竟傳奇般地誕生了一部玄想超妙,光怪陸離的《蜀山》。這部中國神話巨著,「開小說界千古未有之奇觀」,直接影響了後世的金庸等新派武俠小說的光大發展。
《蜀山劍俠傳》是哪一年開始寫的,不甚確知,多半是在抗戰以前就開始出版第一集了,陸陸續續,至少寫到一九四八年,共出了五十五集,並沒有寫完。
《蜀山劍俠傳》之奇,是奇在全書充滿豐富的幻想力,古今中外,未曾有過任何一部小說,是充滿了如此奇妙不可思議的幻想力的。
在《亞洲周刊》評出的《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位列55。這部小說還有一個現代的文章所不可比擬的特點,就是其作者本是一個傳統的文人,又因其信奉呂祖的伍柳天仙法脈,所以在其筆觸下,總是帶有著這樣的痕跡,不管是描寫人物還是景色,都帶著傳統的古文的華麗風格,對於喜愛古文色彩的讀者,閱讀這部小說真可謂是一種享受
這部作品對後來以古龍、金庸、梁羽生為代表的新派武俠有很大的影響,像書中的小李飛刀,彈指神通,白發魔女,總之這部書絕對是武俠小說史上,值得大書一筆的巨著,白先勇先生就曾經反復的通讀此書,認為「沒有其他書讓我這么著迷過」。後來推出的著名的RPG游戲——仙劍奇俠傳中也借用了峨眉派的背景,其中李逍遙的師傅「酒劍仙」的原型就是書中的人物「醉道人」。
我們可以說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影響巨大,如果單論一部武俠小說,沒有能比得上蜀山劍俠傳的,現代武俠作品,或直接或間接,都從其中汲取靈感。
台灣武俠小說評論家葉洪生先生寫過一本蜀山劍俠傳探秘,詳細的介紹了這部小說,認為這部小說是千古第一奇書
像《蜀山》所描寫的窮荒極地、山精海怪、靈禽異獸、瑤草琪花以及五金之精、上古神話,固多脫胎自《山海經》;而演敘降妖伏魔、玄功幻變亦近紹於《西遊記》與《封神榜》;引述飛劍跳丸、天府秘瘦、修仙過程、考驗道心則取法於《神仙傳》、《平妖傳》、《女仙外史》及《綠野仙蹤》至《野叟曝言》所造奇景與蠻荒異俗,更毋論矣。同時還珠樓主更兼采清末民初以來的武俠先驅作品如《七劍十三俠》、《江湖奇俠傳》、《江湖怪異傳》及《奇俠精忠傳》等志怪述異之素材,再參證《武術匯宗》所論道述、神通等奇談,取精用宏,共冶於一爐
我為什麼今天寫這個蜀山呢,是源自於多年前第一次接觸蜀山傳奇這個游戲,是騰訊的網頁游戲,我迷上後才開始注意到蜀山劍俠傳這本書,後查閱很多資料才知道原來蜀山劍俠傳這么牛。
Ⅶ 金庸是哪裡來的靈感,著有如此經典武俠小說
金庸先生,本名查良鏞,生於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當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
更重要的是,金庸先生的作品還被拍攝成電影電視劇,傳播力更大影響也更加深遠。甚至很多外國友人看見都稱贊!
Ⅷ 武俠小說怎麼寫開頭
「其文如升日出,如清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澗,如綸,如漾,如珠玉之輝,如鴻鵠之鳴而入廖廓。」——清
姚鼐武俠小說,誰都會寫。但是要寫出金庸的水準,古龍的風格卻絕非易事。寫好武俠小說,最關鍵,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呢?我總結了幾條:1.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里說的是靈感。一篇好的小說,靈感的來源佔有相當比例,這一點任何人都無可厚非。2.斬奸鋤惡不愧武,為國為民方稱俠。這里說的是俠義。武俠武俠,俠義為先;義字當頭,豪言壯語,噴薄而出。3.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里說的是積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謅;有了積累,寫作也並不難了。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這里說的是才氣。寫出好的小說,才氣相當重要:若將靈感比作點火裝置,將俠義比作助推器,將積累比作燃料,那麼才氣便相當於助燃物——由此,神州六號能夠一躍騰空,我們的文章也能夠天馬行空了。5.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里說的是堅持。一篇文章,不是僅有思路就能稱之為好文;一個人,不是成功了一篇文章就能成為優秀作家。只有堅持:對於一部作品來說不斷修改,對於一個人來說不斷創作,才能與預想的完美境界靠近。由於時間倉促,環境擾亂,行文較為潦草,見解也未見透徹。勿怪。最後,用王靜安的「境界說」作結:古今之稱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重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Ⅸ 為什麼金庸的武俠小說一直被模仿,卻從未被超越
其實在一開始的時候,人們總是拿金庸小說跟古龍小說在做對比,但是後來金庸的小說漸漸有了自己的靈感,自己的一些思路,新奇,奇特,這就造就了金庸小說成為經典寫的可能。
作為一個金庸的小說迷,其實我並不看好金庸老先生的第一部作品,也就是書劍恩仇錄,裡面的中心主角模仿的是人家梁羽生書里的人物形象,絲毫沒有自己的人物形象特色,這樣的任務是沒有靈魂的。
所以金庸老先生的作品是一直在被模仿,但是從未被超越!因為,經典就是經典!
