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日本武俠小說第一人

日本武俠小說第一人

發布時間: 2023-02-14 18:15:56

『壹』 武俠小說作家的第一排名是誰

武俠小說作家排名第一的是金庸,金庸號稱大俠,是武俠四大名家金古梁溫之首,他創作的14部武俠小說流傳甚廣,在全世界都留下了深遠影響,金庸的武俠小說改編影視劇次數最大,經典數不勝數。

『貳』 傳統的武俠五大家是誰

本名熊耀華,江西人,1938年出身於香港,畢業於台灣淡江英專(即淡江大學前身),1985年9月21日病逝於台灣。 古龍喜歡美酒和美人,靠稿酬為生,不善理財,幼年生活艱辛,走時也一副清貧。 他少年時期便嗜讀古今武俠小說及西洋文學作品,1949年發表第一篇純文學的短篇小說,1960年始嘗試寫武俠小說《蒼穹神劍》。1964年他完成《浣花洗劍錄》,標志著他獨創風格的開始。1967年,他出版《鐵血傳奇》(《楚留香傳奇》),標志著他的個性和特色全面走向成熟。他的數十部小說,使他完成了「新派」武俠大業,獨領台灣武壇十年風騷,並與金庸、梁羽生鼎足而三。 少年時期便嗜讀古今武俠小說及西洋文學作品,一般多以為他是受到吉川英治、大小仲馬、海明威、傑克倫敦、史坦貝克小說乃至尼采、沙特等西洋哲學的影響啟迪。 (古龍自己也說過「我喜歡從近代日本及西洋小說『偷招』。」) 故能日新又新,後來居上,且別開武俠小說新境界。 1938 出身於香港。 1942 隨父母遷居來台。 1949 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屬於純文學創作) 1952 父母離異。 1956 第二次失戀。 1960 始嘗試寫武俠小說《蒼穹神劍》,但技巧甚劣,有如故事大綱。 1961 寫《飄香劍雨》、《殘金缺月》、《月異星邪》等書,以詭異情節取勝;但基本走的還是傳統路子,頂多加上幾句文藝腔,並無特別過人之處。這一時期古龍寫作態度跡近兒戲,新作隨開隨拋,不負責任,惟偶為名家 (如卧龍生、諸葛青雲) 代筆,卻幾可亂真,足見本身確具實力,尚未激發;或以為武俠小說業經『定型』,不過如此而已。 1962 發表《劍氣書香》、《失魂引》等早期諸作,文情不俗,乃漸有起色; 1963 受到陸魚《少年行》之啟示,發現「新型武俠」大有可為,遂亦逐漸改變傳統筆法,陸續作《孤星傳》與《湘妃劍》等書。 1964 完成他第一階段的壓卷之作《浣花洗劍錄》,文情跌宕,饒有詩意;令人直覺地感到:古龍不耐煩在半新不舊的武俠傳統里兜圈子,討生活了。他要浣花洗劍,自作主人! 作為一個改革傳統武俠小說的「急先鋒」,古龍汲取了日本名作家吉川英治《宮本武藏》所彰顯的「以劍道參悟人生真諦」、戰前氣氛及一刀而決;會通了金庸《神鵰俠侶》的「無劍勝有劍」之說,而發為「無招破有招」的無上劍道奧旨,析理精微之極。 其次,他引進倭人「迎風一刀斬」的刀法,三招兩式,人頭落地;從此即不再寫冗長的打鬥場面----這是他突破武俠傳統之處,也是他一切「簡單化」的開端。 其三,由此書起,他竭力營造文藝氣氛,藉平凡簡潔的對話,點出哲理。並且運用許多饒有詩意的語言,刻畫人性,並寓於生命哲理。可惜《浣花洗劍錄》伏筆太多,無法收束,終貽「虎頭蛇尾」之譏,而減損了此書應有的藝術價值。 參考資料散見各大報、《文藝月刊》、《(香港)明報月刊》、《春秋雜志》、《中國論壇》、《國文天地》、《上海文論 >及萬盛、遠流、聯經等出版社書籍,其中最早一份來自1973.11.2的《中國時報》。 卧龍生 台灣武俠「四大天王」及「三劍客」之一,在古龍之前被稱為「武俠泰斗」。本名牛鶴亭,河南鎮庭人,1930年生。幼年從軍失學,自幼喜讀武俠小說,富才思。1955年他由軍中退役後,開始學寫武俠小說。 他祖居南陽卧龍崗,故取筆名「卧龍生」。1959年寫成《飛燕驚龍》,奠定了他在台灣的「武俠泰斗」地位。他的作品,早期是取法於舊武俠「北派五大家」,以「通俗趣味」大受歡迎。1965年以後,他改走「半傳統半新潮」路線。 卧龍生對武俠小說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他成功地運用了還珠樓主的神禽異獸、靈丹妙葯、玄功絕藝、奇門陣法,鄭證因的幫會組織、風塵怪傑、獨門兵器,王度廬的悲劇俠情,朱貞木的奇詭布局、眾女倒追男等等,成功地博採眾長而融於一體,開創了既具有傳統風味又具有新境界的新時期武俠小說風格,成為一代「武林正宗」。第二,由他倡導以武學秘籍引起武林風波以及正邪大會戰的情節結構,成為60年代台灣武俠的普遍模式,影響至為深遠。第三,他的「武林九大門派」說法和「爭霸江湖」及武林排名的主題,雖然稍晚於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卻使它在武俠小說中普遍推行開來。 