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俠小說里可以學到什麼
① 金庸的武俠作品傳達的是一種什麼思想哪些精神值得學習
我曾經讀過一句非常神奇的話,金庸的書中沒有真正的大俠精神。但你想想,他是有原因的。什麼是真正的大俠精神?是懲惡揚善,應該更貼近水滸英雄。但這一部分在金庸小說中較少出現。歸根結底,金庸本人是一位受過良好傳統教育的社會精英,其小說的核心應該是儒家思想。後來,一些佛教可能會混雜在一起。「俠為國,民為本」是一種非常明顯的儒家思想,而「憐我為世,憂我為世」則是一種非常明顯的佛教思想。
看完後,我總在想像自己在他們的環境里學習武術後做出的一個選擇。最後,我發現他們比我學識淵博,比我心胸開闊,正直而憤憤不平。讀完後,我總是掩面嘆息。當我回首當時的情景,我可以猜到他們寧死也不投降。
金庸小說帶給我的精神世界,就是教會我在內心堅持正確的道路,不被外界所感動,不被愛情所束縛。做自己世界的大俠,也可以做世界的大俠。
② 看金庸武俠小說,你學到了哪些人生道理
看完了金庸武俠小說之後的我,目光不是停留在那些絕世武學上面,還幻想著成為一代大俠什麼的;也不是愛慕裡面的情投意合、長相廝守之情,感悟最深的就是裡面的佛法意境。
金庸武俠小說之中,既是以歷史為主線,符合歷史的基礎上進行的故事,同時其中還蘊含了許多佛家教義,金庸先生就是利用那些高僧如掃地僧、空見大師、一燈大師和三渡等高僧為代入人,像我們展示了許多佛家教義。
最後——空即是圓,圓即是空,人相我相,好不懵通:
渡厄道:“你過來,老僧收你為徒。”謝遜道:“弟子不敢望此福緣。”他拜空聞為師,乃“圓”字輩弟子,若拜渡厄為師,敘“空”字輩排行,和空聞、空智便是師兄弟稱呼了。渡厄喝道:“咄!空固是空,圓亦是空,我相人相,好不懵懂!”謝遜一怔,登即領悟,甚麼師父弟子、輩分法名,於佛家盡屬虛幻,便說偈道:“師父是空,弟子是空,無罪無業,無德無功!”渡厄哈哈笑道:“善哉,善哉!你歸我門下,仍是叫作謝遜,你懂了么?”謝遜道:“弟子懂得。牛屎謝遜,皆是虛影,身既無物,何況於名?”謝遜文武全才,於諸子百家之學無所不窺,一旦得渡厄點化,立悟佛家精義,自此歸於佛門,終成一代大德高僧。
因此金庸武俠小說之中,真正最值得我們欣賞的應該是這些佛家教義,其中像謝遜和裘千仞這些誠心悔過和蕭遠山和慕容博放下仇恨的都是最好的例子。
③ 看武俠小說對一個人的成長有什麼助益
朱近墨的一句話讓我無比贊同:「正是因為武俠,讓我沒有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還是看不同的人,這些東西對每個人的意義是不同的
④ 金庸的武俠小說教會我們的道理有哪些
《射鵰英雄傳》郭靖的故事告訴我們,哪怕你天資愚鈍,不被人看好,出身不好,但是只要努力了,不走歪門邪道,遲早會成功。
⑤ 讀金庸或古龍武俠小說對現實生活有什麼幫助 可以提高一個人哪方面的能力 武俠小說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金庸是中國新派武俠小說的一代宗師,集新派小說之大成,廣泛地吸收了中國傳統武俠小說之精髓。著有「飛雪連天射白鹿,笑說神俠依碧鴛」等14部小說,並以《笑傲江湖》、《天龍八部》、《鹿鼎記》、《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為代表作。金庸把武俠小說從一個較低的通俗娛樂層次提高到了於娛樂中負載人生哲理、生命體驗、價值信仰的較高的藝術境界,具有極深的文化內蘊。成為雅俗共賞的成人童話,被譽為「香港三大奇跡」之一。
金庸武俠小說的歷史文化內涵。
