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飛檐走壁
1. 古代的大俠,真的能飛檐走壁,踏雪無痕嗎
我認為古代的大俠應該是可以飛檐走壁的,但是那種飛檐走壁肯定不會像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那樣那麼的誇張。輕功在我國古代一直都是真實存在的,想要練成輕功不是幾天或者幾年就能夠練成的,你一定要花費很長的時間。而且輕功這種東西真的不是有手就行的,如果你沒有一定的天賦的話,可能你花費再大的努力,你也沒有辦法練成。
古代的大俠肯定是有不少人輕功非常厲害的,他們可能能夠憑借輕功攀上那些我們普通人沒有辦法攀上的懸崖,完成一些我們普通人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但是我覺得古代的大俠再厲害也達不到那種身輕如燕、飛檐走壁的那種狀態,不要相信武俠小說中的那種飛檐走壁,徒步登山,那些都是非常離譜的,但是我覺得輕功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是沒有我們想像的這么誇張而已。
2. 古時候真的有「飛檐走壁」般的輕功嗎
我覺得古時候有飛檐走壁這項輕功。
但是古代的飛檐走壁可能跟我們想的輕功又有點不一樣,古裝武俠電視劇中的飛檐走壁只是一種人們在腦海中臆想出來的,運用一定的道具來達到一種武藝高強的效果。真正的飛檐走壁,應該是藉助了一定的外物,例如繩子和樹和房檐一類外物,來使自己能夠跨越圍牆或者是一些障礙物,達到這種飛檐走壁的效果。
那麼飛檐走壁在古代應該是真實存在的。
並且因為我們要知道人是很重的,又沒有翅膀,再加上地心引力的存在,根本無法像鳥兒一樣飛行,哪怕是經過鍛煉之後,整個人都非常的敏捷快速,但還是無法想飛就飛起來,在牆壁上行走,所以我們要有正確的一個思想,我們沒有翅膀,無法飛,不是壁虎,無法牆上爬。只要鍛煉身體,使自己更加敏捷迅速,就可以做到類似飛檐走壁。
3. 飛檐走壁的意思
飛檐走壁的意思是形容武藝的人身體輕捷,能夠跳上房檐,越過牆壁。
飛檐走壁,出自元·劉唐卿《降桑椹蔡順奉母》第一折:「醉了時丟磚掠瓦,到晚來飛檐走壁。」它可以用作賓語、謂語、定語,形容武藝高強。它的近義詞有:飛檐走脊、出神入化、獨步超群、戰無不勝、武藝超群等。反義詞:花拳綉腿。
飛檐走壁造句
1、我看到武俠小說里的武林高手能飛檐走壁,真是深深地著迷了。
2、《水滸傳》中的時遷是個飛檐走壁的人,他常常不從正路進城,而是夜裡越牆而入。
3、飛檐走壁是燕子李三的拿手絕活。
4、那蒙面人飛檐走壁,身手不凡。
5、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中塑造了很多飛檐走壁的英雄人物。
6、傳說中的李三,擅長飛檐走壁,劫富濟貧。
7、這幾天因刮風下雨,生意清淡,飛檐走壁。
8、燕子李三那飛檐走壁的絕世輕功,至今讓人津津樂道。
9、莫非這小偷有飛檐走壁的特異功能?怎麼一眨眼工夫,人就不見了?
10、武俠小說里的武林高手大多數都能飛檐走壁的,他們的功夫可真了得。
4. 武俠小說中古代人能飛檐走壁,那麼古代的皇帝都會武功嗎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皇帝文武雙全,很多人甚至是武術大師。這些皇帝通常能給國家帶來一定的輝煌,甚至是黃金時代的大一統。如果這些皇帝退居山林,他們就會成為武術大師。這些皇帝基本上都是王朝的開國皇帝,有很高的指揮能力,也有自己強大的武功。那麼,在這些皇帝中,誰的武功是第一呢?下面有趣的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1. 趙匡胤
在中國歷史上,漢光武帝劉秀絕對是個大人物。在革命和繁榮的早期階段,他身邊沒有將軍和大臣,但在這種情況下,劉秀只是奠定了他的基礎。他的崛起是從無到有的。劉邦建立漢朝時,靠的是蕭何、張良和韓信。劉秀相當於他們四個人的組合,是真正的硬漢開掛人物。無論是軍務還是政務,劉秀都要親力親為。統一全國後,劉秀選擇休養生息。他有機會大規模進攻匈奴,但考慮到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劉秀沒有輕易用兵,總是盡力恢復國民經濟。最後,劉秀沒有發動對匈奴的戰爭。
5. 武俠小說中描寫飛檐走壁的描寫
俞岱岩本覺得這幹人個個兇狠悍惡,事不關己,也就不必出手。斯時見老者命在頃刻,只要一入爐中,立時化成焦炭,終究救命要緊,當即縱身高躍,一轉一折,在半空中伸下手來,抓住那老者的發髻一提,輕輕巧巧的落在一旁。白袍客和長白三禽早見他站在一旁,一直無暇理會,突然見他顯示了這手上乘輕功,盡皆吃驚。白袍客長眉上揚,問道:「這一手便是聞名天下的『梯雲縱』么?」
