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小說人物塑造的方法
㈠ 金庸小說哪個人物塑造得最成功
金庸筆下塑造了很多經典的人物,就主角來說,我覺得塑造最成功的當屬楊過。
有些人不喜歡楊過,覺得他渣,愛聊騷。這些固然是他的缺點,但也是成長路上的歷練,正好體現了楊過的復雜性。正是因為復雜,楊過也成為金庸小說里形象最豐滿的人物之一。
塑造楊過最成功,最主要的一點就是體現在楊過的變化上,楊過從街頭小混混到神鵰大俠,一路走來,行為舉止在變化,思想也在變化。對比一下其他人物,郭靖是大家都喜歡的人物,從小就有一顆赤子之心,忠厚淳良,一直到最後都是這樣。令狐沖開始就有點任性灑脫,到後面也沒有收起自己性子。張無忌呢,張無忌的性格最違和,小時候溫和善良,一路走來無論遭遇多少磨難,父母被逼自盡,奸人欺騙陷害,卻絲毫沒有學會吃一塹長一智,依舊善良懦弱。按理說,張無忌的成長經歷就算不變得心狠手辣,起碼也該果敢精明啊,但他就是一直沒變化。不變的人物,固然可以顯得主角心性堅韌,個性鮮明,但缺少變化,就會少了幾絲真實,人物形象就容易形式化,臉譜化。
而楊過就不同了,楊過從小遺傳了父親的風流多情,又自己在市井廝混,頗有點無賴氣息,所以小時候的楊過舉止輕浮。但是楊過內心有個死結,那就是自己父親死的不明不白,他覺得就是因為自己父親被人害死,他們母子才會孤苦無依,後來連母親也病死了,他自己一個人可謂嘗盡世間冷暖,因此輕佻的外表下他有一顆孤傲敏感的心。
這時候的他遇到郭靖夫婦,郭靖忠厚老實,看到義弟之子,當然驚喜萬分,對楊過視如己出,但他心底木訥,根本瞧不透楊過心思。黃蓉七竅玲瓏心,但多疑善慮,加上對他父親楊康的惡劣印象,根本不喜歡楊過。再加上郭芙那麼個攪屎棍,楊過跟他們自然合不來。不過楊過雖然敏感孤高,卻是恩怨分明的人,又十分聰明,他很清楚郭靖是好人,對他真心實意的好,而黃蓉不喜歡他,但也沒有虐待他。
後來由於楊過無意使了蛤蟆功,跟島上柯大俠不能共容,被送往終南山,後來叛出入了古墓派,楊過心性才有了更好的磨礪。
楊過生性跳脫喜歡熱鬧,小龍女卻是單純如白紙,從小修身養性,最喜歡安靜。在古墓里,小龍女是師父楊過是徒弟,一切都要依著師父性子來。楊過就在這與世隔絕的古墓里過了幾年,這樣的生活對於小龍女早已習以為常,對於楊過來說卻是枯燥乏味的。楊過可以忍受下來,一來是因為對小龍女的敬重,二來他內心深處本來就是孤傲的,只要靜下心來,他就可以融入與世隔絕的狀態。不過那時候他畢竟年少,表面活潑跳脫的一面很難消磨掉,所以當他出了古墓之後,外向的一面立馬釋放出來,開始了撩人模式。其實楊過撩人主要還是有先決條件的,長相俊美,裝傻子都可以撩到洪凌波。後來跟陸無雙那一段也可以當是年輕人的任意胡為。
㈡ 金庸在小說中是怎樣,塑造人物形象的
通過動作描寫,神態描寫等,還有矛盾的激化
㈢ 金庸小說的塑造人物,鉤織情節的作用
金庸先生的小說有些引人入勝的情節、十分壯麗闊大的場面、插幽默風趣的笑點、還有包羅萬象的各大學派的思想。金庸先生的小說還有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個性十足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節。
㈣ 金庸小說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成就
在金庸所撰寫的十多部俠義小說中,眾多英雄人物被塑造得栩栩如生,豐滿得觸手可及.這可以說是其小說之所以能傳誦中外,登上文學大雅之堂的主要原因.其中小說主要人物的塑造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與歷史掛鉤,增強了真實可靠性;與愛情掛鉤,增強了觀眾感染性;與困境掛鉤,增強了情節曲折性;與人性掛鉤,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多元性;與武術掛鉤,增強了文章的知識性.