金庸是一位歷史學家,其小說中始終洋溢著一種歷史英雄觀,即英雄上歷史的創造者。金庸將歷史與小說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以小說的方式演化歷史事件與人物。作為英雄傳奇小說,金庸武俠著重體現的是英雄人物對於歷史的決定作用。英雄傳奇首先要以情節為先,充分利用懸念起伏跌宕,用金聖嘆的話來說情節往往發展到無路可走,作者再絞盡腦汁想出出人意料的辦法。其次人物要扁平誇大,是超人,比平常人大一號,但還要是「人」,是「神仙」也不行,也就是有傑出才能的「英雄」。
金庸武俠中的英雄人物上至帝王下至俠義志士、乞丐都是歷史的創造者。其筆下的英雄人物個性鮮明,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在善與惡的沖突中,生與死的抉擇中,價值信仰與個人私利中塑造出人物的內心高尚的品格。並且還描繪了形形色色的百態人生,有豪傑志士、跳樑小丑,有野心勃勃爭霸武林,有清心寡慾、無為無求,有兒女情長、多情多義……
小說中的帝王英雄,叱吒風雲,縱橫馳騁,盡顯風流,從而締造鞏固千里江山。以〈射鵰英雄傳〉中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與〈鹿鼎記〉中的康熙大帝最為典型。鐵木真從勢力微弱到忍辱負重統一大草原,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鐵騎踏遍草原。作者將一個彎弓射大雕的大汗刻畫的淋漓盡致。〈鹿鼎記〉應該是以武俠的視角來寫歷史的一部小說最恰當不過了,整部小說貫穿了康熙大帝一生的豐功偉績:除鰲拜、滅三藩、平定葛爾丹,儼然一個武俠式的〈康熙王朝〉,可見作者豐厚的歷史功底。
俠士英雄是刻畫的最精彩、動人的,容貌上猶如「白馬王子」又總能力敵萬夫,勢不可擋,既俠骨柔情又肝膽相照,很純情但是僅僅止於此。金庸就不能雅俗共賞了,他往其中裝了很多理想性的東西,諸如儒家的大擔當、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准則,從而拓展了小說的內存空間,所以才會有著名作家王蒙讀《笑傲江湖》有身世之感的感動之哭,才會有人認為最有寓言品格的是《笑傲江湖》與《天龍八部》。
這些俠士英雄在金庸小說中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之將傾,是另外一種類型的創造歷史的英雄人物,也是作者最為青睞的一種,寄託著作者的終極理想。《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中的郭靖以及《天龍八部》中的喬峰最具代表性。《射鵰英雄傳》中記敘了歷史上著名的「襄樊之戰」,北宋的南大門襄陽城決定了整個國家的命運,然而正是由於郭靖的鎮守與保衛,才會被包圍四年之久而沒有失陷於元,延遲了北宋的滅亡時間。郭靖全身心地投入參與到了北宋對元的反吞並戰爭中,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態度與一種社會責任感誓死保衛自己的國家。喬峰又是另外一個最真心的英雄,具有一種大擔當的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身為漢人時積極阻擋遼的入侵,或許是命運的捉弄,又讓他偏偏是遼人的後代,身為遼人則又竭力勸諫阻止對大宋的入侵。以一身豪邁的氣度在宋遼之戰中堅持著正義,最終悲壯感人的死去,留取一片丹心照耀青史。
從美學角度來看,金庸小說在廣闊的歷史空間中廣泛地涉及動亂時代的生活領域。表現出了動亂人世的悲憫情懷,對於源遠留長的東方文化給予深刻的透視與反思,建構了自己的理想模式。
金庸小說不象其他的武俠小說一樣,刻意追求離奇怪異的故事情節,盲目虛構沒有一點歷史真實感。而是截取真實的歷史背景,具有一種真實的藝術魅力。題材多取自宋元、元明之際。這一段歷史時期政治局勢混亂,軍事勢力割據,因此便於建構一種「亂世出英雄」、「亂世英雄亂世情」的審美境界。
