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與古龍武俠小說的差別
❶ 古龍小說與金庸小說有什麼區別
金庸的作品寫實多一些,比較正統,屬於現實主義作品。古龍的東西玄幻多一些,屬於浪漫主義。就像杜甫與李白的區別。
金庸的小說寫的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寫的是弘揚正氣,抵抗侵略。
古龍的小說寫的是人性,寫的是割頭換頸的友情。他是作為自己小說的旁觀者之一在敘述這個故事。而且行文飄逸流暢,跌宕起伏。
毋庸質疑,武俠界中空前而且有可能絕後的兩位大家是金庸和古龍.他們的小 說雖然風格各異,但都令人盪氣回腸,手難釋卷.更為可貴的是,我們決不能僅僅以 娛樂的心態來讀他們的作品,他們的作品都已進入雅的境界.這是其他武俠作家所 萬難比擬的.這一點盡管許多自詡為文學衛道士的人死也不願意承認,但是相信已 為更多的真正的武俠愛好者所共識.
盡管同樣的優秀,但兩駿同馳,必有一先,不免就存在這兩位大家誰更優秀的 問題.說實在的,在下對兩位都同樣喜愛,實在不忍心厚此薄彼地在這個問題上作 甚評價.但是看到許多同道在此問題上的看法,又實在如綆(未找到魚旁的那個字) 在喉,不吐不快.故現丑於此,如有不同看法,也請不要生氣.
我一向認為,讀一本小說,就向做一個夢一樣,武俠小說更是如此.
金庸和古龍給了我們兩個不同的夢.
在金庸的夢中,我們無疑感到跌宕起伏,絢麗多姿,沉迷於此,不願醒來.但我們 始終清醒的意識到:這是一個夢.而夢醒的時候,便如作了一個好夢一般,或是有一 些美好的回憶,而大多是難以有太多印象的.
古龍的夢是一個殘缺的回憶.可能美,但決不美好.
在這個夢中我們有太多的午夜夢回,使得我們即使驚醒之後,依然禁不住懷疑 究竟是一個夢,還是活生生的現實!這種觸動之深,即使未可娉美於沙翁,亦不遠矣.
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是:人們更喜歡有一個美好的夢,因為現實給我們的痛 苦已太多.夢是我們逃避現實的最好場所,又有誰喜歡現實如一條繩索似的,即使 在夢中也對我們死纏不放呢?
特別是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們,又有誰不是生活在自己編織的美麗夢境中呢?
我決不是在貶低大學生.在下自己就是其中一員.
我之所以這樣說,只是想說明一件事:這種對美麗夢境的嚮往,正是許多人能 輕易的接受金庸而難以接受古龍的真正原因.
我也無意指責這種選擇.畢竟,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是幾千年來,不斷推動人 類相前發展的原動力之一.畢竟,在經歷了生活的艱辛之後,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尋 找一個樂園來放鬆我們已綳得太緊的神經.
感謝金庸,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最好的樂園.
古老無疑也看到了這個問題.
人們的需要永遠是商品生產的真正動力.
他試圖改變.他把幽默的語言放進他的作品,他把美酒和黃金放進他的作品. 我們在他的後期作品中看到了太多的豪華而奢侈的生活,看到了太多的享樂和縱 欲.
只有一樣東西我們始終沒有看到.
那就是快樂.
沒有!絕沒有快樂!
美酒和愛情沒有能夠掩飾他與生俱來的那種早已深深種植在他心底的憂郁 和悲傷.他的這種氣質不可避免的融入了他的作品之中.以至於竟然有了這種結果: 越是歡樂的描寫,我們讀到的悲哀越是深得刺痛我們的心靈.
他沒有金庸的條件.
金庸從來沒有為吃飯擔憂過.他沒有這種悲情.在他的筆下,即使是最悲劇性 的描寫之中,我們感受得最多的也是一種豪邁,一種燕趙勇士的憤怒.這種豪邁則 是古龍所萬萬不能比擬的.關於這方面的問題,我將在另一篇文章中敘述.
