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里與世隔絕的地方
㈠ 97年以前的武俠小說,男主角被害掉到大海的一個荒島被一男一女救了,漁民帶他回到了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村
圓月彎刀
㈡ 武俠小說里的山莊是做什麼的
武俠劇迷們一定都對各種武俠劇里的武林高手耳熟能詳,而這些高手的居所往往也令觀眾印象深刻,尤其是那種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想不引起注意都不容易。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盤點十處高手的居所,來感受一下武俠世界裡的人間仙境。
一、東海桃花島
主要作品:《射鵰英雄傳》
桃花島是世外仙境,東邪黃葯師是該島的主人,在金庸筆下,桃花島是楊過、武氏兄弟和郭芙共度童年的地方。
二、黑木崖
主要作品:《笑傲江湖》
黑木崖是日月神教的總壇所在地,《笑傲江湖》女主角任盈盈的出身地也是這里,它在全劇中多次被提及。
三、絕情谷
主要作品:《神鵰俠侶》
絕情谷的主人是公孫止,該谷開滿了白色曼陀羅的「情花」,小龍女掉到絕情谷底十六年,令觀眾對此地印象深刻。
四、斷情居
主要作品:《風雲雄霸天下》
斷情居是女主角第二夢居住的地方,她的父親認為習武的最高境界就是斷除情慾,所以取此名字來時刻提醒女兒。
五、湖心小築
主要作品:《風雲雄霸天下》
這里是雄霸的女兒幽若居住的地方,雄霸在江湖得罪過不少人,他害怕仇人會牽連自己的子女,故將幽若囚禁於此。
六、天山雪嶺
主要作品:《劍嘯江湖》
此地是男主角燕孤鴻的父母燕北飛和楚心如的隱居之所,燕孤鴻從小在這里長大,全劇的終極決戰也在這里發生。
七、姑蘇曼陀山莊
主要作品:《天龍八部》
李青蘿嫁入姑蘇王家後,成為了曼陀山莊的女主人。女主角王語嫣從小在這里長大,這里也發生了不少重大的事件。
八、縹緲峰靈鷲宮
主要作品:《天龍八部》
天山童姥和虛竹是靈鷲宮的兩任尊主,它設在縹緲峰之上。靈鷲宮實際上既是集市也是城堡,因為方圓百里皆是其控制范圍。
九、綉玉谷移花宮
主要作品:《絕代雙驕》
它是武林禁地,同時也是一個百花齊放,宛若世外仙境的地方。花無缺從小在這里長大,主人是大宮主邀月和二宮主憐星。
十、帝踏峰慈航靜齋
主要作品:《大唐雙龍傳》
慈航靜齋位於帝踏峰之上,是個修天道的地方,但傳人大都美麗動人,清麗脫俗,所以令不少武林中人心生愛慕。
㈢ 小時候看過半本武俠小說,好像叫《離魂澗》,署名田歌,有高人看過沒,好想看完啊!
可以去網路搜啊
㈣ 終南山活死人墓是什麼意思
(1)終南山活死人墓出自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王重陽早期曾經在活死人墓中修煉兩年,還寫了一首《活死人墓贈寧伯功》的七絕詩,描繪了這種特殊的修煉方法。詩中說「活死人兮活死人,風火地水要只因。墓中日服真丹葯,換了凡軀一點塵。活死人兮活死人,活中得死是良因,墓中閑寂真虛靜,隔斷凡間世上塵」等句。
(2)終南山活死人墓也出自金庸小說《神鵰俠侶》,小龍女成長的地方,楊過避難練武的地方,小龍女與楊過師徒倆感情的培養地。
(3)活死人墓是供活人居住的墓穴,意思是要把原來的自己埋葬掉,把他過去的那些功名利祿等等身外之物都拋掉,這樣才能悟到道的真諦。活死人墓位於古都西安市區西南40公里處,距重陽宮還有4、5里路程的成道宮中,今屬西安市戶縣祖庵鎮。如今還有墓堆前面有碑石上刻著「活死人墓」幾個大字。
(4)武俠小說里與世隔絕的地方擴展閱讀:
活死人墓歷史描述:
王重陽(1112—1170年),名喆,字知明,號重陽。少時醉心武學,後經呂洞賓傳道度化,遂擯棄妻子兒女,學道成仙,創立了全真教,被尊為重陽帝君。
祖籍陝西咸陽大魏村,出生於庶族地主家庭後遷終南縣劉蔣村。幼好讀書,後入府學,中進士,系京兆學籍。金天眷元年(1138),應武全真教略,中甲科,遂易名世雄。年47,深感「天遣文武之進兩無成焉」,憤然辭職,慨然入道,隱棲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棄家外游,自稱於甘河鎮遇異人授以內煉真訣,悟道出家。
金大定元年(1161),在南時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號「行菆」,自居其中,潛心修持2年。三年,功成丹圓,遷居劉蔣村。七年,獨自乞食,東出潼關,前往山東布教,建立全真道。
其善於隨機施教,尤長於以詩詞歌曲勸誘士人,以神奇詭異驚世駭俗。在山東寧海等地宣講教法。同時,先後收馬鈺、孫不二、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郝大通、王處一為弟子,遂後建立全真教團。收弟子7人,後世稱全真教七真人。十年攜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4人返歸關中,卒於開封途中。
