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小說封閉之作
㈠ 金庸的武俠小說有哪些
金庸曾把所創作的小說名稱的首字聯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見《鹿鼎記�6�1後記》和「金庸作品集序」)現在已經廣為流傳並多次被香港和中國內地拍成電視劇與電影,也是「金迷」的必讀書目(括弧內為該書開始創作年份):
飛─《飛狐外傳》(1960—1961年)
雪─《雪山飛狐數散》(1959年)
連─《連城訣》(1963年)
天─《天龍八部》(1963—1966年)
射─《射鵰英雄傳》(1957—1959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馬嘯西風》(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鹿─《鹿鼎記》(1969—1972年)(封筆之作)金庸巔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笑─《笑傲江湖》(1967年)
書─《書劍恩仇錄》(1955年)--第一部小說
神─《神鵰俠侶》(1959—1961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俠─《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龍記》(1961年)--察畢答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劍》(1956年)
鴛─《鴛鴦刀》(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越女劍》(1970年)--附在《俠客行》之後的短篇小說。金庸本意為「三十三劍客圖」各寫一篇短篇小說,最後只完成了頭一篇《越女劍》,亦沒有包含在對聯之中。
簡單來說,金庸的武俠小說經歷三個版本:舊版、新版和新修版。1955年至1972年的稿件稱為舊版,主要刊在報刊上,也有不少沒有版權的單行本,現在恐已散佚。1970年起,金庸著手修訂所有作品,至1980年全部修訂完畢,是為新版,冠以《金庸作品集》之名。到了1999年,金庸重新開始修訂工作,正名為新修版(或世紀新修版),至今所有新修版本均已完成,並結集敗慧出
㈡ 金庸小說《鹿鼎記》怎麼樣
值得看是肯定的,大師之作有保證,但這本屬於金大作品中不算好的。金大擅長寫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之類像射鵰、倚天等,這本適合喜歡看輕松小說的年輕人。這本書yy程度之高不遜於目前流行之網路小說,我看金大是我輩yy流的創始人。
㈢ 金庸最後的一部武俠小說是哪一部
金庸最後的一部武俠小說是《鹿鼎記》
這部小說講的是一個從小在揚州妓院長大的小孩韋小寶,他以不會任何武功之姿態闖江湖各大幫會、周旋皇帝朝臣之間並奉旨遠征雲南、俄羅斯之故事,書中充滿精彩絕倒的對白及逆思考的事件,多讀幾遍搞不好可以仙福永享壽與天齊呢!
金庸先生將韋小寶這個最最普通的人的個人經歷與歷史密密切合,大玩歷史哈哈鏡的手法,令人贊嘆,幾乎信以為真,而小寶的做人方法及毫不留情的揭出人生各階層黑暗面這種做法,使得這部書成了不是武俠小說的武俠小說,到了無劍勝有劍的境地。
這是金先生最後一部小說,也是登峰造極之作!
㈣ 金庸的最後一部小說是什麼
金庸老先生是中國最著名的武俠小說大師,跟他名氣相仿的還有古龍,甚至有一句老話來形容金庸古龍在這個武俠史上的地位,如果說武俠共有十分,金庸古龍則獨佔八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小寶這個角色在金庸塑造的那麼多人物中,屬於比較特立獨行的,是最不像郭靖楊過那些英雄俠客的一個角色。但是韋小寶有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小夥伴喜歡他,可能是他出身底層的經歷,也可能是他獨一無二的桃花運,這些都促成韋小寶越來越得到大家的喜愛歡迎。
㈤ 金庸武俠小說的封筆之作是哪部
1972年9月11日,武俠名著《鹿鼎記》在香港報章刊完最後一節,其作者金庸(查良鏞)封筆。
金庸的小說確實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輝煌。他的作品不但擁有眾多讀者,而且博大精深,將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表現得淋漓盡致。
35歲那年,查良鏞拿著他的8萬港幣,自立門戶創立《明報》。查良鏞憑著他的一支如椽妙筆,憑著他的武俠小說《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等,撐起《明報》大業。直至1962年5月,《明報》傾力傾情報道社會新聞,聲名大噪,發行量倍增,終於結束苦苦支撐的局面。
自此之後,查良鏞先後創辦了《明報月刊》和《明報周刊》。《明報周刊》開了香港娛樂周刊的先河,也為查良鏞帶來可觀的利潤。《明報》以及時、准確的中國報道,在香港報界獨領風騷,大放光芒,因而銷路突飛猛進,正式確立大報地位。
金庸本名查良鏞,生於1923年,浙江寧海人。查家幾百年來名人輩出,領盡風騷,清朝皇帝康熙稱之為「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
8歲那年,查良鏞無意中第一次看到武俠小說《荒江女俠》,「琴劍二俠」的行俠生涯深深地吸引了他。之後,查良鏞便對武俠小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到處搜羅武俠小說,一睹為快。
1955年,查良鏞偶試身手,寫出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從而一舉成名。「金庸」作為一個「神話」由此誕生。自此之後一發不可收,接著,《雪山飛狐》一出,石破天驚,傾城爭讀。《射鵰英雄傳》更被視為「天書」,新派武俠小說的宗師地位由此奠定。那年,查良鏞才34歲。
中國武俠小說百年發展的壯麗風景,由「十大宗師」的作品構成;而當中最為輝煌的當是查良鏞、古龍、梁羽生三位大師的新派作品;而其中又以查良鏞的武俠小說為巔峰。
金庸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在《新晚報》上試寫連載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此後一發不可收拾,15年寫了14部武俠小說,幾乎部部引起轟動。
1970年,金庸宣稱從此封筆不寫武俠小說,但因其最後一部《鹿鼎記》用隨寫隨刊的方法連載,故實際至1972年才正式封筆。查良鏞則對小精靈韋小寶情有獨鍾,宣稱《鹿鼎記》是他寫的最滿意的一部書。很多人認為,《鹿鼎記》不是單純的武俠小說,而是借了武俠小說形式的社會小說,在人物塑造、結構安排和思想深度等方面都見其超群之處,無疑是查良鏞的巔峰之作。
停筆之後,查良鏞開始逐部整理修訂20來年自己連載於各報的全部武俠小說。花了十年時間,一套15種共36冊的《金庸武俠小說全集》出版完畢。他把除《越女劍》外的14部中、長篇武俠小說書名的第一個字,湊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