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里至陰至陽功法
① 跪求一本小說!男主是一種類似至陽體質 這種體質一般活不過十幾歲 不過他們家族有兩本功法
斗羅大陸之斗羅蒼穹之2018
② 小說功法大全和作用
1 葵花寶典
解釋:東方不敗以這種武功竟然輕松戰敗令狐沖、任我行、向問天等眾大高手的聯手,可見其威力之大,不愧為天下第一的武功!
2 九陽真經
解釋:張無忌練成這種武功,以其力敗六大門派中的高手!後來一人單挑少林三大前輩神憎的聯手還能打成平手!而且武當、峨嵋兩派之所以能成為繼少林之後在武林中最有威望的門派,皆因為兩大門派的掌門人都煉過部分的九陽真經,武功高深莫測!因此將九陽真經排在第二無可厚非。
3 易筋經
解釋:這個應該沒意見吧,少林寺至高無尚的武學。
4 俠客島神功
解釋:能夠讓前往俠客島的各個英雄豪傑廢寢忘食地鑽研其中奧秘,並深陷其中難以自撥!最後石破天練成了,在迷糊中竟然輕松擊斃兩大島主,可見其威力巨大!
5 六脈神劍
解釋:天龍寺的至高武功,段譽練成後憑其輕松擊敗武功高強的鳩摩智和慕容復,且連武功絕頂身經百戰的喬峰都對段家的六脈神劍忌憚三分!
6 九陰真經
解釋:一部博大精深的武學秘籍。郭靖、黃蓉、楊過、小龍女、洪七功、歐陽峰、周伯通等各大高手都相繼修煉過,皆因此武功大增。其誘惑力令人無法抗拒,歐陽峰更因其變得神智不清,且武功更加詭異莫測!
7 獨孤九劍
解釋:在劍法中可排為天下第一了!原創者獨孤求敗憑此劍法打遍天下,求一敗而不可得!令狐沖在內力盡失的情況下,以此劍法竟能擊敗武功高強的方生大師,並險些取其性命!內力恢復後,更憑此劍法輕松擊敗嵩山派各大高手以解救恆山派。武當掌門沖虛道長亦在此劍法下輸得心服口服!真是一套空前絕後的厲害劍法!
8 降龍十八掌
解釋:至剛至陽的厲害掌法,丐幫歷代幫主的鎮幫絕學!郭靖也憑此威震江湖,列入前十名應該沒有意見。
9 乾坤大挪移
解釋:明教歷代教主修煉的至高武功心法。陽頂天才練到第四層便能威震江湖,足見此武功之威力!張無忌七層都練成後加上九陽神功更是天下無敵!
10 北冥神功
解釋:其實可排前三名,但因其本質是吸人內力,並不產生破壞力,與以上武功相比屬不同類別,無法直接比較。但其雖然不直接產生破壞力,卻能令人內力盡失虛脫而死,還能將吸來的內力供為已用,真是一舉兩得的詭異武功,無論如何也得列入前十名!