金庸描寫痛苦則只有通過一種慘忍的行為.在這種描寫下,楊過不得不失去一 條手臂,小龍女不得不失去貞操,而蕭峰也只有將一支箭插進自己的胸口.在他的 筆下,決不會出現微笑著咳出鮮血的李尋歡,也決不會出現堅定地拖著一條腿的傅 紅雪,正如在古龍的作品中決不會有段譽那樣不食人間煙火的人物一樣.
在此,我覺得有必要對這樣一個說法說上幾句:有人認為古龍的小說人物一 律是男喝酒,女脫衣,太過淫靡了.這是及其粗俗的看法.魔非生於外,而於心.我看是 說這話的人自己心裡有問題.
至少我就沒有從這喝酒和脫衣中看出一絲一毫的淫靡來.
我看到的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寂寞和痛苦.我相信大多數用端正的心態看書的 同道也是這樣看的.
流浪天涯的浪子,一方面,他(她)們沒有辦法抑制自己的性格,另一方面,他們 又有無人關心的寂寞,無人可以敘說心中通苦的寂寞,無助的寂寞.他們決不是君 子,他們在茫茫人海中孤單地行走,一切都是自然而真實的.在下沒有經歷過這種 通苦,但是古龍顯然是經歷過的,他真實的描寫令決不多愁善感的的我也有一種動 心的共鳴.
相反的是,在金庸的作品中,關於韋小寶在妓院及虛竹在地道中的描寫,雖非 絕對多餘,卻也不免令人感到有些蛇足之嫌.或者是金庸想添加一些浪漫氣息也未 可知.又或者是金庸另有深意,在下水平有限,未能洞燭,哪位仁兄看出來了,不妨告 知一二.無論如何,這種氣氛的描寫是決不會出現在古龍的作品中的. 毋庸質疑,武俠界中空前而且有可能絕後的兩位大家是金庸和古龍。他們的小說雖然風格各異,但都令人盪氣回腸,手難釋卷。更為可貴的是,我們決不能僅僅以娛樂的心態來讀他們的作品,他們的作品都已進入雅的境界。這是其他武俠作家所萬難比擬的。這一點盡管許多自詡為文學衛道士的人死也不願意承認,但是相信已為更多的真正的武俠愛好者所共識。
盡管同樣的優秀,但兩駿同馳,必有一先,不免就存在這兩位大家誰更優秀的問題。說實在的,在下對兩位都同樣喜愛,實在不忍心厚此薄彼地在這個問題上作甚評價。但是看到許多同道在此問題上的看法,又實在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故現丑於此,如有不同看法,也請不要生氣。
我一向認為,讀一本小說,就向做一個夢一樣,武俠小說更是如此。
金庸和古龍給了我們兩個不同的夢。
在金庸的夢中,我們無疑感到跌宕起伏,絢麗多姿,沉迷於此,不願醒來。但我們始終清醒的意識到:這是一個夢。而夢醒的時候,便如作了一個好夢一般,或是有一些美好的回憶,而大多是難以有太多印象的。
古龍的夢是一個殘缺的回憶。可能美,但決不美好。
在這個夢中我們有太多的午夜夢回,使得我們即使驚醒之後,依然禁不住懷疑究竟是一個夢,還是活生生的現實!這種觸動之深,即使未可娉美於沙翁,亦不遠矣。
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是:人們更喜歡有一個美好的夢,因為現實給我們的痛苦已太多。夢是我們逃避現實的最好場所,又有誰喜歡現實如一條繩索似的,即使在夢中也對我們死纏不放呢?
特別是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們,又有誰不是生活在自己編織的美麗夢境中呢?
我決不是在貶低大學生。在下自己就是其中一員。
我之所以這樣說,只是想說明一件事:這種對美麗夢境的嚮往,正是許多人能輕易的接受金庸而難以接受古龍的真正原因。
我也無意指責這種選擇。畢竟,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是幾千年來,不斷推動人類相前發展的原動力之一。畢竟,在經歷了生活的艱辛之後,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尋找一個樂園來放鬆我們已綳得太緊的神經。
感謝金庸,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最好的樂園。
古老無疑也看到了這個問題。
人們的需要永遠是商品生產的真正動力。
他試圖改變。他把幽默的語言放進他的作品,他把美酒和黃金放進他的作品。我們在他的後期作品中看到了太多的豪華而奢侈的生活,看到了太多的享樂和縱欲。
只有一樣東西我們始終沒有看到。
那就是快樂。
沒有!絕沒有快樂!