6. 武俠小說,影視作品中飛檐走壁,乾坤挪移的功夫真的存在嗎
飛檐走壁存在,類似於現在的跑酷運動,大學跑酷社團里的年輕人很多都能在牆上走兩三步,少林寺至今有人練壁虎游牆功,乾坤挪移是武俠小說里的,用現在的話來說類似於借力打力,太極推手中常見這類技法。
7. 古代武功真的可以飛檐走壁嗎
其實對於飛檐走壁這門武功來講,在我國的武俠小說當中體現的是非常的全面的,但是呢,這只是作者們為了神話當時主角或者說當時的武俠社會的一種手法,是為了使自己的小說顯得更加的有吸引力。
而真正的從科學角度來講,從物理方面來說,飛檐走壁這個結論是存在的,只需要人們去不斷的改變自己的重心,保持自己能夠在飛檐走壁的時候去達到這一種,踩著空氣或者說踩著樹枝就可以走出很遠一段距離的效果。但是理論終究只是理論,真正的實踐並沒有出現,我們只能說飛檐走壁這門絕活,是出現在小說中的一種人們對武功高強的一種幻想。
8. 古代大俠們能飛檐走壁的那些功夫是否存在呢
武功,飛檐走壁,指練武的人身體輕捷,能在房檐和牆壁上行走如飛。
屬輕功。傳說中形容有武藝的人身體輕捷,能夠跳上房檐,越過牆壁。出自古典名著《三俠五義》。相傳飛檐走壁也是少林寺七十二絕技之一。
飛檐走壁是兩種不同的功夫,人們常常把這兩種功夫結合在一起,看做是一種功夫。飛檐,就是站在屋檐下,兩腳用力,身體飛快地躍起,兩手按住房檐迅速上房。走壁,是站在離牆壁4~5米遠的地方,飛快地跑到牆根,用腳踏住牆壁,藉此沖力迅速跑上牆頂。
其練法如下飛檐走壁法又名為橫排八步,為軟功內壯,屬輕身功之一,練習飛高走遠之另一法門,乃少林獨傳之秘技也。其練習至簡且易,於練功前,用粗布袋,內藏豬血浸過之鐵砂,束兩小臂及兩腿,其初也輕,每日晨昏橫跑牆壁,即側卧其身,兩足互換前進,至力盡處落地。跑時須退後十數步,向前跑去,借其摧力,側身如卧,先出左足,繼出右足前進。無論何人,凡在少壯時,均能繼續跑二三步甚至三四步,再多不能也。如力盡時,先落右足,則身體由橫空變為正立矣。此為左式,右式則先出右足,落地時,先落左足,日日行之,鐵砂逐漸增之。一年後,即可橫行四五步,是為初步成功。再一年後,則可繼續橫跑八步,則第二步功成。按八步之長約為一丈六尺,至此已能身體橫空,借其摧力,橫行一丈六尺之遠,再練習斜向上跑,初則中途跌落,日日勤習,不可異難,鐵砂亦逐漸增加至十二斤為度,一年後,能橫身斜向上進至八步處,則第三功成。至能向斜上跑至八步,再繼續練習左右晃臂,及右左晃臂。其法即斜上跑至牆頂,身體仍橫空,此時向前跑步之摧力已無,須急晃左臂向左下,右臂隨之向左搖晃,則身體借其搖晃之力,已正立於牆頂矣。是為左式,如先晃右臂,再晃左臂,是為右式,至此則全功成矣。除去鐵砂,則輕靈如猿猴,升牆登屋如反掌矣。惟初習時,因身體不甚靈活,易於跌摔,習者切勿因此生疑,須向前猛進,不日間,飛檐走壁之絕技成矣。
9. 古代武林高手,飛檐走壁不在話下,為何現在沒有人能做到
很多人都幻想過自己是武林高手,有著幾種獨門秘訣,可以行俠仗義,拯救世人。但大家對於武功的所有想像基本都來源於電視劇,並且都是古代的電視劇,大家都覺得古代的時候有很多的武林高手,他們都會飛檐走壁,而現在沒人可以做到,所以一定是虛構的。其實不是,現在的人其實是可以學會飛檐走壁的,只不過古時候練功講求的是刻苦專心,需要花苦功夫去練,並且日夜都要琢磨,現代人基本沒有這么多的時間去鑽研,畢竟有很多的社會經濟壓力。
其實練功十分有益我們的身心健康,我們可以做到靜心。只要做到這一點,面對社會上的種種壓力和誘惑,都會不為所動。
10. 飛檐走壁是什麼意思
飛檐走壁釋義:舊小說中形容有武藝的人身體靈巧輕便,能夠在房檐上飛,在牆壁上行走。
飛檐走壁,出自劉唐卿《降桑椹蔡順奉母》第一折:「醉了時丟磚掠瓦,到晚來飛檐走壁。」它可以用作賓語、謂語、定語,形容武藝高強。它的近義詞有:飛檐走脊、出神入化、獨步超群、戰無不勝、武藝超群等。反義詞:花拳綉腿。
示例:
1、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六:「且說時遷是個飛檐走壁的人,不從正路入城,夜間越牆而過。 」
2、施耐庵 《水滸傳》第八十四回:卻說時遷,他是個飛檐走壁的人,跳牆越城,如登平地。
3、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三回:」至天交初鼓,展昭改扮行裝,施展飛檐走壁之能,來至廟中,從外越牆而入,悄地行藏,飛至寶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