卧龍生小說真品如下: 《風塵俠隱》《驚鴻一劍震江湖》《飛燕驚龍》《鐵笛神針》《玉釵盟》《天香飆》《無名簫》《絳雪玄霜》《素手劫》《天涯情侶》《天劍絕刀》《金劍鵰翎》《神州豪俠傳》《寒梅傲霜》《玉手點將錄》《金鳳剪》《飛鈴》《八荒飛龍傳》《無形劍》《金筆點龍記》《煙鎖江湖》《搖花放鷹傳》《花鳳》《春秋筆》《幽靈四絕》《劍無痕》《天龍甲》《黑白劍》《飛花逐月》《劍氣洞徹九重天》《金劍丹心》《新仙鶴神針》 司馬翎 台灣著名武俠小說家,本名吳思明,1933年生,廣東訕頭人,將門之後。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文藝基礎深厚。1947年移居香港,1957年到台灣,就讀於台灣政治大學政治系。 大二時他試作《關洛風雲錄》一舉成名,接著休學一年,同時撰寫多部小說在港台報刊連載,一時聲譽鵲起。畢業後曾任《民族晚報》記者、《新生報》編輯,仍以武俠著稱。他寫武俠小說,最初署名「吳樓居士」其後改署「司馬翎」,到80年代間或旅居香港,又有一個「天心月」的筆名。他的全盛期從1958年開始,以1965年為界分為前後期,到1971年他改行經商,1989年去世,可嘆天妒奇才。 他是台灣武俠「四大天王」及「三劍客」之一,筆法新、舊交錯,尤善於運用推理手法鋪陳故事情節,對鬥智的描寫可謂空前絕後。成功方面首創以精神、氣勢克敵制勝的武學原理。他被稱為「綜藝俠情派」,對古龍、上官鼎、易容,蕭逸、蕭瑟等都有不小影響,尤其對黃易的影響最深。司馬翎小說兼有「北派五大家」之長而以還珠樓主奇幻神妙心法為依歸。文筆清新脫俗,間有現代意味;刻畫江湖人物各盡其致,尤善於運用推理手法鋪陳故事情節。其處女作《關洛風雲錄》(1958年)及《劍神傳》、《八表雄風》三部曲,寫大俠石軒中的成長過程,頗能表現出「玄門正宗」恢宏氣象;而書中穿插石軒中與愛侶朱玲之間因師門恩怨所交織的悲歡離合故事,亦極曲折動人。卒以一書成名,殊非幸致。據稱,其小說「最受大學生及留學生歡迎」;實則老少咸宜,讀者層面主廣。 比較起來,司馬翎的三十多部作品水準都很平均(可能是名家中唯一者),不論是前期的《關洛風雲錄》、《劍氣千幻錄》、《劍膽琴魂記》、《帝疆爭雄記》、《聖劍飛霜》、《纖手馭龍》等長篇,及《鶴高飛》、《金縷衣》、《斷腸鏢》、《白骨令》等中篇,或是後期的《飲馬黃河》、《劍海鷹揚》、《紅粉干戈》、《焚香論劍錄》及《丹鳳針》、《武道》、《胭脂劫》等書,部部可觀,不落俗套,各具創意,殊少雷同;即或偶有失墜,亦瑕不掩瑜。(按:司馬翎創作全盛期起自1958年,止於1971年;中以1965年為前、後期之分界) 論者或謂司馬翎小說頗有涉及女體的煽情描寫,以此詬病;其實七情六慾乃人性之常,只要「風流」莫「下流」,即無所謂「晦淫」。問題症結乃在司馬翎筆下的中國女性幾乎個個都似「波霸」型的性感尤物,未免乖離事實。但其描寫男女在情慾焚身中的心理變化,以及奇正互變、虛實相生的武打藝術,均獨步一時,特別是其後期首創以精神、氣勢克敵制勝的武學原理,殆以近乎「道」;與金庸——古龍一脈相承的「無劍勝有劍」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可惜他的《浩盪江湖》及輟筆十年又復出所撰最後一部作品《飛羽天關》二書,均因故未能續完,誠屬憾事。 諸葛青雲 在台灣早期的武俠小說界,與古龍、司馬翎、卧龍生並稱台灣武俠四大家。台灣武俠小說「四大天王」及「三劍客」之一。本名張建新,1929年生,山西解縣人。台灣省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畢業,國學根底頗為不錯。一九五八年,他以諸葛青雲為筆名,發表了處女作《墨劍雙英》,之後又發表了《紫電青霜》和《天心七劍盪群魔》,從此一舉成名,躍身紅牌作家之列;《一劍光寒十四州》在「徵信新聞報」(就是「中國時報」的前身)連載時,聲勢更是到達巔峰。前期作品一部分均以「劍」為名,一部分則大發雌威,又女性為名。1961年出版《奪魂旗》,模仿金庸而「東、西、南、北、中」一番,樂此不疲;其屍骨血膽,使銷路激增,對以後的「鬼派」起了不好的促進作用。諸葛青雲早年與卧龍生齊名,並稱「武俠泰斗」,但其實略遜一籌。尤其在創作態度方面,他早年《江湖夜雨十年燈》就先生找古龍、倪匡代筆,由司馬紫煙續完;晚年《陰陽谷》為色而淫,就更是等而下之了。他的作品數量極多,直到幾年前病故為止,總數在五十餘部以上,可說是除卧龍生之外,台灣創作期最長的武俠作家之一。知名作品還包括《江湖夜雨十年燈》、《武林三鳳》、《咆哮紅顏》、《奪魂旗》等。 他的國學修養頗佳,文字工麗典雅,初期作品很受還珠樓主「蜀山劍俠」的影響,富於奇幻色彩;但是他最大的特色卻在於他筆下的主角人物,他的主角永遠是滿口詩詞歌賦,文武兼修的俊男美女,不論琴棋書畫,以至詩詞歌賦無一不精,乃建立「才子佳人型」之武俠風格,獨樹一幟。而這點雖然飽受批評,卻恰恰造就了台灣武俠小說最為人熟知的俠客形象,包括獨孤紅筆下的許多武俠小說主角人物,都可以明顯的看