作者並且還在歷史的長河中擷取許許多多的真實人物,重大的歷史事件,有關歷史的民間傳說,然後再讓精心虛構的英雄人物身置其中,縱橫決盪,決戰沙場,笑傲江湖,從而給人一種藝術真實的享受。因此讀金庸的武俠總有一種讀歷史小說的感覺,真實的歷史事件,真實的歷史人物。如《射鵰英雄傳》中的靖康之難、襄樊之戰等事件,以及王重陽、丘處機等道家人物《;鹿鼎記》中的除鰲拜、滅三藩、平定葛爾丹、順治出家;〈書劍恩仇錄〉中有關乾隆皇帝的出身的傳說。在這一點上,金庸與19世紀英國小說家斯各特十分相似。斯各特把歷史看成是掛他的小說的釘子,以歷史來網路他的小說,金庸也是如此。
金庸武俠小說的傳統文化內涵。
金庸以通俗的武俠小說的方式對於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地洞察與反思,將儒、釋、道三家思想方方面面地在他的小說當中滲透與解析,具有一種新的視角與方式對傳統的儒、釋、道三家思想進行反思與批判,建構樹立起自己的一種價值觀與理想模式,完善健全人的性格與本性,崇尚著一種豁達、明朗、有著道德准則與責任感而又不拘泥於舊的傳統形式的自由。對三家思想發揚其光彩之處,丟棄其消極不足之處。
儒家學說盡管有宣揚封建正統、等級觀念及綱常禮教的糟粕,但它之所以成為中華文明的主流,自有其超越時代的價值存在。儒家的「仁」確立了人的精神生活與行為實踐的出發點,充滿了博愛的精神。「義」確立了行為價值的最終評價標准。儒家積極入世,強調社會的擔當感、責任感和道德准則。金庸的武俠小說中著墨最多的也是這一點,成為小說中的一個亮點,絢麗多彩。《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便是儒家「仁」、「義」的化身,還有《神鵰俠侶》中的楊過與《天龍八部》中的喬峰。他們都視仁義如生命,重義輕利、捨生取義,對社會、生活具有極強的責任感,固守一個鐵的道德准則,是中華民族的脊樑。擔當重任、臨危不懼、忍辱負重,誠如孟子所雲的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的大丈夫。作者批判的是與之相反的價值觀,如《射鵰英雄傳》中的楊康見利忘義,為貪圖富貴而視民族氣節於不顧,身為漢人卻認金人為父,狡黠善變至死而不思悔改,與忠厚善良、仁義正直的郭靖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的高明之處,還在於兩個人的名字恰恰是「靖康恥」中的一「靖」一「康「。郭靖時時不忘的國恥又是楊康最為貪圖富貴而又不顧的因而使整部小說負載了一種很深的思想內涵,而非一般武俠小說淺顯意義上的恩怨仇殺,所以也就使整部小說具有一種歷史的厚重感。金庸小說以儒家的不屈、不移、不*的浩然正氣,譜寫了一種積極的人生哲學,以民族中的精英確立和顯現了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儒家中狹隘的愛國主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思想在金庸小說中也表現得淋漓盡致,使其小說由一個層次的打打殺殺上升到了忠誠報國的藝術高度,由微乎其微的家仇上升至國仇。在其代表作《射鵰英雄傳》中,郭靖持一種憨厚、朴實、忠誠的品質,永不妥協積極進取的態度,仁義至上的信條表現出對於大宋的一片赤誠忠心,從而構成了他高尚品格的三維空間,並以愛國主義思想為核心。郭靖的愛國主義思想表現得最為感人,一切利害沖突在它的面前都顯得無關緊要了,特別是與成吉思汗吞並大宋統一全國的矛盾沖突。茫茫草原上彎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驕是撫養他長大的人,情同父子。然而即便如此,郭靖在他面前明辨是非,深深執行知曉自己是漢人,應該保衛自己的國家不應屈從於蒙古人的差遣。再次是郭靖對於傳授武藝的老師哲別的民族矛盾沖突也是如此,私情與國仇涇渭分明,堅持鐵的原則,不屈不撓,充分顯示出維護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的崇高的民族氣節。因此,郭靖的愛國主義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另一代表作《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表現的則是痴忠,同樣具有動人心魄的感人力量。無論師父岳不群如何誤會,甚至陷害,他依舊一片忠心不改,以致於致他於死地,令狐沖仍把他當作養父對待。