美酒和愛情沒有能夠掩飾他與生俱來的那種早已深深種植在他心底的憂郁和悲傷。他的這種氣質不可避免的融入了他的作品之中。以至於竟然有了這種結果:越是歡樂的描寫,我們讀到的悲哀越是深得刺痛我們的心靈。
他沒有金庸的條件。
金庸從來沒有為吃飯擔憂過。他沒有這種悲情。在他的筆下,即使是最悲劇性的描寫之中,我們感受得最多的也是一種豪邁,一種燕趙勇士的憤怒。這種豪邁則是古龍所萬萬不能比擬的。關於這方面的問題,我將在另一篇文章中敘述。
金庸描寫痛苦則只有通過一種慘忍的行為。在這種描寫下,楊過不得不失去一條手臂,小龍女不得不失去貞操,而蕭峰也只有將一支箭插進自己的胸口。在他的筆下,決不會出現微笑著咳出鮮血的李尋歡,也決不會出現堅定地拖著一條腿的傅紅雪,正如在古龍的作品中決不會有段譽那樣不食人間煙火的人物一樣。
在此,我覺得有必要對這樣一個說法說上幾句:有人認為古龍的小說人物一律是男喝酒,女脫衣,太過淫靡了。這是及其粗俗的看法。魔非生於外,而於心。我看是說這話的人自己心裡有問題。
至少我就沒有從這喝酒和脫衣中看出一絲一毫的淫靡來。
我看到的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寂寞和痛苦。我相信大多數用端正的心態看書的同道也是這樣看的。
流浪天涯的浪子,一方面,他(她)們沒有辦法抑制自己的性格,另一方面,他們又有無人關心的寂寞,無人可以敘說心中通苦的寂寞,無助的寂寞。他們決不是君子,他們在茫茫人海中孤單地行走,一切都是自然而真實的。在下沒有經歷過這種通苦,但是古龍顯然是經歷過的,他真實的描寫令決不多愁善感的的我也有一種動心的共鳴。
相反的是,在金庸的作品中,關於韋小寶在妓院及虛竹在地道中的描寫,雖非絕對多餘,卻也不免令人感到有些蛇足之嫌。或者是金庸想添加一些浪漫氣息也未可知。又或者是金庸另有深意,在下水平有限,未能洞燭,哪位仁兄看出來了,不妨告知一二。無論如何,這種氣氛的描寫是決不會出現在古龍的作品中的。
言歸正傳。再後來,古龍也意識到這樣奢侈的描寫並不能寫出快樂來。於是他試圖徹底的轉變。
於是便有了《歡樂英雄》。
在後面的評論中簡要分析《歡樂英雄》的得失及從寫作手法上評論兩大家的作品。歡迎繼續閱讀,謝謝。
《歡樂英雄》是一部完全嶄新的作品。
在這部書中,古龍用一種新的概念和方式來詮釋快樂的含義。完全拋開生活上的享受,而升華為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四個年輕人,他們的生活在物質上是不堪一提的,但是他們的友愛,他們的互相激勵於生死與共足已令我們感動得熱淚盈眶,甚至於對於郭大路於燕七的愛情描寫也是情多於愛(也許這正是許多人不喜歡這本書的主要原因。於我心亦有憾焉)。對王動和紅娘子的刻畫更是入木三分,令人嘆為觀止。盡管在書中我們隱隱可以看到大仲馬的《三劍客》的影子,但是這也無礙於它成為一部新穎獨特的作品。
但是此書最成功之處還不在於此。
古龍在此書中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使他幾乎完全擺脫了理想主義的多年來加給武俠小說的束縛,而成為一個真正的現實主義作家。這一點,即使在他過去的作品中——盡管他曾盡力去表現——都沒有做到。
即使不是做得很完美,但是他至少注意到了這樣一個問題:錢的問題。
這無疑是現實生活中一個活生生的,無法迴避的問題。在書中古龍化了極重的筆墨去描寫缺錢的煩惱,及掙錢的艱辛。主人公任俠的個性註定他們無法留住手中的錢,而他們偏偏又是一窮二白。這是一個矛盾。我一向認為,唯有矛盾才是一部好小說的真正主題。
這種經歷無疑是古龍親身所經,唯有如此,他的刻畫方才如此傳神動人。這種描寫雖然也曾在他其它作品如《三公子的劍》(一個註:此處疑為《三少爺的劍》)等中略有提及,但是從來沒有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去刻意描寫過。讀到此處,不由得我不拍案稱絕,為古龍叫好不已。