千跌張 ——— 沾衣十八跌 天山派 ——— 三分劍術 太極門 ——— 玄玄刀法
少林派 ——— 五行連環拳 少林派 ——— 闖少林 少林派 ——— 羅漢拳
文泰來 ——— 霹靂掌 西川雙俠 ——— 黑砂掌 言家拳 ——— 僵屍拳
周仲英 ——— 子母鐵膽 武當派 ——— 武當長拳 武當派 ——— 柔雲劍術
武當派 ——— 無極玄功拳 南少林派 ——— (一零八路)瘋魔杖法
南少林派 ——— 大夜叉棍(法) 南少林派 ——— 小夜叉棍(法)
南少林派 ——— 取經棍法 南少林派 ——— 緊羅那王棍(法)
南少林派 ——— 醉拳 洛陽韓家 ——— 鐵琵琶手 袁士宵 ——— 百花錯拳
陳家洛 ——— 八卦游身掌 陳家洛 ——— 分筋錯骨手 陳家洛 ——— 岳家散手四門拳法 陳家洛 ——— 庖丁解牛掌 陳家洛 ——— 金剛伏虎刀法
無塵 ——— 追魂奪命劍 無塵 ——— 連環迷蹤腿
嵩陽派 ——— 大力鷹爪功 駱冰 ——— 鴛鴦刀 武當派——芙蓉金針
武當派——武當長拳 王威揚----八卦金刀。 還有達魔劍法和通臂拳。
周伯通 九陰真經、雙手互搏、空明拳
歐陽峰 逆九陰真經、蛤蟆功、靈蛇拳
洪七公 降龍十八掌、打狗棒法、小部分九陰真經
黃葯師 彈指神通、蘭花拂穴指
一 燈 先天功、一陽指
郭靖 九陰真經、降龍十八掌、雙手互搏、空明拳
裘千仞 鐵掌
陳玄風 九陰白骨爪、摧心掌
梅超風 同上
丘處機 全真武學
劉瑛姑 泥鰍功
洪七公一派武功
神鵰俠侶
逆行經脈之法
蛤蟆功 全真劍法 九陰真經 黯然銷魂掌
總之很多了。
③ 都是掌握了至陽功法,怎麼就只有蕭峰的實力最強
降龍十八掌,是金庸先生武俠小說中的至陽之掌法,無論在哪部小說中都是都是非常強大的武功,在電視劇的特效展現中,無論是哪個主人公打出來,每一招都有龍的力量伴隨左右,能針對對抗一掌的,非死即殘,而這個武功的優點在於,他被小說中國的主人公們一代代傳了下來,一共有9個人曾經學過這個功法,當然,真正學全的人只有三個,不過就在這幾個人中,這降龍十八掌用出來也有著非常大的區別。
這樣的說法這么一聽還感覺有些道理,但是仔細想想就覺得哪裡不太對勁,這兩個之間有沒有聯系,或許也就是這幾個會功法的大俠知道了。
④ 武俠小說里有一種穴道可以讓人不動,叫什麼名字
在武俠小說中可以讓人不動的穴道那都是編的。具體穴道有很多,如果你是想用來借用可以參考下面的資料。
致暈11穴部位
1.腦戶穴:位於百會穴後四寸五分。
2.囟門穴(又名囟會):位於百會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發際上一寸陷中。
4.前頂穴:百會穴前一寸五分。
5.後頂穴(又名頂門穴):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
6.風府穴(又名天星):項後枕骨下兩筋中間。
7.頭維穴:位於額角,入發際角尖處。
8.耳後穴:位於耳後靜脈中。
9.啞門穴:位於風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於前頂穴後五分,再外開一寸處。
11.玉枕穴:位於腦戶穴旁一寸三分。
致殘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鳩尾):胸劍突骨下緣。
2.對門穴(又名不容):巨闕穴旁開六寸。
3.扇門穴:即男者左對門穴,女者右對門穴。
4.京門穴(又名氣俞):第十二肋游離間處。
5.五定穴(又名天樞):平臍中旁開三寸。
6.伯勞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8.膽中穴: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之間正中。
9.對心穴(又名至陽):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風門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環跳穴:股骨大轉子後上方,當大轉子與胝骨裂孔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處。
12.蓋膝穴:即膝蓋骨。
13.膝眼穴:臏骨尖兩旁凹陷處。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脛骨內側緣內側。
15.腳住穴:腳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開腔穴:即兩耳。
17.喬空穴:即兩耳後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溝正中。
23.駕梁穴:即鼻樑。
24.咽空穴:即兩個鼻孔。
25.牙關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將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於風膊下處。
30.精靈穴:即兩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時肘橈側橫紋盡頭處。
32.中脘穴:臍上一寸。
33.六宮穴(又名臍中.神闕):即肚臍。
34.氣關穴(又名氣門):左乳下二橫指處。
35.血瘦穴(又名血關):右乳下二橫指處。
36.掛膀穴:血瘦穴下一分處。
37.肚角穴:位於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宮穴:位於血關穴之下,氣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點。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八分。
41.糞門穴:即肛門口。
42.沖陽穴:足背的最高點,動脈旁。
43.血囊穴:右側十二肋骨下緣。
44.氣囊穴:即小腹左邊。
45.凈瓶穴:即臍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點。
47.山根穴:即鼻樑之上。
48.對口穴:項後的風府與啞門之間。
49.氣隔穴:臍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門穴:右側十二肋下三橫指。
51.膈門穴:左側十二肋骨下緣。
52.氣舍穴:鎖骨內側端上緣。
53.開氣穴:即氣舍穴偏右。
54.轉喉穴:即氣舍穴偏左。
55.血倉期門穴:右側鎖骨下八分處。