金庸不僅是一位歷史學家,而且對於佛家也頗有研究,通過其作品便可窺豹一斑。金庸在他的小說中不但巧妙地運用佛家經典來貫穿組織故事,而且運用佛家思想來點化人生,闡明一種為人處世的人生哲理,解決人生中的矛盾,改善人之間的關系,勸戒眾生棄惡從善,放棄拋掉種種瑣碎的恩怨,弘揚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真、善、美的傳統美德,用佛家語來說:普渡眾生。以《天龍八部》、《鹿鼎記》最為典型。《天龍八部》這部書的名字本身就是佛教中的一個用語,指八位護神。其中一個主人公段譽便是作者的佛家思想的化身與代言人,他從小就違背大理段氏家族的門規棄武而學佛,痴迷於佛經典故。段譽身上體現的是佛家的文化痕跡,「善」字當頭,「忍」字當先,雖做不到四大皆空但心中永有一方凈土,佛祖永留心中。因為決不強求非己之物所以才能心底無私,心靜如水,無欲無念立地成佛,盡管他不是佛門中人。另外小說中肖家與慕容氏家的矛盾從不可調和至妥善解決,恐怕只能藉助於佛家,最終皈依佛門。《鹿鼎記》中金庸巧妙地借用佛教傳入中國的第一部經書《四十二章經》組織串聯起整個故事,並以順治皇帝(即行痴)來渲染佛家的影響。但金庸對佛家思想也進行了反思與批判,指出了佛家不合人性不合常理的地方。如《鹿鼎記》中順治與康熙的相見,不過是以婉轉|間接的方式輕輕地點擊而已。
道家思想在金庸的小說中也是顯而易見的,金庸以極高的熱情及傳奇的方式密切關注著道教的發展。從〈天龍八部〉中的逍遙派(當然這一門派或許是虛構的,名字是源於莊子的思想)到〈射鵰英雄傳〉中的全真教(這便是符合歷史史實了,包括其中的人物王重陽、丘處機等)再至〈倚天屠龍記〉中的武當派。用傳奇色彩結合著歷史史實全力描繪著道教的故事。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卻以內含的方式蘊藏在小說的絲絲縷縷之中。〈笑傲江湖〉中令狐沖的性格,灑脫、毫無拘束、狂放不羈,正是道家順其自然、逍遙自在、仙風道骨的形象體現與寫照。同時也體現了對中國因循幾千年的正統文化的一種叛逆,更是作者極力所建構的一個理想性格。令狐沖正是這樣無拘無束,所以才被正統的正道人士所不容。金庸通過打破嚴格的正邪界線的一種反傳統的方式,建立了一個正人不正、邪人不邪的江湖新秩序,這便是對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文化提出了質疑。在小說當中作者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來顯示他們的背叛傳統,譬如嗜酒、不循規蹈矩、結交「姦邪」等第。《鹿鼎記》中的韋小寶也是最為典型的一個,好賭、貪財、好色、膽小,儼然一個反面小人的角色。然而就在他身上卻寄託著作者的一種理想的美好的東西——對於正統的叛逆,對於江湖道義的看重。義字可以說是韋小寶的核心品質,也是最有密度與質量的品質。盡管在他身上還匯集著很多的缺點,但這些都不能抵消他的光彩。