『叄』 新派武俠小說四大家的人生傳奇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武俠小說開始進入黃金時代,涌現出以金庸、梁羽生、古龍、溫瑞安等四大小說名家為主體的新派武俠小說,代表作有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古龍的《陸小鳳系列》、梁羽生的《天山奇俠系列》以及後起之秀溫瑞安的《四大名捕系列》等,他們的作品將我國的武俠小說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因此金庸、梁羽生、古龍、溫瑞安等四人被人們稱為新派武俠小說四大家。
或許只有在通俗文學研究者和文化史學家的筆下,才會常常提起半個多世紀前的1954年。那一年,香港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與白鶴派掌門人陳克夫,在澳門擂台比武,轟動港澳。30歲的香港《大公報》編輯梁羽生,心旌搖曳,筆下生風。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開始在《新晚報》連載,一炮打響。這個叫陳文統的年輕人,引風氣之先,就此成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
梁羽生,本名陳文統,1924年生於廣西蒙山縣。戰亂年代,少年梁羽生心懷天下,於1945年考入嶺南大學,先學化學,後來又轉入經濟系。「抗戰期間,大家都要學理工科,為了救國。我本來是想學數學,可是嶺大沒有數學系。後來想學文學,結果老師說,以你的水平在大學里已經學不到什麼了。」就這樣學了一身經世濟用的本事。梁羽生沒想到,日後自己的一生居然還是與筆墨為伴。
1949年,嶺南大學校長陳序經介紹剛畢業的梁羽生到香港《大公報》工作,這便是梁羽生供職到退休的唯一一家報館。開始是在報館里當翻譯,後來做副刊編輯、撰述員,一生不喜功名,不謀高職。他曾經的同事金庸,後來創辦《明報》,聲震海內外。雖同為武俠小說大家,相比之下,梁羽生要低調許多。
梁羽生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是在另一家報紙《新晚報》開始連載的。1954年,兩派香港拳師在澳門比武,媒體大肆渲染。為了另闢蹊徑,擴大影響,《新晚報》總編輯羅孚向梁羽生約稿,希望他寫一部關於比武的小說。梁羽生起初不允,那時他只是給《新晚報》寫寫專欄,並沒有寫小說的打算。不料這位總編輯仗著和梁羽生交情不錯,直接在報上登出「梁羽生武俠小說將於明日見報」的消息,甚至乾脆連大致情節都規定好了:「寫太極名手與各派武師爭雄的故事,兼有武林名師尋仇、江湖兒女相戀等情節,最後則在京華大打出手,故事緊張異常,希請讀者留意。」逼得梁羽生只好趕緊動筆。於是便有了號稱「新派武俠第一部」的《龍虎鬥京華》。
這部小說連載了大半年,引得讀者熱追,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創作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萍蹤俠影錄》、《白發魔女傳》、《七劍下天山》等名作陸續問世,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產生巨大影響。這次「趕鴨子上架」,居然「趕」出了一代武俠鼻祖。
從1954年寫到1984年,30年間,梁羽生寫了35部小說,洋洋灑灑過千萬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梁羽生與金庸的武俠小說共同構成了華語文學界的奇觀,兩人都有大批讀者,難分伯仲。這種文壇相爭之勢雖只是傳聞,卻也引發出一段公案-1966年,還是《新晚報》的總編輯羅孚,邀請梁羽生寫了篇《金庸梁羽生合論》,署名「佟碩之」發表。這篇文章里,梁羽生談到了自己與金庸的不同:梁羽生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較深,算是「名士」;金庸則是飽受西方文藝熏陶的「洋才子」,結論是「開風氣也,梁羽生,發揚光大者,金庸」。按說這個比較是很客觀的,可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評論金庸需要勇氣,甚至會擔相當大的風險。梁羽生這篇文章引發了左右兩派的激烈交鋒,炒得沸沸揚揚,「梁羽生和金庸有過節」的傳聞也由此而來。實際上,兩人都公開表示過,他們是很好的朋友。
「金庸比我寫得好。」梁羽生說,「只不過我比他寫得早,文學總該是後勝於前。」至於文字上的差別,其實講不清楚。梁羽生認為自己寫名士風流比較拿手,而金庸寫反派角色則更見功力。「四大惡人,一個比一個精彩。」他自己,則更嚮往閑雲野鶴的生活,寧願每天讀書下棋,靜看世事變幻。1986年6月,梁羽生退休,1987年移居悉尼,1994年9月,70歲的梁羽生在悉尼受洗,正式成為一個基督徒。宗教信仰,使他洞徹世事,心靈安寧。
筆下塑造了上百個人物,說到心頭最愛,是張丹楓和金世遺:「張丹楓靠近儒家,金世遺則偏向道家。」儒道相生,既出世又人世,這或許就是梁羽生一生秉持的處世之道。
2009年1月22日,一代武俠小說大師梁羽生病逝。這不禁讓人想到他曾在多部小說里提過的一個句子,「舊夢塵封休再啟,此心如水只東流」。
梁羽生雖是新武俠的開山鼻祖,但金庸卻是中國武俠宗師級的人物,他的小說涉及到了中華文明的各個層次,將一個泱泱大國的傳統文化盡顯無遺。因此,有人說,天下武俠作者奇多,繁星滿天,獨有金庸才是俠之大者,眾星拱月。
1924年2月,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寧縣袁花鎮一個富有的家庭,原名查良鏞。海寧原來隸屬杭州府,是浙江省的一個海濱小縣。1948年,金庸二十四歲,從法學院畢業,看到混亂的時局,他為前途憂慮,找工作也非常困難。就在這時,上海《大公報》刊出廣告,要在全國招聘兩名電訊翻譯。當時報名的人達三千多。結果金庸被錄取。
不久,《大公報》要在香港出版,金庸便被派往香港。金庸一來到香港,便開始一鳴驚人。當時,因為大陸的解放,很多遺留在香港的物資被英國趁機搶占,金庸氣憤不過,根據學過的國際法知識,洋洋灑灑寫了一篇長文《從國際法論中國人民在國外的產權》,分兩天發表在《大公報》上,甚為轟動,也引起了著名的大法官的注意,在他的推薦下,滿心希望的金庸來到北京,見了喬冠華,希望可以圓自己的外交官之夢。但讓金庸深受打擊的是,由於自己的家庭成分是地主,外交官是做不成了,只能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報社對金庸的「跳槽」行為很是不滿,將他解聘,妻子也不滿他去內地的想法,就和他離婚了,孤家寡人的金庸幾經周折,來到剛創辦不久的《新晚報》做副刊編輯。他開始寫影評,同時 *** 編劇本。
雖然金庸搞編劇是無心為之,但卻是成果累累,《絕代佳人》、《蘭花花》不僅改編成電影出品,還受到了熱烈歡迎。在1949年至1955年優秀影片評選活動中,《絕代佳人》獲得了優秀影片榮譽獎,而金庸則得了一枚編劇金質獎章。
除了劇本,當時金庸也喜歡下棋,而他的最佳拍檔就是著名的武俠小說家梁羽生。兩個人經常在一起談論武俠小說,那時梁羽生的武俠小說約稿不斷,他就勸金庸寫寫武俠小說。碰巧《香港商報》急需武俠小說連載,編輯約稿,金庸倉促間上陣,但卻從此成就了自己的不朽成就!
那是1955年,在構思自己的處女作的時候,金庸想起家鄉海寧,想起在那裡最為流行的乾隆出身的故事書,為何不以這個為原型呢?於是,《書劍恩仇錄》就這樣誕生了,剛開始,它在《香港商報》連載時,並不是特別引人注意。但隨著故事的發展,別具一格的人物形象,獨特的語言,扣人心弦的劇情,一掃舊武俠小說的沉悶氣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讀者。《香港商報》一時間變得「洛陽紙貴」。