這種描寫,不單在二流的小說作家的作品中決不會有,以浪漫主義為己任的金庸無疑也不會去描寫(在《俠客行》的開頭部分曾經有一些跡象,可惜未能深入,唉!)然而,也正是因為這一描寫,使古龍此書的初衷被擊得粉碎。人類的悲哀在於,我們可以戰勝一切外在的敵人,卻絕無法戰勝自己。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才造成了古龍此後不久的悲劇結局。嗚乎,倘若古龍再多在幾年,非但武俠作品將有重大突破,而今日之武俠界也不致衰落如此,使所謂先鋒小說,後現代主義以至於魔幻主義作品橫行於世,而我們所看的武俠仍為數十年前之武俠。此天數如此,誠應大哭三聲。吾之悲情,無言可表。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這一古訓在這里再次得到體現。古龍始終沒有看清他的作品所表現的悲意的主要原因。這原因絕不是他所認為的,而在於兩個字。
「真實」
這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
金庸作品之所以如此受歡迎,在他的不真實性;而古龍的作品給人一種壓抑的享受,則在他的真實性!
古龍的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意和曲折。社會現實的陰影在他的心中有太深的印跡,使他無法擺脫現實的困擾而進入自己的理想王國。
盡管他盡力去表現理想的世界,但是他的潛意識卻總是讓他一次次回到現實當中。
他一方面擁有極其敏銳的觀察力和思考能力,另一方面他卻又具有一個優秀的武俠作家所必需擁有的一個最重要的條件——無與倫比的想像力,這是一種矛盾。他的這種矛盾,註定使他一方面無法成為一個完全的現實主義的嚴肅文學的作家,另一方面,又使他無法成為娛樂文學中的理想大師。但是也正是因為這種矛盾,使他在武俠世界中擁有一塊完全屬於自己的領地,使他成為至少到目前為止是獨一無二的「婉約派武俠」文學的大師。他的成就即使不是絕後,至少也是空前的。他的這一成就足以使他在武俠界,甚至於文學界成為一代巨匠。
他潛意識中認為,他的作品中必不可少對現實的反映,這使得他的作品無疑有一種凄艷的美。這種美足以令我們觸目驚心,但卻不忍接受。
他的大俠的概念與我們的所謂大俠的概念相去甚遠。他的大俠是《史記》中的那種勇士,而我們的大俠則是神仙式的人物:首先,必需擁有隨時為別人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利益的精神;其次,必須擁有頑強不屈的寧可被打死,也不肯作出哪怕是口頭上的讓步的意志;再次,必須擁有誠實純朴,即使對敵人也不撒謊的品德;再次,必須能夠在關鍵的時候把握大節,能夠喊出幾句豪邁言語則更好;再次,對待愛情必須嚴肅認真,從一而終,這一點極其重要;再次,必須有很好的運氣,怎麼打都不能死,關鍵時候必須有奇跡出現……
因為,我們習慣於將書中的大俠看作我們自己的化身。
書中的大俠能否符合自己的評判標准,往往成為某些人評價一本書是否好的最重要的條件。我們經常看到有許多人在評價一本書時,首先對書中的人物的品質從頭到腳大罵一通,然後得出這本書寫得太差的結論,尤其對武俠小說更是如此。按照這種邏輯,《阿Q正傳》、《高老頭》、《哈姆雷特》等書無疑都是極其拙劣的作品了。
這些人看書的水平仍然停留在小學的水平。無疑古龍的許多作品是難以得到他們的青睞的,而《絕代雙驕》成為古龍最優秀作品的說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此我無意貶低金庸,盡管他創作的許多人物都存在於人們的幻想之中。金庸也是一個偉大的武俠巨匠,他的成就絕不在古龍之下,足當一代宗師之譽。在這一點上來說,一般人的看法並沒有錯。
我要說的是,金庸在不真實的創作上,已達登峰造極之境界,無人能比。
一個必須認識到的概念是:不真實決不等於虛假!