《射鵰英雄傳》中的黃葯師也是一個傳統的叛逆。他的口頭禪就是「迂腐」,反對一切過時的不合理的東西。這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被認為「邪」,所以有「東邪」之稱。然而作者卻不這樣認為,反之對他是大加推崇,精心地將他放置在一個純潔無任何干擾的世外桃源———桃花島中生活。黃葯師性格豪放,不為世俗所拘囿,與一個年輕他幾十歲的青年稱兄道弟,體現出了人類rlie本性生命力的張揚,這就是作者寄託他的反傳統的叛逆型人物身上的一種理想。這種理想以一個江湖意義上的「義」字為價值取向,追求人類本身固有的一種純真。身在江湖,「義」字當然不可避免地帶有某種封建性的東西,但它更多地包含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成分——同心協力、救危扶困、上報國家、下安黎民。
儒、釋、道三家思想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至深。儒家在塑造中華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結構上有著不容否認的歷史地位;道家在塑造人的世界、人生觀的文化心理結構上也廣泛地被民眾所認可與接受;佛家自從兩漢之際傳入中土,對整個中國文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金庸小說則汲取三家思想之精華,立於一個新的更高的角度,對其進行重新審視與定位,從而確立了自己的一種新的人生哲理、價值觀、世界觀。譬如金庸小說中的一句名言: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無招勝有招。
金庸武俠小說的通俗文化內涵。
金庸是古典式的,金庸小說蘊涵了深厚的古典文學底蘊,借題發揮由一首古詩便能演繹出一個傳奇故事。整體上規模宏大,情節結構波瀾起伏,氣勢非凡,既武俠又言情,難怪台灣作家三毛評論金庸說「只寫一個『情」字。金庸小說的靈性在於,常常以絢麗多彩的大自然景觀作為背景環境,絢麗多彩的自然景觀作為人物活動的襯托,使自然景色與人物情感緊密地結合起來,達到一種人天合一的效果,產生動人心魄的獨特藝術感受。作者以飽滿的熱情將中華大地的壯麗山河融入他的小說,設置了一個充裕、優美的人物活動空間,描繪名山、大川的種種風彩,講述它們的文化與歷史。作者筆下將祖國的三山、五嶽、草原、海島一一點染,在一幅流光溢彩的優美畫卷中編織一個個驚心動魄又纏綿悱惻的故事。河海之大波,江湖之風雲,兒女之情長相映成輝,並由此產生一種壯美。以《笑傲江湖》最為璀璨奪目。五嶽雄奇的風光,恆山的懸空寺,衡山的歸雁樓,嵩山的封禪台,浩盪的長江,滾滾的黃河,盡納其中。還有《射鵰英雄傳》中茫茫的大草原,帶給人一種厚重、深遠的文化享受。並且輔以琴、棋、書、畫等高雅的藝術品位精心構思出紛繁多樣的傳奇故事,從而使整部小說顯得典雅、雍容,含有一種深厚的藝術底蘊。《天龍八部》中的枯容大師與四大惡人的棋局之賭,無亞子的真龍棋局;《笑傲江湖》中的琴棋書畫「江南四友」,還有那一曲琴簫合奏的《笑傲江湖》曲。作者的精妙構思也在於此,以一支樂曲組織全篇,演繹出一段回腸盪氣的江湖故事。
總之,金庸通過通俗小說洞察了整個東方幾千年的文化脊髓,具有極深的文化內蘊,並對於傳統文化進行觀察與反思。金庸的武俠小說在歷史、虛幻、人生、江湖中貫通,從佛禪、老莊思想中得到解脫與升華。任自然而得曠達,由一瞬而轉換為永恆。悲慨之中容有超脫,包容種種的人生態度,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命體驗,融合在開闊博大的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歷史畫卷之中,系於一個個愛恨悠悠的情節。金庸小說在一種闊大遼遠的自然、社會的范圍之內,完成了一種入世與超世、樂觀與達觀的深遠的藝術境界。
⑥ 學習金庸的武俠小說對我們日程生活有什麼益處呢,請列舉幾點
1。有益身體健康。當今社會,工作、生活壓力大,人人心中都有煩悶和不快,當你有這種煩悶時,不妨讀讀金庸的小說,把自己沉浸在那刀光劍影的武俠世界裡,把自己當作那無所不能的武林高手,把煩悶當作那十惡不赦的惡徒,把他打個落花流水。既緩解了壓力,又加強了文學修養,不亦樂乎?