葬於終南劉蔣村故庵(今陝西戶縣祖庵鎮)。王重陽主張儒、釋、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從來一祖風」的融合學說。全真道內以《道德經》、《孝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必修經典,認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靜定、心地清靜便是修行的真捷徑。所以,全真道不崇尚符籙,不事黃白煉丹之術。
其死後三年間,全真道傳教範圍波及關中、河南、河北、山東大部分,遍於社會上下各階層。在組織上、理論上為全真道的興盛發展奠定了基礎。金章宗賜庵名為靈虛觀,元太宗加封為重陽萬壽宮(即重陽宮),全真道尊為祖庵或祖庭。
道教分南北兩派,南派為舊教,稱為正一派,北派即王重陽創立的全真教。王重陽修道十一年,主要在山東寧海一帶傳教,共收入門弟子七位,號封「全真七子」。
分別為長春子邱處機、丹陽子馬鈺、清凈散人孫不二、長真子譚處端、長生子劉處玄、玉陽子王處一、廣寧子郝大通。其時以丘處機為首的全真派在元朝倍受恩典,從而使道教也倍受尊崇,道教曾被封為國教。因而,金元年間,新道教全真教備受推崇,道觀遍及大江南北。
㈤ 金庸武俠小說的現代意識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金庸武俠小說的現代意識(前期思想) 出於對戰神阿瑞斯和愛神阿芙羅狄蒂的迷戀,我對金庸的作品久讀不厭。但形而上的思考卻使我不得不暫時對他們告別,沉浸在思想的一抹陰影之中。對於金庸的評論已越來越多,作為一個和大家一樣的享樂主義讀者,我憂慮的並不是能否給「金學」的孔雀尾巴上添一根華麗羽毛,而是擔心我的觀點不同於讀者的想像,給人以一種不切實際、影響文本閱讀快感的荒謬。因為大多數的金庸小說讀者和評論者都認為金庸作品的思想來自於傳統文化,僅在寫作技巧上表現了一定的現代意識,且這些現代意識也基本消彌在文本中不斷出現的「蝶戀花」詞調和「山坡羊」曲律中;我卻認為正是現代意識給了金庸的想像力以最大的啟發,並使其作品的深層意蘊表現出一種鮮明的反傳統傾向。這個貌似虛假的看法可能在本質上是真實的。
一
公元五世紀初,陶淵明從他自己的經歷中提煉出的桃花源情結,可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富誘惑力的烏托邦理想。如果說鮑照和庾信在他們著名的作品中把世間的不幸詩意化了,那麼陶淵明則詩意化了世間的幸福。在中國文學的漫長歷史中,桃花源情結成了一代代文人渴望獨善其身的那種普遍而又古老的幻想。也許正是這種幻想在金庸作品中的屢次出現,才使人覺得他始終和傳統保持一致。然而,這種幻想的實質在金庸那裡卻是似是而非的。
大多數讀者可能都會認為《射鵰英雄傳》中的桃花島和《神鵰俠侶》中的古墓是桃花源情結在金庸作品中的典型。的確,桃花島和古墓在地理位置上正如同桃花源一樣與世隔絕,人間的痛苦和變幻在桃花島迷宮般的道路和古墓穴口的千鈞巨石外悄然流逝著,但此間的居者卻並不是為了逃避客觀世界的痛苦,而是為了逃避主觀的憂郁消沉的深淵。黃葯師在傷心之際引賈誼的文章說:「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這正說明了處在世界上任何位置的人,都不過是帶著肉體和心靈的寂寞絕望與萬物一同日日夜夜地忍受煎熬。桃花島和古墓對於黃葯師和林朝英等人來說不過是覆蓋在深淵口上的一層稀薄物質,只能勉強支撐體重罷了。這種屬於現代人意識的絕望感盡管被金庸落實在愛情主題上,但桃花源情結的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思想內核卻因此打破了。
如果說桃花源的居住者是被環境賦予了其存在的意義,桃花島和古墓則幾乎對於所有的居住者來說都是只有被動性。而以黃葯師和楊過這兩個反傳統的個人主義者作為桃花島和古墓精神上的主人,正是在深層意義上對指向過去的烏托邦的桃花源情結的解構。金庸在黃葯師和楊過這兩個號稱東邪西狂的人身上突出地表現了他嘲弄傳統觀念的愛好。「每非湯武而薄周孔」的黃葯師對傳統觀念所持的態度一直是永不減退的憤怒攻擊。他為陸冠英和程遙迦完婚的一幕是《射鵰英雄傳》所能給予讀者的最好的禮物之一,不能欣賞這一幕也即意味著肯定禁慾主義;楊過與小龍女的戀情本央就超越了一切的傳統價值觀念,其意義正在於表現個人主義精神對傳統秩序的反叛,他們最終的成功既是愛情的勝利,也是現代意義上的昂揚精神的勝利和意志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