…………
下面將論述金庸的成就。
在這里不得不提到梁羽生。
梁羽生是所謂新武俠小說的鼻祖,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他對武俠界的貢獻是偉大的。正是他一舉從段白羽,王度廬等人的素描式的純朴寫實主義和還珠樓主等人的神話式的魔幻主義的框框中徹底掙脫出來,並徹底擺脫了狹隘武俠的觀念,將人物放到更為殘酷復雜也更為緊張刺激的政治斗爭和民族斗爭的背景之中,以更高的視點和更寬的視角來展示豐富多彩恢宏壯麗的武俠世界,使武俠小說第一次跳出了世俗的范疇,進入高雅的境界。更為值得一提的是,梁羽生第一次將浪漫主義的思想放進武俠作品之中,這一思想在此後的數十年中一直是武俠作品最重要的主題之一。僅憑這些成就,就足以在武俠界中與金古鼎足而三。直到現在,在我的同學當中,還有崇拜梁羽生的人,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可惜梁羽生畢竟是從舊時代走出來的人,他的創新雖然是巨大的,但是在人物的刻畫上卻未能跳出舊思維的束縛。他筆下的人物一如白紙黑字一般,好壞分明,好的好得不得了,壞的也壞得不得了,實在平淡如水。這當然也是一種不真實,但是這種不真實已經淪為虛假,難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他沒有給我們留下甚麼可資回味的對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他在武打描寫上那種脫泥帶水,毫無想像力的風格也是導致他未能取得最大成功的原因之一。在此不再贅述。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不得不承認,沒有梁羽生,就沒有後來的金庸,也沒有更後來的古龍。
也許是上天註定,開拓武俠新篇章的任務落在了金庸身上。
金庸在很大程度上繼承和發揚了梁羽生的風格,這一點是無可懷疑的。但是金庸非但歷史知識和文筆不在梁羽生之下,他還擁有後者不曾擁有的東西:豐富的想像力和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這些本身就已經決定了他在武俠創作上註定要高於梁羽生。何況他的環境比梁要好的多:梁羽生的新武俠使一大批讀者將目光放在了武俠作品上。
如果說在《書劍恩仇錄》中金庸尚未完全放開手腳的話,到了《碧血劍》我們已經看不到舊小說的絲毫蹤跡。
金庸筆下的人物無疑是不真實的。這種不真實性並不在於人物的外在形象,而在於他們的內心世界。這種不真實性也不在於他們的內心思維的絕對不可存在性,而在於他們內心世界的不完整性。也即是說,他筆下的人物內心都是殘缺不全的。金庸在這里使用了可以說是高難度的技巧。至於這種不完整性的產生原因,我即將談到。在這里只需要建立這樣一個概念。郭靖和蕭峰是兩個典型的例子,遺憾的是在下手頭沒有這兩部書,未能大段引用原文加以說明,甚為可惜。
金庸在人物描寫上的功力遠勝於梁羽生。同樣是描寫虛幻的人物,在梁羽生筆下不免落入虛假,而在金庸筆下卻有栩栩如生的感覺。我前面已經說過,金庸寫不真實的功力是爐火純青,無人能比的。我對金庸的佩服之處正在於此。能把不真實的人物描寫得有如真實,這分難度實在難以用語言來形容。豐富的知識,非凡的想像力,敏銳的觀察力,准確的判斷力和深厚的文學功力在此缺一不可。
我之認為金庸是可以與古龍並駕齊驅的武俠大師,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一點。就憑這一點,金庸得以跳出二流作家的范疇,從而進入文學家的行列,得以成為「豪放派武俠」文學的代表人物。否則,即使他的故事比卧龍生,諸葛青雲等人精采十倍,在本質上卻也與他們沒有太多分別。為此,我們也應該為金庸大喝三聲好。