《書劍恩仇錄》每天連載一篇,而金庸基本上也是每天寫一篇,從1955年寫到1956年。雖然時間長,寫得也很晚,但卻後來者居上,鋒芒直逼梁羽生。新派武俠小說的宗師―金庸,從此誕生了!
再接下來的《碧血劍》、《雪山飛狐》,更是轟動全城,人手一冊。等到《射鵰英雄傳》一發表,更是驚天動地,在1957年,若是有看小說的人而不看《射鵰英雄傳》的,簡直是笑話。《射鵰英雄傳》奠定了金庸武俠小說大宗師的地位,人人公認,風靡了無數讀者。
從此欲罷不能,一直到七十年代才退出「江湖」,金庸總共寫了十四部三十六冊長、短篇武俠小說,依年代順序,排列如下:《書劍恩仇錄》《碧血劍》《雪山飛狐》《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飛狐外傳》《白馬嘯西風》《鴛鴦刀》《連城訣》《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記》。
金庸的武俠小說與古龍、溫瑞安相比,也許不算多。但須知,金庸在創作這些小說時,正是他創辦《明報》之時,繁雜的事務,足以使一般人無法應付。金庸卻能在辦報之外,一手寫小說,一手寫社評,近二十年如一日。他下午寫小說,晚上寫社評,而且,他的小說與社評都屬一流。
金庸曾將自己十四部作品的首字連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可見他的書名都曾經過詳細周密的思索,不是隨便安上去的。他在擱筆後又花了大約十年的時間修改潤色,其創作態度之嚴肅,可與任何偉大的文學家相比。
金庸是用自己的生命創作的,他不重復前人,也不重復自己。
古龍畢生酒、色、文並駕齊驅。他曾坦言過,我畢生之中只愛酒和女人,其他都可以視作糞土。他以酒當餐,以女人為樂,最後真正是卧榻治療,坐起飲酒,躺下泡妞,還要花相當的精力與心力寫作。如此這般,鐵打的人也會被摧殘垮,何況他一個血肉之軀。
古龍原名熊耀華,祖籍江西,1936年生於香港。古龍在一個破裂的家庭中長大,他的心有著浪子一般的孤寂,同時又是英雄自愛,俠士自重,追求攜美酒伴美人醉卧山村的那一種浪漫。他在求學時的同居者為 *** 鄭莉莉,他們的兒子是台灣柔道高手鄭小龍。三年後兩人分手,他迷上 *** 葉雪,又生了一個兒子。不久,一個清雅純朴的高中生梅寶珠成為他的第一位正式夫人,為他生下第三個兒子。梅寶珠雖然柔情似水,卻仍然鎖不住古龍人在江湖的那一顆心,兩人終因性格不合而分手。他的第二位夫人是於秀玲、她一直伴隨到古龍生命的結束。
古龍最初是寫純文學小說的,1956年,他第一次發表小說,是在吳愷玄先生主編的《晨光》雜志上分兩次登完的《從北國到南國》。他步人俠壇,始於1960年,由時尚影響、朋友勸告、經濟壓力的三重因素,他以「古龍」的名字出版了武俠處女作《蒼穹神劍》,形式是傳統的對仗回目,內容是「胡編亂造」。
1960、1961兩年時間他又出版了8部作品,隨後他隱居芳鎮三年,潛心悟道,求新求變,雖然想像過於奇特,甚至近於荒誕,卻很快站上新高峰。1964年,古龍出版《浣花洗劍錄》(《江海英雄》),是他武俠小說的一個里程碑,標志著他獨創風格的開始,他分別從日本的吉川英治、大陸的還珠樓主,香港的金庸那裡吸取營養,寫了一些走「正路」的作品,為他不久之後的成功打下基礎。
1967年,古龍出版《鐵血傳奇》(《楚留香傳奇》),標志著他的個性和特色全面走向成熟,出現非常「好看」的古龍。從那時到70年代末,他的數十部小說,使他完成了「新派」武俠大業,獨領台灣武壇十年 *** ,並與金庸、梁羽生鼎足而立。
人們說古龍是美酒造就的古龍。古龍喝酒是出了名的。還是較早的時候,他住在台北郊外芳鎮,每次領到稿費,便買幾瓶好酒,一大疊新書,返回鄉下過他隱士的生活。成名以後,他的酒櫃美酒紛陳,市面上沒有的酒,他也盡量想法搜羅來。他喝酒,頭一仰,酒碗必干,自得其樂,有一次是5個人喝了28瓶白蘭地,平時無酒不歡,唯一不喝酒的時候,是坐在地上以黑板當桌子寫稿。
古龍因酒而思如泉湧,創造了好酒的大俠楚留香、陸小鳳、李尋歡、沈浪,使他登上武俠小說藝術的巔峰。同時,他也因酒消耗掉了他自己。因為酒,被送進醫院。出院,再喝,再進醫院。然後由酒精中毒而肝硬化,脾臟腫大,胃出血,導致了古龍的英年早逝。1985年9月21日,古龍病逝於台灣,終年48歲。
古龍的武俠小說,一共是68部,但其中《楚留香傳奇》又可分為3部,《多情劍客無情劍》又可分為兩部,因此也可算為71部。
古龍是輝煌的,又是惆悵的,當年他在台北買下兩層華廈,文壇名宿陳定公為他題了一副對聯,巧妙地將他和寶珠夫婦的名字嵌 *** 中:古匣龍吟秋說劍,寶簾珠卷曉凝妝;寶靨珠鐺春試鏡、古韜龍劍夜論文。
那時,何等風光。而在他晚年,病痛讓他生不如死,他說:「一個人死了五次再活過來,還有什麼事情看不開呢?」也許正因為他看開了,所以他可以悠悠地去,而留給讀者的呢,莫過於喬奇那幅悲壯又悲愴的輓聯:小李飛刀成絕響,人世不見楚留香。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武俠熱」逐漸冷落,金庸封刀,梁羽生擱筆,古龍作古,武俠三大名家退出武林,雖然在台灣和香港有一些武俠小說家在支撐局面,但影響不大。轟轟烈烈的武俠世界似乎進入秋風蕭瑟的季節。就在這時,港台出版界突然冒出了一個新人,即馬來西亞華裔作家溫瑞安。
1954年元旦,溫瑞安出生在馬來西亞霹靂州一個只有幾百人的小鎮上,所以他常笑稱自己是「鄉下仔」。鄉下仔溫瑞安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神童,9歲時就寫出了第一部長篇小說《龍虎風雲錄》,以身邊的同學為原型,把大夥分成正邪兩派,斗得不可開交。到了16歲,他又寫了個短篇《追殺》,這便是後來《四大名捕》系列小說的雛形。至今30多年過去了,《四大名捕》以及溫瑞安的許多小說系列,都還沒有寫到結局,這讓許多讀者心焦不已。以至有人說,喜歡金庸要長情,因為他會花10年時間去修訂作品,變動頗大,讓讀者還得前後對照;而喜歡溫瑞安則要長壽,天曉得猴年馬月才能看到結局。
談到金庸,溫瑞安稱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金庸最大的貢獻是告訴大家,武俠小說也是文學。」溫瑞安快言快語,聲若洪鍾,毫不掩飾自己對金庸的敬佩。同時他也強調,自己的優勢就是年輕:「我比金庸小30歲。」所以,他會更了解年輕人的所思所想,更明白這個快餐閱讀的時代,讀者喜好什麼口味。
自1970年以來,溫瑞安發表的小說令人眼花繚亂:《四大名捕》系列、《白衣方振眉》系列、《七大寇》系列、《說英雄,誰是英雄》系列、《神州奇俠》系列、《布衣神相》系列……除去這些貌似「中規中矩」的作品,溫瑞安的特立獨行之處,還表現在一些只看書名便能讓人大跌眼鏡的小說:《殺了你好嗎》《朋友,你死過未?》《老哥,借頭一用》《請・請請・請請請》《請借夫人一用》《愛上她的和尚》《愛上和尚的她》……溫瑞安認為自己「嘗試過地球上所有文學體的創作」,因而號稱「超新派」,大有壓倒「新派武俠」之勢。
這樣的「狂妄豪情」,或許與他青年時代的坎坷經歷有關。70年代,溫瑞安在台灣主持「神州詩社」,縱論時政文學,經常能召集四五百人,影響力遍及全台。台灣當局感到不安,便在1980年突然逮捕了溫瑞安,宣布他犯了「叛亂罪」,一度要判死刑。溫瑞安在獄中受盡折磨,所幸後來在海內外文化界的積極營救下獲釋。大難不死,溫瑞安更覺人生短暫,世事無常,從此以快樂為本,浪跡江湖。他一面拚命工作,積聚資本,一度每天只睡3個小時;一面快意恩仇,風流倜儻,身邊紅粉佳人無數。
如今他的公司在兩岸三地有12個分社,主要製作雜志和經營餐廳。溫瑞安還在港、台、新、馬的報刊上開過17個專欄,加上每年四五本武俠小說,創作量驚人。「我希望自己能夠燃燒著,轟轟烈烈,很直接地活著。」溫瑞安說,「最重要是快快樂樂過日子,盡力讓自己和身邊的人快樂。」
功成名就之時,也已到知天命的年紀,溫瑞安看待人生得失,有自己的一套哲學:「我的書房叫『知不足齋』,卧室叫『知足齋』。」解釋起來,就是在藝術追求上,要永不滿足;而在生活享受、物質慾望上,則應該懂得「知足常樂」。「寫了那麼久的《說英雄,誰是英雄》,而今的我早已不要當烈士、不想做英雄了。」溫瑞安說。這不失為一種游刃有餘的生活智慧。
人生傳奇