㈤ 金庸小說好在哪裡是文筆,劇情還是人物塑造呢
金庸是我國著名的武俠小說家,他與梁羽生、溫瑞安、古龍並稱是中國武俠小說的四大宗師。他所創作的武俠小說十分受歡迎,並且屢次被改編成電視劇或者是電影,成為了很多人心中的經典,其中倚天三部曲更是日後一直被人民津津樂道的系列。如果要說金庸的小說好在哪裡,我會認為是在人物塑造上面和情節的編排上面。
所以歸根到底,如果要說金庸的小說好在哪裡的話,我會選擇劇情和人物的塑造,他所塑造的主人公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是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並且劇情也是讓我們看完之後很難忘記。雖然他在文學功底上面會差了一些,但是這也無傷大雅,讓他成為了中國最著名的武俠小說家之一。
㈥ 金庸武俠小說的人物形象有什麼特點
金庸的武俠小說「以其浩瀚奔騰的才氣,俊逸瀟灑的文筆,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個充滿真情、柔情、豪情,深沉委婉、細膩動人的人生故事,展示了一幅幅斑斕的社會畫卷,塑造出一系列充溢著人性美的人物畫廊,揮灑著無與倫比的雄渾力度和憾人心扉的藝術感染力」。
當然,這些人物形象塑造只是選取了他們最主要的特徵,每一個形象的特徵都是復雜的,他們有著復雜的性格,正是這些復雜的性格才讓我們看到活靈活現的武俠人物形象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
㈦ 有關塑造金庸武俠人物形象
江州大俠
東方軒
身分:武當派第七代俗家弟子
武當派棄徒
武當派第八代掌門
綽號:劍醉仙翁
內功:武當心法,玄陽無極功,乾坤金鼎功,貞明萬輿功。
絕世神功:坐忘功。
護體神功:坐忘功,玄明功
輕功:縱雲梯,鶴御功,踏雪無跡
拳法:武當長拳,步虛拳,上清拳,玄功太虛拳,太極拳
掌法:綿掌,虎爪手,白鶴振翅手,震山掌,開山裂碑手,玄陽無極掌
腿法:攀崖腿,逐鹿腿,梯雲鴛鴦腿
指法:雲指,星劫指,乾坤指,彈指神通,玄陽指
刀法:斷雲玄虛刀,六陽神悟刀,屠龍九字訣
劍法:柔雲三清劍,神門十三劍,太極劍,真武七截劍(殘本),鳳舞九天決,君子淑女鴛鴦劍,劍決(九重決),醉臥遊龍劍,鳳雛飛鴻劍,水龍吟
槍法:元機一和槍,九曲連環槍
棍法:擊石玉衡棍,無影虛塹棍
暗器手法:天女散花,八仙過海
註:本人智慧的結晶 版權所有 勿抄襲
㈧ 淺談金庸小說中英雄形象的塑造
金庸小說中的兩個英雄形象的不同(轉貼)
在金庸的小說中,有兩位讀者敬佩和喜愛的英雄形象,他們就是《射鵰英雄傳》里的郭靖和《天龍八部》里的蕭峰。兩人的共同點很多,他們都是為天下黎民百姓所想,也都為此付出生命。但兩者在有許多共同之處的條件下,卻有本質的區別。實際上二人是不同概念的英雄:郭靖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英雄,蕭峰是與命運抗爭中體現自我的英雄。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英雄是要完成社會的價值,與命運抗爭的英雄是要完成個人的價值。郭靖對自己的價值觀並不恆定,他時常從他的周圍學習、吸收。社會對他的成長有幫助,他的價值也就體現在對社會價值的完成上。反過來,蕭峰從一開始出場就是已經有自己的價值觀,他就時常體現在與社會價值的沖突中,社會對他是一個實踐的過程。他的價值體現在與命運相對立上面。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一、 郭靖—為國為民的英雄
二、 蕭峰—與命運抗爭的英雄
讀金庸的小說,感人至深的是他在書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作為武俠小說,人物的表現離不開描寫武功的高低,但這只是一個表層。表層的背後則是透過武功以及武功的運用所顯現出來的人性,並且這個人性是由諸多因素構成的,其中包含了人物的性格,人物的思想,對待特定事物的感情,面對大是大非,兒女情長時的抉擇,凡此總總,構成了一個虛擬人物的豐滿形象,而其中最讓人為之怦然心動的,是由這種豐富情感組合而成的英雄氣魄和俠義氣質,金庸的小說在濃烈的歷史氛圍和悲壯的江湖舞台上,演繹出了一曲英雄和俠義的慷慨之歌,初讀頓感血脈賁張,再品為之潸然淚下,書中人物的悲喜聚散,命運多桀,無不對讀者的心理造成巨大的沖擊。那麼在金庸的筆下誰配的上稱為英雄?《射鵰英雄傳》里的郭靖和《天龍八部》里的蕭峰就是最有代表性的兩個英雄形象。這兩個英雄的內涵究竟是什麼呢?