2。在感情上讓人有所寄託。在這個金錢當道的社會里,純真的感情已經微乎其微。你的夢中情人只能到文學作品之中去尋找。你可以把聰明伶俐的黃蓉當作你的夢中情人,也可以日夜思念那天真無邪的小龍女,不同的人在金庸的小說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感情寄託。當然,最好不要去崇拜那心若蛇蠍的馬夫人。而環顧當今世界,那些所謂的女明星們,個個讓人大倒胃口。
3。能夠學到做人的道理。你可以像韋小寶一樣為朋友兩肋插刀,也可以像武當七俠一樣與兄弟肝膽相照,更可以像楊過一樣對愛情貞忠不移。此外,還有父子之愛、同門之情、君子之道等等。總之,在做人方面,金庸小說是最好的良師益友。
3點足以
⑦ 淺談金庸武俠小說感悟
不知哪位聖賢人曾曰: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本人不才,小時候沒有別的愛好,唯獨熱愛看書。每每讀完一本書,心中便有萬千想法,感悟頗深。與其讓感悟爛在腦子里,不如將自己的心得寫出來,談談自己從黃金屋中所獲黃金,顏如玉之中所得寶玉。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是金庸金老的14部小說書名首字連成的一部對聯,這14部小說分別是《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外加一部《越女劍》15部小說是金庸的傳世之作,也是我小時最愛看的書。小時候不懂事,看書只為圖樂趣,所以只注重看武打情節,看書看的是開心。稍微大一點,看的是描寫手法,只覺得金庸的書文采斐然,詩經佛偈引經據典,更覺妙不可言。越大越看更是深有體會。孔子曾經說溫故而知新,更有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說法。再讀一遍經典,頗覺感悟更上一層樓。看書就如同練功,就像郭靖和洪七公同樣練的是降龍十八掌,可區別就在火候與經驗。讀同一本書,在不同階段就有不同感受,就像哲學里唯物辯證法所說凡事都是變化的,在不同階段有不同變化。有人曾這樣說過,一千個人讀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便有一千的哈姆雷特。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便有了兩種思想。現在我願意淺談自己的心得,好拋磚引玉,來換取各位的金玉良言,指點小弟一二。不讓質疑這是不是我的台詞,沒錯,這就是我。不要以為我不是個沒有格調的人,看過魔幻手機沒有,人家王天霸作為一個賊,都要求自己有哲理,還專門研究黑格爾、尼采。我好歹也要比一個賊有出息,所以能說這么一番切身體會,絕非杜撰,而是自己的所感所悟。
再讀經典,得到的體會不再是拘泥於小小的文筆與情節,而是一番番人生感悟。書中的點點滴滴讓我重新去看待愛情觀、人生觀、價值觀。金庸雖是武俠小說作家,可換而言之,我認為他倒像拎著菜刀的瓊瑤。他筆下的情感細膩地像一條小溪,緩緩地向你訴說著那一段段纏綿的故事。俗話說的好,英雄難過美人關,在美人面前,有那幾個英雄能不拜倒在石榴裙下。愛情永遠是個美好的話題,也是傷感的問題。金庸筆下的男主角總要面對情感問題,在一系列的行俠仗義後,總會有那麼幾個痴情的姑娘默默愛上他,那麼問題來了,英雄只有一個,可妹子一大波,總不能按勞分配吧,也不能像殺豬那樣把男主人公大卸八塊,每人分個蹄子腰花之類的吧。於是在多個人的戀情之中,總會有那麼一個人或多個人受傷。郭靖和黃蓉最後在一起了,可華箏了,誰替她想過,一個人終身未嫁,一個與她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是未婚夫的男人卻和另外一個女人浪跡江湖。