『肆』 東野圭吾是一流小說家嗎他的作品好在哪裡

一流小說家不一定是一流推理小說家,但是一流推理小說家一定是一流小說家。推理小說家,武俠小說家,言情小說家都是小說家。問題集中在他是一流推理小說家嗎?毋庸置疑,他是毫無疑問的一流推理小說家。其實無論說他是不是一流,都會有人反對。評價永遠不可能一致。那麼不如換個問題,那些認為他不是一流小說家的人,你們心中推理屆能稱上一流的有哪些?黃金三巨頭?島田?京極?亂步?清張?對,他們都是一流的,甚至是乙一,伊坂,連城,西澤,道尾都是一流的。這不是比誰第一,包括東野在內,每個人都有獨到的地方,都有佳作和渣作,但是每個人也都是很優秀,完全可以堪稱一流。我一直是抱著尊敬和學習的態度去仰視他們的作品,而不是自以為比他們更厲害的角度去俯視並隨意定義。大陸的無論是讀者還是作家,如果抱著東野水平也就那樣的態度,那永遠都無法成長。別人的精髓真的不是想忽視就能忽視的。

『伍』 第一個寫武俠小說的人是誰

司馬遷——《游俠列傳》即《史記》中的《游俠列傳》
新派武俠小說則是——(香港)梁羽生《龍虎鬥京華》

『陸』 推薦幾本好看的日韓武俠小說

日韓武俠的比較少,但是日本歷史小說比較多,比如田中芳樹(代表作銀河英雄傳說)的海嘯(描寫南宋覆滅的崖山海戰)和紅塵(描寫南宋初期抗金),國民級作家司馬遼太郎的項羽與劉邦,和山岡庄八的德川家康都是很不錯的作品 ,純武俠類的好像沒怎麼看過