一、郭靖—為國為民的英雄
郭靖是金庸的《射鵰英雄傳》中一個英雄形象。他是個出身農家的朴實少年,是一個平民英雄,但卻絕不是個平凡的英雄。他可能是金庸筆下個性最為接近普通人的男主角,不是玉樹臨風,而是壯壯實實;天資也不聰穎,可能資質比一般人還差一點;更談不上風流倜儻,有時連話都說不周全;非但不是文武雙全,可能也沒讀過幾本書,認識的字也有限。他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基本來自於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農村婦女——他的母親李萍,就是這個普通的農婦,教給了她唯一的兒子中華民族的精髓——仁、義、理、智、信。 可是就是郭靖,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大俠」,只有他在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中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達到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境界。郭靖被稱為英雄最重要的是因為他的人格,武功猶在其次,他自小人生目標便十分明確:做個好男兒。為父親報仇。「報仇」這個觀念,在現代現實社會當然不容許,但在武俠小說的幻想世界來說,卻是基本的道德責任。在看武俠小說時,可以從象徵的觀點看,把「報仇」理解為世俗社會指定的道德責任及權利。郭靖「報父仇」的目標,根本就是「做個好男兒」,履行社會義務的一部分。
郭靖的道德觀念不是從高深理論所得來的,而是基於一些十分平常的信念,例如尊長的吩咐必須遵從,答應了人的事一定要做。對朋友要忠心,不能貪生怕死。不可欺騙人。不可貪人錢財等等。「為國為民」,就是從這些簡單平常道德觀念而來的理想,沒有什麼難懂之處。郭靖的不平凡,在於他由始至終毫無猶豫地忠於自己從小培養成的道德信念。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郭靖生性愚鈍,但是他在道德抉擇上異常清楚。例如:他在華箏公主與黃蓉之間,選擇了跟華箏成親而舍棄黃蓉,黃蓉凄然問他原因,他說:「我是個蠢人,什麼事理都不明白,我只知道答允過的話,決不能反悔。可是我也不打誑,不管怎樣,我心中只有你。」他的笨拙是他令人信任敬重的根由。
郭靖的成熟有一段發展的過程。他在華箏及黃蓉之間的抉擇,就是一個精彩的例子。他開始時是想,尊長為我規定了的事必然是對的,所以我必須娶華箏;但是按照父親的遺命,我要跟楊康好,而按照楊伯父的遺命,我得娶穆念慈為妻;這些事顯然是不能做的,那麼尊長為我規定的事便不是一定對的了,但是他隨著想到「答應了人的事決不能反悔」,他就毫無疑問了,他答應了娶華箏,他一定要實踐諾言,這個例子是個清楚的轉折點,郭靖由服從尊長,進展到自己承擔自己言行的後果。
這個例子的一個有趣之處是,在「尊長規定」與自己內心感情傾向兩個准繩之間,他選擇了內心感情傾向,他不肯為「別人的幾句話」而跟黃蓉分開;但在自己的感情傾向與道義責任之間,他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道義責任。
起初,郭靖最大的責任不過是為父親報仇,為七位師父爭面子,好好打贏楊康;但是隨著經歷與見識的增長,他漸漸體會到正邪之間的斗爭。國家大事及民間疾苦需要有人承擔解救。
漸漸,報仇及爭天下第一名銜這些私事變為次要,在岳飛的遺書之中,他突然發現到自己的真正抱負和理想。郭靖在意外情形之下領導了蒙古人抗金戰事,隨後又經過極艱難的考驗反省,郭靖不再是「傻小子」,他終於確立了「為國為民」為終生目標。