Ⅹ 武俠最早開始於什麼時期 誰才是武俠文化的鼻祖 未來
分新舊
舊派:最早來源已不可察,有漢初司馬遷的《史記》中的游俠、刺客列傳;二是魏晉、六朝間盛行的『雜記體』神異、志怪小說。」。最為代表性的就是清代古典名著《三俠五義》,整合包拯故事和江湖豪俠的事跡結合而成。
新派:民國時期新派就已經隱隱成型,有《五女七貞》、《永慶昇平》、《小五義》、《續小五義》,民國《三俠劍》、常傑淼的《雍正劍俠圖》(即《童林傳》)等等,已經有了新派的構架。也有人走向了最初的玄幻道路,比如網路玄幻文學的始祖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
龍虎鬥京華是新派武俠的最早之作,這是武俠小說大師梁羽生的第一部武俠小說。主要講述了義和團進北京的事跡。系新派武俠開山之作。亦是「新派」武俠小說之源頭伊始。其靈感來自於當時形意拳大師和太極拳大師要交手,在港澳地區引發了轟動,被宣傳為龍虎鬥,於是梁羽生先生趁機創作了龍虎鬥京華,為新派武俠第一本小說。
新派武俠的發展:這里主要要誇獎金庸先生。當時武俠小說在社會地位很低,屬於獵奇的市井文學,屬於最低級的文學,大量的劣質創作往往也針對於黃暴恐三元素,加上大量的武俠誇張描寫,使得很多文章烏煙瘴氣。而金庸的創作射鵰英雄傳給武俠小說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尤其是其核心價值「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讓武俠小說擺脫了低級文學的帽子,走入主流價值觀。也幫助了清華,北大當時的「武俠小說是否有價值」這一辯論戰里,支持武俠一方的勝利。
金庸先生歷史,文字功底深厚,又有大量的劇本寫作經驗。加上他自己辦報紙,寫社評,散文,在當時魚龍混雜的武俠創作中脫穎而出,而且金庸嚴格遵循武俠不可過於玄幻,掌握了武俠的純粹性,比起其他戰鬥力崩壞的作品,金庸武俠里的角色並不沒有那麼移山填海般的實力,卻反而更顯得更加強大有力(舉個例子,三流網文里控制無數宇宙的邪神,也比不上固古惑仔里聽著藍色多瑙河神經質的把受害者從樓上扔下去的張耀揚給觀眾留下的印象更深刻,角色不是靠戰鬥力強就能塑造的更強的,而是靠劇情,靠描寫,)。加上他擅長把人物放在歷史里寫的特點,更顯真實感。歷史-純粹武俠-俠之大者的精神,是金庸對武俠的巨大貢獻
另一位要說古龍,古龍把武俠小說引入了經典文學的殿堂,將戲劇、推理、詩歌等元素帶入傳統武俠,又將自己獨特的人生哲學融入其中,使中外經典鎔鑄一爐,開創了近代武俠小說新紀元,將武俠文學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光說文字,古龍的人物,場景,氣氛描寫更勝一籌。金庸則在歷史感,時代感,大場景上更有其獨到之處。很多文學青年會更喜歡古龍,因為其文字和情感把握更加細膩靈動,而很多熱血青年更喜歡金庸,其歷史感和豪情萬丈的時代感帶動了所有角色的升華,而不需要具體細致描寫一個人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