『柒』 日本人寫過經典的武俠小說嗎

吉川英治的《宮本武藏》,山田風太郎的《忍法帖》系列和《魔界轉生》等等,等等。

『捌』 古龍的個人簡介

編輯詞條 古龍 概述古龍是台灣最著名的武俠小說家,他在1969年最先編寫過劇本《蕭十一郎》,並由此開發出第一部同名武俠名著,之後他便一發不可收,用自己的神來之筆創作出了深受百萬讀者追捧的數十部武俠小說,他的武俠小說創作理念是「求新求變」,不受傳統拘束,將中外經典鎔鑄一爐。他為「武俠美學」理念的形成與「武俠文化」的推廣作出了巨大貢獻。 目錄[隱藏] 古龍簡介 古龍生平 古龍家庭 古龍朋友 文學成就 主要作品 (一)原著作品 (二)影視改編 名家評價 遺產花絮 作品年表 影視資訊 復姓古龍 古龍簡介 古龍生平 古龍家庭 古龍朋友 文學成就 主要作品 (一)原著作品 (二)影視改編 名家評價 遺產花絮 作品年表 影視資訊 復姓古龍 古龍[編輯本段]古龍簡介 古龍,原名熊耀華,著名武俠小說家。約1937年生,祖籍江西,幼年遷居台灣。父母離異後,古龍以半工半讀和朋友資助的方式讀完了中小學,後肄業於淡江大學英文專業。他最初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純文學作家,但最終卻走上了武俠創作的道路。 古龍的武俠小說創作始終秉承「求新求變」的宗旨,在二十餘年的寫作生涯中,他以超凡的想像力、深厚的文學底蘊和銳意變革的創新意識,突破前人窠臼,賦予武俠小說新的生命,使之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上。近半個世紀以來,古龍憑借《多情劍客無情劍》、《楚留香》、《陸小鳳》、《七種武器》、《絕代雙驕》、《歡樂英雄》等多部膾炙人口的經典小說,非但征服了億萬讀者,深遠地影響到後來者的武俠創作,同時也引發了持續不斷的影視改編熱潮,長時間風靡中國乃至東南亞各地,歷久不衰。而古龍亦由於在這些方面的巨大成就,被譽為與金庸並駕齊驅的兩大武俠宗師。時至今日,仍有許多武俠/奇幻小說在重復模仿古龍的路子,更有不少影視作品,借古龍的金字招牌,不斷創造收視高潮。 與譽滿天下的古龍小說相比,古龍影視同樣魅力非凡。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港台電影界就有「楚原+古龍+狄龍=賣座」的說法,古龍作品的改編電影也多次獲得亞洲影展及台灣金馬大獎,如根據《武林外史》改編的電影《孔雀王朝》就讓楚原於1979年獲亞洲最佳動作片導演獎,而徐克崛起江湖的處女作電視劇《金刀情俠》亦改編自《九月鷹飛》。更有甚者,上世紀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歌星在東南亞登台,若不演唱《小李飛刀》一曲,觀眾便會大喝倒采。而鄭少秋等主演的《楚留香》系列電視劇當年在各地熱播時萬人空巷的盛況,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九十年代根據《流星·蝴蝶·劍》改編的《蓮花爭霸》與《劍嘯江湖》,則奏響了中國武俠劇顛峰時期的最強音。 古龍很早就嘗試電影與文學的互動,如將蒙太奇筆法及結構運用到武俠小說,開辟了武俠創作的新天地;又從事編劇,並自創寶龍影業,把武俠文學的獨特意韻與曲折故事帶入電影,最終成就奇情武俠電影上世紀數十年的輝煌並深遠影響幾代人。古龍作詞、施孝榮演唱的民歌《俠客》,意氣風發,豪情萬丈,被譽為詞曲唱三絕,是台灣八十年代大熱名曲。實際上,古龍為「武俠美學」理念的形成與「武俠文化」的推廣作出的巨大貢獻遠不止此,其成就在中國的文學界與影視界都堪稱偉大。 古龍為人真誠,不拘小節,慷慨豪邁。美酒、佳人和閱讀是他最大的愛好,但古龍最看重的,還是朋友。古龍博覽群書,這為他的武俠世界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豐富的內涵;古龍又風流多情,他交往的女性雖多,但無一不是彼此吸引,真心相待;古龍交朋友更是率性而為,肝膽相照,三教九流,無所不包,常常呼朋引伴,縱酒狂歌。古龍是寂寞的,他悲天憫人的情懷和紛擾矛盾的世界顯得那麼格格不入;古龍又是幸運的,無數朋友和讀者通過酒和書跟他走到了一起。1985年,古龍因再次酗酒,導致食道破裂,使原本就欠佳的身體雪上加霜,最終借酒解脫,於九月二十一日走完了他多姿多彩的傳奇人生,享年48歲。 (以上為熱血古龍版古龍簡介。) [編輯本段]古龍生平 一代武俠宗師-古龍 古龍,本名熊耀華。祖籍江西南昌。 1938年6月7日出生於香港(戶口登記1941年出生),幼時曾住過漢口,後經香港赴台,1985年9月21日病逝於台北。 由於內戰的緣故,熊耀華隨家人移居香港,就讀於德聲教會小學。1950年漂洋過海,定居台灣。先就讀師院附中(今師大附中)初中部,1954年秋考上成功中學(高中)。才華洋溢的熊耀華在這段時間大量寫詩,投稿藍星詩刊、成功青年等。可惜天倫夢碎,就讀成功中學時,父親熊飛(熊鵬聲)因外遇拋棄妻兒,不久熊耀華亦離家出走,獨居於浦城街,一度加入幫派,刀疤累累。高二時(1955),這個叛逆少年在晨光雜志發表小說《從北國到南國》,筆名古龍,開始了他的職業寫作生涯。筆名由來:一說古龍一女友叫古鳳,才起名為古龍。 1957年秋,古龍進入淡江英專(即淡江大學前身),就讀夜間部英語科。第二年旋即棄學,與舞女鄭月霞(莉莉)同居於台北縣瑞芳鎮鄭家。