郭靖的出身本身具有極濃的傳奇色彩,他出生在逃難的路上,成長於遠離故土的大漠,從小受到母親和江南七怪對他進行的正統的中原式的教育,而同時又受到大漠風情的熏陶,這使得郭靖有了一種混合性格,這種特徵在他的身上有奇妙的體現,但他的血管里流的終究是中原文化的血液,這使得他從一開始就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立場定位於漢族一方,他的一生都是為了維護他所屬的民族不受傷害,在《射鵰英雄傳》中,他遇上了一個對他的一生影響非常大的人—洪七公。是他在華山頂上對的裘千仞的一翻話使郭靖明白了一個英雄不在於你做什麼,而在於你為什麼做,只要無愧於心,就不失英雄本色。郭靖正是從洪七公這一翻話中悟出了道理,而長出了一口氣,搬掉了壓在心中的一塊大石,他的英雄性格也在此時正式形成。郭靖的英雄概念是:「自來英雄而為當世欽仰,後人追慕,必是為民造福,愛護百姓之人。以我之見,殺得人多未必算是英雄。」 在《神鵰俠侶》中,郭靖說出了他對英雄的看法,既「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里俠之大者正是英雄的別稱,而其前提是為國為民。可貴的是,郭靖對於「國」,「民」的理解並不僅僅局限於一個時代,一個帝王,一個朝庭,在《神鵰俠侶》中有這樣一段描寫,當忽必烈勸他不要為昏君賣命時,郭靖說出了下面一段話:「郭某縱然不肖,豈可為昏君所用?只是心憤蒙古殘暴,侵我疆土,殺我同胞,郭某一腔熱血,乃是為我神洲千千萬萬百姓而灑。」這一番話表明了一個態度,就是英雄是不會狹隘地為某人某個集團所用的,但他也並不在乎別人把他看作某個集團的一員,他做的一切只有四個字:為國為民,這個國是神洲而不是南宋小朝庭。他只是為人民而戰,他沒有權利慾,否則他也不會拒絕成吉思汗「南朝為王」的承諾,如果戰爭勝利了,他也不會稀罕腐朽朝廷的封賞,而只會騎上小紅馬帶著他心愛的蓉兒回到桃花島上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可惜他打的是一場必輸的戰爭,其實他可能自己也明白,只不過他知道什麼叫「大丈夫有所不為,有所必為」。在《射鵰英雄傳》的最後一回中,郭靖、黃蓉第一次面對氣勢洶洶的蒙古大軍。他們倆人有過這樣一段對話:郭靖嘆道:「咱們大宋軍民比蒙古人多上數十倍,若能萬眾一心,又何懼蒙古兵精?恨只恨官家膽小昏庸,虐民誤國。」黃蓉道:「蒙古兵不來便罷,若是來了,咱們殺得一個是一個,當真危急之際,咱們還有小紅馬可賴,天下事原也憂不得這許多。」郭靖正色道:「蓉兒,這話就不是了。咱們既然學了武穆遺書中的兵法.又豈能不受岳武穆'精忠報國'四字之教?咱們雖人微力薄,卻也要盡心竭力,為國禦侮,縱然捐軀沙場,也不枉了父母師長教養一場。」黃蓉嘆道:「我原知難免有此一日,罷罷罷,你活我也活,你死我也死便是。」在這一段中,我們足以看出郭靖性格的基本特徵。在個人生活小事上,他可以隨隨便便聽黃蓉安排調遣,然而關繫到民族危亡以及個人人格的大事上,郭靖則是一板一眼,立場堅定。黃蓉是最了解他的,她"原知難免有此一日"。這就更清楚地表明了郭靖的本性就是如此。黃蓉要與他同生共死,除了愛情的力量,還有郭靖人格的力量。郭靖若是大事小事一律庸碌糊塗,甚而貪生怕死,黃蓉對他的愛意只怕反倒要減少幾分。郭靖是一個英雄,他無愧英雄的稱號,這種以「義」為本的「非常」之人,無疑是英雄品格的一種寫照。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二、蕭峰—與命運抗爭的英雄
在金庸筆下,只有蕭峰才能和郭靖相比。蕭峰一出場就是面對一場丐幫叛變大禍,蕭峰用他的智慧和精密頭腦從容應對。他處變不驚,能夠在緊急情勢之下冷靜分析,一下子就把握了事情的竅要。喬峰扭轉形勢所靠的是他的頭腦、眼光、處事方法。他自己素日在丐幫建立了的威望。喬峰的功夫以穩扎穩打,全無花巧但威力無窮的「降龍十八掌」為基礎。他的武功幾乎沒有痕跡可見,似乎完全是蕭峰的威力,什麼招數到了他手中也變得厲害無比。 總之這個人一舉手、一投足,無不別具威力,能人所不能。蕭峰的武功彷彿是與生俱來。這當然增加蕭峰的神話英雄色彩。但是這些都是對他的英雄性格的一種烘托,但也僅僅是一種烘托而已,缺了這些,我們同樣可以說他是英雄,這里起作用的是他之所以為英雄的行為本身,也就是他的思想和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行為。