那麼,金庸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古龍的作品。在古龍的筆下,似乎一切實體都是虛幻的。虛幻的時間,虛幻的環境,虛構的人物,虛構的事件,然而正是在這些虛幻的實體當中,我們看到的是現實的人的靈魂,真實的人的性格,真實的人的感受和痛苦。有這些,即使其它再虛幻十倍,他的作品也是真實的。
金庸採取了一種恰恰相反的作法。
在金庸的作品中,我們經常看到的是真實的年代,真實的歷史環境,真實的歷史人物,真實的歷史事件,真實的民族傳統,有時還有一些我們都很熟悉的生活細節(《笑傲江湖》、《連城決》和《俠客行》似乎是例外,關於這幾部作品我將在後面討論)。金庸豐富的知識在這里發揮了極其重要,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性的作用,換了別人,即使想得到,也是作不到的。把虛幻的人物放在這樣的背景中,很容易給人一種真實的第一印象。
這個印象很重要,但是還不夠。
金庸的第二項工作是選擇(也許用構造更合適些)合適的人物。這種選擇的一個決定性的標準是:必須符合讀者的心理,選到讀者的心坎上。他是富有經驗的,多年的記者工作無疑是一個雄厚的資本。他善於觀察和總結,善於透過本質掌握實際。選擇一個英雄是肯定的,沒有人希望小說的主人公是個壞蛋。但是英雄也有許多種,選擇一個怎樣的英雄呢?在下自認沒有金庸那樣的能力,我無從選起,我所能做的只是他已經選好的人物身上推測他的選擇。他選擇了民族英雄,這恐怕與他的構思的歷史背景(事實上,這一歷史背景是必須的,如前所述)有關,也可能與當時的社會情況有關(這一結論基於下面這點認識,即現在連狂熱喜歡金庸的人,都未必見得喜歡這種民族英雄的身份,而冷靜如在下的,拋開對文學本身的理性思考不談,雖然喜歡金庸,但從感情上卻難以接受民族英雄這樣的身份)。
這也是結論之一,但是並不是我得到的最重要的結論。
由於時間上略顯倉促,所以在某些細節和用詞上可能有不對的地方,希望大家
不要介意。並請不吝指正。
金庸古龍正面碰撞,即將展開。
我得到的結論如下:第一,這個人在能力上(包括各方面的素質,武功這一因素我不屑於多說,請大家原諒我這個小小的自尊)都應該在最大程度上接近現實中的一般人,准確的說,是讀者;第二,這個人的言談行事,必須符合認們的傳統道德標准;第三,這個人必須做出一般人想做而無法做成的大事。這三點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我認為,正是這三個條件的確立,為金庸的作品得以進入人們的理想世界,並為人們所願意接受,打下了堅實的,可以說是決定性的基礎。
這三個條件的作用是:首先,它們確立了一個英雄形象;其次,這樣一個英雄讓人感到離自己很近;第三,他通過給人們提供一個理想中的英雄而消除了人們對現實英雄的失望感。
所以我說不真實的並不同等於虛假的。因為這樣一個人物並非不存在,事實上,他是存在的,他存在於人們的心中。象包公,這個人實際並不存在,但是你絕不能說這個人物是虛假的。事實上,他正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成功的形象之一。
但是,很容易理解,這個形象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完整或者說完美的形象。值得慶幸的是,金庸還沒有到為了應和讀者而到昏了頭的地步。卧龍生等人的作品之所以只有情節,沒有人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很不識時務地妄圖去創造一個他們心目中的完美的英雄形象。金庸豐富的社會經驗和歷史知識告訴他:這樣一個人物是難以成立的。
然而這只是一種理性的思考罷了,他完全可以對此忽略不計,僅憑我下面所要談到的手法,他也完全可以創造出一個成功的人物。
但是一個作家的理智和責任感告訴他:不能這么干!