56.氣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脈穴:枕骨正中。
58.正額穴:頭額前正中。
59.後海底穴:腎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攢竹穴:眉內端陷中。
61.正氣穴:左側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側乳上一寸三分。
63.氣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與建里之中點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處。
67.泰山穴:離梭子骨四寸處。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緣凹陷中。
69.勞宮穴:第二.三掌骨之間。
70.神門穴:尺側腕關節橫紋頭。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頰車穴:下頷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側腕上五寸。
74.下關穴:顴弓下與下頷關節切跡間凹陷處。
75.足三里穴:犢鼻穴下三寸,脛骨粗隆外側陷中。
76.犢鼻穴:屈膝,臏韌帶外側陷中。
77.肩井穴:肩頭高處,當大椎與肩峰之間。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緣。
79.風市穴:大腿外側膝上七寸。
80.陽陵泉穴:腓骨小頭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窩中動脈外。
82.承山穴:委中與跟腱之間。
83.昆侖穴:外踝與跟腱連線的中點。
84.血海穴:屈膝,臏骨內上緣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後骨下,兩筋間陷中。
86.尾宮上穴:即尾宮上一分許。
87.鶴頂穴:位於膝蓋骨上緣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點。
89.內踝尖穴:即足內踝最高點。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淚孔穴:(又名睛明):目內眥頭外一分。
92.所聞穴(又名聽宮):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間隙外側近噱突處。
94.絕骨穴(又名懸鍾):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7.太淵:腕關節橫紋上,橈動脈外側。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處。
99.曲骨穴:臍下五寸處。
100.大都穴:足拇趾內側本節後。
101.魄戶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
102.天窗穴:頸側.胸銷乳突肌後緣。
103.箕門穴:大腿內側,血海穴上六寸。
致命36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於兩眉之間。
2.頭額前穴:位於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陽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與眼外眥之間後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腦戶):位於枕骨粗隆上方。
5.厥陰穴(又名頭竅陰):位於腦後兩邊,乳突後當浮白與完骨之間。
6.華蓋穴:胸骨柄與胸骨體聯合的中點,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於臍上三寸正中。
8.巨闕穴:臍上六寸,即鳩尾穴下一寸。
9.氣海穴(又名丹田穴):臍下一寸五分。
10.關元穴:臍下三寸。
11.水分穴:位於臍上一寸。
12.中極穴:臍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7.左期門穴:左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8.右期門穴:右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9.左幽門穴:巨闕穴左開五分。
20.右幽門穴:巨闕穴右開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臍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臍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門穴:左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4.右章門穴:右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5.左腹結穴(又名左七勞):臍左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結穴(又名右七勞):臍右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側一寸五分。
28.右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側一寸五分
29.命門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於命門穴左旁三寸。
31.氣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32.鶴口穴(又名尾宮穴):位於尾骨宮下兩腿骨盡處。
33.海底穴(又名會陰穴):前陰與肛門之間。
34.湧泉穴:位於第二.三趾跖關節後方,蜷足時所現的凹陷處。
35.右志室穴:位於命門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於腦後右玉枕穴下五分。