郭靖替她想過沒有,給華箏留下交代沒有,哪怕是只言片語,哪怕是一句簡單的歉意,可是最後什麼都沒有。楊過苦苦等待十六年等來了他的小籠包,不,是他的姑姑,可他那一番番濫情的行為傷誤了多少少女的青春。公孫綠萼慘死,程英、陸無雙終身未嫁,郭襄出家為尼,哪一個不是他楊過濫情所做得孽。對,他濫情是無心之舉,但他明知她們既見君子雲胡不喜,可所做所為只是讓她們徒增傷悲罷了。再看看張無忌,其優柔寡斷地性格最後導致小昭遠赴波斯、殷離為情所擾、周芷若轉愛為恨,若是那一日他沒有跟隨趙敏前去嵩山少林,若是和周芷若拜完堂成完親,故事或許會不會不一樣。趙敏雖然是阻了張無忌和周芷若成親,金毛獅王的確是危在旦夕,但若不是張無忌心裡還念著趙敏自己不堅定又豈會離周芷若而去。袁承志終究還是帶著金蛇郎君的金蛇劍、秘籍、寶藏以及金蛇郎君他女兒夏青青漂洋過海而去,可留下斷臂的阿九,不應該是九難師太只能日後在韋小寶面前紅著眼眶,追憶往昔的舊情人。胡斐始終夾在袁紫衣與程靈素三角戀之中,襄王有夢,神女無心,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到頭來,一個為胡斐吸毒香消玉損,一個常伴青燈古佛。陳家洛錯過霍青桐,卻遇見香香公主,再次見面,殊不知兩姐妹已愛上了他,霍青桐、喀斯麗兩姐妹,一個可親可敬,一個可憐可愛,陳家洛夾在其中苦苦不能動彈,若不是後來的悲劇,這三角戀不知如何是好。在金庸筆下那些神仙眷侶固然令人羨慕,可有誰人想起那些因男主人公三笑留情痴心一片而最後終生遺憾香消玉損的傾城絕色了。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終,明月缺。鬱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時盡,血亦有時滅,一縷香魂無斷絕。
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雁,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絕情谷畔,李莫愁葬身火海,她號稱赤練仙子,心狠手辣,可誰人又知她若不是被移情別戀的陸展元拋棄,又怎會變得這般冷漠。別人只道她殺人不眨眼,卻有誰知道她曾也是個心地善良的普通少女如此這般做,也只是痴情罷了。雁門關前,游坦之縱身一下,他身負家仇,幾經磨難,為阿紫,捉毒蟲,挖雙眼,不惜向丁春秋下跪,人人只知他貪生怕死,可誰人能知他對阿紫一片痴心,試問如此愛之深,情之切,你我能否做到。活死人墓,林朝英抱憾而去,她才藝雙絕,文武雙全。世人只知他王重陽,可誰人曉她林朝英。人人只道中神通王重陽天下第一,可誰說女子不如郎。她一心一意,可他終不領她之情。深情款款,終成幻影。三聖庵里,江湖上聞名的百勝刀王胡逸之甘為菜農,只為陪在陳圓圓身邊。數十年來,陳圓圓跟他說過不過五十來句話,他卻記得一清二楚,此等痴心絕對空前絕後。當武當山夜深人靜之時,張三豐可曾想起當年在少室山腳下遇見郭襄的點點滴滴;當昆侖山雪融之際,何足道有沒有想起當年在少林琴瑟之音中所仰慕的那個姑娘;當大漠風起的時候,無塵道長是否追憶起很久很久以前,在很遠很遠的地方,那個美麗又狠心的官小姐,騙得他斬斷自己的一條臂膀。或許每一個美麗的戀愛故事都包含著苦澀、傷心不幸,每一段都是甜蜜而凄涼的往事。一切恩愛會,無常難得久。生世多畏懼,命危於晨露。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金庸筆下多傾國傾城,陳圓圓、西施是歷史上原本就有的人物,在金庸眾多小說美女當中更當屬數一數二。陳圓圓首次出場是在《碧血劍》之中,首次出場讓男一號袁承志都心神盪漾了。再次出場在《鹿鼎記》,出場又秒殺了主人公韋小寶,直接讓韋小寶把茶盅連茶帶水扔褲子上了。