他最值得稱道的是他與命運抗爭的勇氣,這是很不容易的,甚至就是一條必死之路。如果喬峰生在唐朝,他會活得自由自在;如果喬峰生在元朝他可以叱吒風雲;如果……可是,他生在宋朝,一個講究儒家禮法的年代。在他出生時,孔夫子就已詛咒他悲苦的一生,只因喬峰是孔夫子口中的「夷狄」之邦的人士。千百年來的中原人就拿著這只雞毛當令箭,蕭峰不過是這個傳統觀念下的千萬犧牲者之一。蕭峰的命運是被一把比屠龍刀還銳利的刀兜頭斬成兩半的。刀鋒過處,蕭峰無比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頃刻間大宋人喬峰幻化為契丹人蕭峰。蕭峰的生命樂章,由昂揚歡快的《步步高》驟然轉為凄厲沉痛的《十面埋伏》。那把刀就是喬峰之養父、丐幫前幫主汪劍通的一封親筆信,信上記載著蕭峰的離奇身世。宋人殺胡人,胡人殺宋人,中原群豪狙殺蕭遠山夫婦,蕭遠山手刃仇敵,這一切本與蕭峰無關。康敏弄情,馬大元喪命,男歡女愛,你爭我奪,這一切又豈是蕭峰之過。可是,這一切的一切最終都要蕭峰去承受,命運不經意又似惡作劇般將蕭峰投入了煉獄。離開丐幫之後,蕭峰私人感情的一面漸漸冒現。蕭峰迴故居探望義父母(他以為是親生父母)、上少林寺探訪師父,蕭峰對他們情感異常親厚,另一方面,隨著故事發展,蕭峰越來越深地陷入陰謀之中,他的冤情越來越難洗脫。蕭峰處身逆境,也在逆境中充分顯示了他的過人之處。他有深厚的感情,但不致被感情控制;他有清楚的做事原則,但不為小節所拘束;他豪邁而不失細心;他仁愛但不致婆媽得糾纏不清、輕重倒置。蕭峰用了無比堅定的意志、用他超人的頭腦及武功去找尋真相,為自己洗脫冤情,所得的結果卻是,原來罪人正是他自己。因因為是他的父親蕭遠山殺了漢人。蕭峰和郭靖的道德規范是一模一樣的,就是所謂「正統」的一套:忠於國家民族、仁愛弱小、為親人報仇。郭靖是漢人,他實踐這一套並無疑問,但蕭峰忽然發現自己是契丹人,他一生的價值取向便要硬生生地扭轉,感情與理性原則之間發生嚴重的沖突。蕭峰報仇的後果是殺死了最心愛的人,這還可說是命運播弄,但是違背了對大遼國家民族的忠心,他卻是明知要違背而違背的,他非死不可,可以說是因為他既不能扼殺自己的感情,也不能沖破他視作當然的正統道德規范,要是能沖破正統規范,蕭峰就不是悲劇英雄,而是智者了。
㈨ 怎樣理解金庸小說塑造英雄俠客人物的變化軌跡
金庸小說一直被稱為經典,是有他的道理的武俠小說作為成年人的童話,一直經久不衰。
金庸一共創作了十四部小說,外加一部短篇的越女劍,今天我們來分析下金庸小說中主角人物的變化軌跡。
郭靖大義凜然,尊師重道,決斷明快,我個人覺得郭靖是相當完美的人;到了倚天時,張無忌為人善良寬容,但優柔寡斷,不善處理感情糾葛,比郭靖差了一點,但更像我們現實中的人;最後一部鹿鼎記時,韋小寶到底算不算好人都是問題了,他重義氣(當然更看重自己的性命),處事圓滑,沒毅力,好女色,油嘴滑舌,所做的事大都是為勢所逼,按照中國傳統的道德標准來看,他比郭靖張無忌差得遠了,但卻最像現實中的人。由此看來,金庸筆下主人公一直在由想像中的完美人物向生活里的現實人物轉變。這個就是金庸小說人物的變化。
我們在讀書時也可以感受到,金庸書中主角的性格都在由簡單變得復雜,由遠離生活變得像是我們身邊的人。
㈩ 金庸的眾多小說中,哪個人物是被塑造得最成功的
在我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實在不知道誰是被塑造的最成功的那一個,因為在我看過的所有金庸小說裡面的人物當中,那真的是太多了,好多個人物都很成功啊。
不得不說,正是因為每一個人物都被完美的塑造了一番,都是很特別的,這樣才能早就了金庸小說的經典,這樣才是金庸小說的過人之處和經久不衰吧。
然後是讓人又愛又恨的多情的段譽,在段譽小的時候,人們對他的這個形象是非常的羨慕的,但是長大後的段譽真的是讓人鄙視到掉牙。
不管是哪部作品中,總有那麼幾個人物的形象是塑造的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