為了謀生,他開始從事武俠小說創作。1960年至1963年是古龍的潛伏階段或試筆階段,發表了《孤星傳》、《護花鈴》等十餘部小說。由於大量接觸外國文學,作品染有西方文藝色彩。這時,台灣武壇以三劍客卧龍生、司馬翎、諸葛青雲為尊,古龍特意結交他們,還替他們代筆了幾部。最重要的朋友牛哥(李費蒙)、牛嫂(馮娜妮)也在這段時間認識(後者也是古龍初中、英專的學姊)。兄長輩如鄒郎和胡正群也很照顧古龍。 1963年起,古龍接連發表了《情人箭》、《大旗英雄傳》、《浣花洗劍錄》、《名劍風流》、《武林外史》和《絕代雙驕》等六部長篇,皆接近或超過百萬字,質感也明顯提升,遂躍登為「四大天王」之一。1964年至1966年發表的《浣花洗劍錄》向《宮本武藏》等日本時代小說取經,探索武道(天道),另闢武俠蹊徑。《武林外史》奠定古龍武俠小說的「浪子」風味,強化了《名劍風流》的現代感。《絕代雙驕》有明顯的寓言化傾向,是第一部大紅大紫的長篇武俠喜劇。傳為美談的是,香港知名作家倪匡替明報邀稿《絕代雙驕》,從此和古龍結為莫逆。往後近二十年,倪匡每到台灣,就會和好哥兒們吃飯、喝酒、玩女人,兩人也常跨海打電話,訴說寂寞,聊到天昏地暗。 1967年,《鐵血傳奇》(即楚留香傳奇)破繭而出,集武俠、文藝、偵探、推理、寓言於一身,自立門派,樹立「新派掌門人」的標竿,也開啟了往後十餘年的黃金時代。《多情劍客無情劍》再接再厲,成為武俠史上驚世艷俗的不朽名著。《楚留香傳奇》系列、《多情劍客無情劍》、《蕭十一郎》、《流星.蝴蝶.劍》、《歡樂英雄》、《大人物》、《陸小鳳傳奇》系列、《七種武器》系列、《天涯·明月·刀》、《三少爺的劍》、《白玉老虎》、《碧血洗銀槍》和《英雄無淚》等作品均廣受歡迎。其中《陸小鳳傳奇》系由金庸封筆後親自替旗下的明報邀稿,有「盟主」傳承的意味。另《天涯·明月·刀》因理念較為前衛,被中國時報腰斬,古龍引為憾事。然1976年香港邵氏竟以《流星·蝴蝶·劍》和本書為底本,開創了武俠電影的又一次高峰,也締造了古龍的電影時代。中國時報不得不向古龍低頭邀稿,於是有了《碧血洗銀槍》——這可說是古龍的「王子復仇記」。 古龍的創作理念是「求新求變」,不受傳統拘束,將中外經典鎔鑄一爐。從創作中期直到末期,他不斷突破自我,多次說「武俠小說到了要變的時候」。中外鎔鑄者,如王度廬鶴-鐵五部曲和《野性的呼喚》共治於《多情劍客無情劍》,又如《小婦人》融入《歡樂英雄》,《教父》和日本漫畫《帶子狼》融入《流星·蝴蝶·劍》。直到1979年《英雄無淚》完成後才進入衰退階段,創作銳減,代筆橫行。這和古龍興趣轉向編劇,以及健康不佳有極大關系。 早在1969年,古龍就替導演徐增宏寫過劇本《蕭十一郎》,這也是第一部先有劇本再有小說的武俠名著。可惜,電影於70年代初上映時不受注目。1976年香港邵氏推出《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轟動港台及東南亞,古龍小說如日中天,幾乎每一部都被改編為影視作品。80年代鄭少秋主演的港劇《楚留香傳奇》在台播映時盛況空前,「滿城爭說楚留香」,和楊麗花歌仔戲、黃俊雄布袋戲《史艷文》、古裝劇《一代女皇》均為台灣電視史上的經典作品。因此,古龍自70年代晚期即投入影劇事業,與好友倪匡、導演楚原經常合作,掛名之作品不下數十部,1980年甚至創辦了寶龍電影公司。這雖然有助於小說文本的激發和創新,卻也分散了重心。 另一方面,古龍自年輕時就嗜色如食,嗜酒如水。發達後更加忘形得意。1977年染上肝病,健康逐漸走下坡。1980年底在北投吟松閣飲宴時遭人砍傷,失血2000cc,又輸入帶有肝炎的血液,從此健康更形惡化,原本「大頭、胖子」的體型嚴重縮減,判若兩人。婚姻的觸礁、電影投資的失利,也造成他心中的苦悶,忘情於酒。1985年9月21日因肝硬化引起食道瘤大出血,下午六時不治,享年四十七歲。出殯時,王羽、倪匡、林清玄等友人在他的棺材裡放了48瓶XO酒陪葬。喬吉為他寫了一副輓聯:「小李飛刀成絕響 人間不見楚留香」,至今猶為津津樂道。 古龍生前情歸多處,年輕時與鄭月霞同居,生下非婚長子鄭小龍。後來又迷上舞女葉雪和日本留學生千代子,葉雪是他明媒正娶的的第一任妻子,未幾離婚,育有一子。1976年再婚,對象是年輕、單純的梅寶珠。寶龍電影公司即取自夫婦之名。可惜古龍重友情而輕妻兒,不善經營婚姻,幾年後便以離婚告終。晚期女友不計其數。於秀玲是古龍的最後一個女人,陪伴至古龍病逝。 古龍一生創作的武俠小說高達六十餘部,代筆、冒名之偽書更超過百部。古龍去世後,作品出現版權糾紛,親友和出版商之間存在多起官司,多少影響了小說的傳播。今長子鄭小龍和婚生子熊正達已握手言和,期待再現古龍小說的繁榮局面。 [編輯本段]古龍家庭 父熊飛(熊鵬聲),據聞為北平中國大學土木系畢業,曾以筆名「東方客」寫武俠小說。拋棄家庭後與張秀碧同居。若干年後隨高玉樹跨入政壇。晚年自東吳大學退休。由於熊飛拋棄妻兒,古龍與其斷絕關系,曾自稱上將熊式輝之子。 母早逝,姓名待考。妹熊小(曉)雲、熊小(曉)燕、熊小毛(?)。弟熊國華(熊小華)。 古龍的兒女數目待考,已知者有三男: 長子鄭小龍(1967?-),鄭月霞所生。警官,數度獲得世界警消柔道大賽冠軍。 葉怡寬(張怡寬,1973?-),葉雪所生,曾過繼給張不池。資訊專家。 熊正達(王仁達,1977-),梅寶珠所生,曾改為繼父之姓。職業軍人。 知名的「女主人」:鄭月霞(同居)、葉雪(結婚)、千代子(日本籍,同居)、梅寶珠(結婚)、於秀玲(同居,或稱結婚而未登記)。