西施出場是《越女劍》之中,其西子捧心的動作與美貌讓書中第一高手阿青硬生生下不了手。人們常說自古紅顏多禍水,陳圓圓與西施的美貌讓葬送了明朝與吳國。可誰又知道,如果沒有那些狗皇帝昏君,沒有那些奸臣賊子,又何來紅顏多禍水,所謂紅顏禍水不過是那些真正禍國殃民的人口中開脫的借口罷了。自古不乏重情重義的奇女子,以死殉情墜樓而亡的綠珠,擊鼓抗金的梁紅玉,不肯服侍金人吞金而亡的李師師,拚死救衡王的林四娘,慷慨悲歌死而無憾的袁寶兒。哪個不是出身卑微,哪個又不是紅顏,但她們怎麼個禍水法,將禍國殃民的罪名扣在女人身上,不過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罷了。
放眼當今社會,物慾橫流,人不要妄想談價值觀、人生觀、愛情觀。抱歉我不是郭大俠不可能做到那麼高尚,為國為民。所以郭大俠的行為,我只能深深敬佩,精神上支持了。相比郭靖楊過張無忌等人,我更喜歡胡斐,不為別的,只為一個義字,一個理字。胡斐為了一個漠不相關的窮苦人家追殺惡霸從廣東追到北京,這是何等氣概。哪怕惡霸一度以萬千財富來誘惑,以功名利祿的追捧,可胡斐自始至終沒有動搖過他的決心。他這種嫉惡如仇的精神不得不值得我學習,他這種視金錢如糞土我只拿我應得的的價值觀讓我很欣賞。我很喜歡金庸《雪山飛狐》最後一章最後一句「這一刀是劈還是不劈」雖然金庸給大家留下無限遐想,但我相信以胡斐的性格這一刀是不會劈的。哪怕苗人鳳是他的殺父仇人,但我相信他寧可被苗人鳳所殺,也不會劈下那一刀的。為人方面,胡斐是不可置疑的。但在處事上,金庸筆下要當韋小寶最強。《鹿鼎記》是金庸的封筆之作,韋小寶也是唯一一個不同其他主角的主角,他的不同並不是不會什麼絕世武功,做了什麼狹義的事。而是他的寫照正好是當今社會一個普普通通平常人的寫照。他出生卑微,儼然是個市井流氓,潑皮無賴,但是他憑著自己的那些下三濫方式卻處處吃的開,到處吃香。無論是皇宮官場天地會神龍教,他卻都能混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憑著一張三寸不爛之舌,黑白兩道通吃。還可以哄騙到七個老婆,而且還能是當初對他恨之入骨的老婆對他死心塌地,這份本事不得不小覷。所以口才好在處事上很有利。雖然最後夾在朝廷與天地會之間擺脫不得,可最後他還是完美帶著七個老婆榮華富貴隱居,過起了逍遙生活。總之,我從韋小寶身上得出八個字,見好就收,活在當下。
生活是美好的,我們要學會向前看。或許我們不會活得像令狐沖那樣灑脫,不會像段譽那樣逍遙,不會像虛竹那樣離奇,不會像喬峰那樣大起大落。但是我們可以像郭靖那樣豁達,,像狄雲那樣不放棄,像石破天那樣去熱愛,說不定美麗的愛情離你永遠只有一個轉身,在未來的不遠處,有一個像雙兒那樣體貼像曾柔那樣善良像鍾靈那樣可愛像阿朱那樣賢惠的姑娘等著你。
⑧ 看武俠小說,你學到了什麼
在武俠世界裡,金庸和古龍無疑是泰山北斗級的人物。大家在評價他們作品的時候,一般都會說古龍勝於哲理性的思辯、縝密的推理;金庸勝於文采華麗、情節撲朔迷離。可看完之後真的學到什麼?的確值得思考。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深受他們作品影響的讀者,都是有生活情趣的。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味道。
可能這就是他們帶給我們的,關於生活態度的一種智慧。這是潛移默化的結果,很難用那本書的具體影響來說明,就如同我們中果人都是受儒家思想影響,骨子裡透出的都是那種氣息,可我們還真不好分析具體的行為和那種言論對應起來了。
所以我覺得武俠真的給我們帶來什麼,只要看那些對你產生了什麼影響,就知道學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