這同樣是一種矛盾。矛盾正是促進事物發展的原動力。沒有矛盾,無以成就一個古龍,同樣,沒有這個矛盾,也無以成就一個金庸。
金庸想了一個辦法來彌補這個缺陷。我們已經無法得知他當時是否經過了冥思苦想,或者根本只是他的某種類似於賈寶玉的喜好作用的結果,總之,他使用了這個辦法。直到現在,我還無法判斷,這一做法究竟是不得已而為之,還是天才的設想。這一點,恐怕每個人的看法都不盡相同。
金庸把目光盯在了小說的女主人公身上。
這一點,已經足以解釋為什麼金庸筆下的女孩子總是如此冰雪聰明,以至於年僅十幾歲,其應變能力,處事能力,組織能力以至深謀遠慮都直追古龍筆下那些出身名門,受過高等教育的並且還在江湖中出生入死磨煉了十幾二十年的男子漢了。
這是一種補償。因為金庸清醒地認識到,他所創造的男子漢其能力之平庸根本不可能去實現他所要成就的事業,而他們顯然又不得不去成就這種事業。這究竟是他筆下那些大俠們的悲哀,還是金庸自己的悲哀呢?
當然,他也可以採用另外一種方法,即設計足夠多的巧合和奇跡來幫助他的主人公走向成功。事實上,在《俠客行》中他正是這樣做的,其結果是使這本書幾乎淪為一二流作品。老實說,倘若不是他那副對聯中赫然有一個俠字的話,我一定要斷定這本書是某位二流作家的冒名之作,盡管文字風格如此相似。
金庸採用的方法是明智的。無論是中國「女人是男人的一半」的古訓還是「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的西方傳說,都證明了這一方法的可行性。結果這一方法獲得了成功。
❷ 金庸武俠與古龍武俠的最大區別
在此先說一下金庸和古龍的個人背景。金庸:浙江海寧人,後移居香港被稱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被聘為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後活的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他的武俠小說有著鮮明的特性,創作手法上獨樹一幟,情節曲折,故事細膩且深具人性,成為新派武俠小說的代表人物!
而古龍的小說則是有著一個「心」,或者就是為了隨心所欲,就是為了無拘無束的耍帥耍酷,就是寫道的女性的角色的時候,也都是撒嬌賣萌,而且他寫的故事即使是在再大的恩怨情仇,也和國家沒有關系。古龍的武俠像飲酒,金庸的武俠像品茶。
❸ 金庸與古龍的小說,到底有哪些差別
古龍和金庸小說的差別在哪裡?這個問題非常好,討論性十足,那麼由我為大家解答,下面煩請大家跟隨我來看一看吧。❹ 金庸的武俠小說與古龍的相比有什麼區別
金庸和古龍都是開宗立派的大師級武俠小說家,但他們的風格截然不同。
簡單來說,金庸的小說比較寫實,古龍的小說比較寫意,這是他們最大的區別。
金庸的傳統文化素養很深厚,他善於把江湖情仇安排在宏觀的歷史背景里來敘事,來體現「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思想觀念。這種觀念跟「儒家思想」傳達的觀念基本上是一致的。
因此,讀金庸的武俠小說,如同在讀一本現實主義歷史小說,可以看出中華民族固有的倫理觀念,以及英雄豪傑的家國情懷。
二是古龍想獨辟蹊徑,刻意拉開跟金庸、梁羽生等大家的寫作風格,他不想跟著他們的屁股寫。
從這一點來看,古龍在武俠小說的創作上還是很有野心的,具有非常強的探索意識。
故事情節有跳躍性,缺乏畫面感和邏輯性,還有不少心理描寫,古龍這種寫作風格,勢必會讓他的小說在影視劇改編上,鏡頭語言的轉換上,難度大大增強。
總體來說,古龍的小說如同陳年老酒,需要細品,思考過後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金庸的小說如同啤酒,讓人喝後酣暢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