希望採納

『玖』 我看日本武俠電影入了迷,求描寫武士修煉的小說。

國內最多的可能還是《宮本武藏》,有吉川英治寫的,小山勝清寫的,津本陽寫的各種版本。個人來說比較喜歡吉川英治寫的,畢竟是大家。
至於武士么,其實除了宮本武藏,以及佐佐木小次郎以外,其實還有兩位比他們早一個時期的高手,一個是冢原卜傳(流派是天真正傳香取神道流,新當流的開山祖師),另一個是上泉信綱(新陰流開山祖師),這兩位要比宮本武藏早大概80-100年。
2011年的大河劇就是描寫冢原卜傳的,可以看看這位劍聖的一生,還是很有意思的。
另外關於名號么,看過一些介紹,有人說,戰國被尊為劍聖的,只有冢原卜傳和上泉信綱,宮本武藏只是一個劍豪。這個各個書籍資料介紹不一樣,有待商榷。

『拾』 誰是第一個寫武俠小說的人

中國武俠小說第一人:金庸
[ 作者: fyu1314 ]
在中國現代文壇上,小說界的霸主不是魯迅、老舍,也不是郁達夫、沈從文,也不是錢鍾書、姚雪垠,更不是趙樹理、孫犁、路遙、霍達、王蒙、陳忠實等,而是金庸。我以為,就整個中國的文學來說,金庸也稱得上小說界第一人。
也許,你要說我太偏愛金庸了,金庸不過是武俠小說寫得好罷了,是的,他的武俠小說寫得很好,我要說的正是他的武俠小說。正因為他的武俠小說給他贏來了一片喝采聲,給中國文學贏來了一遍喝采聲。
縱觀中國文學史,能把人物寫得豐滿真實,能把故事寫得曲折豐厚,臧否人物隨發隨而不露斧鑿之痕……等方面,除了司馬遷與曹雪芹,就得算金庸了。而金庸,更以他廣闊的構思力於文學史上縱橫馳騁。其小說字里行間的哲理意味與人生樂趣更令人回味無窮。
下面就試以上所列,歸納為以下幾點來具體分析說明。

一、形象,豐富了文學史上的人物畫廊
就形象而言,阿Q、孔乙己、駱駝祥子、高加林等人,也還說得上生動,但太單薄,不豐滿。說得上豐滿的,應該是《史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金瓶梅》、《儒林外史》、《暴風驟雨》、《白鹿原》、《塵埃落定》……而《紅樓夢》、《儒林外史》、《金瓶梅》等書更有力於世俗風情的描繪,但在形象塑造上稍遜一籌;《三國演義》有過猶不及的味道;《暴風驟雨》中的形象本還算豐滿,但其更集中於仇恨,缺乏開合之力,《水滸傳》和《史記》中的人物,又多有繼承,所以在構思寫作方面見不出多大功力,而金庸筆下的人物,幾乎全由金庸一手塑造。不僅形象生動,而且豐滿結實。想見其構思是多麼的廣闊和艱辛。是為胸中有丘壑者,方能有如此豐富的人物山群。
從《書劍恩仇錄》開始,武俠形象汩汩而出。有反清義士陳家洛、文泰來等人,也有射鵰英雄郭靖、黃蓉,有東邪黃葯師,西毒歐陽鋒,南帝一燈大師,北丐洪七公,中神通王重陽,有老頑童周伯通,神鵰俠楊過,還有喬鋒、段譽、虛竹、慕容復、韋小寶、石破天、岳不群、令狐沖……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人們說,凡有華人和井水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說。

二、開辟了武俠小說的新天地,在當代武俠小說中更是獨領風騷
我曾瀏覽過武俠小說的曠野,但在我的印象中,金庸小說一枝獨秀,無人能及。司馬遷曾有《游俠列傳》,後《世說新語》里也有周處等俠,多短小,不能深現人物;到唐代,有劍客名世,多荒誕不經;宋明以來,武俠小說越來越多,《三言》、《二拍》多有記載,無非民間豪客、江湖強人之類,多附有市儈意識與低級趣味;後又有石玉昆等人五公案、十三妹等,不是說教太重,即多形式化的描寫;到了民國,又有南向北趙、北五家等人,把古典武俠小說推向高潮。特別是向愷然、王度廬,他們筆下的霍元甲、大刀王武、陳真、李慕白、俞秀蓮、玉嬌龍、春雪瓶等人,至今也廣為人們喜愛。但至金庸一世,頓使他們黯然失色。向愷然為寫故事而寫俠,意在媚俗——說書人氣息太重,王度廬為寫情而寫俠,悲情有過於《紅樓》、但情節張力不夠,所展示的生活面不廣,只局限於兒女情長。而金庸一出,則所有的傳統的武俠小說的寫法都被打破了。
他憑著對宋元歷史的深徹了解和對人際生活的深厚閱歷,展示了一幅宋元社會生活畫卷。從政治斗爭到街談巷語,從皇親貴族到市井小民,從遙元的邊疆到繁華的帝都,金庸的筆墨無處不到。讓你感覺到你讀的不僅是武俠小說,而是比《清明上河圖》還要壯觀的社會生活史畫。它們是一首首壯烈的英雄史詩。從喬峰到郭靖,從郭靖到楊過,一輩輩人都背負著強烈的愛國感情和俠客風骨,相比之下,梁羽生、古龍的就顯得單調多了。所以,縱觀古今,金庸的武俠小說是傑出的,無與倫比的。

三、高超的諷刺藝術
當年魯迅曾贊美《儒林外史》「婉而多諷」、李長之也曾狂熱的稱道《史記》的諷剌是不動聲色、自然尖利,在我看來,金庸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天龍八部》中,因為人們把當世高手「北喬峰」叫到了「南慕容」前面,心高氣傲的慕容復聽著總覺得怪別扭。結果,在與吐番僧鳩摩智的較量中,喬峰成了不爭的高手,而他,不過是一介草包而已。他一心想復國,而淡漠了人情,只顧於利用他人,結果,金庸給他安排了這樣的結局:在一片寧靜的草原上,他和一群孩子在一起生活,還念念不忘的和那些孩子做著參拜皇帝的游戲。不是語言上的諷剌,如《儒林外史》與《史記》,而是情節上的諷剌;而是情節、人物性格發展的必然。作者只不過隨意點染一下而已。
另外,金庸對「情」、「命」、「生死」、「俠」、「善惡」的參悟也是很深刻、很形象的。世間多有此類評論,我這里就不多說了。
綜上所述,我認為,金庸應當在文學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一席,他的小說藝術的成就是不可抹滅的。理當成為中國敘事文學的小說第一人。

熱點內容
末日女生系統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7 18:00:37 瀏覽:447
言情小說吧廢材七小姐染 發布:2025-07-17 17:57:41 瀏覽:806
無恥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7 17:57:34 瀏覽:457
類似系統三國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7 17:56:46 瀏覽:247
廢柴女追男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7 17:54:02 瀏覽:719
重生海賊王系統類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7 17:31:29 瀏覽:116
斬龍脈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7-17 17:24:40 瀏覽:393
股票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7 17:17:08 瀏覽:551
花火系列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7-17 17:11:27 瀏覽:987
男主是醫者古代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17 16:49:32 瀏覽: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